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认识自我审视婚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致季阑珊出现今天这种心因性抑郁而走向极端的情况,可以直接显现的成因有两个:第一个,依赖心理,用儿童方式处理成人的生活,心理上的不成熟。第二个,不会处理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所导致的结果是,生活中一旦出现有关情感方面的重大事件,就会影响本人的情绪,影响严重时,就会走向极端。

    造成这些问题更深层的根源,如果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来看,主要还是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不理想,没有较好度过重要的心理性发展阶段;同时,早期成长阶段中来自奶奶的疼爱、娇惯以及很大程度上满足其需求的获益变成对行为的奖励,从而在成人期逐渐强化、定型为幼稚的行为模式;在遇到应激生活事件并发生内心冲突时,不能用成人的方法来应对,缺乏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成人的意志力,不自觉地表现出无奈和逃避。所以,才展现出“焦虑——抑郁——自杀”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她能够加强自我内心能量,尽快地在心理上成熟起来,逐渐削弱并去掉儿童式的心理,学会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思考、处理问题,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心理和生理协调一致的社会人。否则,即使现在的婚姻也未必能够保持下去。

    解决季阑珊的问题,不仅要把焦点锁定在本人身上,她丈夫的态度以及配合也是很关键的。我所担心的是,季阑珊自杀行为的真正原因她丈夫目前还不知道,这个秘密究竟可以隐藏多久?他一旦知道了会有什么反应?那时季阑珊是否还会经受不起冲击而再次抑郁、自杀?这些问题都是未知数,必须与季阑珊进行讨论,使其做好心理准备。

    现在是九月中旬,夏季的炎热时期已经过去了,早晚吹来的风已经带有丝丝凉意,正是北京最好季节的开始。其实,人与自然是和谐一体的,在不同的季节,人的精神和肉体也会出现不同的反应。看着大自然景物的变化,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潮汐对许多人情绪状态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酷暑的结束,人们烦躁不安的心情得到了缓解,特别是每当一阵好雨过后,天色尚未完全放晴,在灰暗低垂的云层衬托下,一片片草坪的尖稍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格外的翠绿。此时若恰逢暮霭降临,夕阳斜照,大片翠绿草坪隐隐升腾起薄薄的岚瘴之气,身处其间,似乎人都在净化,胸中所有烦躁、戾气都随风化解而去。我每每在这时伫立草坪之前,胸中都会油然而生安逸、随和之感。由于我所在的咨询机构设立在公园内,这种机会较多,感受也就更加明显。

    就是在这样季节的一天,刚好下过一阵雨。一周前约好季阑珊今天来咨询,离会面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我就信步走在公园绿地之间的小径上,一面呼吸着饱含雨后青草、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一面利用这等候的十几分钟将上一个来访客人的信息从记忆中清除掉。

    一刻钟之后我回到了咨询室,很快季阑珊就出现在咨询室的门外。

    今天的季阑珊,脸上那苍白、疲惫的神色已经消退了许多,眼圈周围也没有了黛青色,眼中的红血丝不去细看也发现不了。看得出来,这一周她的状态有所好转。

    落座后,我首先询问季阑珊自我感觉如何。她告诉我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夜里的噩梦少了一些,自我认为郁闷、痛苦的心情感觉有所缓解,至少不像以前那样总往“死”这一条道上想了。虽然出现过几次“死”的想法,但程度没有那样重了。

    接着她的话题我问道:“关于你自杀的行为,你丈夫后来是否询问过原因?”

    她回答说:“已经追问好几次了。因为那天早上我给他留的字条中有‘我对不起你’的话,他一直追问这句话指的是什么。我的解释他似乎不相信。您说我该怎么办?”

    在咨询中,我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来访者在内心冲突的情况下不知如何是好,会很自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希望咨询者能给他们拿个主意,告诉他们怎么办。其实,许多时候他们这样提出问题,并非是真心想要从咨询者处得到答案,而是下意识地提出问题。我们一些经验不足或在内心认为比来访者高明的咨询师,往往在这时就满足对方的需求,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想法或经验讲出来。如果就内心动机而言,咨询师这样做,与其说是在满足来访者,不如说是在满足自己高于别人的愿望。何况,心理咨询的作用是在于发掘来访者的力量,使其能够自我决定、自我提高、自我成长。

    我深知其中道理,所以没有直接回答季阑珊的问题,反而给她提出问题。我对她说:“有一个问题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你自杀的真正原因被你丈夫发现了,你将如何呢?”

    她脸色一下变了,期期艾艾地说:“我也曾想过,但是没有答案。大不了就离婚呗。”

    我又问道:“你自己觉得对你丈夫解释的自杀原因是否合理啊?”

    她停顿了一下,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我继续说:“可怕的不是问题的暴露,而是在暴露前无休止的怀疑、追问和自我内心的煎熬。问题暴露了,可以面对,可以想办法解决;无休止的怀疑和追问会导致相互的不信任,最终影响夫妻关系。同时本人内心长时间的冲突、煎熬会形成强烈的压抑与自责,甚至会发展为神经症。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说,神经症的根源就在于内心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神经症。你可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季阑珊锁紧眉头看着我说:“那您的意思是让我把真正的原因告诉给他?”

    我笑了,对她说:“至于是否告诉他,那是你自己的决定。我不过是提示你,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发生。人乃万灵之长,就智慧而言,相互间谁比谁都差不了太多。聪明的人善于面对问题,愚笨的人善于逃避问题。”

    说完,我停了下来,看着对面的季阑珊。她沉默不语,低头看着自己的一只手。我知道她在思考,相信她会自己作出决定。所以,我们暂将这个问题放下。

    接下来我们讨论了季阑珊在与异性交往的关系问题以及儿童行为模式的问题,这是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改变了对这个问题态度,就有可能改变与丈夫的关系。

    还是接着上面的话题,我请季阑珊回忆与三个男性从疏远到接近,以至构成亲密关系的过程。

    我问她:“你与第一个丈夫从相识到结婚用了多少时间啊?”

    她想了想回答说:“我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那时我正在读研的最后一年,不到27岁。”

    我插话问她:“在以前你是否谈过恋爱?”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说:“自从我上高中时就有男生追我。但那时我父母管得很严,尤其是母亲,总是告诫我一定要以学习为重,绝不会让我与男生有接触,而且我也决心一定要考上一个好大学,所以我尽管很想和男生在一起,但仍然克制了。一直到大学毕业走上社会,自己没有谈过恋爱。后来参加工作,有人给我介绍过男朋友,都不符合我的条件,也就没有将就。一年后我对当时的工作厌烦了,决心要离开那里,重新上学读研,就开始准备考试,把谈恋爱的事情放下了。考上研究生后,学习就很紧张了,也没心思再去考虑谈男朋友的事情。

    “直到读研的第三年,由母亲的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男朋友。条件很好,我也比较喜欢。那时我的同学结婚的很多,好几个都有了小孩。我开始有些着急了,交往不到半年时间,我也研究生毕业了,我们就结婚了。说实话,结婚前我没有感受到恋爱的乐趣。结婚后不到一年,他说要到德国留学,我开始反对,后来还是同意了。他走后我就搬回父母家住,如同没结婚前一样的生活。没想到,三年后他回来了,却提出了离婚。我都奇怪,为什么我当时没有更多的愤怒。离婚后我辞职读博,主攻世界宗教专业。那时我觉得挺没意思的,经常和朋友一起玩。离婚不到一年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他追我追得很紧,我却没有更多的感觉,只是觉得他对我照顾很好,我很舒服。不到半年时间,我们就结婚了。”

    听到这里我问她:“你说在你丈夫追求你的时候,你没有更多的感觉,只是觉得他对你照顾得很好,所以就很快结婚了,是这样吗?”

    季阑珊眼中露出不解的神情,看着我说:“是这样啊!”

    我没有多说,示意她继续讲下去。

    “第二次结婚我其实感觉挺幸福的。他比我大4岁,很会关心人,所以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我操心。日子过得很好,我经常想没有人会比他更爱我了。读博最后一年在美国的实习中,比我小3岁的同学小张确实吸引了我,当那天他对我表示的时候,我基本没有拒绝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在与他的交往的一年中,我好像感觉自己没有结婚一样,也没有自责,我感到了什么是恋爱。就是沈茂生到美国看我时,我才有些压力。直到实习结束要回国了,我真正感到了痛苦。到北京后,机场分别时我的心疼死了,但是我丈夫来接我,又不能过分表示。五天后我收到了他的邮件,说要分手,我真的痛苦极了。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了,就采取了死的方式来解脱。”

    听她说完,我给他提出一个问题:“当你准备到美国实习、要与丈夫分别一年时间那时,你在感情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呢?”

    她回答说:“那时确实没有感觉痛苦,而且还挺高兴的,因为我一直想到美国来。其实到美国后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结婚不到一年就要分别一年,我为什么就没有难舍难分的感觉呢?是我不爱他吗?我没有答案,后来也就不找答案了。”

    我看她实际上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就引导她说:“刚才在你讲述过程中,我插话问的问题你还记得吗?”

    她说:“记得啊!问我在他追求我时的感觉。”

    我说:“对,你记得很准确。现在请你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好吗?”

    季阑珊虽然不解,但还是按照我的要求重新说了一遍。“他追得我很紧,我却没有更多的感觉,只是觉得他对我照顾很好,我们就结婚了。”

    我请她再重复一遍。她又说了一遍。

    然后我看着她的眼睛说:“从你刚才重复两遍的话里面,你是否觉察到什么没有?”

    她睁大眼睛也看着我,嘴里又一次默念刚才的话,又默念一次……渐渐地她低下了头。

    我对她说:“我知道刚才你想到了什么,也知道你找到上次对我谈到的、关于你在睡梦中醒来,看着酣睡中的丈夫对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是不是这样啊?”

    她抬起头说:“是这样。”

    我用征询的口气对她说:“你愿意把得出的结论告诉我吗?”

    她点头说:“我想到的是,我不爱他。结婚不过是因为他对我照顾得好。”

    我说道:“这里面是否还有你出于感恩的成分呢?”

    她又点头说:“是。”

    我继续提示她说:“这样就可以解释你在美国与同学小张在一起的感觉了。婚姻的基础是爱情;缺乏爱情的婚姻是不稳固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你以往的生活中,曾经出现过三个爱你的男人。你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有一个共同特点:交往时间都不是很长就生活在一起。你与前夫和现在的丈夫,交往时间都短于六个月就结婚了;与小张的关系在一个月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什么都这样快呢?是因为你不会与男性交往。你与男性交往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远离,是极为普通的关系;要么亲密,是最为亲近的关系。但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更多处理的二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你却不会。”

    季阑珊问我说:“是什么原因让我变成这样呢?”

    我回答道:“这里面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你在幼年时期的心理性发展阶段没有顺利度过。儿童在明白了自己性别后,学习与异性交往的第一个对象是自己的异性父母。而你却因为当时家庭的特殊情况,远离父母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失了学习的对象。以至在你和异性打交道时,或者因为害怕他们就远远离开,或者感觉他们对你很好、可以帮助你,而你也从中获得了关注、收益,因此就非常感激。以你的经历,尚不能准确把握感激的方式和尺度,于是就把自己交给对方作为报答。开始的时候这里面更多的是交换,而缺少爱情。在特殊状态下,交换也可以发展成爱情,就如同你与小张,来自同一城市,远处异域他乡,感情上已经近于他人,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就走到一起。多数情况下,出于报答或从中获得收益动机所作出的交换,一旦在意识深处觉得报答完毕或收益较少、没有了的时候,就会违背当初在内心所签订的没有文字形式的契约,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你经过头脑思考去做的,而是在你的潜意识层面中完成的,然而却能左右你的行为。

    “其次,是在你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依赖性格所造成。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由于你长时间的母乳喂养,过度满足奠定了依赖特点的基础;再加上奶奶和爷爷的娇惯,养成了由别人来照顾你生活的习惯;每一次的需要满足都在强化那些依赖特征,逐渐成为你行为模式的一部分。你长大后,一旦遇到类似你奶奶、爷爷般照顾你的人,那些消失的感觉就会再次出现,再次让你依赖于他们。这就是你虽然不爱、但又很快与你丈夫结婚的主要因素。”

    接着我又对季阑珊说:“现在我问你,什么人会把人简单分成好人和坏人?”

    季阑珊马上回答:“是小孩。”

    我说:“对,是小孩。那什么人的交往态度是好人就亲近,坏人就远离呢?”

    她说:“还是小孩。”

    我肯定她的话说:“还是小孩。把人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好人就亲近,坏蛋就远离,这是一种绝对化的处理问题方式。这就是导致你不会与异性交往的第三个原因。

    “由于长时间接受别人如同对待小孩般的照顾,已经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而弱化了自己作出判断和努力争取的能力,进而使你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相脱节。现在你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大人了,但心理上仍然停滞在儿童时代,仍然采用小孩的简单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你无意中的一些表现和对物品的偏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你们第一次来咨询,你丈夫沈茂生在诉说你的情况时,你根本没有注意听他讲话,而是在屋子里来回张望,显出很好奇的样子,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还有你每次来的时候,拿的总是双肩背书包,虽然颜色、式样不断改变,但双肩背包基本上是年龄在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左右的女孩所喜爱的,而你已经35岁了。你可能会解释说双肩背包装东西多、背着方便,但不论怎样,这个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心理状态。正是由于你一直用儿童的方式对待自己也对待周围的人,所以才形成了你与异性交往和婚姻中的这些问题。”

    我看了看她,又继续说:“过去你这样处理与三个男人的关系,以后如果还是这样处理与你丈夫的关系,我担心你的婚姻还会出问题。”

    她显出有些紧张的样子问我:“为什么?”

    “因为他对你关于自杀原因解释的不相信。要知道撒谎是孩子逃避现实或逃避惩罚通用的办法。孩子的谎言与成人的谎言区别在于逻辑性不严密,经不起推敲。你的解释是孩子的呢,还是成人的呢?我想你自己可以作出判断。另外,所有的谎话必定有破绽;况且到美国去的不只是你一个人,他到美国看你住了十天,和你的那些同学也认识了,难免会有意外情况出现,那时问题会更加复杂了。”

    听我说到这里,季阑珊的面色改变了。我的话音刚落,她就发问:“我接受您的分析。但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自己的状况呢?”

    又是同样的疑问、同样的问题。我回答说:“刚才你问过同样的问题,我已经表达了我的态度。咱们暂且不说应该怎么办,现在我们做一个心理游戏,看看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假设你现在是一个女孩,自己到奶奶家去。途中需要经过一个大森林,你却在森林中迷路了。你转悠了好长时间找不到出去的路。天要黑了,你很害怕。这时遇到了一个男人,你请他把你带出大森林。那个男人答应可以带你出去,但条件是你要跟着他在大森林中做好长时间的事情,或者是等他办完事情回来后再带你出去。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有三个选择:第一个,原地等待那个男人回来,但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第二个,跟随男人办事,但有来自异性伤害的危险;第三个,不等待也不跟随,依然自己寻找出路。你选择哪个呢?”

    季阑珊愣在那里,一时无法作出选择。

    这时,咨询的时间已到,我把这个游戏作为一项作业留给季阑珊,请她回去后一定要完成它。

    她离开时我再次叮嘱要按时服药,定期去医院到心理医生那里做必要的检查、依据医嘱调整药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