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运筹帷幄,以谋略引导行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盲目的行动最终带给人们的是失败的苦果,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沮丧和无奈。要想在人生之路上一帆风顺,必须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用思考的光芒引导自己前进的步伐。

    1、思路决定出路

    运筹策于帷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

    一部《三国演义》,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描绘成一幅幅生动而又形象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谋略精粹。

    在那个战火纷飞、刀光剑影的年代,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并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勇敢面对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然而,匹夫之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地思索,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谋略,才能够在当时那种弱肉强食的环境中保存实力,然后一步步强大起来。思路决定出路,无论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纵火烧曹操,关羽水淹七军,郭嘉遗计定辽东,还是曹操割虚弃袍避追杀,司马懿装病夺政权,无不是智慧的结晶,无不是思考的结果。尽管魏、蜀、吴三方各有成败,但最终能够各自占有一片领地。

    固然,思路并不能决定一切。但没有思路,即使有再多的额外优势和凭借,也会一步步走向衰落。与刘备、曹操、孙权相比,袁绍、袁术、刘表、刘璋等人要么占据着广阔的领土,要么拥有很高的声望,要么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最终却被蚕食。

    三国时期是个竞争的年代,而21世纪同样是个竞争的年代。虽然竞争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需要人们有一颗会思考的头脑。

    成功人士一般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难题。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透彻,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而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却能够将问题中的不稳定因素一个个排除,从而有效地将问题解决掉。

    据有关资料报道,中国在松辽平原发现大庆油田时,日本的行家仅凭报纸上的几张照片就基本上估计出了大庆油田的规模。

    更有趣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故事:

    一次,苏军与德军相持不下。一天,在两军阵地交界处不远的地方,一位正在值勤的苏联红军无意中发现德军阵地上有一只猫,他马上想到了这个地方有可能是德军司令部。于是,他把这一情况立即报告给了上级。经过继续观察,他发现那只猫一连几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这使他更加确定了那里就是德军司令部。接着,苏军方面迅速调集炮兵,向那个地方猛然轰击。战役结束后,那个苏联红军的推断得到了证实。

    一个普通士兵从一只猫的行为中推断出德军司令部的位置,这就是思考的结果。在那种残酷的战争下,普通士兵是没有条件养猫的,因此养猫的人必定是一位高级军官;而家养的猫是不会走远的,既然这只猫一连几天都出现在那个地方,这就说明此地很有可能是高级军官的驻地,也就是说此地极有可能是德军的作战指挥部或司令部。其实,这位普通苏联红军的这种带有逻辑性的思维并不特殊,很多人经过思考都能够得到和他一样的结论。而问题的关键是,很多人没有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对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有人说,行动是最主要的,没有行动便没有任何成就。这种说法无疑是偏激的,因为它忽视了思维的巨大作用。因为,行动是需要用思维来引导的。积极思考是现代成功学非常强调的一种智慧力量。如果一个人不经过思考就去行动,便会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代价,或是徒劳无功,或是事倍功半。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思考的过程便是磨刀的过程,一旦思考成熟,就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成更大的事业。

    有两个小伙子,一个叫实,一个叫新,他们住在同一个镇上,二人均在家待业。很快,二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同时打听到了一个招聘消息:离镇较远的一个村子出现了饮水问题,需要招两位年轻人给村里送水。二人兴致勃勃地去参加应聘,表现都不错,于是同时与村里达成了协议。这样,两人便开始负责村里的送水工作。

    实是个实在人,他觉得工作来之不易,一定得好好干。他买了一套工作服和两只大桶,陆续投入到了工作中。每天,他都早早起床,拎着两只桶去距村千米左右的湖边提水,然后挨家挨户地送水。凭着结实的身体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实每天都能够挣到不少钱,心里觉得挺美的。唯一觉得不舒服的,就是有些累,毕竟每天干的都是体力活。不过,实就是比较实在,他认为,只要能挣上钱,累就累点,年轻人嘛。

    新的工作方式与实的差别很大。接到工作后,他并没有像实那样立即去买工作用品。新在琢磨,如果单靠体力挣钱,即使再怎么卖力,每天的收获也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既然是工作,就该有进步,这样干起来才能鼓舞人。于是,他想到了修渠。因为有了渠后,就可以把水引入村里,然后通过输水管道就可以送到各家门前了。在一番思索和计划后,新从镇上找到了一支施工队,开始了修渠工作。

    一个多月后,渠便修好了,输水管道也很快安装完毕。他向该村村民们保证,自己送的水不仅干净,而且量足。另外,还比较方便,什么时候需要用水,打开水龙头就可以了。新的计划成功了,村民们纷纷装上了水龙头。水源源不断地流向村民家中,钱也在不断地涌向新的口袋里。

    新并没有满足眼前的这些小成绩,他接着打听该村附近有没有存在饮水问题的村子。一旦有消息,就前往洽谈。很快,新便在这些村之间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送水系统。

    有了送水系统,新即使不工作业能够挣上很多钱,生活自然过得轻松自在;与新相比,实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他所挣的钱也就越来越少,生活依旧忙碌和辛苦。

    爱默生说过:“当上帝释放一位思想家到这个星球上时,大家就得小心了,因为所有事物将濒临危险,就像在一座大城市里发生火灾一样,没有人知道哪里才是安全的地方,也没有人知道火什么时候才会熄灭。科学的神话将会发生变化;所有的文学名声以及所有所谓永恒的声誉,都可能会被修改或指责;人类的希望、人类的思想、民族宗教以及人类的态度和道德,都将受下一代摆布。普遍化将成为神力注入思想的新汇流口,因此悸动也跟着而来。”

    思想家是思想的化身,他们将思考作为了自己的一项事业。从爱默生的话中可以看出,思想家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关键还是在于他们通过了最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能够用强大的说服力来征服众人、征服世界。虽然我们不能成为思想家,但我们也可以向思想家们学习,懂得用思维来引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人心眼: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忽略思考这一环节。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够找到最好的做事方法;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保证前一件事和后一件事的承接性和连贯性。

    2、叹气不如争气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曹操

    袁绍、曹操等人铲除朝中十常侍后,董卓很快操持了朝政。董卓欲“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遭到袁绍的强烈抗议,并且在大堂上拔刀相向。董卓虽有除掉袁绍之心,但考虑到袁绍在山东的实力不可小觑后,封他为渤海太守。

    袁绍在渤海任职后,听说董卓在朝中飞扬跋扈、肆意弄权,于是派人携带密信赶往洛阳见司徒王允,希望王允能够把握时机,然后与他里应外合铲除董卓。王允见信后,手足无措。为了掩人耳目,他以为自己祝寿将朝中旧臣请入家中。酒过几巡后,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讶,问其缘由。王允说道:“今天并不是我寿辰之日,因想与诸位一叙,又担心董卓起疑心,所以才以此为托辞。董卓欺主弄权,国家岌岌可危。想到高帝好不容易得到天下,如今却要毁在董卓的手里,忍不住便哭了起来。”众官听了王允这一番话后,不禁纷纷哭泣。这时候,曹操却“抚掌大笑”,他高声说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随后,曹操向王允献了一计:借献刀之名刺杀董卓。至于曹操如何刺杀董卓,不再赘述。

    一哭一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曹操的观点:董卓是哭不死的。的确,哭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只能说明一个人的懦弱无能。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浪费眼泪,不如积极想办法解除困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

    在我们周围,有着无数的成大事者。虽然他们的成就各有千秋,但他们的奋斗过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每个人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工作。一个人一旦拥有了积极的心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积极面对,从而有效地解决困难。

    如果我们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面对现实世界。虽然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也决不能向它屈服。为了防止受到周围力量的压制和阻碍,惟一的办法就是寻找自己的中心,相信自己,不去理睬周围攻击性的言语。一个人只有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真正做到和外界互动,并且满怀信心,充满信念,向着明确的目标前进。

    哲学家莫里丝·弗雷德曼说,“那是一种生活姿态,那是一片可以站立的土地,从那儿我们可以走出去,应对这个地球的大变革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现实和荒谬。”如果我们随意放任变化的发生,而没有积极主动去参与、迎合,不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个人角度,其结果都是对外部暴虐控制的退让。一旦我们失去独立自治和自由选择的权力,那么挫败、侵略以及暴力将是必然结果。如果一个人没能掌握自己,那么由于自己的这种疏忽,导致自己不是被环境控制就是被别人控制。

    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潜藏着积极心态的特性,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去注意。

    一个纽约的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尺子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把1美元丢进卖尺子人的盒子里。正准备走开时,他又从这位推销员抱着的盒子里取了一把尺子,并对卖尺子的人说:“你跟我都是商人,只不过经营的商品不同,你卖的是尺子。”

    几个月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道:“你可能记不得我了,但我永远忘不了你,是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我一直觉得自己和乞丐没有什么两样,直到那天你买了我的尺子,并告诉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拥有积极心态的第一个特征是拥有自信。自信是引领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使者,拥有自信的人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没有得到纽约商人的箴言时,“推销员”已经在自己的意识中死去了,他已没有了梦想,没有了美好的追求。于是,他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定格在乞丐的行列中,对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已经感到茫然。“你跟我都是商人……”使他大梦初醒,并使他产生一种“大梦谁先觉,凭生我自知”的感觉。推销员成功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并有了以后的发展,这恰恰说明着每个人的成功都与自信是分不开的。

    拿破仑·希尔说:“把你的心放在你所想要的东西上,使你的心远离你所不想要的东西。对于那些有积极心态的人来说,每一种逆境都含有等量或更大利益的种子。有时,那些似乎是逆境的东西,其实隐藏着良机。”他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这句话一直促使着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人生的目标之中,积极地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直到获得成功为止。

    拥有积极心态的第二个特征是自觉。可以说,积极的人生就是一种自觉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地在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生活过得更好。因为有了自觉,我们就可以少受到一些限制,在各种环境下寻找生活的快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是自觉的体现。

    拥有积极心态的第三个特点是投入。似乎每一个成大事者都在人生的战场上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他们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投入产生过太多的怀疑,因为他们已经懂得了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其中的困难会像熔炉一样锻炼我们的品质。当一个人接受了生活的考验,并挖空心思去克服逆境或迎接挑战的时候,他很有可能会以一个有主见、机智、心情愉快的形象出现在人群中;反之,如果他总是生活得无忧无虑,未经过任何的磨练和考验,或者一遇到困难就退避三舍,那么,他将会变得十分懦弱。

    拥有积极的心态,你就会在成功之路上快速行驶,一路过关斩将,产生出一个又一个神话。

    做人心眼:

    法拉第曾经说过:“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一个成大事者总是能很好地处理好拼搏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心是敞亮的,总是能够迎接阳光,把阴影驱赶到荒闭的角落;总是能及时地摆脱困扰,并愉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3、急于求成导致一事无成

    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终。

    ——萧绎

    曹操在山东站稳脚跟后,派人把在琅琊郡避难的父亲接至兖州安住。其父曹嵩一行途经徐州时,徐州刺史陶谦尽地主之宜,热情款待了他们。临走时,又吩咐人护送他们前往兖州。不料都尉张闿在护送曹嵩一行时,觊觎曹家财物,遂将曹操一家杀害。曹操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地攻打徐州。

    陶谦本想借机讨好曹操,却惹来如此大的麻烦,不知如何是好。与众将商议后,他一面派人去北海求救于孔融,一面派人去青州求救于田楷。

    这时,孔融遇到黄巾贼寇的围攻,得到刘备的援助。孔融乘机说服刘备前往徐州救助。孔融、田楷二人率部到达徐州后,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在城外依山下寨。曹操见陶谦的两路援军一到,不敢轻易攻城,于是在城外附近分军驻扎。不久,刘备从公孙瓚处借来赵子龙和两千步兵,然后连同本部的三千兵马赶往徐州。到了徐州后,刘备将赵子龙、关羽留在孔融处相助,自己带着张飞杀过曹寨,入城与陶谦商议。

    接着,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就展开了。

    第一次,陶谦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于是将徐州牌印让给刘备,刘备以“今为大义,故来相助”为由,拒不接受。因形势危急,陶谦不再强求。刘备休书一封送往曹操处,希望曹操修兵罢战。曹操本想发兵攻打,但此时吕布乘曹操攻徐州之际攻破了兖州,然后据守濮阳。曹操见后方有难,不得不班师返回。在这种情况下,他卖了个人情给刘备,答应拔寨退兵。

    第二次,陶谦从来使口中得知曹兵退了以后,派人请孔融、田楷、关羽、赵云等到城中相聚。宴罢,陶谦说自己年迈,两个儿子难以胜任国家重负,称刘备“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再次请刘备接任。刘备仍然不答应,同样表示自己前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人矣”。陶谦见刘备坚决不愿意接任徐州刺史,又恳求刘备屯兵在徐州城附近的一个名为小沛的县城,以便保护徐州。在众人的劝说下,刘备答应了陶谦的请求。

    第三次,陶谦染上重病后,派人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商议军务。陶谦再次提起接任的事情,这时候,刘备先问“君有二子,何不传之”,待陶谦解释后再问“备一身安能当此大任”,陶谦推荐了孙乾和糜竺两个人辅佐他。刘备仍然推托,陶谦病死。众军都很悲伤,将牌印交给刘备。刘备仍然不受,直到徐州百姓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时,才接受印牌。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要想建功立业,必须先要有一个根本。刘备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既不甘心永远在并无大才的公孙瓚手下做事,更不甘心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平原相,因此,徐州对他来说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然而,刘备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渴望,不仅没有爽快地答应接受徐州牧一职,反而连续推让了两次。刘备之所以要这样做,自然有他的原因。

    陶谦一让徐州时,刘备之所以不接受,是因为当时的紧迫形势。当时,曹军兵临城下,能不能保住徐州还是一个问题。如果在此时他接受陶谦的让位,很难保证徐州军士能够听从号令。如果在这时因让位而自乱阵脚,即使他成为了徐州牧,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最多能够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另外,他一向讲究以仁义服众,不愿意背上“乘人之危”的骂名。

    陶谦二让徐州时,刘备仍然没有接受,这同样是因为时机不成熟。首先,要想真正占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得到军民的认可。刘备初来乍到,毫无寸功,在当地根本没有什么威望。如果此时接受徐州,很难保证得到徐州军民的拥护和爱戴。其次,陶谦年迈也好,病重也好,毕竟还是活着。如果在此时接受让位,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再次,刘备同样提到了仁义,不想让其他人认为自己打着仁义的旗号来做一些苟且之事。

    掏谦三让徐州时,刘备虽有推辞之意,但语气已经明显没有前两次强烈了,他的一句“备一身安能当此大任”足够证明这一点。在他看来,接受徐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了。首先,刘备在沛县“修葺城垣,抚谕居民”,做出了很好的政绩,在沛县百姓中树立了威望,并渐渐在徐州城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次,陶谦行将就木,是接受徐州的好时机。不过,刘备仍然没有直接接受,而是假装拒绝,待徐州百姓哭拜后才接受。

    刘备的这种智慧是值得借鉴的。在面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时,他不动声色,而是静静地等待时机,暗暗地积蓄力量,然后将自己想要的东西稳稳抓在手中。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要摒弃急于求成的激进心理,而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不会在打造事业大厦时出现“踩空”现象。

    对很多人来说,美国西部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地方。为此,很多人都跑到那里打工,梦想从那里捞到一桶金,闯出一片天地,艾伦与太斯也不例外。

    艾伦与太斯在前往美国西部的路上偶然相遇了,二人提起去打工的事情,双双勾勒起未来美好的蓝图。到了美国西部后,他们就开始不断地寻找机会。

    有一天,二人同行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艾伦看也不看抬着头径直走过去了,而太斯却低下头将硬币拾了起来。艾伦用鄙夷的目光看着太斯想:“一个硬币都要捡,真没出息,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大事?”而太斯却这样想:“看着钱在自己的脚下溜走,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就事业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人被同一家公司录用了。由于公司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分工也就没有那么细,时常一个人要做3个人的事情。可是,他们的工资待遇却不高。艾伦对这份工作不太满意,不屑干下去,于是就离开了;而太斯却快乐地接受了,并且努力地工作着。

    艾伦走后又进了一家公司,他依然在不断地努力寻找机会。两年后,艾伦与太斯在街上邂逅了。这时的太斯已经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可艾伦仍然一事无成,两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

    艾伦不理解地问太斯:“你连一个硬币都捡,我认为很没出息,可为什么你能做出一番大事呢?”

    太斯只说了一句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不肯从小事做起的人注定不能成功。看不起小钱,只是一味地盯着大钱。可是大钱从何而来呢?还不是靠小钱的积累吗?小钱都抓不住,如何掌控大钱?每个人都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希望虽然美好,但在实现它的时候还需要付出一些艰苦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

    另外,在一步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伏尔泰说得好:“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史泰龙的故事,正是把成功从“必要性”变成“必然性”的真实写照:

    史泰龙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就会打他来发泄怒火,母亲喝醉了同样会拿他出气。史泰龙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所以常常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既没有好的长相,也没有出色的学习成绩。

    高中辍学后,史泰龙便在街头当阿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他醒悟了,开始反思:“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和自己的父母岂不是一样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史泰龙下定决心,一定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但是,究竟自己能做什么呢?他长时间思索着。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和文凭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又没有本钱……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清名和文凭,更不需要本钱。如果一旦成功,就能名利双收。但是他又不具备演员的条件,仅长相就难以过关,再加上没接受过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没有流露出表演的“天赋”。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头的机会。

    最终,他没有被各种顽劣的困难吓倒。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他四处哀求:“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很显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从失败中找原因。每当被拒绝一次,他就会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然而,不幸总是围绕着他。两年来,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绝。

    他暗自垂泪,痛哭失声。他反复地思考着: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想,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换一个方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门外汉了,两年多的耳濡目染使他已经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一年后,他将写好的剧本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他不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一下次……”在他一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然后先拍一集,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为了这一刻,他已经作了三年多的准备。机会来之不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主演的第一集电视剧便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的收视纪录——他成功了!

    做人心眼:

    急于求成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即使偶尔获得了成功的果实,也不过是暂时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彻底的胜利。

    4、临危不乱方能随机应变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苏洵

    关羽失手下邳后,投降了曹操。袁绍在刘备的引导下,起兵讨伐曹操。不料,大将颜良被关羽所杀。当有人报知袁绍时,袁绍大怒,指着刘备说:“汝弟斩吾爱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于是要斩刘备。刘备以“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为由说服了袁绍,保住了性命。

    接着,大将文丑欲为颜良报仇,于是主动请缨再战曹操。刘备乘机请求同往,他向袁绍说道:“备蒙大恩,无可报效,意欲与文将军同行:一者报明公之德,二者就探云长的实信。”得到袁绍的允许后,刘备便可以借此机会打探到关羽的消息。

    令袁绍意想不到的是,文丑同样被关羽所杀。刘备确定了关羽确实在曹操处,心中大喜;袁绍连续失去了两位大将,怒上加怒。这时,袁绍已经得知颜良、文丑同为关羽所杀,又要斩杀刘备。刘备不再否认是关羽杀了袁绍两位大将,转而把责任推给了曹操:“……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袁绍再次听信了刘备的话,刘备也因此而保住性命。

    随后,刘备向袁绍请命,表示愿意去荆州说服刘表,与袁绍合力攻打曹操。袁绍大喜,同意刘备前去荆州。不料,刘备出了冀州城后,径直去与张飞、关羽等人会合……

    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刘备却能够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借口来摆脱死亡的危险,并最终逃出虎穴。他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因为随机应变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技巧,而是在保证思维畅通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一种个人素质。要想具备这种素质,首先要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比尔·盖茨当年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放弃了学业,踏上了充满坎坷的创业之旅。在艰辛的努力下,盖茨终于在1975年和保罗成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

    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当年年少轻狂、没有资本的两个少年了。虽然他们也很年轻,但是他们却首先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就是BASIC语言程序,其次他们积攒了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公司被盖茨命名为微软,就是微型计算机和软件公司的缩写。

    公司成立不久,随着应用BASIC的用户越来越多,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也决定使用BASIC,微软公司从此声名大振。

    1975年7月,微软公司成立后,盖茨和保罗为公司设立了一项宗旨:就是要开发各种各样的微电脑的软件。在当时对于电脑软件行业来说只有“微软”唯一一家公司,而老板竟是不到20岁的盖茨。密特斯公司的德·罗伯茨开发的“奥泰”第一台微型个人电脑是盖茨和艾伦所接触的第一种微电脑,微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生意合作伙伴自然也是密特斯公司。

    双方签订合约后,密特斯公司取得了销售微软公司软件的权利。当时合约中清楚地指出,密特斯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拥有微软的技术授权,但并不等于拥有软件的全部权利,微软公司还可以向其他任何一家公司再次授权技术,并且授权用户只有使用权,不能够复制供他人使用。

    微软公司刚刚创建时,没有资金和物业做基础,也没有正式的办公室。由于有新员工的不断加入,盖茨和保罗在亚帕克基市中心租了一套4个房间的办公室,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办公室里没有什么家具。

    1976年4月,微软公司的第一位正式员工就是21岁的麦克·麦唐纳,他是盖茨的中学同学,主要负责8080微处理器的BASIC语言程序的改良。第二个正式员工名叫里克·韦兰,也是盖茨在湖边中学时的同学,他主要负责替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0微处理器开发BASIC语言程序和商业用“博”(Cobol)两种软件,还有一位是程序设计师史蒂夫·伍德,他在微软公司担任总经理。

    1980年,对于微软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8月的一天,盖茨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电话一端是个陌生又神秘的人,他说想要见盖茨,让盖茨安排与他会晤。盖茨欲把会晤时间定在下周,可对方却迫不及待地说:他们的人将在两小时以后飞来。

    见面后盖茨才知道那个神秘的人物就是IBM的代表,他们想要与微软公司合作,与微软公司负责人盖茨进行了5分钟的交谈后,IBM的代表认为盖茨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所有人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微软公司的技术虽然不是IBM所需要的,但也已列入了IBM考虑范围之内。与微软竞争的还有另一家公司,但是那家公司的态度极其冷淡生硬,而盖茨却很热情。于是IBM将微软列入了重点的考虑对象。

    在前往IBM的路上,盖茨的心情复杂而紧张,他知道与IBM合作意味着什么,他也担心这场堪称20世纪最大的交易与自己失之交臂,而这次交易将会成为微软公司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盖茨用敏捷的反应、幽默的口才化解了IBM的种种刁难,最终赢得了这份合同。接下来的日子里,微软动员了所有员工为这件事奔走忙碌,IBM公司对质量要求及其严格,规矩也太多,例如保密工作,几乎让比尔·盖茨他们承受不了。

    IBM把开发软件的所有人员全部关在西雅图国家银行大厦18层的一间小房子里,即使这样他们还不放心,又送来专用保密锁,不许打开房间大门。

    小小的一间屋子既没有窗户也没有通风设备,在高达38℃的条件下为IBM干活,这恐怕是比尔·盖茨他们从未享受过的“高规格待遇”。但在任务重、时间短、众多竞争对手都在等着看他们的好戏的条件下,他们并没有畏惧。在最后期限内,盖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IBM交给的任务,打赢了这场硬仗。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向全世界宣布80年代电脑界最大的一项新闻:新一代个人电脑IBMPC问世。

    这是IBM和微软合作成功的结果,随着IBMPC机一起销售的PC-DOS(MS-DOS)及一系列微软公司的软件,也被带入一个广阔无垠的大市场。而且,伴随着兼容机的发展,微软软件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它不仅可以应用在IBM电脑上,对于其他类似的兼容机都能应用。可以说,当时刮起了微软软件热销的旋风,微软软件刮遍了整个世界。

    1984年,对于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来说都是大丰收的一年。除了MS-DOS(这时已推出V3.1版)这个公司招牌以外,还有PAS-CAL、C、Word、GW-BASIC等一大批软件畅销于全世界。微软公司顺利地坐上了软件公司的头把交椅。

    年轻有为的比尔·盖茨于当年4月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这时,离他而立之年还有两年,比尔·盖茨正向他人生的更高目标迈出更具有意义的步伐。

    与其他行业相比,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使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盖茨和微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983年11月,比尔·盖茨向世界推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软件——Windows,并断言一年后它将在90%采用MS-DOS的PC机上运行。

    可是,一年过去了,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Windows在市场上根本不被人认可。不少用户都抱怨原始版的Windows常常不能正常的运行。因此广大用户对其意义也不甚了解,认为它只是DOS下的一个附属品。

    微软继续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对Windows进行改善,两年后又推出Windows1.03版,相继又推出Windows2.0版,但结果依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

    但盖茨没有为此而悲观,因为他早已预见,Windows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成为全球计算机行业中应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技术。

    1990年5月,在微软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又推出了Windows3.0,在卧薪尝胆7年之后,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微软公司在Windows3.0推出的当天,不惜重金,花费了300万美元做宣传,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这个成熟的窗口软件,获得了空前的轰动,它的问世,标志着个人电脑领域新一轮改革的开始。

    历尽千辛万苦的比尔·盖茨在Windows3.0的发布会上并没有自吹自擂,只是简单精练地对Windows3.0做了一次介绍,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因成功地推出了Windows3.0而名闻遐迩。微软的股票屡屡上升,公司实力不断壮大,“软件大王”的荣誉称号落到了盖茨的头上。

    毫无疑问,比尔·盖茨是位成功人士。在他成功的过程中,与IBM的合作是不可忽视的。这次成功的合作是微软公司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使微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次大飞跃。而这次合作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比尔·盖茨能够灵活应对IBM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还能够不时透露出自己的幽默,这正是临危不乱和随机应变的充分体现。

    生活中,虽然我们不会遇到很多的大风大浪,但小麻烦总会接踵而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幸福生活。要想拥有幸福生活,我们必须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触的新事物越多,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也就越多,各种麻烦就会出现。无论是面对大麻烦还是小麻烦,我们都要冷静对待,在冷静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将它们解决掉。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就能够使自己练就出临危不乱的本领。当自己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时,便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应付。

    做人心眼:

    临危不乱和随机应变都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不过,临危不乱是随机应变的前提条件。在生活中,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沉着和稳重。久而久之,在面临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时,便能够灵活应对。

    5、有大志才能成大器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吕坤

    东汉末年,朝纲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接连不断的地震、洪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百姓对汉朝政府更加失望。

    此时,巨鹿郡的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充分利用了百姓们的愤怒和不满,以收徒传道为名义,暗暗聚结民众。张氏三兄弟的队伍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膨胀式的壮大,遍布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个州。不仅如此,张角还用重金收买了朝中官吏,以便在起义之时能够里应外合。张氏三兄弟见民心已顺,立即商定了揭竿而起的日期。后因叛徒出卖,朝廷得知此事,开始派兵镇压。张角见事情败露,不得不提早行动。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农名起义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黄巾起义”。

    张氏三兄弟兵分三路,分别向三个方向进发。其中,张角一军进犯幽州。幽州太守见起义军人数众多,随即张榜招募义兵。在这种形势下,刘备、关羽、张飞走到了一起。

    刘备是涿县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以贩卖草鞋、编织草席为生;关羽是外地人,因杀家乡豪强而逃至外地,听说涿县招兵,于是赶来应募;张飞世代居住在涿县,家境富裕,他以卖酒、杀猪为业。

    刘、关、张三人志同道合,而且一见如故,遂商定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中结为兄弟。三人烧香后共同立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随后,他们聚集了五百多名乡勇,开始了多年的征战生涯。虽然在征途中有胜有败,但他们矢志不移,并最终在群雄并争的局势中脱颖而出,成为三足之鼎的一足。

    刘、关、张三人虽然身份低微、职业卑贱,他们凭借什么成大器的呢?

    西晋元康年间,吴郡人蔡洪奔赴洛阳,欲在朝中谋一职位。洛阳有人问他:“如今幕府初开,朝中大臣依照皇帝的命令去偏远的地方招纳贤才异士。你不过是一个亡国奴,凭什么在京城谋职?”蔡洪回答说:“夜光珠不必出于孟津河,盈握璧不必采于昆仑山。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当年武王伐纣,把纣国的顽民迁至洛阳城,难道你们都是纣国的后裔?”

    蔡洪的话不仅狠狠回击了瞧不起他的京城人,而且说明了一个真理:圣贤所出,何必常处。这个真理也是对刘、关、张三人成大器的最好解释。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根本没有在乎自己的出生如何、家境如何、职业如何,而是以“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终身大志,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方能成大器。威廉·皮特便是一个胸怀大志、终成大器的典范。

    小时候的威廉·皮特就已经立定了一个专一而又长远的目标,并且意志非常坚定。他认为接受教育的主旨就是在将来成就一番伟业,这样才不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威廉·皮特的目标逐渐明确,他要成为一个公正、睿智、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有了这个目标,他就有了动力。这个远大的目标如同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种子般在他的身体中生根、发芽,鼓励着他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奋斗与拼搏。终于,他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22岁时,他凭着自己的出色才华顺利进入英国国会;23岁时,他又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英国的财政大臣;25岁时,他已经成为了受人敬仰的英国首相。

    谈到威廉·皮特时,他的一位竞争对手不无钦佩地评价道:“这个人既不会冒进也不会退缩,他一直都在飞翔。”显然,这时对他执着追求目标的赞美。正是由于他的志向远大,他才会马不停蹄地去追求,去奋斗。

    当然,刘备三兄弟与威廉·皮特的例子比较特殊。不过,从他们的经历当中,人们可以看出:志存高远,有益无害。

    首先,高远之志能够让前途多些明朗、少些疑惑。

    俗语云: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里提到的长志,便是高远之志。而“常立志”则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于是不断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一事无成;另一层含义是指有些人总喜欢订立一些小的目标,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再去订立下一个目标,结果难成大器。

    为什么常立志的人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其一,岁月如梭,一个人如果总是不能立下志向,便会浅尝辄止、常换常新,落得一场空;其二,如果不断设立小目标,已实现的目标和将要实现的目标之间难免会出现裂缝,从而不会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比如从一个行业跨入另一个行业,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如果能够立下长志,便能够坚定不移地向前进。每迈出一步,都是在向目标靠近,而不是偏离目标甚至背离目标。在相同的时间里,就会比常立志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高远之志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正如高尔基所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

    人们在赶路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确定只走10公里的路程时,走到七八公里处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劳累;但如果目的地在20公里以外的地方,同样是走到七八公里处,此时却会感到斗志昂扬。

    歌德说:“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目标更有价值。”目标必须给心智留有较大的空间,我们才不会因自我设限而窒息,才可以追求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人生目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同时会影响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如果思想苍白、格调低下,生活质量也就会趋于低劣;反之,生活则会多姿多彩,让你尽享人生的乐趣。

    做人心眼:

    如果只想为了混口饭吃,小目标已经足够;但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鸿鹄之志。

    6、从危机中寻找生机

    与其坐而待亡,敦若起而拯之。

    ——徐珂

    官渡之战中,袁绍兴兵七十万赶往官渡,攻打驻守在官渡的曹军。曹操收到将领夏侯惇的告急文件后,立即率七万大军前来支援。曹军刚到官渡,就被袁绍大军的阵势给吓住了。于是曹操召集众谋士商议对策。荀攸建议道:“袁绍大军虽人数众多,但不足为惧。我军人数虽少,但全都是精兵,无不以一当十。我军的优势在于急战,若有拖延,粮草将接济不上,难以成事。”

    曹操听取了荀攸的建议,立即传令向袁绍进军。然而,曹操的计划没有成功,初战大败,损失惨重。在接着的几次交锋中,形势虽然有些好转,但始终不能克敌制胜。如此以来,双方出现了僵持状态。在官渡苦苦守了两个月后,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于是,曹操打算放弃官渡并退回许昌。在犹豫不决之际,他写信征求驻守许昌的荀彧的意见。荀彧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为由,劝曹操不要放弃官渡,他在信中对曹操说:“袁绍大军虽然浩浩荡荡,但并不是一条心;而主公神武明哲,所向披靡,马到成功!如今,虽然我军数量甚少,但形势还没有当年楚汉之争时荥阳和成皋之间的对峙情形严峻。主公可以牢牢守住官渡,卡住袁绍大军的喉咙,让他们进不得半步……”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然后令众将士全力死守官渡。在此期间,绍军大将韩猛负责接济粮草事宜。一次,韩猛押运数千车粮草前往前线军寨,结果被曹军所劫。粮草丢失引起了绍军的重视,谋士审配建议道:“行军以粮草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当时,绍军的粮草囤积在乌巢。于是,袁绍派遣大将淳于琼和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人率领二万人马严守乌巢。然而,淳于琼性情刚烈,喜好饮酒,军士大都害怕他。驻守乌巢后,他更是放肆,整日与各位将领饮酒。

    曹军这边,在苦苦守了两个月后,几乎没有了军粮。曹操无奈,于是秘密派人火速赶往许昌让荀彧赶紧筹办军粮事宜。不巧的是,曹操派出的使者在赶往许昌的途中被袁军捉住,并被带到了袁绍的谋士许攸那里。

    许攸知道曹军毫无粮草的实情后,以“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劝袁绍立即出击。袁绍对许攸的计策毫不理会,反而偏听偏信、胡乱猜疑,将许攸逐出军中。许攸退出后,长叹道:“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随后便要拔剑自刎,幸好被左右拦下。左右劝他投奔曹操,他立即前往曹营。

    经一番试探后,曹操确信许攸不是袁绍派来的间谍,于是与其深谈。许攸献计道:“袁绍的军粮辎重主要集中在乌巢,如今淳于琼把守此地,此人嗜酒成性,毫无防备。公可以挑选出一路精兵,然后诈称袁将蒋奇奉命领兵到乌巢护粮,乘机烧掉绍军的粮草辎重。不出三日,绍军将会不战自乱。”

    曹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率领五千人马,于黄昏时分向乌巢方向进发。经过袁绍别寨时,曹军打着绍军旗号顺利通过。到了乌巢后,四更已尽。淳于琼与众将醉卧帐中,曹军轻而易举毁掉了绍军的粮草辎重。袁绍得知后,兵分两路,一路由蒋奇率领,前去支援乌巢,一路由张郃、高览率领,赶往官渡去袭击曹营。结果袁军大败,蒋奇被杀,张郃、高览投靠了曹操。

    至此,许攸、张郃、高览已入曹营,乌巢粮草又尽被烧毁,袁绍军中人心惶惶。第二天晚上,曹操又采用许攸计谋,与张郃、高览兵分三路去劫绍寨,绍军损失大半。

    许攸再次献计,曹操仍然虚心采纳。他派人四处扬言:曹军兵分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袁绍听后,立即从军中调兵五万去救邺郡。曹操知道袁绍动兵后,立即八路出击。绍军毫无斗志,遇到如此阵势,四处逃命。绍军溃败,袁绍逃脱。至此,官渡之战告一段落。

    当然,官渡之战能获胜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对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曹操没有退缩。他敢于正视危机,最终从危机中找到了生机──火烧乌巢,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当危机到来的时候,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够从中找到生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线生机在有些时候便能够解决一场危机。

    1957年,刚刚荣升台北市第十信用社董事会主席的蔡万春面色肃然。他明白,在台北的金融同行中,“十信”太渺小了,小到根本无人去理睬它。台北信用良好、资金雄厚的大银行非常多,稍有点名声的商家、企业、个人都把钱存放到它们那里去了。

    蔡万春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可与资金雄厚的大银行较量。但他又坚信,大银行虽然财大气粗,但它不可能没有“薄弱”或“疏漏”之处,而那些“薄弱”或“疏漏”之处,就是“十信”的生存之地。

    蔡万春在街头巷尾调查研究,与市民交谈,跟友人商榷。功夫没有白费,他终于发现了各大银行没有重视的一个潜在大市场——向小型零散客户发展业务。

    发现这一线商机后,蔡万春大张旗鼓地推出1元钱开户的“幸福存款”。一连数日,街头、车站、酒楼前、商厦门口,到处都是手拿喇叭、殷殷切切、满腔热忱向人们宣传“1元钱开户”种种好处的“十信”职员,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宣传品更是满城飞。“十信”的这种宣传活动令金融同行们大笑不止,人人都在嘲讽蔡万春瞎胡闹,“1元钱开户”根本行不通,连手续费还不够,更不必说要发展了。

    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奇迹出现了:家庭主妇、小商小贩、学生争先到“十信”来办理“幸福存款”,“十信”的门口竟然排起了存款的长队,而且势头越来越旺。没过多久,“十信”即名扬台北市,存款额与日俱增。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蔡万春信心倍增。“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必须乘胜追击!”蔡万春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又发现了一个大银行忽略的市场——夜市。随着市场的繁荣,灯火辉煌的夜市不比“白市”逊色多少,按照不成文的惯例,银行是不在夜晚营业的。蔡万春大胆推出夜间营业,台北市的各个阶层一致拍掌说好,许多商家专门为夜市在“十信”开户,经过不断地完善发展,“十信”誉满台北。

    就这样,涓涓细流成大海,“十信”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7家分社、10万社员、存款额达170亿新台币的大社,列台湾信用合作社之首。

    资金雄厚了,蔡万春又有了新打算。1962年,蔡万春访问日本,日本闹市区的一座又一座金融业的高楼大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这些雄伟壮观的大厦不仅令人难忘,更给人一种坚实感、信任感。回到台北,蔡万春就不惜重金在繁华地段建起一幢大厦。原先讥笑过蔡万春的金融界同行又笑了。但是,他们还来不及将唇边的笑容收敛起来,就被震惊了:“十信”的营业额呈直线上升,原先属于他们的那些客户,许多人跑到“十信”去了。

    对于实力弱小的竞争者来说,激烈的竞争环境便是一场大危机。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正视这场竞争危机,找到适合自我生存的一片空间。

    在一个全国性的酒类博览会上,很多的国内知名品牌厂家蜂拥而至,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也想占一席之地。但由于场面之大,远超出酒厂领导的预测,小酒厂的产品和参展人员被挤在一个小角落里。虽然产品是运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的佳品,但从包装外观和广告宣传上,都很难让经销商认可。由于大厂家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推销,小的厂家根本无计可施,当博览会将近尾声的时候,小酒厂的产品依然无人问津,一无所获,厂长为此一愁莫展。

    这时供销科的科长突然发现了大厂家忽略的一点,他对厂长说:“让我来试一下。”只见科长取过两瓶酒装在一个网袋里就往大厅中心走去,科长的这一举动使得厂长莫名其妙。

    只见这位科长走到大厅中央人员稠密的地方,突然“一不小心”,将两瓶酒掉在地上,瓶碎了,顿时大厅内酒香四溢。可以想见,到这个博览会参展和订货的都是些品酒专家,当时很多人就从这飘散的酒香中得出了定论——这肯定是好酒。于是凭借这酒香,很多客户对小厂的酒产生了兴趣,产品在一个多小时内被订购一空。由于厂长说暂时不想扩大生产规模,以保证产品质量,使得很多经销商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

    从此,小厂的品牌,一举成名,产品供不应求。

    危机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着某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消失。退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鼓足勇气,敢于立足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才能够找出解除危机的办法。

    做人心眼:

    当危机到来时,一定不要坐以待毙。只要能够勇敢面对,就会有“绝处逢生”的机会。

    7、用知识武装头脑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

    周瑜见诸葛亮料事如神,怕他以后会成为东吴的大患,总想借机除掉他。于是,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请诸葛亮在十日之内造好十万枝箭。诸葛亮却说三日便可造好,并与周瑜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领命后,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在每只船的两侧摆上千余个束草,然后用青布做成帐幕将束草盖住。诸葛亮已经算定第三天有大雾,于是在第一天、第二天按兵不动。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令人将二十只船用长索连在一起,每只船上分布三十个军士,然后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五更时分,诸葛亮带领的船只已经接近曹操水寨。诸葛亮令人把船横向摆开,然后在船上擂鼓呐喊。曹操得知后,担心诸葛亮有埋伏,于是令人在江边放箭。顿时,万余弓弩手开始向江中放箭。诸葛亮待船的一头插满箭后,令人调转船头并靠近水寨继续受箭。

    就这样,诸葛亮利用天时轻而易举地从曹操那里取得十万余枝箭。当鲁肃问诸葛亮如何料到当天有大雾时,诸葛亮说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真才实学是多么重要。真才实学不是摆设,而是能够用在实处的工具。如果诸葛亮不通天文,他是不可能答复得那么干脆的。

    无独有偶,刘备在取西川的过程中也遇到类似的事情。

    刘备袭了涪水关后,令魏延与黄忠各守一寨,自己回了涪城。回涪城后,彭羕前来拜访。他问刘备:“将军有多少军马在前寨?”刘备将实情告诉了他。他说道:“为将之道,岂可不知地理乎?前寨紧靠涪江,若决动江水,前后以兵塞之,一人无可逃也。”彭羕的话引起了刘备的警觉,他立即派人密报魏延、黄忠,令他们二人日夜用心巡逻,防止蜀兵决水淹寨。后来,蜀兵乘风雨大作之际果然来决水,被早有准备的魏延和黄忠杀退。

    知识的作用是巨大的,“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德田先生从大阪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一家医院做了医生。在医院工作期间,德田对医疗界的弊端感触尤为深刻。他认为要想改革日本医疗事业的现状,就必须建立不受宗派势力支配的新型医院,并以此体现医疗的真正作用。于是,德田先生决定自己办医院。

    目标一定下来,他就立刻行动起来。他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抵押品和保证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是,德田先生没有被困难吓住,空手开始了奋斗。

    1971年1月,德田先生开始有了正式创办医院的设想。从那时起,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建筑用地的调查,德田不仅从数字上掌握了大阪的单位人口与诊疗所及病床的比例、急救车的市郊出动率、住宅患者的循环周期等实际状况,而且还认真地听取了居民的呼声。

    通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大阪府管辖的松原市与大东市是医疗网点最稀少的两个地区。最后他把交通较为方便的松原市定为第一院址,开始征寻地皮。为此,他利用值夜班后的休息日和下班后的时间到处奔走。到了5月份,他在靠近铁南大阪线的河内天美车站的对面找到了一处非常适宜的地皮。这不是准备出售的土地,而是一块卷心菜地。它位于铁路沿线,而且离火车站很近,人们在火车站就可以看见这个地方。作为医院的地址,条件很好,土地的主人也很通情达理,愿意把土地卖给他做医院。

    可是,德田就连买地的定金都没有,现在最紧要的问题就是筹措资金。在德田的建院计划里,地皮、建筑、设备、医疗器械等在内,预算总额为1.6亿日元。可是德田既没有私人资金,也没有可抵押的东西,连个有钱的保证人也没有。他到银行贷款,没有人贷给他。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银行只把钱借给有钱人,它不给没钱人提供贷款。怎么办?如果贷不到款,虽然好不容易得到卷心菜田主人的照顾,一切还将化为泡影。“我要办医院,我要办医院”,德田一边想,一边从这家银行跑到那家银行,四处奔波。可哪家银行都不愿为他贷款。德田深感徒劳,但他想到或许有一家银行会贷款给他。于是他就抱着上线希望详详细细地拟定了一份建院所需1.6亿日元资金的收支计划,一直忙到深夜。

    可能,也许是德田诚心感动了天地了吧。8月的一天,当他无意中翻开报纸时,突然有一则消息跳入了他的眼帘,内容是关于“尼克松冲击”问题,仿佛只是这则消息使用特大铅字排印似的,它紧紧地吸引着他的视线。报纸上说,这个“尼克松冲击”将使金融也发生急剧变化,用户对资金的需求,可望有所缓和。由于设备过剩,大企业不大可能继续向银行借款,银行方面认为将资金借给中小企业不大保险。这样一来,贷款的对象就会大大减少。“这是个极好机会!”于是德田又开始去银行贷款,连新设的支行都找遍了。因为新设的这行业较少,说不定对德田的话感兴趣。德田终于在新设的支行中,找到了一家似乎有点指望的银行。他立即把建院的收支计划递了过去。在计划里不仅注明了单位人口所需床位数,包括现有床位数、不足床位数、外地患者住院人数,还注明了请求保险单的单价、设备、偿还等筹款项,连当地居民生活的生活状况也写得详细具体。“就是银行调查也没有这么详细的。”对于德田那详尽的资料,银行方面也感到惊讶。因为对方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在德田那份随手提出的计划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绰绰有余。也许是同意这份计划吧,关于贷款的交涉进展的颇为顺利。也就是说,那时,德田抱着一线希望,毫不灰心地制定的计划起了作用。到了这年年底,德田终于得到了购买地皮用的1800万日元的贷款。

    德田的成功用事实证明了知识的重要性。如果他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忽视了详细的调查,就不可能写出向周密而又全面的的计划书。没有了足以让银行信服的计划书,即使贷款的难度降低了,他也很难得到银行的认可。而且,只有掌握了一个地方的详细情况,才能够保证医院的建筑规模和开放后的效益。

    知识就是力量,十分钟的时间你也可以利用来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份功夫,可以助你在事业上得到一份上进。许多志在成功的人,在早些时候,年薪很低,工作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不断学习以求上进,比之他们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追求知识要求进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你富有知识,知识使人多一份生命。一个人愈能储蓄便愈易致富,零星的努力、些许的进步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可以使你更为充实,使你更能笑对人生。

    一个人的“优越”的记号与“胜利”的征兆便是孜孜以求的进步精神。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项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

    知识的高价值和对我们人生历程的重要性在今天同样适用。在日趋激烈的生活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用充分的学识来武装作自己。这一切,只有通过学习方可实现。

    科普斯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只读到5年级,母亲也可算得上是目不识丁。可是,他的父母却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孩子时一点也不马虎。为了培养科普斯的学习兴趣,他们每天都要他坚持阅读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

    科普斯特别喜爱听镇上人们的谈话,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了解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他也非常好学,对外面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怀着一颗好奇心。

    科普斯的父亲认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醒来时一样无知是一种不可宽恕的错误。他常告诉科普斯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在出生时一无所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正是受父亲这种思想的影响,科普斯每天都坚持学习。

    每天吃饭前,科普斯的父亲都会问他“今天学习了没有?”经过父亲的考证后他才可以去吃东西。

    有一天,当父亲问及这个问题时,科普斯说:“我今天知道了尼泊尔有多少人口。”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可是,科普斯的父亲却打破了沉默,点头说好。科普斯很奇怪,不明白为什么不论他所说的是什么东西,父亲总会点头认可,哪怕只是一点点琐碎的知识。

    当科普斯长大以后,他才发现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是在不断地鼓励他学习新知识,积少成多便可成为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他决定以教学为终身事业,效仿父亲的教育方式,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做人心眼: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项目层出不穷,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有意识地强化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坚持随时随地学习。

    8、分清不能和不为

    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向往的目标。

    ——鲁迅

    吕蒙英勇善战,得到孙权、周瑜的器重。不过,吕蒙十五六岁就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认为他不过草莽之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足与谋事。

    有一次,孙权派吕蒙去镇守一个重地,临行前嘱咐他说:

    “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的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

    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

    孙权批评他说:“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时间读书,收获很大。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便开始发愤读书,利用军旅闲暇,遍读诗、书、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地,吕蒙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寻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代替周瑜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谋士建议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高,您不应怠慢他,最好去看看。”

    鲁肃也想探个究竟,便去拜会吕蒙。

    吕蒙设宴热情款待鲁肃。席间吕蒙请教鲁肃说:“大都督受朝廷重托,驻防陆口,与关羽为邻,不知有何良谋以防不测,能否让晚辈长点见识?”

    鲁肃随口应道:“这事到时候再说嘛……”

    吕蒙正色道:“这样恐怕不行。当今吴蜀虽已联盟,但关羽如同熊虎,险恶异常,怎能没有预谋,作好准备呢?对此,晚辈我倒有些考虑,愿意奉献给您作个参考。”

    吕蒙干是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

    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吕蒙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些事情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做。其中,存在着不能与不为的问题。什么是不能与不为呢?

    孟子曾经用移泰山和折树枝来解释两者的关系。没有人能够移动泰山,即使有人愿意实践也不可能成功,这就叫“不能”;任何一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折端一根树枝,但很多人没有去做,这就叫“不为”。

    生活中,不能和不为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像移泰山和折树枝这么简单。正是因为如此,常常有人会混淆不能和不为,而且偏重于把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看成了做不到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试验:

    跳蚤是跳高能手。如果把它放在桌子上,用手一拍,它跳起的高度竟是自己身高的百倍以上,这在动物界是屈指可数的。后来,科学家经过试验证明:在一定的环境下,这个跳高能手却不会跳了。

    科学家们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使跳蚤跳动。第一次跳蚤就碰到了玻璃罩,这样连续多次以后,跳蚤改变了自己能够跳起的高度来适应新环境,每次跳起的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科学家们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又经过数次碰壁之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

    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无法再跳了,只好在桌子上爬行。一段时间过后,科学家把玻璃罩拿走。这时,他们再拍桌子,跳蚤不再跳了,成为了一只“爬虫”。

    “跳蚤”变成“爬虫”,并不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遭受挫折之后学乖了,习惯了,最后麻木了。最可悲的地方就是:虽然玻璃罩已经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动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很多人的经历与此极为相似。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遭受到太多的打击或挫折,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就会被“自我设限”压制和封杀。在面对许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时,他常常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其实,他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只是他的思想束缚住了他的手脚,以至于他自甘平庸和堕落。长此下去,成功将永远与他无缘。

    怎样挣脱“自我设限”呢?先来看看下面这个著名的故事:

    1920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小姑娘出生了。她是一个私生子,妈妈给她取名叫小芳。小芳长大之后,慢慢懂事了。她发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没有爸爸。

    很多人都对她投来歧视的目光,小伙伴们都不愿意跟她玩儿。对于这些,她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很迷茫。她虽然是无辜的,但世俗却是很残酷的。每个人都很清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父母。

    而小芳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只好跟妈妈一起生活。

    上学后,她受到的歧视并未因此减少,老师和同学还是以那种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她变得越来越懦弱,开始逃避现实……

    小芳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从此小芳的一生便改变了。

    开始的时候,小芳总是躲在教堂的远处,通过聆听教堂庄严神圣的钟声和偷看人们面部高兴的神情去想像教堂里的神奇。

    有一天,她鼓起了勇气,等别人都进入教堂以后,偷偷溜进了教堂,躲在后排注意倾听。

    牧师讲道:“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代表未来就要失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只能靠现在来决定。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都应该重视现在。我们现在干什么,选择什么,就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失败的人不要气馁,成功的人也不要骄傲。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最终结果,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小芳是一个悟性很强、渴望情感的女孩,牧师的话如同一股暖流在冲击着她冷漠、孤寂的心灵。但是她马上提醒自己:“我必须马上离开,趁别人没有发现自己的时候,赶快走。”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她发现,这就是她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量的积累终于引起了质的变化:有一次,她听入迷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卑和胆怯,直到教堂的钟声清脆地敲响,她才惊醒过来,可是已经来不及抢先“逃”走了。

    先离开的人们堵住了她迅速出逃的去路,她只得低头尾随人群,慢慢朝门外移动……突然,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惊惶地顺着这只手臂望上去,此人正是牧师。

    牧师温和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

    这是她十多年来最最害怕听到的话!这句话就像一块通红的烙铁,直直地戳在小芳的流着血的幼小的心上。牧师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人们停止了脚步,几百双惊愕的眼睛一齐注视着小芳:教堂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小芳看到眼前的情景后,不知所措,泪水在她的眼眶中打着转。

    这个牧师是一个大好人,他的脸上立即浮起慈祥的笑容,说:“噢——我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你是上帝的孩子。”

    他抚摸着小芳的头,针对小芳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演说:“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的不等于未来,不论你过去怎么不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现在就做出决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的去行动,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牧师话音一落,教堂里顿时就爆出热烈的掌声!

    这些上帝的孩子们没有说一句话,掌声就是理解,就是歉意,就是承认,就是欢迎!

    整整13年了,压抑在小芳心灵上的陈年冰封被“博爱”瞬间熔化,她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怒哀乐,眼泪夺眶而出。

    小芳的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0岁那年,她当选美国田纳西州州长;届满卸任之后,弃政从商,成为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之一的公司总裁,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

    67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过去不等于未来!

    要想摆脱“自我设限”,首先要像故事中的小芳一样,将过去的一切不顺心的事情统统抹掉,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用能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做人心眼:

    不要勉强自己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将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视为难以胜任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运用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9、居安思危,转危为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曾建议刘表乘曹操北征之际偷袭许昌以成大事。刘表却说:“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刘备见刘表如此,不再作声。曹操班师回许都后,有夺取荆州之意,这时刘表才后悔不已。不过,后悔是没有用的。荆州最终没有保住,刘琮将其拱手让给曹操。

    与刘表恰恰相反的是,刘备却有一种忧患意识。他先后败于吕布、曹操,又离开袁绍,南投荆州刺史刘表。数年之后,刘备一次与刘表闲谈,中间起身去厕所,发现自己大腿的肉增多了,于是慨然流涕。回来后,刘表见他悲伤,感到奇怪,问他原因。刘备说:“我过去身不离马鞍,四处征战,大腿的肌肉很结实。今多日不骑,大腿上生出许多赘肉。眼看日月流逝,老将至矣,而功业未建,所以悲伤。”

    忧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小霸王”学习机很有名气,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却是单纯的游戏机。而它的诞生其实是源于一场危机和挑战,最令人叹服的地方就是在于其经营者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趋利避害,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新产品创造新需要,整个过程都闪烁着经营者的经营智慧。

    “小霸王”工厂的前身是中山市日华电子厂,1989年由段永平接手,由生产大型游戏机转向生产家用电视游戏机,由于经营有道,该厂很快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他给游戏机命名“小霸王”,创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名牌;他创造性地第一个使用了“有声商标”,“小霸王其乐无穷”的独特声音从此回荡在消费者耳边。

    经过四年的发展,到了1993年,段永平和“小霸王”游戏机已经小有名气了,但这时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段永平注意到,报纸上开始零星地出现游戏机对少年儿童有负作用的评述:容易上瘾,长时间精力集中造成视力减弱……在这种形势下,有的家长开始投书到报社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因为沉缅于玩游戏机而学习成绩下降……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微观的市场反馈信息引起了段永平的警觉,引发了他的思考。最后他决定,为了更好地生存,产品必须趋利避害,必须推出一种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如果等下去,就会出现被动的局面。段永平立即从全国各地招聘来数百名电子机械、计算机专业人才,成立产品开发部,加班加点研制新产品。1993年5月,第一台小霸王学习机问世了。

    这次改进的学习机原理与游戏机是一样的,但增加了一个计算机键盘和一个计算机学习卡。“小霸王”当年仅花了20万元就买下了王永民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装在新学习机上,从而为它增添了新的亮色。

    经过真正彻底改进的“小霸王”改头换面了。学习机拥有了更多的功能:键盘练习、打字游戏、音乐欣赏、中英文编辑、BASIC语言。这样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被解除了。小霸王学习机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包你三天会打字。这一口号吸引了很多人。有时候,生活中的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就在小霸王学习机投入市场时,正赶上中国出现学计算机的热潮,从而使它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1993年产值达到2亿元,1994年产值4亿元,1995年产值达到8亿元人民币,产值的成倍增长令人叫奇。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忧患意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安于现状是行不通的。

    一位客人去朋友家作客,为了能够陪好客人,主人请了一位能喝酒的邻居来作陪。吃饭的时候,这位客人对主人说:“我刚才在外边的时候,发现你家的烟囱是直立的,烟囱的旁边放置了一堆木柴。为了避免发生火灾,要么将木柴移走,要么将烟囱砌成弯的。”主人听了客人的话,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后来,这家人的村子附近刮起了大风。带有火花的浓烟在大风的吹动下急蹿至木柴上,一场大火熊熊燃起,他们家的厨房也被烧着了。最后,在众多邻居的帮助下,大火终于被扑灭了。

    为了表示对邻居的感激和致谢,主人杀鸡宰羊招待邻居。这时候,那位曾经陪客人吃饭的邻居开口说话了:“其实,最该感谢的人应该是那位客人,而不是我们。如果那天你听了他的话,将烟囱改曲或将木柴移走,就不会发生火灾,也不会在今天摆酒席来招待我们。如果你仍不听从那位客人的建议,火灾仍然有再次发生的可能。”

    听了这位邻居的一番话后,主人顿时醒悟了过来。

    正如同故事中的邻居所说,如果他们听了客人的建议,就不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弄得自己得不偿失。

    然而,生活中的很多人却没有忧患意识,他们忽视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从坏习惯的养成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其实,坏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坏习惯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害处,比如抽烟能够引起各种严重疾病、口不择言容易得罪人等等。当坏习惯养成以后,人们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此时想改掉它却变得异常困难。明知道抽完烟后会感到喉咙干痒却忍不住要抽上一支,每当得罪人后才发现自己说错话了。

    生活中没有一帆风顺,要想使自己的成功之路变得平坦,就要时时抱有一种忧患意识。当一个人有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后,便能够积极采取主动的措施将一切不良的思想苗头或各种不好的事情及时地处理好,防止它们无休止地蔓延,带给自己更大的危险。

    做人心眼:

    范仲淹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有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们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忧患意识。只有做到这点,才能防患于未然,或者在忧患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

    10、看透时势,不通则变

    泥古而不能通变,犹学书者但讲临摹,分寸不失,而已之神理不存也。

    ——王明居

    曹操是乱臣贼子,似乎是历史定论,就连京剧舞台上,曹操也被演艺成奸臣,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仔细想想,这句话的确有些味道。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里的白脸,《三国演义》中的无数典故,都把曹操说成是奸诈的国贼。正所谓“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好像这才是对曹操公正的评价。但是,他所宣称的“如国家无孤一人,真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直率坦言又不能不使人重新认识曹操。

    其实,曹操一开始并不想做挟天子令诸侯的乱臣贼子,而是想做一个经世报国的能臣。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官。孝廉就是品德高尚,又有文化的贵族子弟,作了郎中令,经人推荐就能到外地为官,比如做个知县或县丞、县尉之类的官。不过到了东汉后期,这种举荐方式全都是一种过场,就看有没有后台。不可否认,曹操有后台,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都是朝中高官。所以曹操不久就被授予洛阳北部尉的官职。具体说,这一官职就是负责洛阳的治安工作。

    洛阳北部尉这一官职并不好当,如果在别的地方任这一职务还好点,但是洛阳是东汉的都城,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甚多,尤其是东汉末年,没有哪个权贵把王法放到眼里。县尉官职不高,但差事不少,权力不大,却责任重大,如此小官如何能管得了京城一方的治安,这一职位的任命,给曹操出了一个挺大的难题。

    曹操接到命令后,真就上任去了。他一到任,先把官署衙门修缮一新,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治安规定公布于众,于公布之日起施行。又造五色大棒十几条,分别挂于大门两旁,吩咐手下人“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但是,那些好事的达官显贵们根本就没把曹操放在眼里。果然,有不怕死的公然送上门来,灵帝崇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是第一个试法者,这个家伙仗着侄子有权势公然违背曹操的禁令。曹操毫不犹豫,立即用五色棒将这家伙打死,这下还真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了,治安情况立刻大有好转,曹操也因此名震朝野。

    曹操打死的这个人,曹操也知道他的背景,这样做无非是想做一个好官,后来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这样说:“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自己年纪轻,没有资本,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是一个好官,就得做出点大事来,让人们知道自己的名声和能力。由此可见,曹操的初衷是想做个好官。

    其实,据当时情况而言,曹操的能臣之路根本走不通。曹操入仕时是灵帝熹平三年(174年),这个时候是东汉最为昏暗、最混乱的年代,宦官当道、奸臣横行、外戚专权、军阀称雄、贪官捞钱,吏治极其腐败,卖官卖官现象非常严重,朝廷卖官明码标价、公开招标。做官就是一种买卖,哪怕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也要交公开价码的一半。这些钱官员们当然不自己掏腰包,全都是从老百姓那里盘剥来的。有个叫司马直的人,为人正直,被朝廷任命为太守,刚刚上任,就要他交钱,司马直为官清廉,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最后减免三百万钱,但是还要交七百万钱。司马直感叹说:“为民父母,还要盘剥他们,与心何忍!”于是,他辞官不做,朝廷以为他不肯出钱,就不准辞官,司马直万般无奈,只好自杀了。司马直临终前留下遗书,痛斥这种做法必然亡国。可见东汉末期朝纲腐败到极点。

    曹操入仕之前当然不知道这些,等入仕之后,曹操还抱着满腔热血积极为政,他为官一郡就肃清一方,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其结果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那些被收拾的人找岔子告状,所以曹操被频繁地调动。这下曹操彻底看透了官场,他深恨报国无门,于是,辞官不做。

    这时,灵帝死了,扔下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刘辩和刘协。时局更加动乱,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想除掉宦官,彻底肃清东汉积弱不振的局面,但是怕力量不够,于是依袁绍之计请西凉太守董卓进京除奸,哪知请神容易送神难,没想到董卓“以奸易奸”。董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贼,无事不干、祸国殃民。朝中正直的大臣苦于无有除奸之策,放声大哭。曹操这时已回到朝廷为官,担任典军校尉一职,他却放声大笑道:“尔等啼哭能哭死董卓吗?何不刺杀之?”于是曹操以献刀为名去刺杀董卓,不料行刺失败,曹操只好连夜逃走。后来他又积极联合河北名流“四世三公”袁绍,积极讨伐董卓,要为汉朝除去这个毒瘤。

    结果,众人推举袁绍为盟主,十八路诸侯一同讨伐董卓,但是曹操这次又失望了,十八路军队各怀心腹事,都按兵不动,曹操大呼:“举义兵诛暴乱,诸君何疑?一战而定天下矣,岂可失也?”仍然没有人响应,曹操只好孤军奋战,自然不是董卓的对手,还险些丧命。这时曹操不得不认真审视当今天下的形势,认定汉朝气数已尽,所以回乡募勇,要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

    曹操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当他看到自己想成为一个治世能臣的梦想不能在分崩离析的东汉末年实现后,立即放弃了这条路,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站在曹操的角度上来分析,他的选择是明智的。他知道,只有适应了变化的环境,才能够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拘泥守旧,不懂得变通,最终结果只会是死路一条。

    曹操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这种种说法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环境的影响,但没有自己的努力是行不通的;当他成为了真正的英雄时,便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改变环境。不过,要想成为英雄,就必须学会适应环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条小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面对无数个村庄与山林,它从来没有驻足。不过,当面对沙漠的时候,它却怯步了。因为它知道,要想穿过沙漠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很有可能会破坏原来的自己。

    可它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它想:“既然我已经越过了重重障碍,这次也应该能够化险为夷,只要我有足够的勇气。”

    下定决心后,小河流慢慢进入沙漠,它发现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当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结果都是一样。

    这种况状使小河流心灰意冷,它在想:“也许我命中注定要葬身在这沙漠中吧!也许我永远也难以到达传说中的浩瀚大海。”

    正在小河流灰心丧气的时候,四周响起沙漠低沉的声音:“小河流,这么快就失去信心了吗?这种方法行不通可以选择另一种方法啊!为什么不借助微风的力量让它带你跨越沙漠呢?”

    小河流抱怨地说:“要不是你,我早已经见到浩瀚的大海了,让微风带着我过沙漠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我可不愿意。”

    沙漠继续说:“我不是让你去送死。你之所以不能穿过我的身体,是因为你的思维不能灵活变通。要想从这里通过,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去,协助你到达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空气中,微风就能助你一臂之力。”

    小河流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因为它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样子。因此,沙漠的提议让它无法接受。

    沙漠似乎看出了小河流的心思,于是耐心地解释道:“微风可以带着水蒸气越过沙漠,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它又会把水蒸气以雨水的形式释放出去。这样你不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吗?不就可以继续前进奔向你梦寐以求的浩瀚大海了吗?”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

    沙漠回答说:“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但是不管你是一条看得见的河流,还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却从来没有改变,归结到最后你依然会以一条河流的形式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你之所以会坚持自己是一条河流,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本质。”

    听过沙漠的话后,小河流的思维回到了它变成河流之前。它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似乎在变成河流之前,也是由微风把它带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以雨水的形式落下,才成了今日的河流。

    于是小河流鼓起勇气,向微风敞开了怀抱,化作蒸汽消失在微风之中,奔向它生命中的归宿。

    在很多人的生命历程中,往往也会有与小河流一样的经历,面对突然改变的环境时不能够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从而驻足不前,为人生留下遗憾。

    做人心眼:

    环境很难改变,与其徒劳无功地改变环境,不如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一定要及时改变自己的状态来适应它,而不能够与其抵触。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够从环境中脱颖而出。只有成为环境中的最强者,才能够有能力改变环境。

    11、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众人知目前之利,而不为岁月之计。

    ——苏轼

    三国中不乏深谋远虑的人,在这里略举两例:

    其一:

    曹操与马超对阵,初战便败。过了几天后,有细作来报说:“马超又添二万生力兵来助战,乃是羌人部落。”曹操听后,不仅没有感到担忧,反而面露喜色。三天过后,又有人来报说马超添兵,曹操同样喜形于色,还设宴庆祝一番。

    战胜马超后,众将问曹操:“丞相每闻贼加兵添众,则有喜色,何也?”曹操解释道:“关中边远,若群贼各依险阻,征之非一二年不可平复;今皆来聚一处,其众虽多,人心不一,易于离间,一举可灭:吾故喜也。”

    其二:

    赤壁鏖战后,张辽奉曹操之命在合淝驻守,与孙权打起了持久战。为了能够攻破合淝,周瑜派程普前来助战。孙权轻视张辽,不用程普带来的援军,结果被张辽打败。

    张辽此战胜利后,犒劳三军,然后传令:当夜不能解甲休息。身边的人问道:“今日全胜,吴兵远遁,将军何不卸甲安息?”张辽解释道:“非也。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我无备,乘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防备,当比每夜更加谨慎。”正如张辽所料,当夜吴军来袭。由于准备及时,张辽再次大败吴军。

    曹操的想法超出了众将的思维,张辽的想法同样超出了部将的观点。曹操和张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这与他们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是分不开的。当困难越来越大时,他们没有像常人那样担心无法解决困难,而是笑对困难,因为他们知道多解决一些困难,以后的路就好走了许多;当取得了成功后,他们也不像常人那样只图安逸,而是看到了成功后面潜藏的危险,于是立即采取了防御措施,防止刚取得的胜利果实因疏忽而转眼失去。

    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从大局上来考虑和分析问题。否则,眼前采取的措施要么会给后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要么会导致全局的失败。

    在同一个城市里,有两家房地产公司。事有凑巧,这两家公司都想在该市的某个郊区投资建房。为了能够保证投资的回报率,两家公司分别派了一位专员去该郊区察看周围的情况。

    考察完毕后,公司甲的专员不赞成在该郊区投资,原因很简单:该郊区道路泥泞,脏乱不堪,住户甚少,投资环境不成熟。于是,公司甲索性打消了在该郊区投资的念头。

    公司乙的专员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欣喜地向公司报告:该处的投资环境很好。首先,该郊区是一处清静之地,很多市民已经被城市的喧闹折腾得没有安宁之日,幽静的居住环境必然会引起一股抢购热潮。其次,其他房地产公司还没有考虑到这块宝地,首先涉足者必然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专员的分析条条是道,得到了董事会的一致同意。

    投资方案确立后,公司乙立即将建筑队开向了该郊区,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年过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通向此地。市民们高声欢呼,都希望能够尽快在这里买一套房子。正如该公司专员所料,抢购热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了。公司乙上下欢腾,沉浸在喜悦之中。

    公司甲此时后悔莫及,只能够望洋兴叹。事已如此,即使解雇了那位考察的专员,也不能够解决问题。

    公司甲的专员只能看到眼前的情况,于是认识不宜在那个郊区投资建房。与他不同的是,公司乙的专员却看得更远。他认为,道路不好可以修整,环境不好可以改善,同时他也看到了该处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正是因为他的前瞻性眼光,公司乙取得了一次辉煌的战绩。

    生活中,在面对各种取舍或抉择时,我们要学会高瞻远瞩,认真地观察问题,并善于借助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来客观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经过一番严密的思维后,我们便能够稳稳抓住问题的本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做出正确的取舍,使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美好。

    做人心眼: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大局观,善于从长远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占有的东西保持永恒,才能够保证属于你的东西永远属于你。

    12、利益是永恒的

    利益是人类行动最根本最原始的动力。

    ——霍尔巴赫

    曹操矫诏一出,各路诸侯应声而起。当时,共讨董卓的诸侯有: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瓚、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各路人马汇集,可谓浩浩荡荡,令人耳目大震。不仅如此,他们还设立盟主,定下盟誓:“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然而,十八路诸侯虽然风风火火聚集在一起,但却不能灭掉董卓。这是为什么呢?从《三国演义》中可以找出以下相互承接的原因:

    第一,济北相鲍信贪功。长沙太守孙坚自告奋勇为前部,前去讨伐董卓。鲍信担心他抢了头功,于是私下派其弟鲍忠率兵从小路先赶至汜水关向董卓挑战。结果,鲍忠被杀,影响了军心。

    第二,南阳太守袁术与孙坚产生矛盾。孙坚初战告捷后准备再战,于是向负责粮草的袁术请求粮草支援。不料袁术担心孙坚破洛阳后实力大增,不发粮草。结果,孙坚军中因缺粮自乱,无法与敌抗衡。

    第三,盟主袁绍战略出现问题。吕布在虎牢关被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合力战败后,董卓迁帝于长安。曹操建议乘势追袭董卓,袁绍却认为“诸兵疲困,进恐无益”,其他诸侯也不想追击。曹操大怒,孤军去追董卓,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回。曹操见诛杀董卓无望,遂引兵离去;公孙瓚见袁绍无能,也引兵离去。此时,诸侯联盟已经开始有所动摇。

    第四,孙坚无意得到传国玉玺,托病撤兵。袁绍得知孙坚拔寨离去后,密令荆州刺史刘表截住孙坚。由此,统一联盟内部产生了斗争,联盟力量更加被削弱。

    第五,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乔瑁发生冲突。此时,其他诸侯各自散去。诸侯联盟彻底瓦解。

    十八路诸侯没有灭掉董卓,根本的原因在于:利益是根本的。正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路诸侯聚集在了一起,高举义旗来讨伐会给自己利益带来威胁的董卓;也正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出现了鲍信贪功、袁术不给孙坚发粮、袁绍不愿意在董卓迁帝时乘胜追击、孙坚推辞离去等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董卓倒显得有些明智。他的离去使得各路诸侯失去了攻击目标,引起了诸侯间内部的争斗。但曹操就显得有些不理智,他没有认识到各路诸侯的私心,结果愤愤地去追袭董卓,然后愤愤地离去。

    曹操从华容道脱险后,令夏侯惇守襄阳,托曹仁暂领荆州。

    刘备在油江口屯兵,准备夺取南郡,周瑜得知后立即前往油江口与刘备交涉。一番商议后,双方定下协议:周瑜先去取南郡,如果不能夺取南郡,刘备再去夺取。

    周瑜回寨后,立即令蒋钦为先锋,徐盛、丁奉为副将,率五千兵马渡汉江。不久,周瑜便引兵前来接应。吴兵到来时,曹仁正在南郡。他吩咐曹洪去守彝陵,与南郡形成犄角之势。

    吴军抵达南郡城下后,初与曹仁交锋便败走。于是,甘宁引兵三千攻打彝陵,周瑜继续攻打南郡。曹仁见周瑜欲先攻取彝陵,令曹纯与牛金前去援助。曹洪出城与甘宁交锋,然后佯败。甘宁刚夺了彝陵便被曹纯、牛金、曹洪围困。周瑜见甘宁被困,留下万余人交付给凌统,自己引大军赶往彝陵。夺了彝陵后,周瑜连夜赶回南郡,不料与前来援助的曹仁在途中相遇,混战后各自收兵。

    曹仁见彝陵已失,形势危急,于是拆开了曹操临走前留下的计策。第二天,双方再战,曹仁运用曹操的计谋大败吴军,而且用毒箭射伤了吴军统帅周瑜。随后,周瑜诈死。曹仁仅留少许军士守城,然后率众军士于当晚去劫寨,结果被周瑜杀得大败。

    周瑜收拢众军后径直赶往南郡城,令他难以相像的是,此时赵云已经乘他们混战之时轻松夺得南郡城。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乘机利用曹操兵符调取荆州守军来救南郡,张飞轻松夺取了荆州;接着,诸葛亮再次利用兵符诱使夏侯惇引兵前来救曹仁,关羽又轻松夺得了襄阳城。

    刘备在身处逆境的时候,采取了联吴抗曹的措施,东吴自然也愿意与他联合。此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曹操的侵犯。曹操大败后,他们的危机解除了。于是,孙刘联盟也就解体了。于是,刘备毫不犹豫地与孙权争地盘,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

    生意场上有一句话:没有永恒的生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其实,无论在生意场上还是在生活中,利益都是永恒的。或许有人会问:难道生活中的朋友也存在利益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人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将利益局限化了。利益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能够体现在精神方面。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在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引力,这种引力便是他们之间的粘合剂。一旦失去了这种引力,那么朋友关系就会慢慢淡化,以至消失。而这种引力便是两人之间的利益交汇处。

    只有认识到利益的永恒本质,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人物,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做生意的时候,要看到能否从对方那里得到实惠;在交朋友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对方能否使自己受到良好的熏陶。

    做人心眼: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事情的本质。在经商的时候,要善于把物质利益摆在第一位;在交友的时候,要善于把精神利益摆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不会违反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从而能够顺应环境更好地生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