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50年经商哲学-眼光长远—要高瞻远瞩,才能事业做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少企业经营者在做生意时,表现得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往往“捞一把,是一把”,做生意往往做了上一笔生意,没有下一笔生意,这样是不可能把生意做大的。李嘉诚认为,企业家应该经常思考未来,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看清企业前进的方向,超前地对市场变化的走势、进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这样才能趋利避害,抢抓商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这就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家就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凡事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商人不是慈善家,他们的存在就是为利润而活的。就连华人首富李嘉诚也这么认为,他说:“做生意要抛弃面子,想发财要不怕羞,什么生意都可以做,只要能赚到钱。”他提醒广大经商者,千万不要用个人的喜好、他人的意见来评判某种生意。在他看来,只要有钱赚,就是一门好买卖。下面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周晓光原来是一个走南闯北的货郎担,如今却是中国饰品行业的女企业家。在这个温州女人身上,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创富传奇,也折射出她野蛮的成长历程。

    当年她带着母亲帮她借来的几十元钱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为的是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这对于一个女孩来说,碰到的困难自然比男孩多得多。她要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他经常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

    在别人看来,她这样赚钱太辛苦,但是她却认为只要能赚钱,干什么都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做了6年的货郎担生意,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赚到了对她和她家人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的2万元。

    后来,他用这2万元,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一个摊位,凭借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爱美的天性,她开始经营饰品。几年下来,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但买了新房,还扩大了店铺的门面。

    1995年7月,她拿出700多万,创办了饰品厂,从此,在义乌大地上,多了一个闻名全国的饰品生产基地。有了自己的实业之后,周晓光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她也从一个小商贩成长为一个女企业家。

    从周晓光的成功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温州人那种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在金钱面前,他们充满动力,很多温州人在评价赚钱的时候,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赚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享受。有钱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业,可以让他人崇拜、尊重,能安养家室、孝敬父母,能让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能为社会福利奉献一点爱心,能真正地享受人生。”他们把赚钱看做是商人天经地义的事情,从来不讳言追逐财富,也不觉得赤裸裸地谈赚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一点在李嘉诚身上也有表现。

    为了赚钱,李嘉诚曾让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国籍,因为他想在加拿大进行投资。而根据加拿大的法律规定,只有本国公民才有资格购买加拿大企业的股权。为了在新加坡更好地投资,李嘉诚在新加坡办理了居留权。当时有人认为李嘉诚是“走资派”,谣传李嘉诚打算隐居新加坡,还有人说他准备淡出商界,移民加拿大颐养天年。对于这些言论,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新加坡办理了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在这个商场如战场的年代,处处充满着剑拔弩张的竞争,如何把握机会,趋利避害,最大化地赢利,是每一个商人乃至每个常人所思考的问题。李嘉诚说过:“经商为的是利润不是为了竞争,如果有利可取就参与竞争,不然就要退出。你们没有看到我想举右手,就用左手按住;想举左手,就用右手按住。”

    从李嘉诚的话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在他眼里,利润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可以与竞争对手握手言欢,也可以与死敌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合作,有钱大家赚。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这就叫“不要和钱过不去”,李嘉诚正是奉行这一经商原则,才能在商场上拥有众多的朋友,并且从来没有和别人闹过不愉快,这也是他在商界无往不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李嘉诚认为,做生意不能拘泥于短期利益,要善于从长期利益角度来确定自己的当前行为,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结合起来。在做出战略决策时,要走一步看三步,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看三步的前提是先走好第一步,决不能和别人搞争论、争抢机遇,因为一争论、一争抢,就会耽误时间,还会与人结怨,机遇稍纵即逝。所以,李嘉诚提倡广结善缘,善待他人,为了维护好人际关系,有时候他宁愿少得一些利,让利于人。这样一来,他往往吃了小亏,最后赚了大利。

    在李嘉诚眼里,做生意为了赚钱,而且他赚的是合法、干净、良心钱,没有什么可耻的,他从来都是抱着坦然的心态去经商赚钱的。正是这种坦然造就了他商业上的成就。他曾告诉别人:“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什么意思呢?其实他的意思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可以说,李嘉诚的这个建议是一个有过丰富经商经历之后,超然于商业活动、超越于情感之外的心灵感悟。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商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做这一行很多年了,对这一行有了很深的感情,我不想这么放弃,虽然现在有困难,我也会坚持到底的。”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是在与业务谈恋爱,他们明知生意不好做了,遇到了难以跨越的困难,但仍然不舍得放弃,这是不理智的。

    李嘉诚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生意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几十年的经商经历让他明白,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然会走向衰落,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进行自我调整,不转行或者调整产品结构,还抱着陈旧的思想去经营,必将随着该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国内某大型建材公司的创始人张先生曾说:“做企业不能太死板,如果有新的业态出现,你就必须要有所变化,要盯住市场的最新变化。商人永远都在寻找商机。”精明的商人奉行的是“商者无域”的经商哲学,在他们眼里,每一个行业都有赚钱的商机,任何时候都有发财的机会。对待业务,不能抱着“只要涉足了就抱着不放”的态度。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坚守本行业的同时,不断地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这样才能在商场立于不败之地。

    2能从不同寻常的事件中嗅到大商机

    每一个行业都有赚钱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现商机的眼睛,是否有嗅到商机的鼻子。李嘉诚曾经说过:“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由此可见,李嘉诚把嗅到商机的能力看得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嗅到商机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在你的生活中,你总会碰到一些不同寻常的新鲜事,对于这些事情,你是否充满好奇,去一探究竟呢?还是抱着旁观者的心态,甚至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一看了之?李嘉诚说:“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对商人来说,机遇往往出现在不寻常的事件之中。”

    1973年香港发生了大股灾,地产业进入了低潮时期。对于这件不同寻常的事件,大多数人充满惶恐,纷纷对股市感到绝望。然而,爱思考的李嘉诚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低潮过后,一定会迎来高潮,因此,应该利用低潮为开拓事业做准备。

    怎样才能开拓事业呢?李嘉诚想到了通过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1974年,长实集团发行了1700万股新股,筹资的目的是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的股权。实际上,长实是想用这1700万新股换取都市地产的两座大厦,它们分别是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按照李嘉诚的估算,这两座商业大厦每年的租金收入高达800~900万港元。

    在地产低潮期,都市地产公司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当李嘉诚向它们伸出“橄榄枝”时,它们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毫不犹豫答应了李嘉诚的收购计划。几年后,股市好转,地产业复苏,李嘉诚大赚了一笔,可谓既做了好人,又赚足了金钱,真乃一箭双雕。

    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善于从不同寻常的事件中捕捉商机,李嘉诚更是这方面的高手。正是因为他善于捕捉商机,才能从一个推销员,历经数十年的打拼,变成世界华人首富。他曾说过:“机遇是不可以用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用思考的心态对待不同寻常的事件。

    什么叫有心人呢?那就是对待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不同寻常的事物,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进行合理地联想,最好像李嘉诚说的那样,要往赚钱方面去联想,这样你往往会从事物和现象中有所收获。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温州乡村兽医周平去上海办事。走在大街上,他忽然看见一个奇怪的场景:不少人抱着大捆的文件夹、商务册从文化用品商店里出来,还有人匆匆忙忙地走进去,好像在抢购什么东西。

    周平十分好奇,忍不住进到店里一看究竟。当他走进文化用品店之后,更是惊讶,因为里面人山人海,根本挤不进去,大家都争着购买账册,售货员忙得不可开交。在温州,这种普通的东西摆在那儿没人问,为什么在上海却那么火呢?

    经过多方打听,周平了解到:原来,上海正在全面整顿工作,原有的账册全部更换,账务人员将重新做账,而正在出售的账册并不是十分规范,但由于供不应求,所以,还是很畅销。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周平立刻清醒起来:在温州,大大小小的印刷厂数不胜数,而账册这种印刷品在上海却如此紧俏。他意识到这里面有巨大的商机,当即挤进人群,抢购了几种不同格式的账本、商务册,还买了一本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然后不顾办事,急匆匆地往温州赶。

    回到家之后,他放下手头的工作,专心致志地研读从店里买回来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书籍,按照书中的设计画了很多种类的表格,包括财务表、档案表、物资表等等,然后委托一家印刷厂印刷出来,再根据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上提供的地址写信封、塞样张、寄订单,几天之内,共计发出了8000多封信,投资了数千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不到半个月,上海有上千家企业寄回订单。周平喜出望外,马上大量印刷账册。经过两个月的忙碌,他印刷的7万余本账册赚了6万元的纯利润。接着,他用这6万元作为本钱,创办了一家小型的文教用品厂。

    从此之后,周平好戏连台:

    1982年春,当上海准备评定“文明企业”时,他率先推出“文明企业验收台账”系列产品,大赚一笔;

    1983年底,国家开展企业等级评定,周平又抢先设计了一系列的表格,再赚一笔;

    1992年,国务院颁布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条例,周平及时抓住机会,率先推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企业管理表册,更是大赚一笔。

    短短数十年,这位乡村兽医如同麻雀变凤凰,拥有固定资产多达6000多万元,产品年销售额高达千万元。

    一个不起眼的事件,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平常,但在周平眼里,却是不同寻常的事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说干就干,及时抢占市场,造就了一个百万富翁。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人人有思维,有新思维者大富。”在一块普通的平地上,有人在表演,众人在看戏。观众们身高差不多,后面的人被前面的人挡住了,无法看到舞台上的表演。如果你有好奇心,那么你会踮起脚跟,或想办法钻进人群去看戏。如果你有新思维,你可能会搬个石头过来,然后站在上面,你甚至可能爬到周围的建筑上,居高临下地俯瞰台上的表演。但是看了之后,不能一笑了之,要试着思考一下其中是否有商机,也许当你开动脑筋思考时,你就会受益良多,甚至发现很多机会,这才是一种高深的经商境界。

    3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市场的精准把握

    有人把市场比喻成一辆不停奔驰的列车,每个商人就是沿途想搭乘这列火车的乘客,要想顺利地攀上它,就必须提前活动筋骨,从心理上到身体上做好准备。当列车到来时,看准机会,纵身一跃,才能顺势攀援而上。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市场变化万千,犹如涌动不止的列车。作为商人,如果想搭载火车,就必须对市场有精准的判断,把握攀援的良机,这样才能顺势而上。

    李嘉诚说过:“生意没有永远长久的时候,顾客的需求,整个市场的竞争态势都是持续变化的。变是一定要变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重要的是商家必须随需应变。”在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中,不懂得观察市场变化、分析市场趋势,而是一味地蛮干者必然损失惨重,而善于把握市场变化的人则能赢得主动。

    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华人首富的宝座,他的名字就是“奇迹”与“成功”。在房地产投资方面,他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这句话道出了房地产投资的真谛,一直以来,被地产界奉为金科玉律。

    1958年,李嘉诚开始涉足房地产业,由于他有独到的市场眼光,总能精准地把握市场行情,因此,他制定了诸多英明的决策,促使长实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公司。1972年,李嘉诚抓住股票高潮期,将长江实业上市并发行股票,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1971年6月,李嘉诚创办了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后,李嘉诚调动了所有的物力、财力、精力,努力发展房地产业,他的目标就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大王的英资置地公司。在他看来,置地的基地在中区,而中区物业已经发展到极限了,物极必反,置地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李嘉诚选择发展前景更大、地价较低的市区边缘和新兴市镇去拓展根基,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但有利于节约成本,还可以占据周边多个区域。为日后争霸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9年和1984年,李嘉诚再次准确地把握了市场趋势,先后收购了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及“香港电灯公司”,控制了其股权。在科学的管理之下,这两家企业在1994年为他赢得了28亿美元的纯利润。不得不说,这又是李嘉诚对市场精准把握的一次成功案例。

    李嘉诚的成功关键在于对形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他善于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制定正确的决策,从而把握这样或那样的机遇。

    成功的商人,大都有一颗求变的心,他们愿意主动地跟随市场趋势去调整策略,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李嘉诚说,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当竞争对手有了战略调整时,你必须及时注意到这种改变,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这样才叫因地制宜,才有希望把握商机,实现赢利的目标。

    4谋略决定局面,顺势经营才能做大

    经营企业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智力活、脑力活,创业者的谋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尤其是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同行之间竞争激烈,创业者的谋略更是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局面。

    在谋划企业战略时,领导者还要注意一点:必须顺应社会局势,顺乎市场趋势,学会顺势经营,顺势扩展,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古话说得好“顺者昌,逆者亡”,顺势经营是智者的选择,因为市场环境每天都在变化,企业依靠个体力量无法左右市场,唯一的办法是适应市场的变化,制定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才有希望打开一个新局面。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就是顺应时势,顺应市场需要而做出的谋略。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当时香港政府关闭了对话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香港政府顺应形势,及时调整了产业政策,使香港经济从转口贸易型港口变成加工贸易型港口。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创办塑胶厂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型。他之所以创办塑胶厂,有两个考虑:

    第一,他曾经在塑胶厂工作过,积累了充足的塑胶厂经营经验,这是一种可贵的优势。每当回忆起在塑胶厂工作的那段经历时,李嘉诚总是充满感慨地说:“那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锻炼,尤其是在做推销员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所有这些,今天我用10亿也买不到。”

    第二,塑胶业在当时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由于塑胶制品投资少、见效快,加工容易,比较适宜小资本运作。至于塑胶制品的销售问题,李嘉诚认为既可以在当地市场销售,也可以推广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

    事实证明,李嘉诚选择塑胶业是明智的,这种顺应市场需要的谋略,帮助他在创业路上攫取了第一桶金。到后来,他还荣膺“塑胶大王”的美誉。由此可见,李嘉诚当时在塑胶行业的影响力有多大。

    然而李嘉诚认为,靠一招鲜赢得了事业是一种幸运,如果一直靠这一招,早晚会失败。因此,他在塑胶厂办得风生水起时,毅然决定退出塑胶行业。也许你很不理解,会问:李嘉诚为什么要放弃塑胶业呢?

    李嘉诚是这样说的:“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他是一个懂得居安思危的人,面对塑胶花行业的大好形势,他经常思考:这么好的年景还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会结束呢?那个时候,香港塑胶花企业遍地开花,都快泛滥成灾了。根据香港政府劳工处的登记注册数据显示:1960年,全香港有557家塑胶企业,1968年全香港有1900家塑胶企业,1972年全香港有3358家塑胶企业。

    李嘉诚深知,凡事物极必反,塑胶花行业如此兴旺,一方面是该种产品本身具有某些优点,另一方面是人们为了追求时髦,而后面这一点才是塑胶花市场繁荣的主要因素。既然是追求时髦,那么过了一段时间,时髦的东西就会换成别的东西。因此,塑胶花行业的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李嘉诚还了解到一个信息:在国外,很多家庭将塑胶花扫地出门,重新种上了天然的植物花。在国际塑胶花市场上,发达国家对塑胶花的需求越来越少,塑胶花已经形成了严重积压的局面。鉴于这些原因,李嘉诚敏锐地意识到塑胶花行业不久就会走下坡路,于是他开始未雨绸缪,着眼于另外的行业——房地产行业,对于塑胶花行业,他采取了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逐渐从中淡出,慢慢放弃这个产业。

    在淡出塑胶花市场之后,李嘉诚依然对经营塑胶花的那段岁月颇有感慨,当他回首那段岁月时说:“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徘徊不前。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李嘉诚认为,在经营塑胶花行业时,所学到的经验和教训,足以使他一辈子受益,这些宝贵的财富使他后来的事业走向了更大的辉煌。

    李嘉诚是一个十分理智的人,当他看清了市场形势之后,就会干脆利落地选择转行。所谓“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也许很多人做得到,但是“放得下”很多人做不到,毕竟要放下的是自己经营得很好的产业,大部分肯定会犹豫不决,不甘不愿。而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顺势经营才能把事业做大,所以,他毫不留恋地选择转行,选择放下塑胶业,这种魄力值得每个人学习。

    不管你是打工者,还是创业者,都有必要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前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创业者,往往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你应该学会未雨绸缪。要知道:“盛极必衰,月盈必亏。”当一个行业刚兴起时,意味着前景一片大好,也意味着这是一个需要艰苦开拓的行业。当一个行业非常成熟时,虽然你进入容易,但是它的发展前景有限。

    要记住,没有永恒兴旺的行业,如果你想一直从事兴旺的行业,要做的就是顺势经营,谋后而动,在正确的时机加入一个前景光明的行业,再在正确的时机退出一个表现出没落趋势的行业。当你永远走在最辉煌的行业前列时,你的事业就会长盛不衰。

    5长线投资,获取利润

    众所周知,商人是唯利是图的“动物”。不同的是,商人也有不同的种类,有一种商人目光短浅,习惯于图小利,而有一种商人则目光远大,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甚至为了钓大鱼,甘愿放弃小利。两者相比,那种懂得长线投资的商人,才能赚到大钱,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商。李嘉诚就是这样的大商,他主张经商应该追求利润,但要对形势有一个正确的估算,图谋长远的大利。他所坚持的经商哲学就是:长线投资,获取大利。

    要想做到“长线投资,获取大利”,就必须有长远的眼光。李嘉诚的长远眼光众人皆知,他曾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每年他都把自己的薪金归入长实公司的账上,他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在20世纪80年代,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的年薪。事实上,按照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薪资水平,像长实这样赢利状况的公司,其董事长年收入应该有数百万港元,到了20世纪90年代应该有上千万港元。

    为什么李嘉诚每年仅从公司拿5000港元年薪,而且20多年维持不变呢?因为李嘉诚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赢得股东的好感和信任,这样一来,长实公司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而作为公司的最大股东,最终得利的还是他。这不就是长线投资吗?

    果不其然,李嘉诚这一做法深受公司股东的信任,甚至当他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时,那些股东也会步其后尘,纷纷购入。当李嘉诚想办大事时,也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从这件事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李嘉诚的长远眼光。

    正是因为李嘉诚有长远眼光,他才能在经商投资中高瞻远瞩,制定长期的投资战略。当年李嘉诚投资地产业时,资金不是很充足,但他制定了一个方略:资金再紧张,宁可少建或不建房,也不通过买楼花或向银行贷款来加速建房进度。他的投资原则是,不谋暴利,只出租物业,不出售楼花。为的就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李嘉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其实,这与当时的社会行情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地产商为了加快地产业的效率,不惜出售楼花,这样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弥补地产商的资金不足,霍英东就是这种商人的典型代表。不可否认,这种投资模式让很多地产商暴富,但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多问题。

    要知道,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所谓“唇亡齿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很多地产商即使出售楼花回笼了资金,但依然要向银行举债,他们对银行太过依赖。这其中就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案例:

    创兴银行的创始人廖宝珊是“西环地产之王”,他为了高速发展地产业,不惜将存户的存款掏空,全部投入到地产业中,1961年6月,廖宝珊的做法引起了用户挤提(指的是存款人集中大量提取存款的行为,是一种突发性、集中性、灾难性的危机),导致廖宝珊脑溢血猝亡。

    李嘉诚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清醒地看到地产与银行的风险,认识到投机地产与投机股市一样,也许你会一夜暴富,但往往你会一朝破产。在他看来,通过出售楼花、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投资地产,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赢利模式。从长远来看,通过出租物业,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这才是最明智的长线投资。

    在李嘉诚经商生涯中,长线投资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1997年李嘉诚以每股47港元的股价持有南方航空公司的股票,这一持有就是10年。到了2007年,李嘉诚基金及和记黄埔才开始逐渐减持,前后共计减持10次,减持股数近162亿股,套现1702亿港元。按1997年招股价计算,李嘉诚这10次减持后共计获利94亿港元。事实证明,李嘉诚当时的减持是明智的,因为如果他将那批股票持有到2008年,只能套现19亿港元,跌幅高达91%。

    从李嘉诚的这次投资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长线投资不是绝对长期持有,长线投资也有技巧。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认清几个关于长期投资的误区,更全面地认识长线投资。

    首先,长线投资不是随便抓了一只股票就一直持有下去。不少投资者认为,长线投资就是在股价低时买进,然后一直持有,最终就能获利。其实,我们应该考虑股票的质地。如果没有对股票的基本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长期持有一只没有潜力的股票,即使你持有一万年,也可能是负收益。

    其次,长线投资不等于不闻不问。有些投资者买了股票之后,就像存了定期一样,长期不闻不问,指望着某一天突然抛出股票能够赚大钱,这简直是痴人说梦。作为投资者,你应该对所持有股票的发行企业有所了解,你要考察该企业的成长性,考虑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有市场,市场占有率如何?该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否持久,市场前景是否广阔,该企业是否具有产品创新的能力?该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该企业的收益和利润是否源于主要业务,而不是来源于歪门邪道所获得的收益,该企业的领导者是否积极开拓创新等等,这些都需要你去了解。

    第三,长线投资终究是为了获利,早晚是要卖出的,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你认为的最高点卖出。长线投资图的是什么?当然是图获利,获大利,因此,你要选择一个最佳时期卖出的股票。这就要求你对股市有准确的判断力,明确什么时候该抛出。比如,当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逐渐失去原有的投资价值时,你应该果断地调整投资组合,减仓卖出。当股价上升势头受阻,或市场趋势转弱时,你也应该及时卖出,获利了结,千万不要恋战。

    6借鸡生蛋,要学会善借外力以小博大

    很多人都有创业梦想,但苦于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机会,于是创业计划一直搁浅着。其实,即使你没钱、没人脉、没机会,只要你有“借鸡生蛋”的头脑,利用别人的资金、人脉也能实现自己创业的目标,达到赚钱的目的。

    也许你会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这不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吗?”其实不然,因为人各有不同的优势,有的人有销售渠道,有的人有人脉关系,有的人消息灵通,有的人资金雄厚,有的人技术精湛,有的人充满创意。在这种情况下,借鸡生蛋既是一种“借力”,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合作,最终可以实现双赢。

    打个很形象的比方:你在年初时,借了人家一只母鸡,通过你的精心喂养,这只母鸡一年中给你下了150个鸡蛋。到了年底,你把母鸡还给主人,还给他50个鸡蛋,作为借鸡的利息。人家非常高兴,你也很开心,因为你们都赚到了鸡蛋。如果你不懂得去借鸡生蛋,那么,你一年下来,一个鸡蛋都没有。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人家的母鸡一年能下150个鸡蛋,他怎么愿意借给你呢?这不是开玩笑吗?”问得好,其实人家完全有可能愿意把母鸡借给你,理由是:他根本不会喂鸡,如果他亲自喂鸡,一年下来,母鸡只能给他下20个鸡蛋。而当你借了他的母鸡,他不但不需要喂养,还能多得30个鸡蛋,这么好的买卖,他怎么会不做呢?

    在商场投资中,借鸡生蛋的案例同样层出不穷。假设李嘉诚有200亿元的银行存款,他想投资一个400亿元的大项目。资金不够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继续发行长实的股票来融资,或向银行借200亿美元,或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当他凑齐了400亿元时,就可以实施新的投资计划了。

    如果他不这么干,而是等自己有了400亿元再去投资,那个项目恐怕早就被人拿走了。对于投资者或银行来说,他们也愿意购买李嘉诚的股票,愿意借钱给李嘉诚,因为借钱给他安全可靠,股票有大的升值空间,贷出去的款会获得高额的利息。

    事实上,这并不是假设,在李嘉诚的商界生涯中,他与汇丰银行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该银行在他的成功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李嘉诚在扩充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这两大集团公司的一系列收购过程中,汇丰银行都给了他非常大的资金支持。否则“李超人”本事再大,恐怕也难以大显神通。而在李嘉诚商业版图不断扩大和赢利的同时,汇丰银行也获益很多。

    李嘉诚不但善于借鸡生蛋,还善于把借鸡生蛋的策略演变成“借壳上市”,从而让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所谓的借壳上市,指的是通过收购已经上市的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购入之后以现成的上市公司为“外壳”,通过定向配股、注入资本和业务管理,或是发行新股和债券,迅速获得发展资金,达到顺利上市、扩大企业规模的目的。

    借壳上市,“被借”的公司一定要有上市的资格和地位,否则,借来之后,也达不到上市的目的。之所以要“借”,是因为一家公司如果按正常途径申请在股票交易所上市,要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还要做很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比如,招聘会计审核账目、物色投资银行、安排上市细则、包装推销新发行的股票等等。如果借壳上市,那么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可以加快上市进程。

    接下来,收购方可以按照自己的一员改组壳公司,重组董事会、更换高层管理人员、变革经营方针等。李嘉诚曾多次采用借壳上市的办法,转眼之间,就拥有了一家上市公司,从而在股市中以全新的面目出现。

    借壳上市也是一种“借力”,与借鸡生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欠债是贫穷的标志,是穷人才有的行为。然而,思想开阔、想法丰富的商人、“富人”以欠债为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别人能够借钱给他们,其实是对他们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至少是信任他们的,信任他们的能力,看好他们的前景,愿意与他们合作。所以,如果你也能借到“鸡”,那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然后把鸡喂养好,让它给你下更多的鸡蛋,而不要忐忑:我是穷人,我欠别人一只鸡,还欠别人一些鸡蛋(许诺的利息)。

    不过,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借鸡生蛋,还是借壳上市,作为主动去“借”的一方,都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恪守信用。

    毫无疑问,不守信用的人很难借到钱,就算借到了这一次,只要你不守信用,下次就很难借到。李嘉诚曾说过:“你值得很多人信赖和有很多人值得你信赖,这是人生的两笔巨大的财富,信誉是永不破产的银行。”只要你有信誉品牌,借钱就容易多了。

    第二,注意心态。

    借钱投资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很多人借钱时开不了口,其实真的没必要。因为借钱投资是一种赚钱的智慧,再说了借钱并非白借,借了之后你会还,还会给利息,这等于是帮别人赚钱,难道不是光荣的事情吗?

    第三,支付利息。

    不管是借谁的钱,都应该本金和利息一起归还。当然,小额的借款可以不支付利息,但一定要表达谢意,请别人吃顿饭或给别人买一个礼物都可以。你要这么想:别人的钱放在银行,能获得利息,虽然不多,但是稳当。他愿意借给你,是对你的信任,你自然不能亏待他对你的这种信任。所以,你最好支付他比银行更高的利息。这样,下次你再向他借钱,他自然很乐意。

    第四,讲明借钱用途及赢利能力。

    在向别人借钱的时候,你有必要如实地告诉别人你用这笔钱将干什么,赢利能力如何。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用这笔钱干什么,别人心存疑虑,自然不敢借钱给你。万一你借了他的钱去贩毒,或者你把他的钱拿去赌博,他岂不是栽了?而你说明赢利能力,能给别人信心和安全感,便于借到钱。

    第五,化整为零。

    借钱不要狮子大开口,否则,会把别人吓跑。你要学会化整为零,比如,你想借10万元,你可以向多位朋友借钱,让他们借你几千或几万不等,凑起来有10万就够了。如果你一开口就借10万,估计没有一个朋友愿意一下子借你这么多。

    第六,不断积累信用记录。

    用过信用卡的人都知道,信用记录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如果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那么信用卡的使用额度就会减少,如果信用很糟糕,信用卡将会直接被停用。因此,为了让你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你每借一次钱,都应该按照约定还上,这样你才会给别人树立一个守信的印象。

    第七,向不会“喂鸡”的人“借鸡”。

    别人不会喂鸡,而你会喂鸡,你向他借鸡,他才愿意借给你,因为他能看到希望。以此类推,如果你有好的创意,那么你就向那些没有创意但有存款的人借钱,用你的创意说服他,打动他,与他联合起来进行投资。这样比较容易成功。

    7投资,要果断进入,断然抽身

    在生意场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随行就市”,所谓的“行”指的是市场的供求状况。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投资决策应该顺应市场供求的形势,在恰当的时机出手,也要在恰当的时机放手,这样才能趋利避害,最大化地获得收益。

    李嘉诚认为,做生意、搞投资要学会审时度势,处变不惊,该增加投入时增加投入,该断然抽身时断然抽身,这是一个投资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他的投资哲学是稳中求胜,也讲究进退之道,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的战略。他尤其擅长寻找一些持续下跌且跌幅巨大的股票作为自己的组合,并美其名曰“灾难投资法”。

    1985年1月,李嘉诚抓住置地公司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成功收购了置地名下的的港灯。当时李嘉诚给出的收购价是比一天前收盘价低1港元的折让价——即每股64港元,一次性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仅此一项,李嘉诚就为和黄股东节省了45亿港元。仅仅过了6个月,港灯的市价就上涨到每股82港元,李嘉诚马上将所有港灯的股票套现,净赚18亿港元。

    李嘉诚说过,一个在股市中翻腾的人,如果不懂得“见好就收”,哪怕他再聪明,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他说:“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在炒股的时候,李嘉诚总能看准时机,果断抛出,从来不会看着股价一路高攀,就一直等待所谓最好的时机。尽管他的果断出手有时候会让旁观者扼腕叹息,但是他的谨慎作风让他在股市中从未失手。而在那些叹息者中,不少人因为等待“最好时机”而遭受重创,甚至倾家荡产,永无翻身之日。

    在海外的几次投资行动中,李嘉诚采取的就是“果断进入,断然抽身”的策略。如果某项业务收购顺利,李嘉诚就会控制该公司;如果收购难度太大,他就会购买一些股票,赚一笔走人,然后再换一个地方继续投资。

    例如,1986年李嘉诚动用6亿港元,购买了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后来皮尔逊公司的股东不希望外国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采取了一些针对李嘉诚的措施,防止李嘉诚进一步控股。李嘉诚鉴于现实情况,在半年后果断地抛出股票,轻松赢利12亿港元。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李嘉诚就是这种类型的枪手,他当年迅速进入塑胶行业,后来又果断地放弃塑胶行业,进入地产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收购皮尔逊公司的股票时,李嘉诚再一次表现出果断的魄力,仅用半年时间就大赚一笔,不得不让人拍手叫绝。

    李嘉诚深知月满则亏的客观规律,这种自然法则也适用于商界。在他眼里,只有赢利的业务,没有永远的业务。如果当一个行业已经走过自己的成熟时期后,你还抱着不放,必然会随着行业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同样的道理,在投资方面,李嘉诚也坚持这样的认识,那就是当某只股票上涨到一定程度时,随时都可能下跌,如果你贪心太多,继续等待下去,可能会把到嘴的肥肉葬送掉。所以,他坚持认为,该放弃的时候一定要断然放手。从某种层面来说,只有勇于放手的商人才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大商人。

    在这方面,犹太商人的投资策略与李嘉诚的投资策略颇为相似。当事业不顺利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坚持和忍耐,但并不是一味地忍下去,他们知道应该忍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应该放弃。当他们决定在某项事业上投资时,一般都会制定三套投资计划,分别是短期投资计划、中期投资计划和长期投资计划。

    当短期投资计划投入之后,如果他们发现实际情况与事前的预测有差距,他们会毫不吃惊,也会毫不动摇,而是继续按原计划实施投资方案;之后当中期投资计划实施了仍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时,他们仍然会急需追加投入,设法实施各项投资策略。如果这个时候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项投资,即不再继续实施长期投资计划。

    也许你认为短期投资计划和中期投资计划已经实施,为此投入了不少成本,这样放弃有些可惜。但犹太人却认为,放弃了已实施的两套投资计划是明智的,即使亏掉了投入的成本也无所谓。因为生意虽然没有如人愿,但及时止损了,不会为未来留下隐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长痛不如短痛”。

    詹姆士是一个花花公子,有很多恶习,当他把父亲留给他的财产都败光之后,才在艰难的生活中醒悟过来,于是他决心从零开始,从头做起。他从哥哥那里借来一笔钱,开办了一家小药厂。他亲自负责生产和销售工作,每天工作18个小时,然后把赚到的钱攒下来,用于扩大再生产。几年后,他的药厂有了很大的规模,他每年赢利几十万美元。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分析,詹姆士意识到药厂的市场前景有限。同时,他了解到食品市场前景光明,因为世界上人口多达几十亿,每天都要消耗掉大量的食物。深思熟虑之后,他把药厂转让出去了,再向银行贷了一部分资金,买下了名叫“加云食品公司”的控股权。

    加云食品公司是一家专门制造糖果、饼干及各种零食的企业,同时还经营烟草,虽然它的规模不大,但是经营品种丰富。詹姆士掌控公司后,通过一番行之有效的改革,对产品的规格和样式进行了扩充,比如,增加了巧克力、口香糖等品种。接着,詹姆士大力进行市场推广,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多个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开设分店,形成广阔的连锁销售网。随着公司业务的增多,詹姆士的资金越来越雄厚,他开始收购其他食品公司,使其形成大集团。

    詹姆士的成功,得益于他当初果断地放弃小药厂,同时果断地收购加云食品公司,而这种断然抽身与果断进入,并非盲目性行为,而是经过市场调查和理智分析的。由此可见,在商业经营和投资中,适时出手、适时放手是一种可贵的经商投资智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