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吃出来的-上皮组织:人体80%以上肿瘤的发生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皮组织:人体80%以上肿瘤的发生地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大量形态较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上皮细胞又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假复层纤毛柱状、复层上皮、基底细胞等,这些上皮细胞长相不同,功能各异,一旦功能受损,会导致各种不同的常见病。

    如果说人体是一栋楼房的话,上皮就是楼房外贴的那层瓷砖,保护楼房免受雨水侵蚀,还给楼房以美感。最重要的是,这层瓷砖很智能,具有吸收和排泄的功能,会吸收营养、排泄废物。例如,做面膜利用的就是皮肤的吸收功能,排汗排油是皮肤的排泄功能。

    上皮组织面积很大,上皮细胞由胶原蛋白连接,排列得很致密,所以,如果人体内缺乏胶原蛋白,细胞之间的缝隙会加大,上皮细胞的保护功能就会减弱,管腔中的血液就会渗透出去,形成皮下出血。

    由于位于各个器官组织的最表面,上皮细胞受到的不良刺激也就非常多。如果修复遇到阻碍,屏障的作用降低,人就容易生病,轻则表现为长期慢性炎症,重则会产生癌症。据统计,来自上皮细胞的肿瘤占了肿瘤总量80%以上,以至于现在把上皮细胞肿瘤直接称为“癌”。

    下面,我们就根据上皮细胞的不同类型来讲一下几种常见疾病的致病原因和饮食调理方法。

    冠心病大误区,95%的人还在错下去

    冠心病跟上皮细胞密切相关,而我们脑海里却没有这样的认识。

    有科学家统计,人体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连起来,长度可达十多万千米,相当于沿着赤道绕了两圈。每个细胞都有生命周期,新细胞会不断代替旧细胞。而血管内皮的生命周期格外短,实验证明,只有1天左右。在1天的周期内,老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凋亡因子,告诉基底细胞要努力分裂以补充足量的内皮细胞,于是内皮及时得到补充,这样保证血管的内腔表面光滑。如果血管内腔表面出现缺损,很容易引发血小板的聚集,造成血栓形成。

    我们都知道,维持细胞生长需要原料,也就是营养素。那么,这些血管内皮细胞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营养素呢?

    盖房子先打地基,细胞的“地基”就是前面已经提过多次的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等为细胞提供结构成分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从哪里来?

    第一,直接从动物身上来,含有大量蛋白质、磷质和胆固醇的动物类食品,比如肉、蛋、奶、鱼是极好的来源。

    第二,肝脏合成。肝脏平时把能量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素储存在肝组织中,通过整合、转化,合成为对人体有用的蛋白质、磷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然后运出肝脏。尤其是晚上,肝脏里的酶非常活跃,在你睡觉的时候悄悄地为你的身体操心费力。

    那么肝脏怎样把这些好的成分送到细胞里去呢?

    通过极低密度脂蛋白运送。极低密度脂蛋白出了肝脏之后,大量的甘油三酯很快转移到皮下,剩下的成分叫作低密度脂蛋白。

    你看,肝脏利用各种生化反应,来默默合成内皮细胞需要的营养素,然后借助“低密度脂蛋白”这个快递员将营养素快递给血管内皮细胞。

    没有低密度脂蛋白每一天默默地“运送”,我们的血管内皮细胞仅仅靠吃动物类食物是不够的,恐怕早就干瘪皱缩,不成样子。血管腔自然也不会光滑,血栓会很快形成,轻则远端供血不足,重则血栓将血管完全堵死。

    低密度脂蛋白其实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它的本质是“活雷锋”,很有奉献精神。它给内皮细胞提供磷脂、蛋白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多余的成分通过高密度脂蛋白再运回到肝脏,以节约资源。

    但是好孩子有时也会做坏事。当低密度脂蛋白一旦被氧化,它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此时血液中的“清道夫”(单核细胞)发现了问题,会立即吞噬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然后变成了巨噬细胞,移动到内皮细胞下面,慢慢地分解,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过多的脂质斑块堆积,最后把血管堵塞。

    低密度脂蛋白承担了多年的骂名,大家都认为冠心病就是它所导致的。殊不知,如果低密度脂蛋白不这样做,血管内皮早就损伤了。内皮下面的胶原纤维一旦暴露,内源性凝血系统就会被激活,可以快速地形成血栓。

    如果我们明白了内皮细胞每天的需求,就会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吃饭了。

    一方面,直接吃动物性食物,给内皮细胞送去结构营养素和能量。结构营养素是蛋白质、磷脂和胆固醇,能量营养素是甘油三酯和葡萄糖。毕竟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多,凋亡速度快,重新复制细胞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马虎不得,要注意及时补充营养素。

    另一方面,我们晚上要好好休息,让肝脏把空缺的部分工作配合完成。

    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大家要注意到:

    一是保证内皮细胞单层扁平上皮的每日修复时的营养需求。

    二是确保低密度脂蛋白这个“运输队长”不要被氧化。一旦被氧化,就会按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旋钮,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引发出一连串的血管问题。

    甲状腺结节该多吃碘还是少吃碘

    人体中的腺体细胞都是单层立方上皮,长得像魔方一样,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和吸收。

    如果因为营养素摄入不足(结构营养素和代谢用营养素),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同时功能也会大打折扣。

    ◆甲状腺结节产生的真实原因:甲状腺细胞亏空了

    甲状腺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组织。由于B超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发现率明显增高,几毫米大小的结节都会被发现,使得甲状腺结节已经成为很常见的问题。

    不过,甲状腺结节产生的真实原因你知道吗?

    有些人认为是碘盐摄入过多导致了结节。大家非常迷惑:到底该多吃碘呢?还是少吃碘?我们现在每天都吃含碘盐,是量不够还是量超标了?

    要弄懂这些,就要先搞清楚甲状腺的正常工作机理。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激素之一,控制着人体的代谢水平,包括脑细胞的活跃程度、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如果甲状腺激素多,会导致脑细胞兴奋性增加,出现失眠、心悸、肌肉抖动、兴奋出汗、消瘦等症状;如果甲状腺激素少,人则会出现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等表现。大家发现没有,一个是影响大脑的兴奋程度,另一个是影响人体的代谢速度。

    对现代人来说,大脑工作的动力来自哪里?除了领导给的压力,还有自己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程度。我们消耗的甲状腺激素比历史上任何年代的人都多,一个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人,领导给多少压力都像是木棒打在棉花上。

    甲状腺细胞围成一个又一个圈,圈里面储存的是分泌好的甲状腺激素(T

    3

    、T

    4

    )。当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时,细胞把圈里的甲状腺素泵出去,通过血液,传送到全身各个地方。T

    3

    代表有活性的甲状腺激素,T

    4

    代表活性较低的甲状腺激素,是T

    3

    的预备军,随时准备补充T

    3

    。T

    3

    、T

    4

    随血液到达身体各处,给细胞传递一个重要的指令——“疯狂干活”,于是全身的细胞代谢旺盛起来了。

    甲状腺细胞的日常工作是生产甲状腺激素,而制造甲状腺激素最基本的原料是碘和氨基酸。其中的碘我们每人每天的摄入量为成人150微克,孕妇200微克,哺乳期女性200微克。摄入的碘中有1/3进入甲状腺。而氨基酸主要由蛋白质提供,在人体内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和碘共同助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然而,当饮食中的营养素不够的时候,甲状腺合成的T

    3

    、T

    4

    就会减少,司令官下丘脑立即感觉到T

    3

    、T

    4

    减少,会本能地怀疑甲状腺激素减少是因为甲状腺偷懒,于是循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这个路径,发布命令给垂体。此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增多,垂体这个小领导立即下达下一步指令,促甲状腺激素(TSH)也随之增多,这些命令就像一个小鞭子一样抽着甲状腺,让甲状腺努力干活,增加T

    3

    、T

    4

    的分泌量。

    当增加量过多时,下丘脑也能马上收回指令,TRH减少,TSH也随之减少,于是T

    3

    、T

    4

    合成和分泌减少。

    这样的循环每一天都在不断进行着。

    要达到正常的平稳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

    当一个人吃含碘的食物和蛋白质类食物不足时,甲状腺细胞合成T

    3

    、T

    4

    的原料减少,上级领导一道一道的命令下达,不仅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还会促进甲状腺细胞的恶性增生。此时做B超的话会显示出甲状腺多发结节,化验检查T

    3

    、T

    4

    正常,而TSH增加。

    可能没有人告诉你这些,你并不知情,也不会怀疑自己的饮食出了问题,还会一如既往按照以前的饮食习惯吃。

    长此以往,虽然甲状腺细胞一直努力开发潜力,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营养素缺乏是硬伤,即使命令下达得再多,甲状腺也没有办法造出更多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此时开始走低,但是促进甲状腺“增生”的命令还在下达,于是B超上所见的结节会更加严重。

    这个过程就像是厂长下达了今年的生产任务,分配到每个车间主任身上,车间主任又把任务传达给车间的工人。虽然工人们都很想努力工作,完成生产任务,但是苦于没有原料,根本无法投入生产。生产任务没有完成,厂长和车间主任非常着急,他们并不知道是没有原料造成的,以为是工人偷懒怠工,因此招聘更多的工人,持续下达更多的生产任务和生产命令。工人人数多了,可是生产任务仍然无法完成,如此这般,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这个车间成为拖累整个工厂的一个负担。

    归根结底,甲状腺结节是身体长期缺乏蛋白质、碘等营养物质的结果。可能是两者都缺乏,也有可能是缺乏其中之一。

    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结节,不要先想着如何吃药,如何手术切除,要想想是不是营养素的缺乏导致的,缺了要补。

    我有一位患者,是个大学生,常年不吃肉,饮食也很清淡,但是学习非常努力,每天还要跑1000米。

    但是她不知道坚持这样的饮食习惯是不对的。她身体里的T

    3

    、T

    4

    逐年减少,最终被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出现反应迟钝、脸部和眼睑轻度水肿、皮肤干燥、体温低等症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她来到我的门诊,我把甲状腺结节形成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原因明明白白告诉了她,同时跟她说:“你吃饭太简单了,除了粮食就是一些蔬菜。而甲状腺需要蛋白质和碘以及其他一些营养素,只有营养素够了,它们才能分泌足够的T

    3

    、T

    4

    ,甲状腺增生就能得到改善。调整好饮食方式,这个结节说解就解了。”

    患者听后,高高兴兴地回去了,没多久病情就得到了好转,现在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甲状腺结节别太指望碘盐,吃点海产品是正道

    有的人可能会问,究竟怎样才能补碘,光吃碘盐就够吗?

    其实不要太指望碘盐,多吃点海产品才是正道。

    为什么要多吃海产品呢?这还要从几年前我的一个学员说起。

    这位学员生活在海滨城市大连,我们是在一次讲课过程中认识的。当时,临近午饭时间,她跑过来问我:“夏老师,我超声检查有甲状腺结节。目前T

    3

    、T

    4

    正常,TSH也正常,我去医院的内分泌科看了一下,医生说让我多吃海产品。”

    考虑到甲状腺结节和碘的关系,以及沿海城市人们的饮食习惯,我首先问她:“你爱吃海产品吗?”

    她回答:“不爱吃。我爱吃面食和蔬菜,基本上不吃鱼、蟹,海带和紫菜一年能吃几次,但我吃的盐是含碘的盐。”

    已经出现结节还只靠吃碘盐来补充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继续下去,将来恐怕只能靠吃甲状腺素片来替代甲状腺功能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许多人觉得应对甲状腺结节问题,吃含碘盐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在现实中由于制盐、储存、运输、食物加工等过程非常复杂,碘的损耗很多。中国卫生部2000年发布了关于碘盐的规定,规定我国碘盐含碘浓度(以碘离子计)加工时为50毫克/千克,出厂时不低于40毫克/千克,销售时不低于30毫克/千克,到用户手上时不低于20毫克/千克,以保证不同年龄阶层达到国际推荐的平均每日碘的摄取量。

    为什么出厂、销售和用户这三个阶段的含碘浓度不同呢?因为碘元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在风吹、日晒、潮湿、受热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而挥发。就算一个人一天吃6克含碘盐,可以摄入120微克碘,但是如果在烹饪当中损失一些,或者他没有每天吃到6克含碘盐,或者他拿到的盐已经存放了多年,又或者他吃的根本就不是加碘盐,那么中国营养学会要求的每天正常人碘的最基本摄入量100~200微克就不能实现。其实这个碘摄入量已经是最低标准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也是要求国民人均碘摄入量为100~200微克/天,到了90年代已经改成了240~740微克/天。

    可见,仅仅靠吃碘盐来解决甲状腺结节是过于理想化了,所以,我们在缺碘时,最好多吃海产品来补充。

    ◆海边人为什么更容易出现甲状腺结节

    你可能会说,多吃海产品,那沿海城市的人不就占尽地利了,他们天天吃海产品,肯定甲状腺没问题,但其实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

    一次,我在青岛和烟台讲课时,一个沿海城市的学员得了甲状腺结节,下课后跑来向我咨询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我问她:“你平时喜欢吃什么?”

    “我爱吃面条,尤其是热汤面。”

    “海产品呢,蛋白质方面?”

    她回答:“我基本上不吃肉,吃鱼的话一个月能吃一块吧,大概100克。”

    “是海鱼还是河鱼?”

    “不一定。”

    “紫菜、海带、海白菜呢?”

    她明确回答:“从来不吃。”

    所以缺不缺碘,跟地域的关系还真的不大,倒是跟个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在海边生活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把海产品当作饮食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部分,甚至以此来充饥。以前的人们接触碘比较多,因此基因表达方面胃肠道吸收碘的能力比较低,以保证每天的碘吸收量限制在100~200微克,保护人体正常运转。

    但是现在的人们吃米面、蔬菜和肉类的机会多,因为采购方便和物美价廉,慢慢地,沿海城市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也倾向于内陆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长此以往,人们忘记了老祖宗的生存法则,更不知道基因中还有老祖宗的基因表达。如果海边生活的人不注重碘的摄入,会比内陆人更容易出现甲状腺结节甚至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甲状腺癌。

    有甲状腺结节的人一方面要自查一下自己吃含碘的食物是否充足;另一方面要注意补充肉蛋奶,通过正确饮食把甲状腺细胞需要的原料备齐,细胞才能以精确的程序完美分泌出甲状腺激素。

    我们来看看常见含碘食物的含碘量各有多少,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参考使用。

    表6 常见含碘食物一览

    注:相关数据均引自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国食物成分表》。

    大家看到这张表是不是会说,哎呀,吃紫菜会不会引起甲亢呀,因为紫菜中的碘太多了。实际上不必这样担心,请注意,这里的100克紫菜是晒干的,在日常饮食中大家通常只会吃几片,而且也不可能每天都吃。如果是吃海带或者裙带菜,一定会先用水泡一泡,这样也会流失许多碘。

    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呈现一个“U”字形,即机体摄碘不足或者过量都将影响甲状腺功能,造成甲状腺的损伤,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史、饮食习惯,判断到底是因为缺碘还是碘过量导致的结节,碘不够了多吃海产品来补充,碘过量了限制海产品的摄食,如此,才能保证甲状腺的健康。

    ◆有一种甲状腺结节叫“水土不服”

    上面说的甲状腺结节多半是由于摄入的营养素不够,尤其是碘的缺乏所引起的。还有一种结节,是跟营养素摄入过多有关。

    记得在5年前,我曾经诊断过一位患者,他74岁,平时居住在内蒙古,一年前突然患了甲亢。

    我一开始问诊的时候,详细了解了他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但一直找不到他患甲亢的原因。

    我心里困惑,但不想放弃,便又和他深入聊了聊。他无意中提及,去年夏天,他们当地的老干部处带着他们去青岛度假,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几乎天天都在吃海鲜。

    我一下豁然开朗。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位患者是内蒙古人,平时很少吃海鲜,胃肠道日常习惯的食物也不包括海鲜,所以对碘的吸收率极高,突然暴饮暴食,顿顿海鲜,摄碘过多才会引起甲亢。

    我告诉他,只要他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吃原来的饮食,甲亢也就不治而愈了。

    他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吃上了甲亢药,听我这么一说,还有点半信半疑。我叮嘱他要注意观察自己的症状和T

    3

    、T

    4

    浓度,只要自我感觉正常,同时T

    3

    、T

    4

    也正常,就把药往下撤。患者回到内蒙古后,严格按照我的建议去做,很快就把治疗甲亢的药给停了,病也好了。

    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到,营养学方面的治疗往往从一个人的饮食、从疾病的本源去考虑问题,毕竟药食同源。

    在我多年的门诊工作中,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流程:先调查,再说话。每个人的营养问题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比如人与人有体质上的差异,疾病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段会需要不同的营养素,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会影响这个人的疾病进程,不同人群祖辈的生活印记也会影响他的营养和健康。另外,地理位置的改变对人的健康也是有影响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基因和环境不适应,就是常说的“水土不服”。

    所以,关于营养素怎么补充,绝对不是仅仅制定一个食谱那么简单。对于每一个症状都要多思考,医生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轨迹,找出导致生病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强的、安全的指导方案,这样的方案才会科学有效。

    胃炎到胃癌之路如何逆转

    如果说腺体的立方上皮像魔方,那么柱状上皮(另外一种上皮细胞)就像高高的水杯,主要分布在胃、肠道、子宫腔内,具有强大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正常情况下,上皮细胞会不断地老化和死亡,基底层细胞则会不断地分裂和补充,按理讲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应该是平衡的,但当修复的速度低于损伤的速度时,就会出现我们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比如,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这样得的。

    由于胃镜的普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持续升高。面对大夫的诊断,很多患者都非常苦恼,因为目前还没有哪种药能明确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我们最常听到有关病理报告:胃黏膜细胞萎缩;出现了息肉;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这是将来会有癌变可能的信号。

    听到这里,很多人的直观感受是:天哪,这该怎么办?

    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似乎我们只能看着病情往坏的方向发展,除了给点对症的药和定期做胃镜外无所适从。大夫们的建议大多局限于吃东西时要小心,不要吃太刺激的食物,不要吃太多油腻性食物等,除此之外,似乎无计可施。

    我们真的无计可施吗?

    ◆肠胃功能差也可以获取足量营养

    有一位患者,找到我的时候刚满34岁。她在4年前一次吃东西不慎,出现恶心呕吐,很长时间没有恢复胃功能,经常腹胀,没有食欲,稍微多吃一点儿上腹部就会不舒服,经常反酸、嗳气,于是每天都在喝粥,不敢吃任何油腻的食物。可是病情还是越来越糟,全身疲乏,睡眠不好,下肢无力,甚至出现了闭经。

    胃镜检查除了发现胃黏膜萎缩外没有其他异常,因此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她吃过一些中药,还吃了一些抑制胃酸的西药,但一直不见好转。

    从哪里下手来逆转呢?

    方法总比问题多,关键在于思路——启动人体与生俱来的修复机制。这位患者必须补充胃黏膜所需要的营养素,全面并且足量,满足胃黏膜柱状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需求。如果仅仅喝粥,碳水化合物最多只能提供能量,无法补充磷脂、蛋白质、胆固醇和维生素。

    可是我也遇到了一个难题,患者的胃功能太弱,很多东西都消化不了。

    于是,我开始按照自己常规的流程来处理这位患者的疾病治疗。

    第一步,了解病史。

    除了前面生活习惯和病史的了解,还需要一些化验和辅助检查。血常规结果显示她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生化显示白蛋白轻度降低,其余均正常。

    第二步,调查她现在的饮食结构。

    她每天喝两次粥,中午吃1两(50克)主食,一周能够吃50~100克肉和1个鸡蛋,不喝牛奶和酸奶,因为喝牛奶胀肚,喝酸奶怕凉。鱼一周吃1~2次,每次吃50克。不吃内脏。蔬菜每天吃100~150克。不吃水果,因为吃了水果后胃不舒服。

    第三步,设置营养目标。

    计算该患者所需的总能量:身高161厘米,体重39千克,目前的BMI=15,BMI正常值为18.5~23.9,所以,眼前这个患者属于低体重者。那么她的能量目标设为35千卡×标准体重,也就是说,她要摄入的总能量

    是35 ×(161-105)=1960千卡。

    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主食,占总能量的55%。1960×55%=1078千卡,由于每克碳水化合物产生4千卡能量,因此1078÷4=270克。

    蛋白质:我们前面提过,应该占总能量的15%,也就是1960×15%=294千卡,由于每克蛋白质产生4千卡能量,因此294÷4=73.5克。平均每千克标准体重1.3克,但这是非病人的设定,患者设定目标值要比一般人多一些,这位患者我给了1.5克。(161-105)×1.5=84克,其中一半应该是动物蛋白,因此每天应该摄入的动物蛋白是42克。

    脂肪:总能量-碳水化合物的能量-蛋白质能量=脂肪能量,计算结果为1960-1078-84×4=546千卡,相当于占总能量的27.8%。1克脂肪产生9千卡能量,546÷9=60克,也就是说,她每天应摄入脂肪60克。但是这位患者不能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因为她目前的消化能力太差了。

    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她长期每天仅吃100~150克蔬菜,不吃水果,不吃内脏,肉类也很少吃,因此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均缺乏,矿物质也比较缺。

    第四步,实施方法。

    这位患者可以自己吃饭,有积极主动的意识,这是最重要的。

    她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那就是她不拒绝鸡蛋和肉,这就好办了。

    我们吃东西的目的是为了让身体获得营养素,她的营养目标和消化能力之间差距较大,胃肠道不争气,消化能力不够,那我们就要灵活变通,变换方法将营养素给够。

    胃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容纳食物,第二是消化食物。容纳能力不够,那我们就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一天不吃三顿饭,改吃六顿饭;消化能力不够,我们就在加工食物上下功夫,把不好消化的食物变成好消化的食物,把每一碗饭都做得很精细。

    可是我们怎样才能把每顿饭做精细,变得容易消化?这似乎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已经只习惯熬粥了。

    可就算是熬粥,小米粥里还可以加一些瘦肉和猪肝;就算是吃鸡蛋,也可以选择鸡蛋羹。这样不但营养密度增加了,同时也更利于消化吸收。

    我们刚才设定的目标是42克动物蛋白,怎么才能保证足量摄取呢?

    我让这位患者每天吃100克瘦肉,分成4次吃,一次只吃25克。瘦肉不一定是猪肉,可以是鸡、鸭、鱼肉。一周吃两次猪肝或者其他内脏。由于她喝牛奶胀肚,我让她喝酸奶,怕凉,就放在温水里温一温,或者在室温下放置几个小时之后再喝,每次100毫升,一天喝4次,这样从酸奶里又摄入了12克蛋白质。

    还剩下10克蛋白质,由鸡蛋提供。她每天应该吃两个鸡蛋,可以一个做鸡蛋炒西红柿,另一个做鸡蛋羹。

    平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奶酪,这样蛋白质的摄入会更有保证。

    至此,这位患者的蛋白质摄入目标已经完成,脂肪和糖类的摄入方法也都大同小异,倒是维生素要好好说说。面对一个能吃蔬菜,但是消化能力差的人,怎样吃才能让她获得充足的维生素呢?

    其实也不难,多吃叶菜,少吃根茎类蔬菜。尽量把菜切得细一些,别喝汤,别吃咸菜。

    还可以买一些营养品,比如维生素类营养补充剂或者全营养素类营养品等,定时补充,但还是要以食物为主。

    一年后,这位患者再次来到医院时,身体已经完全恢复,胃黏膜萎缩消失,月经也正常了。她的体重增长到了49千克,比一年前增长了10千克。

    你看,人体的自愈能力其实很强,只要你给对了食物,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你惊喜。

    ◆浅表性胃炎的诱因:趁烫吃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疾病,就是浅表性胃炎。

    当一个人吃很烫的食物,比如面条,如果不慎倒在了手上,会立即把手抽回,大喊:“好烫!把手都烫红了!”

    可是吃饭的时候,好多人生怕凉了,非得烫着吃。咱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趁热吃”,可这么热的面条、粥,或者热茶对于食道的鳞状上皮细胞和胃的柱状上皮细胞来说却是个灾难,一下子就能把食道和胃的表皮烫红或者烫出泡来。

    但由于内脏神经传导不像皮肤那样敏感,人们吃了烫的食物不会觉得烫得很难受,甚至有些人会觉得很舒服。

    长期食用滚烫过热的食物,会多次烫伤食道和胃,胃镜下显示黏膜表面发红、充血,甚至有出血、渗出,这样的情况会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疾病出现了,细胞损伤后需要自我修复,修复的原料还是我们常常提到的那些: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但是如果这个人吃得比较素,细胞缺乏修复原料,那么浅表性胃炎将长期不愈。

    胃黏膜的修复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稳定的环境,另一个是修复的原料,也就是营养素。如果黏膜不断被烫伤、出血,环境不稳定;同时胃的主人又没有及时补充修复的原料,尤其是维生素A,DNA的片段就会慢慢出现残缺,从而不断复制错误的细胞。错误的细胞越堆越多,也就形成我们在临床上常说的“化生”,化生进一步发展,就成为肿瘤。

    所以,我们要好好善待自己的组织细胞,不要伤害它们,不要吃过热的食物,不要喝许多酒,辣的、咸的甚至浓茶都要慎重,不要饿着自己的胃,也别撑着它,要随时为它们补充所需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它们正常的更迭代谢。

    为什么有些人吸烟却没有呼吸道疾病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你可以理解成小二层,假复层就是假的小二层,也就是说这类细胞长得很高,但不是小二层,其实就一层细胞。

    这类细胞主要长在跟呼吸有关的地方,比如鼻、喉、气管及支气管等处。为什么长在这些地方呢?其实跟它的功能有关,这种长长的还带有纤毛的细胞,很像我们日常用的扫把,长在这些部位是为了把空气中的灰尘扫出去。

    夜间人在睡眠时,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一直在做分泌、黏附、排出的工作。当排到气管上部时,人会不由自主咳嗽一下,于是黏液、灰尘、异物和脱落的上皮细胞等混合成痰就被咳了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干净。

    所以咳嗽、咳痰是好事,是在排出毒素和脏东西,让呼吸道保持清洁。

    有些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会伤害这种上皮细胞,这个习惯就是吸烟。香烟中的烟尘、尼古丁会让这些上皮细胞的纤毛消失,于是病原菌会更轻易进入到气管和肺,引起气管炎或者肺炎;同时,香烟还会使气管中的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阻力,于是我们会觉得喘憋,气不够用。

    既然香烟这么伤气管和肺,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有烟的空间,不论是一手烟还是二手烟,可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患呼吸系统的疾病,而另一些人却患上了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呢?

    这其实跟我们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和更新能力有关。正常情况下,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生命期是18~24小时,也就是说每隔18~24小时就更新一次。而之所以会患上疾病,是因为纤毛柱状上皮的新生速度赶不上它被破坏的速度。刺激越多,黏膜损伤越多,修复速度也需要随之加快。

    如果想要上皮细胞修复完好,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它补充足量的养料。那么,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需要什么样的养料呢?

    想必你已经想到了,就是细胞的结构物质,如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对这种上皮细胞来说,它还需要一种重要的营养素,这个营养素就是维生素A,它对呼吸道黏膜的修复非常重要,常常存在于胡萝卜、绿叶蔬菜、动物肝脏以及蛋黄中。

    但是纵使知道这些,也还有很多患者仅仅把它当作养生知识,而没有当成是一种治病方式。

    有一次,一个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年轻人找到我,向我咨询,让我明确告诉他该吃什么药。这个年轻人又黑又瘦,皮肤干燥,一进诊室就带来了一股浓浓的烟味。由于全家人都吃素,他从小就没养成吃肉的习惯。由于长期生病,他吃了各种各样的抗生素。

    我给他详细地讲了一遍营养和疾病的关系:药物是治标不治本的,要想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必须吃磷脂、蛋白质、胆固醇和各种营养素,因为你的症状是你的细胞在向你求援。其实所有的症状都是细胞不舒服发出来的信号,需要好好听明白这些症状,因为症状是会“说话”的,症状是细胞的表达方式之一。

    我们每一天吃的食物不仅是让我们有饱腹感和享受感,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修复我们的身体。人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细胞在不断地自我修复。只要修复速度大于损伤速度,只要你提供的修复原料符合基因编码要求,你就一定是健康的。

    所以,为了呼吸道纤毛细胞的完好,为了不得气管炎、肺炎,为了跟得上细胞更新的速率,你一定要开始摄食肉、蛋、奶。肝脏里含有维生素A,可以一块儿补充。不要一味依赖药物,加上饮食的改善,才能标本兼治。

    说到这,我真心希望广大读者朋友树立一个观念:药食同源。食物也是治病的重要方式,不要一味追求药物的疗效快,不要完全依赖药物。

    所有上皮组织类疾病的克星——维生素A

    要想维护好上皮,就要懂得上皮是怎么修复的,它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每一个上皮细胞都要更新,血管内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是24小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是17小时,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是18~24小时,胃黏膜的更新速度是3~5天,子宫内膜的更新速度是1个月。

    它们究竟是怎样更新的?

    它们更新的方式为“从下到上”,也就是说通过底层的基膜不断分裂,不断向上迁移来补充上皮。同时,基膜还起到了连接和支持的作用,整个基膜相当于一个底盘,用来固定皮肤。所以,别小看这一层基膜,没了它,我们就没了上皮组织。

    除了固定和细胞分裂,基膜还具有半透膜性,也就是说,它底下有毛细血管,上面的上皮需要的营养素来源于毛细血管,半透膜性就意味着营养素能很好地渗透过基膜,保证上皮的营养素充足。

    那么对上皮来说,除了为细胞提供结构物质的蛋白质、脂类、胆固醇等营养素,最需要的就是维生素A,前面我们只是稍稍提了一下,这里会详细讲讲维生素A。

    维生素A能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与分化,防止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肠道的上皮细胞功能减退,抑制上皮细胞肿瘤的发生。如果维生素A摄入不足,就会使上皮细胞分化不良,细胞再生的速度受阻。

    我们每一天应该摄取维生素A的量,女性是700微克,男性是800微克。

    中国营养普查发现中国人维生素A普遍缺乏,千万不要以为吃了胡萝卜了就可以了,没有油脂做媒介还是不行。

    经济发达的美国也容易缺乏维生素A。他们吃油脂很多,但是很少吃肝脏和蔬菜,因此仍然好发上皮组织类疾病。

    我曾经有一个学员,她告诉我她有夜盲症,晚上都不敢开车。她非常瘦,皮肤干燥,没有弹性。

    我讲课之后,她告诉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吃肉和肝脏。

    半年后我再见到她,发现她比半年前漂亮了许多,简直是个大美女,气色好、皮肤有弹性、身材匀称,与过去的样子判若两人。

    她自己也说晚上可以看得清楚了,晚上开车也没有问题了。

    大家看,面对疾病和亚健康,饮食调理的意义在于,当生活方式存在方向上的偏颇,找到关键问题并及时调整,就可以一点点改善不适,调整到正轨。

    细胞修复的钥匙、人体自愈的密码不就藏在我们的一餐一饭中吗?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