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女人-琴音中固执的坚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埃莱娜第一次出现在弗朗索瓦兹·塔里家时只有七岁,但当她看到那座普罗旺斯式的老房子时,心里充满了迷醉。夕阳的余晖从窗口照进来,留下了斑驳的影子,有一种朴实无华的宁静。宽敞的房间里只摆放着一样器具:钢琴。也许埃莱娜当时根本意识不到,就是这个看起来笨头笨脑的大家伙,却与她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弗朗索瓦兹看了一眼埃莱娜说:“过来,注意听。”然后她在钢琴前坐了下来,弹奏出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当时埃莱娜并不知道她弹的是什么,后来她才知道那是舒曼的曲子,就是这支悠扬的曲子,宛如远方的天籁划破了黄昏的寂静。它像穿过梦境的柔光,直抵埃莱娜内心的深处,就那样不可思议地打开了她闭锁的世界,让她仿佛看到光明从不远处蜿蜒而来,一直通往充满了希冀的前方。

    此后,埃莱娜每星期都会到这里上半个小时的音乐课。这只是简单的音乐启蒙教育,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练习声乐和打击乐。弗朗索瓦兹耐心地测试他们的听力、节奏感以及他们对于音乐的渴望。

    音乐果然是适合埃莱娜的,她得感谢父亲为她发现了这样一条道路,原则上来讲母亲是反对的,她怕音乐会加重女儿心理的疾病,因为这项爱好看起来怎么也不是个活泼开朗的群体活动。但父亲坚持着,他将埃莱娜带到了雅克琳·库尔坦面前,这位女老师也同意了收埃莱娜为学生。

    至此埃莱娜真正地接触了钢琴,几乎是立刻就爱上了简单却明朗的黑白琴键。她不需要大人们督促就可以每天按时练琴。弹琴对她来说不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而是一种幸福。

    埃莱娜11岁了,在这段短短的成长历程中,她一边以三级跳的速度在音乐学校里学习常规课程,一边从未间断地跟随雅克琳老师练琴。这位慈爱的老师很喜欢埃莱娜,一步步地耐心教育着她,把她从单纯懵懂的小女孩领上音乐的道路。直到有一天,她认为自己也许给不了这个天才更多的音乐养分了,于是向她推荐了马赛音乐学院的院长兼著名音乐家皮埃尔·巴尔比泽。

    埃莱娜在巴尔比泽面前试演时弹的是舒曼的《蝴蝶》、贝多芬的《华伦斯坦》,巴尔比泽在不打断她的情况下给予了巧妙的指导。乐声结束时,埃莱娜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她听见巴尔比泽对自己的父母说:“你们的女儿天生具有钢琴的才能,这将是她的人生,帮她准备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她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

    13岁,还是个孩子的埃莱娜顺利地通过了音乐学院的考试,在场的所有考试委员会成员没有一位向她提出异议或者反对,这种全票通过的方式对埃莱娜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

    在音乐学院的第二年,埃莱娜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她要迫切地长大。因为少女有了秘密,她的爱情不期而至。

    说是爱情还不太准确,确切地说应该是单恋。那个人在埃莱娜心里高高在上,比她成熟和博学。他的光环笼罩着很多美丽的女郎聚在他的周围,他又怎么能看到这个还未成熟的小妹妹。埃莱娜决定用两种途径吸引意中人的目光。一是音乐上的成绩,她要在演奏厅里娴熟自如地弹奏,让在下面倾听的他为之倾倒。二是叛逆的性格,只有不再顺从一切安排,他才可能看到她的与众不同。

    埃莱娜又恢复了本性,她将曾经的强迫症移植到了爱情上,就是一定要通过上面的决定而达成目标。音乐正是她的武器,她打算用自己的才华来填补她在成熟女性特征方面的缺失。而她也真的开始反抗,只要别人的想法不合她的意,她就会坚定地说“不”,那响亮而有力的声音,激荡着倔犟固执的个性。

    埃莱娜在老师们的眼里变成了一名不听话的学生。她经常不作丝毫准备就去上课,甚至坚决地反抗那些强制性的应试曲目。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激怒了老师,一位老师忍无可忍地说:“不给我弹肖邦的这首练习曲就别来上课了。”

    不上就不上。埃莱娜当晚就回了家。可是她坐在家里的钢琴前,翻开那首曲子的乐谱旁若无人地弹了起来。她是多么喜欢肖邦啊,她不是不会弹,也不是不想弹,只是不想让别人规定必须弹什么。

    第二天她去了曾经培育她四年的埃克斯音乐学院,她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停地努力练习,她一定要把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练得出神入化,行云流水。她要获得成功,更想找到自我的位置。这种强烈的需要给她注入了力量,让她有一种充满勇气的希望。

    年底埃莱娜参加了一场音乐会,她在舞台上演奏了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那一刻,她感觉身边所有的声音都停止了,只有琴声萦绕在她的耳边和心灵里。这就是她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帮助她摆脱了现实的牵绊,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翱翔。

    也许是机缘巧合,音乐会为了存档而录制了现场的声音并制成了磁带,他们好心地给埃莱娜也拷贝了一盘。她带着这盘磁带回到了巴黎。面对那些讨伐她不遵守纪律并且逃学的老师,她保持冷淡的沉默。沉默并不意味着懦弱,她将音乐会的磁带推到钢琴老师雅克的办公桌上,很诚恳地说:“请听一听这盘录音。”雅克没有拒绝。正是这盘磁带挽救了埃莱娜音乐学院的生涯。虽然雅克的表情依然冷冷的,但埃莱娜最终还是获得了重新来上课的权利。

    重新回到学校的埃莱娜,又迷上了拉赫玛尼诺夫。就她的个性而言这也是不足为奇的。这位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家用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华丽而夸张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深沉、凄凉而永恒的情感世界。埃莱娜曾在无意中看过他的画像,他那充满痛苦的长脸上阴郁而凝固的眼神,仿佛在讲述着已经逝去的动人的传说。放逐,永离故乡,并创造出了音乐中最纯净的乡愁,这与埃莱娜幼小的心灵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何其相似。所以当有人想把她弹奏的李斯特的曲子录制成她的第一张唱片时,她坚定地说:“我更喜欢拉赫玛尼诺夫。”

    她又一次与音乐学院的老师发生了冲突。原因是她想去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竞赛,而老师则让她去参加布索尼钢琴比赛。埃莱娜心里默念着“布索尼”这个名字,怎么也找不到感觉。相反她非常想去辽远的俄罗斯看看,想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竞赛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乐曲,她一定要去赴那场灵魂的相会。

    埃莱娜倔犟地无视大多数人的反对,也无视丢人现眼的风险,毅然地报了名,她坚定地上了路,朝着莫斯科的方向孤独前行。虽然在那次比赛中她无法避免地暴露了自己的稚嫩,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心情。此行的目的达到了,她弹奏了喜欢的曲目,也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国际大赛。

    埃莱娜的音乐道路就是在她不断的折腾中一步步走向辉煌。16岁那年,她获得了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同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唱片,曲目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及《钢琴独奏曲》。18岁那年,她在巴黎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从此享誉国际。一次次的成绩,不仅与她的悟性有关,也与她的努力分不开,还因为喜欢,所以没有理由不沉迷不坚持。从音乐学院到大师班的学习,埃莱娜也是真正地在逐渐接近于大师的水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