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纵横天下(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要说苏秦的贡献,那就是他提出“合纵”的主张,这个外交新思维在战国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真正把东方诸侯合纵运动推向高潮的人,并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犀首)。与此同时,与“合纵”对抗的“连横”战略也横空而出,在秦国主持连横运动的人,则是张仪。在没有刀光血影的外交舞台上,纵横家们粉墨登场,奉献出一幕幕精彩的大戏。其中最精彩的对阵,当然是张仪与公孙衍的交锋。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位大师级纵横家的故事。

    三张仪的发迹史

    张仪早年与苏秦一样遭遇过许多挫折,坎坷似乎是纵横家成长道路上必须修炼的课程,唯有坎坷,才能完全挖掘出自己的潜力。

    据《史记》所载,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是同门师兄弟,他的年龄可能比苏秦要小。在求学期间,他的聪明才智就让苏秦自叹弗如,他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天生就是一块纵横家的料。不过刚出道那会儿,他与苏秦一样,四处碰壁,狼狈不堪。

    从鬼谷子那儿学成归来后,张仪自以为可以行走天下了,便开始了他的游说生涯。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得到赏识。此时魏国正是魏惠王统治时期,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过渡期。魏国之衰从人才的流动也可看出一斑,商鞅、公孙衍、张仪等人都是由魏入秦,在魏国默默无闻,到了秦国反倒光芒四射,这说明魏惠王在吸纳人才上表现很差。

    张仪家里很穷,可是他不甘心过小日子,不想种地或者打工,他自认为凭借自己非凡的口才,一定可以出人头地的。于是他来到了楚国,很快成为楚相国府里的门客,正当他以为可以平步青云时,不想却发生了一件事。一回,他与相国(令尹)一同喝酒,喝完酒后,相府丢失了一块玉璧,于是大家便怀疑是张仪偷的。相府的门人对相爷说:“张仪这小子家里贫穷,品行不好,一定是他偷了您的玉璧。”大家一听,纷纷表示赞成,找个替罪羊多省事啊,于是把攻击矛头都对准了张仪。

    就这样,张仪被抓起来,严刑拷打,遭鞭笞数百下,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咬紧牙关,死不承认。他也想过有可能被活活打死,多数人挨不住打就屈打成招了,可是他决不,因为他就算招了,也交不出玉璧。如果他承认自己是小偷,那政治前途就此画上一个句号了。所以张仪横下一条心,哪怕被打死,也不能承认这个罪名。宰相府的人尽管严刑逼供,可是毕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张仪就是小偷,最后也只能把半死不活的他给释放了。

    体无完肤的张仪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心疼地说:“唉,夫君您要是不读书,不学游说之术,怎么会蒙受这等冤屈与耻辱啊。”

    张仪张大嘴巴,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看着夫君那可爱的样子,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这就够了。”张仪乐呵呵地说。

    这就是一个成功者所具备的乐观心态,而心态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信心将成就一个人的未来。

    楚国是待不下去了,要去哪儿呢?张仪正在苦思冥想之际,有人跑来给他指明了一条路,来人对他说:“您不是跟苏秦是同学吗?现在他在赵国当大官了,您怎么不去投奔他呢?”张仪一听,一拍大腿,对啊,他已听说苏秦在赵国挂了相印,如今自己这么落魄,去找老同学准没错。于是他打点行装,动身前往赵国。

    其实这位“指路者”正是苏秦派来的。苏秦的目的就是要把张仪引到赵国,因为他有一个大计划。可是张仪对此一无所知,他兴致冲冲地到了赵国后,马上前往苏秦的府邸,到了大门口,他递上名片,求见苏秦。可是苏秦早已暗中交代了府里的下人,既要留下张仪住几天,又不要引见给自己。这样,张仪在苏秦府中待了几天,心急如焚,心里颇怪自己的老同学,怎么这人一富贵,就完全没有同窗之谊了呢?

    几天后,终于有人来通报,可以见苏秦了。张仪心想,老同学总算还没忘了我呢。可是他哪知道,很快他就要被羞辱一番了。

    张仪进到内堂,只见苏秦高高坐在堂上,见到他进来,也没吭声,只是用手略示意一下,下人便引张仪坐在下堂,离苏秦远远的,只能抬头仰望自己的同学。显然,苏秦故意坐得高高的,保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接下来,苏秦要关照老同学一下,他让人端上些食物赐给张仪。张仪一瞧,都是些下人们吃的菜肴,心里颇为不痛快。不想此时苏秦又奚落他道:“老同学呀,凭着你的才能,竟然穷困潦倒到这个地步,我真为你感到羞耻啊。当然了,我可以在赵侯面前举荐你一下,让你富贵,只是你不值得我这样做呢。”

    张仪来的时候,本想着沾沾老同学的光,总能捞点好处,没想到吃下等食物,还要挨骂蒙羞,他不禁怒气冲冲。可是苏秦才不管他呢,等他吃完后,就像打发下人一样,把他打发走了。这下子张仪的自尊心遭到了空前打击,他走出苏秦府邸大门,恨恨地想:苏秦,你别得意,我以后得给你苦头吃才行。

    此时的张仪自己一文不名,怎么报复呢?显然,如果他不能像苏秦那样,挂上某国的相印,那报复就是一句空话了。那要到哪一国呢?赵国最怕的国家是哪个呢?很显然是正在崛起中的秦国。那好,我就到秦国去吧。张仪下了决心,动身前往秦国。

    只是张仪未尝想到,他是苏秦大计划中的一枚棋子。张仪离开后,苏秦这才对一位门客说出实情:“张仪是天下奇才,我都比不上他。如今我侥幸被赵国任用,赵国最大的敌人就秦国,而能够掌握秦国大权的人,只有张仪。只是张仪还没有时来运转,他现在穷困潦倒,很难有机会接近秦国君主。我怕他会贪图小利,以至于浪费成就大功业的机会,所以故意羞辱他,就是为了激发他的斗志。如今他动身前往秦国了,一路上会遇到许多麻烦,您帮我在路上照应他。”

    说完后,苏秦给了这位门客一包金币,并配了一辆马车,让他跟踪张仪,暗中相助。门客依苏秦的意思,有意接近张仪,与他住同一个宿舍,张仪缺什么,他就给什么。张仪还以为遇到好心人,内心十分感激。到了咸阳城后,门客又拿着金币四处打点,使得张仪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

    关于张仪入秦的时间,据史料所记,是他相秦前两年。张仪在秦国为相的时间是秦惠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以此推算则他入秦的时间是秦惠王八年,即公元前330年。可是这个时间与《苏秦列传》中的时间相矛盾,据《苏秦列传》,苏秦离开赵国的时间是公元前333年,即秦惠王五年,那么他以赵相的身份暗中相助张仪的时间则不当晚于此。因此笔者判定张仪入秦的时间应该是在秦惠王五年之前,即公元前333年之前。

    秦惠王刚上台时,消灭商鞅的势力,为自己清除了一大内患。刚开始秦惠王对国外的说客有一种排斥心理,故而当时刚到秦国的苏秦游说不成反碰一鼻子灰。可是很快这位明智的君王发现秦国之所以蒸蒸日上,靠的完全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冒险分子,于是他便抛弃成见,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这使秦国避免了闭关锁国的命运。张仪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秦国,靠着苏秦暗中相助,他顺利见到秦惠王,并向他大谈远交近攻的连横战略。秦惠王听后十分感兴趣,于是重用张仪。从此之后,张仪在秦国政坛崛起,平步青云。

    此时苏秦派来的门客见张仪已经在秦国站稳脚跟了,便前来告辞,对他说自己就要离开秦国了。张仪一听急了,脱口说道:“我是靠着您才有今天的地位,正想要报答您呢,您为什么要离开呢?”

    门客微微笑道:“事到如今,我也跟您说实话吧。了解您的人不是我,而是苏秦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将攻打赵国,他认为除了您之外,没有谁能掌控秦国的政权,所以一心激您到秦国,同时又派我暗中提供财物相助。现在我完成任务了,要回去向苏先生交差了。”

    张仪这下子才完全明白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他心里觉得很惭愧。自从在赵国蒙羞后,自己对苏秦一直怀恨在内,却不知道一路走来,其实都是苏秦在暗中相助。一般人以为这些纵横家都是些见风使舵的人物,没有什么准则,忘恩负义,其实不尽然。他们对待朋友倒都很热诚,苏秦也好,张仪也罢,“报恩”的心理都是很强的。听了门客的话后,张仪很激动地说:“哎!苏先生的这些做法,正是在鬼谷先生传授的学术之中啊,可是我却没能领悟,很明显我的水平不及苏先生啊。我才刚刚被任用,岂能谋取赵国呢?请您一定要代我向苏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苏先生在位执政时,我哪里敢说些什么,又哪里能做什么呢?”言下之下,他张仪绝对不会做对不起苏秦的事,也不会鼓动秦惠王去攻打赵国。

    张仪想要回报苏秦,可是这时秦国最有权势人物是大良造公孙衍。公孙衍也是魏人,他上台后急着要表现,便离间齐、魏两国与赵国的关系,唆使齐、魏两国联合讨伐赵国。由于公孙衍的谋划,令苏秦在赵国失去赵肃侯的信任,被迫由赵入燕。

    可以说,公孙衍的做法令张仪十分不快。张仪知恩图报,并不想与苏秦作对,可是由于公孙衍的插手,苏秦还是遭到暗算。公孙衍也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之一,虽然他的名气远远比不上苏秦、张仪,但其成就并不在两人之下。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张仪与公孙衍,同样来自魏国,同样是搞纵横术的高手,两人目的相同,都是想捞得政治权力与名望,这样明争暗斗便不可避免了。但无论是心机还是才华上,张仪都要技高一筹。在之后的几年,张仪越来越得秦惠王的宠幸,而公孙衍则失去信任,越来越受秦惠王的怀疑。气急败坏的公孙衍最后索性不辞而别,他离开秦国,跑回魏国去了,魏惠王任用他为将军。

    这是张仪与公孙衍的第一次较量,在这一回合,张仪成功挤掉了公孙衍。

    秦国以公孙衍叛逃为借口,大兵压境讨伐魏国。可怜的魏国已经想不到对付秦国的办法,汾阴、皮氏、焦、曲沃等城邑纷纷落入秦军之手。

    公元前328年,秦国又一次发动对魏国的战争,指挥伐魏之役的,是秦公子桑(一说公子华)与张仪。这场战争可视为秦惠王对张仪的考验,让他率军去屠杀自己的同胞。倘若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张仪殆可称为“魏奸”,不过当时大家都是在周王朝的天空之下,国家观念不若后来那么强。那是一个观念巨变的时代,不仅是君择臣,同时臣也择君,在张仪看来,是魏王不肯用我,我才跑到秦国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

    张仪不仅会耍嘴皮子,打起仗来也很卖力,指挥秦军占领蒲阳。不料在夺取蒲阳后,他竟然游说秦惠王,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蒲阳城归还给魏国。不仅如此,还建议秦惠王派一位公子作为人质待在魏国。

    秦惠王听得两眼发愣,这张仪肚子里究竟在想什么呢?到底是不是魏国派来秦国的奸细呢?说实话,张仪确实是在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冒险。幸好经历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已经有了一种包容的心态,秦国君主的肚量也着实令人佩服。张仪在秦惠王耳边悄悄说上几句,秦惠王不怀疑他了,中,就按张仪说的做吧。

    于是,蒲阳又回到魏国人手中,而且秦国还双手献上一名公子入质魏国。征服者居然摆出如此谦逊的姿态,这令魏惠王也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其实张仪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还记得智者老子说过话吗:“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放出鱼饵,是为了钓到大鱼。做了好人后,张仪开始游说魏惠王:“秦国对待魏国特别好,魏国不能对秦无礼,总得有点表示吧。”

    原来退一步是要进两步。此时的魏惠王已经当了四十二年的国君,垂垂老矣,这位魏国统治者在他漫长的统治生涯中,几乎都在打仗。魏国与七雄中的其他六个国家都打过,而且魏国是越打越弱,西线被秦国打得抬不起头,东线更是遭到齐国两次沉重的打击。此时的魏惠王早已没有斗志与热情,只是对虚名倒还看得很重。

    秦国的态度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令魏惠王真的很惊讶甚至是欣喜,至少让他面子上过得去。而张仪就是揣准了魏惠王的心理,保全他的面子,准能捞到好处。果不其然,为了报答秦国的“恩惠”,魏惠王大笔一挥,把上郡十五座城池割给秦国。当然,秦国的谋略也很高,作为交换,秦惠王又归还焦地与曲沃给魏国。这样,魏惠王更有了面子,可是秦国人只是在偷笑,因为他们是用魏国的城邑来交换魏国的城邑,自己却分文未付呢!

    张仪证明了自己在外交上的非凡本领,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对秦国的忠心。秦惠王也不是一个吝啬的君王,他把相国的帽子戴在张仪的头上。秦国以前是不设相位的,最高职位是大良造,秦设相国,始自张仪。

    这样,这位曾在楚国被当作小偷、曾在赵国被苏秦故意羞辱的底层人士,终于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成为时代的传奇人物。他与苏秦都是从下层奋斗上来的成功者,战国时代贵族政治的解体,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底层人士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奋斗而跻身高层,可以说,这是一个梦想飞扬的时代。

    魏国并不是秦国鲸吞蚕食的唯一对象。张仪相秦后,他急着要有所表现,便对赵国发动一场战争。在苏秦相赵时,故意暗中协助张仪,就是希望张仪若能掌握秦国的大权,可以避免秦赵战争。为此,张仪也曾许下诺言,只要苏秦还在位,他决不会发动对赵国的进攻。不过此时由于苏秦已经离开赵国了,张仪也就没必要遵守自己的诺言。秦国军队果然骁悍,又一次大败赵军,杀死赵国将领赵疵,攻取蔺地与离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