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强大,谁都伤不了你-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其实我可以更好,但更好的我在哪里

    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这种内心的强大,意味着他极其自信,而这种自信常常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敬畏。内心强大的人,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能让自己活得淡定从容,不可侵犯。

    一个人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

    因为他人极其细微的刺激就变得气急败坏,恼羞成怒。这样的人,不管在道理上或事实上有多少优点,就在他失态的那一刻,原来多么美好的形象都会瞬间崩塌。

    如果你的对手只是这样做就轻易击败了你,我想这种有如“乌龙”的自我崩塌要比实力上的一时败北更让你感到羞辱和不堪。

    这样的糟糕,都只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够强大。

    到底什么才是内心强大?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因任何外在的刺激而产生情绪上的波澜。如果必须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我想这是内心强大的人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

    你是否快乐,应该由你自己决定,因为如果你的快乐牵系于他人,就等于把决定自己快乐的权利拱手相让与他人。自己对自己没有了快乐的主动权,这是做人的失败,是可笑的人生。

    内心强大不是自信,因为自信是相信自己比别人强,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所以从根本上说,自信就是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肯定比率。而内心强大的人根本不会去作任何比较,因为他们做一切事情的范畴里不受他人影响,只是依从自己的内心。

    没有人愿意受他人影响,受他人控制。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淡定从容、理性睿智,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有安放自己心灵的信念。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成为这样的内心强大的人。

    有时候,你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在出入境的飞机场里,或者在约会朋友的咖啡厅,或者干脆就在喧嚣的马路上,你会下意识地观察你的周围。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有的比你光鲜,有的比你精神,有的比你沉稳,有的比你快乐。你会在心里想,我在他们眼中是什么样。想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会有些沮丧,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自大自满的心态的。

    所以,包括你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在这些时刻,会多多少少对自己产生不满:

    我要再努力一点工作,我就可以像她那样光鲜……

    我要是能坚持早睡早起运动健身,我也可以像他那样有朝气……我要是坚持每天都能读一点书,我也可以像他那样沉稳有内涵……

    我们在心里做着无数的假设和规划,不服气也不甘心地下着决心,决定改变一下自己。但这种意念大概也就持续那么几秒钟或几分钟。马上车到站了,或者要登机了,或者约会的朋友推门进来跟你打招呼了,你的思绪就被打断,然后消失。然后可能在另外的某个相似的瞬间再冒出来,但是再被打断,再消失。你还是那个你,你还是不断地对自己不满意,对他人不服气,不甘心,你还是喜欢憧憬那个更好的自己。可是,现实是,你还是……这真是太令人沮丧了。

    可是更糟糕的是,我们还要面对类似这样的人生片段:

    比如一场简单的面试,明明出发前都准备了很好的开场白,想好了回答各种问题的最佳答案,想好了如何现场发挥。可是偏偏在面对面试官时,突然那个准备好的自己就消失了,像灵魂出窍一般不见了,剩下的这个自己简直糟糕透了:手足无措,语无伦次,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天啊,这哪里是我,我怎么会这样?赶快结束这该死的面试吧。

    或者还有些时候,我们想在上级领导面前表现得自信满满、精明能干,可是在会上发个言声音也要抖。和同事的沟通,也会因为对方一个不经意的表情、语气而顿时不知如何是好,要么留下一肚子委屈,要么就会冲动地说出一些毁掉办公室人际关系的“咒语”。这是个职场中失败的自己,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所以很多时候会对其他人说,其实我不是这样想的,其实我本不想这样做,我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可是,亲爱的,更好的那个你在哪里呢?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激将了,下定决心要把那个更好的自己拉出来给你们看看。

    当我们越是急于辩解这样的自己并不是理想的自己时,其实我们是无力的,也是焦虑的。因为我们在辩解,说服我们自己也没有找到更好的理想的自己在哪里。这时的辩解,一定是无力的,心虚的。

    更好的自己是我还是她?

    一个叫兰心的网友,刚进入一家外企工作,上班一个星期在网上跟我抱怨:“我就像个丑小鸭,她们就像时装杂志里走出来的模特。”她说的“她们”当然是那些外企的同事了,听她的描述我都可以想到那个帅哥靓女争相斗艳的场景。兰心说,我也要像她们一样,从头发到指甲,全副时尚起来。

    不久后某一天,她在线传了一张照片给我,果然不一样了。适当的“OL风”让她看起来很不错。

    “你觉得这样是不是很适合我?”

    “嗯,很不错呀。”

    “是吧,我也觉得我本来应该就很适合这样的。可是我周围的朋友们好像没这么认为。”

    “哦?为什么?”

    “他们老说我装,说我之前都不这样。我之前是不这样,可我这不是在改变自己嘛,我不是想让自己更优秀嘛。”

    原来兰心之前是一个特别随和、大大咧咧的女孩子,朋友有什么事都很热情相助的一个人。可是后来,朋友再有什么事情向她倾诉或者征求她的意见,她都会端出一副教育人的姿态,分析出个一二三四,貌似别人的人生观都是错的,都是有问题的,都是不合理的。你去找责任,找原因,找方法,总之,你别跟我哭诉就对了,这是没意义的事情。

    这样看来,兰心是有改变的,思路敏捷清晰,理性,在工作中,这是很好的进步。可是,问题是,在朋友圈子中,朋友需要的是理解、安慰、劝解,甚至就只是需要朋友不分是非的同仇敌忾,管它对与错,宣泄完了再说,这是朋友的价值。

    所以,兰心变得尖锐刻薄之后,朋友受不了,兰心还觉得委屈。

    “你觉得现在的你是更好的你吗?”我问兰心。

    “是吧,其实是我们部门的上司影响了我,她是一个女强人,雷厉风行,什么事情到她那里都井井有条,都有原因有问题有方法,她就是解决问题的人。我想像她那样。”

    兰心是在模仿她的一个临时偶像,觉得她比较优秀,想成她那样的一个人,于是从言谈举止上都学她。可是原本随和热情的兰心,偏要学习一副冷峻理性的强势模样,最先接受不了的就是原来的朋友。这种更好的自己,就真的是更好的自己吗?

    很多人在寻找更好的自己的路上走错了方向,以为令自己羡慕崇拜的、比自己好、比自己强的人就是更好的自己,于是生硬地把他人的生活观、价值观放在自己的身上,企图复制他人的人生。其实,就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你正在远离自己。

    很多人在想找到更好的自己的路上,找错了方向。

    其实所谓比你好比你强的人,也许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而你学习之前就要先了解你应该在哪方面学她,帮助自己进步。而我们自己应当擅长挖掘自己的好,才能更好。如果一味将他人的价值观放置在自己身上,慢慢失去自我,那么何来更好的自己呢?当你都不是你了,任谁恐怕都没法去寻求更好的自己。

    那么,更好的我们究竟在哪里?

    对自己够真诚吗?

    其实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里,我们在寻求自身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还是应当首先从自身寻找立得住的东西。毕竟,环境是难以改变的,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以期望成为更好的人,更能够胜任和适应环境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复制他人,做自己也许才是最好的。

    某天,在微博上面看到一段视频,是美国传奇人物Ellen DeGeneres在某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即兴演讲,心灵受到强大触动。

    Ellen的人生用传奇两个字形容似乎都显平淡,做过女招待、售货员的她成为美国的喜剧明星、脱口秀主持人,多次主持格莱美、奥斯卡颁奖典礼,她的成功是一个传奇,可是当她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分享自己的做人感悟时,她说,她觉得人最大的成功是要对自己真诚。对自己真诚,就真正地认识了自己。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装,不由中出。”这是佛经里的禅语,教导修行之人应该以诚敬为主。如果没有诚敬就像演戏,只是在表演,不是发自自己的内心。所以你不需要去扮演任何一个角色,不要把自己装扮成任何人,你就是你。

    她这么说所有人都会相信,因为当她在事业高峰期仍向公众宣布自己是同性恋,而后依然受到公众喜爱。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她是独一无二,她不是像谁,她就是她自己时,才能真正值得别人喜欢,也会让自己真正觉得踏实和快乐。

    事实的确如此,诚恳,踏实的人谁会不喜欢呢?生活里我们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工作里我们愿意和这样的人合作,甚至在感情上我们愿意自己选择的伴侣有这样的品质。

    这样,你是否还要去羡慕别人,还要再贬低自己?其实更好更优秀的那个你永远都只能是你本身,旁人与环境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情境,为我们的这种自我增长制造契机抑或是阻碍。有朋友可能就会说,我就是很自卑,情绪总是很低落,我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就算看到了还是会觉得不如别人,该怎么办?

    让我给你讲讲我一个学妹的故事吧:

    卓亚是大学时期的一个学妹,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都觉得她是一个“自卑”公主,为什么公主还会自卑呢?很拧巴吧?是这样的,卓亚其实很漂亮,成绩也不错,性格也随和,但她总是不自信,这似乎给她的美丽添上了一份哀愁。那时我在学生会组织新人选拔,在校园网站上她凭借美丽的外表和好性格票数领先,但是私下同学们却在议论“她可能做不了”“她那个性格挺难的”“有点放不开吧”“她有点自卑”。噢,这跟我们的想象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事实上,他人无法切实地关注到你为何会自卑,你内心有怎样的压抑,他人只会看到你的表象,即你自卑,你可能无法胜任,你不适合。因此自卑,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己好的一面,这些情绪和症状对人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依照对卓亚的印象想印证我们的认识可能是对,是符合我们的判断的。因此在之后的竞选中,依然很看重她的表现。但在之后的公开演讲中,她却让我们格外失望,其他竞选同学都争相慷慨激昂,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卓亚上台说了几句自己会为大家服务之类的话就下台了,并且不等结果出来就匆匆离开了现场,似乎已经知道最后的结果并且无法承受似的。

    看到这样的结果真让人由衷叹气,明明很优秀的人,却似乎看不到自己的优秀,显得羞羞怯怯的。在我们与他人交往,与外在产生联系互动之前,我们最先是和自己做沟通,这个步骤很重要。因为只有与自己沟通了,我们才能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以及短处;而后也才能确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能够成为什么;最后进一步去施行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行动力。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这是动机。但行动的过程往往出现偏差,结果没有找到更好的自己,甚至还迷失了自我。

    有的人过于盲目地确定了更好的自己,结果那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

    有的人妄自菲薄,看轻了自己,结果自己明明很好却不去勇敢地面对。

    有的人过于盲目乐观,放大了自己;有的人妄自菲薄,看轻了自己。结果做不到优秀的自己,是因为那个“自己”不是真正的自我。这其中最大的障碍不是找到真我的方法,而是勇气。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你是否愿意以真我示人,考验的是你的勇气。

    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首先当然是要找到自己的真心,找到真正的自我。

    §§§第二节 为了不哭大声笑的心理危机

    “为了不哭大声笑,为了不烦大声呸!”

    这是一首歌的歌词,歌名叫《穷开心》。歌如其名,整个歌曲的氛围都是一种“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的欢乐,加上主唱团队的演绎,简直就是活跃气氛、扭转心情、发泄情绪的良药。

    是的,这是一首开心欢乐的歌,可是我却从这句歌词中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悲伤和心酸。为了不哭大声笑,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强?这种坚强的背后有着多少无奈和隐忍,又有着怎样的不得已,必须要让自己不哭出来,反而要装出一副欢笑的表情?

    自己想想,我们还不就是这样。有多少时候,不想表现自己的脆弱,不想表现自己的失意,不想成为他人的笑话,不想成全他人的得意,要装坚强,装乐观,结果装得自己越来越委屈,越来越憋屈,越来越愤恨、不满、抑郁。

    其实,越是装强大,内心反而越脆弱。脆弱到不堪一击。

    所以,这大概成为了我们大家的心理危机,不管你认识没认识到,或者不管你有没有,我们都清楚,我们可以用这种心态逃避,却不能用它拯救自己。真正能让自己强大的,是想哭就可以放声哭,想笑就可以大声笑,这才是真正的坚强。

    我们的基本权利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期盼的自己,或者说对自身有一个最起码的期望值,这个期望都是自己能够成为更好的人。事业更上一层,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感情顺风顺水,为了这一切,人们愿意去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进而去造化环境。因此在生活里,在工作中,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与同事的共事中,哪怕是与爱人的相处中,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想要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可是就为了这个最好的一面,是否让我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权利”?

    有的人过于盲目乐观放大了自己,有的人妄自菲薄看轻了自己,结果做不到优秀的自己,是因为那个“自己”不是自正的自我。这其中最大的障碍不是找到真我的方法,而是勇气。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你是否愿意以真我示人,考验的是你的勇气。

    比如,我们心情低落的权利,我们需要安慰的权利,这些正常的情感及心理需求被压抑,被一味地坚强面对代替,甚至还要笑脸迎人,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不安与苦闷,只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强。

    人应当强大自己的内心,不要一味地逃避,或者寻求外在的改变。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正因为没有人能够切实地关心到自身,那更需要我们自身去善待自己,去引导自己的内心,而不要一味地压抑,不要为了塑造某种形象而放弃最基本的内心的需求。

    内心是一个容器,偶尔需要给她点缺口

    我有一个朋友,在金融界摸爬滚打,见过不少风风雨雨,在金融圈内名声渐起。大家最佩服他,他不仅有精明的头脑,还有良好的心态,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依旧屹立不倒。但突然有一天她太太找到我,想让我去劝劝这位朋友。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位在外面光芒四射的金融才子回到家根本是另一番样子:摆臭脸,不爱说话,容易发脾气。我想可能是职业压力造成的。但是他太太却摇头:“不是,我也跟他沟通过,工作有不开心就讲出来,但他不说,现在对小孩也很没耐心,孩子一听到他回家的声音就害怕。我实在受不了了。”

    在外自信满满,笑脸对人,回到家摆臭脸,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拿老婆孩子撒气。家是挡风遮雨的地方,但是家人不是出气筒。这位朋友对外是典型的为了不哭大声笑的案例,为了表现出更好的职场风貌,将职业的压力转化到了内心,以至于他都无法好好地去面对家庭生活。

    其实,在各种对目标的期盼之中,我们对自身的期盼大多是一致的,希望自己是一个坚强的,可以独当一面的人,这是人在世间寻求立足之地的自我暗示以及心理防御。但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我们所期望的关系与环境带来的安全感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是有限的。当灾难来临时,更多的考验是我们自身,而非是旁人以及环境所能带来的保护。因此伪装成为了我们完成内心期望和与外界和解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可是,伪装坚强真的有用吗?不要因为“抑郁症”这三个字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就轻易地给自己安上这一病症。真的是病的话,有医生负责。但如果是心理上的逃避和推托的话,则必须由自己负责。任何人都没有无条件包容你的义务,所以,如果你需要一个心灵的“出口”,那么要懂得珍惜和理智的调整。因为他是在帮你克服,而不是放纵。

    我们自身的转变有用,还是对解决困难和危机有用呢?

    我约了这个朋友,打算跟他好好谈一谈这个问题,还没说几句这位朋友自己也叹气说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自己有抑郁症。”

    抑郁症这个病的病理我不想去研究,可是这个词汇却是近两年在大众范围内普及开的。自问我对这种病症的理解并不深入,我想大部分人不一定明确地知道这种病的病理症因,但却让很多人在承受巨大压力和情绪波动时,怀疑自己就是患上了“抑郁症”。

    他们认为我病了,所以责任不在我,我情绪不好,不是我而是医生要解决的问题。

    我刻意回避了他的这个问题,问他这种对待职场风云不露声色的好处在哪里。朋友认为这会给自己的职场伙伴带来信心,也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但是要说为什么回到家就会忍不住发脾气,他说他觉得家是放松的地方,所以,在外面“伪装”了自己,回家就没有必要装了,就需要完全放松自己。但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到家人,他也感到很惭愧,所以后来就慢慢逃避回家……

    他再次问:“你说我是不是病了?”

    我摇头苦笑:“你这是要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医生喽?”

    “不然,我要怎么解决呢?我是拿自己没办法呀?”

    自己向自己妥协并不可悲,真正的可悲是违背自己向他人妥协。“皇帝的新装”得到再多人虚伪的赞赏也有会被揭穿的一天。只有出演一个本色的自己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解。舒服才能自信从容,自信从容自然就会流露出不凡的风度气质。

    我们真的拿自己没有办法吗?

    与自己和解

    其实我们都应该清楚的是,无论是谁的生活都是其自身在时刻参与的,你的参与才造就了你的生活。你的参与包括方方面面,包括你的行动也包括你的内心,也许坚强有担当的职场形象可以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但是内心的压力却无处排解,它终归会爆发,所以就需要我们自身去调解。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和解,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

    也许我们有时候太过跟生活和工作较真儿了。你伪装的面具,也许在他人眼里早已经一眼看穿,只是大家都心酸地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互相包容互相捧场。就好像皇帝的新装,心照不宣地互相维护着各自的尊严。

    可是,是不是当天真的诚实的孩子说破这个谎言之后,大家反而更舒服了呢?

    舒服才能自信从容,自信从容自然就会流露出不凡的风度气质,自然就会影响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同事,以及所有你希望影响到的人。

    舍本逐末就是我们的愚蠢,也是我们不快乐的根源。让事情简单直接,结果不一定就是危机,反而是大家松一口气后的轻松呢。

    §§§第三节 失控的生活状态永远不会令你满意

    其实我们反复强调内心强大的重要性,是因为内心是我们作出一切判断和执行力的本源。内心就好像一个发动机,是这个发动机在掌控着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生活的运转。对这个发动机来说,能源的来源又是错综复杂的。内心的强大是一个需要和解以及不断锻造的过程,这个来自我们自身,来自与外界的调解当中。打个比方来说,我们从努力工作得来的成绩中获得满足感,内心受到激励,可以作出更优的计划和决定,就此产生一个心理上的良性循环,然后投射到外在。而当我们身处困境,适当的自我调节使内心获得缓冲,以继续向目标努力,又可以扭转外在。

    但是现实的生活的情况可能没有所说的那样单一,当我们在达到某一个生活或者心灵目标之前,需要做我们内心不愿意或者不喜欢的事情,那么这台发动机还能够正常、有条不紊地运转吗?

    失控意味着失去目标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刚从大学毕业的女孩安迪确信自己想当一名记者,而在这之前毫无经验的她只能先进入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给他们的总编米兰达当助手。安迪告诉自己只要挺过这段时间就可以去做记者了,由此展开了一段从没想到过的职场生涯。总编米兰达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尖酸刻薄的人,并且无论公事私事她都会交代给下属,弄得安迪苦不堪言。例如在有飓风的时候,让安迪去找飞机把她从迈阿密送回纽约,原因只是自己的双胞胎次日早上要在学校表演;当安迪不小心坏了她的规矩时,让安迪去找哈利·波特的手稿,只是因为她的双胞胎急于知道下面的故事;在女魔头发现安迪的能力高于第一助手艾米莉时,决定让安迪代替艾米莉去巴黎,而艾米莉的理想就是去巴黎,她还要求安迪自己去告诉艾米莉这个噩耗。安迪一一照做,伤害了艾米莉,安迪却认为是自己实在没有办法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电影,但是生活中让我们违心接受的事情大概是要比剧本中的多得多。而这样做究竟有意义吗?我们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将最初的意义坚持到最后?是让内心的发动机失去了原有的频率而改变了方向和初衷吗?和同事争夺却是为了一个自己并不心仪的位置;为了挽救感情做出让步却让双方都很痛苦;在生活上讲究却欠下巨额的信用卡债务……也许有人会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内心的选择啊!为了更好的将来我不是应该努力争取任何的可能和机会吗?为了不和伴侣分手,我明明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融入圈子,拓展人脉,树立形象,我才大额花销的。可是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满意这样的生活吗?你确定做了这样一系列的行动之后你达成了自己真正的的心愿和目标了吗?一个不心仪的位置你会接受或坚持吗?你为感情做出让步内心是心甘情愿的吗?超前过度消费之后也能承受被银行催账时所带来的困扰吗?

    无法选择或许只是一个借口,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能控制好自己的生活,不再任人摆布。作出决定之前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勇于对自己不要的东西说不,坚定自己的立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被各种其他条件影响。

    失控会让你没有安全感

    几乎所有人都想预知未来,因为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总想知道结果。知道结果就不用提心吊胆,就不用绞尽脑汁作判断作选择,知道了结果,就有了安全感。

    可生活偏偏不是这样的,不要说将来,我们甚至不能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作的任何选择和判断靠的都是过去的经验,仅供参考,但不能确保什么。所以我们才会焦虑,会担忧,会患得患失。

    这些情况都意味着,我们是失控的。

    因为想得到上司的赏识,所以在工作中努力表现,为了确定能让上司满意,甚至去研究上司的星座、性格、爱好等等。

    因为想让大家喜欢自己,所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去刻意注意每个人的喜好,迎合他们的观点,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再或者因为工作中出了意外,想到会被他人责怪质疑,而焦躁暴怒,甚至会言行失态。

    ……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时时刻刻,我们总是在为各种各样的“因为”而努力,就像被“目标”们牵着走。这些时候,我们是被“目标”控制的,被上司,被他人,被自己的“小心思”控制着。

    不确定性不好的一面就是,他使我们忧虑,以至于影响了我们的目标,我们对目标应该是主动去实现,而不是被不确定的目标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是可悲的。要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就不能对别人“想太多”,而是对自己的内心投入足够的关注。

    没有自己。仿佛只有自己的真心和意愿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

    你亏待了自己,你觉得这是逼不得已,是上司的过错,是他人的过错,是生活的过错。

    可是,有谁要求你这样做吗?或者说,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真的会受到惩罚吗?

    不是的,你不过是为了一种安全感,为了一个确定的答案。

    因为不能把握、不能摆平的生活状态让我们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才要去追求那种安全感。

    只不过,我们没有换个角度去想,为什么我们总是去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从来不听听自己的心声,回答自己的问题。

    如果把人世间形容为大海,那么人大概就是漂流在这个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要在风浪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在生活失控之前找到内心的平衡点,是让内心强大的重要任务之一。

    内心是力量的发源地,但也要将它变成一个强大的平衡点

    重新回到电影的结局,安迪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得过且过,不为工作而改变自己,到后来跟随圈子的潮流,换上华服,卓有成效地从事着她的工作。但最后通过与女魔头的交谈,安迪发现自己得到了工作,却放弃了家人和朋友,并且为了工作上的进步,要将别人狠狠打压下去之后毅然离开杂志社,并重新寻回自己内心的理想和失去的幸福。

    永远别让内心的发动机冲出了能力范围,如果对待生活像拉着一匹费劲的野马,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打扫生活失控留下的战场,那么为何不在内心失控之前让内心变得强大呢?控制力是内心强大的表现之一,从根源上的井然有序才能让我们的生活高枕无忧,而不是等到生活完全失控了以后去品尝内心的失望与苦涩。

    内心这个发动机有其最大功率值,一旦超出了最大功率它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可不达到最大功率又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为了让生活更加顺畅,只有从内心出发,在人生的沉浮中找到那个关键的平衡点,这才是脱离这种失控生活最正确的方法。

    §§§第四节 内心强大的那个人,原来就是理想中的自己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是在欺骗自我,是在伪装强大,是在一种失控的状态里生活时,才会真正意识到,找到内心强大的那个自己是多么的迫切和必要。

    你知道现在的自己不是理想中的自己,而且心中经常会勾勒出理想中的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比如,他(理想中的自己)应该是勇敢的、自信的、宽容的、顽强的……面对任何问题都能坦诚回答,面对任何为难都能义正辞严地对待或一笑置之,面对任何权威都可以做到不卑不亢。

    剥开那些不必要的伪装,把生活牢牢控制到手中,内心强大的我就是那个勇敢自信的我,是那个遵从自己内心而行动、淋漓尽致展现自己才华的我,就是那个理想中的自己。

    这个理想中的自己多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左右逢源地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反过来,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和左右逢源地摆平各种问题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内心强大是对自己的坚守

    某天看到一个帖子,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深为认同: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因为内心强大,说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不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是深植于内心,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人会言行一致,有原则且有立场,不会犯下大的错误,甚至有时候我会认为一个有信念的人他的缺点也是一种可爱。他的缺点正是缘于对自己某种信念的坚持,是能够被他人轻易接受的,就好像我们要接受一座山峰就必须接受与它连为一体的深谷一样——因为有山谷,所以才会有高峰。

    一个坚守信念的人本身就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因为内心深处始终相信自己,外在的环境不能动摇他,外来的打击不能摧垮他。他的行动完全由自己的信念来指引。有这样的坚守,必能顺利实现他的理想,并且一路成功下去。

    所以,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会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很多时候他们看似外表柔弱。当然,这只是表象而已,他们不需要用“外在”来为自己壮胆,也不会刻意掩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也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言行、情感有着他人难以想象的坚持,有着无与伦比的自信,他们的内心是坚不可摧的,是不会被轻易撼动的。

    毕业后,我到了一家文化公司上班,同事楠是所有同事中比较特别的一位。我们所从事的是文字工作,大部分的同事都是文科出身。楠所学的专业好像是什么道路桥梁工程管理,好吧,到现在我也不能准确地说出这个专业的全称,只觉得这哪儿跟哪儿呀。

    首先,这个专业一听就是搞勘察设计的,都是男人们的活儿。其次,道路桥梁专业跟文案编辑离得就更远了。

    就是这样的楠成了我的同事,但在此之前她参加过无数文化公司的面试,想从事与自己专业完全无关,而且又没有相关经验的文字工作。结果可想而知,处处碰壁。

    我都能想象出,除了她自己那颗火热的心和渴求的眼神,在对方的眼里,她什么都没有。遭拒,是必然的。

    “你凭什么让我相信你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

    “你喜欢文字,但为什么读了一个工科专业?”

    “……”

    “以你现在的情况想找一份这方面的工作恐怕非常难,你还是重新想想你的人生规划吧。”甚至有人这样建议。

    楠被打击了很多次,但她没有沮丧过,也没有打算放弃,她一直在坚持。

    事实上,看到她的简历,就没有公司发去面试通知。她是按照网络上看到的招聘公司的地址找上门去的。

    她来我们公司那天是个大雪天,那天一般没有要紧事情的人都不会出门,连送快递的小伙子都放假了。

    她就那样闯进来问前台:“我是来面试的,我没有预约,但我想试试,能不能给个机会?”

    就是因为她这份执著,她被无薪留观一个星期。然后她凭借透着灵气的文案征服了领导,成了我的同事。现在,她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行走在她理想的路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