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大唐-历史背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应baggiook的建议,写一点背景相关。

    本书的故事开始于公元899年,也就是唐光化二年。这个时候在位的是唐朝倒数第二个皇帝,昭宗李晔,他是前任帝僖宗李儇的皇弟。

    先说说僖宗,僖宗继位的时候年方十二,不通政务,喜玩乐,信任宦官。而且历史没有给僖宗足够的时间来成长,在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时,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在民间爆发了,这场叛乱的领导人是两个盐贩子,王仙芝和黄巢。相对来讲,黄巢的破坏力更为显著一些,曾一度攻占了洛阳和长安,并自己称帝,建立大齐。僖宗被迫逃到了四川,为了夺回江山,他号召大唐臣子紧密团结在自己的身边,对黄巢发动反攻。

    黄巢起义兴起和失败的过程就不在这里赘言了,只提一个重要的人物——后来的梁王朱全忠。

    朱全忠起初是追随黄巢的反贼,后来又背叛了黄巢,归顺唐军,转过头来征讨黄巢。朱全忠原名朱温,“全忠”这个名字,便是僖宗钦赐,以嘉忠勇。因此朱全忠成功洗底,从一个反贼,变身为大唐的忠臣良将。

    平定黄巢后,僖宗回到长安,但他的龙椅仍然坐不稳当,因为藩镇之间的战事不断升级,长安受到藩镇军队的威胁,僖宗只好再一次逃出了长安。邠宁节度使朱玫图谋不轨,虽然僖宗逃了,但他抓住了襄王,并把襄王扶上了皇位。僖宗再一次发起号召,请忠臣良将们维护他这个正统,最终将变乱平息,僖宗再次返回长安。但在途径凤翔镇的时候,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有意将僖宗留在自己手里。在与李昌符交涉不果后,僖宗与之发生了火并,并最终将李昌符击败。这个过程中,扈驾都将李茂贞表现出色,成功取代了李昌符,成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原名叫宋文通,他的名字也是僖宗钦赐的。

    经过一连串变乱,僖宗回到长安时身体已经垮了,没过多久便龙驭上宾了。僖宗的弟弟寿王,也就是昭宗李晔,继位。

    昭宗是有雄心壮志的,目睹了皇兄一次次狼狈逃窜,昭宗上位时立誓要复兴唐室。但这个时候大唐已经积重难返,尤其是僖宗给他留下了三个难以对付的对手。

    一是在黄巢之乱中发迹的朱全忠,二是在襄王事变中发迹的李茂贞,第三个则是沙陀部的领袖人物李克用。

    这三个人,朱全忠占中原,李茂贞占关中,李克用占河东,成为长江以北最强大的三个藩镇势力。而在长江以南,因地势、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出现这一类非常强大的藩镇。可以说之后五十年的历史走向在这个时候基本定型了。在唐朝覆灭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所谓五代,就是中国北方轮番登场的五个政权,而十国,则是指在南方并存的十个政权。

    不过本书既然是历史架空,自然不会依照这个历史的方向来写。本书中改变历史的不是某个人物的穿越,而是在历史中寻找假设,然后由假设来推出另一条历史道路。这个假设在一开始就写出来了,只是没有特别着重的描写,即是:在故事开始的公元899年,朱全忠的爵位应该是东平王,也就是一个郡王的爵位,当时他的兵马一般是被称为汴军。而本书让他提前坐上梁王的位子,成为一个亲王,身份的提升让他提前获取更大的权柄,他行事的方略自然不会与历史相同,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也会出现变化,整个历史的走向一样会发生改变。至于朱全忠提前成为亲王的前因后果,暂时当作伏笔,以后会顺应情节再作解释,以便让这个假设能够成立。

    笔者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只能算是一个爱好者罢了,文中出现不严谨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体谅。

    以下转一篇历史相关文章,作者是朱长孝大大,下文摘自朱大大的作品《五代十国》,这本书有在起点连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书号是:65876

    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状况与五代十国历史文学小议

    关于五代十国历史状况与五代十国历史文学之论

    近ri,轩辕chun秋论坛的清河侯谏议大夫桓大司马对我撰写的历史小说《五代十国》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对小说杜撰的一些问题,看得一针见血。使我感觉对五代十国历史和描述五代十国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感触,有必要把五代十国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状况对大家作一下讲解,当然也有为五代小说做广告的作用,更是有助于大家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读到相关的五代小说也不会太吃力。

    一、何谓五代,何谓沙陀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因为这五个国号在五代之前已被用过,历史学家便在前面加一个“后”在,以区别前朝。五代的地理位置是主要是中原地区,多是在淮河以北,到后周时期扩张的长江以北。五个朝代共经历五十三年,共有六姓十四帝。五代时期的后梁为朱温所创,朱温本是黄巢起义军将领,后受朝廷招安,调头征缴黄巢,并收编起义军的众多将领,因功官封梁王,又劫持天子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梁王朝。

    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均为沙陀族所建立,沙陀族属于西突厥的一部,因为聚居地有沙碛,又名为沙陀碛,起源今天的xin jiāng古尔班通古沙漠地带,汉人称为沙陀部。沙陀部首领姓朱邪(ye同爷),因功赐姓李,后来就自称大唐宗室,建立了后唐。后唐驸马石敬瑭,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篡位之前封晋王,所以建国称后晋;大将刘知远灭了后晋,自称西汉高祖刘邦后人,又建立了后汉。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虽是汉人,但出身于沙陀军阀之中,其养子柴荣是五代时期最为英明的君主,即周世宗。

    二、十国和谐,帝王并存

    十国是指在五代时期先后出现的吴、南唐、吴越、楚、闽、荆南、南汉、前蜀、后蜀、北汉的十个小割据政权,被历史承认的君王共有五十位。十国之中除了依附契丹的北汉之外,早期的八国的关系十分特殊。在五代前期,称帝的有南汉(占据广东、广西)、前蜀(四川)、吴(江苏、江西、安徽),前者因为地理位置天高,所以称帝并没有很快灭亡,后两个因为反对朱温所以称帝。另外四个国家是朱温篡位后封的诸侯国。朱温终结了大唐王朝,天下诸侯有的归顺、有的不归顺,朱温便把保持中立和支持后梁的诸侯全部封王,已经受过唐朝封号,也给与重封。这四个诸侯国因为实力有限,均保持中立,相互之间到也和平。

    三、同为天下乱,五代比三国

    五代时期与三国时期同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分裂时期,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同样也有诸多不同之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共同之处:

    1、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与唐末黄巢起义,都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当时的封建朝廷政治瘫痪,刺激了地方军阀、豪强武装借助朝廷的名义,不断扩冲,形成诸侯割据,不受君命的分裂状态。而唐末黄巢起义朱温建立后梁王朝影响巨大,就在于后梁皇帝朱温本身就是起义军将领,而后梁的名将大多是从黄巢起义军中收编过来的,所以黄巢在五代的位置远比张角在三国的位置要重的多。

    2、宦官参政,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是宦官与外戚争班夺权的最终产物,而唐朝从李隆基的大太监高力士开始,直到灭亡(公元712年至公元907年)188年之中,15任皇帝历朝都有太监参政的踪影,太监的历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3、诸侯联军,朝廷无能就要依靠诸侯的兵马勤王,既然能使汉、唐这样的大王朝崩溃,自然铲除祸根也绝非易事,不是哪一路诸侯就能平定,需要各路诸侯联军。唐末由于黄巢攻陷两京,形成各路节度使联军勤王,具体多少路诸侯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诸侯兵马两次联合才收复了长安。

    4、文臣武将,文武人才是三国与五代时期的重要组成元素。三国时期的人才已是众所周知,五代时期除了后梁皇帝朱温的人才多数出自黄巢起义军外,其他四个朝廷全部出自李克用军事集团。朱温的部下多以山东人为主,李克用的部下多以山西、河北人为主。武将之中以十三太保李存孝最为著名,民间也广为流传;文官之中以四朝宰相冯道最为著名,其忠jiān难辨为官经是历史争论不休的焦点。

    5、美女人物,乱世是男人的竞技场,而为数不多的女xing却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调味剂。看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貂蝉,但正史却未见此名。五代时期却有更多的美女呈现,而且正史有载,且有典故流传。例如后唐淑妃王氏,人称“花见羞”不仅是公认的五代首席美女,从青年到中年有着传奇的一生;后蜀妃子费氏,人称“花蕊夫人”,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女诗人,著有《花蕊宫词》、《口答宋太祖》等名篇;南唐周氏姐妹,史称“大周后、小周后”犹比三国大乔、小乔,成语“李代桃僵”便是描写的大周后、小周后的故事;南唐妃子窅(yao同妖)娘,虽出身平寒,但以“三寸金莲”得名于史,是中国历史上女xing缠足的鼻祖。

    四、同为天下乱,文学当有别

    五代与三国时期的区别,也正是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正史小说应注意避免变成架空历史小说的模式。《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留传最广泛的历史小说,其布局与框架也成了后世小说的范本。例如从农民起义开始,形成诸侯割据,通过相互兼并实现三足鼎立,最终完成大一统,这几乎成了中国有代表xing的历史小说框架。而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却与三国时期有很大区别。

    1、三国并立,五代交替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是在同一时内并存的三个封建政权,而五代是五个不同时期内轮流交替的五个封建政权。首先朱温是晚唐的窃国大盗,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是以“反梁复唐”为名推翻了后梁政权,存在短时间的并立。后晋皇帝石敬瑭、后汉皇帝刘知远、后周皇帝郭荣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先后依靠造反夺取皇位,基本不存在并立。根据这个状况是正史的基本格局,五代文学要保持正史演义,就应当遵循五代交替的状况。

    2、十国时代,谋逆时代

    十国时期相互的兼并战争出现在五代后期,而在五代前期十国中的内部政治斗争、政治谋杀屡见不鲜。借用蔡东藩先生的评语,这是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代,发生了很多君臣相弑,父子失和、兄弟相残的惨剧,其目的皆是为了谋取帝位或王位。就我个人认为五代十国文学不是厚黑大全,这内容只须捡一两处对大局有影响描写即可,写多了就容易重复乏味,千篇一律。

    3、首尾jing彩,细腰衔接

    五代十国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五代的中原混战,而最jing彩的是五代初期的梁晋争霸(晋指晋王李克用)和末期的后周统一战争。梁王(梁太祖)朱温和晋王李克用为灭唐与复唐展开了历时二十年的争霸战争,成为五代的jing髓之一。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先后向南讨伐南唐统一淮河两岸,兼并江北十四州;向西讨伐后蜀,收复汉中四州,向北讨伐契丹收复三关四州十七县,又形成了五代第二个人才辈出的大时期,奠定了赵匡胤建立北宋的人才格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五代小说不可避免两头重,中间轻的问题,中间环节正史后唐、后晋、后汉三朝,这期间虽然人物事件复杂,但有诸多历史故事事发生,例如后唐皇帝李嗣源于花见休老夫少的爱情,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郭荣起兵灭后汉等,都可以作为写家的素材。

    4、前辈著作,大胆妄评

    描述五代时期的小说最早的就是《残唐五代演义》,多数人认为作者是罗贯中,全篇总共四十回,且文字简短,快读者一ri便可读完。这部书着重刻画了十三太保李存孝的骁勇形象,成为戏剧、评书借鉴的重要版本。第二部相关的历史小说是蔡东藩先生《二十四史演义-五代史演义》此书是最为贴近正史,描述最全面的一部历史小说。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的评价,此书在历史入门上有巨大贡献,而在文学上只能是中平之作,所以此书在传播五代文化方面受了一定的局限。就个人认为五代文学中的人物定位应基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这部史书对人物记载详细广泛,而且记录了其他杂史及野史的相关史料,也便于考证,但大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过重推崇天命。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比旧史吸取的史料范围更广,对历史记载进行了整合,结合进少许民间传说,对内容繁琐的旧史作了必要的删削,使得条理更加清楚,更加短小jing悍。第三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书因为是编年体通史,对一些事件的发生时间记载的极为细致,对故事排序是有作用的。

    综上所述是是我个人对五代历史和五代小说的个人见解,虽然历史的格局相互有区别,但传承我国历史小说是最终的目的和开发中国五代文化的目标是不变的。在此感谢桓大司马网友对五代小说所提的宝贵意见,也感谢对五代小说关注的各位读者。

    朱长孝

    2006年8月26ri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