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悬疑录-大唐悬疑录1:兰亭序密码(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简介 关于《兰亭序》的历史事实

    关于《兰亭序》的历史事实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魏晋以来最显赫的几大家族,聚会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为此次盛会写下一篇《兰亭序》,通篇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兰亭序》诞生后二百余年,并未大放异彩,真正让《兰亭序》名声显赫的却是唐太宗李世民。

    靠残杀兄弟登基的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尤为推崇《兰亭序》,并辗转得到了《兰亭序》真迹。他亲自编写《晋书》中关于王羲之的部分,将王羲之捧上“书圣”的位置,将《兰亭序》捧为“千古一帖”,更鼓励全民学书法。后人分析,李世民之所以推崇《兰亭序》,并非出于单纯的喜爱,而是意图洗刷登基原罪、对臣民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实现其政治目的。

    历史的吊诡在于:《兰亭序》在李世民手里成了“千古一帖”,更成了“千古一谜”。

    唐太宗的遗诏里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边,因而世人多以为《兰亭序》就埋在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盗取昭陵,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史学界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可能是被不通文墨的温韬给撕毁了,也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并不在昭陵,而是成了女皇武则天的陪葬品。

    《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成了一个谜,而《兰亭序》真伪之辨更是绵延千年,其中不乏惊人之论。

    清末碑学名家李文田经考证发现: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首次提到了《兰亭序》,而当时的名字叫《临河序》,全文只有153字,跟流传于世的324字版本的《兰亭序》大有出入,所以《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这一说法石破天惊,被后世研究者记取,影响深远。

    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兰亭序》系后人伪作,伪作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大辩论,甚至连酷爱书法的毛泽东都参与了此次的《兰亭序》真伪大辩论。

    直到今天,关于《兰亭序》真迹到底在哪里,甚至到底有没有真迹,依然是一个谜。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密码》人物表

    ●裴玄静:本书女主角,女神探,女道士。大唐宰相裴度的侄女,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未婚妻。中国古代神仙传记《续仙传》中记载“五云盘旋,仙女奏乐,白凤载玄静升天,向西北而去”,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女仙人之一。

    ●崔淼:本书男主角,以江湖郎中的身份示人,行事神秘,具有多重背景,与大唐皇家有着隐秘渊源。

    ●李纯:唐宪宗,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成功削藩,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元和中兴”,是唐朝中后期历史评价最高的君主。元和十五年(820年),被宦官陈弘志杀害,享年四十三岁,在位十五年。

    ●武元衡:唐朝宰相,诗人,女皇武则天的曾侄孙。一生致力于削弱藩镇势力,重振大唐统一,是唐宪宗李纯削藩最得力的助手。元和十年(815年)六月,遭藩镇刺客刺杀于长安街头。

    ●聂隐娘:魏博藩镇大将聂锋之女,身怀绝技,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刺客。

    ●李贺(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裴玄静未婚夫。有“诗鬼”之称,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终生郁郁不得志,27岁即英年早逝。

    ●裴度:唐代四朝宰相,文学家,裴玄静叔父。继武元衡之后辅助唐宪宗李纯削藩,平定淮西,功业卓著。

    ●吐突承璀:神策军中尉,唐宪宗最宠信的宦官,心机颇重,权势极大。

    ●贾昌:唐玄宗的驯鸡人,身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六代皇帝,年近百岁,是皇家机密的守护者。

    ●郭念云:唐宪宗的贵妃,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孙女。因郭家背景显赫而遭到唐宪宗的忌惮,终生不肯册封郭念云为皇后。

    ●权德舆:唐朝大臣,诗人。曾先后任东都留守、刑部尚书等朝廷要职,属郭贵妃派系。

    ●李忠言:唐顺宗最信任的内侍,顺宗死后成为其丰陵的守陵人。

    ●陈弘志:唐宪宗的贴身内侍,后亲手弑杀唐宪宗。

    ●韩湘:唐朝文学家韩愈的侄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世人多称其为“韩湘子”。

    ●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河东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参与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遭到贬谪,被唐宪宗弃用至死。

    ●尹少卿:成德藩镇的牙将,梁元帝萧绎的后人。

    ●王义:大唐名臣裴度的家仆兼护卫。

    ●禾娘:王义的女儿,女刺客聂隐娘的徒弟。

    ●李素:波斯人,唐宪宗的司天台监。

    ●李弥:诗人李贺的弟弟,智力低下,但记忆力惊人。

    ●惟上法师:灵觉寺住持,曾与日本遣唐僧空海交好。

    ●无嗔法师:永欣寺方丈,掌握着辩才塔中的秘密。

    楔子

    大唐贞观二十年,深秋的一个傍晚。

    夕阳余晖还没来得及从永欣寺的屋脊上褪尽。突然,响起一声凄厉的呼喊,打破了古刹绵延数百年的宁静。

    晚课的僧人们纷纷向外张望,只见一位老僧边喊边跑,跌跌撞撞地冲出禅房,一头栽倒在洗砚池边。

    “是辩才?”“他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

    僧人们面面相觑。

    服侍辩才的童僧阿尘跟着跑出来,冲上去搀扶辩才,“师父,您起来呀!”

    “不见了!不见了!”辩才却只顾声嘶力竭地叫喊着。

    “什么不见了?”

    “是、是兰亭……”辩才突然住了口,瞪圆两只血红的眼睛吼道,“是他!一定是他!一定是他偷走的!”

    他?阿尘好像明白过来了——三天前有个姓萧的穷酸书生来到永欣寺借宿,不知怎么就和辩才老和尚打得火热。辩才七十多岁了,性格孤僻,平常和寺里众僧都谈不到一块儿,偏偏与这个萧生一见如故,两人聊起琴棋书画来似乎很有共同语言。就在昨夜,辩才还邀那萧生在自己的禅房谈了个通宵。阿尘在旁边烹茶服侍,听二人又是对诗,又是比试书法,还谈到了什么王羲之的真迹……师父说的“他”莫非就是萧生?

    此时此刻,辩才也在回想昨夜,却已五内俱焚——

    那萧生究竟是如何令自己卸下心防的?也许是他写的诗,“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深深打动了辩才。于是辩才用真心和道:“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就在这一来一去之间,辩才以为结识了一位平生难得的知己。所以当萧生拿出几幅王羲之的真迹炫耀时,辩才才会自豪地说:“你这几纸虽真,却非上佳。真正的佳品在我这里。”

    萧生反驳:“除了《兰亭序》,世上也没有比我这些更佳的了。”

    辩才含笑:“我就有。”

    “你有?”

    ……辩才无法再回忆下去了。《兰亭序》!为了保住师父智永,也就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传下的这件稀世珍宝,当今圣上几次三番派人来求,都被辩才以经乱散失挡了回去。实际上,那件宝贝就藏在禅房的房梁之上,世上再无第二个人知晓。可是偏偏在昨夜,如鬼使神差一般,辩才就在那萧生的蛊惑下,亲自爬上房梁,从密洞中取出《兰亭序》,展示在萧生的面前!

    是了。如今辩才想来,那萧生见到《兰亭序》时面色大变,原非亲眼目睹珍宝时的震撼,而是奸计即将得逞的兴奋!

    “天哪!我怎么这样蠢!”辩才和尚捶胸顿足。

    今天一早萧生不告而别。辩才整日心神不宁,晚课到一半再也忍耐不住,偷偷返回禅房。刚踏进门,便看到了房梁上那个被凿开的密洞。

    《兰亭序》不翼而飞!

    “阿尘!快,扶我起来,跟我走!”

    “你要去哪儿啊,师父?”

    “去找那个姓萧的畜牲啊!”

    阿尘不动。“师父,”阿尘的语调既困惑又恐惧,“那个人……他又回来了。”

    永欣寺前确有一队人马徐徐而来。辩才半跪着抬起头,昏花的老眼辨识不清为首者的面容——是萧生吗?可他何以通体火红,似沐血色残阳?

    那人终于来到辩才跟前。老和尚看清了,确实是萧生,只是原先的褴褛布衣换成了一身绛色衣冠。官服。

    辩才激越的心情突然冷下来。

    萧翼尽量不去看辩才的脸,而是紧盯手中的黄绫,朗声宣道:“大唐皇帝诏曰,僧人辩才藏匿国宝《兰亭序》,屡以虚言犯上,已属欺君之罪。现命监察御史萧翼取得《兰亭序》。朕念辩才护宝心切,不予追究其罪。另赐帛三千缎,谷三千石。”顿了顿,方压低声音道,“辩才,谢恩吧。”

    辩才和尚匍匐于地,许久一动不动。

    惭愧和内疚使萧翼无法立即拂袖而去。他想,手段的确卑鄙了些,但若非老和尚不知好歹,自己又何必出此下策?毕竟,是当今圣上想要《兰亭序》啊!

    奉旨而行,哪怕烧杀劫掠亦为正道。

    皇帝的喜悦和嘉奖,以及由此带来的许许多多荣华富贵的想象,终于战胜了最后一丝良心的谴责。萧翼走了。永欣寺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阿尘带着哭音叫起来:“师父!”从地上扳起辩才的身子。老和尚双目紧闭,一缕鲜血正沿着嘴角淌了下来……

    第一节 迷离夜

    1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五月末。

    雷雨夜,长安灵骨塔下的一间屋内。

    年逾百岁、历经六代大唐皇帝的贾昌老泪纵横。

    他数着墙上的行书大字,“一、二、三……一百、一百零一……一百五十九、一百六十、一百六十一!”

    没错,仍然是一百六十一个,不多,也不少。他已经老到看不清墙上的字了,只能靠着数数来确定他用生命守护的东西还在。

    那是皇上的嘱托,也是他的命。

    多年以前,皇上对贾昌说:“从今以后你就守在这里,绝不能让外人走进这间屋子,看到这些字。你永远别想搞清这些字的含义,你的责任是守护它们,所以……什么都不要问。”

    皇上说话的时候,脸上有种平和而坚忍的力量,这种力量他们李家一脉相承,可以让全天下的人顺服。贾昌就真的什么都没问。

    这是有关皇族的秘密,贾昌不能也不敢参透,只尽心守护,每日默诵。但如今他的生命即将枯竭,他想把这个秘密传承下去,却又不知如何说起。

    “爷爷!爷爷!”

    贾昌颤巍巍地转过身,“闪儿?”

    “我来帮您点蜡烛。外面下大雨了,您不嫌暗吗?”郎闪儿端着一支蜡烛走进来,屋里顿时变得明亮。郎闪儿将蜡烛放在北墙下的供桌上,又看了看香炉,大声说,“香也熄了。”

    贾昌问:“下雨了吗?”

    “嗯!电闪雷鸣,好吓人的。”郎闪儿瞥了眼贾昌,心想:老丈的耳朵背得不行了。

    贾昌抖抖索索地朝郎闪儿伸出手去,“闪儿,我有话要对你说。非常非常重要的话……”

    “爷爷!”郎闪儿倒退一步,脸色有些发白,“外面好像有人在叫门,我得出去看看。”

    “闪儿,你别走。爷爷真的有很重要的事告诉你……”

    “呃,好,那等我回来再说。”郎闪儿慌里慌张地把香炉里的香点燃,逃也似的溜了出去。

    郎闪儿躲在门口的布帘后,面色诡异、眼神定定地窥视着贾昌的背影。老人家的身躯佝偻成一团,白苍苍的脑袋垂到肩膀下面,几乎看不见了。他最近经常这么睡过去。郎闪儿能清晰地感觉到,有一只无形的手正在将贾老丈往另一个世界拉扯,说不定哪一次拉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香炉里的香越烧越旺,郎闪儿的心也越跳越快,“爷爷,您好好睡吧。对不起……”

    雷声轰鸣,闪电从门外直劈进来。郎闪儿吓得扭头便跑。

    他没有看见,就在雪亮的闪电中,贾昌突然从蒲团上一跃而起,仿佛邪魔附身一般,手舞足蹈,如痴似狂!

    2

    从傍晚开始下起一场大雷雨,入夜后雨势有增无减。长安城东春明门外的这所小院里,雨水几乎在地上淌成了一条湍急的小河。

    郎闪儿沿着廊檐一路小跑,斜打过来的雨还是湿透了半边身子。“来了,来了。”他嘟囔着开院门,一不留神踩进水里,气得嚷:“真晦气!嗳,你找谁啊?”

    “这位小郎君,打扰了。”

    摇曳的气死风灯下,一张清丽的鹅蛋脸略显苍白,帷帽的蒙纱已高高撩起,用簪子别在脑后,几缕发丝湿答答的黏在光洁的额头上。身上的夏衣都被大雨浇透了。

    她的样子虽然狼狈,仍有一份艳光摄人心魄。

    郎闪儿的脸腾地涨红起来,眼神不知该往哪里落。

    女子说:“请问小郎君,此处能否借宿一晚?”

    郎闪儿回过神来,“呃,不——行。”

    她露出失望的表情。

    “要不……你去前头的镇国寺试试吧。”郎闪儿打算关门。

    “小郎君!雨太大,我们再无力去别处了,请无论如何收容一晚。”女子往旁边一闪身,郎闪儿这才看见,她身边的墙上还靠着一个满身血污的男人。

    女子解释:“我们的马惊了,他是车者,从车上摔下来受了伤。”

    郎闪儿为难,“可是……这里的规矩不收女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