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秦王嬴政(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只是年轻的秦王嬴政并非等闲之辈,他既已经洞悉嫪毐的丑事,早已严加防备。得知嫪毐造反的消息后,他立即派昌平君、昌文君两人率军还击。注意这个细节,昌平君与昌文君是何许人呢?这两个人都不是秦人,而是楚国贵族,我估计是李园发动政变杀死春申君后,他们逃亡到了秦国。那么嬴政为何要把军队交给这两个外国人指挥呢?显然这个时候,他完全不相信身边的人,究竟谁是嫪毐的人,他心里没数,也没时间细细甄别,索性交给两个楚国人,反倒更安全。

    秦王卫队与嫪毐的反政府军激烈交战,嫪毐的本事只会泡女人,要说起打仗那就外行了。一战下来,叛军死了数百人,其他人一看大势不妙,纷纷向政府军投降。眼看大势已去,嫪毐只身逃跑,躲了起来。秦王嬴政立即向全国发布通缉令:有生擒嫪毐者,赏钱百万;杀嫪毐者,赏钱五十万。总而言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在政府的严密缉拿下,嫪毐无处藏身,终于落入法网。

    秦王嬴政以最残酷的刑罚处死嫪毐:车裂之刑。嫪毐的四肢绑在四辆马车上,朝不同的方向拉扯,把人活活撕裂成五块。嫪毐与太后之丑事,令秦王嬴政极度蒙羞,成为天下人的笑话。秦王嬴政杀了嫪毐后,心里还不解恨,他要穷追到底,将有关人员一一查办,严刑处置。

    这是一次大清洗。首先是夷灭嫪毐的三族,包括他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实际上也是秦王嬴政的异父同母兄弟,被装入麻袋中,活活打死。其次,朝廷中与嫪毐有牵连的官员,包括卫尉、内史、佐弋、中大夫等二十人,或枭首,或车裂,均被灭族。还有四千余家受到牵连,被夺爵流放至巴蜀。嫪毐的门人家臣,罪行重的处死,轻的被判处服杂役。

    对秦王嬴政来说,嫪毐之乱并不是坏事。倘若没有嫪毐之乱,他可能与秦昭王一样,虽然高高在上,却受制于太后与权臣。嫪毐之乱,把太后、权相吕不韦统统拉入水中,精明过人的秦王嬴政要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将阻碍他独揽大权的人一一清洗,把无上的权力牢牢地捏在手中。

    嫪毐之事曝光后,秦王嬴政十分没面子,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淫荡的母亲呢?跟嫪毐这样的下三滥厮混在一起。他不想再看到自己的母亲,遂幽禁太后于阳宫。中国文化很讲究一个“孝道”,尽管母亲犯有过失,可是为人子把母亲幽禁起来,这是有违孝道精神的。有一些大臣便纷纷上奏,替太后说情。此时秦王嬴政正在火上,哪里听得进去,便下一道命令:“敢以太后之事谏者,戮而杀之。”一口气杀了二十七名谏者,把他们的尸体堆积在宫阙之下,这么一来,谁都不敢吭声了。

    直到一年后,齐国使团前往秦国访问,齐人茅焦在秦王嬴政面前说起了太后的事。此时秦王的羞愤之心已经退去许多,再说了,他才刚刚二十出头,有时总会想起幼年时受母亲关爱的往事,难免会有想念之心,这大约就是人之本性吧。可是秦王嬴政与当年的郑庄公一样,既然话已经放出去了,就不好收回了。这时倘若有臣子能再提此事,或许他还可以找个台阶下,可是前面已躺着二十七具尸体了,谁还敢以身试法呢?

    作为一个外国人,茅焦比较无忌惮,他对秦王说:“如今秦国以夺取天下为大事,而您却囚禁太后,这件事被各诸侯国听说了,恐怕都要背叛秦国了。”茅焦的一番话,正好给了秦王嬴政一个台阶下,他便顺水推舟,把自己的母亲从雍城迎回咸阳,居住于甘泉宫。只是那些曾经死谏秦王的人,恐怕死得没价值了。

    再来说说秦国宰相吕不韦。吕不韦搬了块石头砸伤了自己的脚。当年他为了满足太后,把大阴人嫪毐送入宫中。没想到嫪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与太后私生了两个儿子,还起兵作乱,被车裂灭族。秦王嬴政对嫪毐冒充宦官一事严加调查,最后事情真相水落石出,始作俑者竟然是当朝宰相、自己尊为“仲父”的吕不韦。这对嬴政的心理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所信任的人,包括母亲、包括仲父,在背地里都有那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而且还是瞒着自己。自己这个君王,是不是当得太窝囊了呢?

    年轻的秦王,已经不愿意再信任何人了,从这个时候起,他决心要把权力牢牢控制在手中。如果说他还能相信谁的话,那么也只有他自己。除此之外,所有的人,都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罢了。

    在嫪毐事发后的第二年,宰相吕不韦终于被免职,被赶出咸阳城,出居河南。吕不韦机关算尽,最后还是棋差一着,阴沟里翻了船。这里有一个解不开的谜团,究竟秦王嬴政是否知道自己是吕不韦与太后的私生子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就算他知道,他也不会把吕不韦当作亲生父亲来看待。他只能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继续当秦王。

    就算是亲生父子又如何?翻开春秋战国史,儿子弑父的故事难道还少吗?春秋时的楚穆王,是逼死父亲楚成王而自立为王;战国时的赵惠文王,坐视父亲被囚沙丘之宫一百天活活饿死而无动于衷。看来父子的感情比起母子的感情要脆弱许多,特别是帝王之家,有的君主儿子多得自己都认不得,何来的感情呢?秦王嬴政从出生那天起,吕不韦就没有一天真正当过父亲,在他登上王位后,在吕不韦面前又不得不言听计从。这么多年下来,心里积累的怨恨也不算少了。就算他知道是父子关系,又岂有一丁点感情呢?

    权臣吕不韦下台了。可是他经营秦国这么多年,势力遍及全国。在自己的封地里,他仍然可以呼风唤雨。特别是在吕不韦免职后一年,他的封邑几乎成了秦国的另一个政治中心,各国宾客使节络绎不绝前来,仍然像对待秦国宰相那样对待吕不韦。

    看来吕不韦果然是个有能耐的人,搞商业,搞政治、搞外交、搞文化,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即便闲居在家,也能让天下诸侯对他毕恭毕敬,这个人能量太大了。倘若他割据造反,外连诸侯,恐怕谁也不能阻止。这让秦王嬴政如坐针毡,一山难容二虎,他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以责备的口气说道:“君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享十万户食邑。君与秦王有何亲属关系?却号称仲父。”秦王嬴政要否定吕不韦的功劳,更要撇清与他的血缘的关系。紧接着,嬴政顺理成章地收回了河南封地,把吕不韦全家流放蜀地。当流放令下达时,吕不韦脸色苍白。向来他都自认为是绝顶聪明之人,以商人投机政治而大获成功,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当年他一掷千金,把赌注押在子楚身上,不仅把子楚扶上秦国王座,甚至把亲生儿子赵政(嬴政)也扶上王座。为了讨好太后,他又把嫪毐送入宫中供她淫乱。他自以为天下之事,尽在掌控之中,殊不料他毕竟只是个人,而不是神,岂能把一切都算得精准无误。冒险是有代价的,他在赌局中曾经赢得盆满钵满,但到头来又输得一干二净。

    流放蜀地,意味着吕不韦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再往坏里想,流放可能仅仅是噩梦的开始。秦王嬴政已经羽翼丰满了,他不再是毛头小孩,任人捏在手中。他车裂嫪毐灭其宗族,血洗其党羽,幽禁母后,杀谏者二十七人,年轻的君王开始显示出其性格暴虐残忍的一面。只要吕不韦不死,秦王心里的石头就无法放下。

    当然,凭着吕不韦在政坛十数年的积累,他可以像嫪毐那样铤而走险,起兵叛乱。可想而知,秦国若分裂,对于东方诸侯,简直是一大幸事,届时东方君主势必会全力支持吕不韦,逆转与秦国对抗的不利局面。可是吕不韦并没有走出这一步,我们只能猜测他有不忍之心。倘若《史记》的说法属实,他是秦王嬴政的亲生父亲,何能忍父子相残呢?秦国终究是属于吕家了,想到这点,他应该觉得无憾了吧。

    吕不韦既没有前去蜀地,也没有起兵叛乱,他选择了自杀,饮鸩而死。

    秦国两大权臣嫪毐与吕不韦先后垮台,秦王亲政,大权独揽。可是秦王嬴政心里还有一个心病,他认为秦国的政治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都是因为外国人太多了。秦国文化落后,自从商鞅之后,政坛几乎为东方人所垄断。商鞅来自卫国,张仪来自魏国,魏冉来自楚国,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卫国人等等。这些人都是秦国的权臣,在嬴政看来,秦国的政权都落入到外国政客的手中,这可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为什么嫪毐、吕不韦有这么大的权势呢?因为他们都有一帮门客,人数上千甚至数千人,来自五湖四海,为其出谋划策。

    秦王嬴政对这些外国来的政治投机分子一点好感也没有,在他看来,如今秦国这样强大,还用得着那些人吗?要是这些来自东方的冒险家真的了得,为什么却不能令东方诸国强大呢?这岂非自相矛盾吗?

    还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注意。由于秦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前往秦国的外国人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既有想捞个一官半职的,也有投靠权贵的,但有一群人是很危险的,那就是各国的间谍。可以说,秦国咸阳城内,布满了各国的间谍,或者是前来刺探军情,或者是使用各种手段以削弱秦国的实力。这些引起了秦王嬴政极大的忧虑。

    随着一起间谍案的曝光,终于令秦王下达了“逐客令”。

    三李斯与谏逐客书

    春秋战国时期的谍战非常活跃,对战争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使用最广的是反间计,利用间谍散布谣言,达到离间敌方将领与君主的矛盾。在田单复齐之战与长平之战中,均是以反间手段,达到撤换敌方名将的目的;后来秦国以重金离间信陵君与魏安釐王,也是著名的例子。然而,战国时代谍战范围之广,不仅表现在战争时期,非战争时期各国仍然十分注意安插间谍以削弱敌国的实力。

    在秦王嬴政时,秦国破获了一起著名的间谍案。这名间谍名叫郑国,是当时著名的水利学家,可是他还有另一个秘密身份:韩国间谍。

    到了战国后期,七雄中的韩国实力最为弱小,在经受秦国长期军事打击后,韩国已经从大国蜕变为小国。韩桓惠王整天担惊受怕,唯恐秦国出兵吞并韩国,便想出一个所谓的计谋,企图把秦国的人力物力吸引到修建水利工程上,这样可以暂时缓解频遭入侵的厄运了。他秘密召见水利学家郑国,派他以间谍的身份前往秦国,游说秦王修建水利工程,以拖住秦人的后腿。

    为什么韩桓惠王会想出这么个主意呢?主要是因为秦国人非常注重水利。早在秦昭王时,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修建著名的都江堰,这是中国水利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都江堰建成后,使川西平原无水旱灾害,而且一直保存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堪称奇迹。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令秦国人得益匪浅,故而政府对水利建设向来是不遗余力地投入。

    郑国到秦国后,游说秦国政府在洛水、泾水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挖一条灌溉渠以发展关中的农业生产。自商鞅以来,秦国极其重视农业,农业的重要性与军事是相等的,秦政府欣然同意了郑国的计划。这样,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郑国渠”的建设中。

    按照韩桓惠王的如意算盘,这是一个“疲秦”的计划,就是让秦国人折腾得疲惫不堪,累得不能打仗。可是我们不得不说,韩桓惠王只不过是鼠目寸光。对韩桓惠王来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灭亡的日子能推迟一天算一天,推迟一年算一年。可是对于志在天下的秦国来说,修水利是好事,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关中地区耕地用水不足的问题。只要农业发展了,秦国便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消灭六国。所以韩国人这个所谓的妙计,只不过是为了推迟几年灭亡罢了。

    可是后来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了。秦王嬴政勃然大怒,他没想到主持这么大水利工程的首席专家,居然是间谍。可想而知,在修渠过程中,郑国肯定故意差遣许多人做了无用功,拖延水利工程的完工时间。秦王嬴政的第一反应,便是把郑国抓起来杀头,以儆效尤。

    这时郑国在狱中上书秦王,他这样写道:“没错,我到秦国来,确实是当间谍,目的是想通过修水利来拖疲秦国。可是话说回来,倘若这条渠修成了,对秦国是大有好处的。可以这样说,微臣为韩国延长了几年寿命,却为秦国建下万世的功业。”

    怎么不是呢?修水利促农业,这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不要看秦王嬴政年龄不大,他的雄心已隐隐可见。倘若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君王,哪里去考虑那么长远的事呢?

    早就把郑国拖下去一刀两断以解心头之恨了。可是秦王嬴政显示了他的胸襟,他没有杀郑国,也没有把他驱逐出境,而是把他留下来,继续修建水利。

    秦王嬴政的决定是明智的,后来郑国果然完成了“郑国渠”这一中国水利史上的宏伟工程,据《汉书》所说,郑国渠建成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在这起间谍案中,秦王之所以网开一面,乃是因为郑国并非职业间谍。可是此案暴露出外国间谍在秦国的活动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秦国宗室大臣们纷纷上书秦王,慷慨陈词道:“外国人到秦国来,大多数都是搞间谍破坏活动,应该要把外国人驱逐出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