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东西双雄(1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史学家司马迁后来评论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及子兰,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此不知人之祸也。”

    楚怀王的悲剧源于他自身的性格,做事优柔寡断,缺乏魄力与果敢精神,有忠臣屈原、谋士陈轸而不能用,内不能强国,外交上更上糊里糊涂,三番五次被秦人愚弄,智力不及常人,让这么一个人来统治一个大国,既是国家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楚怀王死后,楚南公说了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这成了一句预言,可是在当时,也仅仅只能看作楚国人自我激励的安慰话罢了。

    在楚怀王逃亡之时,东方强国齐国纠集魏、韩两国,在著名公子孟尝君的率领下,发动对秦国进攻,把齐、秦两国的对抗推向高潮。

    七孟尝君其人

    在战国中后期,由于群雄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国在网罗人才上不遗余力,“养士”之风盛行天下。不仅是各国君主,包括公子、贵族,竞先广招人才,礼贤下士。在这些公子中,以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最为有名,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在四公子中,最早成名的便是孟尝君。

    我们先来说说孟尝君的身世。孟尝君是齐国公子,名为田文,他的父亲是齐国权臣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颇有才干,深得父王的宠爱。公元前342年(齐威王十五年),田婴与田忌、孙膑等将领伐魏救韩,取得了马陵之战的伟大胜利。尽管这次战役的胜利主要得归功于孙膑的深谋远虑,但田婴也捞足资本,奠定了他在齐国政坛上的影响力。八年后,即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二十三年),田婴正式担任齐国宰相,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

    按道理说,孟尝君田文出生于这么一个权贵家庭,应该与其他公子哥一样,自小衣食无忧,有个快乐的童年。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出生后,差一点被自己的亲生父母给抛弃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田文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迷信的观念,认为五月五出生的孩子,会长得很高大,比宅院大门还要高,这种人要给父母带来霉运的。至于为什么有这么一种迷信的看法,我们也说不清道不明了。若是寻常人家,倒霉一点,父母亲也认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难不成要扔了不成?可是田婴不是寻常人家,他是齐国的权臣,高高在上,要是因为生了这么个倒霉的儿子给自己带来厄运,他宁可不要。再说了,田婴家中妻妾成群,前前后后给他生下四十多个儿子,少这么一个有什么要紧嘛。孟尝君的母亲又只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小妾,田婴才懒得去理会她的感受呢,他下了一命令:“把孩子给扔了,不要养他了。”

    可是当母亲的哪忍心扔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呢?她偷偷地把儿子送出去,交给娘家的人把他抚养长大。田文打小时候开始,不仅没能享受到公子哥的待遇,还被父亲抛弃了,连父亲长什么样子,他都一点印象也没有。他就是在缺少父爱的环境下长大成人,童年的不幸反倒成为他奋发的动力。他身上流淌着王公贵族的血液,却自小流落在民间,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性格也渐渐成形:慷慨好义,喜交朋友。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弃儿田文已是长大成人,日夜操心的母亲决定要让他们父子俩相认。要怎么办呢?我们说过田婴有许多儿子,总共四十多人,这些都是田文的兄弟,史书上没有写明田文有没有同母亲兄弟,估计是有的。母亲就让孟尝君的兄弟领着他去见父亲田婴,这也是父子俩十几年来第一次相见。当时田婴没有心理准备,突然来了这么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儿子,怎么回事呢?他想起来了,当年自己下令扔掉的那个孩子并没有死,现在回来了!

    当田婴见到这个未曾谋面的儿子后,胸口腾地烧出一把怒火,便把田文的母亲唤来,怒责道:“当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掉,你怎么胆敢违背我的话,私自养活了他,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可怜的母亲吓得脸色发白,半晌说不出一个字。这时,田文向父亲磕了一记响头,然后抬起头,毫无惧色地反问道:“你不愿意养育五月五出生的儿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田婴怒气冲冲地答道:“五月五出生的儿子,会长得比大门还高,对父母亲不利!”田文的性格看来跟父亲有些相似,他一点也不示弱,又问道:“人的命运,是上天来决定呢?还是大门来决定呢?”这话把田婴问得哑口无声。田文接着说:“如果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来决定的,那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如果人的命运是由大门来决定的,那很简单,只要把大门加高就行了,那么人再高,也高不过大门了。”

    这些话把田婴驳斥得无话可说,可是他还是得维系自己的权威,只得狠狠地说:“你不要再说了。”说罢拂袖而去。表面上看,田婴死不认错,可是心里面却以为田文说得有道理,因为田文往他面前一站,身材矮小,连魁梧都算不上,哪有传说中所说的五月五出生的崽长大后个个像姚明那么高呢?在事实面前,尽管他嘴上不说,可是打心里还是原谅了田文与他的母亲。

    从父子相认的那天始,田文又回到大家庭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婴从他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点,田文脑瓜灵活,能说会辩,很擅长与人打交道,有许多朋友,对事情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可以说,正是有了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才使得田文的见识远远超过待在大宅院里的其他兄弟。此时的田婴已经不像初次见面时那么冷冰冰了,再怎么说田文也是自己的儿子,犯不着像对待敌人似的。身为公子贵族,田文开始留心起政治,他早年流落民间,对百姓疾苦了解得多,对父亲的许多做法并不满意。田文打算劝谏父亲,可是田婴是个十分顽固的人,倘若说得太直,反而会惹怒他,得有个拐弯抹角的方法才行。

    有一天,父子俩凑在一起。田文跟父亲瞎扯神侃,他问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呢?”田婴一听,这什么幼稚的问题呀,没好气地答说:“当然是孙子了。”田文又问:“那孙子的孙子又叫什么呢?”田婴答道:“那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呢?”咄!这什么无聊的问题哪,田婴答不上来了,只好说:“我不知道了。”

    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其实是田文精心安排的开场白罢了,这时他转向正题说:“父亲大人在齐国掌权时间很久了,经历了三代君王。可是齐国的土地并没有扩大,反倒在自个家中积累了庞大的财富,而且据我观察,门下看不到一个贤能之士。我曾听过这样的话:将军之家必出将军,宰相之家必出宰相。现在您家中的妻妾们身穿华丽的绸缎,可士人却衣衫褴褛,男女奴仆尚且有剩余的饭食肉羹,可是士人们却连粗茶淡饭也没有,这不是养士之道啊。如今您还不停地累积财富,想留给自己都叫不上名来的子孙后代,却忘了国家的利益一天天被损害。对这件事,我私下里觉得十分不解。”

    田文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对父亲敛财轻士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这是需要勇气的。他好不容易回到这个大家庭中,非但没讨好老爹,反倒进逆耳之言,就不怕再次被逐出家门么?田婴在齐国掌权这么久,不要说一般人,就是齐王对他也得客客气气的,可是今天却挨自己的儿子教训了。这件事成了田文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的勇气与见识得到父亲的赞赏,田婴发现这个儿子不简单,有才能也有气魄。从此以后,田婴开始器重这个差点被他扔掉的儿子,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

    事实证明,田婴的眼力不错。田文接手家族事务后,一改往日轻慢宾客士人的做法,他礼贤下士,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前来投奔,他一概供吃供穿,养了一大批食客。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养士”的风气,就是没事时养着一大批士人为自己效劳。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等著名君主都十分重视“养士”,特别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就养了一大批智者学人。到战国中晚期,“养士”成为公子贵族的一种时尚,而孟尝君田文,就是这种时尚的发起人。

    当时田婴的封地是薛邑,自从田文广招宾客后,这里变得热闹非凡,各国的怀才不遇者、冒险家、投机分子等蜂拥而至,田文的名声远扬,天下诸侯,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此时田婴已是垂垂老矣,得安排一个继承人。由于田文的名声太显赫了,以至于各诸侯国都派使者到薛邑,劝田婴立田文为继承人。这明明只是田婴的家事,各国干吗要插手呢?有两种可能性:其一,田文倘若继承家业,日后势必是齐国宰相,加上他慷慨好义,以后诸国有事情要齐国帮忙时,说不定他可以出手相助;其二,田文的宾客满天下,不排除一种可能性,即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游说诸侯,以达到继承家业的目的。

    此时的田文已证明自己的非凡才干,而且羽翼渐丰,田婴最终决定让他来继承自己的家业。不久后,田婴去世,田文成为薛邑的主人,称为“孟尝君”。此后薛邑这个地方更热闹了,形形色色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云集于此,连各国被通缉的罪犯也把这里当作避难的天堂。

    依靠父亲留下来的庞大资产,孟尝君来者不拒,凡前来投靠者,一律优待,让他们在此安家立业。

    当然,来的人这么多,不乏骗吃骗喝的,但孟尝君照样收留,这也是一种作秀,表明他胸怀宽广,慷慨好义。他的看法是,只要这些人中有几个有才之人,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其本领才华,那就算赚着了。他用这种手段来招揽天下豪杰士人,不用说,声名更加显赫,风头盖过齐王,门下食客三千,几乎成为齐国国内的一个小朝廷了。

    孟尝君的交友之道,不论出身贵贱,一律平等待之。他是个十分心细的人,心细到什么程度呢?这里举一个例子,凡有宾客前来,他就亲自接见,还安排一个随从躲在屏风后面,任务是记下他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孟尝君与宾客寒暄时,呵长问短,询问家在何处,家人的生活情况,宾客离去后,他便查看记录,派人给宾客家人送去礼物。这种做法无疑令宾客十分感动,没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却被细心的孟尝君都记下了。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孟尝君的平等观念。有一天晚上,他招待几位宾客吃晚饭。其中有一位宾客有点怪僻,吃饭的时候把案台前的烛光遮住了,这么一来,其他宾客看不清他案台上摆的是什么酒菜。有一名宾客心想,这个家伙把烛光给遮了,肯定他的饭菜跟我们不一样,心里便蹿起一团愤怒的火焰:孟尝君你不够朋友,你有偏见,你让别人吃好酒好菜,我等吃的东西低人一等。这一愤怒之下,他拂袖离席,饭也不吃了,向孟尝君拱手告别。

    孟尝君心里犯纳闷,怎么吃一半要走人呢?他赶紧把这名宾客拦下来,问个明白。该食客气乎乎地说,听说您对宾客一视同仁,可是今天却给别人开小灶,那家伙还黑着灯,怕我们瞧见了。听到这里,孟尝君微微一笑,他走到自己的案台前,端起饭菜走到这位挑食的宾客面前,让他比较一下。

    这宾客一看,脸上露出羞愧的表情,原来连主人孟尝君所吃的饭菜,也跟宾客们一样。人家可是有权有势、名满天下的公子,我不过才是混吃混喝的食客,还挑剔这挑剔那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嫌饭菜不上档次——这位宾客的脸刷地变红了,仿佛在座的所有人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眼光。这个脾气颇大的客人羞愧难当,晚上回到家后,觉得没有脸见人,自己用剑割断脖子,自杀死了。

    在那个时代,孟尝君是一名社交大师。每个宾客都认为孟尝君跟自己特别亲近,心里也觉得特别自豪,由此可见他是一位洞悉人性的大师。可是孟尝君也不是一位完人,他有缺点,他的宾客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残暴奸邪之人。作为一个立国很久的国家,齐国与鲁国、邹国一样,都是崇尚仁义礼仪之邦,可是随着一大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冒险家与投机分子涌入薛邑,这里的民风渐渐就变得不那么纯朴了。孟尝君家中高朋满座,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对国家有用之人,他在高标自己慷慨好义的同时,也免不了有沽名钓誉之嫌。

    薛邑成为齐国的另一个小朝廷,这无疑令齐宣王十分不快,也正是这个原因,孟尝君并没能如愿以偿地成为齐国的宰相。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位,仍然不愿意起用孟尝君,孟尝君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人突然向他招手了。

    公元前300年,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薛邑。这可不是一般的宾客,他就是秦昭王的弟弟泾阳君。这一年,秦昭王为了打击楚国,有意拉拢齐国,便派弟弟泾阳君到齐国去当人质。泾阳君到齐国后,先去拜访孟尝君,吹捧他慷慨好义,自己非常钦佩。然后泾阳君话锋一转,对孟尝君没能得到齐国政府的重用表示惋惜,并表示倘若他有意入秦,秦国必定设高官厚爵以待,让他的才华有用武之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