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东西双雄(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了教训楚怀王的背信弃义与投靠秦国,齐国约魏、韩两国共同发动伐楚之战。公元前303年(齐宣王十七年),齐国公子孟尝君率领齐国兵团,会同魏、韩军队,杀气腾腾地进入楚国。楚怀王被打晕了头,他急急忙忙地请求秦国的援助,为此不惜将太子横当作人质送往秦国。秦昭王当然不想失去楚国这个盟友,于是秦军入楚,帮助楚国人抵抗三国联军的进攻。秦与楚都是大国,两个大国联手作战,孟尝君觉得没有胜算,便撤军而去,楚国转危为安。

    尽管秦昭王上台之初,秦国遭遇到一些小挫折,但其霸气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魏、韩两国在历年与秦国战争中,屡战屡败,已经不可避免地患上“恐秦症”,可是这两国竟然想投靠齐国,联合对付秦国,这是秦国所无法容忍的。在救援楚国之后,秦国出兵攻打魏国,攻取蒲阪、晋阳、封陵等地;之后秦军又杀入韩国,再次攻取武遂。

    在秦军强大的压力下,魏、韩两国被迫又一次臣服于秦国,魏襄王及韩国太子均前往秦国谢罪。

    正当楚怀王自以为找到一棵大树好乘凉时,却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公元前302年,被送往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国太子横,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与一位秦国大夫发生了口角,口角最后演变为一场斗殴。身强力壮的太子横在斗殴过程中,竟然把秦国大夫给打死了。这可闯下大祸了,太子横不敢待在秦国,匆匆忙忙地逃回楚国去了。

    堂堂的秦国大夫,竟然被楚国的人质给打死了,这简直是对秦国的羞辱!秦昭王暴怒之下,也顾不上与楚国所谓的“合婚之欢”了,派遣庶长奂率领秦军攻入楚国。这下子楚国惨了,不仅秦国人要算账,觑准了机会的齐宣王乘机再度照会魏国、韩国,联合出兵攻打楚国。齐国大将匡章、魏国大将公孙喜、韩国大将暴鸢各率本国的军队,攻打楚国方城。

    以一敌四,楚国的下场可想而知。

    楚怀王只得硬着头皮应战了。形势对楚国相当不利,因为楚军必须两线作战。楚怀王命令昭雎负责抵御秦军,唐昧负责抵御齐、魏、韩联军。其实对楚怀王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与秦国和解才是明智之举。虽然发生了太子横杀死秦大夫这样的恶性事情,可是终究这只是一起个人行为,只要秦昭王的怒气过了,当然不可能因为一名大夫之死就完全改变秦国的外交战略。可是我们一再说,楚怀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他是一个很感情化的人。作为国君,情绪化太重并不是好事,楚怀王已经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可是他的性格并没有任何改变。面对秦军大兵压境,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维护君主的尊严,必须要给予反击。

    可是在西线指挥作战的大将昭雎并不想这样做,他派自己的亲信桓臧对楚怀王说:“如果昭雎打败了秦军,齐、魏、韩三国必然要憎恨楚国的强大,到时三国肯定会加强对楚国的进攻。秦军战败,秦王就会被激怒,到时一定会动员全部兵力以进攻楚国,这样大王就会陷入到与秦国无休止的战争中,使齐、魏等国渔翁得利。如果昭雎打不赢秦国,那么秦国兵力就会得寸进尺,长驱直入。依臣下的看法,最好的办法是增强昭雎的兵力,摆出与决一死战的架势,但只是做做样子给秦国人看罢了。秦王是个聪明人,他不愿意看到秦楚交战而让其他诸侯国捞到好处,这样只需割让一点点土地,就可以同秦国结束战争。只要楚国与秦国联合,燕国、赵国、魏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楚怀王并不接受桓臧的建议,仍然下令前线将领迎击秦军。你想想,前线总指挥昭雎是主和派,打起仗来又不卖力,胜负很快便见分晓了。秦军的战斗力名不虚传,是役获得斩首两万的战果,楚军遭遇重创。

    楚国的悲剧还未结束。在另一条战线上,齐、魏、韩三国联军推进到泚水(今河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与唐昧率领的楚国兵团隔江对峙。唐昧倚仗河流天险固守,与三国联军对峙六个月,联军总司令匡章并没有贸然发动进攻,战斗陷入胶着状态。

    可是齐宣王却等不及了。这位杰出的君主重病缠身,他料想自己恐怕不久于人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齐国军队取得辉煌的胜利,可是匡章竟然按兵不动,再这样下去,恐怕自己是等不及了。于是齐宣王派周最到泚水前线,督促匡章赶紧发动攻势,一向信任匡章的齐宣王用词相当严厉,不满的情绪溢于言表。

    然而匡章给宣王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他冷冷地答说:“大王可以杀了我,或者免我的职,可是不能命令我在不能开战的时候开战。”自从春秋以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当一名君主把军队交给大将时,就要无条件地信任他,这也是对出征大将的一种尊敬。作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匡章打仗并不是靠蛮力,而是凭借智慧,在觑准敌人弱点之前,他不会盲目出击。

    由于唐昧的楚军以河流为防线,缺乏船只的三国联军要渡河进攻显然并不容易。匡章多次派人前往侦察河流水文情况,希望能找到一处水浅可徒步涉水而过的通道。可是每次侦察人员都遭到对岸楚军的阻挠,楚国士兵以密集的箭雨迫使齐国士兵无法靠近河流。正当匡章无计可施之时,齐国的侦察人员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当时侦察人员正在河边探察时,正好遇到一位当地人,在水草处喂牛马,便向他打听情况。该人说道:“要知道哪儿的水深,哪儿的水浅,其实很容易。你看对岸的兵营,兵多的地方,水路就是浅的,兵少的地方,水路就是深的。”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唐昧在防御部署上,凡水浅可涉处都布下重兵,这么一来,就很容易找出哪个地段可以徒步涉水。匡章在获悉这个重要情报后,立即观察对岸敌军的分布情况,眺望楚军兵营与旗帜,轻而易举地确定水浅区。他下令军队做好准备,精选强壮的士兵为先头部队,在夜黑风高时,从水浅的区域蹚水而过,出其不意地发起突袭。

    六个月的对峙,令楚国士兵有所松懈,在齐军的猛击之下,正在睡梦中的楚军如梦游般作战,根本组织不起强有力的反击。齐军在巩固滩头阵地后,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河,战斗呈一边倒的格局。在这个名为“垂沙”的小地方,以齐军为首的三国联军大破楚师,楚军伏尸遍野,总司令唐昧在战斗中被击毙。

    此役令齐国威震天下,当胜利的消息传到齐都临淄城时,齐宣王已是病入膏肓,在弥留之际终于完成一个心愿。这位一生幻想着重树齐国霸业的君主不久后便溘然长逝,在位共计十九年。齐宣王在位期间能任用贤能,崇尚文学,使齐国稷下学宫成为天下学术重镇;比起前任齐威王,齐宣王的对外政策更具扩张性,他是东方诸侯的领袖。在东方六强中,齐国北破燕、南伐楚,合纵魏韩,雄视一时,仍然维持着与秦国的对等地位。

    反观楚国,没有明确的外交原则,一会儿与齐联合,一会儿与秦联合,政策摇摆不定,最终既得罪了秦国,又得罪齐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遭到四强的鲸吞蚕食。垂沙之役后,楚国宛城、叶城以北的土地被魏、韩两国所夺取。

    更可怕的是,楚怀王的噩梦还远远没有结束。

    六围猎楚国(下):楚怀王之死

    楚怀王有个错误的观念,他以为在秦国执掌大权的宣太后、魏冉都是楚人,理所当然会与楚国关系亲密。这种想法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对于客卿而言,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忠诚,往往会用更残酷的手段打击自己以前的祖国。

    魏冉就是这样的人。这位权臣是秦昭王上台的关键人物,他以铁腕扫除了一切可能觊觎王位的秦公子,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公元前300年(即四国伐楚后的第二年),秦国丞相樗里疾去世,魏冉自任丞相,由此秦国在对外政策上更加激进。

    魏冉相秦后,第一件事,就是派遣自己的弟弟华阳君芈戎率领大军再度攻楚。这里顺便说个题外话,魏冉与芈戎虽然名为兄弟,可是在血缘上一点也不沾边,两人既不同父,也不同母,他们之所以称为兄弟,那是宣太后成了两人关系的桥梁。魏冉与宣太后同母异父,而芈戎与宣太后同父异母,因而魏冉与芈戎都是宣太后的弟弟,但两人却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

    芈戎的进攻令楚国人再度蒙羞。在上一年刚刚遭受重创的楚国显然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面对秦军饿狼般的进攻,楚怀王任命景缺为大将,全权负责前线指挥。可是景缺的下场与唐昧相同,他没有顶住秦军的强大攻势,战死沙场,楚军又有三万名将士阵亡。

    楚国的实力,在战国七雄中,好歹可以名列前三名之列,不料却被楚怀王折腾到这种地步,屡战屡败。那么楚怀王到底做了什么事呢?国难当头,他居然是求神问卜,大搞迷信。据史料所说,他“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把打败秦师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只是鬼神并没有现身相助,只得落了个惨败的下场。

    在这种情况下,楚怀王不得不求助于齐国,从秦国杀人后逃跑的太子横又一次被当作人质送到齐国,以换取与齐国的结盟。

    只是楚怀王的真诚令人怀疑,这位糊涂君王三番两次戏弄齐国,早令齐国人心怀不满,如今低声下气求和,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说到玩弄外交,楚国不仅不如秦国,也不如齐国。楚怀王把太子押在齐国,可以说是完全放下脸面了,毕竟是有求于人,对好面子的他来说,这样做已经很有诚意了。在外交上,楚怀王处处被动,相反,秦国则是积极主动。秦国不仅在外交艺术上炉火纯青,更重要的是,它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与坚定不移的执行力,不像东方诸国在外交上多数是朝令夕改。秦国最大的对手,一是齐国,二是楚国,因而最顾忌的事情莫过于齐楚联手,只要齐、楚有接近的兆头,秦国必定会出手破坏。

    现在楚怀王把太子作为人质送往齐国,以取信新上台的齐湣王,秦国自然不甘落后,随后也送上人质讨好齐国。这个人质必须是一个身份尊贵的人,最好是太子,这样就与楚国人质的身份等同。不过此时秦昭王还年轻,儿子都还没出生,哪儿来的太子?那要送谁入质齐国呢?秦昭王的弟弟泾阳君!泾阳君即秦公子市,他是昭王的同母弟,母亲就是执掌秦国大权的宣太后。这绝对是重量级的人物,也只有献上重量级的人物,才能表示秦国与齐国交好的诚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的外交政策是何等激进。当人质可不是好玩的,人质是一件抵押品,一旦两国关系恶化,人质必然倒霉,甚至要断送性命。秦国宣太后不惜把亲生儿子押在齐国,可见对此次外交的重视程度。秦国并不是要同齐国交好,而是换取齐国的中立态度,只要齐湣王不干涉秦国攻打楚国就算达到目的。

    此时的齐湣王刚刚登位,楚与秦这两个大国便争着把人质送上门,无疑令这位新君王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甚至有点飘飘然了,自认为是天下霸主了。秦与楚要两虎相争,对齐国那可不是坏事。如果秦国被楚国打败了,那么齐国便稳居第一强国的宝座;如果楚国被秦国打败,楚近秦远,对齐国也未尝不是好事。于是齐湣王两头应付,保持中立。

    齐国坐山观虎,秦、楚单打独斗。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八年,楚怀王三十年),在搞定齐国后,秦国大举出兵进攻楚国,连下八城,兵锋之盛,楚军莫可抵挡。

    就在楚怀王焦头烂额之际,秦使送来了一封秦昭王的书信。在信中,秦昭王写道:“最初寡人与大王结为弟兄,在黄棘会盟,大王以太子为人质,两国关系十分融洽。可是不料太子却盛气凌人,杀死寡人的重臣,非但不认错,还不辞而别。寡人确实压抑不住怒火,这才派兵侵犯楚国边境。如今听说大王您竟然让太子作为人质送往齐国,以此向齐国求和。秦国与楚国的边境接壤,为了和平相处,这才有联姻之事,秦楚通婚已有数百年,历史久远。现在秦楚两国交恶,兵戎相见,无法号令天下诸侯。寡人希望能与大王在武关会晤,当面签订条约,重新结盟。这是我的心愿,冒昧把这个提议告诉您,希望您考虑。”

    此时楚怀王都当了三十年的君王,而秦昭王不过才二十出头,他足以当秦王的叔叔了,可是在书信中,秦昭王却要跟他以兄弟相称,这就是霸气。

    小老哥楚怀王看了信后,心里很忐忑,拿不定主意。秦昭王指定的会晤地方是武关,武关在哪儿呢?在秦、楚边界附近,是属于秦国的地盘。想去吧,怕上了贼船,自投罗网;不去嘛,又怕激怒秦昭王这个小老弟,到时秦军又要泰山压顶了。怎么办呢?他心里没底,只好又求助于群臣了。

    “大王千万别去!”昭雎站出来说话了,“我们派军队固守边境线就是了。秦国如狼似虎,岂可相信呢?秦王野心勃勃,他的目的是想吞并群雄。”

    可是却有一个人劝楚怀王前往,谁呢?楚怀王的儿子子兰。我们只能说他年少不更事了,他说:“秦王这么有诚意,为什么拒绝他的好意呢?”

    重臣与儿子的意见相左,楚怀王听了儿子的劝告,因为他确实很少听臣僚的意见。自己没主意,又每次拒绝大臣的建议,这就是楚怀王内心的矛盾之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