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资治通鉴-刘邦偷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刘邦幸运地突出重围,从荥阳跑出来,只有一个人跟着他,就是夏侯婴。

    两个人逃跑出来,又逃跑到哪儿去呢?刘邦稍微定定神,发现只有北上找张耳、韩信,才是出路。

    刘邦、夏侯婴渡过黄河,这时,韩信、张耳正驻扎在北岸一个叫小修武的地方。头一天晚上,刘邦随便找个地方住下,并没有直接找韩信。这一夜,刘邦肯定没睡好。他心里正在盘算着,夏侯婴忠心不二,这已经经过实践证明,但张耳、韩信这俩小子会怎么样呢?现在老子只身前往,会不会出差错呢?乱世英雄起四方,拥有实力强中强。这俩孙子会不会看我落魄了,野心膨胀,自立为王,另立中央呢?长征中,红一、红四两大方面军会合,张国焘不就是看见中央红军实力比自己差很多,就开始拽起来了?想来想去,计上心来。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和夏侯婴两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韩信的大营。张耳、韩信这时没啥大事,天天睡到自然醒。刘邦迅速进入他们的大帐,先夺其印符,然后马上召集众将开会。韩信、张耳惊醒,起来一看,哎哟,汉王驾到了,很吃惊。

    刘邦这招很厉害,为什么这样说呢?刘邦驰入张耳、韩信大营,他们俩大惊之余,第一反应是老板飞行检查,只能是习惯性地俯首称臣,一如既往。倘若刘邦和夏侯婴一副潦倒相报名而入,张、韩二人会不会反心陡起呢?我们不知道,也无法预测。反正我们知道刘邦采取了更保险的做法:一、潜入,张、韩不知老板身后还有多少人马,多大实力,纵有反意,也不敢轻举妄动;二、一早潜入,张、韩从睡梦中惊醒,一到军中,发现老板已经上班了,自己迟到了,会习惯性气馁;三、把印符拿在手中,中国人自古认这玩意儿。

    刘邦机智地夺取了韩信的帅印,不但成功自保,还给韩信来了个下马威。接下来,刘汉王下令,令张耳继续守在赵地。任命韩信为赵国的相国,没给他封王。韩信和张耳原来带领的精锐部队,刘邦说我要亲自指挥。最后他给韩信留了一部分,让他以赵国相国的名义向齐国进发。

    前不久,韩信攻破魏以后,刘汉王就把他的精兵调到荥阳自己指挥,当然最后是都给打丢了。这次,破赵以后,刘邦又一次夺韩信的军队。那么,一向性情孤傲的韩信,两次被抽走部队,为什么没有再跳槽跑了呢?

    我要说,这就是刘邦的能耐了。我们从以下几点看:

    第一,刘邦控制韩信是靠一种领袖的气概、气势,以气夺人,权威首先是天生的气概。一群猴子中会产生一个猴王;一群孩子玩耍,总会产生一个孩子王;在一群陌生人中间,比如在突然灾难降临,众人惊恐之时,总有个人振臂一呼,他人气为之夺。气概,慑人的气概,是权威的来源,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最原始的东西。平时,我们常说,这人像个领导,凭什么?就是他本人的气概,再说得玄点儿,就是气场。孟子说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是襄王同志气场太弱。刘邦有这个气场,有这种强烈的领导气概。

    第二,韩信的军队从产权隶属上是属于刘邦的,就像总经理再能赚钱,董事长要抽资金,总经理也没招啊。

    第三,刘邦每次把韩信训练的精兵带走,但是仍然保留韩信继续带兵的权力,在韩信手下仍然安插着刘邦信得过的人,比如先前有张耳,后面有曹参等,防范措施很到位。

    第四,应该说,刘邦和韩信两人之间内心有很高的默契:韩信知道刘邦不会是真夺权,无非就是强调一下,这支部队是姓刘不姓韩;韩信也确实认为他带的这支队伍姓刘而不会姓韩,这一点刘邦也很清楚,韩信也知道刘邦清楚这一点。

    刘邦看透了韩信的被动性格,也深知韩信自认为是个打工的命,所以,不担心韩信造反。这一次,这么偷偷进军营抢大印,也是情况特殊,加了个保险而已。

    至于韩信,老板越是抽资金,他越想逞能,老板没钱就从我这儿抽,没兵就从我这儿调,说明什么,说明我会经营,能带兵。您不是没兵就从我这儿调吗?没关系,我还是能带出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