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医药方-皮肤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湿疹

    地黄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功用】凉血润燥,祛风止痒。

    【主治】血风疮、旋耳疮迁延日久,血虚化燥生风,身体或耳内生疮如粟米,瘙痒无度,疮面粗糙,上覆痂皮或鳞屑,心烦便秘,夜不得寐。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生)各9克,当归6克,丹皮、黑参、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4.5克,红花、甘草(生)各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早、晚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椒、酒、鸡、鹅。

    黄芪化毒汤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功用】益气养血,化毒排脓。

    【主治】干疥瘙痒,见血无脓。

    【组成】黄芪(生)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日久不干,加白术6克,茯苓3克。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睾丸湿痒疼痛,秋冬甚,夏月减者。

    【组成】肉桂0.6克,川椒、当归梢、猪苓各0.9克,蛇床子、黑狗脊各1.5克,麻黄根3克,轻粉少许,红花少许,斑蝥2个。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干掺患处。

    【禁忌】忌在风寒冷湿处坐卧。

    藜芦膏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主治】小儿一切头疮,以及痨疮、癣疮、湿疮,久而瘙痒不生痂者。

    【组成】藜芦、黄连、雄黄、黄芩、松脂各90克,猪脂250克,矾石150克。

    【用法】上药七味,研末,煎令调和。先以赤龙皮(槲木皮)、天麻汤洗,再涂抹药膏。

    脂溢性皮炎

    养血润肤饮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主治】面游风,初起面目浮肿,燥痒起皮,如白屑风状,渐渐痒极,延及耳项,有时痛如针刺。现用于皮肤瘙痒症,牛皮癣静止期(血虚风燥型),红皮症等病久血虚风燥而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舌质红者。

    【组成】当归9克,熟地、生地、黄芪各12克,天冬(去心)、麦冬(去心)各6克,升麻、片芩各3克,桃仁泥、红花各2克,天花粉4.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如大便燥结,可加大麻仁、郁李仁各9~15克;如风盛痒甚,加明天麻4.5克,同时宜配合外治,如生猪油或鳗鲡油涂抹局部。

    【禁忌】药后禁食荤腥、鱼、虾、螃蟹或辣椒、生姜等刺激性饮食。

    神梭散

    【来源】《扶寿精方》。

    【功用】去风屑垢腻。

    【组成】当归、白芷、黑牵牛、诃子、荆芥、侧柏叶、威灵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临卧擦发内,次早理之。

    日光性皮炎

    青蒿饮

    【来源】《洞天奥旨》卷十三。

    【主治】日晒疮。

    【组成】青蒿30克。

    【用法】上药捣碎。以冷水冲之,取汁饮,将滓敷疮上。

    柏黛散

    【来源】《洞天奥旨》卷十三。

    【主治】日晒疮,火癍疮。

    【组成】黄柏6克,青黛6克。

    【用法】上药各研末。麻油调搽。

    漆疮

    柳枝膏

    【来源】《普济方》卷四〇七。

    【主治】漆疮,四肢壮热。

    【组成】垂柳枝150克,苦参60克,黄芩30克。

    【用法】上药锉为粗末。每用30克,以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滤去滓,碾入好墨半匙头,拌令匀,再熬成膏,以瓷盒盛,候冷,每用少许,涂于疮上。

    冻疮

    阳和解凝膏

    【来源】《外科全生集》。

    【异名】阳和膏(《经验方》卷上)。

    【功用】温经和阳,行气活血,驱风散寒,化痰通络。

    【主治】寒湿凝滞所致之阴疽、流注、瘰疬、冻疮、乳癖等阴性疮疡;兼治筋骨酸痛,寒性疟疾(贴背心)。现用于淋巴腺结核及胸壁结核硬结期、Ⅰ~Ⅱ度冻伤、骨与关节结核初期等。

    【组成】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活白凤仙梗120克,川附、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芨各60克,川芎120克,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乳香末、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麝香30克。

    【用法】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夜油冷后称准分量,每500克油加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如神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主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

    【组成】川大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新汲水调,搽疮面。

    柏叶膏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主治】冻疮。

    【组成】柏叶(炙干为末)120克,杏仁(去皮研)30克,头发30克,盐(研)15克,乳香(研)7.5克,黄蜡30克,油700毫升。

    【用法】上七味先煎油沸,次下五味药,以发销尽为度,次下黄蜡搅匀,瓷器中收。先以冷开水洗疮,以绵裹干,后以药涂,即以软帛包裹,勿令寒气侵入,每日一洗一换,如疮渐愈,即三四日一换。

    黄水疮

    川粉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主治】月蚀疮及黄水等疮。

    【组成】穿山甲(炒)、铅粉(炒)、轻粉(隔纸微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掺患处;干则用麻油调敷。

    升麻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主治】黄水疮。

    【组成】当归尾、赤芍药、金银花、连翘(去心)、牛蒡子(炒)、栀子(生)、羌活、白芷、红花、防风、生甘草、升麻、桔梗(小剂各3克;中剂各5克;大剂各6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服。

    【加减】若疮生头面,减去当归尾、红花。

    青蛤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主治】黄水湿热等疮。

    【组成】蛤粉(煅)30克,石膏(煅)30克,轻粉15克,生黄柏15克,青黛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先用麻油调成块,次加凉水调稀,将疮洗净,薄涂患处。

    蛇床子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主治】肾囊风,干燥极痒,喜浴热汤,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搔破浸淫脂水,皮热痛如火燎。

    【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各15克,缩砂壳9克,土大黄、苦参各15克,老葱头7个。

    【用法】上药以水1升,煎数滚,倾入盆内,先熏,候温浸洗。

    浸淫疮

    螵蛸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湿热破烂,毒水淋漓等疮,或下部肾囊足股肿痛,下疳诸疮。

    【组成】海螵蛸(不必浸淡)、人中白(或人中黄、硇砂亦可)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先以百草多煎浓汤,乘热熏洗后,以此药掺患处;如干者,以麻油或熬熟猪油,或蜜水调敷。

    【加减】若肿痛甚者,加冰片少许更妙;若湿疮脓水甚者,加密陀僧等分,或煅过官粉亦可,煅制炉甘石更佳。

    燥湿丹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浸淫疮。

    【组成】蛇床子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末,干掺患处。

    天泡疮

    石珍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清热泻火,燥湿止痒。

    【主治】天疱疮,日久破烂,疼痛不已,脓水淋漓。现用于急性、亚急性皮炎。

    【组成】石膏(煅)、轻粉各30克,青黛、黄柏末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先以甘草汤洗净,后以此药掺之,其疼即止。

    玳瑁汤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主治】时行豌豆疮,及赤疮疹子。

    【组成】生玳瑁、生犀角各以冷水浓磨汁200毫升。

    【用法】同搅令匀,每服50毫升,微温,一日5服为佳。

    柏叶散

    【来源】《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主治】天疱疮。

    【组成】石柏末4.5克,轻粉3克,雄黄3克,青黛6克,滑石3克,寒水石(煅)6克,银朱4.5克,辰砂1.5克,铅粉6克,侧柏叶末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丝瓜叶汁调涂。

    解毒泻心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清心解毒。

    【主治】心经火旺,酷暑时生天疱,发及遍身者。

    【组成】黄连、防风、荆芥、山栀、黄芩、牛蒡子、滑石玄参、知母、石膏各3克,甘草、木通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400毫升,灯芯草20根为引,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脓疱疮

    何首乌汤

    【来源】《疡医大全》卷三十五。

    【功用】清利湿热,祛风解毒。

    【主治】湿热风毒,遍身脓窠,黄水淋漓,肌肉破烂。

    【组成】何首乌、黄连、防风、金银花、荆芥、苍术、白鲜皮、甘草、苦参、连翘、木通等量。

    【用法】上药以灯芯为引,水煎服。或为细末,水叠为丸,每服9克,用淡酒送下。

    【加减】溏泄,加泽泻;夏热,加栀子、黄芩;身痒,加白蒺藜;脾胃弱者,去苦参,加赤茯苓。

    鲫鱼膏

    【来源】《疡医大全》卷七。

    【主治】无名肿毒,脓窠疮疖。

    【组成】大蛤蟆、活乌背鲫鱼各7个,蓖麻仁360克。

    【用法】麻油1千克,同蛤蟆、鲫鱼、蓖麻仁文武火熬枯,滤去滓,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入真轻粉120克,铅粉360克,收藏。临用取膏摊贴。

    阴疮

    牡蛎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〇一。

    【主治】阴囊两旁生疮,阴湿水出,奇痒难忍;或两腋、手足心湿汗。

    【组成】枯白矾120克,黄丹(炒)60克,牡蛎粉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遇夜睡时,手捏药于痒痛处擦之,不一时又擦之。三四次后顿减。次夜再擦,虽大减又擦。后日自然平复。如腋汗者顿擦即可。脚汗先擦大减,又擦后装药于靴,或鞋底上、脚板上涂药,或缠脚裹之亦可。

    蓝叶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二十四。

    【主治】诸丹发热赤肿。

    【组成】白芷、柴胡、知母、杏仁(去皮)、川芎、赤芍药生地黄、川升麻、干葛、生甘草各7克,烂石膏、栀子仁各3.75克,蓝叶(晒干)7.5克。

    【用法】上药锉细。每次4.5克,以水煎服。

    【加减】热甚,加黄芩、玄参。

    癣疮

    三神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主治】一切癣疾。

    【组成】蒺藜子(炒)、海桐皮(锉)、草乌头(盐炒熟,去盐不用)各30克。

    【用法】上药同研细末,以面糊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15丸,温水或盐汤送下。

    土大黄膏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干湿顽癣,不论新久,但皮肤顽厚,串走不定,惟痒不痛者。

    【组成】硫磺240克,生矾120克,点红川椒60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末,用土大黄根捣汁,和前药调成膏。新癣抓损擦之,多年顽癣加醋和擦,如日久药干,以醋调搽,牛皮癣用穿山甲抓损擦之。

    土荆皮散

    【来源】《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主治】一切风湿癣癞痒风。

    【组成】土荆皮、吴茱萸、洋庄、西丁、人信、斑蝥、番八仁、明矾、川椒、细辛、海桐皮、槟榔、胆矾、煅皂矾、皮硝、巴豆仁、蛇床子、烟胶、雄黄、桃丹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烧酒浸搽。

    川槿散

    【来源】《鲁府禁方》卷四。

    【主治】一切顽癣。

    【组成】大斑蝥7个(小者10个,去头、足),巴豆5个(去油),川槿皮9克(为末)。

    【用法】上药三味,共研为细末。用醋调搽。稍时作痛起泡,泡落即愈。

    马蹄膏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主治】一切癣。

    【组成】白马蹄(煅存性)。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取马齿苋捣烂,加水煎成膏,调前末搽之。

    马齿苋膏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主治】杨梅遍身如癞,发背诸毒,顽疮、臁疮,久不收口,及湿癣,白秃、丹毒等。

    【组成】马齿苋。

    【用法】上药一味,干品每用30~60克,鲜品用60~120克,水煎或酒水煎服;外用捣烂外敷,或取汁用。

    玉容肥皂

    【来源】《疡医大全》卷十二。

    【异名】玉容肥皂丸(《冯氏锦囊》卷十九),肥皂丸(《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功用】去瘢润肤。

    【主治】白斑,黑点,白癣,诸般疮痕。

    【组成】白芷、白附子、白蒺藜、白僵蚕、白芨、白丁香甘松、草乌、杏仁、绿豆粉各30克,儿茶9克,密陀僧、樟脑各15克,白蔹、山柰、猪牙皂各12克,皂角(去里外皮筋并子,只取净肉)12克,轻粉9克。

    【用法】先将皂角肉捣烂,入鸡蛋清和,晒去气息,将各药末同皂角、鸡蛋清和丸。擦面。

    必效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年久顽癣。

    【组成】川槿皮120克,海桐皮、大黄各60克,百药煎42克,巴豆(去油)4.5克,斑蝥(全用)1个,雄黄、轻粉各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用阴阳水调药,将癣抓损,薄敷。药干必待自落。

    何首乌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功用】养血祛风。

    【主治】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疥癣瘙痒,或生瘾疹,搔之成疮,肩背拘倦,肌肉顽痹,手足皲裂;并治紫癜、白癜。

    【组成】荆芥穗、蔓荆子(去白皮)、蚵蚾萆(去土)、威灵仙(净洗)、何首乌、防风(去芦、叉)、甘草(炙)各2.5千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3克,食后用温酒或沸汤调下。

    青金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主治】小儿疥癣眉炼,或延及遍身瘙痒,或脓水淋漓,经年不愈。

    【组成】松香60克,真蛤粉15克,青黛7.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用烛油调搽,或干掺之。

    苦参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主治】风湿热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麻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

    【组成】苦参100克,荆芥(去梗)5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用好茶或荆芥汤送下。

    苦参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引《大全》。

    【主治】一切疥癞疯癣。

    【组成】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黄柏、地肤子、大菖蒲各等分。

    【用法】用河水煎汤,临洗入4~5枚猪胆汁,洗2~3次可愈。

    【禁忌】忌食发物及吹风。

    枯矾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脚丫湿痒。

    【组成】枯矾15克,石膏(煅)、轻粉、黄丹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温汤洗净,搽之即愈。

    牛皮癣

    立止散

    【来源】《普济方》卷二八一。

    【主治】牛皮癣。

    【组成】冬瓜皮(烧灰)。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油调搽疮上。

    百部膏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主治】牛皮癣。

    【组成】百部、蓖麻子(去壳)、白鲜皮、鹤虱、黄柏、当归、生地各30克,黄蜡60克,明雄黄末15克,麻油240克。

    【用法】先将百部等七味入油熬枯,滤去滓,再将油熬至滴水成珠,下黄蜡,至入水不散为度,起锅;将雄黄末和入,候稍冷,倾入瓷缽中收贮,退火备用。用时搽敷患处。

    头癣

    一扫光

    【来源】《万病回春》卷七。

    【主治】小儿头上肥疮。

    【组成】细茶9克(口嚼烂)、水银(入茶内研)3克,牙皂、花椒各6克。

    【用法】上为细末。麻油调搽。

    苦参洗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主治】小儿头疮。

    【组成】苦参、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大黄、芎各9克,蒺藜子6克。

    【用法】上八味,咀。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渍布拓疮上,一日数次。

    肥油膏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主治】秃疮初起。

    【组成】番木鳖18克,当归、藜芦各15克,黄柏、苦参杏仁、狼毒、白附子各9克,鲤鱼胆2个。

    【用法】用麻油300克,将前药入油内,熬至黑黄色,去滓,加黄蜡36克,溶化尽,用布滤过罐收。每次用蓝布裹于手指,蘸油少许擦疮。

    黄粉膏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主治】小儿头上恶疮。

    【组成】胡粉、黄连末各30克,水银1克,糯米22粒,赤小豆14粒(和黄连捣)。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先将水银于手掌中以唾液研化后,即以麻油调药,与水银和匀,涂疮上。

    梅毒、下疳

    二龙丹

    【来源】《疡科纲要》卷下。

    【功用】消毒退肿,长肉生肌。

    【主治】下疳。

    【组成】龙衣2条(大者,烧灰),龙骨15克,鹅管石、海螵蛸(煅)、炉甘石(制飞)各12克,乌芋粉30克,冰片9克。

    【用法】上药各为极细末,和匀。用鸡蛋黄熬油调涂。

    二灵丹

    【来源】《疡疾大全》卷二十四。

    【主治】下疳初起流脓。

    【组成】儿茶3克,冰片0.9克。

    【用法】上药研匀。将疮先用冷茶或甘草汤洗净挹干,以鸡翎将药扫上。

    二子消毒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主治】玉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及杨梅疳等。

    【组成】皂角子、肥皂子、僵蚕、蝉蜕、杏仁(去皮、尖)各7个、猪牙皂1条、金银花9克,防风、荆芥、牛膝各3克,猪板油60克,土茯苓15克。

    【用法】上药用水1.6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服。

    十味淡斋方

    【来源】《疡科心得集》卷下。

    【主治】下疳广疮,误服轻粉升药,致烂喉塌鼻,遍体骨节酸楚,或腐烂不堪。

    【组成】川贝母(去心,生研)30克,白芷(焙)30克,防风(焙)30克,海螵蛸(浸淡,漂净,去甲)30克,当归(炒)30克,川芎(炒)30克,金银花(晒)30克,花粉(晒)30克,半夏(姜汁制炒)30克,南星(姜汁制炒)45克。

    【用法】各药要囫囵,放瓦盆内炒,用木槌于石臼内打成末,筛净,分作21服,每服15克,每日用鲜土茯苓500克,不见铁器,于石臼内捣碎,放于瓦罐中,用河水3升,煎至1.5升,去滓,下药末15克,再煎至750毫升,早、午、晚各服250毫升。服此药63日收功。

    【禁忌】煎药时忌一切金、银、铜、铁、锡器;服药期间,须忌一切盐味。

    八宝丹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

    【主治】广疮结毒。

    【组成】真犀黄3克,血珀6克,珍珠6克,冰片3克,滴乳15克,面粉24克,辰砂6克,飞滑石12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日调服。

    儿茶散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四。

    【主治】下疳。

    【组成】铜绿适量(煅红,放地上冷定,又煅又冷定,研细),儿茶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和匀。外掺用。

    九龙丹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异名】九龙败毒丸(《经验奇方》卷上)。

    【主治】鱼口、便毒,骑马痈,横痃等初起未溃,及梅毒初起,遍身见有红点,或阳物肿痛破烂者。

    【组成】儿茶、血竭、乳香、没药、巴豆(不去油)、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末,与生蜜调成一块,瓷盒盛之,团成寒豆大的小丸。每服9丸,空腹时用热酒适量送下。大便行四五次,再吃稀粥。肿甚者,间日再用一服自消。

    土萆薢汤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主治】杨梅疮,瘰疬,咽喉恶疮,痈漏溃烂,筋骨拘挛疼痛。

    【组成】土萆薢(即土茯苓)60~90克。

    【用法】上药以水6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不拘时候,徐徐服之。若患久或服攻击之剂致伤脾胃气血,以此一味为主,外加对证之药,无不神效。

    千里光明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九。

    【主治】杨梅疮毒邪陷伏,延溃不能杜绝,手足心皮干枯类似白鹅掌风,筋骨疼痛,并起风块者。

    【组成】青木香、黄连、黄柏、黄芪、荆芥、防风、苦参苍耳子、蛇床子、羌活、升麻、麻黄、甘草各15克,鸡肠草(焙)、冬青叶(焙)各适量。

    【用法】上作一剂。用布包,水煮,于无风处浴洗,凉了再加热。出微汗拭干。

    【附注】原书用本方治上症,同时以托里解毒汤内服。

    广毒至灵丹

    【来源】《疡科心得集》卷下。

    【主治】梅疮透顶,下疳结毒。

    【组成】生大黄(晒研)90克,生川连(晒研)15克,广珠15克,黄芩(盐水炒)30克,朱砂9克,百部(盐水炒)30克,核桃夹(盐水炒)30克,肥皂夹灰60克,血余60克,骨余(土拌炒)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与陈酒搅拌制丸。每日早服9克,夜服6克,陈酒送下;不吃酒者,夏枯草汤送下。

    己字化毒丸

    【来源】《疮疡经验全书》卷六。

    【主治】梅疮毒结于脾胃二经,外发小块,肌肉蛀烂蔓延,或发大块破溃,或手足生鹅掌风癣,或传他经致生别病。

    【组成】牛黄、牙皂各1.5克,木香6克,生牛乳3克,乳香、没药各5.1克,穿山甲、白鲜皮、朱砂、雄黄、月月红各4.5克,熟大黄、僵蚕各6克,血竭5.1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用神曲末15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另研朱砂为衣。每早空腹服13丸,晚服9丸,人参煎汤送下,砂糖汤亦可。病去药减,如余毒未尽,药不可撤。百日内勿使大劳大怒,顺时调理。

    卫生宝丹

    【来源】《惠直堂经验方》卷一。

    【主治】痈疽,发背,疔疮,无名肿毒,杨梅,痔疮,打扑损伤,蛇、蝎、疯犬咬伤;伤寒,瘟疫发狂,喉风;赤白痢疾,霍乱吐泻;小儿急慢惊风,五疳五痢。

    【组成】山慈菇、川文蛤、红芽大戟、千金子各60克,麝香、西牛黄、珍珠、明雄黄、滴乳香(去油)、没药(去油)、朱砂琥珀(蜜珀不用)、丁香、沉香各9克,金箔10帖。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糯米粉煮糊,木臼捣,印锭,每重3克。每服1锭,重者连服2锭。取通利后,以温粥补之。痈疽、外伤等以酒磨服或调服;伤寒、瘟疫、喉风以薄荷汤冷磨服;霍乱、痢疾以姜汤磨服;小儿惊风、疳积以薄荷浸水磨浓汁加蜜服。

    【禁忌】孕妇忌服。

    五宝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功用】清热解毒,祛腐消痰。

    【主治】疳疮。

    【组成】石钟乳12克,朱砂3克,珍珠(豆腐内煮20分钟取出)6克,冰片3克,琥珀6克。

    【用法】各研极细,和一处再研数百转,瓷罐蜜收。用药6克,加飞罗面24克,再研和匀,每用土茯苓500克,水2升,煎至1.25升,滤去滓,分5次服,每次加五宝散0.3克和匀,量病上下服,每日用10次。如鼻子溃烂,每日土茯苓内加辛夷9克煎服,引药上行。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海腥,羊、牛、鹅肉,火酒,煎炒;戒房事等。

    苓姜饮

    【来源】《仙拈集》卷四。

    【主治】杨梅结毒,及玉茎烂完者。

    【组成】土茯苓500克,生姜120克。

    【用法】分数次煎服,10日内即愈。其溃处以药汁调面糊敷之。

    炉甘丹

    【来源】《疡科纲要》卷下。

    【功用】拔毒止痛。

    【主治】下疳。

    【组成】上炉甘石(煅,黄连汤淬4次,拣净,研细,水飞,漂)60克,上血竭15克,海螵蛸(去背)15克,真轻粉12克,乌芋粉20克,漂牡蛎粉30克。

    【用法】上药各研极细,和匀,密贮。掺患处。

    波斯散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下疳梅毒。

    【组成】珍珠9克,冰片6克,麝香、炙乳香、炙没药、儿茶、朱砂、轻粉各3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人乳或猪脊髓调搽。

    【加减】痛,加血竭3克;痒,加枯矾少许;热,加牛黄9克,青黛3克;毒甚,加象牙屑、制甘石;淤痛,加大土鳖3个;研开,加龙骨少许;蚀去下体龟头者,加龟头1个。

    【附注】或猪脊髓调搽亦可,原文脊髓前无“猪”字,据习用加。

    珍珠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异名】月白珍珠散(《外科大成》卷一)。

    【主治】下疳皮损腐烂,痛极难忍;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汤泼火烧,皮损肉烂,疼痛不止者。

    【组成】青缸花1.5克(如无,用头刀靛花代之,但不及缸花),珍珠3克(入豆腐内煮数滚,研至极细无声),真轻粉30克。

    【用法】上三味,研细如面粉,方收入罐。凡下疳初起皮损,搽之即愈;腐烂疼痛者,甘草汤洗净,猪脊髓调搽。如诸疮不生皮者,用此干掺,即可生皮。又妇人阴蚀痛,或新嫁内伤痛甚者,亦可搽此极效。

    结毒紫金丹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主治】杨梅结毒,筋骨疼痛,日久腐烂臭败,不堪闻者;或咽喉唇鼻破坏,诸药不效者。

    【组成】龟板(放炭火上炙焦,用新安酒浆,浓笔蘸浆涂上,反复炙涂3次,以焦黄为末)60克,石决明(煅红,童便内渍之,为末),朱砂(明亮者,为末)各6克。

    【用法】共再碾极细,烂米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克,量病上下,食前后服。筋骨疼痛者酒下;腐烂者土茯苓汤下。

    莹珠膏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功用】祛腐,定痛,生肌。

    【主治】溃疡,杨梅疮,臁疮,下疳。

    【组成】白蜡90克,猪脂油300克,轻粉(研粉)45克,樟冰(研末)45克。

    【用法】先将白蜡、猪脂油熔化,离火候温,入轻粉、樟冰搅匀,候稍凝,再入冰片末3克,搅匀成膏,罐收听用。凡用先将甘草、苦参各9克,水煎,洗净患处,再贴此膏。

    【加减】杨梅疮,加红粉6克;顽疮、乳癌,加银朱30克;臁疮,加水龙骨9克或龙骨12克。

    萆薢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主治】杨梅疮结毒,筋骨疼痛,头胀欲破,及已溃腐烂。

    【组成】川萆薢6克,苦参、防风、何首乌各15克,威灵仙、当归、白芷、苍术、胡麻、石菖蒲、黄柏各1.8克,羌活、川椒各1.2克,龟板4.5克,红花1克,甘草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临服入酒适量,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腹时服。

    黄柏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

    【主治】下疳。

    【组成】黄柏9克(猪胆汁炙),橄榄核(烧存性)、陈螺蛳(烧存性)各6克,儿茶、轻粉各4.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先以甘草水洗净患处,再以药末掺之。

    清肝渗湿汤(一)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主治】阴囊玉茎潮湿肿胀,坠重作痛,小便不利。

    【组成】苍术、白术、茯苓、山栀、厚朴、泽泻、陈皮、木通、天花粉、昆布各3克,甘草1.5克,木香0.9克,川芎、当归各1.8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加减】局部色红灼热者,加黄连、龙胆草各2.1克。

    清肝渗湿汤(二)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主治】肝经湿热下注,致成囊痈,阴囊红肿,发热焮痛,小便不利。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生地、柴胡、龙胆草、山栀、天花粉、黄芩各3克,泽泻、木通、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灯芯草20根,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清肝渗湿汤(三)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肝经郁滞,湿火下注,阴部肿痛,时或作痒。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生地、山栀、黄连、连翘、龙胆草各3克,柴胡、泽泻、木通各2克,滑石6克,芦荟1.5克,甘草0.9克,防风2.4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淡竹叶20片,灯芯20根,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琼花膏

    【来源】《外科大成》。

    【功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主治】杨梅疮并结毒,筋骨疼痛;及一切腰腿疼痛,诸毒恶疮。

    【组成】闹羊花根皮45克,五加皮、归身各60克,威灵仙30克,防风、荆芥、元参、花粉各45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用真麻油1.5千克浸,煎如法,再用铅粉收膏,退火毒7日后可用。摊贴患处。

    博金散

    【来源】《外科精义》卷十九。

    【功用】燥湿消肿,化腐生肌。

    【主治】下疳,臭烂肿痛。

    【组成】白矾、密陀僧各15克(白矾与密陀僧同为末,相和于砂锅内,火上炮汁尽)、白垩6克,黄丹、轻粉各3克,乳香1.5克,麝香少许。

    【用法】上为细末。先须另用槐枝、葱白、盐、甘草熬汤,淋洗2小时,拭干,掺上上药。每用药,先须洗浴,然后掺药,严重者三五次即愈。

    搜风解毒汤

    【来源】《本草纲目》卷十八。

    【主治】杨梅结毒,初起结肿,筋骨疼痛;及服轻粉药后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者。

    【组成】土茯苓12克,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通、木瓜、白鲜皮各6克,皂角子5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一日3次。病深者月余,病浅者半月即愈。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清茶、牛、羊、鸡、鹅、鱼肉、烧酒、面等,戒房事。

    【加减】若气虚,加人参10克;血虚,加当归10克。

    紫金丹

    【来源】《仙拈集》卷四。

    【主治】杨梅结毒,疼痛腐烂,甚至咽喉唇鼻破坏者。

    【组成】龟板(酒炙3次焦黄)60克,石决明(煅红,童便渍)、朱砂各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烂米饭丸,如麻子大。每服3克,量病大小,食前后服之。筋骨疼痛,用酒送下;腐烂,用土茯苓汤送下。至重者,40日愈。

    紫金膏(一)

    【来源】《外科大成》。

    【主治】杨梅结毒,溃烂顽硬,脓水淋漓。

    【组成】红矾、松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加麻油调敷。临敷前先用苍术30克,川椒9克,煎水熏洗患处,然后敷药,盖油纸,再以绢条扎紧,3日一换。

    紫金膏(二)

    【来源】《梅氏验方新编》卷七。

    【主治】臁疮溃久,其色紫黑;杨梅结毒,腐烂作臭,脓水淋漓。

    【组成】红矾、皂矾(煅)、净松香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麻油调成膏。用时先以葱、艾汤洗患处,拭干,再厚涂此膏,上盖油纸,3日一洗换。

    紫砂生肌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功用】清热解毒,生肌敛疮。

    【主治】杨梅疮腐肉已净者。

    【组成】朱砂12克(入铜勺内安火上,上盖红炭数块,炙朱砂紫色为度),轻粉6克,冰片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掺于患处,再以琼花膏盖之。

    黑香散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四。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男女下疳,腐烂红肿,痛痒难当;及梅毒内蕴,邪火正盛者;并治一切极痒诸疮。

    【组成】橄榄核(烧灰存性)。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3克,加冰片0.6克,研匀密贮。用时或干掺,或用麻油、猪胆汁调搽患处。

    鹅黄散(一)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主治】杨梅疮,溃烂成片,脓秽多而疼甚者。

    【组成】石膏(煅)、轻粉、黄柏(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干掺。烂疮即可生疤,再烂再掺,毒尽为度。

    鹅黄散(二)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主治】小儿因父母素有杨梅结毒,传染胞胎,初生无皮者。

    【组成】黄柏(生)、石膏(煅)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扑患处。湿则干扑,干则用猪苦胆调搽。内服换肌消毒散。

    解毒紫金膏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主治】杨梅结毒,腐烂作臭,脓水淋漓,诸药不效者;兼治诸毒顽臁等疮。

    【组成】细块红矾、明净松香各500克。

    【用法】共碾极细末,麻油调稠。先将患处用熏洗结毒方洗净,搽上此药,油纸盖上,以软布条扎紧。毋令血行,3日一换;如无熏洗结毒方,只煎葱、艾、甘草等汤俱可洗换。

    【禁忌】愈后忌吃煎炒发物。

    【附注】熏洗结毒方,见《外科正宗》卷三。

    翠云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主治】杨梅疮,已服内药,根脚不红,疮势已减者。

    【组成】铜绿、胆矾各15克,轻粉、石膏(煅)各30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瓷罐收贮。湿疮干掺,干疮用公猪胆汁调搽,每日1次,连用3日,其疮白干而愈。

    麻风

    九龙丸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四。

    【主治】疠风焮肿痒痛。

    【组成】当归、苦参各60克,防风、荆芥、羌活各45克,蝉蜕、川芎各15克,全蝎(滚水泡去咸味)3克,大风子240克,(一方少川芎、蝉蜕,有大胡麻60克,风藤30克)。

    【用法】上药九味,各为细末,红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不得见火、日,阴干。布囊盛之。每服9克,每日服3次,清茶送下。病起一年者服1服,10年余者服10服。

    【加减】如下体甚者,加牛膝60克,防己30克。

    万字丸

    【来源】《疯门全书》。

    【主治】麻疯。

    【组成】白花蛇(去皮、头、脏、骨)1条,白蒺藜21克,白僵蚕30克,白附子30克,威灵仙30克,风子肉30克,土麻仁180克,川黄连(乳蒸)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早、晚空腹各服15克,温开水送下。

    【加减】红晕不退,加白附子15克,僵蚕15克,清茶送服。

    五香膏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删繁方》。

    【主治】头风,头皮瘙痒,搔之白屑起。

    【组成】霍香、甘松香、甲香(炙)、鸡舌香、附子(炮)、续断、乌喙(炮)各37.5克,泽兰、防风、细辛、白术各30克,白芷、松叶、莽草各53克,柏叶60克(炙),大皂荚2寸(炙),甘草23克(炙),猪膏2.5千克。

    【用法】上十八味,咀绵裹,以苦酒1.2升渍一夜,用猪膏煎之,取附子黄为度,去滓。将膏敷揩头皮。

    升麻和气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主治】疥疮发于四肢,臂髀痛痒,甚至憎寒发热,攻刺疼痛,浸淫浮肿;癞风入脏,阴下湿痒,耳鸣眼痛。

    【组成】干姜、熟枳壳各105克,干葛、熟苍术、桔梗、升麻各30克,当归、熟半夏、茯苓、白芷各6克,陈皮、甘草各45克,芍药24克,大黄(蒸)15克。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12克。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灯芯10根,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发表攻里散

    【来源】《解围元薮》卷四。

    【主治】大麻风。

    【组成】老人牙灰4个,牛虱30个(焙),桑虫4条(焙),穿山甲、虎骨(酥炙)、鹿角灰各30克,蜈蚣20条(炙),败龟板(炙)、蜂房(炙)、官桂各30克,麝香1.5克,牛黄0.9克,蜒蛐4条,血余灰、鸡蛋壳(煅)各3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以酒送服。

    加味麻风丸

    【来源】《青囊秘传》。

    【功用】养血祛风,燥湿杀虫。

    【主治】疠风未深,初起之症。

    【组成】大胡麻620克,小胡麻620克.川牛膝120克,白蒺藜620克,苦参500克,防风250克,荆芥250克,当归180克,茅苍术180克,川断120克,薏苡仁20克,黄柏180克,浮萍620克,马齿苋750克。

    【用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早、午、晚3次,每次服6克或9克。每丸3克,照数加枫子膏,春、秋用0.24克,冬用0.3克,圆,以茅尖茶叶0.3克煎汤过口。

    制枫子膏法:风子肉,铜锅内炒至三分红色,七分黑色为好,太过无力,不及伤眼。炒后研成膏,如红砂糖一样,用铜杓盛,置火上熬四五滚,倒在纸上,放土面上,以物盖之待用。如上面霉,拭去后,仍可使用。

    龟柏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便血久而致虚,腰脚软痛。并治麻风疮痒见血。

    【组成】龟板60克,侧柏叶45克,芍药45克,椿根皮23克,升麻、香附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粥糊为丸。用四物汤加白术、黄连、陈皮、甘草、生姜煎汤送服。

    虎跑泉

    【来源】《解围元薮》卷四。

    【主治】麻风手指挛曲。

    【组成】虎枚草、豨莶草、苍耳草、防风、升麻、荆芥、金银花、紫苏、鹤虱草各等分。

    【用法】煎汁洗浴。

    泻荣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补气泻荣汤(《东垣试效方》卷九)。

    【主治】疠风,满面连头极痒,眉毛脱落。

    【组成】连翘、升麻各1.8克,桔梗1.5克,生黄芩、生地黄各1.2克,黄芪、苏木、黄连、地龙、全蝎、当归各0.9克,白豆蔻、人参各0.6克,甘草0.45克,梧桐泪0.3克,麝香少许,桃仁3个,虻虫(去翅、足、炒)3个,水蛭3个(炒令烟尽)。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除连翘、梧桐泪、白豆蔻另为细末,麝香、虻虫、水蛭三味同为细末,都作一服。水300毫升,酒150毫升,入连翘,煎至150毫升,去滓,再入白豆蔻三味并麝香等,再煎至100毫升,稍热,早饭后、午前服之。

    【禁忌】服药期间,忌酒、湿面、生冷、硬物。

    柏叶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三引《庞老方》。

    【主治】疠风。

    【组成】柏叶、麻黄(去根节)、山栀子(去皮)、枳壳(去瓤,锉,麸炒)、羌活(去芦)、羊肝石、白蒺藜(炒,去角)、升麻、子芩(去皮)、防风、牛蒡子(隔纸炒)、荆芥穗、茺蔚子、大黄(湿纸裹,甑上蒸)各15克,苦参30克,乌蛇1条(酒浸,去皮骨,焙干)。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温水调服,每日8次。

    换肌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九。

    【主治】麻风年久不愈,以至眉毛脱落,鼻梁塌陷,额颅肿破。

    【组成】白花蛇、黑乌蛇(各酒浸一夜)、地龙(去土)、蔓荆子、威灵仙、荆芥、甘菊花、沙苑蒺藜、苦参、紫参、沙参、甘草(炙)、不灰木、木贼、九节菖蒲、天门冬、赤芍药、定风草、何首乌、胡麻子(炒黄)、木鳖子、草乌(去皮)、苍术、川芎各90克,天麻60克,细辛、当归、白芷各30克。

    【用法】上药二十八味,共研为末。每服15克,温酒调下,食后。酒多为妙。服至逾月,取效如神。

    雄漆丸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主治】麻风。

    【组成】真漆30克(入蟹黄15克,拌匀晒之,渐渐去浮面上水),明雄黄(研末)、牙皂(研末)各15克。

    【用法】上药和匀为丸,不可见日。阴干。每次0.9克,用酒送服。

    雄蛇散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四。

    【主治】疬疡风。

    【组成】雄黄3克,蛇蜕1条(煅存性)。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麻油调敷。

    【功用】解毒杀虫。

    椿皮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主治】肠风便血,日久血虚。并治麻风、癣疮见于面部。

    【组成】龟板60克(酥炙),升麻、香附各15克,芍药45克,侧柏叶30克,椿根白皮22.5克。

    【用法】上研为末,粥和为丸。以四物汤加白术、黄连、甘草、陈皮作末,汤调送下丸药。

    【功用】滋阴养血,清利湿热。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明医指掌》卷六补。

    浮萍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用】发汗祛风,活血解毒。

    【主治】癞风。

    【组成】浮萍、荆芥、川芎、甘草、麻黄(去根)各30克。

    【用法】上五味,研为粗末。每服3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汗出则愈。

    硫磺涂方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五引《广济方》。

    【主治】疬疡风。

    【组成】石硫磺90克(研),雄黄30克(研),硇砂、附子(生用)各60克。

    【用法】上四味,捣筛为散,以苦酒和如泥,涂患处。干即再涂,以愈为度。

    【附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圣济总录》卷十八补。

    通天再造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

    【主治】大麻风。

    【组成】郁金15克(生),大黄30克(炮),白牵牛18克(半生半炒),皂角刺30克(炮,经年黑大者)。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5克,早晨面东,以酒调下。当日即下恶物(或脓或虫)。

    清平丸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大风;中风,口眼斜,瘫痪;跌打损伤。

    【组成】紫背浮萍(每年七月七日采,晒干为末)500克,草乌、萎蕤、海风藤、麻黄各60克,麝香6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蜜丸如弹子大。用草乌煎酒,磨服1丸。

    疥疮

    一笑散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主治】周身疥癞,瘙痒生疮。

    【组成】槟榔、硫磺、藁本、蛇床子、枯矾、五倍子、白胶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湿者干掺,干者以麻油调敷。

    一擦光

    【来源】《串雅内编》卷二。

    【主治】疥疮,妇女阴蚀疮,漆疮。

    【组成】蛇床子、苦参、芜荑各30克,雄黄15克,枯矾45克,硫磺、轻粉、樟脑各6克,川椒、大风子肉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生猪油调敷。

    白矾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主治】疥疮。

    【组成】白矾(烧为灰)30克,硫磺30克(细研),胡粉30克,黄连45克(去须),雌黄30克(细研),蛇床子22克。

    【用法】上药捣细为散,研匀,以猪膏和成面糊。用时以盐浆水洗,拭干涂之。

    消毒散

    【来源】《疡医大全》卷三十五。

    【功用】疏风祛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热毒,侵袭肌肤,致生疥疮,瘙痒不已。

    【组成】金银花、连翘、白蒺藜、荆芥、白芷、牛蒡子、防风、白鲜皮、赤芍药、甘草各等量。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日久不愈,加何首乌;干燥,加当归;有热,加黄芩;下部多,加黄柏;小便涩,加木通。

    藁本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六九引《施圆端效方》。

    【功用】止痒除疥。

    【主治】疥癣。

    【组成】藁本、蛇床子、黄柏各15克,硫磺11克,白矾(生)7.5克,轻粉3克。

    【用法】上药研匀,与油蜡和成膏子。擦敷患处。

    苦参散

    【来源】《外科精义》卷下引《野夫多效方》。

    【主治】遍身疮疥,经年不效。

    【组成】苦参、蔓荆子、何首乌、荆芥穗、威灵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以酒调服,一日2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发风物。

    硫磺丸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七。

    【主治】脚气,疥疮。

    【组成】硫磺150克。

    【用法】将硫磺,研为细粉。用牛乳1.5升,煮稠制成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次30丸。用酒送服,一日3次。疗效不佳,则渐加至100丸。

    三物浴汤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主治】遍身疮疥瘙痒。

    【组成】山牡丹(枯叶)1千克,鹿梨根1千克,生姜500克。

    【用法】上药咀。以水50升,煮三五沸,浴之。久患疮疥者,不过三五次浴即可见效。

    绣球丸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燥湿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一切干湿疥癣,脓窠烂疮,皮肤瘙痒,及黄水疮湿烂浸、淫者。

    【组成】樟冰、轻粉、川椒、枯矾、水银、雄黄各6克,风子肉100枚(另碾)。

    【用法】以上共为细末,同大风子肉,再碾和匀,加柏油30克,化开,将药粉和入搅匀,做成丸子,如龙眼大。用时于疮上擦之。

    桦皮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功用】祛风润燥,杀虫解毒。

    【主治】肺脏风毒,遍身疮疥,及瘾疹瘙痒,搔之成疮;又治面上风刺,及妇人粉刺。

    【组成】杏仁(去皮、尖,用水250毫升煎至125毫升,取出候冷)、荆芥穗各60克,枳壳(去瓤,用炭火烧存性,取出,于湿纸上令冷)、桦皮(烧灰称)各12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除杏仁外,余药皆研为末;将杏仁别研令极细,次用诸药未徐徐加入研匀。每服6克,食后用温酒调下,日进3服。疮疥甚者,每日频服。

    扫疥散

    【来源】《疡科选粹》卷三。

    【主治】疥疮。热疮,遍身疮疖。

    【组成】大黄、蛇床子、黄连、金毛狗脊、黄柏、苦参各15克,硫磺、水银(以茶末捣匀)各12克,轻粉3克,雄黄、黄丹各10克,大风子(去壳)、木鳖子(去壳)各15克。

    【用法】先将前六味共研为细末,再加入后八味捣匀。用时以生猪油调匀,洗浴后搽疮上。

    当归饮子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疮疥,或肿或痒。

    【组成】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各30克,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荆芥各30克,何首乌、黄芪(去芦)、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参椒汤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四。

    【主治】疥疮。

    【组成】苦参30克,花椒9克。

    【用法】用米泔水煎,待温洗之。洗后避风,拭干搽去药渍。

    疥灵丹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五。

    【主治】疥疮。

    【组成】白芷30克,枳壳(麸炒)21克,连翘21克,白蒺藜(炒)30克,羌活21克,栀子(炒)21克,当归21克,荆芥穗21克,苦参(糯米泔浸一日,晒干)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开水送下。

    疥疮散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疥疮。

    【组成】白椒、樟冰、硫磺、槟榔、生明矾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末。猪油调搽。

    秦艽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功用】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热毒外侵,遍身生疥,干痒,搔之皮起。现用于脓窠疮,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寻常性狼疮,盘状性红斑狼疮。

    【组成】秦艽60克(去苗),黄芪60克(锉),漏芦45克,乌蛇12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防风45克(去芦头),黄连45克(去须),苦参60克(锉),川大黄60克(锉碎,微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捣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饭后,以温酒送服30丸。

    【禁忌】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茹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疥疮经久不愈者。

    【组成】水银3克,好茶6克,茹9克,轻粉少许。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次不拘多少,用油调搽患处。

    一上散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疥癣。

    【组成】雄黄(通明,手呵破者)、黑狗脊、蛇床子(炒)、熟硫磺各15克,寒水石18克,斑蝥13个(去翅、足、毛,研碎)。

    【用法】雄黄、硫磺、寒水石研碎如粉,次入斑蝥、蛇床子和黑狗研脊研为细末,调匀。先洗疥癣,使泡透去痂,麻油调手中擦热,擦患处,可一上即愈。

    臭灵丹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主治】脓湿疥。

    【组成】硫磺末、油核桃、生猪脂油各30克,水银3克。

    【用法】上药捣匀成膏,用擦患处。

    加减何首乌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九。

    【主治】紫白癜风,筋骨疼痛,四肢少力,眼断白人,鼻梁塌陷,皮肤疮疥及手足皲裂,睡卧不稳,步履艰辛。

    【组成】何首乌、蔓荆子、石菖蒲、荆芥穗、甘菊花、枸杞子、威灵仙、苦参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9克,以蜜茶调服,不拘时。

    犀角饮子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主治】砂疥。心经火盛,痒疼色赤者。

    【组成】犀角(镑)、赤芍、甘菊花、元参、木通、赤小豆(炒)、石菖蒲各4.5克,甘草(生)3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温服。

    消风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养血祛风,清热燥湿。

    【主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斑点,乍有乍无者。

    【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3克,甘草、木通各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服用。

    千金散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疥疮。

    【组成】升药底、西丁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板猪油去膜,和药打烂,裹于布中,不拘时擦之。

    椒艾汤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功用】祛风除湿止痒。

    【主治】遍身生疮疥、或下部湿痒、脚气等。

    【组成】石菖蒲30克(锉),川椒7.5克,艾叶7.5克(锉),葱白7克。

    【用法】上药用水1.8升,煎数沸,淋洗。

    椒术丸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功用】除湿止痒。

    【主治】疥疮。

    【组成】苍术60克,蜀椒30克(去目,炒)。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如小儿病,丸如黍米大。

    荨麻疹

    四圣散

    【来源】《阎氏小儿方论》。

    【异名】四圣汤(《鸡峰普济方》卷二十四)。

    【主治】疮疹出而不快及倒靥。

    【组成】紫草茸、木通(锉)、甘草(锉,炒)、枳壳(麸炒,去瓤)、黄芪(切,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不拘时。

    四物消风饮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主治】素体血虚,风热外客,皮肤游风,瘾疹瘙痒;及劳伤冒风,身热口燥。

    【组成】生地黄12克,归身、赤芍各6克,荆芥、薄荷、蝉蜕各4.5克,柴胡、川芎、黄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用法】以水煎服。

    加味败毒散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功用】疏风祛湿,凉血解毒。

    【主治】风热客于肌肤,气滞血凝,发为瘾疹;感冒风湿,以致发斑者。

    【组成】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当归、川芎、枳壳(去瓤)、桔梗、茯苓、人参各15克,薄荷、甘草、白术、防风、荆芥、苍术(米泔水浸)、赤芍、生地黄各1.5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白癜风

    三黄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

    【主治】白癜风。

    【组成】雄黄、硫磺各15克,黄丹、天南星、枯矾、密陀憎各9克。

    【用法】先以姜汁擦患处,再用姜片蘸药擦,后渐黑,次日再擦,黑散则愈。

    商陆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五引《古今录验》。

    【主治】白癜风。

    【组成】生商陆根(切)270克,白蔹、天雄(炮)、黄芩各90克,干姜120克,附子(炮)30克,踯躅花270克。

    【用法】上七味,捣筛为散。每服1.5克,酒送下,每日3次。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附注】方中附子原无用量,现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补。

    苦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肺脏久积风毒,皮肤生白癜不止。

    【组成】苦参90克(锉),露蜂房60克(微炒),松脂60克,附子60克(炮裂,去皮、脐),栀子仁60克,乌蛇90克(酒浸,去皮、骨,炙微黄),木兰皮60克。

    【用法】上药捣细为散。每服6克,不拘时候,以温酒调下。宜常吃萝卜菜。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鸡、雀、猪、鱼、大蒜、湿面等。

    胡麻丸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癜风初起,皮肤作痒,后发癜风,渐至开大者。

    【组成】大胡麻120克,防风、威灵仙、石菖薄、苦参各60克,白附子、独活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酒调成丸子。每服6克,形瘦者4.5克,食后临睡以白开水送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动风发物、海腥、煎炒、鸡、鹅、羊肉、火酒,愈后戒百日。

    追风丹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五。

    【异名】追风丸(《寿世保元》卷九)。

    【主治】白癜风。

    【组成】何首乌、荆芥穗、苍术(米泔浸一夜,焙干)、苦参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肥皂角1.5千克(去皮、弦),于瓷器内熬为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酒或茶送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一切动风之物。

    白屑风

    玉肌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一切风湿雀斑、酒刺、白屑风、皮肤作痒者。

    【组成】绿豆500克,滑石、白芷、白附子各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30克,早晚洗面时,冲洗患处。

    祛风换肌丸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白屑风及紫白癜风,顽风顽癣,湿热疮疥,瘙痒无度,日久不绝,愈而又发。

    【组成】威灵仙、石菖蒲、何首乌、苦参、牛膝、苍术、大胡麻、天花粉各等分、甘草、川芎、当归减半。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酒调和为丸,绿豆大。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牛肉、火酒、鸡、鹅、羊等发物。

    鹅掌风

    二矾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异名】二矾散(《医宗金鉴》卷六十八)。

    【主治】鹅掌风,皮肤枯厚,破裂作痛,症情较重者。

    【组成】白矾、皂矾各120克,孩儿茶15克,柏叶250克。

    【用法】上药用水2.5升,煎数滚候用。先以桐油搽抹患处,再用浸透桐油的纸捻,将其点燃,以烟焰向患处熏片刻,次用前汤乘热贮净桶内,将患手架上,以布将手连桶口盖严,以汤气熏之,勿令泄气。待微热时将汤倾入盆内,再行蘸洗,一次可愈。

    【禁忌】鹅掌风轻症不宜;熏洗后,7日内不可下水。

    三油膏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八。

    【主治】鹅掌风,手掌叠起硬厚白皮,干枯燥裂,瘙痒者。

    【组成】牛油、柏油、麻油、银朱各30克,官粉、麝香(研细)各6克。

    【用法】先将三油混合用火化开,入黄蜡30克,熔化尽离火;再入朱、麝、官粉等末搅匀成膏。搽擦患处,用火烘之,以油干滋润为度。

    小枣丹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主治】鹅掌风。

    【组成】防风、白僵蚕、荆芥、何首乌、全蝎、蔓荆子、羌活、牛蒡子、独活、威灵仙、黄芩、赤芍药、生地、大风肉、大黄、苦参各60克,薄荷、枸杞子、明天麻、天南星各30克,柏枝、山栀各120克,甘草15克,两头尖3克,白术5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与枣肉拌匀制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丸,用薄荷汤送服。

    砒油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三。

    【主治】鹅掌风。手足掌心燥痒起皮,坚厚枯裂者。

    【组成】红砒3克(敲细)。

    【用法】用麻油30克,煎至砒枯烟尽为度,去砒留油听用。凡患风之处,先以火烘皮热,以油擦之,每日3次,至愈乃止。

    透骨丹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主治】鹅掌风,多年顽癣。

    【组成】青盐、大黄、轻粉、儿茶、胆矾、铜绿、雄黄、枯矾、皂矾各1.2克,杏仁7个,麝香0.3克,冰片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苏合油调匀,擦患处,用炭火烘之,以透为度,5~6次即愈。

    肾囊风、阴囊肿痛

    腰子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十八。

    【功用】补肾,散寒,逐水。

    【主治】水湿下注致成阴囊水肿,状如水晶,重坠而胀,阴汗时出,或痛或痒,苔薄腻,脉弦。

    【组成】黑牵牛(炒熟)、白牵牛(炒熟)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9克,猪腰1副,薄切开,缝入川椒50粒,茴香100粒,以牵牛末遍掺入腰子中,以线系之,再用湿纸包裹数层,煨香熟,出火气尽后,空腹嚼吃,好酒送下,少顷就寝。天明取下恶物即愈。

    消乳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疼。

    【主治】结乳肿疼,或成乳痈新起者;并治一切红肿疮疡。

    【组成】知母24克,连翘12克,金银花9克,穿山甲(炒,捣)6克,瓜蒌(切丝)15克,丹参12克,生明乳香12克,生明没药12克。

    【用法】水煎服。

    鸡眼

    鸡眼膏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七。

    【主治】鸡眼。

    【组成】荸荠(线穿阴干)、火丹草(阴干)、蟾酥、蓖麻子、桃仁、穿山甲、三棱、红花、莪术、天南星各6克,鳝鱼血100毫升(阴干,为末),鸡肫皮(不见水)10个,河豚眼(阴干)10枚,虎耳草(阴干)、阿魏各4.5克,麝香0.9克,麻油180克,飞黄丹90克。

    【用法】熬膏。将鸡眼修净,摊贴。

    雀斑

    玉盘散

    【来源】《疡医大全》卷十二。

    【主治】雀斑,粉刺。

    【组成】白牵牛、甘松、香附、天花粉各30克,藁本、白蔹、白芷、白附子、宫粉、白芨、大黄各15克。

    【用法】用肥皂500克捶烂,与上药和匀。每日擦面,有效。

    改容丸

    【来源】《医学心悟》卷六。

    【主治】风热上攻,致患雀斑、粉刺。

    【组成】大贝母(去心)、白附子、防风、白芷、菊花叶、滑石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大肥皂10荚,蒸熟去筋膜,捣和药为丸,早晚洗面。

    雀盲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二十。

    【异名】炒肝散(《普济方》卷八十三)。

    【主治】夜盲。

    【组成】雄猪肝1叶(竹刀披开),蚌粉9克(如无,以夜明砂代)。

    【用法】将蚌粉纳入猪肝中,以麻线系之,第二次米泔煮七分熟,蘸蚌粉细嚼,以汁送下。

    犀角升麻丸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主治】雀斑,粉刺。

    【组成】犀角45克,升麻3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白附子15克,白芷15克,生地黄30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黄芩15克,甘草(生)7.5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细末,和匀,蒸饼为小丸。每服6克,空腹、临卧时用清茶送服。

    汗斑

    五神散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四。

    【主治】紫白癜风。

    【组成】雄黄、硫磺、黄丹、密陀僧、天南星等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先用葱搽患处,再用姜蘸药末搽之。

    除风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八。

    【主治】紫癜风。

    【组成】防风(去叉)、蝎梢(炒)各30克,白花蛇头2枚(酒浸,炙)。

    【用法】上药捣碎为散。每服1~2克,温酒调下。

    密陀僧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汗斑。

    【组成】硫磺、雄黄、蛇床子各6克,石黄、密陀僧各3克,轻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醋调和,搽患处。

    醋石榴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紫癜风。

    【组成】酸石榴7颗(去皮,置于一瓷盆子内盛,随炊饭甑上蒸之令烂,即绞取汁),冬消梨20颗(去皮、核,研,绞取汁),羌活30克,犀角屑15克,防风30克(去芦头),干薄荷叶30克,茺蔚子15克,白附子15克(炮裂),苦参15克(锉),人参30克(去芦头),乌喙15克(炮裂,去皮、脐)。

    【用法】上药,捣碎为末,取前二味,煎如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拘时候,以温酒调下20丸。

    酒渣鼻

    二神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

    【主治】赤鼻日久不愈。

    【组成】大黄、朴硝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调涂鼻上。

    栀子仁丸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肺热,鼻发赤瘰,名酒糟鼻。

    【组成】栀子仁。

    【用法】熔黄蜡等分,和为丸,弹子大。空腹时用茶酒嚼下。

    凉血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

    【功用】凉血调荣,散淤化滞。

    【主治】胃火熏肺,鼻部血液淤滞所生的酒糟鼻。

    【组成】当归、生地、川芎、赤芍、黄芩(酒炒)、赤茯苓、陈皮、红花(酒洗)、甘草(生)各3克。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姜3片,煎320毫升,加酒20毫升,调五灵脂末6克,热服。

    通窍活血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糟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症等。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睡前服用。

    清血散

    【来源】《杏苑生春》卷六。

    【主治】酒糟鼻。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黄芩(中枯者)、熟地各3克(以上均用酒浸),茯苓、陈皮各2.4克,生甘草、红花(酒浸)各1.5克,生姜3片。

    【用法】上药咀。水煎,调入五灵脂末少许,空腹时热服。

    【加减】气弱,加黄芪(酒焙)3克。

    清肺饮子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功用】清肺祛风。

    【主治】酒糟鼻,鼻头发红,甚则延及鼻翼,皮肤变。

    【组成】山茶花60克,黄芩60克,胡麻仁60克,山栀子60克,连翘30克,薄荷90克,荆芥30克,芍药30克,防风30克,葛花60克,苦参60克,甘草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清茶调服,每次9克。

    腊脂膏

    【来源】《外科启玄》卷十二。

    【主治】肺风疮,酒糟鼻。

    【组成】大风子肉20个,木鳖子肉20个,轻粉1.5克,枯矾1.5克,水银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腊月猪脂调搽面上。一夜即愈。

    疏风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主治】酒糟鼻。

    【组成】防风、荆芥、薄荷、黄芩、甘草、赤芍、归尾、灯芯、蒺藜各适量。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功用】疏风祛湿。

    脱发

    二仙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主治】头发脱落。

    【组成】侧柏叶240克(焙干),当归(全身)120克。

    【用法】上药忌铁器,共研末,以水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早、晚各一服,以黄酒或盐汤送服。

    生发膏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异名】甘松膏(《普济方》卷四十八)。

    【功用】祛风生发。

    【主治】头中风痒,白屑。

    【组成】蔓荆子、附子、细辛、续断、皂荚、泽兰、零陵香、防风、杏仁、藿香、白芷各60克,松叶、石南各90克,莽草30克,松膏、马鬐膏、猪脂各1.8升,熊脂1.2升。

    【用法】上药,咀,以清醋1.8升渍药一夜,天明以马鬐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外用泽发。

    洗发菊花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八。

    【主治】头发干燥、脱落。

    【组成】甘菊花60克,蔓荆子、干柏叶、川芎、白皮桑根(去粗皮,生用)、白芷、细辛(去苗)、旱莲草(根、茎、花、叶)各30克。

    【用法】上药以粗筛碾碎。每次用药60克,浆水75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滓。洗发。

    粉刺

    枇杷清肺饮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主治】肺风酒刺。

    【组成】枇杷叶、桑白皮(鲜者更佳)各6克,黄连、黄柏各3克,人参、甘草各1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饮服。

    苦参汤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痤痱疮,痒疼难睡。

    【组成】苦参120克,大菖蒲60克。

    【用法】水煎数滚,临洗和入4~5具公猪胆汁,淋洗患处。

    【禁忌】愈后避风,忌食发物。

    颠倒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

    【异名】二黄散(《医宗金鉴》卷七十二)。

    【主治】肺风粉刺,面鼻疙瘩,赤肿疼痛。

    【组成】大黄、硫磺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共合一处,再研匀,以凉开水或茶叶水调敷;或以药末直接撒布患处;也可以适量药末加水冲洗患处。

    痱子

    凉肌粉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三。

    【主治】夏日遍身生赤痱子。

    【组成】白芷、枫叶、藁本、苦参、黄连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9克,以蛤粉2大块,同研匀细,入生绢袋内,每次洗浴后,扑于身上。

    鹅黄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止痛收干。

    【主治】痤痱疮作痒,抓之皮损,随后又疼者。

    【组成】绿豆粉30克,滑石15克,黄柏9克,轻粉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软绢帛蘸药扑于患处。

    皮肤瘙痒

    二味消风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主治】皮肤瘙痒,不能忍者。

    【组成】苏州薄荷叶、蝉蜕(去头、足、土)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空腹时用温酒调下6克。

    二味消毒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一。

    【异名】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功用】消疹止痒。

    【主治】热疖、痤、疥、疹,风湿痒疮。

    【组成】白矾30克,明雄黄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清茶调化,用鹅翎蘸扫患处。

    八风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异名】八风汤(《保婴撮要》卷二十)。

    【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

    【组成】藿香(去土)250克,白芷、前胡(去芦)各500克,黄芪(去芦)、甘草、人参(去芦)各1千克,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各1.5千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薄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或每服6克,用腊茶水调服;小儿虚风,每服1.5克,以乳香、腊茶水调服。

    人参消风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九。

    【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头目眩晕,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寒多嚏,皮肤顽麻,瘾疹瘙痒。

    【组成】川芎、甘草、荆芥穗、羌活、防风、白僵蚕、茯苓、蝉壳、藿香叶、人参各6克,厚朴、陈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以清茶调下;若暴感风寒,头痛声重,寒热倦疼,可用荆芥、清茶或温酒调服。

    四生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主治】肝肾风毒上攻,眼赤痒痛,羞明多泪;风毒下注,脚膝生疮;及遍身风癣,服药不验,常觉两耳中痒者。

    【组成】黄芪、川羌活、沙苑蒺藜、白附子(生用)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薄荷酒调服。如肾脏风下疰生疮,以腰子批开,以药末6克含定裹好,煨香熟,空腹时细嚼,以盐酒送服。

    防风浴汤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功用】祛风,润燥,止痒。

    【主治】风湿外侵,周身瘙痒不可止。

    【组成】防风90克,蒴(切)30克,羊桃根90克,石南30克,秦艽30克,川升麻30克,苦参90克,茵芋30克,白蒺藜30克,蛇床子30克,白矾30克,枳壳30克。

    【用法】上药细锉。用水14升,煎至10升,去滓,于暖室中洗浴,令汗出。

    苦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

    【主治】遍身风瘙痒不可止。

    【组成】苦参30克(锉),苍耳苗30克,蔓荆子30克,牡荆子30克,晚蚕沙30克,白蒺藜30克(微炒,去刺),晚蚕蛾15克,玄参30克,胡麻子30克,蛇床子30克,天麻30克,乳香15克。

    【用法】上药捣细为散。每服6克,不拘时候,以紫笋茶调下。

    枳壳羌活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〇。

    【主治】妇女血风攻注,四肢麻木瘙痒,有如虫行,或肌生赤肿疼痛,肩背拘急,精神倦怠。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60克,羌活(去芦头)、牡荆子人参各45克,防风(去叉)、芍药、白茯苓(去黑皮)、白芷各60克,细辛(去苗叶)、当归(切,焙)、甘草(生用)各30克,牡丹皮75克,芎90克。

    【用法】上药捣碎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食后细呷。

    皮肤枯燥

    泽肤膏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功用】滋阴养血,润肺止嗽。

    【主治】皮肤枯燥如鱼鳞;肺燥咳嗽。

    【组成】牛骨髓、真酥油各等分。

    【用法】上药二味,合炼一处,以净瓷器贮之。每次3匙,空腹时用热酒或蜜汤调服。

    澡豆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主治】手干燥。

    【组成】大豆黄150克,芷蓿、零陵香子、赤小豆(去皮)各60克,丁香15克,麝香3克,冬瓜仁、茅香各17克,猪胰5具(细切)。

    【用法】上药捣细过罗,与猪胰混合,曝干再捣,筛取细末。用时加水洗手面。

    皮肤瘢痕

    灭瘢丹

    【来源】《疡医大全》卷十二。

    【主治】面部瘢痕。

    【组成】轻粉、白附子、黄芩(微火略炒)、白芷、防风(研细末)各等分。

    【用法】上药炼蜜为丸。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次,临睡洗面时又擦之。不须3日,自然消痕灭瘢。

    玉容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主治】黧黑斑。

    【组成】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芨、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克,荆芥、独活、羌活各15克,白附子、鹰条白、白扁豆各30克,防风15克,白丁香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禁忌】服药期间,戒忧思、劳伤,忌动火之物。

    皮肤皲裂

    回神膏

    【来源】《普济方》卷三〇〇。

    【主治】手足皲裂,如蒸梨状,虽春夏亦如此。

    【组成】生姜汁、红糟、猪脂、盐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烂,炒熟,搽入皲裂处。当时虽痛,少顷便皮软皲合。

    润肌膏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三。

    【功用】润燥生肌,活血止痛。

    【主治】手足皴涩,皮肤裂开疼痛,不能迎风者。

    【组成】珠子沥青120克,白黄蜡24克,乳香6克。

    【用法】于铁锅内,先下沥青,随手下黄蜡,乳香;次入麻油10~20毫升,俟沥青熔开,微微熬动,放大净水盆于其旁以搅药;用铁滴1~2点于水中,试之如硬,少入油,看硬软合宜,新绵滤于水中揉扯,以白为度。瓷器内盛,或油纸裹。每用先火上炙裂口子热,捻合药亦上火炙软,涂裂口上,用纸少许贴之,自然合矣。

    狐臭

    六物胡粉膏

    【来源】《医心方》卷四引《小品方》。

    【主治】腋下及手足心、阴下、股里恒如汗湿,其气甚臭者。

    【组成】干商陆30克,干枸杞白皮15克,干姜15克,滑石30克,甘草15克,胡粉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苦酒涂腋下,微汗出,易衣复更著之,不过3次便愈。或一岁复发者,复涂之。不可多涂。

    五香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功用】芳香辟秽。

    【主治】狐臭。

    【组成】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各9克,麝香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用0.15克,水调,搽擦腋下,3日一次。或用药末6克盛绢袋内,挂腋下。

    青木香散

    【来源】《医心方》卷四引《范汪方》。

    【主治】腋臭。

    【组成】青木香60克,附子30克,白灰30克,矾石15克。

    【用法】上药合捣为粉。掺腋下。

    湿香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主治】体臭。

    【组成】沉香1.22千克,甘松、檀香、雀头香(或藿香)、甲香、丁香、零陵香、鸡骨煎香各100克,麝香71克,熏陆香9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临用时以蜜和。预和不中用。

    蜘蛛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主治】腋臭。

    【组成】大蜘蛛1个(用黄泥、赤石脂少计,捣罗极细,加盐少许,杵制为窠,置蜘蛛在内,烧令通红,候冷剖开)。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入轻粉0.25克,用酽醋调成膏,临卧敷腋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