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博弈论全集-路径依赖:“不愿改变”的心理惯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的悖谬与幽默:马屁股决定铁轨的宽度

    女孩子大多喜欢上街购物,这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但是很多女孩子在买衣服的时候都碰到过这样一种状况:因为一时的喜好和冲动,买了某一喜欢的上衣,然后发现,因为这件上衣的出现,就必须要配相应的裤子(或裙子)、皮鞋、包、衬衫、丝巾,或者更惨的还必须去改变发型等。也许最初的一件衣服并不是很贵,而一一配齐就麻烦了,可能会贵到不胜负担,最后甚至不得不分月付账。

    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在博弈论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这个名词,是由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诺思提出的,它的特定含义是:在经济生活中也有一种惯性,类似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低层次状态下。

    历史上的一则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被人公认为路径依赖的最好例证,那就是屁股决定铁轨的宽度。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这个标准是怎么制定的呢?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 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其军队所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路径依赖导致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

    这就是路径依赖,看起来有几许悖谬与幽默,但却是事实。

    路径依赖被总结出来之后,人们把它广泛应用在各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要么是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加速优化,要么是顺着原来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想要完全摆脱变得十分困难。

    需要说明的是,路径依赖本身只是表述了一种现象,它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关键在于你的初始选择。

    人生就是一场关于选择的游戏。面对人生,面对事业,任何人都无法预测未来,但是作出决定的时候,人们的头脑中,应该想到路径依赖这个词,并促使自己受到它的积极影响,规避它的消极影响。

    成功总是接连出现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人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了所有的,也要夺去。”这是《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名言。其中还讲到这样一个圣经故事:

    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照样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把一千银子埋在了地下。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账。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二千银子,主人说:“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第三个仆人汇报说:“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夺回他这一千银子,分给拥有一万银子的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太效应”,概括起来说也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这种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直接关系到个人事业的成功和企业的发展,它为成功者走向更大的成功提供了方法,也为失败者超越失败指明了方向。

    其实,“马太效应”也可以看做博弈论中路径依赖理论的一种表现,以成功为起点,当然更容易沿着成功之路走下去,获得接二连三的成功。

    这一观点是有博弈论基础的。博弈论中有一个由路径依赖引申出来的词,叫ESS策略,即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是指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且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ESS。换句话讲,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由于种群的其余部分也是由个体组成,而它们都力图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各自的成就,因而能够持续存在的必将是这样一种策略:它一旦形成,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的策略都不可能与之比拟。

    在环境的一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短暂的进化上的不稳定阶段,甚至可能出现波动。但是一种ESS一旦确立下来,偏离ESS的行为将要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所以,我们与其相信出淤泥而不染,倒不如相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才是符合进化规律的!正因如此,舜出身于一个父兄凶顽的家庭却成为大圣人是值得推敲的。把舜的家庭看成一个种群,如果一个所谓的圣人在那样的环境中,而他的行为准则和其他人相左,那他的策略就是非ESS策略,他在种群中将不占优势。这样的历史如果是真的,那么在它之前,必然发生过促使ESS策略发生变化的事件。

    ESS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范围很广,具体在我们挑选成功的起点之上,就是应该在竞争最大的地方、成功最多的地方寻找成功。

    一个年轻人怀揣着在北京挣来的十几万元钱回到家乡,想用这笔钱在家乡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一家饭店。

    一个朋友帮这位年轻人选择了一个地方:有条街,做生意的门店很多。有做服装的,有卖五金配件的,就是没一家饭店。恰巧有一家门店要转让,朋友认为很适合开饭店。因为如在这里开饭店,有充足的客源,竞争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可是年轻人在整个市区调查一番后,反而选择了一条中心街,那里的饭店一家挨一家。

    年轻人这样选择有他的理由。他曾在北京中关村打过工,中关村尽管寸土寸金,但生产计算机或生产计算机配件产品的厂家或经销商地区总部的首选,几乎都是那里。因为已经形成区位优势,汇聚众多计算机企业,中关村几乎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对消费者自然有着强大的磁力。开饭店也是这样,越是饭店集中的地方,客流量也会越多,生意相对越好做,只要有“真料”,必然能够被顾客认可,饭店也就越容易做好。后来的发展正如年轻人所料,他在中心街所开的饭店,生意蒸蒸日上。同时,他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每天早上让服务员整齐划一地集合在饭店门口训练,成了这条街上的一道风景。

    而被他的朋友相中的那一家门面,被另一个商家相中后挂上“好再来”的招牌,但谁知开业不到一个月便贴出了转让的告示。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竞争越少的行业或区域越容易取得成功,但懂得博弈论的人都明白,成功也经常成群出现,想要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寻找那些孕育众多成功的“温床”。

    僵化的思维无法创造辉煌的人生

    《围炉夜话》中指出:“为人循矩度,而不是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这句话揭露出了“思维僵化”的本质,依据路径依赖理论,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久而久之,在这种惯性思维的支配下,你终将沦为经验的奴隶。

    吉姆是一家铁路公司的调度人员。

    有一天,他不小心被匆匆忙忙回家的工友关在一辆冰柜车里。吉姆恐惧地大喊大叫,拼命捶打车厢,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好绝望地坐下来大口喘气。吉姆越想越怕,在摄氏零下20度的冰柜车里自己是必死无疑的,于是用颤抖的手悲痛地写下遗书。

    第二天早上,公司人员上班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死在冰柜车里的吉姆。让他们奇怪的是车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开启,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而吉姆却给活活的“冻”死了。

    在震惊之余,人们发现,害死吉姆的就是他的思维定式。

    僵化的思维方式不仅无法创造辉煌的人生,有时还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阻碍。

    其实,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用过去的思维应对当今的世界,则无异于刻舟求剑,不可能取得成功。

    有一天,城市青年小董到乡下的亲戚家做客,他在田间看到一位老农把一头大水牛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就走上前,对老农说:“大伯,它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语气十分肯定地说:“它不会跑掉的,从来都是这样的。”这位城市青年有些迷惑地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老农靠近他说:“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有时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斗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的。可是,它没有,只是叫了两声,就站在原地望着草料了。”听完这个故事,小董恍然大悟。原来,束缚这头牛的并不是那个小小的木桩,而是它的思维定式。

    如果水牛试着去挣脱一下木桩,它就会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天地之大,任它遨游。甚至,如果老农拿着鞭子用力抽它两下,它也会试着重新挣脱木桩的束缚。假设会有很多,但事实已成定格,如果没有外在的危险,成年后的水牛已经不会去挣脱木桩。

    当路径依赖侵犯到人的思维领域,人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越来越懒于思考,此种状况,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人生博弈中,为了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打破惯性思维,不要做经验的奴隶。

    在幼儿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归纳起来,幼儿园对于人一生发展的最重大的贡献就在于帮助人们养成了各种好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习惯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好习惯或者坏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陷入路径依赖中,惯性的力量会使人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选择,并很难改变,从这个角度讲,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会变成人的天性。人们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建立在小时候所形成的习惯的基础上。

    某人的老师如果对学生采取比较鼓励的态度,在老师提问“五加一等于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的情况下,老师仍然说“差不多,差不多”,那么他培养学生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因为数学是严格的,不容“差不多”存在的。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此种教育方法必定导致学生养成马马虎虎的坏习惯。

    相反,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时非常严谨,如果孩子心血来潮说:“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去。”爸爸不会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他的想法,而会问道:“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一起去?带不带午餐?带那些必要的设施?”孩自如果说“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说:“你没想过的事不去做。”

    很显然,这个孩子会养成严谨的作风和思维习惯,而且更容易形成踏实稳妥的性格。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就曾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就是说人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蓝的就是蓝的,其实,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的道理,因而不可不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