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商鞅变法(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我是商鞅(上):入秦

    我叫商鞅,不过在生前,更多的时候被称为“卫鞅”或“公孙鞅”,那是因为我是卫国人,而且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在那个兼并杀伐的年代里,小国的国民充满了不安全感,总是提心吊胆,担心某一天清晨醒来时,发现有一支虎狼之师已经兵临城下了。我的国家在那个时代绝对不是天下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小心翼翼地迎合周围的大国,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罢了。可是要生存并不是容易的事,对我们卫国来说,最可怕的敌人是赵国,这个强悍的邻居把我们的地盘当作扩张的第一站。赵国的侵袭是无止境的,我们每次只能向魏国求助,幸好魏国喜欢充当世界老大,总在关键时刻出兵相助,这才使我们有了一点呼吸的空间。

    也许是因为生存压力巨大,卫国人比起其他国家的人有更多的忧患意识,而且我们也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去观察周边的大国。正是这种超然的心态,使卫国人超越狭隘的国家思想,而是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乱糟糟的时代。尽管是不起眼的小国,卫国还能涌现出世界级的人物,这令我很受鼓舞。我的偶像之一就是吴起,他就是卫国人,先后到过鲁国、魏国、楚国,无论他身居何国,都能把自己所有的才华与智慧,无所保留地奉献给那个国家,这就是我说的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哪里能接受我、信任我、给我无限发挥的舞台,哪里就是我的家园。

    说实话,我跟吴起有很多共同点,这或许是我深受他的影响。我们都致力研究兵学与法学,当然,论兵学我不及他,但论法学他不及我;我与他一样,脑袋里只有一根筋,我们想要做的事,就一定会尽心竭力去完成,不论遇到多大的阻力,都要去挑战它,冲决它,我们都是天生的斗士。你想不到吧,何以卫国这样的小地方能出现我与吴起这样无畏的斗士呢?这大约是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要面临无休止的各种灾难,包括战争、内乱等等,因此我们的神经变得十分坚强。

    从小时候始,我就喜欢上刑名之学,也就是法学,因为我喜欢探究事情的真相与原因。卫国的政局一直很混乱,比如说昭公六年时(前425年),公子亹杀昭公自立;在他上台后十一年(前415年),又被公子颓所杀。为什么贵为一国之君,却频频被弑呢?要怎么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富足强大呢?这就是我所关心的事。我搜罗来了历代刑名家的著作,钻研他们的做法,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头脑里渐渐有了一幅清晰的图像,这是一张井然有序的国家图画,我把它想象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怎么说呢?譬如……人体?差不多吧,脑袋是一个指挥中心,四肢躯干都得听它的,脑袋下达命令后,全身每一块肌肉、神经都被调动起来,去完成想要达成的任务。国家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君王与政府高高在上,就是个脑袋,百姓就是四肢躯干,各安其职,一旦有命令,就迅速调动起来,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去完成。这样的国家就是一个有机体,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当然,我并不满足于当一个理论家,得要有一块试验田。卫国不是好的试验田,尽管它是我的家乡,一来,因为我身份特殊,身上有卫国公室的血统,如果我在这里推行我的政治主张,会被人认为我想篡权夺位;二来,我自信我的理论不仅可以富国强兵,吞并天下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须在大国试验才行,卫国太小,无法用我的理论。

    那要去哪儿呢?魏国当然是首选。首先,魏国是个开放的国家,对外来的人才没有歧视,当年吴起来到这里后也是如鱼得水;其次,魏国的基础相当好,在此之前,李悝已经主持过一次变法了。李悝是我的精神导师,他所写的《法经》是我随身必带的卷册,只要有空,我就会打开这本奇书,细细揣摩他深邃的法学思想。还有一点,我对魏国有好感,因为每次卫国受到赵国欺负时,总是多亏魏国的及时出手。

    就这样,我离开了卫国,来到了魏国,进相国府当一名中庶子。中庶子是一个官名,其实就是君主、太子或相国的侍从官。那时魏国的宰相是公叔痤,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有识人之才,也有雅量。因为我是他的侍从官,公叔痤有时会随口问我对于时政的看法,我当然不愿意浪费这种可以表现的机会,经常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看起来似乎很有兴趣,但并没有说出口。做了一国之相,他总是把真实的想法藏在心里,不让别人窥视到其内心的秘密。

    我迫切地希望有一天,公叔痤能够采用我的理论来治理魏国。可惜的是,我来得不是时候,魏国最迫切的事,并不是改革,而是要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公叔痤就算赏识我的才华,恐怕也分身乏术,他不得不把精力用于对付韩国、赵国联合发动的战争。那是在魏惠王八年(前362年),公叔痤亲自指挥一支军队,大败赵、韩联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令他高兴多久,因为不久后,魏国在河西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丢了繁庞城。

    说实话,我自己也有几分灰心了。魏国所要面临的战争几乎是无休止的,政府的力量都用于对外战争了,无暇来顾及国内的改革。当然,骄傲的魏国人并没有认为有改革的必要,因为李悝留下来的制度,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足够了。更糟的是,公叔痤病倒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很显然他已经过不了阎王这个关了。

    有一天,公叔痤突然把我唤到卧室内,他躺在病床上,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如柴,但思想还很清晰、精神还不错。他见到我进来,叫我把门掩上,然后说了一句让我震惊的话:“你快逃吧,不然会遭殃的。”

    我心头一震,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脑袋高速运转了,在短短的数秒时间里,我把自己做过可能得罪人的事都想一遍了,可是没发现犯下什么大过。自从进了相国府,我一心为相国办事,自信做事严谨而周到,怎么会遭殃呢?今天相国的语气为何如此古怪呢?

    “你仔细听好了,是这么回事。”公叔痤用手撑着床坐起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下。原来魏惠王刚刚来探病,惠王拉着他的手问道:“相国倘若有什么三长两短,国家以后要怎么办呢?”

    公叔痤的回答是:“我有一名侍从官,名叫公孙鞅,虽然年纪轻轻,但有非凡的才能,希望主上能把国家大事交给他治理。”

    公孙鞅?魏惠王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宰相在病重时居然推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当然觉得很惊诧,但又不便当场拒绝,只得沉默不语。公叔痤把左右支开后,又小声地对魏惠王说:“主上如果不愿意用公孙鞅,就杀了他吧,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答应了。

    公叔痤这么一说,我真的像遭到雷劈似的怔住了。没有想到在公叔痤心里,我竟然是可以安邦定国的人物。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谦虚的人,而是极其自负的人,但正是这种自负,也不断带给我挫败感,因为我说出的话,总不免惹来嘲笑。可是公叔痤却相信我有经天纬地之才,这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力,他也是第一个真正了解我、知道我价值的人,我从心底感激他。

    可是我还有一个疑问,既然他赏识我,为什么又要劝国君杀我,既要杀我,为什么又要叫我逃跑呢?

    这些自相矛盾的做法出自同一个人,不是很奇怪吗?是有点奇怪,但却合理。

    公叔痤似乎知道我的困惑,他微笑着说:“我本想推荐你为宰相,可是我看得出主上不会同意的。这时我要把国家、君主放在首位,把臣下放在次位,所以我劝主上杀了你,因为你一旦去了别的国家,会成为魏国的心腹之患。我把自己的意见先说给主上听,我尽到臣子的职责了;可是我爱惜你的才华,所以叫你赶紧逃跑。你还是快点离开吧,否则就来不及了。”

    这真是用心良苦啊。我在想,倘若公叔痤可以多活几年的话,那么我就会留在魏国而不是去秦国,或许历史就会改变了。可惜这个明智的人死得太早,这对魏国是一个大损失。可是我并不想逃跑,我对他说:“主上如果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公叔痤听了笑而不答,他挥挥手,示意我走出房间。

    事后,我听说魏惠王回到宫中后,对他左右的人说:“相国真是病得太厉害了。真可悲啊,他居然要寡人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这岂不是太荒谬吗?”

    过了不久,公叔痤死了,他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可是他说过的话很快被遗忘了。魏惠王既没有丢给我一个官职,当然也没有空来杀我,我被遗忘了。相国死了,相国府自然也摘了牌,我的编制也被取消了。我又在魏国逗留了一段时间,想看看有没有其他机会,可是一无所获。

    就在我灰头土脸之时,我听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最终改写了我的人生。

    这则消息来自西方的秦国。当时秦国刚刚完成权力交接,秦献公死了,他的儿子渠梁上台,这就是秦孝公。说到秦国,后来固然大名鼎鼎,可是在那个时候,却很受中原诸侯的蔑视,大家都把秦国视为夷狄之邦,是个非常落后的地方。尽管秦国的军力一直很强大,但在国际舞台上却是声名狼藉,中原诸侯国都不愿自掉身价,与秦国会盟,因而秦在外交上是十分被动的。刚刚去世的秦献公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位总计有二十三年。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了活人殉葬制,我必须说,他的这一做法是秦国得以走向强盛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秦国也有过十分强大的时候,那已经是大约两百五十年前的事了。当时的秦穆公十分了得,他曾经打败过晋国,后来又扶立晋文公,与晋文公联手在濮之战大败楚国,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秦穆公时代的秦国是开放的,积极收揽外国人才,正是这些人才造就秦国一时的霸业。可是他的继承者实无此目光,在穆公死后,共有一百七十七人陪葬,其中包括几位秦国的名臣。

    从那时起,谁也不愿意跑到秦国去了,试想想,有人愿意莫名其妙地成为国君的陪葬品呢?秦国人才开始青黄不接,这个国家就此沉沦了,只是靠着蛮勇维持着军事大国的地位。由于晋国的拦路,秦国一直没有办法涉足中原,只是在西陲小舞台上自舞自乐。

    这个军事大国,其实并没多少政治影响力。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确实是秦献公的丰功伟绩之一,为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前往秦国扫平了心理障碍。秦献公之所以能痛下决心,革除顽症,是因为秦国在魏国的逼迫之下,已经岌岌可危了。自从吴起主持西河郡,秦国几乎是屡战屡败。当时吴起已经策划一个大战略,打算用几年的时间灭秦,是魏武侯在不经意之间拯救了秦国,他对吴起产生怀疑,迫使我的这位同乡离开魏国,投奔楚国。这里我又要感慨一下了,吴起比我的命运要好,他能受到怀疑,说明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而我呢,魏惠王甚至都不愿意去怀疑,因为在他眼里,我根本什么都不是。

    其实只要不是对秦国抱有偏见,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个国家所拥有的潜力。秦国人民性格倔强、政令简单但是赏罚分明,军队有一种死斗的传统,这一点让其他诸侯国都觉得头疼、不好对付。我更看好这个国家的地缘优势,它只有东面与三晋相连,其余三面都没有强大敌人存在,后方稳固坚实,有很大的扩张空间。即便是东面,地形也极险峻,有大山大河,易守难攻。在我看来,这个国家是我试验新政的良田,因为它不像魏国那样整天要应对周围强国的进攻,要改革,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很重要的。

    在我沮丧的时候,我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一条求贤令。这道求贤令是这样写的:“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我看了后心中狂喜,认定这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又细细地读了几遍,想用心揣测孝公内心的意图。这则求贤令可以看出秦国新君主是有抱负的人,后来我得知他当时才二十一岁。我喜欢有忧患意识的人,因为有了忧患意识,才会有完成伟大事业的动力。秦孝公太渴望建功立业了,你看看他所说的穆公霸业:“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那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辉煌事业啊。反观现在呢?“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求贤令的文字之间跳动着一个年轻人渴望进取的心,这种渴望已经到了极致,恨不得马上可以实现愿望。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的则是最后一句:“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尊官、分土,这不是我的梦想吗?裂地为侯,我也可以成为天之骄子,不是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