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经理人每天看的心理学-三月 给心灵洗澡——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不仅是总经理,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和压力,这就不同程度的构成了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心理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1)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2)要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

    (3)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心理问题的成因

    心理问题,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典型的个人心态具有以下几点:遭遇重大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患者出现一些不适,但都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依靠个人的能力无法应付或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

    罗婵,28岁,一家文化公司的老板。她是生意场上的女强人,由于商场如战场,整天打打杀杀,稍有不慎,就会有闪失,所以工作压力大,每天清晨起来都会担心这一天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不敢休息,生怕一休息,倒霉的事情会发生。这样一天到晚,神经都绷得特别紧,觉着马上就要崩断了,自己快要死了。

    一般来说,心理问题每个人、每个阶段、每个年龄层都有,只不过有的人能顺利渡过,有的却成了解不开的千千结。性格内向,不善于人际交流、遇事多敏感、想不开,凡事爱钻牛角尖。

    资料表明:心理问题男人比女人多,年轻的比年纪大的多,接受中等教育水平的多,职业以工人、职员、学生、干部、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和无固定职业人居多,未婚的比已婚的多。

    心理问题的判断

    心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针对自己的心里是否有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加以判断:

    (1)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

    比如,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

    (2)情绪是否恶劣

    比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烦躁,或者易怒、喜欢攻击?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

    比如,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4)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

    比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

    上述六方面的表现,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问题。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情绪和工作;其次是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要在三个月至六个月以上。

    心理问题的等级

    对于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客观评价问题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较轻的患者不必担负沉重包袱,使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觉,得到及时的治疗。判断心理问题的轻重,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标准:

    (1)现实检验能力

    它涉及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吻合度,主观判断与客观吻合度越差,现实检验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被幻觉和妄想所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检验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们属于最重的心理问题。

    (2)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越差,心理问题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适应性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觉和妄想进行;边缘心理问题的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公开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只不过适应能力打了折扣。

    (3)心理发育受损的阶段

    受损越早,障碍越重。在出生后6个月内,心理发育受损,可以出现精神分裂;6个月至18个月期间受损,属重症心理问题,可以出现边缘型心理问题、癔症;2岁至3岁期间受损,容易产生强迫或自恋障碍;3至5岁受损,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等神经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碍。

    把三条标准综合起来,就能对心理问题的轻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了。

    心理缺陷的解读

    所谓的心理缺陷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有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程度。心理缺陷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1)性格缺陷

    [1]无力性格: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乏。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压力和心身矛盾,易产生心理过敏反应,由此可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这种人的人际关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3]偏执性格: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有责备他人的倾向。这种心理如果不注意纠正可能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独怕羞,情感冷漠,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很差,喜欢独自活动。此种心理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

    [5]爆发性格:平时性格黏滞,不灵活,遇到微小的刺激也会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激情。

    [6]强迫性格: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发展不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感情丰富,热情有余,稳重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现自己。

    (2)情感缺陷

    [1]焦虑状态:对客观的事务和人际关系,表现出焦虑、紧张、忧心忡忡、疑虑不决。虽然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但对自己的健康存有忧虑。

    [2]抑郁状态:情绪经常处于忧郁、沮丧、悲哀、苦闷状态。常有长吁短叹和哭泣的表现。这种人缺乏人生的动力和乐趣,生存欲望低。

    [3]疑病状态: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自我暗性不强,求医心切。

    [4]狂躁状态:情绪高涨、兴奋,活跃好动,动作增多,交际频繁,声音高亢,有强烈的欢快感。这种状态易发展为狂躁症。

    [5]淡漠状态: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孤独,不合群。

    变态心理的解读

    变态心理也称病态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

    变态心理表现为个体心理变态的主要标志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总称。变态心理不只限于精神病人的变态心理,而且也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异常。

    根据心理障碍的表现,变态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障碍

    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并表现出不良的行为障碍。

    (2)精神疾病

    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已失去对客观现实的理解或者对外界的接触能力。例如精神分裂症。

    (3)缺陷心理障碍

    指因大脑或者躯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例如,大脑发育不全所导致的心理障碍,聋、哑、盲人的心理障碍等。

    (4)身心障碍

    由社会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躯体障碍。例如高血压等。

    心理疾病的解读

    心理疾病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

    (1)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包括心理变态人格及性变态人格,其特点为:

    人格变态大都从幼年开始,发展缓慢,青春期前后明显加重。人格变态者,有人格缺陷做基础。病人智力尚好,认识能力完整,但是自我控制力差。病态人格形成后,一般较为顽固,不易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变态人格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攻击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特点是对外界事物做出爆发性反应。容易冲动,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强暴行为。

    [2]强迫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刻板固执,墨守成规,缺乏自信。由于过分的自我克制,往往表现出焦虑和苦闷。

    [3]癔症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有较强的暗示性,情绪容易激动,变化无常。

    [4]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固执、自信,分析问题主观片面,对周围事物敏感多疑。这种人好争论,多诡辩,坚持己见不松口,甚至有冲动行为。

    [5]分裂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个性孤独,不好人际交往,情感冷淡,性格怪僻,胆怯害羞,活动能力差,没有进取心。

    另外,心理变态人格还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性变态人格: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歪曲的一种心理变态。

    性变态的表现形式很多。按性的对象异常可以分为恋物癖、异装癖等;按手段异常可以分为露阴癖、窥阴癖、性虐狂等。

    (2)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它是大脑功能活动暂时性失调所致的一组心理疾病的总称。神经症的特点为: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故称心因性疾病;症状多样性,但客观检查多数见不到相应的特征;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但是其症状对学习、工作有不利的影响;患者常以性格缺陷作为发病的基础;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一般有较好的认识能力,并感受到痛苦,要求治疗;心理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配合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常见的神经症类型有七种: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

    (3)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组心理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

    心理治疗的准备

    (1)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

    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就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证不了,治疗就无从谈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这是一种对于治疗和改变的阻抗。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需要几百小时,通常都需要几年,个别严重的,可能需要终生咨询。所以,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2)必须做好经济上的准备

    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大约在200元/小时,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要在10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治疗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所以心理治疗的总费用大约在几万元。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3)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

    无论是什么心理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无论任何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它相当于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病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做止痛针和麻醉剂,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患者,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4)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师

    可以根据以下三点,选择心理治疗师:

    首要是医生的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对患者的影响,是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根本原因。研究表明,并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能够适合所有类型的患者,只有医生与患者的人格比较匹配的,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见面,容易使患者产生好感的医生,可能对这个特定的患者更有帮助。

    其次是医生的理论水平和治疗技术。这可以从其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学位、所受的训练以及咨询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得到间接的了解。

    第三,还可以通过学术界或心理治疗的同行那里,了解治疗师的背景和能力作为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参考。

    总的说来,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人信任和喜欢,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最好中年以上、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心理治疗师。

    常见的心理疗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四种:

    (1)疏导疗法

    该疗法主要是凭借“言语”进行的。根据不同患者或不同病情采用劝导、启发、说明、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自我领悟,增强治病的信心,调动治疗的能动性,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2)认知疗法

    它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原理就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来改变其不良情绪与不良行为。因为人的任何心理过程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当人的认知产生偏差或做出错误评价与解释时,就会导致不良情绪与行为的产生。

    (3)暗示疗法

    暗示是指以某种观念语言影响自己或他人,使其在缺乏分析批判的情况下加以接受,并因此引起一定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暗示疗法可以在清醒或催眠状态下进行,清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大类。无论是他人暗示还是自我暗示,都是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通过语言、思维、认知或一定的医疗措施与药物,把某种观念强加给患者,使患者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增强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促进机体代谢功能,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催眠暗示疗法是通过催眠术或催眠药物,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然后用言语进行暗示。

    (4)行为疗法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经过学习和训练得以调整和改造,并建立新的正常的行为,这就是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行为疗法一般有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标准奖励法、松弛疗法、技能指导法、自我调节法、生物反馈法等等。

    心理治疗的测试

    一般心理治疗前会有一个心理测试。其实,心理测试与体检有类似的作用,人们对检查身体并不会大惊小怪,每个人也会很配合。但因大多数人不了解心理测试的意义和方式,往往有一种神秘感,有些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戒备心理。

    一般来说,心理测试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人格测试

    可对一个人的人格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反映被试者近期的心态,有无心理疾病症状。

    (3)气质测试

    了解神经系统类型、遗传特征和对外界反应的特点。

    (4)成人智力测试

    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人际关系测试

    了解被试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6)其他测试

    根据情况需要,设置特定情景,测一些特定的问题。如:焦虑抑郁量表,主题统觉测验等等。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参加心理测试要注意下列事项:

    (1)实事求是,不要有任何顾虑。

    (2)对心理测试中答案的选择不要做任何是非判断,而应该反映自身真实而貌。

    (3)心理测试问卷中,有部分“测谎题”,以保证测试的有效、真实。某些人过于掩饰自己,测谎分数过高。

    (4)不必反复琢磨,不要随便修改你的答案。凭第一印象,尽快选择答案,以自己的理解作答。

    (5)每个题都要作出选择,不可回避不答。

    (6)必须独立答题,以保证不受他人暗示。

    (7)心理测试结果应是保密的,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和评估。

    心理治疗的误区

    在诊治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多心理问题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下面的集中误区。

    (1)病人一味地寻求特效疗法

    什么特效药呀、什么高级仪器呀、什么外围疗法呀,凡是媒体宣传过的,都要匆匆忙忙试试,而每种疗法又都是浅尝辄止,忽视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核心和根本,治疗当然不会取得成功。

    (2)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颠倒了医生和病人间的主次关系

    心理问题的诊疗与一般疾病诊疗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拔苗助长。

    (3)病人对于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

    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病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和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

    心理治疗往往也有副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患者停滞不前

    比如,一个依赖型的患者,把依赖的模式转移到医生身上,而达个医生没有察觉,下意识地在满足和鼓励患者的依赖模式,这将导致患者的依赖模式难以解决,治疗当然就会停滞不前了。还有的患者心理问题的核心是被动、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控制,如果恰好遇到一个习惯控制别人的治疗师,患者和治疗师会形成“控制——接受控制”的病态同盟,这样的关系表面上似乎非常舒适,可是,患者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患者的人格没有得到发育和成熟。

    (2)加重患者的病情

    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通常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中。由于这些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脆弱,如果治疗强度过重,会使患者的防御机制崩溃,使病情加重。还有个别患者,存在着隐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将心理治疗视为自虐的工具,这样的人,心理治疗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满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顽固。

    (3)制造新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它通常发生在一个非常变态的医生和一个心理上非常幼稚的患者之间,是以医患双方严重的施虐受虐心理做基础的。这种情况似乎只是在西方的心理片中可以看到。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来自心理医生的不成熟。目前,心理医生督导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治疗的副作用。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较多,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

    (1)生物学原因

    指遗传、生化、生理、脑及躯体损伤等因素导致的心理不健康。

    [1]遗传: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遗传因素有一定的作用。

    [2]生化:近代神经化学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质代谢失常,可以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3]机体损伤:机体损伤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变态。例如脑外伤可引起变态行为;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适应不良的人格变态等。

    (2)心理学原因

    指那些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因素。学术界在阐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问题上,形成了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3)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生物学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此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与文化水平、伦理道德、教育程度等。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适应调整不良,就会危害人的心身健康。文化水平低,迷信巫术的人,心理与行为变态就容易发生。

    [2]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社会文化关系包括阶级、民族、宗教、职业、道德、两性关系等等。关系失调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事件。例如,配偶死亡、离婚、失业、考试失败、失恋、家庭不幸、职业紧张等等,也有地震、火灾等突发原因。如果这种失调的强度大,时间长,就可能导致人发生心理和行为异常。

    [3]社会动乱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或者暴动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

    [4]社会紧张状态的心理作用:人口过密、拥挤、噪声骚扰、生活贫困、工作紧张、社会犯罪、歧视等等,都可以造成紧张状态。伴随紧张状态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忧愁、悲伤、焦虑、恐惧等等,可以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

    神经衰弱六大症状

    (1)衰弱症状

    这是本病常有的基本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稍久,即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充分休息也不足以消除其疲劳感。很多患者诉述做事丢三落四,说话常常说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2)兴奋症状

    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的回忆和联想增多: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缺乏指向的思维却很活跃,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在入睡前尤其明显,使患者深感苦恼。有的患者还对声光敏感。

    (3)情绪症状

    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动。烦恼的内容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感到困难重重,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则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事后又感到后悔,或易于伤感、落泪。

    (4)紧张性疼痛

    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患者感到头重、头胀、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诉述腰酸背痛或四肢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

    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入睡。其次是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思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表现为睡眠节律的紊乱。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这类患者为失眠而担心、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的焦虑心境。

    (6)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较常见的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心慌、气短、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

    神经衰弱症的治疗

    对神经衰弱的治疗,除了使用必要的药物外,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常用的有放松疗法和催眠暗示法。

    (1)药物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焦虑剂和协调兴奋与抑制之间平衡的药物。

    (2)多样化活动治疗

    即通过多样化活动调节大脑神经功能。

    多样化活动之所以对治疗神经衰弱有较好的疗效,是因为在多样化活动的情况下,由于大脑广泛区域神经过程交替活动,使脑细胞得到了锻炼,逐渐增加了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作用(这种作用在过去因大脑负担过重而被减弱了)。因此,到了夜间,大脑中经过白天兴奋性活动的许多神经中枢都发生了负诱导作用,并迅速成弥漫性抑制。这样,“常夜难眠”就变成“长夜好眠”了。

    (3)心理治疗

    常用的有放松疗法和催眠暗示法。

    放松疗法是一种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学会精神上和躯体上放松的一种行为疗法。即练习如何按照自己的意识逐渐放松全身肌肉,藉而获得心理上的松弛。

    催眠暗示疗法须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它是利用催眠术使患者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然后进行言语暗示或精神分析,以达到了解病因和消除症状的治疗目的。

    焦虑症的自我预防

    (1)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古人云:知足心常惬。不要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当初这也不该,那也不该。理智的人不注意过去留下的脚印,而注重开拓现实的道路。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其三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2)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方法。

    (3)自我放松。

    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此时不妨放松下颚,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纾解压力。你还可以做扩胸运动,因为许多人在焦虑时会出现肌肉紧绷的现象,引起呼吸困难。而呼吸不顺可能使原有的焦虑更严重。欲恢复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回。

    (4)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5)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焦虑症的自我控制

    下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控制焦虑发作的方法,包括四个步骤。

    (1)叫停

    一旦你感到有某种身体的不适(比如心跳加快、头晕),同时有某种不祥的预感时,立刻说“停止”。如果你曾经发作过焦虑症或正处于焦虑症发作时期,可以在手腕上套一个橡皮圈。在你说停止时,拉一下橡皮圈弹自己的手腕。

    (2)找原因

    想想长时间坐着突然站起时,头晕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不祥的预兆,由于控制不了灾难性的想法,焦虑症就爆发了。每个人都会有头晕、心跳加快、胸闷的时候,那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在这些反应发生时,先找到原因。想想:我干了些什么?(一直坐着又站起,所以会头晕),今天天气怎么样?(天气预报说气压很低,所以感到胸闷)我昨晚休息得好吗?(整晚没睡,所以很疲劳)

    (3)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你目前的感觉无关的事情上,使自己无暇进行灾难性的推测。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周围环境:假设你走在一个大街上,你感到隐隐的不安,马上去注意街道周围有什么建筑,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你以前进去过吗,便可转移注意力。

    (4)控制呼吸

    焦虑症发作时病人呼吸急促,这会导致二氧化碳减少,进一步加剧身体症状,如头晕、四肢刺痛。对于没有进行过呼吸训练的病人来说,简单的方法是用双手将一个没有漏洞的纸袋(不能用塑料袋)紧紧地套在自己的鼻子和嘴上,做深呼吸十次。

    忧郁症的形成原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段时间感到不快活,比如我们失去了亲人、做错了事情、遭到领导的批评,甚至是夫妻问吵架拌嘴,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和无助,自责或内疚,因而情绪低落、沮丧,这就是忧郁。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忧郁症,有些人却不会?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不止一个。专家认为可能导致你患上忧郁症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遗传基因

    忧郁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父母其中一人得忧郁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忧郁症病人,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

    (2)环境诱因

    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也可能诱发忧郁症,如丧偶(尤其老年丧偶,几乎八九成的人会得此病)、离婚、丢掉工作、财务危机、失去健康等。

    (3)药物因素

    对一些人而言,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一些高血压药、治疗关节炎或帕金森症的药)会造成忧郁症状。

    (4)疾病

    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与阿兹海默症的病人,得忧郁症的几率较高。甲状腺机能亢进,即使是轻微的情况,也会患上忧郁症。忧郁症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如胰脏癌、脑瘤、帕金森症、阿兹海默症等。

    (5)个性

    自卑、自责、悲观等,都较易患上忧郁症。

    (6)抽烟、酗酒与滥用药物

    过去,研究人员认为忧郁症患者借助酒精、尼古丁与药物来舒缓忧郁症情绪。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这些东西实际上会引发忧郁症及焦虑症。

    (7)饮食

    缺乏叶酸与维生素B12能引起忧郁症状。

    忧郁症的十大症状

    忧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索然、精力丧失、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导致生活能力退弱和职业功能减低、工作效率下降。

    (1)仪表

    这种病人的仪表颇具特色,他们往往衣着随便,不知梳洗,给人一派颓废潦倒的印象。面容愁苦,甚至两眸凝含泪珠,如若稍启诱,便泪如雨下。动作减少,甚至端坐半晌而姿势不变。有的人从外表上看不出明显的悲哀忧郁,有的甚至完全难以觉察,有的强颜欢笑,但从其眉间还会不时流露出一丝愁情哀意,明眼人不难看出患者内心的悲痛。

    (2)精神运动性迟缓

    这种病人的行动显得迟缓,往往很少有自发动作,严重者甚至端坐一隅,纹丝不动;思维过程也很缓慢,以致影响言语速度,若与之交谈常数问一答,答前有长时间沉默,使多数人心焦难忍。

    (3)忧郁心境

    这是忧郁障碍的特征性症状,如情绪低沉、感情灰暗、忧心忡忡、心烦意乱、苦恼忧伤、悲观绝望、丧失兴趣,觉得生活没意思,打不起精神,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为了掩饰自己有时还要强装笑容。忧郁心境呈现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这是忧郁症,特别是内源性忧郁症的典型症状。病人一般在早晨忧郁情绪最明显,自杀、自伤行为也多在这段时间发生,午后情绪渐渐好转,傍晚情绪可以恢复到正常,上床后又陷入了困境。

    (4)悲观思想

    大体分为三种:

    [1]想到当前,病人似乎戴上了“灰色眼镜”,对任何事情只是看到消极的一面,对生活毫无自信可言,觉得自己是社会的累赘。

    [2]考虑将来,所想的均为最坏的前景,自己必然一败涂地,感到孤立无援,似乎到了生活的尽头。死亡则为解脱,有的病人出现自杀企图,甚至作出自杀周密计划。

    [3]反省过去,为了一些小事而自责自罪、夸大罪孽。大多数病人的悲观情绪与想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自我责备,但也有些病例同时还会责怪他人,甚至有的人会怨天尤人,故不能就此否定忧郁症的可能。

    (5)焦虑、激怒

    焦虑很常见,有的病人易被激怒,往往为小事激动。激动是指坐立不安,病人自己体验到神情紧张、焦虑不安、难以自控,旁观者觉得病人手脚无措、坐立不安,重者无法静坐。

    (6)兴趣丧失

    几乎每个病例都有此病状,他们对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以及业余爱好变得兴趣索然,觉得任何事情对自己都无意义。

    (7)精力减退

    主观感觉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总觉得力不从心,对做任何事情都显得十分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人以无精打采,精疲力竭、精神崩溃之感。

    (8)生物学症状

    睡眠障碍:主要为中、后期失眠,也可见入睡困难和恶梦,最具特征的是早醒,一般比平时提早2-3小时醒来,醒后再也难以入眠;胃肠功能减弱;食欲减退、口干无味、消化不良、呃逆反酸、便秘、体重减轻;个别病人也有贪食现象;性功能障碍。

    (9)忧郁妄想

    在严重忧郁状态下出现的妄想,主要有自罪妄想、贫穷妄想、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嫉妒妄想等。

    (10)木僵

    轻度木僵病人的言语、动作和行为显著减少、缓慢、举止笨拙。严重木僵病人运动完全抑制、不语不动、不吃不喝,往往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

    忧郁症的“六不要”原则

    所谓忧郁症心理自助法,就是不依赖心理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患者自己通过心理调适、自己训练、自我心理保健等方法,消除忧郁,恢复健康的纯心理方法。应该说,心理自助法简便有效,适用于广大忧郁症患者。

    面对情感创伤和忧郁情绪时,以下六种思维方法和做法是不正确的和不可取的,此乃“六不要”原则,是我们必须力戒和避免的。

    (1)当情感受到伤害时,竭力去否认或压抑痛苦感觉。

    (2)认为压制悲伤的做法是坚强的,是克服悲伤的好方法。

    (3)认为痛苦的感受对自己太可怕了,无法忍受,不喜欢痛苦而想躲开它是人之常情。

    (4)对自己过分自责内疚。

    (5)遇到失败挫折后,悲观失望,把一切看得过分黑暗,认为没有未来和前途。

    (6)继续使自己处于同一痛苦的情境中。

    之所以说这六种选择和反应是错误的或者是精神创伤时不要采取的方法,是因为患者如果采取这样的应付措施只能使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延长,难以恢复心理平衡和康复;使各种躯体疾病的诱发几率增加,长时间存在严重忧郁情绪,并可引致更为严重的忧郁反应。

    忧郁症的预防调适

    忧郁症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对其中任何一种原因引起的情绪低落都应引起重视。

    以下方法能帮助你预防和调适忧郁症:

    (1)注意睡眠、饮食和运动

    我们不可忽视那些有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的基本生理因素。失眠是低落情绪的一种很普遍后果,反过来它又很容易引发忧郁症。因此在你情绪较好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酒精饮料也要特别注意。对于易发忧郁症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酒精能暂时使你逃避问题和烦恼,但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会给你带来更深的忧郁。运动能防止忧郁症的发作,有助于增强体力。它也能较快地提高情绪,短时间地缓冲忧郁。

    (2)明确你的价值和目标

    如果你很容易发作忧郁症,应该检查一下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检查一下你是怎样消磨时间的。反复出现低落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你实际做的事情同你真正看重的事情不相称。这种不相称本身并没有明确表现出来,都表现为笼统的忧郁情绪。

    (3)将欢乐带入生活

    忧郁常常导致自尊心的下降甚至自暴自弃;易感忧郁的人往往比较善良,体贴他人,利他主义,却往往过低评价自己,贬低自己,拒绝应得的欢乐。即使你现在还不认为你有资格享受自己的欢乐,至少你也应该做你自己所喜欢的事情。无论工作怎么忙,你也必须找时间来让自己轻松一下,做一点你觉得能使自己高兴的事情。眼前的欢乐能帮助你预防未来的忧郁。将欢乐带进生活的确是良好心境的基本策略之一。

    (4)不要孤注一掷

    回顾一下你的忧郁历史,它是不是与你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进展情况紧密相连。比方说,当工作不顺利的时候你是不是就情绪低落。如果你的忧郁过程确实与你生活中某一个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就表明你很可能是太孤注于这一掷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片面的依赖性,最好是有生活的多个方面:朋友,家庭,工作,爱好和兴趣,家庭内和家庭外的,社会和个人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增强你的自尊心。当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进展不太顺利的时候,你还可以从其他的方面获得安慰和支持。

    (5)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

    当发生不利事件时,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无论是亲戚、配偶或朋友,是防止忧郁的最重要保证之一。如果你还没有这么一个亲密的、可以依靠的人际关系,你的朋友也不能向你提供能帮助你防止忧郁的感情支持,你就应该想办法开始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

    恐怖症的症状表现

    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怖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对象时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患者神志清醒,明知其不合理,但是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时,就会反复出现恐怖情绪,无法自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

    根据恐怖对象可以将恐怖症患者划分为三类:

    (1)广场恐怖症

    是指有一类病人,一参加公共广场集会或群众性狂欢时,就出现病理性恐怖反应。一旦离开广场后,病情随之消失。以后发现本症患者对商场、大百货公司、登高、乘坐电梯、公共车辆、过江轮渡、穿过隧道、穿越繁忙的马路,以及走过很长的走廊等都会产生恐怖反应。患者感到进入或留在这些地方,对自己不安全,有生命危险,有发生晕厥或失去控制而无法逃离的可能。

    这类病人初期只对1-2种环境产生恐怖和回避,如乘汽车恐怖时改乘火车旅行尚能适应。只要有人陪伴,甚至与爱犬同行,尚可出门办事。若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推延,病情逐渐加重,症状泛化,对上述任何场所、环境都产生包围感和威胁性恐怖心理,伴随严重的回避行为,最重时自我封闭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2)社交恐怖症

    是指对特殊的人群发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类恐慌症。这类病人平时不接触人群,见到自己父母等熟悉亲近的人,无恐惧紧张现象。一旦遇到陌生人、异性、上级领导甚至马路上的行人都会恐惧紧张,出现拘束不安、焦虑不宁、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心悸出汗、头昏呕吐、四肢颤抖等身心异常反应。同时本人想方设法加以回避,脱离现场,躲避人群,以求减轻心理不安。

    社交恐怖症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发展,恐怖病症日益加重,恐怖对象逐渐扩大,最后发展到不敢外出,拒绝出席一切群体社交活动,内心异常痛苦忧郁,甚至产生消极自杀言行。

    (3)单纯性恐怖症

    除了对环境和人物恐怖以外,其他都归入本症类型。临床常见形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对动物恐怖:害怕狗、猫、老鼠、昆虫等小动物,不敢碰摸,甚至不敢看,有时连对动物的玩具、图片和影视形象也感紧张恐怖,竭力回避。

    第二,对疾病恐怖:患者害怕患特殊疾病,例如心脏病、结核病、麻风病、中风或其他不治之症等。

    第三,其他恐怖:名目繁多的病名,与具体恐怖对象有关,比如见到鲜血恐怖,甚至突然晕厥发作,称为“晕血”。

    恐怖症的综合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恐怖症所引起的焦虑和忧郁情绪。三环类抗忧郁剂可以减轻广场恐怖症的症状,但停止服药则有较高的复发率。故药物治疗只是一种辅助疗法。

    (2)心理治疗

    恐怖症的心理治疗主要分为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所谓系统脱敏法也称缓慢暴露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每次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就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焦虑反应间的联系。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怖症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鼓励患者去接触使他产生恐惧的人群、事物或情境,即使暂时会产生恐惧,也要忍受和适应,直到恐惧情绪全部消失为止。此法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也可以进行自我脱敏训练。

    认知疗法是通过解释、疏导,告诉患者他之所以对某种物体、情境或人恐惧,是因为他自己的主观意念所致。如社交恐惧,就是自己的一种强迫性的消极观念占上风,总担心与别人谈话、交往,别人会嘲笑或看不起自己,不管事实上是否真如此,总觉得很不自在、很尴尬、很恐慌。所以,要消除恐怖症,就要勇敢地面对引起恐怖的事物,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害怕情绪。

    (3)催眠治疗

    应用催眠治疗来对抗面临恐惧处境所产生的焦虑反应。也有训练病人应用自我催眠法,在面临恐怖处境时保持肌肉松弛,以对抗恐惧。

    强迫症的发病原因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病人反复出现的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主观上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的行为。其表现多种多样。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锁是否锁好;常怀疑被污染,反复洗手;反复回忆或思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担心由于自己不慎使亲人遭受飞来横祸;对已做妥的事,缺乏应有的满足感……

    国内心理学专家将强迫症的发病原因总结为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

    (1)遗传因素

    强迫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与强迫症关联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有较高的型发生率和较低的型发生率。

    (2)性格特征

    三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3)精神因素

    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最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

    强迫症的症状多种多样,既可为某一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为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在一段时间内症状内容可相对的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内容可不断改变。

    (1)强迫联想

    反复想象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2)强迫回忆

    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3)强迫疑虑

    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4)强迫性穷思竭虑

    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5)强迫对立思维

    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6)强迫洗涤

    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

    (7)强迫检查

    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8)强迫计数

    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否则感到不安。

    (9)强迫仪式动作

    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就会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再按程序脱。

    强迫症的综合治疗

    治疗强迫症,最好从以下几方面综合施治:

    (1)采用“森田疗法”

    (2)纠正不良的强迫性格

    (3)适当应用抗忧郁药

    “森田疗法”是目前治疗强迫症等疾病很有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认为,强迫症之类的神经症主要是患者对人、对己、对事过分敏感所致。患者虽有克服这些症状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无法摆脱,以致给生活、学习、工作造成障碍。这类患者多有疑病素质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及追求完美、舒适感,起初是由于过分注意自身生理变化,如心跳快些、肠蠕动多些,便疑为病态,产生紧张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强化了上述主观症状,并固定而形成病症。所以,该疗法把打破上述“恶性循环”作为治疗的关键,主张患者接受症状,顺其自然。

    “森田疗法”治疗以强迫思维为主的强迫症的要领概括为七个字,即“不怕,不理,不对抗”:

    不怕,就是要消除患者各种脱离实际、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因为“怕”是患者主观歪曲的认识造成的不良心态,完全是不必要的。

    不理,就是不去注意那些症状,不谈论,不听,患者要带着症状,甚至不适、痛苦去从事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不对抗。就是不要企图排斥这些症状,要完全接受它们,做到“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实际上,只要患者不纠缠在字面上去理解,而真正去做,症状便可很快消除,反之疗效就差。所以,治疗强迫症只能说是“难者难,易者易”,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患者自己。

    强迫症的自我疗法

    “强迫症”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让它再也“强迫”不了你。如果你有此决心,不妨根据自己的情况试试以下几种自我心理疗法。

    (1)听其自然法

    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了。如好像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了,东西好像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症状是会慢慢消除的。

    (2)刨根究底法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让患者意识到造成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亲人从以下几条线索来探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

    [1]幼时受过的伤害性事件(如毒打、诱拐、诱奸等)。

    [2]幼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事件(如使人致残、死亡,使财物严重受损等)。

    [3]幼时与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同时你还应该探究症状的最初起因和隐藏的含义。

    (3)满灌法

    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说你有强迫性的洁癖,请你坐在一个房间里,放松,轻轻闭上双眼,让你的助手在你的手上涂上各种液体,而且努力地形容你的手有多脏。这时你要尽量地忍耐,当你睁开眼,发现手并非你想像的那么脏,对思想会是一个打击,即不能忍受只是想像出来的;若确实很脏,你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你的助手将禁止你洗手,你会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消退,但此法适合意志力较强的人。

    (4)系统脱敏法

    先学会放松的方法,然后由易到难列出强迫性行为的次数和激怒情境,再对每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渐进行放松脱敏,就洗手癖而言,应一步步地减少洗手时间,增加脏物的刺激量,依次执行下去。

    (5)当头喝棒法

    当你开始进行强迫性的思维时,对自己大声喊“停”,或给助手信息让他喊“停”,但要注意信息要给得及时。当你在自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别忘了向你身边的朋友或心理学家寻求帮助,大喊一声“我不要受强迫”!

    疑病症的综合治疗

    生病看医生,这是正常现象。可是有的“病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却始终查不出是什么病,这就令人费解了。其实,这种人确实有病,只是他的病不是在身上,而是存在于思想上、精神上。从医学心理学上讲,这种病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简称为“疑病症”。

    对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心理治疗

    对疑病症的治疗多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任何一种心理治疗都能给予病人某种程度的精神支持。如果治疗者提供支持构成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就称为支持性心理疗法。治疗者提供支持的主要内容包括: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鼓励和提高患者与疾病斗争的自信心,给患者以指导,提供如何对待疾病、处理好各种关系和改善社会生活环境的方法。

    在应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获得病人的信任,他才会对治疗者言听计从,配合治疗。

    (2)药物治疗

    对疑病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在于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与忧郁情绪,可用苯二氮类、三环抗忧郁剂以及对症处理的镇痛药、镇静药等。少数病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获缓解。

    (3)疑病症的自我调适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自己心理上有病,要放松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轻装前进。

    第二,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对自己的过分关注,无所事事和长期休学是无益的。

    第三,要学会“冷漠”自己,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对疾病要有一种“随它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碍。

    癔病症的形成原因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病人在病前常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也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

    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

    (1)遗传因素

    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以及亲属中发生率为20%。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2)性格特征

    [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琐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地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己,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上述四点突出而典型者称癔症性病态人格。以上性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3)精神因素

    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也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4)躯体因素

    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癔病症的症状表现

    癔病症的症状表现多呈发作性:

    (1)朦胧状态

    突然出现意识范围缩小,与外界能做部分接触和对答,说话内容简单,常反映与病因有关的内心体验。有时出现双重人格或鬼神附体,可有明显生动的幻视、幻觉,情感丰富而逼真。持续半小时至1-2小时,叹口气后突然清醒,对发作中经历仅能部分回忆或完全不能回忆。

    (2)木僵状态

    突然起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双上肢屈肘握拳。双下肢伸直,被动运动时有抵抗,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双目紧闭,被动翻开眼球时上转或游动,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可伴有阵发性摒气,心律与血压正常。可持续数小时。

    (3)情感爆发

    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喊叫、吵闹、愤怒、言语增多等,常以唱小调方式表达内心体验。情感反应迅速,破涕为笑并伴有戏剧性表情动作。发作持续时间常受周围言语和态度的影响。发作时有轻度意识模糊,发作后能部分回忆。

    (4)精神性遗忘症

    以对引起精神创伤事件的局限性遗忘较多见,对既往经历和全部遗忘见于战时癔症。

    (5)神游症

    患者突然离家外出漫游,历时数日,清醒后对其过程不能回忆。

    癔病症的综合治疗

    癔症的治疗既容易也最难,关键是医务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关心患者,帮助他们寻找发病的原因,引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等治疗。

    (1)解释性心理治疗

    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患者本身也应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2)暗示治疗

    是消除癔症症状,尤其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病人的各种不良影响。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治疗现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惊慌态度,或过分关注而使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医生在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以后,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

    (3)催眠疗法

    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从而达到消除癔症症状的目的。

    (4)行为疗法

    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有障碍的病例。

    (5)反省自己的言行

    睡觉前,客观的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为什么当时会出现那种行动?为什么当时会说那番话?为什么对方会生气?为什么自己会生气?冷静地思考,仔细想想自己的表现是否过于轻浮、任性或者自私自利。

    (6)借助阅读,提高自己

    为了拥有正常人对于人生的看法、与人交往的方式、工作方法等,必须阅读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写日记,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整理自己一天的情绪,想想应该如何面对他人,同时分析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求、不满及烦恼等。

    (7)药物治疗

    癔症发作时,若病人意识障碍较深,不易接受暗示治疗,可用安定10mg-20mg,肌肉注射,使病人深睡,不少病人醒后症状即消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