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把雪球做大的核心——巴菲特坚守一生的投资理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沃伦·巴菲特无疑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投资理念被无数人奉为经典。总是会有专业投资人士试图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系统归纳整理,却发现这看似简单却很难实现,于是,人们记住了一些经典的投资法则,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首要之处是:记住股市大崩溃。即是说,要以稳健的策略投资,确保自己的资金不受损失,并且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股市里的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就是不开口少说话。其实,沉默是金也有冷静深思的意思。在股市里时常需要这种“沉默”,当然这并不是让你在股票操作时板着脸闭嘴操作。实际上在股市中提倡所谓沉默是金,也就是学会保持镇定。

    生活中长时间的沉默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因为人之本性就是排斥沉默的,沉默很容易使人感到痛苦、无所依靠,有时候真的会让一个人发疯,这也说明人在很多时候是沉不气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股市中许多高明的主力庄家经常使用沉默“特色”来打击投资者的投资操盘信心,他们常常使用震仓、轧空等手法,有意制造股票的停滞、下跌;当然他们也会使用其他方法,让股票疯涨、打破“沉默”,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巴菲特在每一个方面都在模仿这他的导师,除了在谈论自己看好的股票方面。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的时候,总是会把低估的股票当成是很好的例子给学生们讲解,每次在下课后学生们都会冲出门去争先恐后的去买这些股票,来为下个学期需要的学费做准备。然而巴菲特却不这么做,1953年,他在奥马哈大学讲述一堂投资课的时候,他就拒绝透漏任何消息。

    当他在1956年在与合伙公司开办业务的时候,他就对潜在的投资者说:“我会把你们的钱当成自己的前一样用,我会替你们承担一部分损失的。”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对巴菲特的一举一动进行着揣测,但是他总是紧闭着自己的嘴巴,他拒绝和任何人谈论他的任何投资对象,直到卖掉它们的时候(当然查理’芒格除外)。比如,有一次,他的一名合伙人闯进了基维特广场的巴菲特接待办公区,他想知道公司的钱投资到了什么地方去了。那个时候巴菲特正在与银行家比尔·布朗,就是后来的波士顿银行的董事会谈,他让他的秘书告诉那个人,现在正忙。但是秘书一会儿又回来告诉他说:那个人坚持要见巴菲特,巴菲特消失了一分钟后,回来和秘书说道:“替这个家伙结账让他退出合伙的公司”,然后巴菲特转向布朗说:“他们知道我的规矩,我每年都向他们做一次汇报。”

    巴菲特坚持保守投资秘密的一个原因是,好的投资观点是珍贵的,这就像是好的产品或收购计划一样很容易被别人盗取到。因此他是不会将它们公布于众的,这类似与比尔·盖茨从来不会将自己的公开视窗系统的源代码公布于众一样,丰田同样也不会把最新的发动机设计或下一年的新车阵容透漏给福特或是通用汽车。

    对于投资者而言,要做到保持沉默就需要很强的自信来进行支撑。对待自己的投资要像对待作品,或者是财产一样,它们是“一种神圣”的东西。此外,如果你把自己的投资对象拿出来讨论,面对周围的七嘴八舌你会仍然能不为所动吗?

    “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而沉不住气的投资者在冷静的主力庄家面前最容易失败,因为急躁的心理已经打败了投资者自己,不能正常地分析自己手中的股票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会认真地坐下来思索真正的对策,最无奈的结局就是让主力庄家钻了自己的空子。

    学会在股市中冷静观察,并不是一味地让你死守烂抱,而是应有一种胸有成竹、沉着冷静的心态,尤其在操作中要对自己有优势在握的感觉,而不是被主力庄家逼迫得沉不住气,自己先亮了手中的“底牌”,不该让出的筹码,低价割肉拱手奉送;不该接手的烫山芋,却拼死拼活抢到手中。如果炒股炒成这样,那你绝对是霜打得茄子一般,而且整个人走在大街道上都是一种山穷水尽的模样。

    无论市场如何表现,无论主力庄家如何疯狂,我们中小投资者就要比别人更加冷静一点,多一分思索。股票市场的运动不会是平平稳稳的上涨或是下跌,那样的话你家隔壁王二傻不是也能在股票市场赚到钱吗?那我们不如让王二傻帮我们理财好了。

    冷静,只有冷静地咬定市场、面对主力庄家的沉默,最后的胜利一定会是你,因为你学会了在股市中沉默是金的道理。

    认清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两个樵夫彼得和约翰一起上山砍柴。

    第一天,两人都砍了八捆柴。上山砍柴一定要早睡早起,才可以在天亮时抵达砍柴地点。彼得想:“多砍一捆就多一份收入,我明天可要起得更早,在天亮之前抵达。”约翰则在回家以后抓紧时间磨刀,并且准备第二天把磨刀石带上山。

    第二天,彼得比约翰先到山上。他一开始就使尽浑身力气工作,一刻也不敢歇息。约翰虽然较迟上山,砍柴的速度却比昨天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彼得的进度。

    到了中午,约翰停了下来磨刀。他向彼得建议:“不如你也休息一会儿吧。先把斧头磨一磨,再继续砍也不迟。家中的孩子闹着要吃野山楂,我们也可顺便采些回去。”

    彼得拒绝了约翰,心想:“我才不想浪费时间。趁着你休息的时候,我还可以抓紧时间多砍几捆柴呢。”

    很快地,一天又结束了。彼得只砍了六捆柴,而约翰除了所砍的九捆柴,还采了一些哄孩子开心的野山楂。

    彼得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却没有约翰砍的多。

    第三天,彼得一边努力砍树,一边观察约翰工作的情况,他看不出约翰有什么秘诀,但他砍的就是快。终于,彼得再也忍不住问道:“我一直很努力地工作,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为什么你砍的比我还多又快呢?”

    约翰看着他笑道:“砍柴除了技术和力气,更重要的是我们手里的斧头。我经常磨刀,刀锋锋利,所砍的柴当然比较多;而你从来都不磨刀,虽然费的力气可能比我还多,但是斧头却越来越钝,砍的柴当然就少啊。”

    从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彼得如果想解决砍才慢,效率低的问题,接必须首先认清问题的根源,彼得不是没有成功的欲望,不是砍才的技能不高,更不是行动力不强,而是不能没有运用好砍才的工具,如果不能及时的认清问题,盲目的去行动,去执行,结果都将是于事无补。

    问对问题,认清问题,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巴菲特如是说:在1993年我用4.33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买下了一家制鞋企业,当时我认定了该股票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在短短几年内就消失了。后面发生的事是,我用伯克希尔的股票,极大的将这个错误扩大了,这次花去的就不只是4亿美元,而是30.5亿美元。事实上,我是在用一个优秀公司的1.6%的份额换取了一个毫无价值的烂公司。

    德克斯特公司是我在投资过程中最糟糕的一次买卖,但是在未来,我还是会犯很多的错误,我可以跟你打赌,鲍比·拜耳的一首歌词里解释了在企业并购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我从不和丑女人上床,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身边躺着好几个。”

    综观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你会发现巴菲特的话中蕴涵的真理:从失败中学习到的东西远比在成功中学到的多,成功的背后总是有重重失败的历练。这个道理在投资领域同样正确。

    有些人曾以美国成功投资家为研究对象,发现那些成功的投资家普遍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从不抱完美主义;第二,对于投资失败从不放在心上,只专注于未来的挑战。

    由于高报酬率的投资机会一定伴随着高风险,失败是投资人必经的历练,而且也是成功投资的一部分,大多数成功投资家都是经历数次失败后才累积出成功的心得。如果有人对你说:“我自投资以来还不曾赔过钱。”那么,这只有两种可能:他是在骗你,或者他根本从没有投资过。成功投资的入门条件便是要经得起亏损的考验,一个未曾失败过的人成不了大器;一个未受过损失、未经历失败洗礼的人也别想赚大钱。如果你要求自己每次投资都不能损失,或每次损失就悔不当初而自责,久而久之,你就会极度保守、不愿冒任何风险,这样一来,投资理财无法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索罗斯的成功使人们奉他为投资之神,他也试图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上帝,他把自己管理的基金会称为“索罗斯帝国”。然而,索罗斯也有失败的时候,在港币会战、俄罗斯金融危机中,索罗斯损失惨重。祸不单行,索罗斯败走俄罗斯后,叉连连失手。1998年初,索罗斯就亏掉了约20亿美元,整年度其旗下基金整体损失达20.15%,约30亿美元,元气大伤。

    但即便金融大鳄索罗斯也并非永远都是正确的,有些人往往还是只看到他创造的无尽财富,便盲目崇拜,认为索罗斯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良言,从不出错。事实上,索罗斯认为这种想法非常可笑:“坦白地说,我和其他投资者一样会犯很多错误,但因为我的某些突出业绩,人们会认为我屡战屡胜。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导。我觉得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能够先别人一步认清自己的错误。”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既然人非圣贤,又孰能无过?只要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进而采取措施予以修正,同样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只有从错误中才能获取投资经验。其实所有的人都只有一种学习方法:犯很多很多的错误,然后从错误中获取经验。综观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也有很多投资失败或投资受挫的情况发生。但是,他之所以能将自己的财富积累的越来越多,并非是由于他神机妙算或比别人判断的准确。而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事实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发现错误,而是出现错误后没有从中吸取教训。这样一来。一旦出现了严重的后果,我们便会说:“早知道……”可是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等到事态恶化了,再好的补救方法都无济于事了。所以,无论是投资还是做其他事情,第一时间发现错误并及时获取经验以指导日后的行动,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在第一时间来发现这些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理论和自我感觉的结合来寻找错误。

    第一。问问自己想正确投资或者说是必须正确投资的时候。会产生哪些感想。若自认为正确却出现不断的亏损,是否会产生“市场有问题”的想法?

    第二,暂时将交易情况抛到脑后。闭上你的眼睛。问自己:“现在我的身体内部感觉如何?”一般有两种答案:一为“内部”有挤压感,二为“内心舒坦”。

    第三,如果对自己最初的分析判断信心十足,自认为市场“前途光明”,因而拼命为亏损去补仓,交易最终如愿以偿,但你是否还会坚信自己当初的分析判断?

    第四,回想交易最糟糕的时候,问自己当时想要正确时的身体感受,然后在内心感觉一下,身体是否有不同的感受?当我们怀着“正确”的态度去交易。我们的执著会产生某种情绪化的东西。回想那种状态,直到你感受到这种情绪。

    如果你能准确地捕捉到自己的身体对这些感受的反应。并对它们进行描述。那么你在面对市场中的错误时定能坦然自若。

    投资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在人生的财富曲线面前,多数人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面临巨大的财务缺口。为了不让我们在未来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况,唯有从现在开始合理规划我们的财富。而在众多理财产品中,基金投资有着集合理财、专业管理,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严格监管、信息透明以及独立托管、保障安全这五大优势,是投资者用以实现资产配置与投资规划的优质选择。

    那么,什么是理性投资呢?

    每当你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投资决定时,比方说:你要在什么地方开一家餐厅,或者投资100万元来介入股市,或者是投资3000万元来进行一项房地产开发,你都要先问问你自己,这件事有没有70%以上胜算的把握,假如有70%或超过70%的把握,又和我们讲的其他原则不冲突的前提下,你可以考虑去做。就好像我们的发电机组从英国进货回来,也要投很多钱下去,这时候,你就要问问你自己,有没有70%以上的把握,有,可以考虑去做;没有,立刻放弃,绝不冒险。这叫什么?这叫:冒险之事,不能为之。

    如果一个投资有70%的胜算,那叫“投资”,如果只有50%,甚至只有30%,那又叫什么?

    如果只有50%,那是什么?那是赌博!

    如果只有30%,那又是什么?那是冒险!

    如果是这样,我劝你放弃,如果你想赌博,不如去澳门赌,压大压小,50%的概率。

    诸葛亮说“冒险之事,亮素不为之”,连古人都不做冒险的事情,我们现代人这么聪明为什么要冒险呐?

    如果我们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后,就开始“裹足不前”,终日“固守土巢”,前怕狼后怕虎,那么我们的事业将会停滞不前。只有投资才可以让我们继续发展壮大,但投资不能盲目投资,投资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这里,我们倡导的是“理性投资”,什么是理性投资?那就是投资要遵循投资的3—3—3法则,即:资产的1/3用于购置固定资产;还有1/3用于现金储备;另外的1/3才用于投资。

    这就是避免毁灭性打击的原则,当你有70%胜算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另外30%出现的可能。当这30%的情况万一出现时,你将如何应对?我们在期望最好的结果的同时,是不是还要作好最坏的打算?当最坏的结果出现时,我们会不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如果是这样,我可以告诉你:这个计划不是什么好计划。

    再给大家讲一个诸葛亮用兵打仗的例子:有一次,诸葛亮用一份假书信将守城的魏军从城中调了出来,然后再在半路设伏准备消灭这股魏军,同时派老将黄忠率领人马抄小路前去取这座空城。这一计叫什么?叫“调虎离山”计。诸葛亮过去从未失手过,但这次不同,这一计这次恰恰让姜维给识破了,姜维对魏军将领说,这一招叫“调虎离山”计,我们不能上他的当,明天这样,我们将计就计,你带小队人马出城,不要走远,走两里地就返回,我们前后攻击,将前来赚城的蜀军全部消灭。

    结果第二天,老将黄忠受诸葛亮的派遣,前去夺城,到了城下,黄忠对守城的魏军说:“你们已经中了我家丞相的调虎离山计,还不快快开城投降。”没想到话音未落,城楼上突然旌旗大展,只听见姜维在城上说道:“黄忠老儿,你往后看看到底是谁中了谁的计。”黄忠往后一看,魏军已经从后面杀了过来。这时,姜维也率军从正面杀来,黄忠大败,情况极其危险。正在这时,诸葛亮毕竟是智高一筹,他就已经考虑到了万一失败怎么办,他专门派关兴和张苞前来接应,救回了老将黄忠,避免了一场全军覆没的打击。

    所以要想到,当最坏的结果出现时,你们的救兵在哪里?

    巴菲特曾说过:充满了贪婪、恐惧或者愚蠢的念头,并非像有效市场理论中假设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并且存在许多行为认知偏差,这将最终导致价格偏离价值。

    巴菲特这段话不仅揭示了股票市场中的非理性,而且还说明了市场中的非理生行为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心理是左右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一旦涉及金钱,人们更容易作出情绪化且不符合逻辑思维的决策,非理性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情绪化表现。而投资又必须是理性的,如果投资者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不要做投资。之所以如此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是因为投资并非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纯粹的智力游戏,而是因为投资结果对投资人的未来利益有很大影响,决定正确与错误的投资盈亏有天壤之别;另一方面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太多又太不确定,而且几乎全不在投资人掌握之中,因此,投资人的决策类似于赌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影响,完全不像学校学习考试、科学研究那样,只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推理出一个正确的结果。我们常常觉得,买一只股票甚至比选择一个爱人或朋友更困难。

    从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一改前几年的颓势,在大量资金流人的支持下,股指节节攀高,上证指数在2006年一年内大涨超过130%,一跃成为全球涨幅最大的股市。进入2007年后,在2006年形成的赚钱效应鼓舞下,越来越多的中小散户加入炒股大军中,2007年年初A股市场的场内个人和机构存量资金已达7000亿元左右,是2006年初的3倍多。其中,2006年12月A股市场就出现资金“冲刺进场”的现象,单向流人超过千亿元。

    这种市场过热的情况不免让人担忧,从2007年开始后不到半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相继推出调控措施来看,管理层已开始担忧股市等资产市场出现泡沫化,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征收印花税、加息等调控措施,以解决人民币流动性泛滥问题,避免股票等资产出现泡沫化风险。但在牛市行情中,人们的投资相对不理性,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能赢,而实际上许多投资者最终都是输家。

    事实上,在当今“股市热”的大环境下,广大投资者有必要对其中的投资风险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避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正如巴菲特所言:“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综上所述,投资者要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必须学会两点:

    1.学会定量分析

    要在股市非理性波动中保持理性,其中最需要的方法是学会定量分析,从而准确判断股市是否过热或过冷。如果投资人能够进行定量分析,尽管不会因此就把分析能力提高到超人的水平。却能够使自己因此而避免随波逐流。如果投资人根据定量分析发现股市过冷,就可以理性地选择合适的股票低价抄底买入。

    2.培养合适的性格

    许多投资人重视的只是增强自己的投资才能,努力学习各种各样的股票知识,到后来却发现,与体育比赛中一样,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投资中需要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养成合适的性格并不容易。投资者要有能力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作出决定,就要能够抵抗得了人性的弱点。

    投资者要战胜市场。就必须保证自己不要做出非理性的错误行为,然后才有可能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错误来获利。

    选对投资工具很重要

    投资者选什么样的投资工具,必须搭配自己的财力条件及投资习惯,不同的工具背后也代表着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如果不做功课,便贸然投入,就可能交出不少学费。理财工具繁多,如何挑选是一门相当大的学问。巴菲特认为:“对于每一个投资人来说,选准投资工具至关重要。”

    选对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果选错了投资工具,将会一败涂地。

    巴菲特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选准了投资工具——有限合伙人。投资工具有很多种,但他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最终选择了“有限合伙人”,他认为这是最简单、同时获利最大的做法。

    之所以说这种做法简单,是因为一个公司的合伙投资人数只要不超过一百,就不受证管会有关共同基金管理规则的约束。而一旦被列入共同基金,公司所要遵守的规定是非常多的,要受到严格的约束。在选择了投资工具以后,巴菲特就着力寻找合伙人。

    找到了理想的合伙人以后,巴菲特和其他几位投资人一起共同创设了巴菲特有限公司,而他是主要合伙人,这些合伙人一共凑集了105万美元。

    巴菲特合伙关系有限公司的经营方式也相当简单,当有限合伙人的获利超过6%的时候,巴菲特就收取超出部分的25%,他认为每位投资人至少都应该有相当于当地银行活期储蓄利率水准的获利保障,所以如果获利未达水准,他就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如果任何一年出现了亏损,他就会从前一年的盈余中,拨款出来弥补这项损失。幸运的是,他还不曾出现过亏损。

    由于选对了正确的投资工具,巴菲特的原始积累很快地完成了,事业逐渐发展了起来,最终成为世人敬慕的股神。

    作为一般投资者,当你刚开始投资时,会昕到各种挣大钱的诱人机会。其中包括外国股票、封闭型基金、低价股票、美分股票、期权、期货、黄金、可兑换债券、垃圾债券、免税证券和房地产合股公司。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投资工具一定要简单、基本和易于理解,不要试图面面俱到。没有人能在买卖期货时取得很好的成功。因为亏损的风险大,所以投资者应避开过于复杂的投资工具,同时应避免涉及很多投资项目。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投资工具,可供投资者选择:

    储蓄

    理财必备工具,就是在理财规划中必须具备的。任何理财的基础都来自于储蓄。储蓄是指将资金的使用权暂时让度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并能获得一定利息的一个理财工具。我国目前的储蓄产品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又分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定活两便、存本取息等。)还有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属于储蓄类工具。

    保险

    其次是保险,保险是管理个人风险的核心工具,参加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位了个人家庭生活安全、稳定。购买保险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保险都适合您。不必要的保险反而会造成财务上的损失。但也不要因此而忽略保险不购买或买不够。

    债券

    债券:债券是一种表明债券债务关系的凭证。证明持有人有按照约定条件向发行人取得本金和利息的权利。债券的种类很多,按照投资人的不同债券分为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债券一般具有收益率较存款高、风险相对较低、流动性好的特点。(国债的金融债券较其他债券风险低,且国债利息收入免税)

    在可选择的理财工具就比较多了,基金、房产、外汇、股票、黄金、信托、期货、收藏等等。

    基金

    基金是发行单位以基金证券或份额的形式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形成一定规律的信托资产,然后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运营,投资于股票、债券、外汇货币市场工具等金融投资工具,最终按投资比例分享投资收益。

    市面上的基金品种比较多,因此选择时看好类型。货币市场基金具有准储蓄功能,相对安全风险小。但总的来说基金作为投资工具,宜长期持有。

    住房

    住房本身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而房地产作为一项投资工具,只有在以下情况才被视为理财工具,如租房、购房、期房投资等。因为在这时房产将直接影响家庭或个人的资产负债状况。

    黄金

    黄金投资即包括实物产品,也包括与实物产品相关的衍生产品。黄金显豁零售的产品有:金条、金币、黄金存折等。现在还有新的黄金产品一纸黄金。此外还有期货、期权、借贷等衍生产品。黄金虽然不再与货币挂钩,但作为财富的象征,依旧是储备的重要对象,以为黄金还是在通货膨胀下保值增值的一种工具。

    理财是个性的。个性的东西合适的才是最。就象我们挑一双合适的鞋子。大小有不同,款式有不同,要挑适合自己的。理财也一样,产品不同,收益不同。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将财富按适合比率合理分配。并要进行主动的学习。

    理财的工具很多,在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些理财工具的常识后,就要再更深一步的了解这些工具的种类:

    储蓄

    储蓄的种类包括一下几种:

    活期储蓄存款:不确定在存期,可随时存取款,存取金额不限。

    整存整取存款:就是一次存入本金,到期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的一种银行储蓄方式。它是定期储蓄中最常用的存款类型,零存整取存款:就是每月分笔存入本金,到期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的一种银行储蓄方式。这种储蓄有利于强制储蓄。是积累资金的的首选储蓄方式。

    存本取息存款:就是一次存入本金,在存期内每次(月)支取利息,到期一次提取本金的一种银行储蓄方式。

    整存零取存款:就是一次存入本金,在存期内每次(月)支取本金,到期一次提取利息的一种银行储蓄方式。

    定活两便存款:就是不约定存期,在取款时按实际存期确定利率的一种银行储蓄方式。

    通知储蓄存款:存取不定,支取时事先通知银行,起存金额为一千元,可分一次或多次支取,利率按支取日挂牌同期限的利率档次打六折计息。通知存款一般用于短期内不用的大我帐户的储蓄。灵活性强,且可以获得比活期帐户更高的利息。

    债券

    债券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债券类型也不相同。

    第一、按偿还与付息方式分类可分为:定息债券、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等。

    定息债券:债券票面附有利息息票,通常半年或一年支付一次利息,利率是固定的。又叫附息债券。

    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到期一次性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

    贴现债券:发行价低于票面额,到期以票面额兑付。发行价与票面额之间的差就是贴息。

    浮动利率债券:债券利率随着市场利率变化。

    累进利率债券:根据持有期限长短确定利率。持有时间越长,则利率越高。

    可转换债券:到期可将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

    第二按照担保性质分类:可以分为抵押债券、担保信托债券、保证债券和信用债券。

    抵押债券:以不动产作为抵押发行。

    担保信托债券:以动产或有价证券担保。

    保证债券:由第三者作为还本付息的担保人。

    信用债券:只凭发行者信用而发行,如政府债券。此外,债券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还可以分成:国债、地方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国际债券等。

    如果你现在有20万元的现金类资产,假设你的年投资收益为15%,实现翻番达到40万元需要多少年?这时很多人会说,大概需要七、八年吧。但实际呢,计算复利因素,只需要4.8年便能从20万变成40万!这其中有一个理财的72法则。也就是说本金翻一番所需时间(年)=72÷年收益(不计百分号)。

    现在我们计算一下目前通过正常投资途径实现翻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

    1、储蓄。当前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2.25%,税后为1.8%,假设利率保持不变,则本金翻一番所需时间:72÷1.8=40年。

    2、国债。因为国债很少有一年期的,所以我们以加息后的三年期凭证式国债计算,利率为3.37%,本金翻一番所需的时间:72÷3.37=21年。

    3、开放式基金。当前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虽然良莠不齐,但也有诸多业绩优秀的基金,如果选择一只好的基金,其回报率为8%,则本金翻一番所需的时间:72÷8=9年。

    4、货币基金。货币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一般为2.8%左右,本金翻一番需要的时间则为:72÷2.8=25.7年。

    5、信托。时下信托产品非常热销,年利率大约为4.8%,购买信托产品,本金翻一番所需的时间:72÷4.8=15年。

    6、人民币理财。除了股份制银行外,目前各国有专业银行也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以2005年2月1日建行推出的“利得盈”为例,其1年期产品的年收益为3.03%,本金翻一番所需的时间:72÷3.03=23.7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储蓄翻番的时间最长,需要40年!因此,要想实现家财的增值,就要转变传统的“有钱存银行”的老观念,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尽量选择收益高的理财产品。以人民币理财为例,很多人认为它和定期储蓄的收益差不了一两个百分点,但你别忘了,收益高一个百分点,本金翻番的时间就能缩短15年。所以,在打理家财上应当锱铢必较,分厘不让。

    选择正确的理财工具固然重要,但认清理财前提更重要。

    一、碰得到。所谓碰得到,主要是所选的理财工具,必须能够知道他的来源出处,包括这项工具的合法性,以及咨询是否容易取得。例如:当这项理财工具是实体的,如不动产、黄金、珠宝等,就要有合理的鉴价报价机制;如果是非实体的,如基金、股票等,就要看是否合法登记,有无正当监督机制,万一产生纠纷,才不会求助无门。

    二、看得懂。在投资前必须要清楚知道买的是什么东西,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理财工具,或者能通过收集资讯来学习了解产品。至于复杂度高的产品,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

    三、买得起。这个原则是指别逾越自己的能力,如投资房地产、股票时通过贷款、借款等杠杆操作,资金成本有可能会侵蚀掉。而且过度扩张信用额度,往往会大起大落,必须承受更大风险。

    四、耐得住。选择理财工具时,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如古董、基金等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获得可观的收益。不动产也必须要能投入数年才能有大幅的回报,若资金有时间上的限制,就不宜贸然投入。相比之下,保单、存单、股票、债券无实体的资产在管理方面就轻松很多。

    五、卖得掉。理财工具要具备良好的流动性,是投资工具很重要的考虑点。如某些收藏品的价值只局限于少数人认同或流行,很容易沦为“买时金,卖时土”的状况。再比如金条的回购,有的银行只回购自己卖出的,有的索性不回购,因此在投入时就必须考虑出售的渠道是否顺畅。

    六、睡得着。理财工具所产生的风险必须在承受范围之内。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风险的承受程度也不同,有人操作期货行云流水,输赢自在;有人在市场行情稍有起伏,便坐立不安,情绪焦虑,甚至影响正常生活节奏。因此在投资前先做好功课,了解来龙去脉及风险所在,可以减少无谓的压力。只有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冒险,晚上才能睡得着,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理财成功的机率。

    投资工具就是投资人决战投资市场的“枪”,只有选准了适合自己且性能优良的工具,才能在投资市场上取得胜利。投资者开始投资时投资一定要选择简单的投资工具,只投资国内股票或共同基金。你投资的类型越多,就越难以跟踪它们的走向。期权充满风险,因为投资者不仅要判断股票的走势。还要判断出股票上涨或下跌的时间,而期货也具有很高的投机性,只有那些有过几年成功投资经验的人才应该尝试。

    敢于冒险才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漫漫的科学探索之路,充满关隘、凶险和迷茫,而冒险精神如披荆斩棘之剑,为科学开辟了一片光明前景。冒险精神是人类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它是许多科学家研究和探索各种未知领域所具有的重要的科学精神。

    人类的冒险精神,始终是科学发现的最重要的动力。美洲发现新大陆,是哥伦布海上探险的结果;镭的发现,原子弹爆炸成功,是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无数次试验所取得,而美国毒蛇专家海斯德为了发明一种抗体,在自己的身上注射了28种蛇毒,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忍受极大痛苦的折磨,经受一次生与死的考验;正是他敢于冒险的勇气和毅力,支持他攻克了科学的堡垒。正如福特汽车总裁菲利浦所言,“假若缺乏冒险精神,今天就没有了电源、镭射光束、飞机、人造卫星,也没有盘尼西林和汽车。成千上万的成果将不可能存在。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冒险的世界里,我们必将面临重重危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就是因为缺乏冒险精神而最终一事无成。

    一天,有人问一个农夫他是不是种了麦子。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个人又问:“那你种棉花了吗?”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于是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有种。我要确保安全。”

    一个不冒任何风险的人,只一事无成,就像农夫一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他们回避困难,同时他们也失去了收获成功的机会。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是那些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战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更需要大胆和冒险,如果在战机出现时不敢冒险,可能就丧失了赢得战斗的良机,这便是西点教给学员的战斗理念。通过一次次的冒险训练,学员们逐渐都变成了善于把握机遇的“冒险专家”,多次智慧的大胆行动都赢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有希望,就一定有失望的危险,冒险就有失败的可能。但是在困难面前,你不敢冒险只求稳妥,因此变得犹豫不决,白白错失良机。

    在战争中不敢冒险,就意味着失败。今日之商战,更是变化莫测,风险无处不在,公司如果不敢冒险,也只能接受失败的命运;员工如果胆小怕事,就不可能获得成功。风险中肯定有困难,但困难中蕴藏着巨大机会的种子。

    比尔·盖茨说:“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可惜在微软神话下,许多人要做的,仅仅是去重复微软的一切。这些不敢创新、不敢冒险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丧失竞争力,又哪来成功的机会呢?”

    冒险精神必须勇于承受挫折和磨练。巴菲特曾说过:“跟着风险走,随着风险摸,你的投资就会成功。”

    这个变化快速、财富充沛的时代,同时也是个创造财富的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都渴望发财致富,借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或达到人生的目标。在这攸关未来财富地位的时代里,你必须像犹太人一样把握财富增长的轨迹,沿着财富增长的路走下去,才能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赢得胜利。

    现实中就有一则关于财富增长的经典故事。

    霍希哈作为一名成功的证券投机商,他从来都不鲁莽行事。他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建立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有一句名言:除非你十分了解内情,否则千万不要买减价的东西。而这个至理名言是以惨痛的代价换来的。

    1916年,初涉股市的霍希哈用自己的全部家当买下了大量低价的雷卡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他原本希望这家公司将走出经营的低谷,然而,事实证明他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霍希哈没有注意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应收账款实际已成死账,而它背负的银行债务即使以最好的钢铁公司的业绩水平来衡量,也得30年时间才能偿清。结果雷卡尔公司不久就破产了,霍希哈也因此倾家荡产,只好从头开始。

    经过这次失败,霍希哈一辈子都牢记着这个教训。1929年春季,也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大股灾和经济危机来临的前夕,当霍希哈准备用50万美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买一个席位的时候,他突然放弃了这个念头。霍希哈事后回忆道:“当你发现全美国的人们都在谈论着股票,连医生都停业而去做股票投机生意的时候,你应当意识到这一切不会持续很久了。所以,我在8月份就把全部股票抛出,结果净赚了400万美元。”这一个明智的决策使霍希哈躲过了灭顶之灾。

    霍希哈的决定性成功来自于开发加拿大亚特巴斯克铀矿的项目。霍希哈从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及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中感觉到,铀将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一项战略资源。于是,从1949年到1954年,他在加拿大的亚大巴斯卡湖买下了470平方英里的土地,他认定这片土地蕴藏着大量的铀。亚特巴斯克公司在霍希哈的支持下,成为第一家以私人资金开采铀矿的公司,然后,他又邀请地质学家法兰克·朱宾担任该矿的技术顾问。

    在此之前,这块土地已经被许多地质学家勘探过,分析的结果表明,此处只有很少的铀。但是,朱宾对这个结果表示怀疑,他认为这块土地藏有大量的铀。他竭力劝说许多公司进行勘探,但是,都遭到了拒绝。而霍希哈在认真听取了朱宾的详细意见之后,决定冒险投资。1952年4月22日,霍希哈投资3万美元勘探,好消息在5月份的一个星期六早晨传来,他得到报告:在78个矿样中,有71块含有品位很高的铀,朱宾惊喜得大叫:“霍希哈真是财运亨通。”

    就这样,霍希哈从亚特巴斯克铀矿公司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52年初,这家公司的股票尚不足45美分一股,但到了1955年5月,也就是朱宾找到铀矿整整3年之后,亚特巴斯克公司的股票已飞涨至252美元一股,成为当时加拿大蒙特利尔证券交易所的“神奇黑马”。而霍希哈也因为铀矿的发现,而登人世界富豪之列。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富的增长,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敢于冒险。

    而且,冒险精神的表现不仅是一种顽强的意志,更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高超的能力。冒险精神不是赌徒的孤注一掷,不是意气用事的“蛮干精神”。发明三极管的德福雷斯特早期想把他的发明应用于商业,然而由于对商业机会的不敏感,最终几乎将本钱赔光,使他的投资者深感失望。在产业革命的初期,走锭纺纱机的发明者克朗普顿,机械织机的发明者卡特赖特都有过类似的命运,就是因为他们具备真正的冒险精神。

    人生中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在追求的道路上,总会有那些不可预料的险滩沼泽,无处不在的风险,随时都会出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在今天开放的全球化世界中,随机性和偶然性更大,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在如此不确定的环境里,冒险精神就成了最宝贵的资源。

    寻找商机需要一双慧眼

    “如果你一生中找到三个杰出的企业,你就会变得非常富有。”巴菲特如是说。

    一直以来,巴菲特有一套选择可投资公司的策略。他认为,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价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公司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上,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

    巴菲特的分析过程包括根据一套投资准则和基本原则来评估每一次机会。这些准则,可以被看做是一套工具传动带。每一条准则都是一种分析工具,这些准则综合起来,提供了一套方法,来挑出那些有更多机会产生高经济收益的公司。

    对于集中投资者,我们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在无数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管理者。

    投资者如果紧紧跟随巴菲特的投资准则,就一定能找到那些对集中投资有意义的公司。这些被选中的公司长期表现杰出,有着稳定的管理,这种稳定性使公司未来更有可能表现出众,就和公司过去的表现一样。

    巴菲特发现,二流的公司真的不会有可预期的收入。一家原本经济状况就不好的公司更是如此,虽然或许会有一段有希望的时期,但是到最后商业的残酷竞争还是会排除任何会增加公司价值的长期利润。

    他也发现,事实上,一般的或二流的公司永远随波逐流,而股市看到其黯淡的未来后绝不会对该公司有热忱。所以说,那只是一家股票不值钱的公司。巴菲特还发现,即使该企业的市场价格逐渐接近预期的实质价值,投资人的获利仍旧不理想,因为所得只限制在实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此外,资本所得税也会吃掉获利,因为该公司的原本经济状况就不理想,继续持有它就像是搭乘一艘无目的地的船。

    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就很好地说明了他的观点。对于华盛顿邮报,巴菲特在1973年用973万美元购买了大约1727765股。他到今天仍持有那项投资,而它的现时价值将近13亿美元。对华盛顿邮报投资的24年时间,给了巴菲特一个将近18%的年累计回报率。

    巴菲特承认在过去的4年,即使他偶尔会用超出其实质价值的市场价格卖出持股,但他仍继续持有该项投资,因为那是个杰出的企业。也是因为他知道要充分发挥累计回报率的神奇效果,必须持有该项投资一段时间。

    GEIC0是另一家巴菲特认为表现杰出的公司。巴菲特大约在1972年获得价值4571万美元的GEIC0股票。到了1995年,这些股票大约价值是17.59亿美元,给了巴菲特一个约17.2%的年累计回报率。

    他也喜欢以可口可乐作例子。可口可乐在1919年以每股40美元公开发行。如果当时用40美元买到一股,并且持有它直到1993年,包含再投资所有的股息,这一种股票价值会增长到超过210万美元,投资的年累计回报率约为15.8%。

    所以巴菲特得出结论;一个二流企业最有可能仍旧是二流的企业,而投资人的回报结果也可能是二流的。廉价购买带给投资人的好处会被二流企业的低收入侵蚀。巴菲特知道时间是杰出企业的好朋友,却是二流企业的诅咒。他也发现,一个杰出公司的经济状况是完全不同于那些二流公司的。如果能买到某家杰出公司,相对于二流公司的静态价值,杰出公司会有扩张价值,其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因此杰出公司扩张价值现象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如果该公司持续成长,无限期地持有投资就比撤出来更有意思。这会使投资人延后资本所得税的缴纳直到某个遥远的日子,并且享受累计保留收益的成果。

    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他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他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证券投资。他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会产生高额收益。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把你的投资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有杰出表现的公司上。

    忘掉分散性投资

    “你拥有多少都不算多。”这句话你在华尔街投资顾问那里是听不见的。他们更有可能遵循的传统信条就是:

    (1)你应该把资金分散到股票、债券和现金中。

    (2)你的股票组合应该包括多种股票,最好分散到各种行业甚至不同国家。

    然而,分散化的对立面,也就是集中于少数投资对象,正是巴菲特的成功要诀。

    巴菲特投资时奉行的是“少而精”的投资原则,主张只投资于自己真正熟悉的几家公司。他不主张投资组合的多元化。他认为投资多元化是投资者对所投对象不甚了解,不得已的一种应付性的保护措施。巴菲特的这种投资观念来源于费舍尔,他很早就已经阅读了费舍尔的著述。

    费合尔是著名的集中证券投资家,他说自己宁愿投资于几家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因为分散投资于众多的公司,虽然分散了风险,但是同时也分摊了利益。费舍尔认为:如果购买了太多的股票,我们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充分地认识和研究这些股票。投资人的风险在于:他们对比较熟悉的公司的投资显得太少,而对陌生的公司投资的又太多了。依照费舍尔的理论,贸然买进一家未经透彻了解的公司,可能要比有限的投资组合承受更大的风险。

    确实如费舍尔所说的那样,如果投资者手里握着几十只股票,他不可能将每一只股票都了解得透彻,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善于挖掘成长股的投资大师费舍尔说,自己宁愿投资几家自己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众多不了解的公司。在《普通股与不普通的利润》一书中,他曾经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40年后,费含尔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仍不改初衷,还是强调:“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了。我想购买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宁愿不买。”在一般情况下,费合尔将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75%的投资集中在3~4家公司。这句话其实告诉投资者在自己有限的知识与经验下,与其多而广地选股,不如选择少数几只你了解并对它们十分有信心的股票。

    巴菲特说:“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选5~10家价格合理且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就足够了。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

    传统的多元化投资的弊端在哪里呢?可以肯定的一个问题是投资者极有可能买入一些他一无所知的股票。

    对投资略知一二的投资者,最好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其他坚持集中投资哲学的人则建议数量应更少些。

    要简单回答“到底要买多少种股票才算是集中持股”的问题,按巴菲特学派的人来说,其答案就是持股最多不超过15种。

    1943年,凯恩斯在写给一位商界删友的信中提到:“如果投资人以为将资金分散投资干不同企业就可以降低风险,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他们对所投资的公司的营运现况并不熟悉,更别提能完全掌握这些公司的未来发展……每位投资人的了解其实都很有限,就连我自己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对二三家企业有完全的了解。”巴菲特常常引述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话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一直以来,巴菲特有一套选择可投资公司的策略。他认为,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价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公司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上,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

    巴菲特的分析过程包括根据一套投资准则和基本原则来评估每一次机会。这些准则,可以被看做是一套工具传动带。每一条准则都是一种分析工具,这些准则综合起来,提供了一套方法,来挑出那些有更多机会产生高经济收益的公司。

    对于集中投资者,我们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在无数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管理者。

    巴菲特认为:“我们采用的战略排除了紧随的分散化教条”,“许多学问高深的人因此说,我们的战略比更传统的投资者采用的战略风险更大。我们相信,投资组合集中化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风险,如果这种措施既提高了——像它应当做到的那样——投资者考虑公司的强度,也提高了投资者在购买公司股票前对公司经济特点的满意度。”有句话说,通过有目的地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的股票上,你就能更好地研究它们,并且更能理解它们的内在价值。你对你投资的公司了解得越多,你可能承担的风险就越小。

    巴菲特说:“分散化是保护无知的挡箭牌。如果你想要确定,相对于市场,不会有任何不利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就应该拥有市场上所有的股票。这并没有错。对那些不知道如何分析公司的人来说,这种方法完全正确。”

    作为一般投资者,也许我们分散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但是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分散了收益,这是一把双刃剑。

    让我们对比一下分散化和集中投资策略,分散化投资策略包括lOO只不同股票;集中化投资策略只有5只股票。

    如果分散化组合中的某只股票的价格上涨了一倍,整个组合的价值就上涨l%。但集中化组合中的同一只股票却将投资者的净资产提高了20%。

    如果分散化组合的投资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他的组合中必须有20只股票价格翻倍,或者其中的一只上涨2000%。现在,你认为哪种做法更简单?

    是找出一只价值可能翻倍的股票容易,还是找出20只价格可能翻倍的股票容易?答案是不用说的。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分散化投资者的……只股票下跌丁一半,他的净资产仅下降o.5%。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第二种组合中,集中化投资者的财富将损失10%。

    但是找出lOO只不太可能下跌一半的股票,或者找出5只不太可能下跌一半的股票?哪种做法更简单?答案同样是不用说的。

    分散投资分散了风险,同时也分摊了利益。在市场一味向好的时候,这是有些人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新手,看到自己股票的平均收益才有5%多点,看到另外的股票收益有20%,40%,甚至更高,肯定会想“要是我持有那只股票该多好啊”。于是有人就会在所谓的长期跟踪后,在3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里,卖掉自己手里的,买上前段时间表现更好的,以此来赢取未来更大的收益。

    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效果呢?往往会事与愿违,有这样一种想法的人是一种典型的贪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