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与时俱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十分错综复杂的局面。世界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主要经济体走势和货币政策持续分化,全球贸易萎缩,外部需求低迷。国内产能过剩、库存增多、杠杆上升等矛盾凸显,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内外部多重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发展,有效平抑了大的周期性起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善于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构建科学规范、运转高效、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宏观调控的巨大威力。

    改革开放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宏观调控开始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是应对短缺经济下的通货膨胀压力。20世纪90年代初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围绕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展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对宏观调控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有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和再平衡的压力,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与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并存;内有“三期叠加”的挑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调控如何跟上形势变化,在两难、多难问题交织中进行新探索,成为一项重大课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加强预调微调,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促进了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2013年,中央提出“区间调控”,要求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只要经济处于合理区间内,宏观经济政策就着力调结构、促改革;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就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当经济出现下滑时,就采取更有力的稳增长措施。2014年,又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超发货币,不搞强刺激,而是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多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手段,有的放矢进行“喷灌”和“滴灌”。2015年以来,把创新宏观调控与推进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密切跟踪研判国内外经济运行、市场预期、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政策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精准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认真做好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把握好调控措施出台的时机,既积极化解“难”、努力巩固“稳”,又不断扩大“进”,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结构不断优化,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体现了中央完善宏观调控的新探索新实践。比如,房地产调控就经历了从需求调控向供需双向调控、从偏重行政调控向注重市场调控、从“一刀切”式的调控向差别调控改进的过程。针对提高劳动者收入与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两难”挑战,宏观调控注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如何用好“有形的手”维护公平秩序、用好“无形的手”激发市场活力,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这些都为“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