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攻心为上,尽显领导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扮演监工角色的管理者,是不能够与具有精神领袖作用的领导者相提并论的。因为,管理是一门艺术,而领导艺术则是管理艺术的极致。一个真正的管理会处处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牵动下属的心思,从而将下属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1、称赞代表着认可

    赞美令我羞愧,因为我暗自乞求得到它。

    ——泰戈尔

    曹操是一个会运用赞美的方法激励下属的人,从以下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夏侯惇向曹操引荐典韦后,曹操见典韦气宇非凡,开口便道:“此古之恶来也!”

    许褚轻而易举地斩了李傕的侄子李暹、李别后,提着他们的人头回到曹操阵中。曹操见他如此英勇,抚摸着许褚的背说:“子真吾之樊哙也!”

    荀彧投奔曹操后,曹操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才华出众,于是立即称赞道:“此吾之子房也!”

    樊城之围被解后,曹操向众将说道:“荆州兵围堑鹿角数重,徐公明深入其中,竟获全功。孤用兵三十余年,未敢长驱径入敌围。公明真胆识兼优者也!”见到徐晃后,曹操见晃军整齐有序,大喜道:“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

    曹操在称赞部属的时候,把他们与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作比。在某些时候,这些精神上的奖励会胜过物质奖励,因为它更能体现出领导对下属的认可。

    一天晚上,一家大公司发生了被盗事件,但盗窃者并没有得逞。原因有些让人感到吃惊:该公司聘用的一位保洁员不顾生命危险,与盗窃者进行了一场惊险的搏斗。

    在这样一个拥有数百名员工的大公司里,论地位、论工资,这位保洁员都难以在公司里引起重视;论责任,防火防盗这些事情与一个小小的保洁员也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是什么让这位保洁员产生如此强烈的正义感呢?

    后来,有人从他的口中得知:他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该公司的总经理每次看到他在辛勤工作时,总是微笑着表扬他把地扫得很干净!

    一句简单的表扬竟有如此大的驱动力,它竟然能够驱动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员工愿意以生命的代价保护公司的利益不受侵犯!

    或许一句赞美的话并不能够让员工誓死捍卫公司的利益,但一句合适的称赞往往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一位领导不能够适时表扬或赞美员工,就有可能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古时候,有位王爷一向严肃,非常不善于表扬人。为此,有人主动求取他的表扬。

    这位王爷府中有位名厨,他特别擅长做烤鸭。府中的人吃了他做的烤鸭后,都会举起大拇指表示称赞。惟独作为一府之主的王爷在吃完名厨做的烤鸭后,从来没有做出任何带有表扬或鼓励的表情,更不用说是带有表扬性质的举动了。名厨很生气,但又不敢质问王爷。于是,他总在琢磨着如何让王爷“开窍”。

    一天,王府中来了贵客。为了款待贵客,王爷令厨房准备一桌好菜,这位名厨的烤鸭自然是少不了的。

    饭菜烧好后,王爷和贵客随后入席。王爷坐定后,立即给客人挟了一条鸭腿,随后想把另一条鸭腿“据为己有”。王爷在翻遍整盘烤鸭后,却找不到烤鸭的另一条腿。他心中有些不悦,小声问站在身后的名厨:“怎么只有一条腿呢?”

    名厨低声回答:“不瞒王爷,府中的鸭子全都是一条腿。”

    王爷不再追问,继续吃饭。饭后,王爷把名厨带到后院,想让厨师看看鸭子到底是几条腿,然后批评他一番。

    他们来到后院后,鸭子正躺在地上休憩,正好露出一条腿。

    名厨说:“王爷您看,鸭子都是一条腿啊!”

    王爷没有理睬名厨,他使劲拍巴掌,结果鸭子都站了起来。王爷反问道:“你看,鸭子到底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啊?”

    名厨接过话头:“鸭子本来是一条腿,在您鼓掌之后才变成两条腿的。”

    这位名厨为了得到王爷的表扬,竟然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可谓用心良苦。名厨做的烤鸭的确让人眼馋,要不然府中的人就不会夸他,王爷也不会在入席后就连忙为贵客挟一条鸭腿。总之,名厨的表现得到了王府中所有人的认可,包括王爷在内。名厨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他只想得到王爷的表扬。然而,王爷就是没有夸人的习惯。

    作为领导,一定不要像故事中的王爷那样,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开开“金口”,表扬一下有进步、有成绩的员工。

    与同龄人相比,幼年的巴顿是不幸的,因为他有“阅读失常症”。这是一种生理缺陷,它会给人的阅读和拼写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巴顿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尽管他如何努力和勤奋,他的考试分数总是不能有明显的跳动。于是,同学们总是想着法子来戏弄他。

    然而,巴顿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他将同学们的嘲笑和羞辱抛在脑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巴顿的行为引起了老师的主意,而且得到了老师的喜爱。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巴顿的拼写和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梦想终于实现,因为他顺利考入了西点军校。

    在西点军校学习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努力学习。然而,军校的课程比原来的课程毕竟要难得多,巴顿虽然毫不懈怠,但还是没有如期毕业。不过,有志者,事竟成。在别的同学毕业一年后,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军校毕业证。

    从巴顿的求学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有耐力和韧性的人。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征服了上天安排给自己的种种困难,最终将自己磨练成一个有用的人才。

    1915年,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战争爆发了。此时,巴顿已经入伍,他的身份是美军上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此时的巴顿性格异常暴躁,往往会出口伤人。因此,同级军官不愿意与他为友,他的属下也常常发牢骚。

    尽管如此,他对潘兴将军始终毕恭毕敬。潘兴将军是这次战争中的美军总指挥,正是在这次战争中,他接触了巴顿。那么,是什么让性格暴躁的巴顿对这位总指挥如此臣服呢?

    其实,潘兴将军是一个善于鼓励人的高级将领。每当巴顿有了成绩的时候,潘兴将军都会笑着对他说:“好样的!”可以说,巴顿从小到大受到的表扬还没有他在这次战争中受到的表扬多。从小受人嘲笑的巴顿被潘兴将军的表扬感动了,他庆幸自己遇到这么一位好将军,并下定决心要在这场战争中立下辉煌战绩,从而报答潘兴将军的知遇之恩。

    一次,巴顿接到任务后,带了十余名士兵便出发了。结果,他们在途中遇到了数十名土匪。跟随巴顿的这些士兵顿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巴顿临危不乱,指挥沉稳,不仅击毙了匪首,而且带领士兵安全撤退。

    其实,像这样的遭遇战时有发生,根本没有什么稀罕的。但这次遭遇战与以往遇到的遭遇战有所不同,因为巴顿击毙的匪首不是一般的小头目,而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土匪。巴顿在这次遭遇战中的表现再一次得到了潘兴将军的认可,为了能够激发巴顿的强烈斗志和满足他的求胜心理,潘兴将军这次没有像以前那样只是对巴顿进行口头上的表扬,他让巴顿出尽了风头。

    潘兴将军首先将全军将士召集起来,在全军面前表扬了巴顿,使他的成绩得到全军上下的认可。随后,潘兴将军又在军中组织了记者招待会,通过媒体报道巴顿的英雄事迹,让巴顿的名字响遍美国。很快,巴顿就成了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潘兴将军的做法将巴顿心中的热火彻底点燃了,他让巴顿得到了无数美国人的认可,使得巴顿再也不会为自己的生理缺陷感到自卑。从此,巴顿将自己的全身精力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战争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战绩,并最终成为一位优秀将领。

    巴顿的暴躁性格始终没有改变,但他却始终没有冒犯过潘兴将军。

    巴顿对潘兴将军的尊敬和爱戴,与潘兴将军巧妙的赞扬方法是不开的。巴顿因为生理缺陷从小就开始遭受人们的白眼和嘲讽,他的心中无疑充满了自卑感。尽管他后来考进了西点军校、成为了军官,但这种阴影是很难从他的心中消失的。终于,他遇到了潘兴将军。潘兴将军的一次次真诚的表扬让他得到了认可,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但这并不能保证以后他不会受到自卑的束缚。不过,潘兴将军后来的这次非同寻常的表扬给巴顿带来了一次强烈的震撼,巴顿的自豪感已经将自卑感完全掩盖了。可以说,潘兴将军的表扬成就了一位杰出的美军将领。

    泰戈尔说:“赞美令我羞愧,因为我暗自乞求得到它。”从伟大诗人泰戈尔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不仅是泰戈尔本人,而且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因为在赞美一个人的同时,也是对他表现的认可和肯定。

    作为员工,更希望得到领导的赞美。当管理者的赞美恰到好处时,员工将会受到巨大的鼓舞,这种鼓舞会将会像火把一般点燃员工的工作激情。

    领导要想运用合适的赞美方法来温暖员工的心,必须先了解一些赞美的方式和赞美的尺度。

    一般来讲,赞美分为开放性的赞美和含蓄性的赞美两种。

    开放性的赞美是指用明确的语言赞许对方,不过让对方接受这种赞美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直接表达、便条、书信、邮件等等。

    一位精明强干的老板,很会赞美员工。每天晚上,他都会给下属寄去便条,比如:“杰克!你的主意很棒!好好干吧!”“莱瑞,谢谢你能及时履行合同,希望今后仍能合作愉快”等等。

    含蓄性的赞美指用一些动作或模糊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赞赏之意。比如,向员工竖起大拇指、听完员工的话后鼓掌等。

    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赞美方式。另外,管理者在赞美员工的时候,还要能够把握尺度。否则,即使表达出了自己的赞美之意,也会让员工感到不自在。

    在赞美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赞美的话语不要太夸张,言过其实的“赞美”就成了“拍马屁”,会让人反感。

    (2)注意赞美的次数。值得赞美的时候就主动赞美,不值得赞美的时候就不要勉强去赞美。否则,过于频繁的赞美会让员工的耳朵生茧,从而达不到激励作用。

    (3)不要在安排任务的时候赞美员工。否则,管理者将会给员工留下一种虚伪的印象。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是不会因为这种赞美而卖力工作的。

    做人心眼:

    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不可忽视赞美的巨大作用的。他会在适当的时候动动自己的嘴,让员工热血澎湃,在领导者赞美声的鼓励中投入更多的工作热情。

    2、以身作则,树立威信

    现在的领导,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能够令下属信服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简单地控制下属。

    ——亨利·埃里斯

    曹操会合刘备、孙策、吕布征讨袁术时,正是麦熟季节。曹军所到之处,百姓都在外逃避。曹操派人告诉远近百姓及各处官吏:“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

    谁知,曹操正行期间,其坐骑见田中飞起一只鸟,因眼生而大惊,遂“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叫来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主簿说:“怎么可以治丞相的罪呢?”曹操说:“我自己制定法令,又触犯自己制定的法令,还怎么服众呢?”说完便要拔剑自刎,众人赶忙止住。郭嘉以“法不加于尊”劝说曹操,曹操沉思一会后,割了一撮头发代替斩首。随后,他派人以发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诸葛亮同样是一位以身作则的人。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按照军法处治他后写了一份表文,然后让从成都赶来的蒋琬带回去让后主刘禅过目。在表文中,他认为自己要为街亭失守承担责任,要求贬职三级。刘禅看后,不知如何是好。他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后,按照诸葛亮的意愿将诸葛亮降职为右将军。

    如今,一些领导无形中养成了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一旦工作出现问题,就立即展开批评攻势,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旦有了业绩,就立即归功于己,将下属的功劳忘得一干二净。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黑锅大家背,红包自己拿。”

    如果领导者养成了这种习惯,无疑会给管理造成严重影响。对员工来说,领导者的推责于人比归功于己更加可恶。因此,要想管理好员工,领导者必须要善于承担责任。

    秦穆公在位时,晋国的实力非常雄厚,秦国只有继续扩充实力才能够赶上晋国。有一年,晋国国君因病去世。秦穆公认为此时晋国正沉浸在失君之痛中,无心与其他国家作战,想借此机会消灭郑国。为了能够顺利攻下郑国,秦穆公一次性派出三员大将,他们分别为孟明视、白乙雨和西乞术。

    郑国是晋国的邻国,要想到达郑国国境,必须要涉足晋国国土。当秦国的三员大将率大军经过晋国时,晋军早已设下埋伏,结果秦军惨败,除了三员大将被活捉外,其他将士无一生还。

    晋国之所以不杀秦穆公的三员大将,是想把他们放回,让秦穆公亲自惩罚他们,以此羞辱秦国。

    听到这样的消息后,秦国上下顿时哭声震天。除了悲痛之外,晋国的做法让秦国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而作为领军作战的三员大将,更是无颜面对国君和全国军民,只求秦穆公赐他们死罪。然而秦穆公并没有这样做,他身穿丧服亲自为死去的将士们送行,然后将这三位败将接回。随后,秦穆公带着悲痛作了一篇《秦誓》。在这篇文章中,他引咎自责:“这次我军惨败,责任在我。正是因为我的掉以轻心,结果牺牲了众多的将士。孟明视、白乙雨和西乞术三人都很有能力,如果不是我的判断失误,他们定能够高唱凯歌。希望他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为我大秦洗掉这次国耻。”

    秦穆公的做法感动了孟明视等人,他们加紧练兵,以便在时机到来时给晋国一次重击,报仇雪恨。一年后,秦军已是兵强马壮,孟视明等人认为时机一到,征得秦穆公的同意后,便率军讨伐晋国。结果,秦军再次惨败。于是,在朝大臣均认为这三员大将并没有什么杰出才能,纷纷进谏将孟视明三人革职。秦穆公力排众议,仍然赋予他们重任,希望他们能够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秦穆公的做法再一次感动了孟视明等人,他们用心练兵,力求精益求精。几年后,秦穆公再次派他们伐晋。此次战役中,秦军转败为胜,晋国只得求和。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之后,秦国的实力大增,可以与晋国平起平坐了。

    很明显,秦军第一次战败,主要责任明显在秦穆公身上。如果秦穆公把责任都归于三员大将,尽管这三员大将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即使三位大将将责任全部包揽,参战的秦国士兵也会感到不平。好在秦穆公主动承担责任,从而激发了秦军的斗志;再加上秦穆公后来的鼓励,秦军终于凯旋而归。

    如果一个领导者对下属的过失严惩不贷,对自己的过失却故作不知,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员工心中肯定会感到不公平。进一步说,如果领导者的引导有误造成了员工工作上的失误,而领导者却只字不提自己的过失,员工的不满将会更加明显,不利于以后的管理。

    但如果领导者能够像曹操、诸葛亮、秦穆王这样主动承担责任,员工自然不敢越雷池半步,心甘情愿地按照固有的规章制度办事。一旦员工有了这样的表现,领导者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

    做人心眼:

    正所谓“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领导者不要因为自己处于管理层的地位,便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他人,这样做只会加深下属与领导者之间的隔阂。没有人愿意犯错误,但犯了错误一定要敢于承认。其实,领导者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也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

    3、体恤下属,感人至深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李世民

    关羽遇害时,张飞正在阆中驻守。他知道这件事情后日夜悲哭,泪湿衣襟。帐下各位将领本想用酒来劝张飞不要伤心过度,没想到他酒醉后,怒气更重。他几乎失去理智,发疯似地鞭笞将士,甚至把有些将士鞭打至死。

    赶往成都与刘备商议好伐吴事宜后,张飞立即赶回阆中。他打算统帅三军挂孝伐吴,于是下令在三天的时间内制办好白旗和白甲。第二天,末将范疆、张达入帐报告张飞:“我们一时难以制办好这么多的白旗和白甲,希望将军能够宽限几天。”张飞愤怒地说道:“我急着报仇,恨不得明天就能够赶到逆贼那里,你们竟敢违抗我的将令!”于是令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打五十。打完后,张飞用手指着他们说:“你们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否则,我要杀掉你们二人示众!”两人回到营中商议,认为张飞性格暴躁,担心真被他问斩,于是设计杀害张飞。这天晚上,张飞醉卧帐中。范疆、张达二人在初更时分,身藏短刀,偷偷摸进张飞帐中,将张飞杀害,然后投奔东吴。

    其实,张飞经常责罚下属。从另一个角度讲,他的死是由自己造成的。如果他能够善待下属,自然不会遭此厄运。

    张飞只会在下属的身上留下一道道的伤痕,而孙权却能够用体恤将下属身上的伤痕抹平,使下属不再感到疼痛。

    曹操平定汉中后,在是否夺取西川问题上举棋不定,孙权乘机袭击合淝。濡须一战,周泰冒死保护孙权,身受重伤。孙权脱险后,为了表彰周泰的救护之功,在军中设宴款待他。随后,孙权亲自把盏,泪流满面。他抚摸着周泰的背说道:“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说完后,他让周泰解衣,令众将观看他身上的伤痕。众将见周泰身上“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用手指着他被上的一道道伤痕,一一问明是如何得来的。周泰娓娓道来,令孙权更加感动。具言战斗被伤之状。第二天,孙权把青罗伞赐给周泰,并令他出入张盖,以尽显荣耀。

    稍作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如果张飞能够像孙权这样做,他的命运或许会被改写。不要说有人谋害他,就是背叛他的人估计也很难找到。

    作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要学会体恤下属。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只要把体恤工作做好了,下属自然会为你效力的。

    斯凯特朗电子电视公司是美国一家研制电视的公司,第一台闭路电视就是出自于这个公司。该公司的总裁阿瑟·利维是一位关心人才胜过关心事业的企业家,在闭路电视的研制过程中,就有关于他关心员工的一例。

    当时,该公司有一位名叫比利的技师。比利不仅富有才干,而且非常敬业。为了能够使

    闭路电视尽快问世,比尔投入了十二分的工作热情。每当走进实验室后,他便仿佛与外界隔绝了,在他的脑海里,只有一样东西存在,这就是实验,实验,再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竟连续待了近48小时!

    由于实验是分段进行的,比利总是坚持到一段实验完成后才开始休息。每当一段实验完成后,比利就会倒在床上蒙头大睡,有时候一睡就是一天一夜。为了实验,他的精力已经严重透支,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休息过后,再次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一次,阿瑟·利维在与比利交流的时候,看到了他憔悴的表情后,顿时感到心酸,因为他知道比利的疲乏是由于熬夜造成的。他对比利说:“你的工作方式需要改变一下,如果你不愿意的话,公司将不再研制闭路电视。”听了阿瑟·利维的话后,比利顿时大吃一惊,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才导致公司做出这样的决定。

    阿瑟·利维看到比利疑惑的眼神后,立即解释道:“你要明白一点,你的生命比闭路电视重要。如果你因为研制闭路电视而把身体累垮了,即使闭路电视问世了,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可不愿意做这种赔本生意。”

    比利这才明白阿瑟·利维前面那句话的意思,感激地对他说:“谢谢总裁的关心,我会注意身体的。我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了,总裁不必担心。”

    比利这样说,阿瑟·利维更加难受。他心疼地说道:“无论如何,我都希望你不要过分透支精力。你的敬业和执著是有目共睹的,我知道你一直在努力。所以,你千万不要把压力都扛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即使你不能够研制出闭路电视,也不必一味责怪自己。”

    阿瑟·利维的真心关怀彻底打动了比利的心,为了报答阿瑟·利维,他下定决心要将闭路电视研制成功。在他的继续努力下,第一台闭路电视成功问世。

    人都是有感情的,下属如果能够从你的举动中感受到你的关怀和慰劳,就能够将心比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人心眼:

    下属需要的不仅仅是精神食粮,而且还需要精神食粮。如果领导者忽视了感情管理,无疑会让下属感觉到领导的不通人情和麻木不仁。其实,感情投资并不需要花费领导者多少精力。只要领导有心关注下属的感情,就能够在举手投足间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

    4、赏不计贱,罚不避亲

    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

    ——魏征

    众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时,孙文台和鲍忠被董卓手下的一位名叫华雄的上将斩杀。于是,袁绍招来众诸侯商议此事。待众人坐定后,袁绍说道:“前天,鲍将军的弟弟不听从调遣,擅自出兵作战,结果被华雄所杀。今天,孙文台又被华雄打败,大大挫伤了我军锐气,该如何是好?”众诸侯沉默不语,袁绍抬头扫视了一周,发现北平太守公孙瓚背后站着三个人,他们容貌不凡,嘴角带着冷笑。于是问道:“公孙太守背后站的是什么人啊?”公孙瓚让刘备站出来,然后向众人介绍道:“他叫刘备,是和我从小住在一起的兄弟,现任平原令。”交谈中,曹操知道刘备是汉室宗室后,赐座给他。刘备坐下后,关羽、张飞二人站在他背后。

    正在交谈之际,探子来报说华雄来此叫阵。袁绍大声说道:“谁敢前去迎战?”袁术身后的骁将俞涉自告奋勇,表示愿意迎战。结果,不到三个回合,俞涉被华雄斩杀。接着,太守韩馥手下的上将潘凤前去迎战,同样被华雄斩杀。众人大惊失色,无可奈何。袁绍叹道:“只可惜我的上将颜良和文丑还没有赶到,他们二人只要有一人在,就可以对付华雄了。”袁绍话刚说完,关羽从台下大呼而出:“小将愿意前去取下华雄人头!”袁绍对其观察一番后,问其是何人。袁术从袁绍与公孙瓚的交谈中了解到关羽是刘备的兄弟、现任马弓手后,顿时大怒,认为关羽在此胡言乱语,“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令人将其赶出。曹操此时以“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为由,让关羽出战。争辩过后,关羽准备出战。曹操本打算与其共饮热酒,关羽却说战后再饮。一阵厮杀过后,关羽将华雄的人头献上。此时,曹操为他斟的酒还是温的。张飞此时插话,惹得袁术再次大怒道:“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此时则反驳说道:“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事后,曹操为了避免引起袁术等人的不满,私下派人送给刘备三人牛酒,表示犒劳。

    曹操在管人用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到赏不计贱,还能够做到罚不避亲。即使是曹洪、曹仁违反了军规,他也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军法执行。

    如果一个领导者在统驭下属的时候能够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咎,对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来说是有益无害的。

    (1)有过必咎

    当员工违反制度时,领导者必须抛开一切其他因素,严格按照明文规定对他进行处分,该辞退的就辞退,该降职的就降职。

    如果有背景的员工违反制度后没有受到处罚,就会给其他员工做一个不好的榜样。其他员工为了保证自己以后能够逃离处罚,就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有背景的人拉关系,甚至直接讨好领导者本人。而且,没有受到处罚的违规员工会变得有恃无恐。如此以来,领导者管理的团队中就会形成一种忽视制度的不良风气,领导者的威信也会受到严重威胁。领导者者要想运用这样一支团队来提高业绩,无疑是在做白日梦。

    但如果领导者果断而又严格地处理了有背景的违规者,并能够使违规者认真改过,情形则大不相同。其他员工见领导者毫不将违规者的背景放在眼里,便不会试图去为自己寻找背景,而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避免处罚。当所有的员工都将心思用在了工作上,业绩自然就上升了。

    (2)有功必赏

    当员工做出了出色业绩后,领导者应该以业绩的多少为标准,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果管理者在奖励的时候参杂了一些个人因素,该奖不奖,无疑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做人心眼:

    赏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如果在奖赏的时候存在私心,难免会挫伤下属的积极性;罚的目的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如果在惩罚的时候存有私心,难免会引起下属的抱怨。在进行赏与罚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公正外,还要注意赏和罚的时效性。如果不能够及时赏罚,赏罚同样不能起到预期的激励或威慑作用。

    5、请将不如激将

    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者所不敢避。

    ——辛弃疾

    袁绍收到郑玄的信后,起兵征讨曹操。曹操一方面亲自去黎阳迎战袁绍,另一方面派前军刘岱、后军王忠率军五万去徐州攻打刘备。他们奉命打着丞相的旗号赶往徐州,在离徐州一百里地下寨,只是虚张声势,并不进攻。得到曹操的进攻命令后,刘岱、王忠通过拈阄的方式决定谁去进攻。结果,王忠带着一半军马前来攻打刘备。

    刘备得知曹军到来后,与陈登商议,不能够确定曹操是否在军中。于是,刘备派关羽前去打探虚实。关羽出城后,将王忠擒入徐州城内见刘备。刘备从王忠口中得知曹操根本不在军中。

    刘备令人善待王忠,等捉到刘岱后再作商议。关羽说到:“某知兄有和解之意,故生擒将来。”刘备顺势说道:“吾恐翼德躁暴,杀了王忠,故不教去……”张飞听刘备如此说话,自然不服,于是说道:“二哥捉了王忠,我去生擒刘岱来!”刘备说道:“刘岱昔为兖州刺史,虎牢关伐董卓时,也是一镇诸侯,今日为前军,不可轻敌。”张飞见刘备如此小看他,更是不满:“量此辈何足道哉!我也似二哥生擒将来便了。”刘备又说道:“只恐坏了他性命,误我大事。”张飞自然不愿意服输,发誓说:“如杀了,我偿他命!”于是,刘备同意让他去擒刘岱。

    刘岱得知王忠被擒后,坚守不出,见张飞前来搦战,更不敢出战。张飞见刘岱固不出战,于是传令当晚二更去劫寨,然后在帐内饮酒装醉,痛打一位军士后将其绑住,声称“待我今夜出兵时,将来祭旗”。接着,他私下派人将这位军士放走。这位军士逃出营后,立即将劫寨之事告知刘岱。刘岱见这位军士满身伤痕,不再怀疑,于当晚“虚紥空寨,伏兵在外”。

    当夜三更时分,张飞兵分三路:一路劫寨放火,两路在外夹击。结果,张飞轻而易举地大破刘岱,将其擒住。张飞先派人入报刘备,后至徐州。刘备出城迎接,张飞说道:“哥哥道我躁暴,今日如何?”刘备说道:“不用言语相激,如何肯使机谋!”

    激将法是一种非常管用的方法。如果领导者能够将其用在合适的下属身上,一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做人心眼:

    激将法虽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但要运用得当。如果不能够因人而异,只会适得其反。

    6、无信不立,令出必行

    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

    ——《墨子》

    街亭失守后,马谡与同往的王平、魏延、高翔一同回到了营中。诸葛亮先将王平唤入帐中,问他为何不及时劝谏马谡。王平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与诸葛亮听。诸葛亮听后,唤马谡进帐。此时,马谡已把自己捆起来并跪在帐前。诸葛亮出帐对他厉声说道:“你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对各种战法了如指掌。我一再告诫你街亭是如何重要。你以全家人的性命作保证,表示你能够担此重任。如果你及时听取了王平的劝诫,又怎么会有今天的大祸呢?如今,街亭失守,我军伤亡惨重,这都是你一人造成的。如果不按律法公正处置,以后还如何服众呢?如今,你触犯了军法,不要怪我无情。你死后,我会按月给你的全家老小送去禄粮。”诸葛亮说完后,立即令人将马谡推出去斩了。马谡哭着说道:“丞相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了父亲。我死罪难逃,只希望丞相能够想起舜帝殛鲧用禹的大义,那么我在九泉之下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说完后,马谡大哭。此时诸葛亮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对马谡说:“我和你之间的义气如同兄弟间的义气,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自然知道如何待他,不用嘱咐。”

    接着,马谡被带到辕门外。武士正要对其行刑时,被参军蒋琬拦住。蒋琬见到诸葛亮后,说道:“如今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稳定下来,如果此时斩杀像马谡这样的智谋大臣,难道您不觉得可惜吗?”孔明痛苦地回答说:“当年孙武之所以能够制胜天下,就是因为他能够按照军法公正严明地惩处违法者。如今天下正处于纷争状态,如果将军法作为摆设,不按军法惩处违法者,还能凭借什么去讨伐贼人呢·”片刻过后,武士捧着马谡的人头来见诸葛亮。诸葛亮拿着马谡的人头来到各营,让各营将士们看到蜀军军法的严明。

    要想训练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然离不开铁的纪律。因为,没有了纪律的约束,军心就容易出现涣散现象,一支军心涣散的军队是不可能战无不胜的。于是,军法便出现了。不过,要想用军法立威,必须要以军法作为违反纪律的执行标准。而要想做到这点,就必须一视同仁,谁违反了纪律都必须按军法处治。

    春秋末年,阖庐派人杀了吴王僚后自立为王。吴王阖庐的政治野心非常大,一心想扩张吴国的势力。灭掉徐国后,他又想进攻其他的国家。不过,要想顺利扩张,首要条件是要拥有一支强劲的军队。阖庐也深知这一点,他开始招纳具有练兵才能的人才。后来,在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下,阖庐派人前往齐国礼聘孙武。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他致力于研究兵法,长期在各地考察战场的地形地势,有很强的实地作战经验。不仅如此,他还著有兵法,一共有13篇,分别是计、作战、谋攻、形、势、实、虚、争、杂变、行军、地形、地、火攻、用间。吴国大夫伍子胥与孙武偶然相见,对孙武的才能非常佩服。如今,正逢吴王用人,于是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

    孙武来到吴国后,先在客馆住下。几日过后,吴王阖庐亲自来客馆恭迎孙武。二人见面后,促膝长谈。当吴王提及兵法时,孙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问及兵法时,孙武又能够对答如流。一番交谈后,吴王甚是高兴,将孙武迎入宫中。

    吴王如此厚待孙武,孙武自然知道吴王对他的重视。入宫后,他将自己所著的兵法全部呈给吴王赏阅。吴王拿到孙武的兵法后,如获至宝。在阅读的过程中,吴王受到了很深的启发。每每读到经典之处,吴王便赞不绝口。

    孙武的兵法虽然令吴王受益匪浅,但吴王并没有凭此完全相信孙武的能力。他对孙武说:“将军的13篇兵法,我全看过了,的确令人佩服。不过,我并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我想看看将军是如何运用兵法演阵操练的,如何?”孙武爽快答应。吴王问道:“既然如此,那么将军想用什么样的人进行操练呢?”孙武说道:“无论是行军打仗的士兵还是生性娇弱的妇人,我都可以按照我的兵法将他们操练成一支高素质的军队。”吴王见孙武如此自信,便想难为一下他,于是选出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让孙武演练。

    孙武把选出的宫中美女分为左右两队,令吴王的二位宠姬各担任一队的队长。然后,孙武令她们每人手持一支戟。待一切就绪后,孙武大声喊道:“你们能够分清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美女们回答:“可以分清。”孙武继续说道:“当我下令向前看的时候,你们要向前心正对的方向看去;当我下令向左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左手的一侧转;当我下令向右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右手的一侧转;当我下令向后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后背正对的方向转去。明白吗?”美女们异口同声回答道:“明白。”孙武交待清楚号令后,令人在演练场的正前方摆好鈇钺等刑具,表示有违反号令者,军法处治。然后,孙武将号令又重申了好几遍。

    演练开始,鼓手击鼓后,孙武传令向右转,美女们根本没有把孙武的号令当回事,竟然大笑起来,也不按照号令做动作。孙武正言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然后,再次将号令重申数遍。接着,鼓手再击鼓,孙武传令向左转,美女们还是不听号令,再次大笑起来。孙武声色俱厉地说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于是,他下令按军法将左右两名队长斩首示众。

    此时,吴王正在高台上观看孙武操练。见孙武要斩杀自己的两位爱姬,吴王顿时大骇,赶紧派人前去传达他的旨意:“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够带兵打仗了。寡人的两位爱姬万万杀不得,没有了她们,我吃饭都不会香的。”孙武毫不动容,让使者给吴王传话:“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随后,孙武斩了吴王的这两个爱姬,然后令立队长,继续操练。吴王见爱姬被斩,顿时大怒,拂袖而去。

    美女们受到惊吓后,无不提心吊胆。孙武令出,她们再也不敢嘻嘻哈哈,而是全神贯注,将动作做得非常标准。几日后,孙武操练完毕。这几日,吴王怒气一直未消,根本没有心思再去看孙武练兵。于是,孙武派人告诉吴王:“臣已经操练完毕,大王可以前来检阅。只要大王想用这支军队,即使让他们赴汤蹈火,她们也能够做到。”吴王不愿意去检阅军队,孙武知道后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吴王阖庐虽然因痛失爱姬生孙武的气,但他同时从这次操练中看出了孙武的用兵才能。于是,吴王正式启用了孙武。吴国军队在孙武的有效训练下迅速强大起来,为后来攻打各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据《史记》记载,吴王以孙武为将,使得吴国“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领导者要想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必须要做到令出必行。不过,要想做到这点,首先要制定一套明确的制度。

    判断一个看似圆形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必须要用圆规来检验。因为圆规是人们通过长期摸索后制作的能够画出标准圆形的工具,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明确的能够判断圆形的标准,已经被人们完全接受和认可。因此,如果无法确定某个看似圆形的东西是否为标准的圆时,人们会本能地把圆规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同样,矩尺可以检验一个看似方形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标准的方形。它同样被人们当作衡量方形的工具,同样不需要再去证明。

    于是,当某个东西不符合圆规的标准时,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当某个东西不符合矩尺的标准时,人们同样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方形。

    只有有了明确的制度,员工才能够有一个行为准则,才能够主动约束自己。另外,只有有了明确的制度,管理者才能够根据情节轻重来正确处理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纪现象。

    做人心眼:

    要想管理好下属,没有一套明确的制度自然是行不通的。不过,仅有制度也不行,还需要有过硬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制度起到威慑作用,保证制度的顺利推行。

    7、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经理如果有能力提倡下属发表建议,或者能够赏识下属提出的建议,就一定能够使他管理的部门朝气蓬勃。

    ——兰斯登

    关羽失守邳城后,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在曹营安住。此时,刘备已经投靠了袁绍。

    刘备在袁绍处时,整日烦恼。袁绍问他为何如此。刘备说:“我二弟关羽现在没有音讯,我的妻小又落入了曹贼手中。我现在上不能报国,下不能保家,能不心烦吗?”袁绍说道:“我早就打算进兵许都。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兴兵讨伐曹贼。”随后,他便召集众将领,商议破曹策略。田丰进谏道:“前不久,曹操攻打徐州,许都城内空虚,是进兵的大好机会,但我们没有及时进兵,机会已失,如今,徐州已被曹军攻破,曹兵士气旺盛,我们不可轻敌。不如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袁绍一句“待我思之”后,找刘备商量。结果,他听信了刘备的话,决定起兵。田丰进谏劝住,袁绍怒道:“你们这些人只知道弄文轻武,差点让我失去大义!”田丰的一句“若不听臣良言,出师不利”惹得袁绍大怒,要斩杀他。在刘备的劝说下,袁绍把田丰囚于狱中。

    袁绍率领七十万大军前往官渡征讨曹操时,田丰虽身在狱中,却心忧战事。他从狱中上书说:“如今更适合静守,以便等待天时,而不适合起兵,否则恐怕会出师不利。”逢纪以“主公兴仁义之师”为由,向袁绍谗言说田丰的话是“不祥之语”,惹得袁绍再次愤怒,又要斩杀田丰,田丰因众将领说情而免于一死。袁绍恨恨地说:“等我破了曹操后,再回来治你的罪!”随后,袁绍便率大军进发,浩浩荡荡赶至阳武,暂且下寨于此地。此时,沮授进言:“我军虽人数众多,但没有敌军勇猛;敌军虽然全是精兵,但粮草却没有我军充沛。敌军的粮草不足,要想取胜,必须急战,我军正可利用敌军的这一弱点暂且缓守,与敌军对峙。过些时日后,敌军便会不战自败。”袁绍大怒,说道:“发兵之初,田丰动摇军心,我破敌返后一定要斩杀他。现在我军正要进攻,你竟敢像田丰一样,又在此说胡话!”随后,他便令左右把沮授囚禁在军中,并表示破曹之后,将沮授和田丰一块治罪。

    曹操粮草耗尽时,袁绍没有接受许攸的计谋,导致许攸投奔了曹操。许攸向曹操献计,曹操采纳了他的计谋,准备夜袭袁绍大军粮草辎重的存放地——乌巢。

    当夜,沮授见“众星朗列”,于是让守监的人把他带到了中庭。沮授抬头观察天象,突然发现“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大惊道:“大祸要来临了!”于是,他连夜求见袁绍。沮授把他观察到的天象告诉袁绍后,劝袁绍说:“乌巢是屯粮重地,一定要及早防备。而且,今夜天象如此,是不祥之兆。不如立即调一支精兵前去增援。袁绍认为沮授‘妄言惑众’,大怒,将守监人斩后,换了一个人看守沮授。沮授从袁绍帐中出后,掩泪长叹“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

    袁绍兵败后,沮授被曹军俘获。他见到曹操后,大喊道:“我不会投降的!”曹操说:“袁绍没有任何心机,不采纳你的良言,你为什么还要跟随这样的昏主呢?如果我早日能够得到你的辅佐,夺得天下就没有问题了。”随后将沮授留在军中,并厚待他。令曹操没有想到的是,沮授并不安分,他从军营中偷了一匹马,准备返回袁绍那里,结果被曹军发现。曹操一气之下要杀沮授,沮授竟然视死如归。杀了沮授后,曹操厚葬了他,并为他立了墓碑。

    曹操乘胜追击,袁绍带着数百名残兵败将奔往大将蒋义渠驻守的黎阳。到了黎阳后,袁绍与蒋义渠将离散军士召集起来,然后返回冀州。行军的第二天晚上,袁军在荒山上露宿。袁绍在帐中远远就能听到哭声,于是悄悄前去探察。原来,大哭的人是在官渡之战中幸存的兵士,他们聚在一起共诉失去兄弟、朋友的痛苦,并一致说道:“如果听了田丰的话,我们就不会遭受这样的悲剧了!”袁绍听了这些兵士的议论后,后悔地说:“我没有听田丰的良言,急于起兵,结果落得兵败将亡的下场。如今回去后,又有什么脸面再见被我囚禁的田丰呢?”天亮后,袁绍继续赶路,逢纪带兵赶来迎接。袁绍将心中的尴尬告诉了逢纪,逢纪则乘机谗言道:“田丰在狱中听说主公您兵败后,非但不伤心,反而拍手大笑说‘果不出吾之料’。袁绍顿时转愧为怒,认为田丰在笑话他,于是派了使者带着宝剑去取田丰的人头。”

    田丰临死的这一天,狱吏来到狱中向他道喜,他问狱吏何喜之有。狱吏告诉他:“袁绍将军这次大败,很快就要回来了。到时候,你就可以重见天日了。”田丰不经意地笑了笑说:“今天是我的死期。”狱吏认为田丰的话难以理解,于是向他问明原因。田丰解释道:“袁将军对外人施行仁德,但对部下却非常忌恨,根本不会念及部下的忠诚。如果他此战告捷,心里高兴,还能够免我一死,但如今他惨败,心中感到羞辱,一定会杀我。”狱吏并不相信田丰所说的话。突然,使者带剑前来,向众人宣布了袁绍的命令,然后准备杀田丰。田丰说道:“我就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了。”狱吏们听了田丰的话后,无不为他感到悲伤流泪。田丰凛然说道:“大丈夫生在天地之间,没有识别自己的主人便盲目跟随,没有智慧的人才会这样做!我今天受死,这是自己造成的,你们又何必为我感到惋惜呢?”话音刚落,他便在狱中自刎而死。

    后人曾经作了这样一首诗来评论沮授、田丰和袁绍: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袁绍之所以败,就败在偏听偏信上。如果袁绍能够群策群力,充分征求谋士的意见,共分天下又怎么可能少得了他呢?荀攸、荀彧、许攸等人先后离他而去,反为曹操所用。田丰、沮授等人虽然忠心耿耿,袁绍却对他们的建议或劝解置之不理,令众多忠义之士寒心。

    三分天下的曹操却能够很好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然后择善而从,以至于打了不少胜仗。

    曹操杀了袁谭后,引兵攻打袁尚和袁熙。袁尚、袁熙考虑到难拒曹操,于是投奔乌桓。并州被平定后,昔日袁绍统领的四州都落入了曹操手中。

    为了斩草除根,曹操与众人商议西进乌桓。曹洪等人说:“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我救应不及,为祸不浅矣:请回师勿进为上。”郭嘉的看法却与他们不一样,他说道:“诸公所言错矣。主公虽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

    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引兵西进,大败袁熙和袁尚。他虽然没有听取曹洪等人的建议,但是在回兵后还是重赏了他们。他说道:“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

    曹操不仅能够听取好的意见,而且还能够分析其他意见的可行之处,有效地保证了部下提取意见的积极性。

    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比得上一个诸葛亮。这充分说明了群策群力的重要性。

    南非约翰内斯堡有一个专门生产精度机床零件的小制造厂。有一次该厂的总公司老板伊安·麦克唐纳抓住机会接受了一笔很大的订货,但是他深知自己无法满足预定的交货日期。车间的工作是早已计划好的,这批订货所需要的时间太短,以至在他看来接受这批订货似乎是不可能的。

    他并没有为此催促人们突击这批订货,而是把大伙儿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解释一下面临的情况,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够按期完成这批订货的话,对于公司和他们将意味着什么。

    然后他开始提出问题:

    “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处理这批订货吗·”

    “谁能想出其他的生产办法来完成这笔订货·”

    “有没有办法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或人力配备,以便有助于突击这批活儿·”

    雇员们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建议,于是,这批订货被接受了,而且按期交货。

    其实,领导者能够向员工征求意见,在员工看来,是对他们智慧和价值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人心眼:

    每个人都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是思考的方面、角度、深度存在着区别。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区别,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难免会显得片面。为了能够保证面面俱到,聪明的领导者常常会广泛征求大众的意见,利用大众的智慧将事情处理得更加完美。

    8、排除杂念,唯才是举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中国谚语

    吴国的大都督周瑜死后,鲁肃见吴国正需要用人,于是向吴王孙权进谏说:“我鲁肃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才,承蒙当年周公瑾错爱,被推荐并担任要职。其实,我的能力并不能够使我胜任现在的职位。因此,我想推荐一人给主公您,以辅佐您成就大业。这个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着渊博的学识。不仅如此,他谋划策略的能力可以与管仲或乐毅平分秋色,他的心机可以与孙膑或吴起相提并论。周公瑾在世的时候,常常会思考他说过的话,诸葛孔明对他的过人才智也深表佩服。这个人现在就在江南一带,如果不趁着如此的便利重用此人,以后定会被刘备、曹操所用,岂不可惜?”

    孙权听了鲁肃对此人的描述后,心中大喜,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竟然有如此奇才,于是向鲁肃问起此人姓名。鲁肃答道:“这个人是襄阳人士,他叫庞统,字士元。”孙权对庞统这个人早有耳闻,于是让鲁肃去邀请庞统。

    孙权见到庞统后,立即感到不悦。因为庞统脸面黝黑,眉毛浓厚,鼻孔朝天,两腮的胡须比较短,模样非常古怪。但碍于鲁肃推荐,孙权难以直接回绝,于是问庞统:“听说先生学识渊博,不知道先生的学识以什么为主?”庞统回答说:“我在求学问的时候,从不拘泥,可以灵活应变。”孙权又问:“先生的才学能否与公瑾相比?”庞统笑着回答说:“我学的东西和公瑾有很大的区别。”孙权向来非常喜欢周瑜,容不得他人说他半点坏话,如今庞统竟然轻视他,自然更加不悦,于是婉言回绝了庞统。庞统对孙权比较失望,长叹一声便出去了。庞统出去后,鲁肃问孙权:“不知主公为什么不愿意用此人?”孙权说:“庞统是个狂人,重用他没有什么好处!”鲁肃为其辩解,非但没有说服孙权,反而使得孙权发誓一定不会重用庞统。

    鲁肃从室内出来后,问庞统有何打算。当庞统说要投奔曹操时,鲁肃劝他前往荆州投靠刘备,以便孙刘两家联合破曹。庞统听了鲁肃的话,拿着鲁肃的荐书去了荆州。在前往荆州的途中,庞统与诸葛亮相遇。诸葛亮要事在身,不能陪庞统一同去见刘备,于是替他写了一封荐书。

    庞统带着两封荐书来到荆州后,求见刘备。刘备听说此人至此,非常高兴,因为他久闻其名。然而与庞统相见后,他与孙权一样,同样对庞统的面貌感到不悦,敷衍道:“先生远道而来,是不是很不容易啊?”庞统没有将荐书呈给刘备,只是答道:“早就听说皇叔求才若渴,乐意招贤纳士,所以特意前来投靠。”刘备以“荆楚稍定,苦无闲职”为由,将庞统安排在距荆州一百三十里地的耒阳县做县官。庞统碍于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勉为其难地前往耒阳县任职。

    庞统到任后,整天以饮酒为乐,从来不去理会政事。刘备得知后,非常生气,派张飞和孙乾前去视察。张飞和孙乾二人到了耒阳县后,见军民都出门相迎,却不见庞统。从庞统同僚的口中,张孙二人知道了庞统的去处。他们在县衙坐定后,庞统才在随从的扶持下衣衫不整地来到大厅。张飞顿时大怒,厉声斥责庞统。庞统不以为意:“耒阳不过是一个百里小县,些许公事,何须费心?将军稍坐片刻,看我如何处理。”话音刚落,庞统便令公差将三个多月来沉积的公务文案抱上厅堂,随后便开堂审理。不到半日,庞统已将三个多月所有的公事全部办妥,且所办之事,公正严明,毫无偏差,使得县内百姓向他叩首,其虔诚的样子如同拜佛。

    张飞的怒气早已消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向庞统表示一定向刘备极力推荐他。此时,庞统才拿出鲁肃的荐书。张飞回朝后,呈上了鲁肃的荐书,并将在耒阳县的所见所闻一一告知刘备。刘备惊奇,拆开荐书后,见鲁肃写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刘备看完后,心中不安。此时,诸葛亮正好赶回荆州。寒暄过后,诸葛亮立即询问庞统的情况,并问刘备有没有看到自己写给庞统的荐书。商谈过后,张飞前往耒阳县将庞统请到了荆州。再次见到庞统时,刘备主动向庞统请罪,庞统这才拿出了诸葛亮的荐书。

    司马德曾对刘备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如今两人都在帐中,更加增强了刘备复兴汉室的决心。他立即封庞统为副军师,令其与诸葛亮一起讨论方略、训练将士。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为了能够得到有才能的人,在选人过程中最好将容貌放在次要位置。因为,容貌好的人并不一定有才能。

    西汉末年,哀帝刘欣贪图享乐,根本无心打理朝政。当时,有一个叫董贤的太子舍人,虽为男儿身,却生得一副女子般的好面容。一日,哀帝在宫殿中偶尔看到了他,喜爱之情顿然而生。董贤不仅面容酷似女子,而且言行举止中也处处显得柔弱娇气。哀帝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愈来愈喜欢他,甚至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虽然董贤贱为太子舍人,哀帝对他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意,反而对他宠爱有加。他们二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也正是由于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董贤一家人在当时被加官进爵,荣耀万里。

    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远不止如此,“哀帝断袖”的故事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据说,一天中午,与往常一样,哀帝和董贤又在一起休息。哀帝醒后,正准备起身,却发现董贤压住了他的衣袖。看见董贤睡得如此香甜,哀帝不忍心将其叫醒。于是,他索性让人拿来刀子,将自己的衣袖割断,然后才悄悄起身。

    然而好景不长,哀帝在25岁的时候驾崩。哀帝驾崩之后,董贤非常伤心。哀帝在世的时候,他只顾着与其享受荣华富贵,根本没有学习到任何本领,以至于不能够料理哀帝的丧事。虽然他对哀帝是一片忠心,却不能够为哀帝做点什么。

    除了相貌外,有些领导者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偏见。

    秦王政制定了统一战略后,着手攻打韩国。韩国国势薄弱,在秦国的攻伐下感到危急。为了残喘延命,韩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派出了一位名叫郑国的人到秦国做“内间”。据史书记载,郑国是一个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才,他到秦国的目的就是想要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上去,借以削弱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力东伐。

    吕不韦失势后,郑国作间的事被发觉了,从而助长了秦人的排外情绪。许多宗室大臣向秦王政进言说:“诸侯国的人来秦做事,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或离间秦国的,长此下去,秦就有危险了,现在应当把他们驱逐出去。”

    秦王政想到了吕不韦曾经的威胁,同时又看到那么多来自诸侯国的人,于是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发下了逐客令。正是在这种氛围里,秦国进行了一次大搜索行动,将诸侯国来的人一律驱逐出境。

    “逐客令”公布后,作为客卿的李斯极力反对,他认为此举纯属荒唐。

    李斯出身南方的楚国,曾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他认定在七个强国中,只有在秦国做事才有前途,于是离开故乡楚国前往秦国。他先在吕不韦门下充当舍人,后成为秦王政的客卿。

    由于李斯只是客卿,又与吕不韦有关系,自然也要被列在被驱逐的名单上。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向秦王政上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在这篇文章里,他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严谨务实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秦下逐客令是错误的举措。从前,秦穆公求纳四方贤士,从西得到了西戎的由余,在东得到了百里奚,请到了宋国的蹇叔,晋的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虽然都不是秦国生的,但却使秦国能够兼并二十多个国家,从而才称霸了西戎。秦孝公因为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得以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谋,打破六国的合纵联盟;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权力增强,抑制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而这四位国君都是以客卿来为秦国建立功业的。”

    “从这些方面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那些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虽然不是秦国出产的,但大王却多方求取享用。而对于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人都不用,凡是来客都要驱逐出去。这是只看重美女、乐声、宝珠、好玉,而轻视人民的举措。臣听说泰山不出让每一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河海不拒纳每一个细流,固能成就其深;做君主的只有不遗弃民众,才能显明其德。这正是五帝、三皇能够天下无敌的原因。而如今秦却要抛弃人民,让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去壮大诸侯。这实际上就是借武器给敌寇,拿粮食给盗贼的举措。”

    在这篇论理充分、举例详明的文章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且都是有目共睹,不容秦王政不回心转意。秦王政自有他的难处,他同意下逐客令,是因为他考虑到吕不韦的宾客党羽在朝危害他,而现在他见李斯的谏文,却没有提到吕不韦,消除了他心中的疑虑。另一方面,李斯的谏文句句在理,已经打动了他,所以他当即派人把李斯召回,恢复官职,并取消了逐客之令。从此,李斯成为秦王政的重要谋臣,为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秦王政因为一二个客卿给秦国带来威胁便以偏概全,否定了所有的客卿。他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很明显存在着偏见,无论这种偏见是大臣们强加给他的还是他心中早就存在的,总之他的做法受到了偏见的影响。不过,秦王政的偏见是站不住脚的,李斯的《谏逐客书》便能够将他的偏见驳得一无是处。

    除了秦王政外,汉朝的皇帝也曾出现过用人带有偏见的现象。

    汉武帝时,有一位叫颜驷的郎官。这位郎官与众不同,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显然是一位老者。据了解,颜驷在文帝时已经做了郎官,他擅长武艺,然而文帝却喜欢舞文弄墨之人,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提拔。景帝即位后,比较偏爱稳重的老者,颜驷当时年龄尚浅,仍未得到提拔。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又喜欢重用青年,此时颜驷已经老了,同样没有得到提拔。于是,颜驷虽然三朝为官,却没用展现才华的机会。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在选用人才的时候,管理者如果抱有偏见,给企业带来的只能是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如果在一个企业中,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在社会,比较突出的一种偏见现象是学历。为了能够帮助管理者消除偏见,盛田昭夫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学历无用论》。这本书非常畅销,书中深刻论述了企业该如何用人。盛田昭夫认为,企业用人不能以学历取人,因为学历高并不一定能够做出大贡献,学历低并不表示没有任何价值。《学历无用论》并非看不起学历,而是告诉企业管理者不能因学历而取人,以学历的高低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当然,偏见有很多种,除了秦王政的排斥客卿和汉朝三位皇帝有关年龄的偏见外,还有性别、地域等方面的偏见。比如,人们常常会说哪个地方的人比较狡猾或没有德行,于是企业领导者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地方的人,便立即否定掉。

    要想做到才尽我用,要想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领导者一定要抛开偏见,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选用人才。

    做人心眼:

    领导者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被各种杂念误导。要想做到这点,必须要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重,根据个人能力的大小来选择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人才。

    9、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

    ——《礼记》

    《三国演义》中记载魏延:“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绺长髯、威风凛凛、执刀跨马、冲锋突阵。”魏延心高性烈、傲视同僚、熟晓军机、久历戎事、勤于谋略、善待士卒,是蜀国屈指可属的猛将之一。

    魏延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一鸣惊人,刘备被曹操追杀,携民渡江败走襄阳,此刻的刘备狼狈万分,身边可用之兵不过上千,将仅张飞、赵云而已,后有曹操大军,前有蔡瑁、张允刁难,正处于进无门、退无路的生死存亡时刻。襄阳城下,刘备苦苦哀求守城军士放难民进城,被守城军兵无情拒绝。危急时刻,魏延挺身而出凭着一颗男儿的血性之心,为了搭救刘备和数十万百姓,不怕得罪蔡瑁张允这些奸佞之辈,在襄阳城下与蔡瑁心腹大将文聘大战,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逃往长沙的下场。

    赤壁大战后,刘备派不可一世的关羽攻打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顽强阻击,战场之上,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念其是英雄,并没有趁机斩杀。黄忠为报关羽不杀之恩,箭下留情,没有伤害关羽。长沙太守韩玄认为黄忠通敌,要把黄忠斩首,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于是,拔剑而起,斩了昏聩之辈韩玄,救出黄忠,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城,刘备因此收了两员大将——黄忠和魏延。

    岂知,诸葛亮一到,就下令斩首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幸亏,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替魏延求情,总算保住了魏延的性命。魏延归顺刘备后,东挡西杀,为刘备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和才华,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刘备入川时,黄忠领了将令,攻打泠苞、邓贤两个大寨。这时,魏延也站了出来,争着要代替黄忠领兵破敌,并说:“老将军年纪已高,如何去得!小将不才愿往。”黄忠自然不服,要与他比试武艺,后来多亏刘备从中调停。随军军师庞统令二人各打一寨才算了事。

    战东川时,张鲁派马超兵犯葭萌关,魏延为张飞的副将,担任侦探任务。可是魏延一到关下,就杀败敌兵先锋,不顾自己人少势孤,也不顾自己的任务并不是与对方主力作战,一味向前冲击,要夺主将张飞的头功,结果误将马岱当作马超,中了马岱的诈败计,被他回身一箭,射中左臂,多亏张飞赶到相救。魏延虽然战败,但可以看出魏延面对强敌毫无畏惧,勇猛顽强的精神以及愈挫愈勇,永不气馁的豪气。

    刘备争夺汉中的后期,魏延奉命出兵斜谷界口,迎战曹兵。曹操招降魏延,魏延大骂曹操拒绝投降,趁曹操不备,一箭射中曹操。曹操翻身落马,碰掉门牙两个,幸得庞德及时赶来救走曹操。曹军大败,不得不放弃汉中,班师回京。

    在刘备的眼里,魏延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猛将。刘备称汉中王迁成都时,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一决定非同小可,因为汉中重镇,“当得重将以镇!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了,谁知却委魏延担此重任!当时,“一军尽惊”,人们议论纷纷。为了树立魏延的威望,刘备想出了一个办法:召开群臣大会,刘备当众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非常高兴,魏延的胆识与气魄也令三军折服。

    后来诸葛亮率兵破孟获苦战数年,魏延都随军奋战,而且屡屡打硬仗。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派马谡镇守街亭,又派平生谨慎的王平协助,但恐二人有失,遂又唤高翔屯兵附近的柳城,也好在关键时刻救应。之后,诸葛亮又思高翔非张合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后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马谡失了街亭败逃后,魏延杀退魏军先锋张邰,驱兵去夺街亭,但终因大势已去才未能成功。

    诸葛亮二出祁山时,魏国派虎威将军王双任前部大先锋,把守隘口,此人使六十斤大刀,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有万夫不当之勇,蜀军数员大将皆丧命其手。诸葛亮命魏延在陈仓道口拒住王双,魏延神勇,刀砍王双于马下。

    后来,曹魏的张邰、郭淮等名将,都是被魏延杀死的,要知道这些人是诸葛亮也头痛的人物。到建兴8年(公元231年),魏延升为西征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蜀国在关羽、赵云死后,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魏延当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可是,令刘备未想到的是,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也得不到诸葛亮的好感。诸葛亮自第一次见到魏延就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刘备待诸葛亮视如师、奉如神,就是这位贤相导致了魏延的悲剧命运。

    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自己被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所掌握的大权,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其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无法得到发挥。

    一出祁山,魏延大胆倡议,自己要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致胜的妙计。因为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既不是久历戎马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而是根本不知军机的玩绔子弟夏侯懋,这实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诸葛亮根本不采纳魏延的建议,如果诸葛亮采纳魏延之计,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重写。

    街亭之战,事关北伐的胜败,诸葛亮放着魏延这位先锋大将不用,却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只落得个在山后扎寨负责接应的差使。其实,马谡早已被先主刘备看透,是个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诸葛亮视马谡为心腹,派去镇守街亭。结果,马谡被杀的大败,多亏魏延接应,才算逃了一命,不仅丢失了军事重镇街亭,还让诸葛亮在无奈之下唱了一出提心吊胆的空城计。

    街亭之败,是统帅用人不当导致的,诸葛亮这位用兵之神令魏延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极其失望。自此,对于诸葛亮所发的将令,魏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毫不怀疑变成了今日的将信将疑,这犯了诸葛亮的大忌。在诸葛亮眼中,“脑后反骨之说”开始化为现实。

    “诸葛一生惟谨慎”,不知诸葛亮真的谨慎还是胆子小,为什么只认准了祁山这条路,这自然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却是不争的事实。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诸葛亮不但没有实现《隆中对》的宏论,就连自己也被司马懿拖死在了五丈原里。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诸葛亮临死之前也没有忘记魏延,他决定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为了除掉魏延,他委重任于杨仪。杨仪何许人也,不过是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同时找了马岱做帮手,诸葛亮对二人密授了锦囊妙计。

    诸葛亮死后,魏延拒不撤军,他烧栈道阻灵枢抗拒命令,于是,杨仪阵前痛骂,马岱背后挥刀,魏延这位久经沙场,屡建奇功的南郑侯汉中太守,蜀国的征西大将军,最终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阵前被砍掉了头颅。

    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素来与魏延不睦,他以为自己依诸葛亮之命除了魏延,立有大功,应该得高位,谁知只得了一个“中军师”的职务,“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悔恨地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三国忘·蜀书·杨仪传》)。诸葛亮过早地去世了,至死还信任着杨仪。他在《出师表》中,曾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可小人就在他身边,他却不能分辨。

    当马岱将魏延的人头送给杨仪时,杨仪对魏的仇恨未消,用脚踏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作恶不?”咬牙切齿,溢于言表,直到“夷延三族”,才解心头之恨。可见,杨仪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其实,仔细分析,魏延是冤枉的,在撤军与不撤军的问题上,魏延总共说了两句话,一是:丞相虽死,但某还活着!岂可因一人之死废国家大事?二是:杨仪何等人也?大丈夫岂可被书生所制?这哪里是谋反,最多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前一句无非是要继续北伐,完成统一的大业;后一句则直接反应出功勋卓著的魏延瞧不起杨仪这种无能之辈,根本不愿意为其所左右。

    从魏延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谋反之意。可以说,他的死不是由谋反造成的,而是因他长了一块所谓的“反骨”。

    领导者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团队中的“小人”与“贤臣”,不要对小人委以重任而将“贤臣”搁置在一旁,更不要让“小人”有机会来压制“贤臣”。

    做人心眼: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贤臣和小人,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下,贤臣有可能向小人转化,小人也有可能向贤臣转化。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将贤臣和小人区分开来。

    10、知人善任,宏观调控

    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

    ——韩愈

    曹操平定汉中时,孙权引兵攻破了皖城。张辽见皖城无力挽回,遂撤回合淝。苦闷之际,张辽收到了曹操派人送来的木匣。木匣上面有曹操的封条,旁边有曹操的留言:贼来乃发。

    第二天,孙权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合淝。张辽见贼兵已到,打开木匣看了曹操的信。信中写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把信拿给李典、乐进看。乐进问张辽有什么意见,张辽说:“主公远征在外,吴兵以为破我必矣。今可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锐,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李典与张辽一向不合,听完张辽的话后“默然不答”。乐进见李典不说话,于是说道:“贼众我寡,难以迎敌,不如坚守。”张辽听后说:“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李典见张辽如此瞧不起自己,便起身说道:“将军如此,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愿听指挥。”

    随后,张辽诱敌,李典埋伏,将孙权的先锋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在多次作战指挥中,曹操只是简明地下达任务,但这次却不同。他不仅下达了任务,而且还对任务的执行者做出了明确的安排。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第一,乐进、李典自曹操在陈留起兵时便跟随曹操作战,与曹操关系甚为密切;而张辽是在吕布被擒后才为曹操效力的。张辽虽为主将,但如果令其指挥战争,李、乐二人很有可能因对张辽不服而不听命令。于是,为了避免自乱阵脚,曹操亲自安排了各自的任务。

    第二,乐进做事稳健,张辽骁勇善战。曹操令乐进守城,令张辽出战,正好发挥了他们各自的长处。

    第三,李典虽然与张辽不合,但还是一个懂得轻重缓急的人,不会因私忘公。为了不使张辽孤军作战,曹操安排李典来辅助他。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领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了解下属的才能

    春秋战国之交,齐国的田常本想在齐国作乱,但由于害怕齐国的高、国、鲍、晏等几位重臣,于是移兵攻打鲁国。孔子听说后,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如今国难当头,形势危急,你们有谁愿意为国出力啊?”子路、子张、子石纷纷请出,孔子都不答应。接着子贡请出,孔子表示同意。子贡接受任务后,立即出发了。

    子贡先去了齐国,游说田常说:“依我看来,你讨伐鲁国是个错误。鲁国是一个难以讨伐的国家,因为该国的城墙不仅薄而且低,国土狭窄而且短浅,君主昏庸而且毫无仁德,大臣擅长欺诈而毫无用处,士兵和百姓又非常厌恶打仗。因此,您不应该与这样的国家交战。不过,讨伐吴国倒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吴国的城墙高而厚,国土宽阔而且深长,军备精良,士兵精神饱满,守城的大夫也很精明,这样的国家更容易讨伐。”田常听完子贡没有逻辑的话后,顿时怒形于色,生气地说道:“你认为难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容易;你认为易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很难。你如此开导我,这是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内,就应该攻打强大的国家;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外,就应该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正是在国内。我听说您自封三次都不成功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臣中有人对你不服。如果您攻破了鲁国,胜仗会让君主感到骄傲,破国会显示出群臣的尊贵。你在上使得君主骄傲,在下使得群臣放纵,而且,君主一旦骄傲就会变得放纵,臣子一旦尊贵就会相互争权夺势,如此看来,您不仅会与君主产生隔阂,还会受到大臣们的排挤和倾轧,不要提成大事,就是以后想在齐国立足也会成为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您的功劳不仅不会给您成大事带来实际作用,而且会成为您成大事的阻碍。所以,与其攻打鲁国,不如攻打吴国。如果攻达吴国,即使不能取胜,也有利于您成大事。因为战败的结果是民人死于吴军之手,大臣为了自保而使朝内变得空虚。此时,在上没有强臣与您作对,在下没有民人指责您,您便成了惟一能够控制齐国的人了。”田常说:“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我的军队已经压向鲁国,如果此时移兵前往吴国,大臣们一定会怀疑我,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待我南见吴王,让他攻打齐国来救援鲁国,然后您便可以迎战吴军了。”田常答应了子贡,让子贡前往吴国。

    子贡来到吴国后,对吴王说:“我听说,要想成为王者,就不应该遗世独立;要想成为霸主,就不应该允许强劲的敌人存在。所谓‘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如今齐国虽是一个万乘之国,却打算攻取只能称得上千乘之国的鲁国,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吴国的命运担忧。此时,救援弱小的鲁国,可以在泗水北岸的各诸侯国中树立威望,能够显大名;讨伐残暴的齐国,可以镇服强大的晋国,能够得大利。而且,救鲁伐齐名义上是为了保存即将被灭掉的鲁国,实际上是为了困住实力强大的齐国。只要是智者,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的。”吴王说:“好。不过我军曾经在会稽大败越军,此后,越王一直厉兵秣马,整顿军队,估计有起兵攻打我国的念头。待我讨伐越国后再按照你的建议行事。”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最多与鲁国相当,而吴国的实力最多与齐国相当,如果大王暂且把齐国放在一边而去攻打越国,待大王归来后,齐国已经平定了鲁国。何况,大王本想通过保存亡国树立威望,结果却因此事使得泗水北岸的诸侯国认为吴国害怕秦国的强大,所以只敢讨伐小小的越国,进而认同吴国的胆怯。勇者不会逃避困难,仁者不会违背约定,智者不会失去时机,王者不会遗世独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内涵,为了让人们肯定地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勇者、仁者、智者或王者。救鲁伐齐,既可以保存越国显示出吴国的仁德,又可以使得吴国的威望胜于晋国,各诸侯一定会向吴国称臣,成就霸业指日可待。如果大王认为越国会乘虚而入,我愿意东见越王,让越王出兵随大王前去攻打齐国,大王就不会担心越国乘机攻打吴国了。”吴王非常高兴,于是让子贡前往越国。

    子贡到了越国后,越王勾践令人打扫道路,然后亲自到郊外恭迎子贡。回宫后,越王问子贡:“我国不过是个偏远小国,大夫为什么愿意忍辱负重、屈身前来呢?”子贡说:“我建议吴王救鲁伐齐,吴王本想同意,但担心越国乘机偷袭,于是打算先讨伐越国。照此看来,越国很快就要面临亡国的命运。没有报复之心却引起了他人的怀疑,这意味着笨拙;有报复之心却被人发现,这意味着危险;还没有行动就被人打听到将要行动的消息,这意味着灭亡。这三者都是成大事的祸患。”越王低头向子贡行礼,然后说道:“我曾经没有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在会稽与吴军交战时,被吴军围困多时。当时,我身受重伤,有刻骨之痛,再加上连续几日口干舌燥,只想与吴王同归于尽。”说完这些后,越王询问子贡如何救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群臣难以忍受;经历数次败仗,士卒难以忍受;百姓们怨声载道,大臣们准备发动政变;伍子胥因为忠谏而被处死,如今太宰伯嚭当权,一味奉承吴王的过错来为自己谋得利益,这些现象都意味着吴国的衰败。大王可以通过诚意起兵增援激发他的志向,通过呈献贵重宝物来拉拢他的心,通过谦卑的言辞来表达对他的尊重,有了这三种方法,吴王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吴王不能战胜齐军,这将是大王的福分。如果吴王战胜了齐军,必定会让晋君称臣于他。我愿意北见晋君,让晋军做好攻打吴国的准备,到时候吴国的势必必定会被削弱。吴国的锐兵在齐国已经被消灭殆尽,大量的军备又用在与晋国的战争上,这时候大王就可以制服国内空虚的吴国。”越王非常高兴,同意了自贡的建议。子贡临走的时候,越王重礼送他,子贡没有接受。

    子贡离开越国时,先返回吴国报告吴王:“我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害怕。他向我提起了会稽之战,表示对大王的恩情至死不忘,更不敢对吴国有任何图谋。”吴王听了子贡的话后,少了几分担心。五天后,越国大夫文种来到吴国叩见吴王。他对吴王说:“我是越国的使者文种,奉越王勾践之命前来叩见大王。越王听说大王要伸张大义,诛墙救弱,困扰残暴的齐国使周室安定,于是将国内的三千士卒全部召集起来,并准备亲自征战沙场,为大王助威。另外,越王令我将越国先人珍藏的各种器皿、二十领铠甲、鈇屈卢矛、步光剑等呈献给吴国,以此来犒劳或嘉奖军士。”吴王兴奋,问子贡道:“越王准备随我一起讨伐齐国,可以吗?”子贡回答说:“不可以。大王如今接受了越国的众多宝贝,而且动用了越国全部的军队,如果还要让越国的国君陪同你去打仗,则是不义之举。大王可以接受越国的礼物;同意越军的参战,但不可以接受越王的追随。”于是,吴王按照子贡的意见做了。不久,吴王发动九郡的军队全力攻打齐国。

    子贡又赶往晋国,对晋君说:“我听说,计谋不成熟不可以应卒,不能先辨清军事形势不可以战胜敌人。如今齐国与吴国交战,如果吴国战败,吴国国内一定会大乱;如果吴国获胜,一定会兵临晋城。”晋君顿时担忧,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修身养息,静待吴军到来。”晋君认可了子贡的建议。

    然后,子贡回到了鲁国。吴王与齐军在艾陵交战,结果大败齐师。然后正如子贡所料,吴王没有立即返回吴国,而是率领大军直逼晋国,与晋军在黄池以北相遇。晋人严阵以待,见吴军前来,立即全力回击,大败吴师。越王知道后,立即涉江袭吴。吴王见后方受袭,立即率军回朝。吴越交战,吴王三战全败,最后连城门都守不住了。越军接着便包围了王宫,将吴王夫差和他的大臣通通杀掉。三年后,越国便称霸于东方。

    子贡一出,鲁国安然无恙,齐国内部大乱,吴国被灭掉,晋国更加强大,越国成为新霸主。

    孔子之所以答应让子贡来担当救助鲁国的大任,就是因为他知道子贡有能言善辩的特长。结果,在子贡的多方游说下,鲁国得以保全。

    (2)调节内部矛盾

    唐朝女皇武则天在位时,狄仁杰和娄师德二人同在朝中做宰相,共同处理朝中事务。然而,狄仁杰的肚量并不大,他虽然表面与娄师德和平相处,暗地里却屡屡排挤他。

    一天,武则天在与狄仁杰聊天时问道:“狄仁杰,知道我为什么要重用你吗?”

    狄仁杰义正词严地回答道:“我文才出众,品德高尚,被朝廷选中并加以任用,后来便凭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到今天。”

    听完狄仁杰的这番话后,武则天对他说:“你说得自然有道理,不过有些片面。当初朝廷宣你入朝为官,并不是因为朝廷知道你有多大的才能。如果没有娄师德的推荐,朝廷也许不会发现你,你也不会有今天了。”

    狄仁杰感到惊奇,很难相信武则天的话。为了让狄仁杰相信,武则天令人找来了数本奏章给他看。狄仁杰发现这些奏章都是娄师德为推荐自己写给武则天的,顿时感到羞愧。他不能原谅自己的忘恩负义,跪地向武则天请罪。武则天并没有治他的罪,只希望他以后好好表现。

    就这样,在武则天的轻松调解下,狄仁杰对娄师德的成见便消失了。武则天在他们二人的合力辅佐下,治理朝政得心应手。

    做人心眼:

    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充分了解下属的能力,就会导致用人不当,要么下属的能力不能够得到发挥,要么下属不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调节下属之间的矛盾,就不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障碍的条件下全心全意工作。为了避免出现这类现象,领导者不仅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而且要善于调节下属间的矛盾,使下属能够才尽其力。

    11、不计小怨,以德服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

    曹操虽然被世人称为奸雄,但他也有以德报怨的时候:

    其一:

    袁绍起兵讨伐曹操时,陈琳起草了讨曹檄文。在檄文中,他说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乐祸”。陈琳不仅大骂了曹操,而且骂了曹操的祖父曹滕、父亲曹嵩。他说曹滕“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说曹嵩“乞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曹操当时患头风,见了檄文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捉住了陈琳。他提起了檄文的事情:“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陈琳却回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然而曹操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留在曹营中做事。

    其二:

    官渡一战,曹操以少胜多,把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曹操非常高兴,将从袁绍处得到的战利品赏给了军士。在袁绍营中,曹操与众将领发现了一束书信。这些书信都是许都和军中的一些人写给袁绍的,是曹军中的叛徒与袁绍勾结的证据。于是,众将领说道:“可以将这些书信作者一一查对,然后一并按军法杀之。”曹操却说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袁绍的实力雄厚,连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他人呢?”然后他便让人烧掉了这些书信,不再过问此事。

    以德报怨是一种管理的大智慧,不仅能够安抚人心,而且还能够化敌为友。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以其心术权谋、手段残忍为人所怵,但她惜才、爱才之举却为世人所称道。

    上官婉儿是李唐时期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后参与高宗的废后行动被武则天发觉,上官仪与其子被斩,上官婉儿与母沦为宫婢。婉儿14岁的时候,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后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亡命天涯。但上官婉儿则被武则天所赦。

    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出一首五律诗,并且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很快写出:“密叶因裁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是说假的花,足以乱真。”“你是不是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接着她又问婉儿:“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希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但是,事与愿违,婉儿不仅没有效忠武则天,反而又参与了政变。执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又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些。尤其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为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决定把婉儿留在她的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武则天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武则天不但没有杀婉儿,反而将她留在自己身边,这使婉儿非常感动。在以后的日子里,武则天经常对婉儿进行精心的指导,不断地去感化她、培养她,并重用她。婉儿也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渐渐地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

    其实,感化一个人并不难,难的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更何况,一个领导者的周围并没有那么多的敌人,只要能够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人,便能够得到人心。

    孟尝君在齐国做相国的时候,府上的食客众多。这些食客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上等食客食有鱼肉,出有马车;下等门客粗食饱肚,出门步量。

    一次,孟尝君收了一位名叫冯谖的下等门客。冯谖比较特别,他不像其他下等门客那样安分。一天,他在府中靠着门柱边用手指弹着剑身边唱道:“长剑啊,这里食无肉,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听说后,满足了他的要求。没过多久,他再次弹剑而歌:“长剑啊,这里出无车,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听说后,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然而,又没过多久,冯谖又一次弹剑而歌:“长剑啊,我们在这里无钱养家,让我带你回家吧!”孟尝君打听到冯谖家中有一老母后,派人送去了一些钱物。

    此后,再也没有人听到冯谖带有抱怨的歌声了。

    一次,孟尝君派此人到他的封地收租。临走前,马谖问孟尝君:“主人需要我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没有具体吩咐,让冯谖看着办。

    冯谖到了孟尝君的封地后,将佃户们召集起来,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儿将地契和欠据一并烧掉,并告诉这些佃户,孟尝君有着慈善心肠,决定免了他们的地租和欠款。听了这位门客的一席话,众佃户无不欢天喜地,心中充满了对孟尝君的感激之情。

    后来,孟尝君在朝廷失势,一些敌对势力乘机追杀他。孟尝君当时身陷险境,无处藏身,幸亏得到他好处的那些佃户将他收留。孟尝君因此逃过一劫。

    做人心眼:

    宽宏大量是一个人的美德,不仅能够感化与自己有矛盾的人,还能够感化自己的仇人,能够起到化敌为友的作用。如果一个领导者常常能够宽厚对待自己的下属,便能够将自己的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12、保持愉快,活跃气氛

    地位高的人只要露出一点点拒绝或冷淡的神情,就会引起大众的仇恨;但他只要还给大众一声亲切的话语或一个微笑,又会立即化解人们对他的仇恨。

    ——拉布吕耶尔

    曹操初见典韦时,就被典韦的勇猛所折服,称之为“古之恶来”,遂命他为帐前都尉。典韦不负曹操所望,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败师淯水后,典韦为保护他而惨死。另外,曹操爱侄曹安民和长子曹昂也先后为保护他而死。

    曹操召集众将杀退追兵后,设祭坛祭祀典韦。曹操“亲自哭而奠之”,并对诸将说道:“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将听后,感慨万分。

    第二年,曹操再战张绣,又以失败告终。经过淯水时,曹操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众人大惊,问其原因。曹操说:“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于是再次设祭坛祭奠典韦,他“亲自拈香哭拜”,然后才祭奠其侄子和长子,同时一并祭奠了去年在此地阵亡的军士。

    曹操不仅哭了典韦,还哭了郭嘉。

    从华容道脱险后,曹操在南郡安歇。为了给曹操解闷,曹仁陪曹操饮酒,当时众谋士都在。曹操端着酒樽,然后仰天大哭。众谋士问道:“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曹操说道:“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着,曹操继续大哭起来。他边哭边叹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听后,都“默然自惭”。

    刘备同样是一个擅长哭的领导。他哭着从隆中接来了诸葛亮,又哭着送走了徐庶。他的哭换来了诸葛亮的尽心尽力,换来了庞统对他的忠贞不二。

    在这个时代,苦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不过,作为一个领导,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感化下属。保持愉快心情便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式。一个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便会自然地将微笑挂在自己的脸上。

    托马斯·爱德华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一位拥有亿万财富的富翁。在他取得成功之前,他只是一家公司的教职员,不善言谈、表情呆板、不受大家欢迎。后来,他决定改变自己,于是他经常把开朗的、快乐的微笑放在脸上。

    以后的日子里,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爱德华的与众不同了。他每天早上都对他太太微笑。结果正是微笑改变了他的生活,两个月中他在家所得到的幸福比以往一年还要多。

    他对每个人都用笑脸相迎,对大楼的电梯管理员如此;对大楼门廊里的警卫如此;对清洁人员还是一样的,他在公司对所有的同事微笑,对那些陌生的客户微笑。自然,每个人回报给他的当然也都是微笑。

    就这样,以前讨厌他的人也逐渐的改变了观点,与他也拉近了距离,他变成了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现在很棘手的问题,在他这里都能顺利的解决。

    爱德华的事例清楚地体现了微笑的重要作用,也是他后来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

    做人心眼: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你向世界微笑时,世界也会向你微笑。”好心情能够感染每一个人。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能够用自己的好心情带来下属的好心情是非常有用的。下属如果在工作中保持一份好心情,就能够运用活跃的思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1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

    ——吴兢

    孙权杀了关羽后,派诸葛瑾前去刘备处调解纠纷。张昭对孙权说:“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孙权却自信地说道:“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正说话间,有人来报说诸葛瑾已回。孙权顺势反问张昭,张昭“满面羞惭而退”。

    孙权手下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才,正是因为他遵循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只有如此,才能够减少对下属的束缚,从而使得下属有发挥能力的充分空间。

    战国时期,烽烟四起。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讨伐其他国家,魏国也不例外。魏文侯在位时,乐羊在魏国做臣子。一日,魏文侯决定攻打中山国,要在众大臣中挑选一位大将担此重任。论带兵打仗,在魏国中很难找出能力超过大臣乐羊的。但关键问题在于,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大臣。如果派乐羊前去作战,他难免要与自己的儿子交锋。在这种情况下,乐羊是选择父子之情还是保持忠君之心便很难预料。众谋士和大臣议论纷纷,魏文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经过几天的思索后,魏文侯宣布命乐羊为主帅,领军征讨中山国。

    乐羊率领大军来到中山国后,中山国上下顿时紧张起来。中山国国君得知魏军主帅是大臣乐舒的父亲,便让乐舒迎战,想利用二人的父子之情迫使乐羊退兵。为了能够顺利攻下中山国,乐羊向众将士下令将中山国城池团团围住,暂且不采取进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仍然按兵不动,中山国自然没有被攻下来。于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心中焦躁,认为乐羊贪恋父子之情,背叛了国君。魏文侯听到了许多传言,也收到了许多奏章,但他并没有因此浮躁。为了鼓舞士气,魏文侯专门派人向前线将士送去酒肉,以表犒劳。不仅如此,魏文侯还在乐羊大军的驻扎地为乐羊盖了一座别墅,以表支持。又过了些时日,乐羊见时机成熟,于是发兵攻城,一举将中山国功克。

    乐羊凯旋而归,魏文侯兴高采烈。为了奖赏功不可没的乐羊,魏文侯摆了盛宴。酒过三旬后,魏文侯派人取来了一个封好的钱箱,然后把它赏给了乐羊。乐羊以为魏文侯奖给他的不过是一些金银珠宝,谁知回到家中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一箱贬斥他的奏章。

    看到这些奏章后,乐羊心生感慨,非常感激魏文侯对自己的信任。如果魏文侯没有绝对相信自己,就有可能接受众大臣的进谏,既不能破城,又会背上不忠的骂名,难以保身。

    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既然任用了某位员工,说明这些员工的哪一方面值得称赞,在公司里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身为领导者就应该充分相信员工。如果对他们起了怀疑之心,说明领导者怀疑的并不是员工的能力,而是在怀疑自己的眼光。一旦领导者产生了怀疑心理,多多少少会对员工产生想法,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公司的领导,主要工作是负责决定公司的重大决策,引导公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怀疑员工的能力上,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俗话说:“耳不能双闻而清,目不能双视而清。”一旦分了心,自己原有的工作就不能处理得像以前一样妥当了。这样,员工对你的能力也将会产生怀疑,那时候将如何收场呢?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挑选的人才,把事情交给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你相信了他们,就等于尊重了他们,他们定会不遗余力,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这样做何乐而不为呢?

    做人心眼: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处事方式不仅可以用在古代的军事指挥中,同样可以用在现在的人事管理中。疑人不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不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而用人不疑是为了给予被用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能表明领导者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