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为什么天生被他/她吸引

    亲密关系是怎样开始的?又是什么推动了浪漫之爱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关系开始的第大步总是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接近某人的渴望。吸引的感觉与爱不一样,也不能保证必然会发展成爱情。不过吸引开启了发展爱情的可能性。

    只有接近,才能喜欢

    彼此接近决定能否相互喜欢

    为什么一些人对我们有如此的吸引力,以至于我们愿与他们长相厮守呢?也许多数人只是简单地认为,当某人具有吸引力时,自己才会被其吸引。但实际情况显然复杂得多。

    不可否认,吸引力与有吸引力的人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有关,但也取决于被吸引人的需要、喜好以及彼此所处的情境。并且,吸引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这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有接近,才能喜欢。如果没有接近,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下文发生。

    借助网络平台,我们可以轻松地认识某人,但当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的微笑、听到他们的声音、真实地握着他们的手的时候,这样的交流不是更具回报性吗?事实上,多数时候,当人们彼此接近时(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所发展的感情更具回报性。

    的确如此,真实生活中的接近通常决定了我们能否相互喜欢。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浪漫是缘于与周围人的交往。与人见面不一定会爱上他们,但要爱上他们,则必须先见到他们。

    麻省理工学院曾对住宿生的友谊选择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研究者要求寄宿在公寓里的270位学生列举三位他们最亲近的伙伴。(研究者事先将住宿生随机地分配在17栋公寓楼的不同房间内。)结果显示,学生列举出的伙伴居住在不同的房间:隔壁占41%,隔一个房间占22%,隔两个房间占16%,隔三个房间占10%。

    在这个研究中,隔着三个房间的住宿生之间的距离仅为20米,但他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只有住相邻房间同学的四分之一。可见,距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成为朋友。

    确实,住宿生成为朋友的机会与他们所住房间的距离有着紧密的关系,住得较近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事实上,实际上的接近和人际吸引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回忆一下,你念大学时的情形: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你认识了哪些人?谁是你的新朋友?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你所认识的人和最喜欢的人很有可能就坐在你的附近。这也告诉我们,假如我们选择了一个将要居住、上学或工作的地方,那也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我们将与之建立亲密关糸的人。

    距离是有成本的

    那么,为什么接近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一种观点认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近在身边的同伴比相距较远的同伴会更有优势。的确,与一个相距较远的伙伴交往,无论是花费还是付出的努力,都有着更高的成本,比如,距离上的耗时。所以说,长距离的浪漫关系通常没有身边的浪漫关系那样更令人满足,电子邮件中爱的表达怎能有在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令人心动呢?

    深陷爱河的人们可能会相信,由于他们的感情基础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了,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浪漫感情。实际上,男女之间的物理距离太大也可以导致心理距离的疏远。可以说,距离是爱情的头号敌人。美国心理学家曾对5000对已经订婚的情侣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两地分居的情侣最终结婚的比例很低。可见,恋爱感情和距离也是成正比的。那些还在自叹“遇不到合适的”的单身朋友,何不先在公司同事、朋友中寻找一下呢?

    当心,接近也会产生不利作用

    接近能够增加吸引力,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正如经常吃喜爱的食品,经常听喜爱的歌,经常见到恋人,都会带来厌烦。尽管接近会促进相互吸引,但与难于相处的人接近,并不一定会使我们更喜欢他们。如果我们与某人相处愉快,当他们在身边时,我们会更喜爱他们。但是,如果他们令我们感到生厌的话,接近可能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一项针对加利福尼亚州某居住区的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住户的朋友住在附近,但他们不愿看到的人也往往住在附近。人们之所以讨厌那些惹他们不快的近邻,是因为对方要么高声地放音乐,要么让宠物疯跑,等等。显然,接近能使彼此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但并不能保证接下来的发展会顺顺利利。我们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所吸引,但如果我们与他们的交往不愉快,我们会更不喜欢他们。

    真的有“一见钟情”吗

    一见钟情的诱惑

    假设某一天,你忽然时来运转,发现一位意中人。他/她正坐在草地上看书,或者站在博物馆里端详一幅名画,或者一脚跨上汽车,或者在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前面排队。就在这时,你悄悄地看了他/她一秒钟,那位陌生人身上的某种东西“嗖”地一下触动了你的神经,让你神魂颠倒,也许是因为他/她的美貌,也许是因为他/她的举止风度,也许是因为他/她的某件饰品……你眼前的这个他/她,就像是罩着一圈光环,那么璀燦夺目,那么光彩照人。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呢?真的有“一见钟情”这种事吗?

    第一眼就迅速产生好感或情欲,这是绝对存在的。就像只有相信巫毒教威力的人才会被巫毒咒语杀死一样,一见钟情也只在相信它的人们心中存在。“让我们随时做好准备,整装待发。”法国一位哲学家如是说:让我们时刻准备好一见钟情!他认为,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这种机缘的发生不受阻挡!的确如此,一见钟情非常普遍:某调查机构曾对22个国家的数千位男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超过50%的人有过一见钟情的体验!

    很多时候,一桩成功的恋情,即最终通向婚姻的那种,在当事人回忆的时候总是被甜蜜地称作一见钟情。当这样的爱情来临时,人们常常怀着巨大热情投入其中。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爱,人生中至少应该有一次。但如果最初的激情遭到了对方的无情拒绝,当事人便会把这种激情看作是昏了头。

    来电,原来是童年的感觉

    假如与一见钟情撞个满怀,也没有什么好怕的,至少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见钟情?为什么他/她在我心里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我们常常以为,看到一个人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容貌、神情和气质。其实,这只是意识层面上的“看到”,潜意识层面上的“看到”更加丰富,也更加重要。事实上,当人们陷入爱河,并有着强烈的感觉时,可能都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强烈地被唤醒了。

    前不久,康妮去相亲了,而且还相出了感觉。

    当时,她和那位男士约好在街角的咖啡厅见面,她先到,男士后到。康妮没见过这个人,但当一位男子走进这个咖啡厅的一刹那,她看到了他,并被他的那双眼睛深深地触动了。“就是他了。”康妮对自己说。

    还好,果真就是他。更幸运的是,这位男士对康妮也很有感觉,于是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然而,在此之前,康妮刚结束了一段恋情,而且是一场本来很有感觉的恋爱。这种感觉为什么说来就来了呢?

    好吧,让我们就从这次约会的细节谈起吧。从康妮所讲的一个又一个关键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男士的个性和康妮的爸爸,实在是像极了。如果我们对此做一个总结,至少可以在这位男士身上找出十余条和康妮的爸爸特别相像之处。譬如,一样爱整洁,一样有控制欲望,一样有点强迫症,一样对女性忠诚……

    看到这么多相像之处,你是不是突然感觉到了一些恐惧,心想:“原来,爱的感觉,就是又找到了一个父亲?”的确如此,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又发现了一次机会,可以重复一次童年了。并且,这种发现,其实是在一瞬间完成的,那就是康妮看到这位男士的第一眼。

    意识上,康妮看到的,是一个干净而乐观的大男孩;而潜意识上,康妮看到的更多。她看到这位男士的第一眼时,就已经嗅到了这个人一切重要的心性。而正是这些让她无法诉诸言语的信息,在冥冥之中对她说,这个人像极了她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于是,她来电了,甚至已经爱上他,正如以前她爱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她的父亲一样。

    其实,第一眼的说法并不正确。我们常以为,恋人之间是在用语言、肢体和眼神等方式在沟通,但人与人的交流的途径,是非常复杂的。可能还有更复杂、更全面,而且不为我们所知的沟通方式。

    让我们再次回到一见钟情的瞬间。当那位男士走过来时,他身上的诸多信息都被康妮感受到了,但这些信息她是无法言说的。而康妮所谓的“被他的那双眼睛深深地触动了”,可能只是一个诉诸语言的借口。毕竟,我们要认识这个交流的过程,我们要给这个过程一个说法,而“被他的那双眼睛深深地触动了”可能只是一个被拿来解释这个交流过程的外壳而已。

    毫无疑问,爱情中,我们都在追求感觉,而这种来电的感觉,可以说是绝对的诱惑,任何人都很难抵触它。假若康妮的这次恋爱不成功,她以后的选择对象,估计还是这一类型,因为只有他们才让她有感觉。然而,对很多人来说,纵然知道了爱的感觉是重复童年的渴望,但他们还是会忍不住去重复童年,哪怕它伤痕累累,哪怕再一次受伤。这是因为,理性没有力量,情感才最迷人。

    相貌到底有多重要

    长相是男女相互吸引的第一因素

    当我们见到某人时,最先注意到什么?当然是他们的长相了。尽管我们都知道看人绝不仅仅只限于外表,但长相在交往中确实起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对也好,错也罢,我们很容易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更令人喜欢,也更好。

    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给人们出示了一些陌生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这些陌生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对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可见,人们更容易相信:美丽的人一定也是好的。这一偏见更容易发生在交往的初始阶段。

    尽管在“谁漂亮”这个话题上,每个人都各有所好,但是关于美与不美,人们的想法通常是一致的。就像很多人都认为的那样,漂亮的女性往往能得到更多的约会机会。漂亮男性也一样,与那些相貌平平的男人相比,他们总能得到更多的微笑和交谈机会。更惊人的是,三个月大的婴儿也显示出对那些成人认为迷人的面孔的偏好:在婴儿尚未受到社会规范影响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凝视那些更为迷人的面孔。

    当然,我们不会认为长相好看的陌生人就是十全十美的。美貌的背后甚至藏着很多的副作用:太漂亮的人常被认为爱慕虚荣,处事随便。可是,即便如此,长相好看的人给陌生人的印象无疑要好过长相一般的人。而且这种关于美貌的偏见也可能导致人们将美貌与才智相混淆。在职场上,貌美的人更容易应聘成功并得到较高的薪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不过,貌美之人的生活并不像“美的即是好的”这一定式思维那样乐观。例如,人们对貌美之人说的谎往往更多。当与貌美之人约会时,人们更愿意掩饰他们的性格、兴趣和收入,但与相貌平平的对象约会,则很少编造某种形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貌美之人可能会有意识地开始不信任他人,或对他们得到的赞美打折扣地接受,觉得这是他人有意在“逢迎”或试图讨好自己。

    什么样的面孔最迷人?

    那么,什么样的面孔才迷人呢?毫无疑问,如果一位女子有着大眼睛、小鼻子、小下巴及饱满的双唇这些特征,自然是迷人的。如果这等女子同时具有突出的颧骨、窄脸颊以及灿烂的笑容这些成熟美的特征,她在全球范围内无疑是公认的美人。

    而男性的吸引力则更为复杂一些。通常拥有宽阔的前额和强壮的下巴的男性看上去坚强而自信,因而被认为是英俊的。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当一张普通的男性面孔通过电脑成像变成略显女性化的样子,会显得更有魅力。

    当然,来自身体上的吸引力也是不相同的。男性普遍喜欢体重适宜、不肥不瘦、腰身明显细于臀部的女性,这一体型似乎对各种文化背景的男性都有吸引力。而且男性更喜欢胸部丰满的女性,当然腰臀比例必须是低值;如果女性身材肥硕,即便是“波霸”也不能给她的魅力加分。

    如前所言,男性的吸引力更为复杂。当腰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是0.9时,男性身体往往最具吸引力。不过,如果男性只有一个好身材,而没有其他资源的话,也不能吸引女性。这种情况下,只有他能挣一份体面的薪水时,才能让他收获更多好评。

    美貌标准由谁来定

    撇开惊人的文化差异,你是否注意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吸引力往往有着同样的看法。人们对美貌的一些反应可能是生而有之的。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荷尔蒙通过影响脂肪在人体的分布而影响腰臀比。那些腰臀比接近0.7的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孕,相比曲线小的女性,她们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腰臀比接近0.9的男性可能比大腹便便的男性更健康。

    人人都喜爱貌美的人,而外表对居住在赤道地区的人们显然尤为重要,因为那里有许多寄生虫和病菌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在这些地方,美貌可能更是一种显示健康状态的信号,因此往往更受欢迎。

    一些理论家确信,美貌的标准存在一个进化论的基础。可以说,现代男性普遍钟情于面孔特征对称、娃娃脸、低腰臀比例的女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化倾向,植根于人类的本性。因为只有成功地寻求到生育能力强的健康伴侣的早期人类,才更有可能成功地繁衍下一代。

    同时,吸引力的标准也受到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上的女性依现在的标准是否显得过于肥胖?在食物供应明显短缺的艰难时代,纤瘦的女性远没有体重较重的女性更有吸引力。然而,在丰足的年代,纤瘦的女性反倒被认为是迷人的。确实,经济的日益繁荣使女性朋友越来越追求苗条,美国小姐的参赛者总体上比几十年前更瘦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总之,这些研究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即人性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了什么美、什么不美。

    难忘的第一印象

    最初的信息占据更大的权重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在刚见到某个人的时候就开始对其进行判断了。而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又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这种倾向使最初的信息占据更大的权重,决定了我们对他人的印象。

    比如,我们一眼就能分出一个人是漂亮还是相貌平常,并且我们还会认为漂亮的人更招人喜欢。还有其他许多类型的区别,如年轻或年老,穿耳孔或不穿耳孔,乡下人或城里人,等等。这些成见可能因人而异,但却以同样的方式发生:刻板印象预先给了我们一种关于他人的看法。

    很多时候,意中人初次见到你的那个瞬间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你在对方眼中的印象,会透过他/她的眼睛进入其大脑,留下永久的记忆。

    杰拉尔德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在社交圈里,他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红人。好几位老年女士都在多年前失去了丈夫,于是热情的杰拉尔德成了她们的护花使者。

    这几位女士都是杰拉尔德念高中时就认识的朋友,那时大约是1938年。这些女士都具有优雅的心灵,但从外表来看,她们的身材明显发福,很早以前就失去了女性的身体魅力。

    在一次聚会上,一个无礼的男人当众嘲笑杰拉尔德对女性的品位,杰拉尔德对这种粗鲁的评论却大惑不解。

    “她们明明非常漂亮啊。”杰拉尔德边说边打开钱包,拿出一张已经卷角的黑白老照片,那是校友聚会中的几位美女和追求者们的合影。

    “看见没?”杰拉尔德对在座的男人们说。照片上有三位女士,其中两位恰好是杰拉尔德目前心甘情愿护送的女伴,两位中的一位还是当时的校花。直到今天,杰拉尔德都觉得那两位女士仍然像1938年时一样美丽。这就是第一印象的神奇力量。

    其实,即便今日,我们仍然无法彻底理解第一印象的强大功能以及第一印象的形成到底是由哪些微小的细节所决定的。但是无论如何,对他人的初始判断会影响我们对其他信息的诠释。

    然而,这种判断也很容易使我们只关注他人的片面信息,使之符合我们的预期,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当你开始一段浪漫关系的时候,你可能非常确信自己已经了解这个伴侣的性交往史。你可能越来越确信自己知道这个伴侣过去有过几个情人,或者是否患过某种性病。但真实情况是,你并不像你自己认为的那样了解情况。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因为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力口,我们会更好地了解伴侣,而且随着彼此更加熟悉,第一印象也肯定会变化。

    也许你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这却是事实: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甚至是更短的时间里,你也许已经错过了数十个意中人,因为你没有为自己的“猎爱之旅”做好准备。男猎手们,这很可能意味着你们的衣着不适合恋爱;女猎手们,这很可能意味着你们出门时的打扮不够仔细。

    不妨回忆一下,绅士们,多少次你们穿着邋遢的衣裤,在公共场所企图和一位优雅的女士搭讪,却遭到对方不客气的白眼?淑女们,多少次你们素颜走在大街上,与英俊的男性擦肩而过,对方却对你视而不见?所以说,想要成功地吸引对方的眼球,你需要时刻做好准备。

    当然,你不仅需要在身体上为爱情做好准备,还要随时敞开心里的大门,准备迎接爱情的到来。因为意中人未必只会在朋友聚会或单身倶乐部里出现,就像一首老歌所唱的,你可能“在一个五美分杂货店里遇到一个百万富翁”。

    亲密关系中的印象管理

    现在,假使你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已经做好了恋爱的准备,可是问题又来了:“我以优雅的举止赢得了浪漫伴侣的爱了,然而,我发现自己再也不努力在爱人面前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了。”

    事实上,尽管我们给朋友或恋人的印象比我们给熟人或陌生人的印象要更有影响力,但是在维持良好形象方面,我们对亲密伙伴比对其他人更少费心。比如,我们与伴侣认识的时间越久,两个人一起共进晚餐的时候,就很少花费时间在洗手间里梳洗打扮自己。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朋友或恋人是喜欢我们的,所以也就无须让自己多么迷人以赢得他们的赞许。另外,他们是如此了解我们,所以在影响他们的想法方面,我们几乎不需要做什么努力。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变得懒惰了,要知道,有时候礼貌的举止意味着某种形式的自我限制。

    于是,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在关系的早期非常有礼貌的人一不洗澡并不穿戴整齐决不来吃早饭一往往变成穿着内衣不洗漱就坐在桌旁吃饭,还不停地抓痒、挖鼻孔,这确实很有讽刺性。可是,在许多的两性关系中,这却成为一个大问题。当我们在伴侣身上看不到我们预期或所希望的特点时,就会简单地认为“他们/她们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好”。结果,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在一瞬间就由沸点降为冰点。

    你爱的是他爱你的感觉

    你们俩有多般配?

    如你所知,外表吸引力在亲密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牵手一位漂亮的伴侣也许是所有人的心愿,但结果往往是人们和外貌相当的人结成伴侣。在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的外表吸引力水平总是出乎意料的相似,这一现象就叫作般配。对伴侣而言,般配有助于决定彼此之间是否能够相处在一起。

    随着电视相亲节目的盛行和网上婚恋交友网站越来越成熟,人们开始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平台,以期能够在上面找到心仪的对象。当客户付钱给专业的婚恋服务机构,以便得到约会对象的背景资料时,他是根据什么来选择想要的伴侣呢?想必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外表的吸引力了。”但是,在这些情形下,如果某个客户对某人有兴趣,婚恋服务机构会告知对方,并让其有机会看到这个客户的资料。只有当双方都有兴趣时,婚恋服务机构才会告知双方彼此的电话。

    确实,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外表漂亮的伴侣,但只有长相与之相配的人才可能如愿。一般来说,双方在外表上越相像,才会走得越近。如果人们彼此喜欢各自的长相,那么就可以成功配对。反之,如果双方并不般配,麻烦就不可避免了。已婚男性的性生活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尽管他们看起来还不错,但他们的妻子却“放松了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吸引人了。

    人们更愿意接近喜欢自己的人

    如般配现象所说,为了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们应该追求与我们相似的伴侣。事实上,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在考虑可能的伴侣时,下面这个公式可能对你有用,它可以评价我们对别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并试着展开关系的可能性:

    值得拥有的程度=外表的吸引力×被接受的可能性

    当其他条件都相同时,那些长相越好的人,越有可能被人们所喜爱。如果某人很喜欢我们,但他/她的长相却不敢恭维,那么这个人可能并不是我们理想的约会对象。如果某人长相很好,却并不喜欢我们,你也不必浪费时间。最有潜力的伴侣往往是外表说得过去,也很有可能接受我们的人。

    尽管不是人人都会遵循这一公式,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必须考虑对方愿不愿意接纳自己。一般来说,人们似乎知道他们将被别人喜欢或是接受的可能性,所以,他们更愿意与接纳他们而不是拒绝他们的人接近。一项针对威斯康新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的男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如果他们看上了一位漂亮女子,在无法确定对方的反应之前,只有3%的人会主动提出约会的请求。然而,其余那些男生则会选择再等一等,看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兴趣,或是因为缺乏自信,干脆选择放弃。

    确实,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人们更愿意接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一倾向也符合平衡理论。当两个人彼此情投意合的时候,两人的感情契合就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当两个人之间相互厌恶时,也可以得到平衡。但是假如一个人喜欢某人,却偏偏不被对方喜欢时,他们的感情就得不到平衡。总之,伴侣们总是渴望彼此之间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能够达成一致。

    “相像相吸”,还是“相异相吸”

    恋人总是相像的

    在自然界,有这样一个现象:两只猫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彼此都会停下来,盯着对方看。如果一只猫嘶吼一声,另一只猫就会跟着嘶吼一声表示回复。但是,如果第一只猫只是耸了耸自己的小鼻子,另一只猫就会报以同样的温柔和善。随后它们就会挤在一起,互相叫唤着,互相舔舐对方的皮毛。

    男女之间初次见面,也如出一辙。在这关键的几分钟内,双方都会做出数种无意识的动作,而这恰恰透露出了各自的内心。他/她的大脑会像电脑控制一般,下意识地做出决定:究竟和你开始浪漫之旅,还是放弃与你恋爱的念头。

    人这一生总是在寻找那些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我们或多或少相似的人。这种相似性不仅会让我们感到自在,而且还会让我们相信自己之前的人生做了正确的选择。事实上,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似性:彼此喜欢者也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疑是对的。

    再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在普渡大学,研究人员有意将价值观相似或不相似的男女安排在一起约会。在45分钟的约会之后,相似的一对比不相似的一对更喜欢彼此。

    在密歇根大学有过这样一项研究,参与研究的人如果能与不认识的人交朋友,就可以免费住宿。学期结束后,研究者发现,这些参与者的好友是和他们最为相像的室友。

    在堪萨斯州立大学,研究者要求13位男子处于一个模拟空间并相处10天,并且在此期间,不断评估他们对彼此的感情。结果发现,那些彼此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的男子,往往相处得很好。同时还发现,参与者恨不得把那些与他们最不像的人扔出屋外。

    由此看来,相似是有吸引力的。有着相似背景、个性、外表和态度的人们更有可能彼此吸引。还记得念书时你最好的朋友吗?他们与你基本上有着相同的特质,无论是年龄、性别,还是种族、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两个人的态度和彼此的吸引力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相似处越多,彼此越喜欢。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方达到相当的相似程度以后,相互的吸引并不会因此而减少。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共同点太多”并没有任何危险。回忆一下你高中时代的朋友:你和朋友吸烟、喝酒的情况可能都是一样的;如果高中毕业时你是处女,你最好的朋友可能也是。

    不过,如果两个人太过相似,难免也会感觉厌倦。而且我们也需要一个人来弥补我们的缺陷。如果两个人都邋里邋遢,那么谁来收拾屋子?如果两个人算数都不好,那么谁来帮你管理财富?

    “相反”也有吸引力吗?

    正如你所经历或是看到的那样,人们容易和那些与他们外表相似的人结成一对。两个人越相似,就越喜欢对方。那么,为什么人们又说“相异相吸”呢?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人们喜欢不相类似的伴侣。而且由于相似性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才会误导人们,使他们认为是“相异”也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外表明显不般配的关系有时也会发生。貌美如花的年轻姑娘嫁给了年过半百,甚至更高龄的亿万富翁。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是相反产生了吸引力。不过,这一看法未免过于简单了,因为这些伴侣之间般配的意义更为广泛,用美貌换取金钱,用金钱换取美貌。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爱情并不浪漫,但名望、财富、健康、智慧和长相等都像商品一样,能够用来吸引他们所想要的伴侣。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总是会发生。在异性恋中,高收入的男性寻找心仪伴侣时,往往会指明要找一个貌美的女子。而貌美的女子则会表示要找一个富裕的男子。在同性恋中,没有感染HIV病毒的男性通常比较挑剔,在交友广告中明确指出对方要拥有更高地位,更加吸引人。而感染了HIV病毒的男性就没有这样挑剔了。

    事实上,这种权衡是进化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男性之所以特别看重女子的外表,是因为与健康和生育能力强的女子的婚配更容易成功地繁衍下一代,可以说,是人类与生倶来的自然选择促进了男性对年轻漂亮女伴的兴趣。而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他们所娶妻子的年龄与他们年龄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如果男性在二十多岁时结婚,他可能会娶比自己年轻两三岁的女子为妻。但如果男性在五十多岁时结婚,他的妻子可能会比自己小十几岁。

    至于女性,则不必关心她们的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一般终生都能保持生殖能力。所以,女性更愿意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和哺乳期内能够为她们遮风挡雨的伴侣,因此更关心伴侣的财务状况。此外,在女性一生中,她们对伴侣年龄的要求也不会随着年岁增长而变化,所以,女子的年轻貌美与男子的地位资源相互交换就很普通了。可见,当所谓的对立看上去相互吸引时,人们也许是在用一种资源换取另外一种资源,以便得到有着相似社会地位的伴侣。

    你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吗

    喜欢我们得不到的人

    你会对什么样的人产生好感?你更容易接受谁的追求?爱情的发生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喜欢我们得不到的人就是其中之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名著,在这一悲剧故事中,莎士比亚描写了彼此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由于双方家族的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双方家庭的竭力阻挠。然而,家庭的阻力非但没有使他们彼此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至双双殉情而亡。

    于是,心理学家们针对这种试图破坏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得更深的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挑选了91对已婚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以上的49对恋人,对他们彼此相爱程度与他们父母干涉程度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考察。

    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那些父母干涉程度越高的情侣,彼此之间相爱的程度也越深。于是,心理学家们借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情节,将这种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的确,很多时候,人们似乎很愿意迎难而上,喜欢追求那些不容易得到的人。正如心理逆反理论所指,当人们被强迫做出某种选择时,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强对自己所选对象的喜欢。

    结果呢?这一原则显然会影响我们对伴侣的感情。当外界,尤其是父母,越是强烈地反对两个人的爱情,他们在对方心中反而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于是双方越能感受到对彼此强烈的爱。

    尽管这种现象并非总在发生,不过它也确实提醒了父母,在禁止孩子与某人约会时一定要三思而行。尤其是在出现逆反情况时,父母最好温和地表示他们的不快,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

    每个人都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

    那么,是什么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反而更紧密呢?对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他让一名被试者面临A与B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这名被试者“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又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在低压力条件下,被试者选择A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的被试者选择A。

    这个实验能够说明什么呢?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如果这个选择符合自己的意愿,将增加对所选对象的喜欢程度;反之,如果这个选择不是自己的心愿,而是出于被迫,便会大大降低对所选对象的好感。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任何选择。一旦有人越俎代庖替我们做出选择,并将这种意志强加给自己,我们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抗拒的情绪。心理学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你为何总是爱得刻骨铭心

    恋爱:两人强迫性重复的双重奏

    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这句话,是我们时常听到的警句之一。之所以时常听到,是因为,这是最难做到的。

    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不断地重复幸福;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不断地重复信任。相反,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不断地重复痛苦;如果你学会了敌视,你就不断地重复敌视。

    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而那些不幸的人,多数时候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其实这个地方并没有罪,让我们跌倒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她才华横溢,在任何场合都能赢得人们的瞩目与尊重。然而,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制造出一个大麻烦,然后花上大力气去化解这个麻烦。奇妙的是,这些麻烦都与男人有关。

    她有过一次婚姻,当时她只花了一个星期就与一个男人完成了从相识、相爱到结婚的整个过程。后来,她花了三年的时间去解除这个婚姻。

    在此之前,她就谈过一次没有希望的恋爱,并为这次恋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放弃了梦寐以求的升职机会。但在其他人眼里,这场恋爱一开始便没有希望。但她就是要不断这样做:找到一个不适合的男人,然后彼此相爱,再相互折磨,直至最后分手。

    女主人公有着非凡的才华,而且颇有个人魅力,完全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但她就是做不到,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自己制造的麻烦里。这就是典型的强迫性重复。

    强迫重复:忍不住的反复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对他的孩子进行观察时发现,他在经历了一件快乐或是痛苦的事情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在人际关系中,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比如,如果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信任;结果,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仇人的信任。可以说,是这个人自己教会了那些难以相处的人如何去信任他。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是充满敌意的,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敌意;结果,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对那些原本对他很友善的人也充满了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友善转向了敌意。可以说,是这个人教会了那些本来对他友善的人转而对他充满敌意。这一切,反倒让我们禁不住感叹命运的捉弄。

    重复是因为我们惧怕丧失预见力

    可以说,强迫性重复几乎无处不在,就像是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样。

    在电视台工作的艾德,长相俊朗,才华横溢,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明确表示,女人压根就不可靠,无情无义,只想靠男人养。艾德结识的这些女友,多数的确符合他的描述。但并非所有女孩都这样,他为什么就不选那些女孩呢?其实,艾德就是为了验证他的断言——“女人不好”,所以才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过去。

    艾德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进行强迫性重复。早在他幼年的时候,艾德就丧父,后来妈妈不断换情人,对他也不闻不问,从此之后,他年幼的心里就埋下了对妈妈强烈的恨。

    在他16岁那年,妈妈因意外车祸不幸死亡,从此他就开始了花花公子生涯。用艾德的话说,他之所以找那样的女孩,只不过是为了继续表达他对妈妈的恨。妈妈不可靠,所以他要一再找不可靠的女人,以证实他对妈妈的攻击的确是合理的。

    其实,艾德也曾遇到过一个好女孩,也深深地爱过她。但是,他实在是太挑剔了,只要一发现女孩的任何缺点,都会给予毫不留情的攻击。最后,这个女孩也离开了他,这让他很绝望,自叹:“原来这么好的女孩也一样靠不住!”

    这种情形,也是典型的强迫性重复。和那些大多数习惯了不幸的人一样,当事情真正有些好转时,艾德会觉得不安,会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不对劲。

    其实,这种不安正是他的控制感在作祟。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不幸的环境中,心里就会发展出特殊的预见能力来,也就是说,他们能够预见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遭受其他人的折磨。然而,这种预见能力反倒会适当地保护他们免于遭受更可怕的折磨。

    可是,一旦到了新环境,我们的预见能力反而丧失了,觉得一切好像乱糟糟的,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结果,把事情给搞砸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内心深处会安静下来,知道一切又在自己的预见中。

    迷恋算不算恋爱

    迷恋,源自爱的缺失

    迷恋一个人到如痴如醉时,男子会对女子说“你是女神”;女子则会对男子说“你是主宰”。如果你被别人迷恋,你是否愿意做他的女神?抑或,你是否愿意做她的主宰呢?

    亨利曾深深地迷恋过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对他也并不反感,但相处一段时间后,女孩提醒他说,她感觉他对她并不是真的感兴趣。即便如此,亨利依然时时都围着女孩转,他似乎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很长时间以来,亨利一直以为,自己之所以迷恋这个女孩,是因为她性格开朗,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模型。亨利的妈妈属于那种内向、抑郁的人,虽然妈妈很爱他,但也很依赖他,这让他从小就一直扮演着妈妈的拯救者的形象。这种形象一方面令亨利很自得,让他觉得自己在妈妈心中是最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这种角色也严重限制了他的发展。

    原来,亨利的妈妈在嫁入亨利的大家族后,因丈夫吸毒、赌博而欠下很多债,结果遭到周围人的孤立,甚至受到歧视,这让她一直感到很孤独,性格也逐渐变得内向、抑郁。直到有了亨利以后,她的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她发觉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赖的情感对象。

    从小,亨利就一直是妈妈的倾诉对象,妈妈将她在这个大家族遇到的一切困惑和苦恼,都向他倾诉。亨利也很主动地去扮演这个倾听的角色,很少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而是一直守在妈妈的身边。

    这样一来,亨利由于长期扮演这样的角色,自己向外发展的倾向却被阻断了,他也像妈妈一样变得内向、抑郁。奇妙的是,就在这个过程中,幼小的亨利开始勾勒一个理想女性的形象——外向、开朗、敏感,能将他带向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天地。

    直到后来,他遇到了那个女孩,她几乎完全符合亨利的这个理想女性的形象。于是,亨利不可救药地陷入了痴恋。

    为什么亨利会如此痴迷呢?一直以来,那个女孩在他心目中就是理想女性的标准。但是后来,他才渐渐明白过来,他对那个女孩第一次产生感觉的时候,恰恰是这个女孩陷入沉思的时候。“当时,我感觉她身上有一些光环似的东西,如此圣洁。”亨利所说的圣洁,其实就是一种抑郁的神情。也就是说,亨利之所以痴迷这个女孩,表面上看,是因为她符合了他理想女性的标准,但真正打动他的,却是和他的妈妈相一致的地方。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可思议的情感,通常是因为那个人的一举一动牵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关系,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可以说,不管现在父母令我们多么的不满或失望,我们都曾经对他们产生过最强烈的爱。这种爱深深地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渗透着我们最初的爱的体验。一个人,只有能牵动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体验的时候,才有可能唤醒我们最强烈的情感。

    其实,亨利在遇到那位女孩之前,也曾遇到过许许多多外向、开朗的女子,可他为什么偏偏对那个女孩一见钟情呢?那是因为,那个女孩不仅符合他的理想女性的模型,也有与他的妈妈相似的地方。前者满足了他在意识层面的需要,而后者则牵动了他的潜意识深处的情感,让他像年少时爱妈妈一样爱这个女孩。正是这两个因素让他唯独对这个女孩一见钟情,并从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痴恋中。或许这正是强烈的迷恋产生的根本原因。

    迷恋背后的深意

    让我们继续回到开篇那个问题:假若你被迷恋,你是否愿做女神?抑或,你是否愿做主宰?或许有人会愿意,因为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和自己钟情的人在一起,就足够了。但是,真正有人生智慧的人,才不会接受这样的亲密关系。不管对方如何迷恋自己,如何将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他/她仍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人,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具体的人。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关系有两种:我与它,我与你。当我们将一个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时,那么,无论这个目标看起来多么崇高、伟大,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它”则是“我”为了实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客体。用存在主义哲学的话说,我是主体,而对方则成了“他者”。试想一下,那个将陪伴你一生的人,将你当作客体,将你当作他者,有谁会愿意呢?

    总之,迷恋之所以时有发生,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童年很容易遇到爱的缺失,这导致我们很容易幻想完美的异性。其实,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对理想异性的幻想,一旦遇到符合幻想条件的异性,迷恋就被激发出来了。正因如此,和狂热的迷恋者在一起,被迷恋者只会感觉到孤独。

    错误归因一感情的催化剂

    从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说起

    著名情绪心理学家阿瑟·阿伦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

    事先邀请一位美女,并请她到大学男生中做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然后需要男生们根据一张图片编一个小故事。实验前,男生们被分为三组:第一组在安静的公园里,第二组在低矮稳固的石桥上,最后一组在危险的吊桥上。美女在所有男生回答完问卷之后,还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留给了对方。

    实验结束,有趣的是: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危险的吊桥上参加调查的男生给美女打电话的人数最多,而他们所编的故事也更多地含有情爱的色彩。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于危险的情境之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种身体变化其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那些在危险的吊桥上接受调查的男生才会表现得更容易激动。在这种刺激下,他们会为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美女的魅力让自己意乱情迷,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鹿撞。其实,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难以确认。在这样模糊的情境下,部分男生对自己的“生理唤醒”就会进行错误归因,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与吊桥类似,坐过山车同样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极度兴奋和欣喜的感觉。因为当我们体验到那种飞腾在空中的感觉时,人体会释放出一种叫作苯基乙胺的物质,它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可以让人的呼吸和心跳都加速起来,手心出汗,面色发红。在苯基乙胺的作用下,我们对异性产生好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归因,但人的本能是根本无法识别的。

    错误归因一感情的催化剂

    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错误归因其实就是感情的催化剂。举一个例子,很多男人在追求女人时,往往会带她去看恐怖电影,而女人在这种情形下,总会感到刺激、紧张,心跳加速。于是,出于本能会找出原因解释自己的情绪感受:是电影情节太过恐怖呢,还是身边的这个人令自己心动呢?

    同样,女人也可以擅用错误归因。在男女初次见面时,或者是交往期间,女人总会让自己保持一种神秘感,尽量做到多微笑、少说话。这样的行为不免会让男人感到紧张,在吊桥效应的影响下,男人自然会归结为女人的魅力,从而爱上这个女人。

    另外,当一个女人对男人表现出崇拜、欣赏及肯定的态度时,也会引发男人的错误归因。这就相当于不断给予男人正面的肯定,向男人传递出“我是易于被掌控的”的信息。男人收到这个信息后,会有两种后果:要么他并不喜欢这个女人,但是会对这个女人保有好感,会视她为知己,认为这个女人理解自己;要么男人喜欢上这个女人,向她展开追求攻势。

    尽管女人向男人传递出了“易得性”的信息,但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女人手中。对于男人的主动追求,接受与否以及发展进度终究是由女人决定。

    此时,男人觉得女人易于得手,但在追求中女人并没有马上接受。男人就会反思了,要么是女人太好,要么是自己不好。女人如此崇拜自己,说明自己很好,女人没有接受自己的原因就是女人太好,基于错误归因,男人就会越发被女人的魅力所吸引,更加主动地追求女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