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经理人每天看的心理学-五月 让心灵净化——行为心理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洁癖的病症与调节

    爱清洁,本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因此名人们有“清洁仅次于圣洁”之说。但是,爱清洁爱得太过分,就是一种心理障碍了。心理医生们将爱清洁爱得太过分称之为“洁癖”。

    对于洁癖的心理调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系统脱敏法

    请患者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如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

    (2)认知疗法

    细菌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日常接触到的众多细菌对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选择地灭菌,就可能给那些抵抗力、适应性、侵袭力强的有害病菌开绿灯,破坏人体内及自然环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级细菌大量生存和繁殖。在心理咨询门诊,就有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

    (3)满灌疗法

    让患者坐于房间内,请其好友或亲属当助手。患者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让助手在患者手上涂各种液体,如清水、墨水、米汤、油、染料等。在涂时,患者应尽量放松,而助手则尽力用言语形容手已很脏了。患者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助手在涂液体时应随机使用透明液体和不透明液体,随机使用清水和其他液体。这样,当患者一睁开眼时,会出现手并不脏,起码没有想像的那么脏的情况,这对患者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予自己的意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而当患者发现手确实很脏时,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候,治疗助手一定要禁止他洗手,这是治疗的关键。患者会感到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助手在一旁应积极给予鼓励。

    在这一关键时刻,助手的示范作用很大。助手可在自己手上也涂上液体,甚至更多更脏,并大声说出内心感受。由于二人有了相同的经历,在情感上就能得到沟通,对脏东西的认识也能逐渐靠拢。这时,患者要仔细体会焦虑的逐步消退感。

    满灌疗法在刚开始时把人推向焦虑的顶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下降,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

    购物癖的心理解读

    最近一次关于国内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极端情绪下消费的女性高达46.1%。而早在三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在一次类似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在该次调查中还指出,男性情绪化消费的比例也达到了17.4%。

    心理学家发现,有必要在那些为了自娱自乐而反复购买某种物品的购物者与那些已经购物成癖的人群之间划出界限,对于后者必须进行心理治疗。

    典型性的购物癖患者至少每个星期都会进行一次疯狂的大采购,他们好像受到了强制一样,去买一些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事后又感到非常后悔。在这一消费群体看来,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去大肆采购一番,然后想尽办法把钱花光,心情也就好了”。似乎在不如意的时候,购物和大把地花钱是他们用来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和宣泄无奈的最佳方式。

    (1)为平衡情绪买单

    张先生是某科研院所里德高望重的人物,这次老所长退休,他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他每天都急切地等待这个好消息,但是,新所长却是从其他的单位调来的,张先生的希望一下子破灭了,十分懊恼,想找朋友谈谈,又觉得说不出口,很丢人。当他无目的地在路上走的时候,正巧路过一家商场,就顺路走了进去。在商场中,服务员热情地介绍了他要看的东西,当他买下的时候,服务员还夸张先生有眼光,有品味。这样,张先生把兜里的现金花光后,又接着刷卡,卡透支后,才拿着东西,兴冲冲地回家了。到家后,他看自己买的东西很多是没用的,又想到妻子回家后的一顿唠叨,心情更加郁闷。

    (2)为缓解压力买单

    很多的白领阶层,都有很大的精神负担,当你为了缓解压力而到商场购物时,商场给你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受到了服务员的重视,你的欣赏目光也会得到肯定,当你买单时,还会让服务员很羡慕,对你的能力给予肯定。但是你离开了商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一点也不能激发你工作的热情,反而会因为你的提前透支,平添更多的烦恼。

    (3)为失落情绪买单

    女孩子失恋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要么疯狂购物,要么就到饭店海吃一顿,还有的疯狂上网,所以现在才会出现这么多的“购物狂”、“贪吃狂”、“上网狂”。当她疯狂购物时,她的很多观点会得到服务员的认可,使她产生一种归属感,用金钱找回被朋友抛弃的平衡。但离开商场后,她还会觉得失落。当你选择这种快速的满足方法时,一定要有个限度,对自己的购物需求要有准确判断。不要当你不高兴、空虚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就去购物,因为你购物回来后会很快又产生失落感,然后再买,陷到恶性循环中,永远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

    购物癖的心理调适

    (1)将所买的东西统计一下

    看看哪些是没用的,哪些东西是多余的,并计算出你浪费金钱的数目和由此产生的利息或投资损失。

    (2)上街购物时加强计划与目的性

    打算买什么就带上相应数目的钱,不要使用信用卡,这样可防止“冲动性”购物。

    (3)采用“改日再来”的延缓方针

    在垂青某商品时,先不急于掏钱,而是暗示自己“改天再来吧”,下次来时由于心情变化,购物欲可能下降。

    (4)不要独自一人上街

    独自一人上街,又有孤独感受时,常常经不住货主的劝说而掏了腰包。缓解的有效方法是:对可买不可买的商品狠狠地杀价,这势必造成碰壁或讨价还价之局面,而且砍价可使人不再孤独。

    (5)强化期待心理

    对欲购物尽可能地发现它的不足与缺点,这样你可在期待更完美的物品问世的情绪中,缓解购物欲望。

    (6)心中空虚、压抑、无聊时,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去做些较激烈的体育运动。而不去逛街购物。

    恋物癖的产生原因

    恋物癖是直接从异性体表接触的物品中获得性兴奋的一种性变态,多见于男性。

    恋物癖者通常无法以一个实际存在的完整的异性人为性爱中心,而是对异性穿着、佩带的物品,甚至一些与性无关的物品有性兴趣。恋物癖者因所恋物品引起性联想、性兴奋,借助手淫等达到高潮。物恋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常见的是女性的乳罩、内裤、长裤袜、高跟鞋、雨衣、手绢等。

    恋物癖的形成是如下因素的共同作用:

    (1)是一种习惯的结果

    大部分患者都与环境影响和性经历有关,最初性兴奋出现时与某种物品偶然联系在一起,但经过几次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时只一次深刻的印象也可造成心理上的固定阴影,这类情况多是在青春期出现。如曾有一男青年在地上躺着,一位风韵十足的女性将一只脚放在他身上,这一偶然的动作竞激发起他的性欲,后来此男子成为一个终身的恋足癖者。

    (2)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初高中阶段,男女接触较少,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男女生连话都很少讲,这样便使他们将自身的性冲动向一些异性的象征物发泄。起初他们是偶然得到异性的物品,性兴奋也是偶然引起的,但经过几次反复便成为一种习惯。

    (3)由性心理发育异常所引起

    患者一般都有性心理异常的特点,他们在潜意识中多有对自己生殖器的忧虑,害怕被阉割。从而促使某些人去寻求较安全、较容易获得的性行为对象,或产生把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及饰物当作性器官的潜意识,以缓解内心的不安。

    (4)性知识缺乏、好奇和意识方面的问题

    恋物癖的表现与治疗

    恋物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千方百计地收集其偏爱的异性的物品

    不惜冒偷窃、名誉扫地、前途黯淡的危险,不停地到处寻找,若拿不到这些东西,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2)恋物癖患者对异性本身毫无兴趣,把性欲指向专门物品

    (3)患者是一边摸着、看着、闻着这些物品,一边以各种方式达到性高潮

    (4)恋物癖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而且患者在偷窃恋物的前后心理也是相当复杂、矛盾重重的,没有得手之前,往往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一旦得手,虽然性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常常又会因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而产生自责、悔恨、忧郁、痛苦、自卑等心理冲突。因此,经常是有改过之心,无改过之举。

    治疗恋物癖主要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一般来说治疗效果都较好:

    (1)疏导疗法

    心理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用准确、生动、亲切的语言分析其恋物癖产生的根源和形成的过程,以及恋物癖的本质和特点,使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的决心和信心,达到治疗的目的。

    (2)认知领悟疗法

    通过患者对疾病过程的回忆,医生找出其根源,然后帮助患者分析解释恋物癖行为的危害。

    (3)厌恶疗法

    当患者产生了恋物的欲念时,便给他一个恶性刺激,如拉弹橡皮圈去弹击患者的手腕,使之感到疼痛,从而控制这种欲念,直到病态现象消失为止。

    异装癖的成因和治疗

    异装癖称异性装扮癖。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的一种性变态形式。这种性变态患者以男性见多,因为女性着男装现在已经常见,尤其在西方社会还很流行,故并不视为异常行为。

    异装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心理因素

    有的患者对两性关系有一种惧怕和忧患的心理。因此,有不少患者在不穿异性服装情况下性交出现明显的阳痿症状,而穿了异性服装则无此性功能障碍。这大概是异性装扮解除了患者潜意识中对性活动的忧虑情绪或罪恶感的结果。

    (2)家庭环境的影响

    患者在幼年时本身性别受到环境的影响。如父母本来想要个女孩,却偏偏生了个男孩,或者相反。为了填补心理上的缺憾,便把孩子打扮成异性并给予更多更大的关注和爱抚。

    (3)教育引导不当

    有些父母总认为女孩子温顺听话、讲卫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时,总爱把男孩当女孩来对待,还常拿邻居家的女孩作榜样进行教育。或者相反,把女孩当男孩来教育,使孩子在儿童和青少年期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养成异性化的气质性格。

    (4)迷信思想的影响

    有些家长,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爷爷奶奶一辈,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总爱向算命先生算命问卦,为求孩子平安成长,便将孩子打扮成异性形象,取异性名字。

    一般来说,异装癖不会危害社会和他人,但其行为有伤固化,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及时进行治疗。

    首先,异装癖早年起病,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出现异装癖迹象时,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自信心,以减轻对自己性别期望的压力。

    到了成年,应鼓励他们建立异性恋爱关系并结婚,在妻子的帮助下,其异常行为可望得到控制和纠正。

    恋童癖的非正常成因

    恋童癖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极为罕见。受害者为女孩或男孩,年龄多在10-17岁之间,也有小至3岁以下的。恋童癖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后天心理发展不正常造成的,其原因归纳起来有:

    (1)心理因素

    爱恋儿童,留恋童年时代。对儿童表示关注,本是人的一种普遍行为,其心理也是无可指责的。但这种行为和心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作为一种观念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并控制人的行为,便成了恋童癖患者。

    (2)社会因素

    有的人因为在工作、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好或受挫折,便觉得人心难测,与成年人打交道要费尽心机,因而感到很疲劳、紧张、可怕,而与儿童交往则无需费多大周折动多大脑筋。时间一长,便对成人间的人际关系感到厌倦,而把兴趣转到了儿童身上。

    (3)家庭因素

    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对成年人间的性生活失去兴趣,而把对象转向儿童。

    (4)性格缺陷

    由于性格胆怯、懦弱,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当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击时,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发现了,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期望能回到童年。于是把心思转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小女孩幻化成两种形象:一是恋人,一是母亲。

    (5)其他原因

    有的则是因为智能发育迟滞、慢性酒精中毒、残废、年老或其他脑病,而接触正常成年女性的机会很少,故将满足性欲的对象转向儿童。

    恋童癖的类型与治疗

    恋童癖患者的行为表现为他们对成熟的异性不感兴趣,只以儿童为满足性欲的对象。患者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性满足和性快感。恋童癖的类型可以根据行为的不同分为三种。

    (1)成熟型恋童癖

    对儿童的爱恋仅仅停留在爱抚、抚摸和宠爱的水平上。这种人从未与他同年龄的人建立一种性关系,只是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才能体验到一种舒适感。还有些恋童癖者仅仅对玩弄儿童感兴趣,其中另一些人则扩大了他们的兴趣范围,热衷于拍摄儿童色情照片和录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的色情把戏。

    (2)退化型恋童癖者

    在早年生活表现正常,其与他同辈人一直有良好的关系,与同龄异性也曾有过性关系。然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自我怀疑和幼稚感逐渐滋生,在社会交往和性生活中渐不遂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人会慢慢地嗜酒和失业。这样,一系列的挫折会使他将性行为转向儿童。这种人对儿童的性行为带有冲动性并且常常是把它当做缓解某种生活压力的手段。这种恋童癖者会为他的行为感到苦恼、自责、害臊,甚至有一种犯罪感。

    (3)攻击型恋童癖

    此类患者是最具危险性和反社会性的恋童行为,行为人为满足性刺激和亢奋的需要,在行为时往往伴有虐待和暴力。这种攻击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恶意的侵犯。攻击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造成攻击对象严重受伤,感到极度痛苦,甚至造成死亡。此类虐待型的恋童癖者不仅给儿童造成痛苦,而且其行为方式极其色情。他们在虐待行为中常使用枪、刀子、铁管或皮带作为威胁伤害的工具。

    恋童癖属于严重的性犯罪,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常用的有厌恶疗法,而且效果也较好。当患者接触儿童或儿童模型时便给予能造成其身心痛苦的刺激,如电疗刺激、橡皮圈刺激、肌肉注射催吐药使其呕吐等,破坏患者病理条件反射,经过多次反复强化,使其改变恋童癖的行为模式。

    另外,通过药物治疗,如给患者使用抗雄激素来限制男女恋童癖者的性欲,也有一定疗效。

    戒掉酒瘾的四个措施

    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在喜庆的欢宴中都少不了酒,所谓无酒不成席、无酒不足庆。适当少量饮酒还能健身,但是一旦陷入嗜酒如命的酗酒成瘾状态则会带来很多危害:

    (1)酗酒必伤肝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也是合成胆汁、贮存肝糖原的脏器,过量饮酒引起脂肪肝必然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使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

    (2)酗酒可损伤大脑,记忆力下降、智商和判断力明显减退

    (3)经常醉酒可导致血管痉挛、呼吸肌麻痹

    (4)长期酗酒将造成心肌脂肪化损伤心脏功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

    (5)经常酗酒会损伤生殖功能

    如何戒掉酒瘾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问题,戒掉酒瘾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但是我们认为最好是采用心理疗法。因为戒酒关键在于自己对酗酒的危害性有深刻的理解,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和采取坚强的自我克制措施。大家不妨参照以下四个方法:

    (1)转移注意力

    每当酒瘾的“浪花”向你袭来时,你要立即想到这是冲向你“健康防波堤”的恶浪,千万别动摇,只要坚持10分钟,这股子成瘾性冲动便会逐渐减退。同时采取出去散散步或听一段音乐或找个朋友聊聊天等方法,转移一下注意力就过去了。

    (2)主动避开诱因

    特别是尽量少和原来的酒友见面,少去原来常喝酒的饭店就餐。

    (3)最好有家人和好友的支持

    一旦饮酒成瘾,要想三天两日戒掉是很不容易的,这时候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至关重要。比如有每天晚餐都要来个一醉方休的习惯,就坚持把酒杯收起来改成吃过晚饭来点新鲜水果,然后和家人一起去室外散散步、弹弹钢琴、看看电视,总之要把与酒有关的心思转移开,并且用另外一个内容取代之。

    (4)千万别给自己找借口

    比如把酒柜里现存的几瓶酒喝光后就不买啦,白酒不喝,啤酒、葡萄酒总可以喝吧,别的酒不喝,这瓶老战友送来的茅台总不能浪费了吧……诸如此类想喝酒的借口有的是,一定要把住“进口”关,说不喝就不喝,不给“酒虫子”留下喘息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立竿见影把酗酒恶习连根铲除。

    根除烟瘾的十大妙招

    吸烟是一种后天形成的不良嗜好,它对自己、他人和环境都有较大危害。全世界每年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达250万之多,可以说,烟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以下是根除烟瘾的十大妙招:

    (1)消除紧张情绪

    如果紧张的工作状况是您吸烟的主要起因,那么拿走您周围所有的吸烟用具,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在工作场所放一些无糖口香糖、水果、果汁和矿泉水,多做几次短时间的休息,到室外运动运动,几分钟就行。

    (2)体重问题

    戒烟后体重往往会明显增加,一般增加5-8磅。吸烟的人戒烟后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速度,并且会吃更多的食物来替代吸烟,但可以通过增加身体的运动量来对付体重增加,因为增加运动量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另外,多喝水,使胃里不空着。

    (3)加强戒烟意识

    一旦戒烟人感觉总是不太舒服,要有这种意识,即戒烟几天后味觉和嗅觉就会好起来。

    (4)寻找替代办法

    戒烟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受到引诱的情况下找到不吸烟的替代办法:做一些技巧游戏,使两只手不闲着,通过刷牙使口腔里产生一种不想吸烟的味道,或者通过令人兴奋的谈话转移注意力。如果您喜欢每天早晨喝完咖啡后抽一支烟,那么您把每天早晨喝咖啡换成喝茶。

    (5)打赌

    一些过去曾吸烟的人有过戒烟打赌的好经验,其效果之一是公开戒烟,并争取得到朋友和同事们的支持。

    (6)少参加聚会

    刚开始戒烟时要避免受到吸烟的引诱。如果有朋友邀请你参加聚会,而参加聚会的人都吸烟,那么至少在戒烟初期应婉言拒绝参加此类聚会,直到自己觉得没有烟瘾为止。

    (7)游泳、踢球和洗蒸汽浴

    经常运动会提高情绪,冲淡烟瘾,体育运动会使紧张不安的神经镇静下来,并且会消耗热量。

    (8)扔掉吸烟用具

    烟灰缸、打火机和香烟都会对戒烟者产生刺激,应该把它们统统扔掉。

    (9)转移注意力

    尤其是在戒烟初期,多花点钱从事一些会带来乐趣的活动,以便转移吸烟的注意力,晚上不要像通常那样在电视机前度过,可以去按摩、听激光唱片、上因特网冲浪,或与朋友通电话讨论股市行情。

    (10)经受得住重新吸烟的考验

    戒烟后又吸烟不等于戒烟失败。但要仔细分析重新吸烟的原因,避免以后重犯。

    赌博成瘾的心理根源

    赌博这个社会毒瘤难以彻底剔除,归根结底在于部分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致富心理。殊不知,参与赌博不啻于慢性自杀。

    赌博的种类有无数,赌注却无一例外都是幸福。赌海无边,回头是岸。戒除赌瘾之前,大家首先要了解赌博的根源:

    (1)为赢利而赌

    其参赌者获胜的机会越大参赌的动机越强;其赌注得失的差额越大,对赌徒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赌徒如果在赌场赢了,促使他继续赌,想赢得更多;输了,想把损失挽回,也会促使他继续赌下去。这对赌徒形成一种间歇性的强化机制,使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2)为娱乐而赌

    很多人在游戏中加入了赌博的成分,由于赌的数额很小,赢了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输了损失也不大。但由于金钱对人的巨大诱惑,这种以娱乐为主的动机,很容易发展为赢利的动机。

    (3)从参赌之中体验竞争

    技术性赌赛活动的竞争性很强,有些人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希望通过参赌战胜对手,以满足好胜心理。

    (4)通过参赌寻求刺激

    其参赌项目越富刺激性和冒险性,对以赌博寻求刺激的人吸引力就越大。

    (5)想以参赌逃避社会现实

    这些人开始的动机多是在于逃避家庭或者社会对自己的压力或责任,达到麻醉自己的作用。

    赌瘾的危害及四大控制方法

    赌博具有很大的危害:

    (1)从家庭来看

    由于参赌者必须占用大量时间,会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时会耗尽家庭财产,背上满身债务,也缺少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还常会虐待配偶和孩子,导致家庭不睦、子女教育不良,甚至与配偶分居或离异,导致配偶自杀等家庭悲剧。

    (2)从社会角度看

    赌博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且常常与犯罪联系在一起,从而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

    (3)从医学角度看

    赌博更是健康的大敌,赌博成瘾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经常参赌之人,喜怒哀乐变化无常。因求赢心切,或输了又想捞回来,常提心吊胆,心绪不宁;因债台高筑,导致家庭失和,因而吵闹或打闹不休,故烦恼、愤怒;因一夜之间突发横财,又兴奋激动、狂喜等,各种情绪变化往往交织在一起。长期处在紧张激动的情绪状态之中,会导致心理、生理上的许多疾病。

    赌博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戒除赌博一点也不容易,但如果你拥有坚定的意志,则绝对可以应付或克服赌博问题。你可以尝试以下的自我控制方法:

    (1)避免出席任何赌博场合,培养其他可取代赌博的嗜好,打消赌博的念头

    (2)定一个限额,无论你正在赢钱或输钱,只要达到所定的限额,便立即停止赌博

    (3)控制精神压力

    定时做运动(如缓步跑)及学习松弛的技巧(如冥想或瑜珈),或进行休闲活动(如听音乐、与朋友逛街),借此驱走闷气,舒缓紧张的情绪。

    (4)养成记录的习惯,写日记可助你了解自己的赌博行为

    找出赌博的倾向和模式。例如,你可能发现,每当你感到苦闷或失落、手上持有现金,或当你需要用钱时,便会赌博。这些记录便可助你找出抑制赌博的有效方法。

    进食障碍的心理调适

    为了维持个人身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我们必须靠“进食”以摄取足够的养分。“进食”对多数人而言,看起来似乎是件平常的事,但有些人却被“吃”这样的饮食行为困扰不已,造成了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自己有意造成和维持的,以节食造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甚至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神经厌食症最基本的症状是厌食,食欲极度缺乏,身体消瘦。

    与厌食症相反,现代社会还有一种心因性暴食症。有一些人,他们会无法控制地、定期地(约每周二次)暴饮暴食,感觉好像没有办法停止“吃”的动作,一直吃到自己受不了为止。

    以上这两种饮食疾患的患者,在心理上其实有许多相同的特质,例如具有完美主义的倾向,而以“过度理想”的体重为追求的目标。持续的厌食或暴食,不仅存在着心理上的困扰,更会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贫血、脱水、月经停止、肠胃功能障碍、心脏血管病变等问题,所以千万不可忽视饮食疾患,应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1)改变简单的、肤浅的审美观

    外表和身材的好看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一切,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不会是美丽的。要抛弃那种病态的审美观,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健康才是美的。

    (2)确立健康的竞争目的

    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种肤浅的比较中,而是要寻求高尚的竞争目的,对追求知识和智慧等。

    (3)疏远那些只重视外表的朋友

    这样的朋友是不会长久地陪在你身边的。多结交几个有深度、喜欢你的朋友。他们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并在关键时候给你忠告。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的人是不会陷入这种竞争中的。

    (5)正确对待吃饭这个人的基本需要

    吃是人的本能,食物是人赖以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每个人都必须每天摄入一定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的需要。所以,要把吃饭当成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千万不可以为了身材,采用极端的做法——不吃饭。

    (6)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事实上,这样的人往往偏瘦,根本用不着减肥,只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订的标准太高。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一词,是精神病学诊断分类中的名词。它的定义是:“人格特征的显著偏离正常。这种人格特征的偏离使得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良,甚至达到害人害己的程度。”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1)生物遗传因素

    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说明某些行为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据对人格障碍者的家谱调查、双生子调查以及染色体调查认为,遗传与人格障碍有关,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颞叶癫痫及脑外伤等可为促发因素。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2)童年期精神创伤和不合理教养

    婴幼儿时期母爱的剥夺、父母离婚、家庭感情破裂、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常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家长酗酒、违法乱纪、道德败坏,常给儿童幼小心灵以严重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也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儿童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些不良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消除,如家长听之任之不加管教,发展下去就可出现行为障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曾发现有的母亲无意识地放任孩子说谎、做坏事,招致孩子后来人格的不稳定和混乱。

    (3)社会因素

    人格障碍在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高,弃婴、私生子多,犯罪案件比比皆是,社会风气恶劣,黄色书刊及色情影视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个体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和治疗。

    人格障碍的具体类型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点有: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通常表现在多方面,如情感、警觉性、感知和思维方式等,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患者具有的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的、持续的,不限于精神疾病发作期;患者的特殊行为模式具有普遍性,使得患者社交适应不良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患者智能正常,主观上感到痛苦,但不能吸取教训。

    根据病症表现和行为特点,人格障碍可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等。

    (1)偏执型

    这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2)分裂型

    这是一种以观念、装扮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

    这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4)冲动型

    这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

    这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6)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7)其他类型

    其他类型人格障碍还包括:依赖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情感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会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真可怜”的感觉

    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父母的小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2)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解读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

    (1)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

    (2)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

    (3)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4)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

    (5)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6)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

    (7)偏执的人常将他人无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

    (8)无足够的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9)将是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10)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11)好嫉恨他人,对别人的错误不能宽容

    (12)喜欢走极端,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这也是偏执性人格障碍的一大特色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提高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见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也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自我调控法

    [1]克服虚荣心,培养高尚的情趣。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这些用不着掩饰。我们要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生活,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美好、崇高的事物。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饰打扮和赶时髦上,更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2]加强自我调控。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力的言行和行为。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善于应用幽默、自我解嘲地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来,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4)敌意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盛。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3)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回避。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回避性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第二,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第三,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于?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个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第二个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

    第三个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个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个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个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个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读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讲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纳喀索斯,一天,他于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无心恋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终于憔悴而死。后来,心理学上便以纳喀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戏剧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戏剧型人格的人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却内向、冷漠。自恋型的人过分看重自己,对权力与理想式的爱情有幻想。他们渴望引人注目,对批评极为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很难表现出同情心。

    有很多贬义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自私、傲慢、自命不凡、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征都来自于他们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夸大的自尊。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热衷于与他人比较和竞争,因为他们希望能在竞争中打败他人,证明自己的优越。然而,当他们无法胜过他人时,会充满嫉妒与敌意,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的攻击或陷害。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通常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无原则的赞赏,同时又太少承担责任,太少受到批评与挫折。

    从动机上来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根本的动机是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藐视,恰好使他们得到他们最恐惧的后果——被他人拒绝。幸运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有所改善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已经退化到了婴儿期。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心理学大师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从这些同义术语的字面含义中即可看出,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关于癔症型人格与癔症的关系,过去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与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现在普遍倾向于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以达到将“表演型人格”与“癔症”分开之目的。

    表演型人格障碍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他们常好幻想,把想像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2)情感易变化。

    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3)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4)高度的自我中心

    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认知领悟疗法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心理防御机制发育不成熟,削弱了疏导焦虑、控制冲动的能力,在认知领悟疗法操作过程中,引入其成长经历所致影响,帮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矛盾冲突情景进行剖析,使其重新认识和探索自我,随着其对己、对人和对环境产生理性的认识和领悟,个性趋于成熟和发展,逐渐以成熟而建设性的态度取代幼稚原始的反应方式。

    (2)合理情绪疗法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持强烈要求倍受关注的自我中心之态度,因而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致使他们生活中的应激较多,常有不合理的情绪爆发及混乱的行为表现。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有可能向他们的治疗者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如在不恰当的时间寻求治疗者帮助,或不合理地要求延长会谈时间,如不能即刻满足,即认为自己遭遇不公,随即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和行为反应。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焦点应放在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具体应激情景更适宜的反应方式上。应就相应的反应方式与其进行讨论,在解释哪些行为不能被接受的同时,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3)危机干预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常有威胁自伤或自杀以及自杀行为表现,其较多发生自杀未遂,这与其在亲属或性伴侣间关系混乱,自我中心的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的依赖等脆弱和易变的特质有关。威胁自伤、自杀或自杀行为大多为受到挫折后的作弄举动,其中也不乏因分寸掌握不当终致死亡者,重要的是治疗者应尽早识别这种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违规犯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但是家长百般偏爱袒护,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酿就了后来极端自私的人格。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1)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

    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

    (2)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少年的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进行教育、批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包庇纵容,以免酿成恶果。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其实,在我们每个正常人身上,都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迫现象,这些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当强迫思考或行为总是纠缠着你,身不由己地操纵着你,使你欲罢不能,无从回避,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强迫性人格障碍,甚至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常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强迫型人格的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家庭要高。

    一般认为,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大差别,主要是在强度上有所不同。强迫症,全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障碍,国外统计的发病率约为2.3%。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下面介绍两种具体的方法:

    (1)听其自然法

    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

    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2)当头棒喝法

    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属强迫型人格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另外,自己也可以制造一些“棒喝”,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这时人的思维、行为的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作用了。如自己对他人办事不放心,迟疑着不肯把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时,就可以对自己大喝一声“当断则断”。在那一瞬间抛弃所有的考虑,把任务很快下达给下级。

    有时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一下。例如,当一件工作即将收尾时,由于自己追求完美,迟迟不能完工,这时帮助者不妨用严厉的口吻大喝一声“当断则断”,一定会有效果的。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和中青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的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原因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原因

    [1]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2]自卑与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攻击”理论提醒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使用暴力。

    (3)家庭原因

    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还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4)社会原因

    武打、凶杀的小说和电影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常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

    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人青春期的男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

    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另外,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3)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

    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的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1]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心互相尊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2]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的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

    [9]补偿作用。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4]积极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量让他们学习好的行为,从积极的方面引导他们。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所谓分裂型人格(有人将其称为怯懦与自卑人格),具有这样一些表现:内向、孤僻、胆小、懦弱、自卑、害羞、沉默寡言、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他的评价、缺乏知己、行为怪癖(但尚能使人理解)。他们尽管没有丧失对现实的认知能力,但社会活动能力差,又缺乏进取心,常静坐沉思,沉溺于幻想之中。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对人态度冷淡,怕见生人,不主动与人打招呼,也不愿意介入别人的事,尤其回避那些竞争性情境。

    导致分裂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不能适应环境。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在青少年时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经常遭受挫折、失败、屈辱,尊重长期得不到满足,因此自卑、怯懦、胆小等特点逐渐发展、强化和巩固下来,成为他身上稳定的人格特征。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及追求目标。应使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种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赏宇宙万物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奇趣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第三,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

    (2)自我调适法

    分裂型人格常从童年期形成就维持一生,很少改变,而且各种表现比较稳定,不易发生衰退。迄今无特殊药物治疗这种病症。不过有分裂型人格的人智力尚属良好,有的人还能获得杰出成就,中外一些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属分裂型人格。因此,这种人格症状的人不要自卑,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人格缺陷,注意和他人接触,不要老是担心会被人耻笑或误解;要尽量轻松愉快地与人谈话、交往,在与人交往中跟他人相互了解,争取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用友谊来取代孤独。

    (3)另外还可以通过饲养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来激发生活的情趣,实现自我满足感和改善冷漠的心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