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齐国的没落(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触子一改守势,率领齐军迎战五国联军,摆开决战的架势。身为联军总司令的乐毅一看,齐国人终于主动出击了,心中大喜,便将五国军队一字排开,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触子虽然不是燕国间谍,出于报复心理,他的做法与苏代如出一辙,明摆着就是要让齐军溃败。双方刚刚交战,触子便下令鸣金收兵,齐国士兵傻了眼了,可是命令不能不听,只能扭头就走。这时五国联军一拥而上,从背后紧追,齐师大败。触子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报复齐湣王对他的羞辱,在齐军溃败时,他自己驾了一辆战车,跑得无影无踪了。此后他就从人间蒸发了,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触子跑了之后,他的部将达子好不容易收拢残兵,退守秦周(齐地名)。齐师在大败之后,处境十分不妙,士兵们领不到兵饷,士气十分低落。达子便上报朝廷,请求齐湣王拨款以补充军饷。没想到齐湣王一听说要钱,立即暴跳如雷,骂道:“你们这些残兵败将,吃了败仗,还想得到金钱,休想。”

    没有钱,怎么打仗呢?达子硬着头皮率领残破之师迎战五国虎狼之师,结果又一次大败,达子也战死沙场。自从燕师入侵以来,齐国屡战屡败,齐湣王颜面扫地。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伐齐之战大概就此结束,可以见好便收吧。除了乐毅之外,没有哪个将领认为可以扫平齐国。七大强国的历史上,只有齐宣王曾经一度灭掉燕国,其余的战争,都是取得一定战果后,便停止攻击。以秦国之强,屡犯魏、韩,也从来没有想过用一场战争来灭掉魏国或韩国,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齐宣王曾经侥幸得手,那完全是因为燕国处于内战状态。

    秦国与韩国想要就此收手了。这两个国家都没有与齐国接壤,孤师远征,远离国土,难保不出现意外。毕竟列国之间的关系,今天是朋友,明天就翻脸不认人了。乐毅心里也明白,秦国乃是虎狼之国,让他们的军队待在齐国太久,终究会影响自己的大计。他主动提出,秦国与韩国的军队先行返回,燕国与赵国、魏国的军队仍然继续留在齐国。

    五国联军变成三国联军,乐毅仍然充当总司令。不过他十分明智,他知道燕国终究实力较弱,三个国家一起行动,恐怕难指挥赵国与魏国的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三个国家各自划分作战区。他是这样计划的:魏国军队攻略宋地;赵国军队攻略河间(河北献县东南);燕军主力则直捣齐都临淄。

    就凭燕国自身的力量可以攻破临淄?乐毅的计划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部将更是纷纷反对。连以“贤能”著称的剧辛也反对说:“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我们只是借助诸国的力量才能击破齐军。最妥当的办法是及时夺取齐国的边城,并入燕国,这才是长久之计。如今依将军的计划,直捣临淄,势必就要绕过许多城池而不去进攻,只是一味地孤军深入。这样做既不能重创齐国的军事力量,自己也不能得到任何好处,最终只能使两国结怨更深,日后必会后悔。”

    可是剧辛焉能晓得乐毅的雄心呢?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乐毅却认为是可能的。没有人相信燕国的军队可以攻下齐国的都城,怎么可能呢?齐国可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连秦国都得敬畏三分啊。但乐毅并不这样看,他分析说:“齐王以伐宋之功而沾沾自喜,心骄气傲,自以为智慧天下无双,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暴戾,百姓怨忿。如今我们刚击破齐国的精锐部队,如果乘胜追击,民众必然会起来造反,这样一来,齐国是可以征服的。如果不乘胜追击,日后齐王要是悔悟从前的过失,痛改前非,安抚百姓,能成就非凡事业者,必是非凡魄力之人。”

    三十年前,燕国亡于齐国之手;三十年后,乐毅要逆转乾坤,一雪燕国之耻辱。

    六燕国复仇记(下)

    三国分兵后,魏攻齐于宋地,赵攻齐于河间,乐毅独率燕师直捣都城临淄。乐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是逐城逐地争夺,而是采取蛙跳战术,大胆从齐国城池间穿插而过,直接向临淄挺进。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智慧超群”的齐湣王只会瞎指挥,遥控前线指挥官,结果在五国联军的打击下,一败涂地。

    有这么一个喜欢瞎指挥的君王,齐军的将领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办。燕军所过之处,齐国城池闭门坚守,可是乐毅只是虚晃一枪,并不攻城,而是马不停蹄继续挺进。我们对齐国的兵力布防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但其核心地带(山东半岛一带)主要有两条防御线,其一是南部的齐长城,一直从海边抵达济水;另一条防线是济水防线,该防线已被联军突破,守卫兵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济水防线没能守住,意味着从济水到临淄,齐国已无险可守。这是齐国在地理上的不利因素,与之相比,秦国的关中地形险要难攻,从春秋到战国,咸阳城从未遭到入侵,而齐国都城临淄在春秋时代便多次遭到晋国的攻击。

    齐湣王并未意识到临淄城面临的危险,他显然还自认为是强国中的强国,对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并没有去深刻反思,也没有从其他地方紧急调军队入援临淄。我们只能说,齐湣王的反应太迟钝了。事实证明,他与宋康王相比,并不见得高明多少。当乐毅的军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抵达临淄城下时,齐湣王这才慌了。

    临淄之战的经过,史书上没有详书。按道理,一国的首都在防御能力上都是非常强大的。

    譬如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以十万大军围赵国邯郸,历时近两年才攻破;战国后期秦国攻魏都大梁、赵都邯郸,都非易事。可是东方第一强国的都城临淄,却轻而易举地被乐毅的燕国兵团攻破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齐湣王根本没有做好保卫都城的准备,他甚至不相信燕国人会杀到这里。这说明乐毅的判断是正确的。齐湣王的倒行逆施,得不到国内的拥护与支持,在关键时刻,民众并不愿意团结起来保卫家园,甚至还可能乐于看到齐湣王的垮台呢。总之,乐毅是一鼓作气攻下临淄城,这确实让天下人都为之震惊。没有人想到貌似强大的齐国,居然是这么一只纸老虎。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令人颇费思量的事情:齐湣王落荒而逃,可是奇怪的是,他竟然是逃到了卫国。这确实很难让人理解,尽管临淄城已丢失,可是齐国许多重要城邑尚在,齐湣王为什么不去这些城邑,却逃到距离临淄城颇远的卫国呢?其中的原因,恐怕是齐湣王觉得他的臣僚都不可靠,就这就是苏代所说的“君臣不亲”。

    齐湣王逃得太匆促了,临淄城内大量金银财宝都落入燕军之手。乐毅把所缴获的一部分财物赏赐给了手下的将士,其他则用车子装满载回燕国。攻陷临淄的消息传到燕国后,燕昭王欣喜若狂。自从他被推上君主宝座,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未尝一日忘掉国恨家仇;他礼贤下士,广揽英才,是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也是战国乃是中国史上少有的明君。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为了这一天,他曾忍辱含垢,委曲求全,在齐湣王面前穿出摇尾乞怜的样子。可是,最后他咸鱼翻身了。

    这又是一段复仇的佳话,如同春秋时代的伍子胥、勾践,如同战国时代的孙膑,燕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佐之下,终于一雪前耻。

    为了犒赏全军将士,燕昭王亲自动身前往济西,慰问前线官兵,设宴大庆。同时,燕昭王宣布封乐毅为昌国君,并授权他继续指挥三军将士,征服齐国的其他城邑。当初燕昭王伐齐时,肯定没有想到竟然可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我们再来说说齐湣王的结局。齐湣王逃到卫国,卫国只是一个小诸侯,长期以来,也只能对齐国称臣。卫嗣君倒是对齐湣王毕恭毕敬,毕竟人家是万乘之王,虽说落魄,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卫国人像供神一样供着齐湣王,卫嗣君把自己的王宫腾出来,给齐王下榻,自己很谦卑地自称为“臣”,对齐王生活上的要求,只要能满足的,就尽量满足他。

    若依人之常情,齐湣王至少也要有点感恩之心。可是这位高傲过头的君王显然不懂得感恩为何物,他对卫国君臣指手画脚,甚至恶语相向。时间一长,卫嗣君也受不了,而卫国的大臣更按捺不住怒火,对齐湣王也不客气了。齐湣王想不通的是,以自己盖世的智慧,怎么会沦落到逃亡的地步呢?他问公玉丹道:“我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究竟是为什么呢?”公玉丹在这个时候还不忘拍马屁说:“大王落到这个地步,乃是因为天下其他国王都很坏,只有大王您是贤明的,所以其他国王联合起来进攻大王。”这个答案显然让齐湣王十分宽慰,他不禁感叹了一声:“我就是因为太贤明了,所以反倒吃苦果啊。”

    当然,除了几个马屁精之外,没有哪个人认可齐湣王的英明神武。一个流亡国君,居然还那么跋扈嚣张,卫国人终于忍无可忍,索性动用军队驱逐齐湣王。

    齐湣王在卫国混不下去了,带着一帮人投奔鲁国。他派夷维子快马加鞭赶往鲁国,对鲁国君臣说:“你们打算用什么规格接待我们大王?”鲁国人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们打算用十副太牢的规格来招待齐王。”太牢是周天子每日饮食标准,一鼎十二道菜,鲁国人招待齐王,要十倍于周天子的规格,一百二十道菜。这个规格够高的吧。可是夷维子不满意,他说:“我们的大王乃是天子,天子巡视诸侯,诸侯国君就得让出自己的寝室,交出仓库的锁匙,撩起衣服站在堂下侍候天子用餐。等天子用餐完毕后,才能退下去处理自己的朝政。”鲁国人一听:嘿,落魄君主还摆出天子的架势,得,你不满意,我还不愿接待呢。于是把夷维子轰出去,拒绝齐湣王入境。

    看来鲁国是去不了,那就到邹国去吧。说来也巧,邹国的国君正好病逝了,齐湣王打算前往吊唁。这时夷维子又跑去跟邹国太子大臣们说:“天子要来吊唁,你们得把棺材转个方向,因为天子是要坐北朝南的。”邹国大臣们一听,肚子里的气都快炸了,妈的,都成了落水狗,还牛什么牛呢?大家纷纷说:“要是那样做的话,我们宁可拿剑自杀得了。”

    看来邹国也不欢迎齐湣王,看来只得打道回府了。这样,齐湣王一行人在卫国、鲁国、邹国蹓了一圈后,又回到齐国,躲进莒城。

    在齐湣王逃跑的这段时间里,乐毅的燕军正蹂躏齐国大地。偌大的齐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抵抗阵线,各座城池各自为战,很容易被各个击破。齐湣王总算认清了形势,在过度膨胀之后,他的自信心像气球一样爆了,开始变得意志消沉。他举目四望,内心茫然,此时的他已经不相信仅凭自己的力量能扭转败局了。那么,齐国的出路在哪里呢?只能依靠外援了。

    在战国七雄中,有五雄参与伐齐之战,齐湣王当然不能依靠这五个国家,只有一个国家没有参与伐齐,这就是楚国。是不是楚国对齐国抱有好感呢?当然不是,齐国灭宋后,楚国的淮北之地由于狭长地伸入到齐宋,孤立无援,也落入齐国人之手。就凭这一点,楚国也不可能与齐国站在一条阵线上。

    楚国没参加伐齐之战,只能理解为楚顷襄王想在齐国最为窘迫时,再插上致命的一刀。当乐毅横扫齐国时,楚顷襄王乘机出兵,夺回淮北之地。淮北之地与齐国的南部相接壤,齐湣王想要赶跑燕国兵团,最直截了当的做法,就是借用这支楚国兵团,打败乐毅。

    楚国大将淖齿率一支军队北进,以救援齐国为名,越过边境线。齐湣王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迫不及待地任命淖齿为齐国宰相。可是楚国人何尝想为齐国卖命呢?楚军进驻齐国后,也不与燕军交锋,而是按兵不动。淖齿暗地里与乐毅秘密联系,商讨由楚、燕两国共同瓜分齐国。在燕、楚达成秘约后,淖齿突然发难,把齐湣王抓了起来。

    这时齐湣王总算知道什么叫引狼入室了。淖齿背后搞见不得人的阴谋,可是斥责齐湣王时,却摆出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他厉声问道:“在千乘与博昌之间,数百里之地,突然天降血雨,沾湿衣服,这件事你知道吗?”成为阶下之囚的齐湣王诺诺答道:“我知道。”淖齿又问:“在嬴、博之间,土地突然裂开,地下泉水涌出,这件事你知道吗?”齐湣王又答:“我知道。”

    淖齿又问:“齐国王宫曾发生怪事,明明听到有人在哭,可是却找不着人影,一离开又听到哭声,这件事,你知道吗?”齐湣王还是回答:“知道。”淖齿喝道:“天降血雨,这是上天的警告;土地裂开,这是大地的警告;宫中有人哭的声音,这是人的警告。天、地、人都发出了警告,可是你却不知悔改,像你这样的人,怎能不杀?”说罢,淖齿下令将齐湣王处死。从齐国灭宋(前286年)到齐湣王被杀(前284年),前后仅三年的时间。由盛而衰,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齐湣王犯错无数,他至死都没弄清楚,他沾沾自喜的“灭宋”伟业,不过是别人精心布下的一个圈套。他把齐国最有才干的公子孟尝君赶出国,以至于在国家危难时,没有人能站出来力挽狂澜。他错把燕国间谍当做心腹,以至于被苏代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外行装内行,对前线将领指手画脚,导致济水战役的惨败。他在最后关头,还犯下致命错误,把不怀好意的楚国人当做救命的稻草。这里所列的还只是大错,小错就更不必提了。一个犯下如此多错误的君王,最后以这种方式惨淡收场,这大约也算是因果报应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