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资治通鉴-两条路线的争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虽然通过策反英布,在战略上对项羽形成了合围之势,但是,在战术层面,在具体的战役中,仍然占不到项羽一点便宜。项羽这时候虽然四面受敌,东有齐,西有汉,英布在南边也反了,身边有彭越捣乱,但是这哥们儿确实能打,楚军指向哪儿,哪儿就得退避三舍,其锋锐不可当。可是,尽管项羽打到哪儿他们都退让,问题是他谁都彻底消灭不了。把东边彭越打缩头了,西头刘邦又冒出来,项羽又掉头西向,把刘邦打缩头。项羽像一只高傲的公鸡,刘邦等像一只只乌龟,公鸡过来就缩头,公鸡掉头又伸出来捣乱。霸王项羽就这么来回转,搁谁谁都得晕。

    此时的项羽和刘邦,进入了一个相持阶段。

    刘邦着急啊,他天天找谋士商量,“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天下这么乱,什么时候才能定下来啊?谋士郦食其先出招儿。“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他说:秦始皇灭了六国,六国的贵族豪杰没有了封地,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如果陛下您能够“复六国之后”,向他们承诺恢复原来的地盘,这些六国之后和老百姓就会感怀陛下的恩德,踊跃参战。陛下大行仁义,就会称霸天下了,楚国也就会“敛衽而朝”,把衣服这么一撩,就给您跪下了。

    刘邦听完了郦食其的话,龙颜大喜,马上就下命令,派工作人员去刻公章,准备让郦食其到各处派送,以为天下可以“传印而定”了。正在这时,一个人出面制止了这次行动。谁呢?张良。

    张良从八个方面深刻地阐明了复辟六国的危害性,我们不妨称之为“张八条”:

    第一,商汤革命后分封夏桀的后代,同样,周武王革命后分封商纣的后代,是因为他们自度能控制局面,随时可以要这些前朝遗老遗少的小命。今天刘汉王您能控制住项羽吗?刘汉王一听项羽的名字就习惯性头皮发麻,马上摇头。

    第二,周武王为天下共主后,对商朝的冤案进行平反,对忠臣进行表彰,汉王您能做到吗?刘邦想,这个简单,刚要说能,张良接得更快。

    第三,武王把商纣王积累的钱粮都分发给穷人,搞土改,汉王您能做到吗?刘汉王一想到要把钱粮全部发掉,心律不齐的毛病就要犯,赶紧摸口袋里的救心丸,顾不上说能还是不能了。

    第四,刀枪入库。

    第五,马放南山。武王灭商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些,您都能做得到吗?

    第六,全国人民从此不服劳役,汉王您可能做到吗?刘邦有点傻眼:难道人们顶礼膜拜的尧舜禹汤,韦小宝怎么说来着?鸟生鱼汤,他们果真就能不收税、不缴粮?

    张良接着说,这都不重要,关键是——

    第七,一帮兄弟跟着你,离乡背井,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然后分给六国之后?您想想,是不是不对劲儿?刘汉王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得很,马上表态:谁革命,谁受益,这是基本原则。

    第八,最最关键,现在是要把楚霸的强势打下去,否则立了六国之后,他们也只会向项羽表忠心,没汉王您什么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张八条”,刘邦只听明白了第一条和最后两条,而且我们看来最有价值和说服力的也就这三条。谋士们都爱显摆学问,其实马放南山和刀枪入库不就是一回事嘛,张良也是为了凑个吉利数,大家理解一下。

    郦食其的策略,着眼点还是一个“霸”字,替代项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霸王。刘邦要是听了这一套,也许就不是汉高祖,而是汉霸王了。

    当初,张耳陈馀劝陈胜恢复六国,现在郦食其也劝汉王这么做,但形、势、情三者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建议一样但结果不一样。陈胜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灭秦,恢复六国有利扩大统一战线,为秦多树敌人,何况陈胜也没有能力控制全国,送的都是空头人情,所谓“行虚惠而获实福也”;到了楚汉相争时期,刘汉王再立六国,把自己的权力分散开来,这就等于给楚霸王项羽壮大自身的机会,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这就比方今天做生意,刚开始市场前景未卜,资金又极度短缺,这才找人参股。现在收益可以预见,资金基本也够,不足也可以采取别的方式融资,这个时候招股让别人坐享红利,肯定是有点傻了。

    刘邦这个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组织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他一听张良的“张八条”,全盘接受,骂道:郦食其,这个腐儒,差点误了老子的大事!

    张良一生曾经为刘邦出过很多主意,《史记·留侯世家》有记载的,我大概作了个统计,他为刘邦包括吕后一共出过十三次计谋,当然在实际过程中肯定不止这些,这十三条都是重要的,包括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帮助吕后稳定了她儿子刘盈的太子地位。但是,我认为,张良对刘邦贡献最大的并不是一些具体的计策,这方面陈平、郦食其都不逊色。张良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这次“张八条”,坚定了刘邦打天下做皇帝的决心。

    这次大讨论之后,刘邦坚定了做郡县制皇帝而不是做分封制霸王的决心。自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以来,虽然帝国随即崩溃,但大一统则安定,分封则可能导致无休止的战争,这个共识在当时的先进分子那里已经形成。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好理解,英雄造时势,怎么造?凭什么造?就要凭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谁能站在历史的高点,能够看到未来并且采取行动,谁就能成功,谁就能造时势。

    项羽霸王的革命纲领是:“打到咸阳去,火烧阿房宫;打倒秦帝国,然后王封王。”而张良给刘邦策划的纲领是:“打倒楚霸王,解放全中国;消灭诸侯王,自己做皇上。”正是刘邦团队在斗争中最先发现,复辟或者复国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张良和郦食其争论的,表面上是如何迅速地打败项羽集团,而实际上却是在争论未来的国体,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张良虽然是旧贵族,但却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主张建立郡县制。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秦始皇创立的帝国制度,代表了铁器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了大一统的先进文化,也代表了更广泛的老百姓的利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