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资治通鉴-养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

    战国时代,诸侯公子养士,是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楚之春申,四大公子均以养士名重天下。

    司马光用宋代的语境讲,养士是“立私党”,罪在不赦,但在当时,四大公子养士,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国君们当时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抵抗外敌是国家的最高利益,至于自己家里,贵族子弟该不该拥有私人势力甚至私人武装,已经不重要了。事实上,四大公子养士基本上是用来对付外部敌人的,立私党还没有对内构成直接的威胁。

    宋代的司马光出于“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的目的,自然不会说养士的好话,对于大一统时代的君王,君权至上,四海归一,除了国家武装(同时等于皇帝私人武装),是不允许他人再掌握军队或准军事组织的。在中国历史上,军事将领经常把国家武装力量变成自己的政变力量,所以国君对军权的把握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战国时代养士,是一种人才的存在方式。苏轼在《战国任侠论》里说,社会总有一批“智勇辨力”之士,他们是“天民之秀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间精英,民间精英能不能和统治者合作影响到天下的治乱。

    苏轼认为,“民之秀杰”是笃定要与君王“分天下富贵”的,所以,这些精英如果能用起来,用不起来养起来,则天下治;如果让他们遗之草泽,那就麻烦了,搞动乱的肯定是这拨人。怎么笼络精英呢?苏轼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原来如此。

    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战国时代国家不养士,而养在贵族公子那里呢?当时所养之士,“上至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可谓人才多样化矣。如此杂芜的人才组合,以国家僵化的体制来蓄养,非常难办。一到国家这个层面,一定要制定很多政策和规章,而且这些政策和规章肯定会在执行中变为僵死的教条,什么职称问题,待遇问题,相当于什么级别的问题,这些东西都会把人才的多样化彻底搞死。现在有很多企业赞助的民间研究机构,可以灵活地招徕人才,其实也有点公子养士的味道。

    苏轼讲了中国历代人才的生存方式,应该说战国时代养士最有个性色彩。战国时代挺好,鸡鸣狗盗之徒也有晋身之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