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东西双雄(1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时的天下大势是这样的:齐国与秦国各自称雄于东西方;魏、韩两国倒向齐国;崛起中的赵国意图吞并中山,在外交上采取“结秦连宋”的政策,借秦国之力制约齐国,以免齐国干涉其攻略中山;楚国由于外交上的反复与军事上的惨败,成为孤家寡人,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燕国表现低调,在经历亡国、复国之痛后,苦练内功,无意卷入国际纷争。

    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联手,由孟尝君担任主帅,进攻函谷关。应该说孟尝君在攻秦的时间选择上相当不错。在此之前,由于楚人立楚顷襄王,秦昭王大举出兵进攻楚国,取得斩首五万与攻略十六城的辉煌战绩。在秦、楚交锋之际,孟尝君冷不防率领三国联军杀向函谷关,这远远出乎秦昭王的意料。孟尝君夺取函谷关的愿望很强烈,当初他在这里差点送了性命,最后还是依靠鸡鸣狗盗之徒才得以逃亡,现在雪耻的机会来了。

    仓猝应战的秦军被三国联军打败了。在历次战争中,秦国军队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我们不应当低估东方诸侯国的军事力量。战国七雄中没有弱旅,齐、魏、韩三个大国联合起来,军事力量绝对不比秦国差。

    秦军失利的消息传来咸阳后,秦昭王十分震惊。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日益强大,很少受到外来侵略。这时的秦昭王心里颇为后悔,当时怎么没有把孟尝君杀了呢,现在这个人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虽然秦国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可是精锐兵力尚在楚国,来不及调往函谷关战场,因而秦昭王打算以割地的方式与孟尝君谈和。

    秦昭王招来宰相楼缓,对他说:“齐、魏、韩三国的兵力十分强大,深入我国,我打算割让河东三城(武遂、封陵、齐城)跟他们讲和,您看怎么样?”

    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三城,对秦国损失很大,可是避免战祸又是国家最大的利益。大王何不召公子池来商量呢?”公子池是秦昭王的庶兄,被认为是有智慧、有谋略的人。楼缓是赵国人,他比较滑头,秦昭王想割地讲和,他并不发表意见。为什么呢?倘若他建议割地,日后秦昭王反悔了,那他就倒霉了;倘若他不建议割地求和,孟尝君的联军要是一直打到咸阳,秦昭王势必又要怪罪于他。所以楼缓就打起太极,把球推给公子池。

    公子池也是个聪明人,他毕竟是秦昭王的庶兄,有些话可以放开来说,于是便道:“大王您割地讲和,日后肯定要后悔的;如果不割地讲和,也要后悔的。”

    秦昭王听得糊里糊涂的,不明白什么意思,便问说:“这怎么说呢?”公子池答道:“大王如果割地讲和,三国捞到利益后,会心满意足收兵离去。可是到时大王会后悔:可惜啊,三国联军本来就要离开了,我却偏偏送给他们三座城邑。如果不割地谈和呢?要是三国联军越过函谷关,进逼咸阳,那秦都就危险了。到时大王可能又会后悔:哎呀,我怎么会因为吝惜三座城邑而放弃与三国谈和呢?”

    说到这里,秦昭王听明白了。作为臣子,楼缓与公子池都害怕担当责任,不敢做最后的决断。能做决断的人,只有秦昭王自己。秦昭王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果断是一位优秀君王必须具备的品质,他最后拍板:“两害相权取其轻者,我宁可因为割让三城而后悔,也不愿意因为咸阳遭到危险而后悔。我决定要割地求和了。”

    对于秦昭王的割地求和,孟尝君又有什么打算呢?当时孟尝君以三国之师攻秦,粮食紧张,便派人前往西周,要向西周借点粮食。此时的周室形同小诸侯,西周君对孟尝君的要求十分不痛快,但又不敢拒绝,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人自告奋勇前去游说孟尝君。据《史记》“孟尝君列传”,前往游说孟尝君的人是苏代,不过《战国策》中所记却是韩庆,考虑到苏代此时仍为齐国谋士,故而笔者采纳《战国策》的说法。

    韩庆拜见孟尝君后,说道:“齐国军队替魏、韩两国攻打楚国,花了九年的时间才夺取宛城、叶城以北的土地,壮大了魏、韩两国的势力。如今又进攻秦国,这不是又要进一步增强魏、韩两国的力量吗?”考查史料,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合进攻楚国,取得垂沙战役的胜利,楚国宛城、叶城以北的土地为魏、韩两国所瓜分。齐国与魏、韩两国结盟,大约是公元前310年,是年张仪由于与秦武王不合而离开秦国,遂使魏、韩先后叛秦,转而与齐国相好。从齐、魏、韩三国结盟到大破楚国于垂沙,前后共九年。

    韩庆的言外之意,齐国卖了苦力,最后捞到好处的却是魏、韩两国。要知道齐国与秦国相距遥远,就算攻城略地,也不可能把秦国的土地并为己有,最后还不得送给魏国与韩国吗?兴师动众,对自己却没有任何好处,不是吗?

    这话一说,孟尝君的心不由得怦的一跳。这时韩庆又说道:“要是魏、韩两国南面没有楚国的威胁,西面没有秦国的威胁,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那就会越来越看不起齐国了。要知道天下万物,兴衰在不停地更替,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我暗地里真的很为您担心哪。”

    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这一点孟尝君心知肚明。他以三国之力攻打秦国,目的是要报仇雪耻,可要是好处都让魏、韩两国独吞,自己也觉得心有不甘。那要怎么办呢?

    老奸巨猾的韩庆提出一个妙策:“您可以虚张声势假装要大举进攻的样子,暗地里与秦国讨价还价。楚王(指楚怀王)不是被秦国人扣押着吗?您以武力手段迫使秦国归还楚王,并要求楚国割让东部土地给齐国。秦国为了自保,一定会交出楚王,而你则一举三得:楚王一旦获释,必定会对齐国感恩戴德;而齐国得到楚国东部之地,则会更加强大;同时,您的封邑薛地可以不受楚国的威胁,世世代代都可免于祸患了。秦国仍然十分强大,赵、魏、韩三国受到秦国的威胁,要更加依赖齐国,对齐国一定会更加尊重的。”

    此计大妙!孟尝君听得心花怒放。可是韩庆的目的,并不是真的为齐国人着想,而只是想完成西周君交给的任务,不打算借粮给三国联军罢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秦昭王派公子池前来谈判,孟尝君便依韩庆之计,乘机提出要求释放楚怀王。原本公子池是打算来割地请和的,不料孟尝君却是要人,这样秦国倒省下三座城池,这何乐不为呢?秦国一方答应孟尝君,将释放楚怀王,同时要求三国联军从函谷关撤军。这样,这场战争便宣告结束。

    三国联军撤退了,向来没有信用可言的秦昭王又一次食言,拒绝履行释放楚怀王的承诺。孟尝君的如意算盘最终成了竹篮子打水——空欢喜一场罢了。

    但孟尝君并不是一个肯轻易放弃的人,既然秦国人毫无信用可言,那也休怪我无情了。他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次伐秦之战。两年后,即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十一年,齐湣王五年),一支由齐、魏、韩、赵、宋五国组成的联军,浩浩荡荡杀向秦国。

    与两年前的伐秦之战相比,这次联军的力量更强大了,赵国与宋国也加入讨秦联盟。此前赵国不是奉行“结秦连宋”的政策以遏制齐国吗?怎么又反过来与齐国联手对付秦国呢?这是因为时局已经发生变化了。是年,赵国灭了中山,实现多年来的奋斗目标,其战略规划也出现新的调整,转而联齐攻秦。

    有些资料称孟尝君第二次伐秦的起因是楚怀王之死,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极低。如果孟尝君是以“为楚怀王报仇”为口号,联合东方诸侯进攻秦国,那怎么解释五个国家都加入讨秦之战,独独楚国没有呢?而且孟尝君兴师动众,只为楚怀王报仇,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很显然,孟尝君讨秦时,楚怀王还未死,他还幻想从这个落魄君王身上捞到楚国的土地呢。

    东方诸侯联军的进攻依然兵锋很盛,一路攻至盐氏(山西运城)。虽说这回秦军并没有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但来者不善,反秦联盟已从三国增加到了五国,特别赵国的军事力量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一向霸气逼人的秦国也露出怯意,言而无信的秦昭王又一次推出“割地求和”解困战术。

    大约是在这个时候,被囚多年的楚怀王在悲愤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下,郁郁而死。楚怀王一死,孟尝君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无心继续发动对秦国的攻势,因为攻城略地所得的一切好处,只会落到其他国家头上,对自己终究无益。这样,他同意了秦昭王的“割地”条件,根据该协定,秦国归还韩国河外之地及武遂(山西垣曲东南),归还魏国河外之地及封陵(山西永济西南)。

    土地交割完毕后,五国联军从秦国地盘撤军,第二次伐秦之役结束。

    孟尝君在公元前298年及公元前296年两度发动的伐秦之役并没有重创秦国的军事力量,但其意义仍不可低估。秦国数十年来在东方鲸吞蚕食,不可一世,在孟尝君的攻击下第一次遭到挫折,虽然谈不上损失惨重,但“割地求和”毕竟颇为颜面扫地。同时这也证明了齐国确实是秦国的一大对手,在诸侯中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越数千里发动对秦国的进攻,这绝非易事。

    后世史学家黄世三评论说:“秦之强未有能抑之者,孟尝君有此豪举,非他人所能及也。”这个评价是中肯的。也正因为如此,光把孟尝君当作“鸡鸣狗盗之雄”,无疑不太客观。在孟尝君之前,齐国尽管称雄于东方,却从来没有扮演过领袖的角色,可是孟尝君做到了这一点,大大提升齐国在国际上的威望。

    历史事件总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环扣着一环。孟尝君发动讨秦之役,把齐国与秦国的对抗推向高潮,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在两强相斗的缝隙之间,以雷霆霹雳手段,灭中山并其地,为赵国打开一片新天地。

    这位韬光养晦的雄主,一位原本实力平平的诸侯,如何把赵国打造成为战国后期最英勇善战的国家呢?接下来,我们就要把目光转到北方,来看看赵武灵王的奋斗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