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宋元明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袍加身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对人民进行残暴统治,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五代后周时期,柴荣即位,史称周世宗。周世宗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使北方的政治局面逐渐趋于稳定。

    周世宗手下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叫赵匡胤,周世宗在临终前提拔他为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959年,周世宗死,他7岁的儿子即位。赵匡胤为了夺取后周小皇帝的政权,精心导演了一出陈桥兵变。

    960年新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满朝文武正在向年幼的皇帝庆贺新年时,有使者匆匆来报,说契丹与北汉合兵南下,进犯河北镇州和定州。符太后闻讯后,急得团团转,刚才还是满脸欢乐的小皇帝竟被吓哭了。朝廷合议以后,决定任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战。赵匡胤临危受命后,立即整兵点将,向河北方向开拔。

    北征的后周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行军至陈桥驿时,又冷又饿,于是就地扎营休息。新年没有过好,大家心里都有些怨气,聚在一起抱怨着。这时,有人提议拥立赵检点做皇帝,众将士群起响应。

    赵匡义是赵匡胤的弟弟,赵普是赵匡胤手下重要的谋士,这两个人在军中地位举足轻重。当晚,许多人冒雪去见赵匡义和赵普。听了众将来意后,赵匡义和赵普立即派人飞骑往京城见留守的大将军石守信和王审琦。石、王两人当即表态,如果大军有所动作,他俩愿做内应。一场篡位的阴谋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达成了共识。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一群高级将领集结在赵匡胤的军帐前,要求面见赵匡胤。卫士称赵匡胤尚未起身,请大家少安毋躁,众人等候不及,在军帐外齐声高呼:“请赵检点做皇帝!请赵检点做皇帝!”赵匡胤假作刚刚睡醒的样子,披衣询问众将:“怎么回事?”众将激动地请求赵检点登九五之尊!赵匡胤一脸惊讶地说:“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呢!”

    赵匡义和赵普两人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众将立即下跪,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说:“事已至此,我就是脱下黄袍,也是死罪了。既然众将拥我为帝,请大家听从我的号令。”众将齐答:“愿听号令。”赵匡胤持剑说:“我下令,现在大军即刻回师京城。进城以后,不得对太后和皇上无礼,不得惊动朝臣,不得骚扰百姓,有违抗者斩!”赵匡胤率领大军回师,京城内石守信、王审琦等作为内应,早已将一切安排好。赵匡胤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的皇位。

    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赵匡胤精心安排的。后周边界根本没有战事,向朝廷报警的人是赵匡胤的心腹,具体策划的人是赵匡义和赵普,幕后指挥就是赵匡胤。在赵匡胤的逼迫下,无可奈何的小皇帝在太后的安排下宣布禅位,赵匡胤于正月初五登上皇位,封小皇帝为郑王,定国号为宋,定都于汴京(今开封),史称宋太祖。

    时空隧道

    (1)试着描述一下陈桥兵变的始末。

    (2)历史上改朝换代,大多经过腥风血雨的斗争,而赵匡胤却能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你认为这是什么缘故?

    杯酒释兵权

    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政权内部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朝廷和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频繁,原因在于朝廷内部的实权掌握在军事集团的手上,因此出现了朝代随着军权的得失而频繁更替的现象。宋太祖本人就是利用手中的军权夺取皇位的。为了避免重演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的故事,赵匡胤登基以后决心剥夺高级将领的兵权。

    宋王朝军队的主力与后周一样,主要是禁军。宋朝初年,全国军队为37万,而禁军有20万之多。可以说,谁掌握了禁军,谁就掌握了国家军队,谁就可以觊觎皇位。

    在陈桥兵变中立有功劳的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因功受封,成为禁军将领。陈桥兵变的把戏一拆穿,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就是军权吗?赵匡胤上台以后,虽然面临着外部军事割据政权的威胁,但他最担心的却是手下那些骄兵悍将,谁能保证不出第二个赵匡胤呢?谁能保证不会重演陈桥兵变呢?

    961年,即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第二年,一天晚上,赵匡胤宴请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席间,君臣谈洽甚欢。酒酣之际,赵匡胤醉醺醺地说:“多亏尔等众人拥戴,朕方登上九五之尊。淮知当了皇帝,方知皇帝不好当,朕已经很久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众人不解其意,问:“皇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怎么睡不好觉呢?”赵匡胤点头说:“爱卿说得很对,皇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谁不想当皇上呢?”一听此话,石守信、王审琦等慌了,连忙说:“现在天下已定,谁还敢存此异心?”

    赵匡胤说:“诸将以前是朕的朋友,现在是朕的臣属,朕相信你们是不会心存二心的,可是谁又能保证你们的部下呢?你们的部下如果想要追求荣华富贵,有一天突然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啊!”

    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听得汗流浃背,以为赵匡胤要取他们性命,忙跪下磕头,说自己决无二心,对部下实在把握不住,请宋太祖给他们指一条明路。赵匡胤笑呵呵地说:“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积金帛,厚自娱乐,尔等何不放弃兵权呢?朕可多赏你们金帛,让你们购置田地房产,添加歌儿舞女,出则车马,入则娇娃,饮酒作乐,欢度余生。君臣互不猜疑,上下相安无事,岂不快哉!”赵匡胤在酒酣之际说出的一番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石守信、王审琦等叩头如捣蒜,连连谢恩。

    第二天早朝,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领上表,称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一一批准。赵匡胤下诏,为表彰他们的功绩,令赏每人金帛若干,石守信保留“侍卫都指挥使”虚职,其余赏“节度使”虚衔。

    通过“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先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随后相继解决了京城以外各领兵将领的兵权。赵匡胤的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了战乱,中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宋王朝。

    时空隧道

    (1)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与刘邦上台后大杀功臣的做法显然不同,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2)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集中兵权,却造成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你知道是什么吗?

    李后主亡国

    宋太祖稳定了内政,将国家的权力集于一身后,便开始做统一中国的打算。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在北方割据的北汉,和在南方割据的南唐、南平、南汉、吴越、后蜀等。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宋太祖越想思绪越乱。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赵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宋太祖找上门来。赵普连忙请宋太祖进屋,他拨红了炭火,在炭火上炖上肉,并让仆人拿出酒来招待。宋太祖此行,正是为了与赵普商量如何一统全国。

    这一夜,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攻灭南方、后平定北方的计划。在随后的10年里,宋王朝先后出兵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个割据的政权了。

    南唐最后的一个国主李煜,即南唐后主,是个著名的词人,他对诗词、音乐、书画都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如何处理国事。李煜的父亲李璟在位的时候,就对宋很恭敬,每年都送去很多金银玉器。李煜继位后,对宋更为恭敬,他将国号去掉,自称江南国主。宋军攻打南平、后蜀的时候,南唐还曾经支持过大宋,李煜万万没有想到宋军会来攻打他。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10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宋军到了长江边,马上用竹筏和大船赶造浮桥。这个消息传到南唐的国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歌舞宴饮。李后主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说:“从古至今,没听说搭浮桥过江的,不必理会!”后主边笑边说:“我早说过这不过是小孩子的把戏罢了。”

    三天后,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步兵在浮桥上如履平地,跨过长江。南唐的守将抵挡不住,败的败,降的降。10万宋军转瞬间就打到了金陵城。

    那时,李后主正在宫里与和尚道士们诵经讲道,宋军到了城外,他还一无所知呢。待他到城头上巡视时,才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李后主忙调动驻守上江的15万大军来救。救兵刚到皖口,便遭到宋军的两路夹攻,南唐军全军覆没。李后主命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焚,但是最终还是胆怯了,于是只好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此后,宋太祖又派兵平了吴越和福建等地的一些政权,南方基本上统一了。赵匡胤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完成了南方的统一。

    李后主被押到东京,过着囚徒的生活。从一个奢靡享乐的国君变成了一个亡国的俘虏,李后主痛楚伤怀,思念故国,“日夕只以泪洗面”。亡国之君的凄楚,正如他那首著名的词《虞美人》里所描述的那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76年,宋太宗赵炅即位。传说,因为李后主所作《虞美人》词,愁苦无限,宋太宗赵炅(匡义)闻之大怒,逐命人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的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于洛阳邙山。

    时空隧道

    (1)李煜是历史上著名的词人,他的《虞美人》、《浪淘沙》等词作都广为传唱,你能背诵这些词作吗?

    (2)试着分别评价一下作为词人的李煜和作为君主的李后主。

    澶渊之盟

    五代时期,生活在中国辽河和滦河上游的少数民族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加速了契丹的封建化,使契丹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封建地方政权。916年,阿保机自立为帝,史称辽太祖。

    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后,深感辽政权对宋王朝的威胁。北宋曾两次进攻建立在太原的北汉政权,都因为辽出兵干预而失败,赵匡胤抱憾而终。赵匡义即位后,虽然消灭了北汉政权,但在乘胜攻打辽国、准备收复五代时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时,却告失败。986年,宋太宗赵匡义再次兴兵攻辽,又遭惨败。宋王朝从此不再主动出击,对辽国采取守势,而辽国则步步进逼,时时侵犯宋朝。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出动20万大军进犯宋,兵锋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辽军南犯的消息传来,朝廷上下震动。宋真宗召集群臣会议,一派主和,一派主战。宋真宗拿不定主张,就向宰相寇准讨教。

    寇准说:“臣以为皇上以亲征作号召,将士自会拼杀效力,奋勇杀敌。即使敌军不撤,我军至少可以阻挠敌军进一步南犯。”

    宋真宗也想作为一番,于是决定亲征。宋王朝的出征大军在皇帝的率领下向北开进,走到韦城(今河南滑县)时,军探来报,辽军马队正在继续南犯,两军交锋在即。宋真宗一听,吓得改变了主意,想打道回府。寇准连忙劝阻说:“皇上,敌骑逼近之际,我军只能进尺,不能退寸。现在全国的军民百姓都眼睁睁地看着皇上,皇上如果迎敌而上,则军队士气大振;皇上如果调头南下,则军队土崩瓦解。敌人的马队如果趁机追击我军,我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请皇上三思!”

    经寇准这么一说,宋真宗只得硬着头皮北上,扎营于澶州南城。澶州城分为南、北两城,中间隔着黄河。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下,勉强到了北城。寇准令在北城悬挂黄龙旗,三军将士见了,大受鼓舞,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几天时间,四处赶来勤王的军队已达几十万人。

    辽军一看破城无望,又不甘心自行撤退,于是放出和谈空气。宋真宗一听正中下怀,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派使者商谈。临行前,宋真宗对使者曹利用说:“只要能谈成,每年给他们100万两白银总可以了吧?”

    寇准反对谈判,为此已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可是,皇上已铁了心要和谈,他也没有办法。晚上,寇准派人把曹利用找来,对他说:“皇上虽然同意给辽国100万两,但是我警告你,如果赔款超过30万,我要你的脑袋!”

    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宋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输绢20万匹,历史上称此协}义为“澶渊之盟”。当时绢每匹合l两银子,所以赔款总数约30万两白银。

    宋真宗得知曹利用只花了30万两白银,高兴地立即下沼举办盛宴,庆祝谈判所取得的胜利,还让诸大臣吟诗唱赋,以志永远澶渊之盟后,主和派在宋真宗面前攻击寇准,称寇准挟持皇帝,将皇帝当赌注,是国家的耻辱。宋真宗将寇准罢相,贬到陕州(今河南陕县)当知州去了,此后,主和派意见在朝廷出现了一面倒之势。

    时空隧道

    (1)当时宋王朝军队有几十万,加上人民的支持,战胜辽军是完全有可能的。宋真宗为什么还是不敢与辽军交战?

    (2)澶渊之盟暴露出宋朝统治存在着什么问题?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做了40年的皇帝,这40年间,内忧外患,一直不太平。宋仁宗虽然能够虚心纳谏,任用了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有为的大臣,但终究没有什么大建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仁宗无子,死后从皇族子弟中挑选了一人继位,史称宋英宗。英宗短寿,即位4年即病死,其子赵项即位,史称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时20岁,看到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十分焦急,立志改革现状。朝臣向神宗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安石。于是,神宗一纸诏书将王安石调进了京城。

    王安石奉诏进京,其实已经是第二次了。王安石在地方做官20年,有了些名声。1060年,宋仁宗将他调至京城,让他负责当时最为棘手的财政问题。王安石对仁宗提出改革财政的主张。那时,范仲淹的新政刚刚搁浅,仁宗无意再辟新政,对王安石的主张未予理会。王安石见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得到实现,就借母丧的机会离开了京城。这次,王安石再赴京城,当天便受到了神宗召见,这令他备受鼓舞。当晚,王安石就起草了一份奏章,陈述了对于改革的意见,神宗见了奏章以后非常满意。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49岁的王安石为副宰相,主持变法,并根据王安石的建议,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立法机构,称“制置三司条例司”,又任用了一批新人。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所以变法的重点在理财和整军两方面。

    在理财方面,推出的新法有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在整军方面,推出的新法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王安石实现变法后,全国兴修水利一万多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物价普遍下降,人民生活相对有所改善;国库得到一定充实,变亏空为略有盈余;国防力量加强,边境相对安宁;辽和西夏的入侵被制止,收复失地两千余里,等等。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保守派一开始就反对。他们不断上奏章,要求停止变法,但是宋神宗一直没有理会。

    1074年,河北发生旱灾,10个月不见雨水,有的地方连喝水都成了问题。朝廷内外这时却开始流传谣言,说王安石变法,天怒人怨,王安石不下台,老天是不会降雨的。神宗听了这些谣言,将信将疑。回到后宫,祖母曹太后、母亲高太后又对神宗哭哭啼啼,要神宗立即停止变法。于是,在神宗的安排下,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休养。

    第二年,王安石回到京城。数月后的一天,天空出现了流星,保守派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又将其与变法牵扯在一起,攻击王安石。神宗在保守势力的包围下开始动摇了,逐渐对变法丧失了信心。

    1076年,王安石被罢相,回到了江宁,但是新政并没有废止。10年后,神宗死,8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任用保守派的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台不到一年,将推行了16年的新政全部废止。闲居已久的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十分郁闷,1086年就抱憾离开了人世。

    时空隧道

    (1)“熙宁变法”的成效怎样?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次变法,你知道其中有哪些取得了预想的结果吗?

    方腊、宋江起义

    宋哲宗死后,他的弟弟赵佶即位,史称宋徽宗。宋徽宗即位后,每天只知吃喝玩乐,不问朝政。他最信任的人是宦官童贯,后来童贯又向徽宗推荐了蔡京为相,此后宰相蔡京和宦官童贯联手,把持了朝政。

    有一天,蔡京和童贯对徽宗说:“皇上,臣听说江南一带多的是奇花异石,令人百玩不厌,不妨弄点到京城来玩玩!”徽宗一听,兴奋得两眼发光,连忙说:“好,好,两位爱卿真是朕的体己,朕马上下诏,让江南各省搜访进贡。”

    于是,一道圣旨飞到江南,江南地方官借机在民间大肆搜刮。无论谁家花园,只要发现有奇花异石,黄纸封条一贴,便算花石有主了。最为可恶的是,凡是贴上封条的东西,东家还要负责看管照料,如有闪失,唯东家是问。有一户人家,一株罕见的奇花被官府看中,贴了封条。东家每日小心翼翼地服侍,结果那花还是枯萎了。东家被官府打得皮开肉绽不算,还被罚了几千两银子。

    江南地方官将抢来的石头用船运往东京,每10条船为1纲,所以称为“花石纲”。“花石纲”害得江南许多人家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浙江睦州青溪(今淳安)出产花石竹木,当地官府趁机四处搜刮,老百姓怨声载道。宋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的一天,一个叫方腊的人在自己家邀集了一些亲邻好友,商量如何对付朝廷的事。消息传开后,四面八方的农民纷纷赶来,聚集了近千人。方腊激动地对大家说:“乡亲们,朝廷和家庭是一个理,天下哪有小辈们终日辛苦,而他们用血汗换来的粮食、布匹全部被父兄挥霍一空的事?如果不称父兄的心,还要遭受鞭笞,如果打死了就像打死一条狗一样。你们说,这应该吗?”乡亲们炸雷似的齐声呼:“不应该!”

    方腊又说:“父兄们自己挥霍不算,又把小辈们辛苦的血汗钱去孝敬敌人,却让小辈们忍饥挨饿。你们说,这应该吗?”乡亲们天崩似的齐声呼:“不应该!”

    “如今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借花石纲鱼肉百姓,如果我们不造反,只有死路一条。大家说,我们怎么办?”乡亲们地裂似的高呼:“造反!造反!”

    方腊振臂一呼,10天时间不到竟聚集了10万人。这支起义队伍占领了杭州等6州52县,队伍扩展到百万人。北宋朝廷得知方腊起义消息后,派童贯率15万军队去镇压。方腊坚持到第二年四月,兵败被俘,起义军及无辜群众被杀害达300万之众。

    在南方爆发方腊起义的时候,在北方的河北、山东地区已经爆发了宋江起义。宋江起义军活跃于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后转战于淮南东路各州农村,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宋王朝前后派青州知州、沂州知州等镇压宋江起义,均被打得落花流水。方腊起义失败后,宋江不久也被俘,起义亦告失败。

    时空隧道

    (1)方腊、宋江起义的起因是什么?

    (2)当时在山东梁山泊曾发生过渔民起义,据说宋江的起义军也上过梁山。施耐庵据民间流传的“一百零八将”故事撰写小说《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梁山英雄好汉的形象。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下这部小说。

    李纲抗金

    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女真族,由于长期受辽国的统治和剥削,产生了反抗情绪。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称帝,建立金国,史称金太祖。

    金太祖即位后,发动了对辽国的战争。辽国前后两次与金国交战,均被金国打得落花流水。宋王朝见辽国行将覆灭,于是派使臣往金国,表示愿与金夹攻辽国。双方约定,灭辽以后,燕云十六州之地归还宋朝,宋朝把每年给辽国的银、绢等转送金国。这件事,历史上称为“海上之盟”。

    谁知金太宗灭辽以后,立即兵分两路进攻北宋。当金军南攻的消息传到朝廷时,宋徽宗气急攻心,只说了一句:“金人何以这样待我!”就当场晕厥过去了。

    宋徽宗被救醒后,询问满朝文武,大家拿不出主意,只有太常少卿李纲主张武装抗金。徽宗感到毫无希望,竟然宣布退位,带了两万多人以“烧香”为名逃到亳州,把烂摊子甩给了他儿子。

    太子赵桓即位,这就是宋钦宗。钦宗与他的父亲差不多,也是个只知享乐没有主见的人。他上台以后,任命抵抗派李纲为兵部侍郎,下诏亲自讨伐金兵。钦宗其实心里很没有底,他接到宋军在前线连打败仗的消息,立即也想脚底抹油,一走了之,却被李纲阻止了。钦宗于是派李纲守城。

    李纲担起了守城大任,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却劝钦宗逃跑。第二天,李纲上朝时,只见车马已经备好,只等钦宗上车。李纲急忙赶进宫,劝钦宗说:“皇上不能走!禁军家属全部在京城,禁军一走,他们的家属怎么办?禁军如果在途中逃跑,谁来保卫皇上?”钦宗一听,逃跑也有危险,只得留了下来。李纲立即出官对三军将士宣布:“皇上决定留城坚守,有言逃跑者,立斩不赦!”

    数天后,金军开始进攻东京城。几次交战之后,金军看硬攻不行,于是派使臣通报北宋,表示可以讲和。钦宗对于守城本来就没有信心,一听到可以讲和,立即表示同意。金国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赔金国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牛马各万匹,绸缎100万匹,宋钦宗尊金国皇帝为伯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派亲王和宰相作为人质等。宋钦宗和李邦彦一伙准备全部接受。李纲闻讯后坚决反对,钦宗不理,还下令将他撤职。

    消息传开后,东京城为之震动。太学生陈东发动数百名太学生上书请愿,要求钦宗收回成命,恢复李纲职务,罢免卖国的李邦彦之流。东京百姓闻讯,纷纷赶来声援太学生,聚集的人达数万之多。在太学生和百姓的强烈要求下,钦宗只得恢复了李纲等人的职务。李纲复职后,宋军士气高涨,金兵眼看攻城无望,没有取得足够的金银即匆匆北撤。

    金兵退后,徽宗返回东京。半年以后,金兵再次南攻北宋。这时,李纲已被罢官,贬谪到南方,东京只有3万禁军。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俘虏徽宗、钦宗两帝及后妃、亲王、宫女、百工等,宫廷所有财物被抢劫一空。维持了168年的北宋政权至此灭亡。

    时空隧道

    (1)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都是宋朝有名的抗金名将,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2)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爱国文人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1127年,康王赵构宣布即位,史称宋高宗。以宋高宗为首的偏安政权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王朝除了出现像李纲、岳飞那样武装抗金的民族英雄外,还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用笔歌颂正义、反对投降的爱国文人。

    南宋的辛弃疾剑胆琴心,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同时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14年了。他21岁那年,金兵南下准备进攻南宋,辛弃疾在家乡组织了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参加了耿京的抗金义军。耿京的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在辛弃疾的说服下,这支队伍后来归附了南宋。

    没过多久,抗金义军中出现了叛徒张安国,他将耿京杀害后投降了金国。辛弃疾闻讯后,怒火中烧,亲率数十骑兵夜闯金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叛徒张安国捆绑后挟持出金营,为耿京报了仇。辛弃疾的这一惊人举动使他从此名扬四方。

    辛弃疾后来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做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屡屡上奏,请求朝廷组织抗金,拒绝议和,可是此时朝廷投降派已占上风,皇帝根本听不进去。辛弃疾收复中原故土的愿望不能实现,常常撰写诗词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他一生写了620多首诗词,其中一首有名的《菩萨蛮》是他在江西任上写的: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写得很含蓄,民间传说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劝告投降派一味对金妥协实在“行不得”,可见用心良苦。

    辛弃疾南下的那一年,宋高宗退位,他的侄子即位,史称宋孝宗。宋孝宗即位后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发布诏书,出兵北伐,收复中原,起草这份诏书的人是枢密院编修陆游。

    陆游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年时,他亲闻北宋灭亡,亲见金军杀人放火,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成年后,陆游担任枢密院编修,文才出众。不料南宋军队出战后,与金军稍触即退。北伐失败,主和派再次得势,陆游因起草北伐诏书而受牵连,被罢官回家。

    陆游后来先后到了汉中和成都等地,一直积极策划北伐,但却得不到支持和响应。陆游郁闷不得志,经常以酒浇愁,写诗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他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是一位创作十分丰富的伟大诗人。

    1210年,86岁的陆游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是著名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时空隧道

    (1)词是宋朝最发达的文学样式,可分为豪放、婉约两派,你能说出两派各自的代表词人与词作吗?

    (2)读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成吉思汗

    南宋王朝数次北伐,均被强大的金国击败。1206年,南宋举行了最后一次北伐,结果再告失败。就在南宋北伐的这一年,在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各部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建立蒙古汗国,各部首领公推铁木真为蒙古汗国大汗,号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也速该是孛儿只斤部首领。也速该一次在参加塔塔儿人举行的宴会时,被人毒死了。也速该一死,部落失去了首领,很快就散伙了。

    铁木真从小就经受了父亲惨死、部落解体的磨难,决心报仇。他怀着复仇的愿望练功习武,马上功夫大有长进。他将失散的部落渐渐召集起来,人数慢慢达到三万多人。在多次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铁木真一次次战胜他的对手,实力逐渐强大了。铁木真一心要为他的父亲报仇,恰巧塔塔儿部首领这时得罪了金国,于是金国相约铁木真共同攻打塔塔儿部。

    铁木真与金军联合进攻塔塔儿,塔塔儿全军覆没。铁木真经过十多年的战争,陆续吞并了蒙古草原的几个部落,统一了蒙古。于是铁木真被推为全蒙古的大汗,建立起蒙古汗国,这一年,铁木真44岁。大家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语的意思是“海洋”或“强大”。

    蒙古汗国建立以后,金国将蒙古汗国视为附属国,让成吉思汗年年向金进贡,成吉思汗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成吉思汗建国的第三年,金国的皇帝金章宗死去,太子完颜永济即位。完颜永济是个出了名的懦夫,他狐假虎威,即位的第二年,派了一个使臣到蒙古下诏书,让成吉思汗按规矩跪拜接受。成吉思汗问使者:“且慢,我还不知道当今新皇帝是谁呢?”使者回答说:“老皇帝升天,新皇帝是他的儿子完颜永济。”

    成吉思汗一听,就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轻蔑地说:“呸!我以为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的,完颜永济这样的懦夫也能当皇帝?我怎能向他下跪?”成吉思汗说完,将金国使者晾在一边,头也不回地走了,蒙古与金国就此决裂。

    1211年,成吉思汗发动了对金国的战争,金国派了30万大军迎战。成吉思汗只挑选了3000名彪悍的骑兵出战。这3000名骑兵勇猛无比,将30万金兵打得一败涂地。

    成吉思汗率领的铁骑在中原大地上横冲直撞,所向无敌。金国都城中都一片混乱,完颜永济在内讧中被杀,新即位的皇帝向成吉思汗求和,献出大批金帛,又将公主嫁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这才撤兵。

    成吉思汗的铁骑南征北战,向西一直打到现在的中亚细亚各国。西征返回,成吉思汗下令进攻西夏,就在这时,成吉思汗病重不起。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死于甘肃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行宫。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即位,继续攻打西夏,迫使西夏投降。1233年,蒙古军接着进攻金国,包围了都城汴京,金国皇帝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金国向南宋求和,要求与宋联手抗击蒙古,宋拒绝。金帝走投无路,自杀而死。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击下,金国灭亡。

    时空隧道

    (1)说说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2)你怎样看待成吉思汗频频发动的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行动?

    明太祖朱元璋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经过几年征战,流亡的南宋小朝廷于1279年灭亡,忽必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忽必烈当上皇帝以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厉镇压了蒙古旧贵族和大地主的武装叛乱,消灭了分裂割据势力;采用汉法,改革旧章,在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此外,他下令采取了若干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措施。

    但是,元世祖忽必烈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又实行严厉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将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4等。元世祖死后,他的孙子即位,即元成宗。元成宗时期,官员贪赃枉法,一次查处的犯法官员即达一万八千多人。元成宗以后,元朝传了9个皇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酝酿着巨变。

    元朝末年,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生活不下去,纷纷举行起义。除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外,浙江黄岩土豪方国珍占领浙东,江苏盐贩张士诚割据长江中下游苏杭地区,属于红巾军系统的明玉珍占据两川并在重庆称帝,形成元末群雄割据的局面。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响应红巾军起义,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兵。三月的一天,郭子兴的部下在濠州城门口捉到一个身材魁梧、衣衫褴褛的小和尚。士兵问话,小和尚死活就是不开口。士兵怀疑他是奸细,正要将这个来历不明的小和尚问斩,恰巧郭子兴路过,他命人给小和尚松绑,收在军中当了个小兵。这个捡了一条性命的小和尚叫朱元璋,谁能想到,他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大的王朝——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祖籍江苏沛县,祖上几辈人都给地主种地,生活极为贫困。朱元璋小时候念过几天私塾,粗识几个字。因为实在太穷,当上了放牛娃。

    一年,淮北大旱,继以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相继死去。朱元璋当时17岁,走投无路,为了活命,在皇觉寺出家当了小和尚。那时,出于无奈而当和尚的人很多,寺庙里的粮食也成为问题。寺庙主持无法可想,于是打发众僧四出云游化斋。朱元璋在寺庙里只呆了五十多天,就被住持打发云游化缘去了。

    朱元璋的足迹遍布了中原大地,熟悉了山川地理,为他日后指挥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云游三年多以后,朱元璋重新回到皇觉寺。又过了几年,红巾军起义爆发,25岁的朱元璋兴冲冲地直奔濠州,未料却被当做奸细抓了起来,还差一点掉了脑袋。

    朱元璋被郭子兴相救以后,在他手下当了一名普通步卒。由于朱元璋曾云游四方,见多识广,又粗通文墨,郭子兴把他调到自己身边使唤,还将养女嫁给朱元璋为妻。

    郭子兴起义以后,部队人数不多,急于招兵买马,扩充势力。朱元璋奉命回到家乡树起大旗招兵,不过几天功夫,朱元璋就招了七百多人,其中有许多是他童年的伙伴,如徐达、周德兴等。

    朱元璋率领这一支由他招募的新军攻定远,克滁州,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当时元朝官军鱼肉百姓是家常便饭,而不少农民起义军也染上了奸淫掳掠的恶习。朱元璋下令,凡掳掠妇女在营的,一律放回,否则斩首,于是所有被掳掠的妇女得以与家人团聚。一个士兵私自拿了老百姓一口铁锅,朱元璋知道了,下令斩首。从此以后,朱元璋部队的纪律特别好,被老百姓誉为“仁义之师”。朱元璋部队所到之处,一些城镇往往举城归降,省却了许多攻城之力。

    朱元璋认为,国家兴亡以及治国方略都写在书上,而这些书只有读书人才看得懂。没有读书人,要夺取天下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元璋礼贤下士,对读书人非常尊重。他一直以刘邦为榜样,招揽了不少文人,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延缓称王以及最终定都金陵等,都是文人给他出的主意。

    郭子兴后来病死,朱元璋遂成为大元帅。朱元璋集中兵力,攻取东南重镇集庆(今南京附近),改集庆为应天府。接着,朱元璋将应天府四周的城镇一一攻克,扩大了自己的地盘。随着朱元璋势力的日益膨胀,他与其他割据势力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朱元璋先消灭了野心勃勃的陈友谅,又收拾了胸无大志的张士诚,接着出师浙东,消灭了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这年秋天,羽翼丰满的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率25万大军直捣元王朝的巢穴——大都(今北京)。腐朽的元军面对所向披靡的徐达大军,纷纷缴械投降。元顺帝见大势已去,弃大都而逃。徐达大军在老百姓的欢呼声中开进大都,元王朝灭亡。除少数边远地区外,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1368年正月,一个曾经横笛牛背的牧童在应天登基,宣布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一个强大的明王朝建立了。

    时空隧道

    (1)朱元璋是怎样从一个牧童成长为明朝开国君主的?

    (2)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开始大规模地屠杀功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在此前的各朝历史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况?

    郑和下西洋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这就是明惠帝,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逼死了建文帝,自己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继朱元璋后第二个有作为的皇帝。明成祖和明宣宗时,明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外事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明代的造船业特别发达,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载重约1000吨,可以载500~1000人,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选中太监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因家贫,年幼入官,当了一名小太监。他在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立有功劳,为朱棣所赏识,赐名郑和。所以,郑和下西洋,也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三保”也写做“三宝”。

    为了出使各国,明成祖早就下令造船。郑和第一次出使,船队包括200多艘大小船只,其中大船有62艘,小船又分为马船、粮船等。随同出行的人员多达27800多人,其中有火长(管罗盘)、番火长(管领航)、碇手(管司舵)、军匠(管火器、弓箭)、民匠(管修理木铁工具)、通事(管翻译)、行人(管外事)、管带(管水手)等。

    出发的时候,船只相接,彩旗飘扬,非常壮观。这样一支分工严密、规模庞大的船队,不仅在中国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显赫的。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程,驶向浩瀚的海洋。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先派人给国王呈递明成祖的问候信和赠送的礼品,表示友好交往的愿望,因此受到了海外国家的欢迎。

    郑和第一次航行结束于永乐五年(1407年)。此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郑和在29年中七下西洋,前后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的西洋泛指中国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区。郑和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泰国、彭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浡里(以上五处印度尼西亚)、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伊朗)、柯枝(印度)、古里等,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今肯尼亚摩加迪沙)。

    郑和每一次回国,西洋各国往往派使者携带礼品搭乘船只回访,这些使者受到大明王朝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明成祖病故,他的儿子明仁宗即位。明仁宗即位不到一年就死了,他的儿子明宣宗即位。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郑和奉明宣宗朱瞻基之命,第七次下西洋。在这次航行中,郑和逝世于古里,船队由王景弘统领,于宣德八年七月返回南京。

    时空隧道

    (1)你能说出郑和下西洋到了哪些国家吗?

    (2)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意义何在?

    李时珍论药

    李时珍(1518—1593年)是明代著名的药学家,他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在湖北蕲州一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李时珍受家学熏陶,从小就对医学发生了兴趣。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行医被人看不起。李时珍14岁那年,受社会风气影响,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中了秀才。可是此后数年,连续三次参加乡试,均以落第告终。

    24岁那年,李时珍开始行医,他给人看病时用的草药,有不少是亲自采摘的。在诊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有的药十分奇妙。例如巴豆,医书上记载,巴豆主泻,对便秘者疗效显著。李时珍发现,如果配合得宜,巴豆还可以止泻。李时珍用巴豆治好了许多患腹泻而久治不愈的病人。在实践中,李时珍感到古代的医书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李时珍开始关注草药的药性,他虚心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拜访过药农、猎户、樵夫、渔民等,向他们讨教草药的药理、药性。同时,他还收集了大量民间偏方、草方。

    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昏死过去,楚王府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请来李时珍。李时珍把脉以后,诊断为气厥病。几帖中药下去,果然药到病除。楚王非常高兴,聘李时珍担任楚王府负责祭祀的官,叫奉祀正,同时兼管良医所事务。

    没有多久,朝廷命各地推荐名医给太医院,楚王将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在太医院任院判。当时,嘉靖皇帝崇信道术,迷信方士,太医院为了迎合皇帝,整天与道士研究炼丹术,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向来反对炼丹砂为药,可再三表示反对仍无人理会,他忍无可忍,就辞官回了乡。

    使李时珍感到庆幸的是,在楚王府和太医院期间,他有机会翻阅了皇家珍藏的医学典籍和国外进贡的医书,见识了若干来自国外的珍贵药材,总算没有白费时间。从第二年开始,李时珍着手编写《本草纲目》。

    中医以草药为主,古代药物学家对其著作称之为“本草”。李时珍对流传下来的各种《本草》一一研读,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定加以整理和总结。

    李时珍没有闭门造车。为了撰写《本草纲目》,他登高山,闯丛林,足迹遍及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除采掘外,他还亲自绘了不少草药的图画,以便后人识别。在撰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先后查阅了八百多种医学著作,经过三易其稿和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终于完成了鸿篇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开始编书的时候才35岁,而这时已经是61岁的老翁了。

    《本草纲目》全书50卷,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比前人增加374种;收载药方11091个,比前人增加4倍;全书附各种动植物插图1110幅。《本草纲目》反映了中国明代医学、药学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时空隧道

    (1)简单说说《本草纲目》的价值。

    (2)西方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力迅猛发展,而专制的明朝这时已步入衰老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渐渐加大。虽然如此,明朝也曾经诞生过一些优秀的科学家。除了李时珍外,你还知道哪些?

    明成祖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当时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明成祖为了监督手下的大臣,迁都北京以后,于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东厂”是一个特务组织,专门负责刺探一切有谋反嫌疑的人。明成祖对大臣不信任,特地让他认为比较可靠的太监充当东厂提督。这么一来,宦官的权力渐渐大了起来。

    明成祖重用宦官,太监在当时很吃香。明宣宗与明成祖一样,偏爱并重用宦官,竟然让太监王振做了太子朱祁镇的启蒙老师。太子非常贪玩,王振就变着法子逗太子乐,让他玩得痛快尽兴,所以太子非常喜欢王振。

    明宣宗死后,太子继承大统,这就是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镇当时才9岁,什么也不懂。他命王振当司礼监,专门负责为他批阅奏章。就这样,太监王振轻而易举地把持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中国北方瓦剌部南犯,挥师进攻大同。消息传到北京,明英宗慌忙召集群臣会议,王振慷慨陈词,力主皇帝亲征,说什么“皇帝亲征,天威所至,所向披靡”。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极力反对。可是,明英宗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从小就听王振的话,王振要他亲征,他也想借此展示天威,任凭诸大臣如何劝谏也没用。明英宗匆匆调兵遣将,两天以后,统率50万大军开赴前线。临行前,明英宗下诏,由其弟弟朱祁钰和大臣于谦留守北京。

    皇帝亲自统率的大军浩浩荡荡向大同进发,可是才走了几天,粮草供应就跟不上了。战士饱一顿,饥一顿,还没有与瓦剌军交战,就弄得怨声载道了。

    数日后,明军前锋在大同与瓦剌军相遇,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明英宗感到情况严重,急忙下令退兵。从大同回师北京,应当走紫荆关,可是王振却想让皇帝到他的老家去,摆摆自己的威风。

    明英宗从小就是一个玩家,听王振把他的家乡描述得绘声绘色,顿时童心勃发,忘了出来是来干什么的,下令大军往蔚州进发。

    遭受挫折的明军军容不整,士兵懒懒散散,一路上踏坏了不少老百姓的庄稼。王振见此情景,想到蔚州几乎都是他的地产,几十万大军开过去,他的庄稼不都被糟蹋了吗?想到此,王振又哄骗英宗说:“皇上,听说瓦刺兵追过来了,咱们还是回北京吧!”

    于是英宗又下令大军折回,仍走原路。这时,大军已经走了40里路,重新返回,又是40里。这么一折腾,也先率领的瓦剌军真的追上来了。

    明军在宦官王振的指挥下,在北京附近的怀来县土木堡与瓦剌军作战,结果大败。土木堡一战,明军死伤过半,损失惨重。兵部尚书及数百大臣被乱军杀害,明英宗突围不成,也成为俘虏。王振被明军处死,死有余辜。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盛而衰的标志。

    时空隧道

    (1)你觉得明军在土木堡惨败是偶然的吗?

    (2)整个战争居然由一个不懂用兵的太监来指挥,说明了明朝统治发生了什么问题?

    闯王李自成

    明朝末年,阉党专权,危机四伏。在土地贫瘠的西北黄土高原,天灾频繁发生。天启、崇祯两朝,旱涝相继,飞蝗遍地,许多地方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县知县张斗耀对一贫如洗的农民逼租催赋,激起民变,张斗耀被愤怒的农民杀死。次年,府谷县农民聚众起义,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米脂县一个年轻的放羊娃投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领袖李自成。

    李自成出身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羊,后来当了一个释卒。他善于骑射,在起义军中很快展现出自己的才能。但是没有多久,张存孟降明,李自成只好再投奔至高迎祥部下。高迎祥自称“闯王”,李自成被称为“闯将”。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在战斗中被俘牺牲,众人共推李自成为领袖,称为“闯王”。在官军的围捕下,农民起义军主力之一——张献忠部接受了明朝的招抚,使李自成部陷入困境。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军洪承畴在潼关南原围剿李自成军,经过一场殊死的决战,李自成部大多牺牲,仅李自成等18人突出重围。崇祯皇帝以为农民起义军被扑灭,正在额手称庆,不料张献忠部于次年在谷城重新起兵,李自成在商洛山也重新打出了“闯王”大旗。

    李自成由商洛山挥师河南,队伍一下子扩展到几十万人。一个叫李岩的举人在这时候参加了李自成的队伍。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和苛捐杂税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李岩向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纲领,为李自成所接受。

    李自成治军严格,并且以身作则,他粗衣淡饭,不好酒色,在起义军中威信很高。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洛阳,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下湖北襄樊,次年在襄樊建立农民政权,李自成自称“新顺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宣布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年号“永昌”。

    当年,李自成亲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占领太原后,兵分两路,直捣北京。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军开始进攻北京,十九日,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被推翻了。

    然而,进入北京的大顺官员和军队开始追求享乐生活,渐渐丧失了斗志。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整天忙于敛财,并且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本来已经向李自成投降,闻知爱妾被刘宗敏霸占,大怒之下与满族勾结,向农民军发起进攻。李自成军失利,于四月二十六日撤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匆即位,三十日从北京撤退。

    两天后,多尔衮带领清军,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北京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多尔衮把清朝顺治帝福临由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清朝国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正式建立起来了。

    清军分两路追击大顺军,大顺军因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连连败退。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撤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察看地形时,遭当地地主武装突然袭击,李自成及手下二十余人同时遇难。

    时空隧道

    (1)你认为“均田免粮”的纲领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李自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教训?

    郑成功收复台湾

    祖国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7世纪初,明朝国势日益衰弱,1624年,荷兰殖民者依仗船坚炮利,以武力强占了台湾。台湾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统治,并多次举行起义以驱逐荷兰殖民者。

    清军入关以后,唐王在福州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在清军的打击下,南明小朝廷于1646年灭亡。担任南明小朝廷禁军都督的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并以台湾作为抗清的根据地。

    郑成功(1624—1662年)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后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封为御营中军都督。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公开投降清朝。郑成功多次劝阻父亲无效后,与父亲分道扬镳。清王朝曾多次派人诱降郑成功,都被郑成功一口拒绝。他积极组织水师,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开展抗清斗争。

    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隅无法与清军对抗,决定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以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荷兰人听到消息后,派通事(翻译)何廷斌从台湾赶赴厦门,劝说郑成功放弃收复台湾的计划。何廷斌是个非常热爱祖国的人,他见到郑成功以后,向郑成功献出了台湾的地图,报告了荷兰人在台湾的布防以及台湾人民的反抗情况,鼓励郑成功收复台湾。这更加坚定了郑成功的决心。

    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的部队趁涨潮之际,在台湾鹿耳门一举登陆成功。郑成功登陆以后,歼灭了近两百名敢于抵抗的荷兰军,烧毁了荷兰的一艘兵船,包围了荷兰总督揆一的驻地普罗文查(今赤嵌城)。荷兰驻防台湾的军队在郑成功的打击下,伤亡过半,部分军队宣布投降。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连忙派使者携带10万两白银向郑成功求和,表示只要郑成功放弃收复台湾,荷兰可以年年向郑成功进贡。郑成功对荷兰使者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我郑成功一定要收回。你们如果强占不走,休怪我不客气!”

    郑成功军将赤嵌城围得密不透风。荷兰从本土开来两批援军,均被郑成功击退在海面上,连台湾的泥土也没有沾着。十二月,郑成功下令切断赤嵌城的水源,迫使揆一灰溜溜地举着白旗向郑成功投降。1662年2月1日,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被荷兰占领38年之久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在台湾设立了行政机构,并积极从事经济建设。他下令将所谓“王田”一律改为官田,让农民耕种,颁布了屯田令,命所有官兵“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一方面解决了军粮问题,一方面开垦了大量荒地。郑成功向高山族人民传授了耕种技术,使台湾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郑成功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将台湾的物资运往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使台湾社会经济逐渐繁荣。

    郑成功收复台湾1年以后,病故于台湾,此后他的儿子郑经在台湾经营了19年。

    时空隧道

    (1)你能描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始末吗?

    (2)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明朝艺苑奇葩

    明代在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小说。明朝初年,小说在传奇、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嘉靖、万历年后,资本主义开始在某些地区和领域萌芽,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一批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应运而生,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一说浙江钱塘人)。罗贯中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王朝建立后,他开始从事小说创作。《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结合民间传说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的。

    此书描写了自东汉到西晋共97年间发生的故事。罗贯中将头绪纷乱的历史编纂成情节生动的小说,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孔明、关羽、张飞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后人称《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有三绝: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在战争中,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为戏剧、评话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与《三国演义》同时问世的另一部小说是《水浒传》、《水浒传》的作者是出生在江苏兴化的施耐庵。

    《水浒传》描写了发生在宋代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失败以后,民间长期流传着有关这支农民起义军的故事,例如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等,有的被编成戏剧,有的被编成话本。施耐庵对这些故事非常感兴趣,于是搜集这些故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李逵勇猛刚直、林冲忠鲠淳朴、石秀机警伶俐、武松仗义刚烈、宋江妥协动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代中叶,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后,又一部小说问世,那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他特别喜爱读神怪小说,又喜爱搜集民间故事。日积月累,他便创作了神魔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猪八戒等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唐朝年间,僧人玄奘立志赴天竺(印度)取经。玄奘从长安出发,远走数万里,历时17年,经历了无数磨难,终于取得真经六百余部。唐朝年间便有许多关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宋、元年间,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评话、西游记杂剧等作品,吴承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鲜明。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尤为人民所喜爱。孙悟空勇敢、机智、刚毅、乐观,嫉恶如仇,明辨是非,富于反抗精神。猪八戒则憨厚、贪吃、懒惰,具有浓厚的市民习气。

    除《三国》、《水浒》和《西游记》外,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一部暴露性的写实小说,这就是《金瓶梅》。《金瓶梅》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兰陵(今山东峰县)笑笑生。《金瓶梅》全书100回,以《水浒》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为基础,描写了一方恶霸西门庆糜烂丑恶的家庭生活。

    《金瓶梅》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涉及到明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犹如一部形象生动的明代社会生活画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明代著名的小说还有短篇的结集“二拍”和“三言”。

    “二拍”是凌蒙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是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三言”中的许多故事都是流传在民间的名篇,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这些故事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侧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时空隧道

    (1)小说历来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样式,为什么到了明、清却得以大放异彩?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康熙帝削藩

    清军入关以后,遭到汉族的顽强抵抗。清政府于是对汉族官员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对投降清军的汉族官员赏以高官厚禄。“藩”是指封建王朝时期王的属地,“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原本是明朝边将,投降清军后,先后为清廷南征北战,为清政府立下汗马功劳。清政府在北京建立政权后,他们被封为王,享有很多特权。

    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贵州,平南王尚可喜驻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守福建。这三藩各自拥有重兵,专横跋扈,割据一方,其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临终时立第三子玄烨为帝,即康熙帝,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共同辅政。

    康熙皇帝亲政数年,深知三藩的威胁乃心腹之患。三藩不仅拥有独立的军队,还享有独立的财权。除朝廷每年拨给两千多万两饷银外,朝廷还不能征收三藩所在省的财政收入,户部也不能稽核他们的财政开支。三藩甚至掌握独立的官员任免权。以前鳌拜掌握朝政大权时,一直放纵三藩,使朝廷对撤藩、护藩意见不能一致。鳌拜死后,整治三藩的事,就被放上了康熙皇帝的议事日程。

    吴三桂表面上大修宅院,网罗美女,给人以纸醉金迷、胸无大志的感觉,暗地里却加紧操练兵士,修造战舰,购买武器、战马,伺机造反。靖南王耿精忠也心怀鬼胎,日日做梦想当天子。平南王尚可喜则年老多病,儿子又不争气,在百般无奈之下,准备告老还乡。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四月,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告老回辽东老家,同时请求让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康熙皇帝立即恩准让尚可喜还乡,但不准许他儿子继位,打算趁此机会让他们撤藩回原籍。吴三桂和耿精忠听到这个信息后坐立不安,为了试探皇帝的真实意图,两人分别上书,要求撤藩回乡。

    奏章送达朝廷后,整个朝廷议论纷纷。但年轻的康熙皇帝早已胸有成竹,特诏批准。康熙说:“吴三桂蓄谋已久,不赶快解决,必将成为大患。撤藩他们要反,不撤藩他们也要反,反正他们迟早都要反,我们不如先发制人!”

    吴三桂弄巧成拙,恼羞成怒,表面上恭恭敬敬奉诏行事,暗地里派人封闭了进出云贵的所有要隘,只能进不能出,封锁消息,同时派人与耿、尚密谋。前往督察的傅达礼见吴三桂找借口拖延时间,毫无撤藩回乡的意思,就想回去向皇上禀报。谁知他只走了一百多里,就被吴三桂的手下捉了回来。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要“伐暴救民,顺天应人”,公开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耿精忠反叛。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尚之信接受吴三桂册奉的“招讨大将军”封号,参加反叛。

    三藩作乱,人多面广,举国震惊。朝廷中的一些官员甚至做了逃难的准备。康熙皇帝却表示对三藩要坚决镇压,绝不手软,并决定以打击吴三桂为重点。吴三桂率军北上,一路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于是,狂妄地要求康熙划长江以南土地给他,以“裂土罢兵”。康熙皇帝毫不动摇,准备御驾亲征。在康熙皇帝的指挥下,清军打败了王辅臣、耿精忠,削去了吴三桂东西两翼,又招降了吴三桂水师将军林兴珠。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见大势已去,终于抛开“反清复明”的假面具,在湖南衡山祭天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吴三桂下令改衡州为定天府,建朝房百余间,开始了荒淫无度的帝王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五个月功夫,吴三桂一病不起。

    吴三桂死后,吴三桂13岁的孙子从云南来衡州继位,改元洪化。在清军的围攻下,吴三桂小朝廷不久即放弃衡州,退回云南,最后逃至昆明。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皇帝令清军分三路进军云贵。次年十月,小朝廷的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三桂的孙子服毒自尽。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了。

    时空隧道

    (1)三藩是清初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它是怎样产生的?

    (2)三藩的存在对清朝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康乾盛世

    皇太极建立了清王朝,他的儿子福临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即顺治帝。此后十几年中,清朝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稳定了统治秩序,满汉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社会局势日趋稳定,社会经济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顺治是个短命的皇帝,24岁便得天花死去,临终前,立第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1661年,还不到8岁的玄烨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皇帝。康熙在位61年,他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开创了康乾盛世。

    康熙帝聪明早慧,5岁起就开始读书。他对汉族封建文化非常推崇,尤其对儒家经典钻研得很深。此外,他对自然科学也有所涉猎。他还爱好骑马、射箭、打猎,练就了强壮的体魄和精湛的武艺。

    康熙即位时年幼,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个异姓功勋大臣辅政。然而,四大臣协商辅政的局面不久便被打破,大权逐渐落到鳌拜手中。

    康熙六年(1667年),年已14岁的康熙帝宣布亲政,他迅速果断地铲除了鳌拜及其党羽,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康熙亲政后,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当务之急的治国大事,写在宫中的柱子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1673年,康熙果断地下了撤藩令,三藩之乱爆发。20岁的康熙从容不迫,指挥若定,亲自担任平叛的总指挥,调度全局,用了8年时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藩基本平定后,康熙接受了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决定乘郑氏集团内乱之机用武力收复台湾。他力排众议,任郑成功旧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1683年,施琅率兵出发,澎湖一战,清军顺利开进台湾,郑氏集团表示降服。至此,台湾收复。

    康熙一生励精图治,政绩很多。他亲政后不久,就迅速扭转了辅政时期政策倒退的趋势,展现出振奋有为的新气象,使清朝的“康乾盛世”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康熙十分重视国家的完整统一。收复台湾后,又在雅克萨一举击败沙俄侵略者。经谈判后,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北边界。他还率军亲征,平定了为时10年的噶尔丹叛乱,巩固了西北边疆。从此,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清王朝基本上实现了安定、统一,为“康乾盛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康熙在位61年,他死后,四子胤禛即位,就是雍正帝。雍正登基后,可谓勤勤恳恳、励精图治。他整肃吏治,大刀阔斧,处理奏章,不分早晚。雍正在位13年,批阅的谕旨有万余件,朱批有数百万字。雍正积劳成疾,最后中风而死。

    雍正死后,25岁的乾隆即位。乾隆在位60年,当太上皇3年。在康熙和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乾隆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乾隆多次下令减免正赋杂税,革除弊政,严惩贪官,打击朋党,同时大兴文字狱,控制思想。乾隆朝鼎盛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南京、杭州、苏州三个官办的丝织局拥有织机1863张、机匠5512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而民间自办的丝织业则数倍于此数。在这个时期,不仅国内商品市场兴旺,与海外的贸易也呈逐渐上升之势。

    乾隆皇帝自幼习武,马上功夫非常好。他重视部队训练,对将士的军事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乾隆踌躇满志,晚年写诗自诩“十全大武扬”,因此自称“十全武功”、“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是指他在位期间打了十次胜仗。这十次胜仗是:两次平定准噶尔叛乱、两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一次平定回部叛乱、一次镇压台湾人民起义、一次征服缅甸、一次征讨安南(今越南)、两次降服廓尔喀(今尼泊尔)。在对邻国的战争中,清军大获全胜,均以邻国纳贡而告结束。

    乾隆曾6次下江南巡视,除检视河工外,还谒明陵、祭孔庙、察民情、免钱粮,对一向多事的东南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在民间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时空隧道

    (1)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有作为的皇帝,你能简单说说他们的文治武功吗?

    (2)康熙、雍正、乾隆都非常注重集权,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