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商鞅变法(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变法以来,秦国国力的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秦孝公显然极为满意,不过对我来说,这才只是第一步罢了。第一次变法,主要是变更法令,强化赏罚手段,限制民众的自由,让他们服从于国家,他们只需要懂得去执行命令就行。这一阶段的改革,基本成功了,但不能松懈,因为好逸恶劳是人性的弱点,只要松懈了,前期的改革就泡汤了。

    第二阶段的变法,主要是完善、强化国家的行政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迁都咸阳。秦都原本在雍,后曾迁到泾阳、栎阳,整个迁都过程就是往东迁移,这也明摆着秦国的发展方向便是向东扩张。迁都这种事情牵连很广,而且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得十分慎重。譬如魏国就是一例,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实际上说明魏国的发展重心从西部转向东部,这从根本上影响到其国家的整体战略。对于迁都咸阳这件事,我思考了许久,而且是经过多方论证后才向孝公提出来的。自从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这个都城距离河西十分近,显然秦献公是要做出一种姿态,一定要收复河西之地。可是我不能不说,栎阳并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都城,它更像是一个临时军事指挥中心,难以担当行政中心的职能。相较之下,咸阳的地形十分好,四周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且扼东西、南北交道要冲,在此建都,中央政府对国内四境之地都有很强的掌控力。迁都还有另一个重大意义,作为新都,咸阳的保守派势力绝对不像雍、栎阳这些旧都那么强大。

    第二,完善行政区。我把秦国的小乡小邑、村落整合为县,全国总共有四十一个县。每个县都设置县令、县丞、县尉,分别掌管县的民政、军事。以上三个要职都由国君直接任命,这样一来,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力度大大加强了。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以尽人力垦辟,弃地悉为田畴”。这是跟我一贯的农业原则相一致的,农业是经济基础,是战争的坚实保障。秦国地广人稀,而三晋地狭民贫,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三晋引进劳动力,分给他们田地与住宅,允许他们三代人不用服兵役。我这样做,既增加了秦国的劳动力,同时也削弱了魏、韩、赵三国的兵源后备力量,可谓是一箭双雕之计。我又颁布政策,鼓励开荒,只要是力所能及,不限土地数量,任由百姓耕种。这一政策实施数年后,秦国一举成为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关于开垦荒地的事宜,我写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垦令》,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第四,统一度量衡制度。这就是标准化,标准化的重要性,别人都没有看到,但我看到了。可以说,后来秦国能异军突出,标准化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就单说一个例子吧:兵器。秦国统一度量衡后,有了标准的量器、容器,国家要打造一批兵器时,只要在设计图中标明规格,如大小、重量、尺寸等,那么无论在全国的哪个工场打造,出来的兵器规格都是相同的。这点重要性可不要小看啊,除了秦国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点。其他诸国,兵器五花八门,有长有短,规格混乱。往往这里制的箭,在别处制造的弩上无法使用,自个的兵器一旦丢失,使用另一把时,总是长短、重量都不同,用起来很不顺手。秦国兵团能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武器的标准化。我感到幸运的一点是,其他诸国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太讲究个性与自由了。

    第五,革除戎狄陋习,禁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秦国僻居西北,受戎狄风俗影响至深。戎、狄这些蛮族,风俗迥异于中原。譬如说,女人嫁人后,丈夫死了,就嫁给丈夫的弟弟,也可以嫁给下一代,只要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可以嫁给孙辈,一个女人嫁入一个家庭后,她就自始至终是这个家庭的女人。正因为如此,其一家人住在大屋里,连同女人,不避亲疏,这对中原人来说,实有伤大雅。所以我要制止这种风气蔓延,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入主中原,得有文明人的样子。

    以上就是我第二次变法的内容,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浸透了我的心血。

    三我是商鞅(下):车裂

    在秦、魏休战的这一段时间里,秦国致力于第二次变法,而魏国则谋求充当世界老大。魏侯魏?纠集了十二个小诸侯,以朝天子为名,打算向西攻略秦国。这次魏国兴师动众,来势汹汹,秦孝公心里很焦急,紧急召我入殿。我对孝公说:“这样吧,请派我作为议和代表出使魏国,我到时见机行事,游说魏侯退兵。”

    对魏侯魏?这个人,我十分熟悉。当年我还在魏国时,公孙痤临死前,先是劝魏?要重用我,如果不能重用,就杀掉我。

    魏?把这些话当作疯话,没有在意。我只能说,魏国有过很多机会,但都没有抓住:曾拥有吴起却把他逼走,后来又不能用我,我只能投奔秦国。魏?有很大的野心,但他的才能与其野心不相匹配,好大喜功,没有战略眼光。这种人,只要给他送上糖衣炮弹,就容易搞定了。到了魏国后,我见到了魏侯。这时距我离魏入秦已经十七年了。但我想魏侯一定还记得我,因为当年的无名之辈,如此成为让诸侯闻风丧胆的秦国大良造了。我对魏侯展开了心理攻势,先是赞扬了他的伟大功业,把他吹得晕乎乎的,然后又略为惋惜地说,有这么伟大的功业,却只能领导鲁、宋、卫这样的小国,实在与世界领袖的实力不相般配呀,不如称王,先有“王”的名号,然后可成“王”的事业。我这么一忽悠,说到魏?的心坎里了。我看出他眼中闪烁着光芒,便添油加醋说,我们秦国支持您称王,到时您只要再搞定齐国与楚国,那就真正是世界领袖了。这么一说,他乐得合不拢嘴,把讨伐秦国这件事抛之脑后,真的就自称为王。魏?是七大强国中第二个称王者,他自称“夏王”。为了继续糊弄魏?我还派公子少官出席由他主持的“逢泽之会”,表示秦国愿接受魏国的领导。我没有牺牲任何主权,只是花费一些路费盘缠,就把一场战争消弭于无形之中了。

    自称为王的魏?趾高气扬,为了充当世界老大,不惜对自己的兄弟韩国大打出手。可是关键时刻,齐国人又一次伸手相援,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大将庞涓都死于这场战役,而魏军足足损失了十万人之多!

    马陵之战的消息传到秦国后,我立即断定,此役是魏国兴衰的分水岭。我必须要抓住机会,再给魏国予致命一击。此时的魏国,真是狼狈不堪。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即马陵之战后一年,齐国人攻入魏国东部,包围平阳城。我偷笑了,此时不讨伐魏国,更待何时呢?于是我亲自带兵,杀入魏国西部,一路上魏国军队丢盔卸甲。对魏国人来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乎与此同时,赵国军队攻入其北部。这个国家的地缘劣势显露无遗,两线作战对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不情愿看到的事。而魏?面对的是三线作战,你完全可以想象出他捉襟见肘的窘态。

    尽管这些年秦国趁魏国向东发展、无暇西顾之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的来说,秦国还未取得明显的优势。虽然我们在少梁、安邑诸役中,重挫魏军,但河西大片土地仍然牢牢控制在魏国人手中,他们修筑了牢固的长城,要收复失地并不容易。

    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我得知魏?派公子卬镇守西疆。公子卬曾经跟我交情不错,以前我在魏国宰相府当差时,曾跟他喝过酒。这个人交游甚广,但他有一个毛病,容易轻信别人。我突然在脑袋里冒出一个计划,何不利用他的弱点,设下圈套,诱使他上钩呢?

    打定主意后,我来到秦宫觐见秦孝公,提议对魏国发动一场空前的打击。我知道要说服孝公,就必须唤起他内心创造伟大事业的热情,于是便分析说:“秦国与魏国就是死对头,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这么说呢?魏国西部是险峻的山岭,跟秦国以黄河为界,独占崤山以东的地利,一有机会就能向西出击,侵略秦国,倘若没有机会,它还可以向东扩张。自从主上即位以来,赖主上圣明,国家强盛,多次打败魏国。如今魏国在马陵遭遇新败,太子申被俘,庞涓被杀,诸侯反叛,这可是攻打魏国的良机。倘若我们能一举打败魏军,魏国必定放弃西部而全力谋求向东发展,这么一来,我们就将占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地势,向东控制各路诸侯,这可是帝王的伟大事业呀。”

    我这些话,让秦孝公听得血脉贲张。不要忘了两百多年来,秦国一直被阻挡在黄河以西,难以向东挺进,可是他秦孝公要终结秦国无所作为的历史,他要成为秦国历代君主中的最伟大者。我的意见得到批准,一支精锐的远征军很快组建起来,仍然由我担任统帅,这将是秦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

    魏国派出一支强大的兵团与我军对垒,统帅正是我的老朋友公子卬。我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送到魏军兵营内。这封信是这样写的:“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欲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我的语气十分恳切,都差点被自己感动了。公子卬也是猪脑袋一个,还真信我的话了。可是他怎么不想想,要是我真的“不忍相攻”,我还带着这么多人马来干吗呢?难不成真的就千里迢迢来喝一杯酒吗?很显然他还恪守着春秋时代的信义传统,这种人在我看来真是可怜,因为我挖了一个大陷阱,就等着他掉进来呢。

    果不其然,公子卬如期前来赴约,可是他要遗憾终生了。我当然装模作样,与他搞了个会盟仪式,然后又假惺惺地陪他喝酒,畅饮一番。他一点也没怀疑我别有用心,就在他喝得有点醉意时,我事先安排埋伏在外的甲士突然杀出,公子卬的卫队很快被缴了械,他轻而易举地成为我的俘虏。这时他酒醒了,怒气冲冲地咒骂我,可是我置之不理,令人把他关押起来,因为我懒得与阶下囚多费口舌。

    统帅被俘虏,魏国军队群龙无首。我的“斩首行动”大获成功后,果断地对魏军发动致命一击。这一战,魏国人惨败,伏尸数里,血流成河。这场战事堪称是我军事生涯的代表作,这一战对魏国的打击力度,堪比孙膑所指挥的马陵之战。魏国的强盛始于魏文侯,经魏武侯而终结于魏惠王。后世学者雷学淇曾这样评论说:“惠王之败于齐、秦,此盛衰一转关也。”这里说的“败于齐秦”,指的就是马陵之役与我大破公子卬之役,这两大战役,使魏国在东、西两线全部遭到惨败,此后霸业式微矣。

    魏?再也顶不住了。在接连败给齐国与秦国后,魏国国内空虚,民怨沸腾,社会动荡,魏?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迫切希望与秦国谈和。魏国使者前来,我狮子大开口,要求他们必须割让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对秦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魏国修筑有坚固的长城,这成为秦国向东扩张时不得不防的心腹之患,只有把这根楔子拔掉,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河西是魏国几代人耗费巨大财力物力经营的,目的就是遏制秦国,可是到现在,魏国事实上已经无力压制秦国了,除了忍痛割爱之外,魏国如何能换取和平呢?

    我在谈判过程中对魏国代表软硬兼施,并不时发出战争威胁,最终魏国人屈服了。和谈的最后结果是魏国割让一部分河西之地给秦国。这简直是梦幻般的胜利,秦孝公忍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因为自从魏文侯夺河西地,历代秦君都深以为耻,并把收复河西作为雪耻的第一目标,如今这一伟大事业在孝公时代往前迈进一大步,他如此激动,实是理所当然之事。当然,激动的并不止是他一人,包括我,包括整个秦国都陶醉在这一巨大的胜利之中。

    尽管魏国还保留一部分的河西之地,但已经不足为患了。因为他们花费巨资兴建的长城已经失去了作用,根据条约,他们不得不放弃部分的长城防线。这样一来,魏国人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已经支离破碎,秦国完全收复河西是指日可待的。

    作为秦国第一功臣,等待我的,不止是鲜花与掌声,也有巨大的封赏。我奋力一跃,跃上了人生的顶峰。

    智擒公子卬、大败魏师、光复失地,这一连串的伟大胜利,为我事业锦上添花。尽管我位极人臣,担任大良造已有十二年之久,手握生杀之权,但我仍有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分土”。

    当年秦孝公贴出招贤榜时,最让我激动的就是以下这句:“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尊官”我早就做到了,而且是百官之尊了,但“分土”则还没有。如今秦孝公要达到的目标,几乎全部达到了,富国强兵、收复失地等等,都实现了,应该要兑现“分土”的诺言吧。

    果不其然,秦孝公很快实践诺言了。他把於地封给了我,共计有十五个城邑,后来我把於改名为“商”,故而后世就不再叫我“卫鞅”或“公孙鞅”,而是叫“商鞅”,这个名称我喜欢,因为我已经差不多“裂土封侯”了。为什么讲“差不多”呢,因为虽然“裂土”了,按照当时的传统,必须要有王室的认定,才能算是“封侯”,所以我并不称为“侯”,而是称为“君”,世人也把我叫“商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