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归来-名不见经传的起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

    如果你想要成为胜者,那么在任何一次对打中,都要咬牙坚持到底。

    --普京谈"打架哲学"

    传奇圣彼得堡

    最早知道圣彼得堡,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那发生在白夜特定环境中的别样爱情故事,为这座遥远的异国城市蒙上了一层浪漫、忧郁的色彩。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阅读七遍描述圣彼得堡的文字,不如亲眼看一下这座城市。"还有一种说法:"没到过圣彼得堡就不算真正去过俄罗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明朗天空下的一座博物馆,云集了众多杰出的宫廷和教堂建筑,雕塑、花园、公园随处可见。看到这一切,会让人想起果戈理的话语:圣彼得堡像是很讲究穿戴的绅士、贵妇人一样,到处都是镜子--这边是涅瓦河,那边是芬兰湾。

    1703年5月27日,俄历5月16日,31岁的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的一片沼泽地上,开始兴建旨在打开俄国海洋通道的城堡。10天前,俄国的舰队史无前例地打败了瑞典人,他需要在波罗的海之滨建立牢固的据点,更需要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

    这个城堡后来很快变成了城市,这个城市又很快变成了俄罗斯的首都。第二年,彼得大帝就在信中称他的新城为"首都圣彼得堡"。1712年,他发布了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的通告。彼得大帝以他钢铁般的意志改造了俄罗斯。普希金说,大自然注定我们要在这里通过一扇窗户迅速踏上欧洲。

    但是这座300岁的城市,也曾经差点夭折,彼得大帝的儿子艾雷希斯最大的心愿是继位后荒废掉圣彼得堡。彼得知道以后,判处他儿子死刑,并亲自打了第一鞭,40鞭后,王位继承人失去了性命。他令世人发指,而圣彼得堡则得以继续生存。

    1866年,清朝第一个使节斌椿访俄,当时为俄首都的圣彼得堡已经是著名的大都会了,他曾写道:"圣彼得堡,乃俄国都城也,人烟辏集,街衢宽阔,周五十里,楼阁高峻,宫殿辉煌……"

    圣彼得堡这个名字注定与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作曲家、艺术家联系在一起:普希金、柴可夫斯基、列宾、叶赛宁……1914年,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去世后,这个城市的名字又改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1991年,列宁格勒的居民投票恢复了此城最初的名字。

    1952年10月7日,即斯大林去世的前一年,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降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

    弗拉基米尔--一个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一样的名字。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其传奇色彩和魅力竟一度盖过了列宁。

    普京曾有两个哥哥,都是幼年早夭。一个刚出生几个月就死了,另一个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死于白喉。母亲直到41岁时才生下他这个独苗,父母自然视他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父亲为他起名弗拉基米尔,意为"支配世界",显然是对他寄予厚望。而亲朋邻居都管普京叫"迟来的孩子",昵称沃洛佳。

    普京的母亲产后时常有病,身体虚弱。因此,普京一生下来便由其叔父抚养,一直到他5岁。

    叔父家境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算是中产阶级,所以普京不用小小年纪就上街卖报纸,滚煤球,也不用怕饿死冻死,但是死神却似乎一直在暗中注视着他。

    在普京长到3岁的时候,叔父带着他去钓鱼。普京便趴在叔父的脖子上看鱼儿怎样在水里嬉闹,怎样上钩。时间一长,叔父感觉脖子有些发酸,下意识地扭了扭脖子。这一扭可不要紧,普京来了个倒栽葱,扑通一声掉到了河里。叔父大惊,慌忙撂下鱼竿,跳到河里去救普京。不想普京已经沉到了河底,遍寻不着。正在叔父绝望的时候,普京自己却忽然浮出了水面,居然好端端的,只是在不住地打冷战,一个劲儿喘着粗气。

    5岁那年,普京和父母一起住进了机车厂的家属大杂院。这是圣彼得堡中心斯科夫胡同一栋5层楼的旧房子,这楼很简陋,没热水,没洗澡间,厨房很小,还是公用的。楼梯一侧有锈迹斑斑的铁栏杆。楼道里经常有好多老鼠出没。

    上小学之前,普京只能在大院里玩。如果去外边玩,他的妈妈不放心,她常常从窗户探出身,问:"沃洛佳,你在院子里吗?"当时,父母对普京看得很紧,未经他们许可,是不能随便走出这大院的。然而,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有时普京也会偷偷地溜出大院,不理会这些禁令。

    五六岁时,普京第一次悄悄地走到他家附近的一条大街上。这天正好是"五一"节,他好奇地向四面张望。街上人山人海,一片欢腾,热闹非凡。他呆呆地看着眼前欢天喜地的景象,不知为什么开始有点害怕起来,于是赶紧往家跑,但他迷路了,不知道在街上转了多少圈,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的家。

    再稍大一点,普京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小伙伴怂恿普京一起出去玩,他俩没有告诉父母就一起离开了家。

    两人乘上一列不知开往哪里的火车,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下的火车,完全迷了路。当时天很冷,地上的冰很厚,两人冻得直发抖。幸好带着火柴,于是就点起篝火。没吃没喝,他们俩都冻僵了,饿坏了。

    好不容易在那里撑过了一夜。第二天,一位好心的阿姨领他们去她家吃了点儿东西,问清了他们的地址,把他们送上火车,他们才安全地回了家。

    回家后,父亲勃然大怒,毫不留情地用皮带回应了他的"壮举"--给了他一顿暴揍,还险些把他送进少年教养所。从那以后,普京再也不敢随便出远门了。

    打架打出的爱情

    2000年初,当普京正在准备总统大选时,摩尔多瓦共和国的报纸《独立摩尔多瓦》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普京是我们摩尔多瓦人》。

    摩尔多瓦是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之间的一个小国,历史上曾经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分,1940年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独立,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其中超过六成是摩尔多瓦人。

    该报称,普京的祖先是摩尔多瓦大公的卫兵弗拉德·普京内。有一次,彼得一世与摩尔多瓦大公在一次旅途中,一名土耳其刺客前来行刺,普京内挺身而出与刺客展开英勇搏斗,最终将刺客擒住,救了彼得一世和摩尔多瓦大公。彼得一世对这位勇士很感激,想报答他。当他得知普京内的名字之后笑了,建议他更名为普京,并且留这名卫兵在自己身边,还封他为上尉,赏了一块封地,这个地方就叫普京诺。后来弗拉德·普京和一位俄国姑娘结婚,并先后生有6个孩子,他的后代一直住在圣彼得堡。

    普京的祖父斯皮里顿·伊万诺维奇·普京是弗拉德·普京的第三子,他12岁就进入当地的一家小饭馆当学徒,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他有着光荣而不平凡的履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由于厨艺精湛,他被调往莫斯科郊区格尔克镇工作,为当时住在那里的革命领袖列宁及其家人做饭。列宁逝世后,他被调往斯大林的一个别墅,并在那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退休后,他在莫斯科市委伊林斯科耶休养所又当了好多年厨师。

    普京的父亲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出生于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祖父曾带全家到特维尔州乡下的波米诺沃村躲避饥荒。普京的母亲玛丽娅·伊万诺夫娜·普京娜居住在附近另一个叫扎列奇耶的小村庄里。两个村庄相距不到四公里,总共不过100来户人家。两人就在那里相识并结婚的。

    据后来普京自己讲,父母的结合主要是出于爱情。还有,父亲很快就要应征入伍,为了彼此有个保证,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

    普京的说法和流传在那个乡村中的说法有着巨大的差别。另一种说法是,斯皮里多诺维奇年轻时脾气非常暴躁。有一次,村里的一群姑娘在伊万诺夫娜家聚会,很晚的时候,斯皮里多诺维奇也来了。大家都知道他是无赖,因此不想放他进屋。但是,他还是强行冲了进去,并且把伊万诺夫娜的眼睛打坏了。

    后来,伊万诺夫娜的爸爸把斯皮里多诺维奇叫到了自己家,并对他说,"你娶了我的女儿吧,她现在这个样子谁还会娶她呢?"

    普京的父亲意识到自己对伊万诺夫娜做了什么,他深感惭愧,并正式向伊万诺夫娜求婚。

    婚后第4年,他们移居列宁格勒,住在城郊。母亲进工厂上班,父亲在潜艇舰队服役。战争开始后,父亲上了前线,母亲则留在家里带孩子。

    普京回忆道:"父亲被分配到人民内务委员会歼敌营,这个营主要负责在德军敌后从事颠覆破坏活动,他们班里共有28个人,他们曾潜伏到金吉谢普市郊成功炸毁了敌人的弹药库。一次,食品没有了,他们到当地居民爱沙尼亚人家里去,后者给了他们吃的,然后就向德国人报告出卖了他们。德国人从各个方向包围了他们,幸存的队员退回前线。父亲埋头藏在一处沼泽中,通过芦苇管呼吸,直到德军派出搜索他们的军犬从身边走过去。28人中只有4人生还。"

    后来,斯皮里多诺维奇在前线受了重伤,腿部中弹,被送往列宁格勒野战医院救治。伊万诺夫娜经常到医院去照料他,两人共吃斯皮里多诺维奇的病号饭。正是那点救命的口粮,才让伊万诺夫娜活了下来。

    后来医护人员发现了这个秘密,就禁止伊万诺夫娜来医院探望丈夫。在那个极端艰难的封锁期内,斯皮里多诺维奇很不放心妻子,就请假回家看看。结果,当他回到家时,发现丧葬人员正向外抬尸体,并在一些尸体中间发现了伊万诺夫娜。斯皮里多诺维奇大惊,扑上前去,发现妻子还活着,但已失去了知觉。他立马强迫丧葬人员把她抬回家,悉心照料,终于使妻子醒了过来。

    斯皮里多诺维奇退伍后回到家乡,在一家工厂里工作了一辈子。他腿上一直留有榴弹的小碎片,每当天气出现反常,他连走路都很困难。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间谍

    普京家的影集里有一张他刚上学时的照片:身穿活像是军装一样的旧式灰色校服,端一盆花站着。成年后普京已不记得,当年他为什么不是拿一束鲜花,而是偏偏端着一盆花。

    普京是不大愿意上学的,他更喜欢同小朋友整天在大院里玩儿,但又不得不被迫走进校门。从一年级到八年级,他都是在第193中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近,和他家在同一条胡同,步行不足10分钟就可以到达。虽然学校很近,但是第一节课小普京还是经常迟到。所以到了冬天,即使再冷,普京也不敢多穿。为了节省时间,避免迟到,他从不穿大衣。按照他现在的说法来讲就是:因为大衣太重,严重影响了他跑步的速度。还有,穿着大衣跑到学校,然后再脱掉它,这需要很多时间。通常他就像子弹一样射到学校,立刻坐到桌子后面。

    在校方看来,小时候的普京并不是他们所期盼的乖孩子。

    学校生活对普京来说也没什么吸引力,他的成绩都是中等。学校离家不远,自家的院子就是可靠的避难所,不想上课的时候,他就跑回家。

    普京不是个听话的学生,学校制定的那些规章制度对他来说几乎形同虚设。为了追求"自由",他带头上课捣乱,成了班上的问题学生;此外,他还经常和其他同学打架,不过几架打下来,他倒成了班里的"孩子王"。

    普京第一次挨打,就悟出了一个受用终生的道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收获。普京回忆时提到:"当时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个瘦猴儿。不过,我很快便明白了,他年龄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得多。对我来说,这件事不啻是街头"大学校"给我上的很重要的一课,由此使我得到一次获益匪浅的教训。"

    "我从这一教训中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首先,是我做的不对。当时,那孩子只是对我说了句什么,而我却很粗鲁地把他给顶了回去,那话简直能把人噎死。实际上,我这样欺负人家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我当场就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第二,如果当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个人高马大的壮汉,也许我就不会对他这样粗暴了。因为这孩子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我才觉得可以对他撒野。但等我吃了苦头以后,我才明白,不论对谁都不能这样做,对任何人都应当尊重。这是一次很好的、有"示范意义"的教训!

    第三,我明白了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对错与否,只要能进行还击,就都应当是强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没给我任何还击的希望。根本就没有希望!

    第四,我应该时刻作好准备,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

    总的来说,我打架并没有什么鲁莽和过火的举动。不过,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成为胜者,那么在任何一次对打中,都要咬牙坚持到底。"

    此外,普京还明确意识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假定无路可退,因而必须斗争到底。原则上说,这一公认的准则是此后克格勃教给他的,但早在孩提时代他在多次打架中对此就已经烂熟于胸了。

    此后,在克格勃的工作中,普京还掌握了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别人。只有在你决定开枪的时候,才需掏出手枪。小时候在街头需用拳头明确他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时,他就是这样做的。一旦你下决心打这一架,那你就要坚持到最后。换句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赢!

    普京不仅特别好动,而且特别喜欢和别人争个高低,喜欢和别人打赌。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打赌,说自己能悬挂在学校5层楼阳台的护栏上。在同学们众目睽睽之下,普京双手利索地抓住阳台护栏并把身体挂在外面,而且还爬上了房顶,然后又跳到另外一个教室的阳台上。这一连串的惊险动作让在场的师生们目瞪口呆。

    普京升到5年级后,学校的德语老师维拉·德米特里耶夫娜·古列维奇开始担任他的班主任,并一直当到8年级,直至送他毕业。对于普京的顽皮,维拉老师早有耳闻:

    在上小学的前五年里,11岁的普京屡次顶撞体育老师,还撕毁数学课的家庭作业,考试时与一位名叫波甘达夫的同学传纸条,结果被老师当场抓获,挨了一顿批。另外,他还经常和学校的体育老师打架,尽管他后来成为了柔道冠军,但是那个时候肯定不是老师的对手。还有一次,普京因为忘了穿校服,结果被老师赶出了课堂。另有一次,普京和一位年纪比他大的同学打架,学校不得不把他父亲叫来,当着父亲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而在普京的学生手册上,一位老师这样写道:"今天普京在上课前把黑板擦往同学身上砸去。"其他老师写的评语还包括"回家没有做数学作业"、"上音乐课时不听话"、"上课时大声说话"等等。

    该手册记录普京当时的成绩也一点儿都算不上优秀。在苏联时代的五分制学习成绩中,他的算术和自然课只得了3分,而绘画更是只拿了2分。他唯一拿到5分的课程是历史,另外,他的操行课也拿了5分。

    维拉老师在班上组织了一个德语小组,要求学生们踊跃报名。起初普京也报名了,但他很快就改变了主意,说什么也不想参加了。维拉问普京这是为什么,普京一脸严肃地回答道:"德国人重伤了我的爸爸,还杀害了我的奶奶和两个叔叔,我不学德语!"

    维拉老师后来回忆道:"当时我不得不长时间同沃洛佳谈话,耐心地对他做说服工作。令我高兴的是,他最终还是答应报名学习德语了。当时我觉得沃洛佳是看我的脸面,他真像是帮了我一个大忙似的。"

    一日,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叫《我的理想》,普京交上来的作文本上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全世界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有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作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篇作文中,普京还列举了一个著名苏联间谍的英雄事迹,论述了在苏美对峙的冷战期间间谍的重要作用。当老师翻开普京的作文本时,不禁呆住了,他万料不到这个年纪小小的顽童竟有如此志气。

    政治时事宣传员

    1999年10月,281中学举行50周年校庆。一天,有人打电话到校长接待室问:"你们邀请普京了吗?"起初学校不相信,等翻出过去的材料,才发现弗拉基米尔·普京,也就是俄罗斯时任总理,确实是1970年该校的毕业生。历史教师塔玛拉·斯捷利马霍娃说:"我们没敢邀请他,没给他发电报,我们是个小单位。也许他会自己想起校庆。"

    教十年级8班社会学课的塔玛拉·季诺维也夫娜还依稀记得当年的普京。她说:"谁能记住那么多学生呢?那些明星学生或需要特别费心的学生也许还能记住,而普京是个很普通的男孩子。那年我们有6个毕业班,每班平均40个人,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记得。"

    就是由于这种"不显眼",才使得有关普京中学时代的一些传闻不胫而走。一位从未教过普京的老师在俄罗斯电视台《总结》节目中说,普京好像借过塔玛拉·季诺维也夫娜老师一本书,但一直没还。据说,那是本关于间谍的书,普京读得入了迷,后来就加入了克格勃……

    但季诺维也夫娜否认了这种说法:"书丢了。我不记得到底谁借去了。现在学校里都在开玩笑,说你就等着总理派直升机给你送书来吧……"

    就是这样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读完8年级后转入281中学。与小学时相同,普京留给老师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教过他的老师都想不起他来,即使有想起他来的老师,也只是惊讶,"想不到他会当总理!他太普通了!"

    281中学是一所工学院附属中学,又是实验化学中学,其特点就是学习科目以化学为主。通常情况下,每天都有一节化学课,星期五时则要上5小时。而且在圣彼得堡算是一所比较注重教育质量的学校。

    281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主张人性化教学。他们的老师绝不会像苏联其他学校那样板起脸来教训学生。这里有一个实例:有一次,普京的数学老师戈里高里耶夫娜·波格达诺娃在教室里忽然发现自己鞋上的绒球不见了,便开始四下寻找。这时,小普京开口说道:"老师,我们已经把它当足球玩了。"随后便将绒球还给了波格达诺娃。而女老师非但没有斥责普京,反而从另一只鞋上解下绒球,递给孩子们说:"这是你们的第二个足球,你们拿去玩吧。"

    普京的德语水平就是在这个281中学飞速提高起来的,普京当年曾不止一次对别人说,他非常喜欢德语,因此他学起外语来一直十分努力。

    普京在中学时是比较偏重文科学习的,其理科科目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他也和其他的许多学生一样,有过抄袭别人作业的经历。

    普京的化学成绩单上经常会有3分出现,当年教过普京的任课教师是这样解释的:"分数不能说明问题,你要知道,我们学校化学课学的内容是很深的,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在281中学,让普京日后最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他担任了28l中学的政治时事宣传员。现在,普京的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肯定说,总统那出众的表达能力就是在那时锻炼出来的。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政治时事宣传员是苏联各个中学里必不可少的"大人物",一般由本校学生担任,主要任务就是要定期站在全班乃至全校师生面前通报近期的国内和国际政治事件,并要配上合适的评论。

    至于为什么让普京来当这个很重要的时事宣传员,他的许多同学都认为,他是最符合时事宣传员条件的。因为他那关心时事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实在让人想不出还有谁能替代他。

    许多年后,普京的校友们从现在发表演说的普京的身上还能看到当年那个瘦小的沃洛佳的影子。

    "他讲话时惯用的手势、他的面部表情、他得意时的浅笑,"他的同学这样描述,"以及他在无人注意时的窃窃一笑,和当年没什么两样。"

    少年秘闻逸事

    35年前,圣彼得堡第281中学10年级B班的同学们完成中学学业,从此走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而分手道别、互致珍重之际,谁也没有想到,同学中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沃洛佳有朝一日会成为国家领导人。

    时值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学毕业35周年,《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走访了普京的众多中学同班同学,于6月20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平凡的沃洛佳》的文章,讲述了普京总统中学时代的"秘闻逸事"。

    普京的德语老师薇拉·德米特里耶夫娜曾在一本回忆录中写道,未来总统与一位名叫列娜·奥夫奇尼科娃的女孩很要好,早在他们上6年级的时候,列娜就曾去过普京的家。而列娜的姐姐加丽娅也证实,妹妹喜欢沃洛佳。据加丽娅回忆说,妹妹到班上没有多久,就成为了焦点人物,受到众多男生的追逐,而她只喜欢沃洛佳。

    列娜的姐姐加丽娅后来成为了化学家,她回忆说:"我们转入第281中学之后一个多月,妹妹就对我说:我们班上有个男孩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此后,妹妹又多次提起他。于是我就在想,这个沃洛佳到底是个什么人?一天,我终于见到了他。不过,我当时非常失望,因为他只不过是个非常不起眼、既不英俊也不有趣的男孩。我真不明白,妹妹为什么每天都往他那儿跑。"

    关于这件韵事,还有一张老照片为证。照片上,沃洛佳·普京与列娜·奥夫奇尼科娃神色亲昵:列娜将一条围巾围在普京的脖子上,普京的手则搭向列娜的胳膊,两人就那样含情脉脉、微笑着注视着对方,看上去完全是一对沉浸在热恋中的小情侣。

    然而,列娜最终未能和沃洛佳走到一起,她后来嫁给了本班最受欢迎的谢尔盖·库德罗夫。中学毕业之后,他们考进了同一所大学,又在同一年毕业,之后就是结婚、生儿育女。但婚后两人的感情很糟糕,很快就离了婚,这让她的姐姐加丽娅感到非常难过,那一段时间她感觉到整个天空都灰蒙蒙的,很灰心。有一天,她突然就想起了普京,于是给他打了电话。普京是一个热情的人,他很快去看望了她,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明快和灿烂。

    此后,普京曾多次跑到加丽娅那里,耐心地安慰和开导她。而他的博学多才、幽默细心也打动了加丽娅。后来,普京下班后经常去看加丽娅,并陪她到街上散步。

    同学们一致认为,在第281中学上学时,和普京最要好的是同样来自第193中学的沃洛佳·伦津和斯拉娃·雅科夫列娃。伦津和普京是同桌,而坐在他们前面的是斯维特兰娜·波塔普丘克和拉娅·列舍特尼科娃。

    斯维特兰娜回忆说:"很显然,伦津喜欢拉娅。但是,他却不敢动手揪她的小辫子。因此,他就求自己的好朋友普京:"沃洛佳,你来揪!"有时候,普京就按照伙伴的要求去做,然后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如果不是我亲耳听到,根本猜不到是他干的。"

    斯维特兰娜认为,正是这种性格,决定了普京最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克格勃特工。而伦津虽然也曾想过要当间谍,但是他的性格决定他无法胜任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初识克格勃

    中学毕业前一年,几乎所有学生都已经明确了将来会干什么。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中学毕业考试同时也将决定其会在什么样的大学继续学习。

    在谈到普京当时可能的想法时,同班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指出,总统从童年时期起,就已经立志要当一名谍报工作者了。而他们的论据似乎非常充分:在中学时代的照片中,很少能够找到沃洛佳·普京的身影,这表明他始终在有意识地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时,普京受到苏联时期文艺作品的熏陶,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各类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苏联人。文艺作品中那些赤胆忠心、疾恶如仇、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孩童时代的普京。

    当一名特工,这是普京最自豪也最感到兴奋的理想。

    毕业前夕,在参观了"克格勃"的一幢大楼之后,普京终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了。

    当时有人建议普京找熟人疏通一下。普京有一个同学叫维佳·鲍里先科,他的爸爸在克格勃工作。不过,那个时候他已经退休了。尽管他与原来的同事们还保持着联系。但是普京并没有去找那位同学,没有利用他爸爸的关系。

    别看普京那个时候年龄还小,但他已经认定,最正确的途径就是直接去。于是他就直接去了克格勃接待处。

    "这是秋季里的一天。那天去的时候胸前并没有戴团徽,身份证也没有带。他到了大楼那儿转了转,看了看。整座大楼都是封闭的。"他的一个同学回忆说。

    这时,他看见门口站着一个人,于是,普京走过去问他:"这里的干部处在哪儿?"那人耐心地问他有什么事后,就告诉他,这事儿得找接待处。

    "接待处在哪里?"

    "在柴可夫斯基大街。"

    于是,他又匆匆赶到柴可夫斯基大街,但不巧的是,那一天不是接待日,普京无功而返。不过,细心的他记下了接待日期和接待时间。

    过了几天,他又去了那里一次。他打开门走进去,跟人家讲清楚怎么回事,人家告诉他应该什么时候再来。

    所以他又第三次去了那里。

    当时一个中年人坐在办公桌前,对普京的到来显得很惊讶,但还是点点头让他坐下。

    普京说:"我想到你们这里来工作。"

    "很好,还需要一些条件。"

    "什么条件?"普京问。

    "首先,我们不接受那些毛遂自荐的人。第二,想到我们这儿来的只能是当过兵的人或者高校毕业生,闲散人员一概不要。"

    于是普京问道:"最好是什么大学毕业?"

    "法律专科学校或者大学的法律系。"对方回答说。

    普京一生都感激这个不耐其烦地回答他问题的人,虽然此后两人再也没谋过面。普京后来回忆道:"我当时是一个普通的男孩而已!但他并没有简简单单打发我了事,而是把我领到自己的办公室,让我坐到他对面,和我谈了大约25分钟。他对我非常认真,很注意地倾听我的问题,详细地给我讲述工作安排上的几种出路。"

    就在9年级快要毕业的时候,普京去了一趟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他看了看法律系的位置,系楼的外表、办公室和教室,了解一下他们的课程计划--他们都学什么,考试科目都有哪些。

    此后他就开始准备考法律系了。他抛下了化学、物理,开始专心学习文学、语文和其他必须学的科目。

    普京深知:没有谁可依靠,也没有什么可指望的,一切只能靠自己。只有坐下来学习,日夜不停地"啃"这些书本,自己才有出路。

    但是就在普京准备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时,发生了一个变故。他的柔道教练拉夫林对他考大学的志向不以为然,反倒力主他去报考列宁格勒金属工厂附属高等技术学校。当时普京是在该厂体育俱乐部练柔道,因此教练们很容易地能将其转入这一学校,而且可以使他免服兵役。

    有鉴于此,拉夫林就特意约见普京的父母,并当面对他们说,根据普京的成绩,实际上可以被保送到上述高等技术学校,根本不用考试。而且这所学校不错,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就是做天大的傻事。考大学本科是一种冒险,万一考不上,普京就得马上参军入伍。

    听拉夫林这么一讲之后,普京的父亲自然也就有些动心,原先一定要他考大学的想法也有些动摇。于是,他们也开始做普京的工作,要他按拉夫林教练说的做。

    这样,普京便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训练场上,拉夫林劝普京;回到家,父母压普京。说来说去,都是让他放弃报考大学,等待被保送上大专。

    但是普京太想加入克格勃了,他说:"我就是要考大学,就这么定了。"

    "那万一考不上,你就得去当兵,"大家众口一词地说。

    "没什么可怕的,"普京坚定地回答,"当兵就当兵。"

    不言而喻,服兵役将会推迟加入克格勃。但总的说来,这并不妨碍普京实现自己的既定计划。耽搁几年时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普京几经权衡,觉得这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这是普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头:要么现在一切都自己做主,从而走向下一个自己所期望的人生新阶段;要么认输,听别人摆布,既定计划全部落空。

    后来,普京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众所周知,普京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普京后来回忆说:"有生以来,需要我倾尽全部赌注为之一搏的情形有过几次,这次就是其中之一。或者我现在就作决定,一切都自己做,然后就会出现自己所希望的人生中的一个新阶段;或者我彻底完蛋。"

    在成功的道路上,普京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像一位哲人说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柔道冠军:领悟人生却有难以磨灭的伤

    1970年,18岁的普京中学毕业,并如愿以偿地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列宁格勒大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它的历史紧紧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曾几度被关闭,几度搬迁,几度改名。在世界上也没有第二所大学像它那样曾把自己的名字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英名联在一起。

    在苏联,甚至是现在,列宁格勒大学一直都是有志学子积极投考的最热门高校之一,而法律专业则更是该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但是,在各种各样的聚会上很难看到普京,一般在这个时候,他正躲在宿舍或者是教室里看书。后来,由于同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外地人,大家相处得都不错,所有聚会都改在宿舍里举行。这个时候,普京就会夹着一本书去图书馆,躲在某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书,许多同学看到他在图书馆十分专注的神情,没有人忍心打扰他或拉他去参加什么聚会。

    普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大学里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校期间,他各科成绩都是5分。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我用5分说话"。

    不过,普京在大学里最大的收获却不是他的学业成绩,而是他的柔道比赛成绩。普京很早就开始学习柔道,入大学之前,他就已经是柔道黑带选手。大学期间,他经常参加柔道比赛,级别不断得到晋升。到大学三年级时,他已经是柔道大师了。那时候,要晋升一个级别,就必须多次参加正式比赛,不断战胜对手。大学时期的柔道比赛锻炼了普京的意志和体魄,为他后来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以至于许多年以后,回忆起大学时期的比赛,普京仍然记忆犹新。

    有一次比赛,普京遇到一个强悍的对手,他用尽全身力气,累得简直无法呼吸,最后,他赢了,但是优势不大。还有一次,普京的对手是柔道世界冠军沃洛迪亚·卡列宁,他们两人争夺列宁格勒市的冠军。刚一交手,普京就把卡列宁从背上摔了下去,不仅动作优美,而且没费什么力气。比赛本来应该就此结束,但是卡列宁是世界冠军,裁判要两人继续比下去。卡列宁当然比矮小的普京有力气,据说后来裁判听到普京喊痛,按照规则判卡列宁获胜,不过输给世界冠军普京也不觉得丢面子。

    对于柔道爱好者来说,比赛中经常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而且训练也非常艰苦。普京经常要到位于列宁格勒郊外的基皮亚维湖畔的体育馆参加训练。那个湖大约17公里宽,普京每天早晨起床后先要绕湖长跑,长跑之后再训练,如此周而复始,直到累得筋疲力尽。

    在练习柔道的过程中,有一次意外事故让普京终身抱憾。那时候由于柔道刚刚在学校兴起,有经验的教授和选手都不多,普京便说服了自己的朋友来体育馆学习柔道,那人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选手。但遗憾的是,在一次比赛中,他打了一个前空翻,结果脑袋触在垫子上,脊椎移位,全身瘫痪,十天后死在医院。对这件事,普京一直后悔不已,觉得自己不该劝他学柔道。也许是受这事的影响,普京的性格一直有些忧郁。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普京在柔道界的努力不仅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体魄和意志基础,还使他在体育界崭露头角。1976年,普京获得列宁格勒市柔道冠军。

    不久后,空手道开始在学校流行。空手道原是一项贵族子弟的运动,一开始学习要交很多学费。而普京则认为,学空手道注重的是毅力、刻苦训练,那些富家子弟是坚持不下去的。好在那时候在学校里练习空手道不用交钱。

    普京对空手道的兴趣,来源于他的教练。

    一次,莱昂尼德·伊诺奇教练带领普京他们去体育馆,当时有一些学空手道的学生正在垫子上训练,尽管已经轮到普京他们训练了,可那帮学生还是不下来。但莱昂尼德教练三下五除二就把问题解决了。普京后来这样回忆道:"莱昂尼德教练走到他们的教练面前告诉他该轮到我们训练了,那位教练连眼睛都没抬--好像是说,走开吧。莱昂尼德一句话也没说,把这位教练翻倒在地,轻轻一夹拖出垫子,把他摔得失去了知觉。然后莱昂尼德转身对我们说:"上来,各就各位。"嘿,真带劲!"

    打那之后,普京迷上了空手道。

    空手道和柔道一样,锻炼的是摔跤手充沛的体力、敏捷的身手和顽强的意志。在训练场上,每个选手都必须在周围观众狂热的欢呼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当狭路相逢时,未必就是勇者胜。一方面,你必须千方百计与对手周旋,在消耗对手体力的同时准确判断其战术意图,避免自己陷入被动;另一方面,又要在难熬的僵持中耐心地等待时机,认真地寻找对手哪怕是最微小的失误。等到时机成熟,寻找到对方的破绽,就以自己全部的力量和最快的速度向对手发起猛攻,直至将对手摔倒在地,夺取胜利。

    因此,这种比赛实际上是运动员双方综合实力的一种较量,也是属于强者与智者的运动。

    在普京看来,这种比赛中只以成败论英雄的游戏规则是与做人的道理相通的。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就是以成败论英雄,你只有站在最高处,才能受人尊敬,才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所以,每一个盼望成功的人,都必须要勇敢地去迎接一切挑战,而且也只有依靠自身的实力战胜了困难和敌人,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普京选择柔道和空手道并非是简单地想用它们来健身而已,普京已经把它们当成了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磨炼自己意志的一种方式。就是在一场场的比赛中,普京练就了在复杂条件下能迅速准确判断形势的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少有的冷静和耐心,为他以后进入克格勃和从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的恩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一生大半的成绩是靠自己的奋斗,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同样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提携。

    从很多政治领袖的经历来看,导师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对同一师门走出的学生来说,影响就更大了。在大家眼睁睁地看着普京把梅德韦杰夫一步一步提上权力的顶峰之时,追溯根源,将"梅普"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一位老师。

    对于普京来说,大学里的法律专业学习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他需要有人给他在人生道路上作更多的指引。就在普京的世界观刚开始形成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对他的命运产生最大影响的人--阿·亚·索布恰克教授。

    谈到索布恰克,普京说:"他是我一生的恩师。"

    据普京讲,索布恰克教授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索布恰克当时在法律系主讲经济学,是普京的经济法老师。普京从三年级开始听他的课,他的毕业论文《论国际法中的最惠国原则》也是由索布恰克主持审查的,这篇论文得了"优"。

    这篇论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当时苏美两霸关系出现了缓和,经济和科技合作的项目增多。而年轻的普京能够间接地从这些经贸往来中敏感地捕捉到经济生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可见,他除了对政治感兴趣并有独到见解外,还在经济领域方面有所研究。

    那时,索布恰克和普京并没有建立起太深的友情,他们只是彼此心存好感。这从索布恰克对普京的评价中就能够看出来。索布恰克回忆说:"普京当时只是个普通学生,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他的表现并不特别引人注目,而且他也不愿意出风头。但他学习成绩很好,并且已经表现出了他所具有的那种顽强不懈的特点。"

    索布恰克1937年出生于西伯利亚的赤塔市,那里距离中国的满洲里只有二百多公里。索布恰克和普京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样出身于工人家庭。索布恰克的父亲是火车司机,家境并不宽裕,索布恰克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入了名牌大学--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

    索布恰克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即被分配到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工作,那里是安德罗波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故乡,索布恰克在当地工作的时候,戈尔巴乔夫正担任边区共青团书记。索布恰克在工作之余以函授的方式读完了列宁格勒大学的法律研究生,此后终于回到母校,担任了法律教授。

    1988年,51岁的索布恰克还只是一名大学教授和经济法教研室主任。这时候,他突然刹车,转行步入政坛,十分让人不解。

    当时,国立列宁格勒大学获得了推荐候选人当选苏联人民代表的权利,"列大"代表大会上共产生了八名竞争者,其中索布恰克的知名度最低。但是,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清晰的竞选纲领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他回答问题时的坚毅、平静和侃侃而谈获得了大家的支持。最终,在400名代表中,有300多人投了索布恰克的票。在"列大"所属的列宁格勒市瓦西里岛第47选区举行的其他选举活动中,索布恰克也大获全胜。

    1989年5月25日,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莫斯科拉开帷幕。索布恰克这颗政治新星在会上冉冉升起。在大会召开前的一系列预备会议上,索布恰克作了多次发言。尽管这些演讲公众并不了解,但却引起了人民代表和苏共领导层的注意。索布恰克在大会上的发言更加巩固了他的声望,他被认为是一位有经验、有权威、独立而且直率的演讲人。

    与那些利欲熏心者和爱慕虚荣者相比,索布恰克是一位品行端正的人,因而在讲台上自我感觉非常好。他曾说,尽管权力能在黑暗和寂静中决定人的命运,但这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价值。正是靠这种淡定,索布恰克得到了列宁格勒市苏维埃议员的席位。1990年5月,他又当选为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

    后来,当普京退出克格勃、前途未卜之时,索布恰克把他带入政界,为普京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从此,普京成了索布恰克的忠实助手,甚至有人称他是索布恰克的"守护天使"。可惜命运没有垂青这位法律教授和苏联后期的改革派重要人物,他在普京即将正式成为俄罗斯总统之前就离开了人世,没有成为"国师"。2000年1月19日,索布恰克在加里宁格勒为普京的总统竞选奔走之际,不幸死于心脏病猝发,时年63岁。

    索布恰克死后,普京很悲痛,他说,没有这位伟大的导师和领路人,就不会有他的今天。的确,普京的许多重要的治国理念,诸如实行权力垂直体系、总统向联邦区派驻全权代表等,最初均发端于索布恰克。这些治国方针大多已经被付诸实践,并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