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秦灭六国(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楚军内部的混乱,已被老将军王翦看在眼中。与楚国人不同,秦军上下倒是轻松自在。没有仗打,士兵们就玩游戏。有一天,王翦问部将说:“现在军队中都在玩些什么呢?”得到的答复是:“正在玩投石、跳远呢。”投石跳远都是属于军事训练项目,士兵们玩这个,说明士气很旺盛,不必担心。王翦点点头说:“这些士兵可以派上用场了。”

    王翦已经在为反击做准备了。而这个时候,楚军却做出一个致命的决定:放弃与秦军对峙,向东撤退。

    战场形成对峙格局后,两军相逢勇者胜,士气高昂者胜。本来楚军求战不得,士气就低落,突然又来了个撤退令,这岂不是让三军全无恋战之心吗?

    这么轻率的决定,究竟是谁下达的呢?不管是谁想出来的,最后拍板的人,只能是楚王负刍。至于项燕,他是不可能提出这种撤退的建议。项燕无疑是楚国最重要的一名将领,但他在军队中的地位是值得怀疑的,他不太可能具备王翦在秦军中的地位。

    楚国的军事制度比较落后,高级军官多是世袭制,几大家族长期垄断军队的控制权,项氏算是一家,但比起景氏、屈氏来说,恐怕还差一些。尽管这种世袭制也能出现如项燕这样优秀的将领,但不排除混饭吃的大有人在,严重限制军队人才的发展。也正是这个原因,楚国虽然军队众多,武器精良,可是战斗力却很一般。

    相反,秦国在军事制度建设上,远远领先于楚国。秦国的军队制度,以战功为考量标准,就算是贵族,没有战功,也不可能在军队里面混;而底层的士兵,凭借战功也有机会成为一名军官,这就是一种激励机制。

    了解过楚国的兵制后,就不会惊诧于为何在关键时刻,楚军突然撤退了——因为统帅部的人,多半是庸才。

    王翦的耐心,为秦军赢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说,王翦是一位老谋深算的将领。他知道楚军刚刚打败李信,自信心有所增强,希望趁热打铁,与秦国人展开决战。楚国以举国之兵投入战场,在爱国主义的激励下,确实能弥补士兵作战经验的不足。聪明的王翦避其锋芒,只要不出战,楚国军队内部的各种矛盾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出来。

    相持是一种较量,较量的是双方指挥员的耐心与意志。在这场意志力的较量中,楚国人败下阵来了,他们失去了耐心,满脸沮丧地向东撤去。

    在自己的国土上,还没打像样的仗,便灰溜溜地撤军,无疑大大挫伤了军队的士气。相反,秦军则士气大振。善于捕捉机会的王翦不会平白无故让这种机会溜走掉,他果断下达追击令。一支由精壮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向楚军发起猛烈出击,秦国勇士们个个如猛虎下山,勇不可挡,楚军为之胆寒。

    两军在蕲南展开决战,士气凋零的楚军被打得大败,王翦取得关键性的一场胜利。更要命的是,楚王负刍在战斗中被秦军所俘虏,楚国的中枢几乎瘫痪了。这一战决定了楚国的命运。

    楚国并没有马上灭亡。一个新的流亡政府组建起来了。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由于楚王负刍被俘虏了,当务之急是立新的楚王。在这件事上,大将项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秘密迎回昌平君,立为楚王。这个昌平君究竟是什么人呢?

    两千年来,昌平君一直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是楚国的公子,有王室血统,有人认为他是楚王负刍的弟弟。但令人奇怪的是,昌平君第一次出现在史书时,他并不在楚国,而是在秦国。大家还记得秦国的嫪毐之乱吗?当年嫪毐起兵造反,秦王嬴政派两个人去镇压叛军,一个是昌文君,另一个就是昌平君。

    昌文君与昌平君都是楚国人,他们怎么会跑到秦国去呢?记载昌文君的史料稀少,暂且不论,这里单说昌平君。在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乱的那一年,楚国爆发了李园杀春申君的政变。倘若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或许可以整理出一条线索:在楚考烈王死后,李园为了夺权,发动政变杀死春申君,拥立自己的外甥楚幽王,昌平君担心受到牵连,遂逃亡到秦国,正好遇到嫪毐之乱,为秦国立下一功。

    这种猜测有合理性,因为楚幽王一死,李园垮台后,昌平君就返回楚国了。在返回楚国之前,他似乎还参与了韩国的复国运动。

    公元前226年,即秦王嬴政二十一年,楚王负刍二年,在韩国旧都新郑,爆发了一次旨在推翻秦国统治的复国运动。此时韩国已经为秦国所灭,但反抗的力量仍然不可小视,这次暴动由韩国贵族发动的,旋即遭到秦国军队的残酷镇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秦王嬴政下令把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以绝后患。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复国运动,与昌平君似乎有直接的关系。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编年纪》中,有这么一句:“二十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而《史记》则是这样写的:“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这两段史料,写到“韩王死”、“新郑反”时,都提到昌平君。从昌平君后来的抗秦活动来看,他很可能参与甚至策划了韩国起义。韩国暴动失败后,昌平君回到楚国郢都。这里的郢都,应该就是新郢都,也就是寿春。从时间来看,李园当权的整整十年里,昌平君从未出现在楚国,而李园刚死不久,他就回来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笔者的推断,昌平君客居秦国,完全是出于政治避难。

    这样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昌平君的政治肖像:曾经镇压过嫪毐的叛乱,有一定的指挥才能;可能策划或参与韩国的复国运动;在秦国攻楚的时候,选择了回到祖国抵抗侵略。这就不难理解项燕为什么会立他为楚王,继续领导抗秦斗争。

    项燕收拢残兵败将后,在淮南继续抗秦。这种斗争勇气可嘉,说到底是为捍卫荣誉而战,宁可战斗而死,也不当亡国奴。蕲南决战后,楚国的精锐尽丧,秦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占领了楚国的大部分土地。项燕与昌平君苟延残喘,处境日益恶化。

    第二年(前223年),王翦、蒙武对楚国流亡政权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项燕领导的抵抗武装,毫无悬念地被打垮了。关于项燕的结局,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项燕被打败后,自杀身亡;另一种说法则是被秦军俘虏后处死。无论是哪一种死法,项燕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项燕败亡,楚王昌平君力战而死,预示着残余楚政权的终结。纵观整个战国时代,楚国大部分时间并没有什么作为,给人的感觉是沉闷、保守,缺乏生气。我们不要忘了,在春秋时代,楚国是最富有朝气的国家,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楚国如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在中原诸侯们还尊奉周天子时,楚国就以叛逆的形象出现,自封为王,与周室分庭抗礼。相比之下,其他诸侯国称王的时间,比起楚国要迟上几百年呢。在楚国雄霸南方的年代,秦国只不过是楚国的小老弟罢了。可是秦国这个曾经的小老弟,最终变成了庞然大物,反咬一口,把老大哥给吞噬了。

    对于楚国灭亡的原因,《史记》、《韩诗外传》中都有这样的分析:“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宛之钜铁施,钻如蜂虿,轻利刚疾,卒如飘风。然则兵殆于垂沙,唐昧死焉,是岂无坚革利兵哉?汝淮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阻之于邓林,缘之于方城,然秦师至于鄢郢,举若振槁,是岂无固塞险阻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楚国拥有天下精良的武器,有险峻的山河,但也无法阻止国家的衰落直到灭亡,这都是因为统治者“非其道”,没有远见、没有革新的魄力,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没有雄心壮志。

    项燕死后,他的儿子项梁、孙子项籍逃走了,浪迹天涯,后来成为反秦战争的重要人物。“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个预言,在十几年后,居然成了现实。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三晋及楚国都灭亡了,东方六国仅剩下燕国与齐国,以及赵国的残余力量代国。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梦想已经不远了。

    秦国实行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周朝所奉行的封建制。随着统一战争的推进,秦国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置郡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我们来看看从秦国灭韩以来新置的郡: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置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置邯郸郡。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同年,在所占的燕地置右北平郡、辽西郡。

    公元前224年,在旧燕地再设广阳郡、渔阳郡;在旧魏地设泗水郡;在所占领的齐地设薛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置楚郡、九江郡、长沙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