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厚黑学-做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商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商人是擅长钻营之人。要想在商界发财致富就需要下苦功夫,善于钻营。所谓钻营就是一种无孔不入、见缝插针,抓住一切漏洞和时机进行牟利的本领。每一个成功的商人身上,都有着精明的头脑,超凡的投资魄力和如同雷达般的对于利润的灵敏嗅觉和判断力。在他们的每一份财富背后,都些许可以看到投机者的影子。

    做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商人把握住万分之一的机会

    成功学家希尔告诉我们,机遇与我们的事业休戚相关。机遇是一个美丽的性情古怪的天使,倏忽降临在你身边,如果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扼腕叹息,她却从此杳无音信,不再复返了。

    在商业活动中,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个致富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美国有一句俗谚:“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机会。坐等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人生就像流水,有的在一个地方打转转,有的乘着急流奔驰。你乘着这道流水,也许就在岸边悠哉悠哉,好几年才移动那么一点点,甚至完全静止不动。

    随波逐流的落叶,只有听天由命,是无可奈何的。它的前进完全由风向与流水片面决定。然而,你却可以自己决定前途,不必老待在静止不动的静水处。你可以向流水中央游去,乘着急流,去寻找更大的新机会。有自信心的人必将挺身接受考验,毅然跳进未知的世界中,向中心游去,他们知道,只要肯冒险,必定可学到新的知识。美国但维尔地方的百货业大王约翰·甘布士就是一个敢于冒险、善于冒险,最终乘着急流欢快地往下游驰去的勇敢者。

    其实约翰·甘布士的经验之谈极其简单:“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有不少聪明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其理由是:第一,希望微小的机会,实现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如果去追求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倒不如买一张奖券碰碰运气;第三,根据以上两点,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万分之一的机会。

    约翰·甘布士的看法却不同。

    有一次,但维尔地方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元可以买到100双袜子。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制造厂的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材!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抛售的货物,并租了一个很大的货仓来贮货。

    过了十多天后,那些工厂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的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妻子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美国政府终于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方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这时,但维尔地方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他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将要追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生意也十分兴隆。

    甘布士最终成了当时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说道:“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要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完成。”

    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必须具备一些必须的条件:

    (1)目光长远。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看见树木就忽略了森林。

    (2)锲而不舍。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讲,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无济于事的。

    要想在商业活动中有所作为,只靠一味地盲目蛮干是收获甚微的。假如这些条件你都具备了,那么有一天你将成为百万富翁。只要你去付诸行动。

    在司空见惯中寻找商机

    发明与发现,有时是天意。其实是偶然与巧合给人以信息,有心人利用了这一信息,便有了发明创造。

    卡特在就任总统之前,早已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花生大王。卡特是靠勤俭、聪慧一步步起家的。从海军退役后,他接管了刚去世的父亲手下的花生业务。这时,他看到收获季节的原野上到处贮放着花生堆。按照当时传统的处理方式,是让花生暴晒于秋天的太阳下,干燥了之后才可榨油或装袋运往市场。天晴时托天公之美,一旦逢上几场阴雨,农民简直等于遇到大灾难。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卡特却没有熟视无睹。他针对这种情况,便立即改善措施,变更传统暴晒式为瓦斯烘干。他又凭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以及银行的贷款,加快扩充自己的花生农场。更重要的,他把大仓库开放给其他花生生产者贮存,让他们享用他那几套昂贵的烘干与脱壳设备。不久,卡特将日益庞大的机构组成公司,并设立托管理事会。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卡特靠大量贷款来发展自己的公司,由于他的还款信誉好,银行也很乐意贷款给他。同时,卡特革新了花生壳的回收处理工艺,这种新的处理方式,得以回收炭、瓦斯,甚至油。这项措施使他的事业锦上添花。后来,一家公司购买了此项技术,卡特成为该公司的股东之一。仅卡特的仓库就拥有350万美元资产。

    在各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我们大多数人都麻木不仁,感到无所谓,一切顺其自然,因而许多机会也就在我们的不经意中溜走了。下面,一个失业者一跃成为企业家的故事,更是给我们以启迪。

    克朗宁失业在家后,一家8口人的生活全靠他妻子替人洗衣服来维持。有一天,克朗宁在教自己的两个孩子识字,忽然来了一阵狂风,把桌上的纸吹走了,他蹲下去捡纸,感到无比恼火。

    他一边捡纸,一边思忖,如果造一个小夹子把纸夹住,纸就不会被风吹走了。他找来一根小铁丝扭成一个回形夹子,夹在一叠纸上,居然把那些纸张夹得牢牢的。他反复试验,终于想出制造万字夹的方法来。

    于是,他求妻子借来25块钱,买些简单的材料,制成一架小型的手摇机器,购进几十磅铁丝,开始制造万字夹。新产品上市后十分畅销,订购万字夹的文具店越来越多。有些店东还亲自来贫民区找他订货。

    8年后,克朗宁变成了拥有8家大工厂的万字夹大王。他由衷地感慨道: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在穷困时,人们瞧不起我,说我是个倒霉鬼。我成功了,人们极力恭维我,说我是个幸运儿!唉,假使我不动手、不动脑的话,则我永远是个倒运汉、失业者了,谁还会说我是个幸运儿哩!

    打鼾是人们晚上听惯了的“节奏”,哪一天这声音消失了,身旁的人还会觉得不踏实哩,但鼾声如雷,毕竟给周围人带来了不便。

    澳大利亚的荣地查兰在长期遭受丈夫的鼾声之苦后,引发了要制作“夜安枕”的念头。她很注意观察丈夫睡觉时头部和颈脖的位置,并仔细将其描画下来,和平常人进行对照。经过长时间的仔细研究,她发现打鼾与睡觉时头、颈、肩部的角度有关。在此基础上,荣地查兰设计出了“夜安枕”,目的在于使使用者不论侧睡还是仰卧均能保持气管呼吸的顺畅。经过试用和改进之后,便正式投产并推向市场,目前“夜安枕”在香港、日本、美国都很受人们的欢迎。

    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夜安枕”不仅对制止或降低鼻鼾具有作用,而且对久病及瘫痪须长期卧床者也有效用,即将其置放在大腿下,便可防止身体下滑,还可以达到透气、防止褥疮的作用。

    世界上打鼾者有多少?足可以百分比、千分比来计数,若将其广泛的危害与“夜安枕”的益处广为宣传,那么,这个市场是何等之巨大!然而,相当多的人们被鼾声吵醒后,只是付之以苦笑、怒斥、怨恨,只有荣地查兰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

    洞察危机的预兆

    在决策过程中,随机决断应该做到三点:一是把握全局,统筹得体;二是准确果断,灵活快速;三是能够正视危机,勇于决策。

    过去,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就充分运用了随机决断的指挥艺术。

    周恩来同志在万隆会议期间,突然遇到南亚地区某国总理在会上公开散布不友好言论的严峻局面。当时的情势是:中国如果在第二天的大会上不及时做出反应,整个会议就可能被引上歧途;如果反应过度,措辞不当,又要引起对方的再反应,这也会引起一场混战,导致整个会议的失败。再从与会各国的态度来看,有准备加入辩论的,有主张私下和解的,也有忧心忡忡、感到大事不妙的。总之,万隆会议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总理的正确决策。周总理果然不负众望,运用他非凡的决策艺术,从顾全大局着想,灵活快速地采取了会下接触、会上解释、广泛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等多种外交手段,终于使一场一触即发的风波平息下去,为万隆会议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处理危机的方法大都依赖管理人才的直觉判断和创造力,并无决策的明确程序。而这种高超的管理技能,对于一个立志高远的老板来说,又显得多么重要。

    其实,在公司的危机来临之前,往往已有表象存在其中,聪明的老板能够及时洞察这些危象,而及早采取防范措施。这些隐患的通常表现为:

    (1)未能适时采取转产、改变经营方式等有效的经营行动。

    许多企业家在陷入困境之初,不敢采取“大手术”的果断行动,被动地等待外部条件的好转,坐失良机,以致越陷越深。

    (2)未能及早觉察财务情况的滑坡变化,拖欠太多,三角债互相拖死,“水分”估计不足,资金运转不灵。

    (3)未能找到产品滞销、公司困难的真实病因。

    产品销量下降之时,单纯从外销上找出路,却不去正视和克服诸如产品质量不好等的真实原因。

    (4)在产品或者新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时,未能尽早开发新的渠道来代替,未能持续不断地开发新渠道。

    (5)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要知道环境是动态的,优良环境通常不能持久,应该居顺境思险境,不断地开拓。

    (6)只想多发员工奖金和解决福利,不愿积累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7)经营眼光不远,未能预测未来。

    只顾完成承包期间的经济指标,不思公司未来的后劲。对市场需求变化预计不足,抱住老产品吃安逸饭,不及时开发新产品。

    (8)基层员工不合作,管理人员不团结。

    许多问题刚刚萌芽,第一线员工最易嗅到信息,如果老板不能接近员工,激励他们的士气,求得他们的支持,必然会扼杀公司生机。

    (9)各种各样的公司短期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纠正,恶性循环到了一定程度,公司必然衰败。

    经营者要敢于冒险

    你也许听过这句俗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像健身这一行中常说的:“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行事以前先问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糟情况是什么,然后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有一家小公司,多年来都想得到美国陆军防毒面具的合约,但早有一家比它大50倍的大公司全部揽下了这笔生意。这家大公司有几百位工程师,而这家小公司只有5位。

    35年来,美国陆军的防毒面具几乎全是由这家大公司所承制,过去,这家小公司从未得到过这类合约。但是负责这家小公司的经理,坚决相信他的工程师能够完成这项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任务。他愿意以他的名誉、公司资源和其他的工作机会做赌注,来争取为陆军生产200万具防毒面具的合约。这家小公司以前接过的最大笔的合约,金额都没有超过20万。他说服了公司总裁,更重要的是,他说服了那5位工程师。

    他们研究和工作,凡是想得到的事都做到了。他们做了多次全国旅行,征求部队官兵的意见;他们阅读所有能找得到的有关防毒面具的资料;他们整整辛苦了1个月,然后向陆军提出承制的申请,申请书也是尽可能力求完备。

    经过这番努力之后,你也许会认为这家小公司会争取到合约,但事实上并没有,不过那家大公司也没有。由于预算的关系,陆军方面决定将这项采购延后1年。两家公司都有机会再做研究,并提出新的申请。

    这样一来表示赌注要增加。两家公司都得在这项计划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结果只有一家能赢得合约。大公司的胜算要大得多,但是这家小公司的研究进展使老板决定冒这场险。他要求工程人员加倍努力,而这些工程师即使在过去有所怀疑,如今却也是信心十足。

    一年后,他们重新提出申请,最后赢得了合约。这项合约使他们公司的营业额每年达到数百万美元。获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一位敢于冒险的老板。

    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

    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动态的市场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各种组合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所以,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自由遨游,就非得有冒险的勇气不可。甚至有人认为,成功的主要因素便是冒险,做人必须学会正视冒险,并把它视为致富的重要心理条件。

    在成功者的眼中,生意本身对于经商就是一种想战胜他人赢得胜利的挑战。所以,在生意场上,人人都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已成为许多商界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

    “幸运喜欢光临勇敢的人。”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魅力。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险中有景,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当冒风险,既有成功的欲望,又不敢冒险,怎么能够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希望成功又怕担风险,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失去良机,因为风险总是与机遇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有多大,成功的几率就有多大。由贫穷走向富裕需要的是把握机遇,而机遇是平等地铺展在人们面前的一条通道。具有过度安稳心理的人常常会失掉一次次发财的机会。所以人生就应当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过度地谨慎就会失去它。

    在我们身边,许多相当成功的人。他的成功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

    1956年,58岁的哈默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始大做石油生意。

    石油是最能赚大钱的行业,也正因为最能赚钱,所以竞争相当激烈,初涉石油领域的哈默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国,无疑面临着极大的竞争风险。

    首先是油源问题。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已被几家大石油公司垄断,哈默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等等。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1960年,当花费了1000万美元勘探毫无结果时,哈默再一次冒险地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建议:旧金山以东一片被德士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区,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并建议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来。哈默又千方百计从各方面筹集了一大笔钱,注入了这一冒险投资。当钻到860英尺深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

    哈默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风险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

    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失败,不战而败如同运动员在竞赛时弃权,是一种极端怯懦的行为。作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以及“拼着失败要试试看”的勇气和胆略。

    当然,冒风险并非铤而走险,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效益是经商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胆识结合。

    害怕失败就必定必败

    有的人心怀雄心壮志,但遇事不能果断地做出决定,这是因为他的心里老是想道:“如果这样做了,失败了该怎么办?”

    从事独立经营的人即使一时失败了,也可以东山再起。而有些人却认为重大的失败可能是命中注定的,根据长期的处世经验,觉得不会再有出头的日子了。因此,失败以后就没有勇气去做积极的决断了。

    看起来,这就是不能果敢决断的缘由。但如果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有些情况甚至还恰恰相反。就是说,实际上使那些怕失败而不能做出决断的人变成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做起事来前怕狼后怕虎的主要原因,正是他们信奉多年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养成的处世经验。

    的确,以前在工薪阶层之间,流行过所谓的“三不主义”路线,即不积极、不缺席、不迟到的生活方式。这是最太平、不犯大过、保全终生工资待遇、一有时机便可爬到适当地位上去的“聪明”的处世方法。

    当时,这样的处世路线在变化速度还不算太快的时代,可使一个人平安度过他的一生,但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变化的速度日趋加快,新的生活方式将取代旧的生活方式。

    进入新时代后,作为经营者,不会再是只要不犯大错,照样可以顺利晋升的人了。今后,无才、无为便是错,你就得让位于能干之人。有才、无才将被甄别得一清二楚,各奔各的前程。

    今后的时代经营者要想发展,必须树立不怕失败的信念,果断地做出决定,投身新的环境去发挥全部才能。当然,这种不怕失败,准备在万分紧迫的情况下发挥全部才能的态度,反而有可能防止大的失败,并大大提高自己的才干。

    看过摔跤运动,一直会有一个印象:尽管比赛双方抱缠摔打,场面激烈,但绝少有人遭受到意外的致命伤。这是因为在平时练习时,经历了经常遭受轻伤的锻炼。同样,平时倾注全力认真做出决断的人,不但不会遭受意外的致命打击,反而能从微小的失败中吸取许多教训,养成刚毅大胆的气质。

    谨慎小心,不盲目扩张

    对于每一名公司经营者来说,能够荣登美国《幸福》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500强排行榜,是他们所梦寐以求的最大心愿,因为这标志着自己事业的最大成功。但是,细心的人如果稍稍留点儿意,就会发现在排行榜中,每年都有10%左右的公司被淘汰出局,而被“新贵”

    所取代。

    另外,在当年中国最具活力的深圳特区,据说每年约有5000家新开的各类公司,同时也有上千家公司关门倒闭。深入分析研究,人们又可以发现,那些每年被淘汰出局的超强公司,如过眼云烟般在特区昙花一现的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犯了“拔苗助长”、盲目扩张的商家大忌。

    格兰特是美国一家着名的日用品零售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格兰特19岁那年开始从商。他首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上开设一间鞋店,经过11年的精心经营,积累了一点小资本,于1906年拿出他的全部积蓄1000美元,在林恩市投资开办了他的第一家日用品零售店。由于美国当时的经济正在发展阶段,格兰特商店组织的商品适应了市场的需求,生意十分兴旺。接下来的第二年、第三年及以后各年相继在美国一些城市开设了格兰特连锁店,使其销售收入不断增加。

    然而,好景不长。1968年,威廉·格兰特由于年事已高,把公司管理大权交给理查德·C·迈耶。迈耶登上董事长的宝座之后,很快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没有认识到:任何一家商店从开业到成熟都要经过一个被消费者认识的过程;同时,任何一个公司随时随地都面临着竞争者。他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盲目增设连锁店,开始实施一项美国零售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到1974年,格兰特公司在各地的连锁店猛增至82500家,是10年前的1000倍。其扩张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当时美国最大的西尔斯零售公司。平均六七个星期就新开一家商店,这种迅速扩张的做法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新开的商店里去,他们根本无暇顾及那些老铺子,除非它们出现了问题。但是等到出了问题之后再想有效地解决它,几乎已是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格兰特公司的销售额并没有随着连锁分店的增多而扩大。相反,每家分店的平均销售额却急剧下降。新店的增多必然导致经营费用的增加,而公司销售额的下降又必然使经营成本增加,就这样,格兰特公司开始由盈变亏,连年入不敷出,所以不得不向多家银行举债,致使公司债台高筑,信誉急剧下降。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格兰特公司只好于1975年10月2日按联邦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宣告破产的第二大公司和零售业中最大的破产公司。格兰特,这家庞大的零售公司,由于自己“拔苗助长”地疯狂扩张,终于无可奈何地倒闭了。

    通常情况下,公司在遇到闲难、挫折时,往往能够认清现实,对自己的优势、劣势都能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公司在发展顺利时,则往往无法客观、全面地把握现实,这时公司决策常常比较冒进,决策目标超过公司自身能力,执行时,给公司带来很大拖累;或者由于决策目标过于盲目,很多风险没有预测、估计到,在执行过程中就会使公司陷入很大困难,甚至于破产。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经营目标的选择不能违背其发展规律。如果一味地求快、求高,恨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甚至像那位愚蠢的农夫一样“拔苗助长”,没有不失败的。

    先保住基业再求壮大

    1997年企业界的一件大事,就是阿信的儿子和田一夫开创的“八百伴”商业王国宣布寿终正寝,由零到亿万,结果又由亿万变回零,一时的企业神话,惨淡收场。

    有人总结和田一夫的失败在于发展太快速,没有了其母亲稳打稳扎的平实精神,结果,发展就成为噩梦的先声,企业发展得愈大,愈难承受风浪,看是好看,家家八百伴百货公司面积都那样大;听是好听,可以告诉人家共有多少家分店,结果却是泡沫经济,顿成泡影。

    在商业史上,由于发展过速引起崩溃的事例并不罕见,每一位创业人都要把这些教训汲取,为什么原来很受欢迎的企业,却受不起风浪,或是表面风光,背后却负债累累,为什么原来作风稳健的生意,后果却夸浮无限?这都是贪心之过。

    现代商业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迷惑了多少创业人的心态,他们在刚开始时,就崇拜那些商业王国的巨子,如李嘉诚等人,立志的时候,便想要建立像他们一样的庞大生意。但是,生意是不是愈大愈好却是一个疑问。使名字变成街知巷闻、成功信誉的象征,如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贵州茅台酒、健力宝、长虹电视机、容声冰箱、美的电器等,建立起商誉,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必须经过数百十年的经营,得来不易,如果能够稳守,再循序发展,就容易经受得起风浪。

    切记不要贪心,否则将会前功尽弃。还没有开始第一家的生意,就不要幻想开分店,就是一家店的生意有钱赚,也不表示有条件开设分店。

    过去有很多着名的商店都明确表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现代的商业人却不固守这一套,商誉还没建立,就处处开分店,却忘了每开一家分店,成本几乎增加一倍,结果,火头愈烧愈多,却无法有效应付周转,市场也容纳不下,或因选址错误,以致整盘生意也给败了。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如果把生意做好,稳实一点,有利可图,就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不要急于搞其他扩展,时机成熟、资金充足时,再考虑开另一家,而开设一家新分店时,也应和开设第一家那样审慎。事实上,有些生意并不一定要开分店,如果具有特色,也有商誉,就是只有一家,别无分号,生意也不会损失,因为别人可能老远也跑来光顾。

    相反,质量差,就是分店到处皆是,也会开一家关一家,开得愈多,输得愈惨。创业做生意不要心急,慢慢来,年轻时创业,还有数十年时间大展宏图,当你还没有多少钱时,做生意赚钱谋生计及改善生活当然重要,但当你的生意上了轨道以后,开始赚大钱了,事业便成为个人自我实践的过程,成功比扩大规模更重要。

    决策有风险,却不是赌博

    飞龙集团总裁姜伟认为:有些企业家谈不上理性,都是赌。他们的发迹大多是抓一两个好产品,或瞅住一个市场空当,然后押宝于市场促销,一举成功。这种偶然的成功似乎成为企业家的一种思维定式,在决策时具有极强的赌博性。

    姜伟的话,我们这里暂且不做对与错的评判,但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办公司绝不是赌博。小公司老板的某些赌博行为,主要是源于他们与生俱来的投机欲望和短期行为。原始积累的光荣与梦想,往往使公司老板们有意无意地形成强烈的生长欲,无论在自己起家的行业,还是别的行业,认为都应该获得最大的增长。殊不知,从你创办公司的第一天开始,经营的风险就伴随于左右,成功与失败同时在向你招手。

    史玉柱在1992年决定盖巨人大厦时,曾打算盖18层,但这个正确念头一闪而过,出来的方案已是38层,后来改到了54层、70层。这样一来,工期由两年延长到六年,预算由2亿上升为12亿。与其说巨人大厦拖垮了“巨人”,不如说是决策者的赌博葬送了“巨人”。

    决策是有风险的,是因为市场有风险。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要对每一项投资进行严密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在生存之中求发展。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好,“小天鹅”给了我们很好的经验。

    “小天鹅”当初研究新的发展战略时,周围环境正充满着一个极大的诱惑:国际、国内公司纷纷在购并、重组中多元化扩张,那份荣耀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方圆500公里范围内,11家外资公司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锋头直逼又带来强烈的危机感。“小天鹅”向哪儿飞呢?

    小天鹅集团总经理朱德坤意识到,“小天鹅”的对手是国际大公司,以现有的规模和实力搞多元化,未必会成功。他最后拍板认定:

    在最熟悉的领域,做最熟悉的产品,开拓最熟悉的市场,先做好,再做大。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柴新建谈起实施这个战略的得益,颇有感触:“搞技术的人,最怕东张西望,摸不到边,认准‘洗’字钻下去,我们就搞出了不少名堂!”专搞一门,让小天鹅在洗涤领域越搞越精,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与国际先进水平不相上下。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公司的老板们一年四季高叫资金紧张,只知贷款,不管利息的高低,忽视金融风险。在资金融通上若有赌博和投机心理,其结果不但本金难以归还,连利息也无法归还。例如,陕西南郑一水泥制品厂筹借高利贷款32万元,利息高达23%,当时曾有人建议厂老板审慎考虑公司的承受能力,但这家县办小厂的决策者却置若罔闻,一年下来,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为还债卖了公司,还差8.7万元。

    还是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求说得好:“防范风险也是我们企业家的事。”公司不能光是研究发展,单纯追求扩张,还要经常进行危机分析,积极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危机策略与应急措施,确保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

    很多公司的老板处理生意上的事常常是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但有时也为是否上这个项目而犹豫不决,甚至考虑几年的时间。

    这正是俗话常说的人都具有双重性,一定没错。

    我们对于来自无论何方的请求,在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是否办得到就贸然应诺,是轻率而不负责任的。一旦答应就不能犹豫而应全力以赴去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尊重自己。

    但并非做任何事做任何决定,都能保证我们没有一点失误而绝对正确,常常在情况不明之中做出错误的决策。容易使人产生错误而被误导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真理并非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靠团体的意见来决策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在讨论中,坐在会议室的人都讲同样的话并不是件好事。这里面必然有其他因素作怪。老板讲话或同事发言时,因为迫于老板的威严或不愿与同事争执而伤和气,不少人总是予以附和,讲出雷同或不痛不痒的意见。这往往会使会议主持者和决策人难以了解真实情况,靠此做决定自然会脱离实际。

    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后,经过论证和思考,等人都走后,自己再做决定。

    2.别为美妙的语言迷惑

    有两个投资合作项目,一个成功的机会是80%,另一个有20%失败的可能,你选哪一个上呢?实际上这两个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机遇对等,只不过前者只提成功,后者强调了失败。常理中,多数人总会选中前者,原因很简单,成功的字眼顺耳,使人兴奋。精明的销售员会用自己的口才去向顾客描述产品的优质,齐备的功能,以讲“好”来推销;聪明的顾客将不会为这表面现象和技巧所诱惑,会以他多方的观察做出自己买与不买的决定。

    3.不过分迷信经验

    许多商人总爱用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实际上过去的辉煌已变为历史,不一定就适合当前已经变化了的世界,何况从来就没有常胜的将军。如果你仍用以前的框框来指导目前的生意,期望从中找到共同之处,只会使你失去许多认识新事物、把握其特殊性的机会。因此,正确的原则是:过去的经验是成功的总结,但并不一定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