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民间故事集-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位于东经121°14′,北纬30°07′;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是慈溪市城区南郊之镇。全镇行政区域东西长12.25公里,南北宽11.15公里,面积86.8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22300多户,常住人口约6.3万。境内地形北为平原,南为丘陵;平原上散布着几座小山和交叉的河流,丘陵中镶嵌着数个山岙平地和一座座水库。地域内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公路网四通八达,杭甬高架铁路和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穿越其中,离宁波市区68公里,距省会杭州125公里,经杭州湾跨海大桥至上海市中心170余公里。

    自古以来,横河既有湖光山色之美,又有人文景观之韵。它是一方历史悠久而人杰地灵的文化热土。祖先在漫长的繁衍生息和认识、改造、征服自然中,创作了许多优美而动听的民间故事,如《杨梅仙子》和《灶神捎种》……流传于今日。

    镇东北彭桥,南宋黄巨川夫人在胜山上点灯引航,被尊为胜山娘娘,建庙供奉;南宋小康王为躲避金兵的追赶,逃难来到相士地村、埋马村和跃马村;明朝,黄珣赶考中榜眼,成为一代尚书;许多动听的传说从此流传了下来。

    镇南远古遗址童家岙,属于河姆渡遗址第三层文化,现已发掘出一只木板沉船和多个史前烧陶窑址。2011年,童家岙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早在6000多年以前,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动听的神话传说,于口头一代代流传,如《杨梅仙子》和《灶神捎种》等。

    镇西南有严光故里客星山,此地曾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严光的故居地,中国古往今来的三位名钓者和四大隐士之一的严子陵就诞生于此,墓葬陈山。具有高风亮节的隐者的故事从此在这里流传开来。

    镇西有虞山,传说虞舜帝为了避让丹朱曾经在此地定居耕种多年,当年他住过的山洞还在,里面有石床、石凳和石椅等用过的物品;在虞山上,人们为了纪念虞舜,不仅建造虞山庙,设舜帝殿,供舜帝像,香火常年不断,还建造了纪念虞舜的亭和碑,记载着有关虞舜帝的传说。

    镇北有乌山,山东南有始于汉而成于唐的虞家城遗址,相传唐代乡贤虞世南也在此建宅,明代宋僖曾作《虞家城记》来记述,民间也流传着一个个动听的抗倭故事。

    镇中部的东横河上有神工巧筑的七星桥。它是慈溪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历经四百余年,仍巍然雄跨于东横河的粼粼碧波之上,人们还传讲着七星桥由来的神话故事。

    镇中部有孙家境村。横河一直流传着“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的俗语,史载孙氏宗族为官者有151人,曾经显赫明清两朝;“一门三孝子,五代九尚书”,孙境望族单收入《中国名人大字典》的就有十多人;清朝康熙年间迁建的孙氏祠堂至今仍保存完好,1986年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孙氏家族人才辈出,自然也孕育出了忠烈公、孙如法和孙嘉绩等人的许多传说。

    据考证,在距今65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横河南部的翠屏山丘陵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先民已在境域从事渔、猎和原始农牧业。查史志记载:距今约6000年,大地曾遭遇海侵,今宁绍平原沦为浅海,境域仅山地幸存为岛屿陆地。后来,随着海水退却,浅海复成平原。由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证实:距今5000年前,境南翠屏山北麓已使用石犁、石耜和石镰刀等,说明当时已有耜耕农业。

    夏、商、西周横河境域为舜后支庶封地。春秋战国时,始为越国地,后从吴国,复为越地。楚威王灭越后,遂属楚国。自秦统一中国设郡县制后,直至公元1979年,横河境域除隋唐的部分时期归句章县外,其余年代都归余姚县(姚州)管辖。1979年9月,横河境域划归慈溪县辖。1988年慈溪撤县设市,横河境域也随之划归慈溪市辖。从秦朝至今,余姚境域只在隋唐两朝的部分时段和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句章县、宁波府与宁波地市,其余年代均隶属会稽郡(越州、绍兴府、绍兴路和会稽道),横河境域随余姚县(姚州)从而属之。

    唐、五代十国和两宋,县以下设乡、都、里,今横河境域设龙泉和梅川两乡,还有冶山乡的部分里。

    元、明、清,县以下设乡、都、图、村、里,名称虽有更有复,但横河境域分属龙泉、梅川和冶山三乡一直未变。

    清宣统元年(1909),自唐以来第一次调整乡设置,废梅川乡,新置浒山和彭桥等乡。横河境域归龙泉、冶山、浒山和彭桥四乡管辖。

    民国19年(1930),横河境域改制为由余姚县第一区的客星乡,第六区的山南乡、三朗乡、横河乡、孙境乡、横泾乡、秦堰乡、马堰乡、石堰乡和冶山乡,第七区的彭桥乡和天东乡管辖。

    民国23年(1934)并乡,推行保甲制。现横河境域分属三块:一是浒山区的乌山乡、龙南乡和龙北乡,二是逍林区的彭泾乡和天东乡,三是余姚城区的高风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横河区,新建彭西、天东、龙南、横河、秦堰、石堰、乌山和横溪等乡,今横河境域归属其中。1956年,撤区并乡,今横河境域分为横河、石堰、龙南和彭桥四乡。之后,虽然有1959年后的管理区、1961年后的人民公社、1983年后的复为乡等名称变更和1961年后的复横河区,但是地域范围和辖属关系基本未变。1979年9月,横河境域划归慈溪县辖。1984年6月,横河乡改制为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龙南、石堰和彭桥三乡并入横河镇,直属慈溪市管辖。该体制(归属)延续至今。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里,我们横河的祖先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很多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原始社会时,祖先因对山川自然的敬畏,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创造出了优美动人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故事,或解释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或表达先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在人类社会更替中,我们横河境域乡贤名人辈出,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乡民口中一代代传讲,许多动听的人物传说因此流传下来。在六七千年的社会生活里,那些既能给人以知识和智慧,又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的人与事,不仅可以传播社会价值理念,还可以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于是人们就编成了故事或笑话,一辈辈传讲,从而起到知识传播、教化启蒙和精神娱乐等作用。

    横河民间故事按叙述的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乡贤名人传说、山水地名来历、人文景观由来、神仙妖魔、动物植物、抗日抗倭和平民生活等七个大类。如果按民间故事体裁样式来看,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和笑话四个大类。其中传说和故事篇数较多,我又按不同的题材内容分成了多个小类:传说分为人物、风物、景观、生物和历史五个小类,故事分为生活、俗语、幻想和抗日四个小类。

    民间故事是我们人类对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的烙印。按不同的题材内容,蕴含着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感情和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民间故事的知识性、道德性、感情性和娱乐性对培养品格健全、知识丰富的人有着潜移默化且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更替和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那些美妙而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头传承过程中日益减少,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因此,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抢救出来并保存下去,是我们当代人应负的使命,我们应该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人生没故事就会平淡无奇,生活没故事就会索然无味。让我们一起把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记录下来,并且一代代地传讲下去吧!

    张水洲

    2016年1月5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