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序言:人在红楼未尽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陶林

    我曾一度非常醉心于《红楼梦》的研究——那是在我自己的长篇小说《红结忆》前后十年写作的光阴里,一段人生之春的好韶华。以我经验看,青春读红楼,最易让一个内心粗糙的青年,变成一个地道有情的中国人。

    《红楼梦》的百转千回、博大精深毋庸讳言,但所有知晓“红楼”的人都知道它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它并没有属于一个自己的真正结尾。高鹗的续笔让曹雪芹公的旷世杰作有了个勉强能说得过去的“后来怎么了”的结尾。即便如此,众多的读书人眼明心明,终还是不满于高鹗强画的大团圆,难以释怀佳作的有头无尾。

    我还记得,罗素先生面对传统哲学关于宇宙论的诘难时,提出一个很大胆的反驳:“谁说宇宙必须要有一个开始,要有一个结束?”受之启发,在研读《红楼梦》以及红学相关著作的过程中,我头脑里一直盘旋着这样的一个困惑:《红楼梦》真的那么需要一个结局么?

    如果说大荒山里无才补天的顽石到人世繁华的一遭行走是一个开始,那么无论说是延续恩泽,还是家道败尽,都无足以作为一个终了——人间的灯红酒绿、恩怨繁衰,与石头又何干。只缘有了情,石头没有补天之功,却能录天之美。曹雪芹公自石头上抄录了《红楼梦》,要记下的,是一个全息的历史,要对整个中华文明“摄魂”——实际上,他看来的,是当时代的全部人类生活。

    在接手组织翻译这部晚清德龄公主的回忆录之前,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碰到心中困惑的答案。在粗粗地读完这部德龄公主的回忆录后,我惊奇地发现,它与《红楼梦》居然有着如此强烈的互文性,真让人不得不信冥冥中的文化气数流转,更让人叹服曹雪芹先生的伟大。

    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以最为平实的笔调,记述了一位在海外长大的满族贵族少女裕德龄,进入晚清宫廷中,陪伴“老祖宗”——慈禧太后度过的两年光阴。与时下林林总总的清宫小说相比,这部德龄的回忆录是货真价实的后宫实录:太后、皇帝、妃子、王爷、格格、贝勒、太监、女官、外国大使夫人、画师……帝国的战争与动乱,贵族的享乐与困境,权枢的斗争与较量……都是历史上的真人与真事,却并不一定让人觉得距离多么遥远。所以,斟酌再三,把它定题为《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

    在这部第一手的后宫实录里,我们可以读到贵有满清天下的慈禧是如何养尊处优,如何享尽天下之福,如何度过乏味漫长的后宫生活,如何起居、吃饭、游玩、游戏、听政、养犬看戏、养花弄草、处理宫内纷争、结交列强之欢心……那后宫的世界,时时看来平淡无奇、时时看来又步步惊心,既充满了温情脉脉的中国式人情味,又到处充满着浓浓的杀机。一切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切又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这是一部历史的正剧,每一章节读起来,都令人兴致盎然。

    而说到这部书与《红楼梦》有着强烈的互文性,就是说紫禁城里的世界,与曹雪芹公所描写的那个大观园世界几乎如出一辙。

    根据裕德龄的自述,她在宫廷里只呆了短短两载的光阴,担任慈禧的女官,服侍慈禧的起居。这两载的光阴像极了红楼所着力描写的“三春”。随着春夏秋冬的流逝,这位女官忘我地将青春好光阴与这位“贾母”般好享福、也会享受的老佛爷、老祖宗相伴。她们无非就是说说闲话,玩玩棋牌,养花种草,敬神拜佛,游园听戏,度了新年过元宵,度过端午过中秋,全然一派中国人的那么点气息。偶尔,涉及一些外交和国事,但也只是些情绪,仿佛只是享用不尽的好日子的点缀。所谓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那是一点不假;所谓人情练达皆是文章,宫中一切围绕着一位老佛爷的喜怒哀乐运转,也是一点不假;那些后宫里的太监、宫女、帝王、妃子之间的你死我活、尔虞我诈,更是一点不假。

    德龄在紫禁城中的角色,太容易让我联想起红楼中那位游历天下、闯入大观园的薛宝琴。她在西方成长、受教育,回到了本土的宫廷,就像一扇窗子一样,给紫禁城里幽闭的男男女女带来了另一个世界无限惊奇。与慈禧长年相处,也积累了深厚的情感。慈禧一度考虑她的婚配问题,要把她嫁给一个王爷。然而,已经见识了世界的小女子德龄,早已看破浮华,并且心中充满了抗争。最终,她像贾探春那样远嫁海外,甚至嫁给了一个地道的美国人。这也证明了爱情与自由,远比身为王妃的荣华更为珍贵。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在德龄的叙事中,真实得分毫毕现,活脱脱是红楼的宫廷版。而叙事背后,那种空虚、寂寥与刻骨的虚无,也是一点不差,读书入了境,多让人有“浮华一梦”的感触。

    细细想来,我也似乎太少见多怪了。由于《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最恪守现实主义原则的,那么,它所描绘的大观园与真实的紫禁城,又怎么可能会相去太远;而德龄笔下的紫禁城世界,又如何不和行将一朝倾覆的满清王朝相映成趣?这也就更不难理解,为何我说《红楼梦》或许并不需要一个结局。其实,它是自然有结局的,这个结局在不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之中并不重要。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一点,在“繁华盛世”中所诞生的《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伟大作品,充满了预言的气质,恰如一颗顽石,硬生生地镶嵌在历史的轨道上,指示着方向。而德龄公主所著的这部回忆录,就是遵照红楼的气息而运的实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就是《红楼梦》的结局之一。它所记录的人与事,都真实且忠实地生活在红楼未尽之处——虽然文采风流不及曹公的万分之一,但作者忠实于历史的态度还是鲜明可感的,令人由衷信赖。

    一直以来,很多人努力要为《红楼梦》画上属于自己的句号。读完这部回忆录,我想,此举大可不必了。没有其他原因,历史自身已经给出了优美的终了。曹公自负自己的满腹才华是天运之子,而老天,也就在冥冥之中完成了这位骄子的亡佚之笔。我想,能充当整个《红楼梦》大结局的,没有比1911年前后一整个满清王朝的命运更好的东西了。而这部《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就是历史的明证与天运的作品之一。

    非常有幸能够邀请我的友人、青年作家许海峰先生完成这本书的翻译和编整。他完成了整本书的翻译,我仅负责译文的有限润色与修正。我们的英文修为不高,幸好原作者德龄公主也是如此。而许海峰先生对翻译工作的认真,尤其对于准确、晓畅明白的现代汉语译文的刻苦追求,同样值得读者信赖。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读者可以放心地通过我们的译笔,探求自己心目中这段历史趣录的答案。是为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