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中原混战(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是,现在懊悔还有用吗?庞涓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死,一是被生擒。他已经在桂陵之役中被孙膑生擒过一回了,要是再次被俘,不要说自己的脸面过不去,就是孙膑还能放得过自己一次吗?罢罢罢,与其被俘受辱而死,倒不如来个痛快点的。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无可挽回了,他拔出利剑,还不忘骂了一句:“遂成竖子之名。”说罢后利剑往脖子一抹,自刎身亡。

    竖子,这是骂人的说法,含有鄙视的意思,大约就是“小子”的意思。在临死前,庞涓还不愿承认自己的军事才华不及孙膑,他说“竟然让这小子成名了”,很明显是认为孙膑不过是侥幸而胜。不是孙膑高明,而是自己粗枝大叶——这就是庞涓的真实想法。高手决斗,固然有侥幸的因素存在,可是倘若两次败北都归咎于偶然因素,那未免自欺欺人。其实这场决斗,孙膑始终占据先手,料敌制胜,从谋局都收官,环环相扣,每个步骤都相当清晰,充满智慧,故而庞涓之败,理故宜然。

    庞涓的部队被一网打尽,齐军则挟马陵之役的余威,扑向太子魏申指挥的魏军主力部队。

    魏军的问题是不能上下一条心。魏惠王派出太子魏申领军出击,足以见他对此役的重视程度,可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个任命并不明智。为什么呢?

    太子亲自领军出击,很容易被看作是失宠的一个信号,在晋国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晋献公曾派太子申生讨伐赤狄,申生就意识到自己失宠了,可能要被废黜了,因为身为太子,打了胜仗也没得加官晋爵,打了败仗却要负责任。如今魏国太子魏申也面临这样的窘境,正当他忧心忡忡地行军到外黄时,当地一位先生,人称徐子,自告奋勇地游说魏申说:“我有百战百胜的妙计。”

    魏申听了十分高兴,便问:“你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徐子说:“可以。太子您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齐军,就算打了个大胜仗,把齐国的莒地吞并过来,即便如此,对您有什么用呢?您已经是太子了,未来的王位接班人,打赢了并不能增添您的富贵;打输了,您与您的子子孙孙都不可能拥有魏国。按照我的看法,不打才是明智之举。这就是我所说的百战百胜的妙计。”

    这么一番话,与魏申内心深处的恐惧不谋而合,他向徐子谢道:“是,我一定听从先生您的话,我这就班师回朝。”

    与魏申不同,魏国其他将领则力主战斗,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打仗才是发财升官的机会。魏申已经是太子,打胜仗对他的富贵没有帮助,可是别人不一样呀,这叫做富贵险中求。这一点,徐子倒是看得明白,尽管他对魏申献上所谓的“妙计”,捞了些赏钱,但他一转身便自言自语道:“太子虽然想班师回朝,可是我看不可能了。想要打仗以从中得利的人太多了,太子在这个时候想溜,恐怕来不及了。”

    果不其然,当魏申召集众将领,想要撤兵时,诸将纷纷反对说:“您刚出师就回去,这怎么行呢,那跟打败仗是一样的。”

    魏申缺乏统御能力,最终被众将所要胁,不得不勉强前进。可是你想想,这么一支军队的统帅都无心恋战,能期望拥有多强的战斗力呢?

    后人提到马陵之战时,总是津津乐道于孙膑设计杀庞涓的故事。不过细细品味战争全过程,可以发现伏击庞涓只是马陵之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更大的会战是庞涓死后的齐、魏总决战。关于这场决战,《史记》写得十分简单:“齐因乘胜(指杀庞涓后)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没有具体的过程,似乎只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出土的《孙膑兵法》残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总决战中,齐国兵团的开局并不利。

    庞涓的先锋兵团覆灭后,魏太子申本想一走了之,可是手下诸将却跃跃欲试,他只好驱兵前行,迎战齐军。

    齐、魏两国的大会战开始了。从兵法残篇中,我们可以了解孙膑的指挥风格。他非常注意军事侦察,《兵法》写道:“见使谍来言而动”,就是大军的行动,得根据掌握的谍报来决定。“去守五里置候”,候就是“斥候”,即侦察兵,在距离己方阵地五里远处,就要布置侦察兵,在高点建立观察哨,以观察敌人的动向。倘若白天发现有敌情,便举旗通报,如果是晚上则击鼓通报。

    当魏申的主力部队气势汹汹前来时,田忌与孙膑已是做好准备。但是从战场来看,齐国一方地形相对不利,没有可以掩蔽的地方。在以往的战争中,齐国兵团战胜魏国兵团,多数是以伏击战的方式,在地利上占得先手。可是这一次却不同,地利上居于劣势,要怎么办呢?

    这难不倒孙膑。为了遏制精锐魏国武卒的进攻,孙膑先是用蒺藜布阵,阻滞魏兵的冲锋,起到了壕沟的作用。魏军不得不先动用兵力清扫蒺藜,开出一条道路。此时孙膑下令将战车集合起来,排成一列,作为阻挡魏师的铜墙铁壁。步兵则用盾牌层叠排列,构成一道攻防兼备的矮墙,既可以挡住魏军的冲击,又可利用盾牌墙的缝隙作为射击孔。

    在战车垒与盾牌墙背后,是长兵部队,士兵们手执长矛、长戟等武器,可以躲在战车壁垒与盾牌墙后面与冲上前来的魏军士兵拼杀。倘若第一道防线被突破,这些部队便会迅速填补缺口,巩固防线。在长兵部队的后面,布置了短兵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在敌人被击退时,迅速出击,武器轻便是为了出击迅猛,迅速插向敌军的后侧,对溃败之敌实施大包抄歼灭。

    在短兵部队后面,安排的是精锐的弩兵。弩兵由于自身防卫能力较差,故置于阵中,以避免在短兵相接时大量伤亡。

    以上是孙膑在这次大会战中的防御措施。从士气上看,齐军刚刚在马陵道斩获庞涓,孙膑完成报仇雪恨的心志,全军上下同仇敌忾,摩拳擦掌。行动不便的孙膑给自己的部属树立了身残志坚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孙膑精神的鼓舞下,齐军士兵个个如猛虎下山,气势如虹。虽然在遭遇战中地形不占优势,但孙膑巧妙的防御体系很快便使齐国兵团反客为主,由防御转向进攻。

    此役的结局以齐国的大胜而告终,魏军则兵败如山倒,太子魏申在战场上兵败被俘,十万精兵灰飞烟灭。

    据《战国策》的说法:“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申不仅是被俘虏,而且最终死于齐人之手。至于魏申是如何死的,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录,也许是被俘后伤重而死,也有可能被齐军处决。

    马陵之战,使魏国遭遇到立国以来最惨重的失败,而齐国则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场胜利。这既是魏国盛衰的分水岭,又是齐国迈向超级强国的标志性事件,同时它还成就了一段传奇。

    这也是孙膑与庞涓的战争,并最终以庞涓之死为这段恩仇录画上一个句号。这个故事延续了春秋以来的复仇传统。在遭到陷害,身陷囹圄、失去双脚后,孙膑以非凡的意志力克服身体残疾的缺陷,实现人生的大逆转,并且最终得以置仇家于死地,既为齐国崛起于东夏立下不拔之基,又一雪毁身受刑之大耻,真可谓是快意恩仇。从赵氏孤儿的故事到伍子胥的复仇,从勾践卧薪尝胆的磨砺到孙膑身残志坚的传奇,春秋战国的血性一脉相承,自强不息、迎难而进、永不言败、境遇有困厄之时,心灵却永远逆风飞扬。

    凭借桂陵、马陵二役,孙膑跻身于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之行列。他与孙武、吴起等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将一样,身兼理论家与实践家于一身。他所著的《孙膑兵法》在当时盛极一时,《史记》称“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他的军事思想对齐国武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很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兵法书失传了,以至于有人怀疑《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实为同书。但幸运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失传许久的《孙膑兵法》竟然破土而出,尽管只剩下一万多字的残篇,但足以见证孙膑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在那刻痕模糊的竹简里,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看到了一位失去双脚的巨人的身影,似乎回到了马陵,回到了那令人久久回味的、激动人心的一刻。

    马陵之战深刻地改写了战国列强的格局。魏国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这使得魏、赵、韩三国的关系更加疏远,魏惠王重新建立三晋联盟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此后,“齐威奋起于东夏,秦孝起于西陲”,天下重心,由魏国分移到齐国与秦国。

    此时的秦国,变法运动如火如荼。这场大变法将深刻地影响秦国的方方面面,并最终使得这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异军突起,最终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天下,结束数百年的纷争战乱,实现中国的大一统。主持大变法运动的灵魂人物,便是赫赫有名的商鞅,他的变法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他又是怎样让一个国家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呢?他为这个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可为什么最后却惨淡收场呢?

    在这一连串的疑问中,我们还是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充满梦想的时代。请允许我采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全景展现变法主角商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复杂的心路历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