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齐国的没落(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灭宋始末(上)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苏代其人。他是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有关他史料的记载,也相当混乱而且自相矛盾。据《史记》所载,苏代早年刻苦地学习纵横术,得到了哥哥苏秦的真传。大约公元前320年,苏秦在齐国遇刺身亡。苏秦遇刺的消息传到家乡后,苏代想继承哥哥的事业,遂前往燕国。苏代的到来受到了燕王哙的欢迎,一来他是苏秦的弟弟,而苏秦对燕国是做了不少贡献的;二来他也是能言善辩、富有谋略的说客。

    可是苏代很快就会明白,政治上充满了权力斗争。燕国宰相子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企图取代燕王哙,自立为王。子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广罗宾客、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他觉得苏代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且还得到燕王哙的信任,有意把他拉拢到自己一边,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苏代。

    当时有一位燕国公子在齐国充当人质,苏代便自告奋勇前往齐国,当此公子的助手。聪明的苏代已经看到燕国政坛暗流涌动,他要为自己预留一条后路,离开燕国,也避开了权力斗争的旋涡。公元前316年,燕王哙把权力拱手让给子之。两年后,即公元前314年,燕国太子聚众攻打子之,燕国陷入内战。与此同时,齐宣王果断出兵,以雷霆之势灭了燕国。由于苏代非常明智地留在齐国,得以侥幸地避开了这场灾难。

    公元前311年,燕国复国,燕昭王上台。苏代担心这位新君王会清算子之的余党,而自己与子之有姻亲关系,难脱干系,索性留在了齐国。苏代成为齐国谋臣后,多次出谋划策,是齐国最负盛名的外交家,在国际舞台上也很有声誉。

    苏代是什么时候离开齐国的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大约是在孟尝君辞相之后。孟尝君辞相后,齐湣王任用原秦国大夫吕礼为相,可能是因为苏代与孟尝君关系颇近,遂遭到吕礼的排挤,因而就离开了齐国。苏代的离去,对齐国来说是一大损失,而对燕国来说,则是捡了个宝。此时燕国在燕昭王的统治下,走上一条复兴之路。燕昭王听说苏代离开齐国后,这样说道:“先王曾有恩于苏代,只是由于子之作乱的缘故,他才离开燕国。如今燕国想要一雪亡国之耻,非得用苏代不可。”燕昭王确实是独具慧眼,因为苏代在齐国待了约二十年,对其底细可以说知道得一清二楚,得到苏代,就等于掌握了齐国大量的内部情报。

    在燕昭王的诚邀下,苏代终于回到了燕国,这对齐国可不是好消息。

    自从燕昭王上台后,他励精图治,目的就是想一雪亡国之耻,振燕国之声威。可是说实话,在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军事力量最为薄弱,而齐国则是最强的国家之一,要报仇雪耻,谈何容易?且不说燕国伐齐,若是齐国伐燕,燕国都不一定抵挡得住呢。

    苏代对燕昭王说:“齐国在南面攻破楚国(指公元前301年匡章伐楚),在西面挫败秦国(指公元前298前及公元前296年孟尝君伐秦),驱使韩、魏、燕、赵的军队如同拿着鞭子驱赶马匹(孟尝君伐秦时曾统领韩、魏、赵等国军队)。试想想,如果齐国向北发动伐燕战争,那么就算是五个燕国也抵挡不住。大王为何不派遣使者、说客前往各诸侯国,以外交手段孤立齐国。同时想办法让齐国陷入战争的泥潭中,拖垮他们的军队,这样才能使燕国世世代代没有边患。”

    燕昭王答道:“倘若给寡人五年的时间,我定能实现复仇的愿望。”看来这位燕国君主确实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雄心壮志。

    苏代说:“那我们就以十年为期吧。”我们不知道这段对话发生在什么时候,倘若是苏代去齐入燕的那年(约在公元前294年前后),那么距离燕国伐齐(前284年),倒正好是十年左右。苏代的战略,便是把齐国拉入到战争的泥潭之中。他的设想是这样的:首先,诱使齐国攻伐宋国。一旦齐国吞并宋国,其版图将大大扩张,势必危及周边诸侯的国家安全,这么一来,各国就有可能联合起来,一致对付齐国。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足见苏代的深谋远虑。事实上,未来局势之发展,也确实在苏代的预料之中。

    公元前288年,苏代以燕国使节的身份出使齐国,正好遇上齐湣王称帝事件。他便献上妙策,劝齐湣王弃帝号而掌握外交主动权,迫使秦昭王也放弃称帝。他因此获得了齐湣王的信任,齐湣王把他视为心腹加以重用。就这样,苏代成为燕昭王安插在齐国的高级间谍,此后齐国政治上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燕昭王的眼睛。

    苏代不失时宜地向齐湣王兜售伐宋的主张。他说:“齐国南破楚国,西屈秦国,韩、魏、燕、赵无不唯齐国马首是瞻。大王乃是当世杰出君王,一定要诛灭残暴的诸侯,拨乱反正,讨伐无道之君,攻打不义之国。”这是给齐湣王脸上贴金,拍他马屁,让他不禁飘飘然了。其实南破楚国乃是齐宣王之功,西屈秦国乃是孟尝君之功,齐湣王还没建立什么伟大的勋业哩。

    那么谁是无道之君,谁是不义之国呢?苏代把矛头直指宋国。他继续说:“如今宋王残暴,以箭射天,以鞭笞地。铸天下君王的人像,摆在路边的厕所里,用石头射人像的鼻子,用这种手段来羞辱他们,可谓是天下无道不义之君。倘若大王不兴兵讨伐,那就称不上英明了。况且宋国向来是中国土地最肥沃之地,且与齐国相接壤。齐国得百里燕地,不如得十里宋地。出兵讨伐宋国,名正言顺,而且又能捞得实利,大王何不考虑呢?”

    齐湣王听了之后,不禁拍手称好,赞了一声:“善!”苏代的分析不无道理,可是他却是别有用心。一来是齐国倘若发动伐宋之役,那么燕国便可免于遭到齐国入侵的危险;二来宋国乃是烫手的山芋,想独吞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齐国的兵马未动,却有人已经捷足先登了。在苏代使齐的这一年,魏国与赵国联合,率先发动伐宋之战。关于魏、赵伐宋的动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交代,但这件事十之八九是苏代在背后怂恿的结果。在伊阙之战后,魏国年年丧城失地,国土面积锐减,倘若不设法从其他国家获得补偿,那么这个大国很快就要沦为小国了。

    可是光凭魏国之力,想打败宋国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要找个国家来帮忙。拉赵国入伙是最好的选择,一来赵国军力颇盛,二来赵国与宋国又不接壤,不会与魏国争抢这块地盘。魏昭王给赵国执掌大权的奉阳君李兑送了个见面礼,将河阳(河南孟县西)送给李兑的儿子作为采邑。李兑当然心花怒放,遂派遣董叔率领军队,与魏军一同进攻宋国。

    魏、赵联合伐宋,这无疑令齐湣王大为不快。这件事使得齐与赵、魏两国的关系恶化了,但此时的赵国已经羽翼丰满,全然不在乎齐国的干涉。不仅如此,赵国竟然出兵攻打齐国,从公元前288年到公元前286年,赵国三度派军队进攻齐国。

    不仅如此,当秦国得悉齐国想吞并宋国时(齐湣王的军事计划毫无秘密可言),秦昭王出手干预了。他派秦大夫起贾为特使,出使齐国,目的是阻止齐师伐宋。如此一来,齐湣王四处树敌,在国际外交上陷于极不利的境地。

    为了扭转外交劣势,齐湣王决心与赵国和解。赵国连续三年发动对齐国的进攻,这令齐湣王十分头疼。有赵国的威胁,他也无法全力攻略宋地,因此和解是十分必要的。欲与赵国和解,让利是必不可少的。齐湣王便派资深纵横家公孙衍游说赵国奉阳君李兑,承诺在伐宋成功之后,将宋国的陶邑作为李兑的封地。弑君权臣李兑可谓是左右逢源,先前魏国送了一块地,如今齐国也要送上一块地。于是他心满意足,与齐国握手言和。

    战国时代的外交不同于今日,各个国家都拼命地采用“连横”、“合纵”战略,一个国家从和平到战争,可能都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因此国际形势的变化是非常迅捷的。在这种变化莫测、波谲云诡的竞争中,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而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要有快速反应的思维。

    齐湣王这一招果然好用。不仅结束了齐、赵三年的军事冲突,赵国还反过来力挺齐国伐宋。显然,赵国已经成为三晋的老大,而且在军力上与秦国、齐国三足鼎立。秦国要遏制齐国伐宋,赵国却支持,这无疑令秦昭王怒气冲冲,打算惩罚一下赵国。可是赵国已是今非昔比,自从赵武灵王开疆拓土以来,进步神速,已俨然成为秦国之劲敌了。

    一场针对秦国的合纵运动又悄然兴起。在赵国奉阳君李兑的主持下,赵、齐、魏、燕、韩五国组成军事同盟,策划对秦国的战争。

    公元前286年,东方五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在东方合纵抗秦史上,迄今为止,只有一个人是成功的,这个人就是孟尝君。合纵运动虽然很频繁,也轰轰烈烈,但多数是只打雷不下雨。其中缘由,就是因为各国之间互相猜忌,都有保留。东方诸国从来都不是一条心的,今日合纵,明日又相互攻伐,没有哪个国家有长期的盟友。李兑所主持的这次合纵运动,从一开始就只是虚张声势,出兵只是做做样子,背地里是觊觎宋国的土地。

    伐秦之战,无功而返,这是预料中的事情。作为合纵运动的主谋,赵国奉阳君李兑心怀鬼胎。李兑自从在沙丘之乱中害死赵武灵王后,就一直把握赵国军政大权,此人私心颇重,总想从其他国家那儿捞取自己的好处。五国联军的伐秦之役,草草而终,但李兑却不解散五国的部队,而是把这支军队驻屯于成皋。他心里在打什么主意呢?李兑之所以不愿解散五国联军,乃是想借此作为价码,与秦国秘密谈判。谈判什么呢?我们不能不说李兑的外交确实非常“厚黑”,几乎可以说厚颜无耻了。他居然与秦国私下里谈判,打算与秦国联手,突袭魏国。

    今天的人很难理解两千年前战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虽然非常重视外交,但仅仅把外交视为一种权宜之计。秦国的外交尚多从长远处着手,而东方诸国的外交,有时形同儿戏。魏国先前割地给赵国,又与赵国出兵攻宋,而后又参加五国“合纵”运动,可何曾想过,背地里却被赵国奉阳君给出卖了。

    奉阳君李兑想瞒天过海,可是天下却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与秦国暗地里的勾当,不久便真相大白,冤大头魏昭王简直要气疯了。

    对齐湣王来说,这是拉拢魏国的最好时机。他派遣一名说客前往魏国,游说魏昭王说:“三晋都面临秦国的巨大威胁,如今五国伐秦,这对赵国也是有好处的。倘若东方五国联合起来伐赵,赵国必亡,到时李兑只能逃到秦国去。要是秦国人放逐了李兑,他的下场就是死路一条。如今李兑把天下诸侯的军队滞留在成皋,自己却暗地里与秦国交易,打算出卖魏国。大王您割地事赵,结果却得到了什么呢?”

    说到这里,魏昭王的脸色都变黑了,恨不得亲手杀了李兑。此时齐国说客继续说:“大王您曾渡过漳河,亲自前往邯郸朝见赵王。魏国是赵国的天然屏障,而且大王又割让河阳、姑密作为李兑儿子的封邑。可是李兑不仅没有给大王回报,反而要联合秦国攻打魏国,可以说背信弃义。人需得比较之后,才能知道是否聪明。大王全力讨好赵国,倘若肯花一半的气力与齐国联合,那天下还有哪个国家敢算计魏国吗?只要大王能事奉齐国,不必蒙受万乘之君前去朝见别国君王的耻辱,不必割让一寸的土地。不仅如此,想当初齐国为了大王,出动所有的军队,在两千里之外对秦国作战。当时齐国国内守备空虚,外有赵、燕两国的窥视,可是在前线齐军将士仍争先恐后,冒着敌人矢石交攻的危险奋勇作战。正是在齐军的打击下,秦国割让了封陵等两座城邑以及河东之地,齐国没有任何一点贪图,全部献给了大王。自从那以后,一遇到秦国攻打魏国,齐国都派出军队进魏国协防,这是大王所知道的。敢问大王有报答过齐国吗?”

    齐国说客谈到的这场战争,魏昭王再清楚不过了,那就是孟尝君率齐、魏、韩三国伐秦,迫使秦国退还了一部分所占领的魏国土地。想想当年孟尝君的义举,再对比一下李兑的所作所为,不得不承认齐国的确比赵国更有道义感。从感情上说,魏国与赵国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魏昭王自然觉得赵国比齐国要可靠。可是经李兑这一折腾,他不得不要做出明智的选择,最终选择了与齐国的联合。

    对齐湣王来说,李兑私下欲达成秦、赵结盟,这对齐国是巨大的威胁。秦国与齐国相距千里,不可能直接发动战争,可是倘若赵国倒向秦国,这两大强国联手,就是天下无敌了。因此,必须制止李兑的阴谋。

    派谁去游说李兑呢?苏代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齐湣王视他为心腹,殊不知他其实是燕昭王派来的卧底呢。

    苏代是非常高明的谋士,游说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觑准对方的弱点。李兑有什么弱点呢?他自私、贪婪,喜欢捞小便宜。见到李兑后,苏代便说道:“齐王曾答应您,在伐宋大功告成后,把陶邑割让给您作为封地。可是倘若天下诸侯分裂而事奉秦国,那么秦国必然控制了宋国。秦王是个贪婪之人,魏冉是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到时您肯定得不到陶邑,只能落个两手空空的下场。只要您不跟秦国媾和,齐国就不必担心秦国,就能放心地攻打宋国。齐国伐宋,魏国与楚国肯定不甘示弱,也会出兵攻打宋国。如果燕国与赵国也出兵相助,那么以五国之力消灭宋国,那顶多就一两个月的时间,可谓是易如反掌。等攻下宋国后,那陶邑还不就是您的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