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东西双雄(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樗里疾相似,甘茂也是文武双全。甘茂原本是楚国下蔡人氏,年轻时师从史举先生,在史举的教导下,遍读百家学说。由于秦国日渐强大,且对外来人才敞开大门,甘茂便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在秦国,他结识了张仪与樗里疾,其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很快得到两人的赏识,于是便开始平步青云的仕途生涯。张仪与樗里疾联合向秦惠王举荐,秦王召见甘茂并与之促膝长谈,很快被他的才思敏捷所折服,便任命他为副将,协助庶长魏章,参与指挥攻楚之战,立下赫赫战功。秦惠王去世后,蜀相陈庄叛反,秦武王遣庶长甘茂会同张仪、司马错伐蜀,诛杀陈庄,平定蜀乱。

    由于张仪的离去,秦相出现空缺。秦武王设立双丞相制,恐怕是担心出现像商鞅或张仪这样权力太重的大臣,这是对君主的巨大威胁。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向来以战功序定官职,故而樗里疾与甘茂两人双双入选,并不出人意料。

    崇尚武力的秦武王雄心勃勃,他站在前几代伟大君王的肩膀上,还要奋力向上攀爬,要在武功上超越秦孝公、秦惠王。

    他的理想是什么呢?秦武王向甘茂泄露了高远的理想,他是这样说的:“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他的理想就是“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目的是要窥周室,周室早已败落,有什么好窥的呢?无非是因为周室有象征权力的九鼎。倘若把九鼎扛回秦国,那么秦武王便是万王之王了。窥周室与“车通三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就要说说什么是三川。三川是韩国的地名,以境内有河(黄河)、洛(洛水)、伊(伊水)三川而得名,这里是中原的腹地。由于秦国与周室离得远,要“窥周室”,扛回大鼎,就必须打通韩国。事实上,这也是当年张仪提出的战略设想,只是并没有完全实现。

    韩国在岸门之战后曾屈服于秦国,但秦惠王死后,张仪离开秦国,韩国乘机摆脱秦国的束缚。秦武王上台后,便算计着要攻打韩国,实现“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的理想,倘若能实现,他认为就可以“死而不朽”了。

    谁能担任伐韩之役的统帅呢?常胜将军樗里疾显然是最佳人选,可是秦武王却打算任用甘茂。为什么呢?樗里疾是秦惠王的弟弟,王族成员,是秦军胜利的一面旗帜,他功劳太大了,功高震主啊。秦武王对樗里疾有很强的防备心理,并不想让他掌握兵权。对于伐韩这么重要的事情,秦武王宁可交给作为客卿的左丞相甘茂,就是有意架空右丞相樗里疾。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春秋战国,华夏诸国尚右,因此右丞相樗里疾地位要高于左丞相甘茂。

    甘茂对秦武王说:“大王如果要攻打韩国,就得联合魏国,请让我前往魏国游说魏王吧。”秦武王同意了,甘茂便动身到了魏国。

    这些年来,魏国一直充当秦的小喽啰,秦大哥要攻打韩国,魏襄王能说“不”吗?六年前,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魏襄王还想仗义,结果被樗里疾反咬一口,丧师失地,狼狈万分。如今秦国又要攻打韩国了,魏襄王连屁也不敢放了,乖乖答应了,全力支持大哥的行动!

    联合魏国的外交使命顺利完成了。可是甘茂这个人很有智慧,他一直在想一件事:秦武王要攻打韩国,却完全撇开樗里疾,这就使自己左右为难了。樗里疾在秦国政坛与军队中都拥有巨大的威望,又是甘茂的伯乐,现在甘茂要撇下恩人,独占伐韩之功,这樗里疾心里能舒坦吗,到时必定要多方阻挠。

    甘茂感觉自己像是夹心肉馅,左右为难,要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便让副手向寿先返回秦国,通报秦武王说:“我已经说服魏国了,可是建议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为什么要放这个风声呢?聪明的甘茂有两个考虑:第一,这是做给樗里疾看的,表示我甘茂并不想攻打韩国;第二,也是做给秦武王看的,给自己留下一个弹性空间。

    回到秦国后,秦武王便问甘茂:“为什么你建议不攻打韩国呢?”甘茂答道:“宜阳是三川的重镇,名义上是一个县,其实它面积相当于一个郡。大王让我千里跃进,奔袭宜阳,这个战略计划难度很大。大王听说过曾母的故事吧,有人对曾母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一点也不相信;可是当有三个、五个的人这样说的时候,曾母就吓得翻墙逃跑了。这说明人言可畏啊。如今大王对我的信任,比不上曾母对儿子的信任;而怀疑我的人,又绝不止三五个。要攻打韩国宜阳,必定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取得成功。倘若在这段时间里,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到时大王您一定会怀疑我。如果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攻打宜阳半途而废,还不如不要攻打韩国呢。”

    听到这里,秦武王明白甘茂的意思了,为了消除甘茂的疑虑,他安慰说:“你放心吧,寡人不会听他们的,我给你写了一份保证书吧。”于是左丞相甘茂消除顾虑,他与庶长封率领秦国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入韩国,宜阳战役爆发!

    事实证明宜阳之役确实是一场硬仗。作为军事重镇,韩国在宜阳驻有重兵集团。宜阳地区方圆百里,城池坚固,有十万精兵,城中储备的粮食可供数年之用。除此之外,韩国还有二十万的军队可作为后备力量。尽管秦军的英勇善战天下闻名,可是在宜阳城下,却打得十分艰苦。甘茂持续进攻五个月,但韩国人仍然顽强地顶住秦军的压力。

    这一场战争,成为当时天下人关注的焦点。作为韩国的邻国,楚国在是否要援韩一事上举棋不定。在宜阳战役爆发后,楚怀王便遣大将景翠率领军队屯驻北疆,一方面是预防战火烧向楚国;另一方面是为援韩做准备。在以往的战争中,韩国与楚国都遭受过秦国的重大打击,伤亡惨重,可谓是难兄难弟。倘若秦人拔宜阳,无疑对楚国是相当不利的,楚怀王指示景翠的军队在接近韩国的边疆地区依山扎寨,随时准备援韩。

    可是楚怀王毕竟被秦国人给打怕了,为援韩问题上,他举棋不定。倘若公开与秦国作对,可能会遭秦国的报复,怎么办呢?楚怀王想到了著名谋士陈轸,便问他道:“如今韩国首相是公仲侈,我听说他精明强干,且熟悉外交事务,他大概能保得住宜阳吧。我有个想法,想出兵帮助韩国据守宜阳,这样的话,韩国人会对我们感恩戴德,这大概对我们有利吧。”

    对秦国知根知底的陈轸断然反对道:“以公仲侈的智慧,也不能避免在宜阳陷入困境。大王要放弃这种想法,千万不要出兵帮助韩国人守卫宜阳。”

    可是陈轸并不能完全说服楚怀王,他指示前线将领景翠,要伺机而动。

    此时甘茂的处境有点不妙,一方面持续五个月的进攻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另一方面楚国兵团在一旁窥视,虎视眈眈。更要命的是,秦国朝廷内部反对的声音四起,这与他事先预料的一模一样。

    考验秦武王的时候到了。包括樗里疾、公孙奭等人都强烈要求退兵,攻击矛头直指甘茂。而此时前线秦军又陷入苦战而不能自拔,秦武王也焦头烂额。面对各方所施加的压力,这位以尚武著称的君王也开始动摇了,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想要放弃攻略宜阳。

    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甘茂听说秦国内部纷争后,立即派人回到秦都咸阳,对秦武王说:“大王的保证书还在这里。”这就是甘茂的精明之处。他早就预料到有这样的结果,事先未雨绸缪,手里紧握着秦武王的保证书。

    这下子秦武王没话说了。秦武王的性格直率刚强,当然不会不认账,事到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顶住诸方压力,把宜阳之战进行到底了。

    转眼间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到来了,这是公元前307年,即秦武王四年。宜阳的战事仍然激烈地进行,各诸侯国都在密切注视这场中原大战的结局。

    这场战争最可能出现的变局,是楚国会不会参战。连无所事事的周王室东周君也在关心这场战事,他问大夫赵累说:“你认为这场战争会是怎么样的结果?”赵累答道:“宜阳必定会被秦军攻破。”

    东周君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不一定吧。宜阳城内有十万大军,韩国首相公仲侈还可以调集二十万的军队。现在楚国将领景翠在一旁窥视,相机发兵救援宜阳,我看秦国准攻不下。”

    赵累摇摇头说:“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成功,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了,如果不成功,恐怕就要被革职,所以他必定会尽全力攻克宜阳。而秦武王在朝中顶住群臣的巨大压力,执意要把宜阳战争进行到底。他是很重面子的人,倘若失败,一定会深以为耻。无论是秦王还是前线将领,都有必克宜阳的决心,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果不其然,秦武王不仅没有退兵,反而又遣重兵投入宜阳战场。秦武王倾国内精兵攻略宜阳,志在必得,这个架势终于迫使楚国人不敢轻易参战。

    然而宜阳之坚固,实在是名不虚传。尽管甘茂获得生力军的支持,以钢铁般的意志对固若金汤的宜阳城发动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进攻,可是仍然举步维艰。一贯英勇的秦国兵团也疲惫不堪,甚至厌战了,听到战鼓声时,谁也不前进了。

    甘茂对亲信说:“我作为一名客将,却能在秦国担任丞相,这是因为秦王想通过我来得到宜阳。如果不能攻克宜阳,在国内樗里疾、公孙奭等人一定要排斥我,在国外韩国宰相公仲侈一定会通缉我,到时天下之大,恐怕没有我的藏身之地。”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攻克宜阳,甘茂悬赏重金以组织一支敢死队,为提高赏金,他不惜将自个的钱财拿出来倒贴。他召集全军,下达死令说:“明日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攻下宜阳城,那么宜阳城郊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地。”

    如果说秦军疲惫不堪,那么被围困在宜阳内的韩国兵团更是处境不妙,他们苦苦支撑,可是敌人却越来越多。甘茂深知,谁的意志力更胜一筹,便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秦军最后一波进攻在疯狂中展开了,敢死队拼了老命,奋勇登城。在甘茂的死令之下,后续部队紧紧跟上。秦人的决心最终占据上风,宜阳守军在敌人疯狂的进攻之下,最终崩溃了。

    宜阳沦陷,韩国军队战死六万人!这是秦军继修鱼、丹阳之战后取得的又一场重大胜利。甘茂如释重负,他意犹未尽,乘韩国人大溃败之机,果断扩大战果,涉河夺取武遂,并在此处筑城。至此,韩国人再也无法抵抗了,韩国宰相公仲侈被迫亲自入秦请罪求和。尽管韩国在此役中战败,但秦军的伤亡也绝不在少数,据《战国策》所载,“秦死伤者众”,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时甘茂指挥的秦国兵团也是强弩之末,难以持续作战,故则秦武王遂同意韩国的请和,秦韩战争结束。

    宜阳之战令秦武王实现了“车通三川”的梦想,接下来他要做的便是“窥周室”。秦武王先派右丞相樗里疾率领一百辆战车进入西周,最初几位周王都是居东周,在公元前315年周赧王上台后,迁徙于西周王城。樗里疾此番前来,当然是别有目的,倘若周赧王没有什么戒备,正好可以顺手牵羊把西周给灭了,然后把九鼎扛回秦国,只要弄到了九鼎,那秦武王就可以成为天下至尊了,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秦国是个如狼似虎的国家,周赧王岂能不知,要怎么办呢?樗里疾可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秦国的常胜将军,智慧超群,不要看他带来的战车不是很多,只要西周一疏忽,可能就被他颠覆了。周赧王思前想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派人前往欢迎樗里疾的到来,对客人说,西周这个地方,社会治安不太好,所以有必要加强防备。怎么加强防备呢?周赧王安排一队持戈的士兵,走在秦国车队前面;又安排一队强弩手,走在秦国车队后面。名义上是保护樗里疾的安全,实际上是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周赧王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面对号称“智囊”的樗里疾,只要稍有闪失,一定会被他抓住机会,颠覆成功。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樗里疾也没有任何机会。更重要的是,一心想要夺取九鼎的秦武王在这个时候意外身亡,这才让西周政权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

    身体强壮、充满尚武精神的秦武王,怎么会意外身亡呢?据《史记》“甘茂列传”所记,秦武王是死于周都,即西周王城。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在樗里疾率领一百辆兵车入西周后,秦武王随后也抵达王城,大概是为了实现他“窥周室”的梦想。

    为了展示自己夺取周室九鼎的决心,他与手下的大力士孟说进行一场举鼎大赛,看看谁举的鼎更重,举得更久。孟说是著名的力士,秦武王敢与他比赛,说明对自己的力量是非常自信,他要证明自己是有史以来最勇敢的一位君王。可是比赛终究是风险的,意外发生了,秦武王举鼎时,可能是因为重心不稳,鼎的重量没有平均分配在两腿上,致使其中一腿受力过猛,只听得嘎的一声,腿骨断裂。这个伤成了致命伤,不久后,伤势恶化,这位好勇斗狠的秦国君王,竟然英年早逝。

    想要夺鼎,却死于鼎之下。这就是秦武王的宿命,他也算是为鼎而生,为鼎而死了。秦武王之死,让周室逃过一劫。当年秦武王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不料一语成谶,三川也通了,周室也窥了,寡人也死了,至于是不是不朽,那就不得而知了。

    秦武王之死引发了秦国政坛的地震。由于秦武王死得太突然,他又没有儿子,谁能成为下一任的秦王呢?继任者肯定要从秦武王的几个兄弟中挑选一人,但问题是谁有资格呢?于是乎各方势力粉墨登场,秦武王的诸多兄弟都要争夺王位,其中最有实力的公子有两人,一个是公子壮,一个是公子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