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允除董卓

    东汉末年,经历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党锢之祸后,已呈末世景象。184年,张角发动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汉朝政权也已名存实亡。189年,灵帝死,幼主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并州牧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拥立刘协为汉献帝,把持朝政,朝廷陷入混乱之中。董卓在朝中肆无忌惮地作恶,朝野上下,人人切齿。连司徒王允也忍无可忍,他决心除掉董卓。

    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今属山西)人,位至司徒,代理尚书令。王允意识到,如果不除掉董卓,人人自危,因而下定了决心。董卓控制着兵权,平日里侍卫前呼后拥,又有武艺高强的干儿子吕布当贴身保镖。王允曾想用谋杀的手段,但没有成功。

    据《三国演义》介绍,王允不能力敌,只能智取。他决定用美色使其父子反目,借吕布之手杀董卓。于是,王允在自己府上挑选了一个年方十六、长得如花似玉的姑娘,名叫貂蝉。王允将自己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貂蝉,请她相助,貂蝉答应了。

    次日,王允依计将吕布请到府中,盛情款待以后,吕布已有几分醉意。这时,王允唤出貂蝉为吕布轻歌曼舞助兴。吕布见貂蝉貌若天仙,顿时魂不守舍。王允见状,趁机说:“这是我的干女儿,将军如果不弃,愿嫁给将军为妻。”吕布求之不得,高兴得当即磕头行礼,允诺备齐了聘礼后前来迎娶。

    隔了几日,王允又找个借口将董卓请到家中喝酒。宴饮中也让貂蝉出来劝酒助兴,董卓果然也被貂蝉迷住了。王允道:“董太帅喜欢貂蝉,是她的福分,太师若不嫌弃,就请带她回府吧。”董卓喜不自禁,不等酒席散尽,就带貂蝉回府了。

    董卓一走,吕布便来质问王允。王允故意说是董卓将貂蝉带回府中,选一个吉日良辰给吕布和貂蝉完婚,吕布听了转怒为喜,高高兴兴地走了。

    哪知道一连过了几天,董卓根本不提为吕布完婚之事。吕布一打听,原来董卓已娶了貂蝉,吕布恨得直跺脚。貂蝉背着董卓悄悄地告诉吕布,是董卓强迫她嫁给他,一面又对董卓说:“吕布经常来戏弄我,太师,您可要为我做主啊!”这样一来,吕布和董卓为了貂蝉,矛盾激化。王允见时机成熟,就把吕布请到家中,连激带劝,直说得吕布动了杀心。

    儿天以后,王允借口皇上有病,派人去清太师回朝议事。董卓回到长安,仍让吕布紧跟护卫。当他带领卫队走到北掖门时,按规定只能有少数亲信相随。正走着,亲信李肃霍地抽出尖刀,回身向董卓胸膛就刺,董卓抬脚将李肃踢倒,因用力过猛,自己也倒在车上。董卓便大喊:“我儿奉先在哪里?”吕布早已站在眼前,未等董卓回过神,已一戟刺穿了他的喉咙。

    王允经过长期策划,终于把董卓除掉了,老百姓们无不欢欣鼓舞。

    时空隧道

    (1)王允是怎样利用“美人计”加“反间计”除掉董卓的?你能具体说说吗?

    (2)诛灭董卓,能对挽救衰败的东汉王朝起到作用吗?

    三顾茅庐

    董卓被除掉之后,汉献帝又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袁绍决战于官渡,大胜,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当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时,刘备却仍依附在荆州刺史刘表门下。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相传是汉皇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但家境窘困,与母亲织席贩鞋为生。东汉末,在富商资助下,他招兵买马,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同床而寝,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后来,刘备带着关、张二人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起几落,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刘备起事二十多年却屡遭挫折的经历,使他求贤若渴。他到荆州后,就四处奔波寻求精通战略的贤才。一天,一个叫徐庶的名士投奔他。刘备见他机敏忠诚,便请他担任军师。徐庶却向他举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一听有这样的奇才,喜不自胜,于是就带关羽、张飞去隆中拜请诸葛亮。

    这一天,风和日丽。刘备一行来到隆中,只见草木翠绿,流水潺潺。他们寻访到了卧龙岗诸葛亮的茅屋,刘备亲自上前敲门,隔了半晌,才见一个书童来应门,说:“先生今早出去了,踪迹不定,归期也不知道。”刘备很失望,嘱咐书童说:“如诸葛先生回来,请转告他,刘备前来拜访。”

    回到新野后,刘备天天派人打听隆中动静。过了不久,使者回报说:“卧龙先生已回来了。”刘备很高兴,传令备马。正值冬天,北风凛冽,天上又飘着雪花,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赶往隆中。张飞不满地说:“一个小小的山野村夫,哥哥何必亲自前往,派个人叫来不就行了。”刘备责备道:“卧龙先生是当今奇才,岂能随便叫来?我冒着风雪前去请他,正是为了让孔明先生知道我的诚意啊!”

    谁知,这一次他又扑了个空,诸葛亮与友人外出闲游去了。刘备只好给他留了一封信,以表敬慕之意。

    转眼已到新春。刘备打听到诸葛亮确实在家,就让关羽、张飞作陪,三赴隆中。这次不用说张飞,连关羽也不愿去了。刘备训斥道:“你们知道周文王与贤人姜尚的故事吗?文王那么器重姜尚,姜尚才一心辅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灭殷大业啊。我们还是快去吧!”这一次,为了表示敬意,离诸葛亮的草屋还很远,三人就下马步行。快近茅庐时,三人碰见书童,说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没敢惊动,三人在草屋的台阶下足足等了两三个时辰。等诸葛亮醒来,小书童才进屋禀报。

    诸葛亮立即出门迎候。刘备这才见到了诸葛亮,并向他请教天下时局。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和谦恭所感动,便毫无保留地向刘备分析起天下大势:“自董卓作乱,天下豪杰群起。曹操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力弱小,但曹操却打败了袁绍,他胜在以智取胜。如今曹操兵多将广,又挟持汉帝,不可与他争夺天下。孙权呢,占有长江之险,老百姓都顺从他,有才能的人也都投奔他,对他只能联合。总之,要联孙抗曹。”

    诸葛亮又道:“荆州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北有汉水、沔水,南通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个战略要地,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将军,您是否有意图取呢?况且益州号称‘天府之国’,将军可凭借它成就大业啊!”

    刘备听罢这一番精辟的见解,茅塞顿开,心悦诚服。他诚恳地邀请诸葛亮辅佐自己成就大业。诸葛亮久闻刘备英名,又见他是个做大事之人,便慨然应允。从此,诸葛亮用他全部智慧和才干辅佐刘备,帮助刘备称雄一方。

    时空隧道

    (1)刘备是怎样请到“万古云霄一羽毛”的诸葛亮的?

    (2)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着眼于天下大局,为刘备制定了发展战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你能详细说说诸葛亮的计划吗?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的大军直逼荆州,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大败刘备。刘备只好从小道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危急关头,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共商联盟破曹大计。

    孙权见曹军来势凶猛,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渚葛亮对他说:“现在曹操已破荆州,威震四海。将军您应该量力而行。如果您觉得东吴之兵能与曹操抗衡,不如早与他绝交,倘若不能,何不收起兵甲,面向北方侍奉曹操?”孙权听了很生气,反唇相讥:“刘备为什么不投降?”诸葛亮道:“刘将军是汉朝宗室,英才盖世,焉能卑身世人呢?”孙权被诸葛亮的激将法激怒,说:“我不能举江东之地和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诸葛亮探明了孙权的态度,便耐心分析:“刘将军虽在长坂新败,但还有水军两万人。曹军远道而来,已精疲力竭。况且曹军不习水战,荆州军队刚刚降曹,内心不服。孙将军若与刘将军齐心协力,打败曹军,就在今日。”孙权听了,转怒为喜,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就在此时,曹操派人送来战书,把自己20万军队说成了80万,扬言要和孙权决一雌雄。曹操的恫吓,使东吴众谋士大惊失色,纷纷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和周瑜坚决表示要战。孙权听从了周瑜的主张,决心抗击曹军。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人马,与刘备水军汇合,共同抗击曹军。

    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相遇。初次交锋,曹军吃了败仗,退到长江北岸,与驻扎在南岸的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这时,曹军不服南方水土,已发生疫病。况且,北方士兵不习水性,在船上受不了风浪的颠簸,战斗力大减。于是,曹操命人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以减少船身的摇晃。

    老将黄盖向周瑜献计说:“曹军船舰首尾相连,我们可用火攻打败他们。”周瑜采用了黄盖的计谋,两人又商定了诈降之计,让黄盖假装投降,找机会接近曹营,实施火攻。曹操对黄盖的诈降,开始时有些怀疑,但又觉得黄盖讲得合情合理,于是,双方约定了前来投降的日期和暗号。

    到了约定的那天,黄盖准备了十艘大船,上面堆满干柴、芦苇,浇上油脂,再盖上帷幕,插上约定的旗号。同时,他又在每艘大船后面,系着十只轻便小舟。黄盖带领着士兵,驾着这些大战舰,向北岸驶去。

    当时,正刮着东南风,战舰扯起布帆,行驶如飞,战船很快过了江心。等到距曹军的水寨不远了,黄盖令军士一齐点火,然后跳上了尾随的小船。顿时,10艘大船烈焰冲天,箭一般地射向北岸。曹军的船只都被铁索联结,无法解开,一齐燃烧起来。火借风势。曹营的水寨很快就淹没在火海里。大火又蔓延到江岸上,曹军几十万人马乱成一团,很多人被烧死了,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孙刘联军乘势猛杀过来,曹军抵挡不住,被杀得人仰马翻。曹操带着几千残兵败将,逃回北方去了。

    时空隧道

    (1)人数不足五万的孙刘联军却打败了二十余万众的曹军,你认为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2)赤壁之战对三国的时局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七擒七纵

    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死,其子刘禅继位,改年号建兴。刘禅懦弱无能,蜀国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处理。

    这时,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刘禅继位不久,发动了叛乱。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向南中进发。

    诸葛亮认为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应以攻心为上。他率军来到南中,根据既定的安抚政策,制订了翔实的作战方案,并关照将士,作战时,对孟获只许生擒,不准伤害。

    孟获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和蜀军初一交战,就被诸葛亮没计活捉了过来。孟获心中悔恨不已,以为被汉人俘虏,必死无疑。谁知,诸葛亮却让人给他松了绑。为了改变他对蜀汉政权的偏见,诸葛亮命令军队列成阵势,亲自陪他观看,道:“孟将军,你看我这支军队如何?”

    孟获一点不领情,傲慢地说:“以前我不知虚实,所以吃了败仗。看了你们的营阵,不过如此。下次再战,我一定能取胜。”诸葛亮笑着摆摆手:“那好吧,我这就放你走。你回去整顿兵马,咱们再见个高低吧!”

    孟获回去后,发誓一定要雪耻。他挑了一支精锐的部队,当天晚上就来劫营。孟获的队伍来到蜀营前,见四周静悄悄的,孟获暗自高兴,他一扬刀,士兵们就举着火把冲进了营寨。哪知营寨内空无一人,没等他回过神来,蜀兵已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孟获又当了俘虏。

    士兵把孟获押了上来,诸葛亮说:“这次你被我活捉,该服气了吧?”孟获一扭脖子,生气地嚷道:“这根本不是作战,而是上了你的当。如果真刀真枪干一仗,我被你捉住,才心服呢。”诸葛亮笑道:“来人,给他松绑。”接着又好酒好肉款待了孟获,还让他把俘虏带走,连兵器也一一奉还。

    孟获回去后,不敢再鲁莽进攻。他带着队伍退到泸水南岸,造了土城、土垒。他得意地对部下说:“诸葛亮率军跑到南方,水土不服,现在又是盛夏,瘟疫流行,汉军无法在此久留。我们有泸水阻拦他们,又有土城、土垒,汉军插翅也飞不进来。”

    诸葛亮带着蜀军来到泸水岸边,留下小部分士兵,在岸边吸引孟获的军队,再兵分两路,在泸水的上游和下游水流缓慢处,悄悄地渡河,从两边包围过去。孟获军队毫无准备,未来得及抵抗就全部当了俘虏。

    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把他放了回去。

    像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共有七次。孟获说:“丞相对我七擒七纵,这是自古没有的事啊。丞相如此厚待我,我再要反,可就不知羞耻了。”那些部落首领也一起跪下谢恩,道:“丞相的恩德我们永世不忘。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设宴招待了他们,还让孟获作为首领,管理他原来的地区。以后,南中一带少数民族与蜀汉相安无事,各民族之间相处和睦。

    时空隧道

    (1)诸葛亮用什么方法平定了南中?

    (2)可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仔细体会诸葛亮的高绝智计和人格魅力。

    邓艾奇兵灭蜀

    南中地区稳定后,诸葛亮从228年起,进行了5次北伐,史称“五出祁山”。234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兵屯五丈原。魏将司马懿以逸待劳,坚不出战。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仅剩的一点元气也耗竭丧尽了。

    景云四年(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为捞取政治资本,命将军邓艾与诸葛绪各领兵3万,钟会领兵十几万,兵分三路,进攻蜀汉。

    魏军进攻的消息传到蜀汉,蜀汉一片惊慌。蜀汉当时的大将是姜维,他自知无法硬拼,决定集中兵力防守剑阁。剑阁又叫剑门山,由小剑山和大剑山相连而成,是入川的唯一通道,山高路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峻的山势成为姜维天然的防御工事。

    钟会带兵开到山下,接连攻打数月,毫无进展。军中粮草渐少,后援供应又跟不上,钟会正想领兵返回,邓艾率部赶到了。邓艾见蜀军主力汇集在剑阁防守,而剑阁山势十分险要,强攻肯定不能得手。邓艾想,能不能另辟一条道路呢?经过一番寻访,邓艾获知在剑阁之西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小道,大喜,于是带领精兵悄悄地从剑阁西面沿阴平小道往南进军。

    阴平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当年汉武帝征夷时,曾开凿了小道,由于山高路险、人烟稀少,那条荒废的小道不为人注意,连蜀军也不设防。

    邓艾身先士卒,亲自探险开路、填沟架桥,如此行了数百里,蜀军丝毫没有察觉。接近江油时,邓艾走到一处悬崖边上,这时他们所带的粮草已所剩无几,将士们个个精疲力竭,士气大挫。如何从悬崖下去呢?邓艾当机立断,他身裹毡被,竟往山下滚去。将士们见主将如此,于是也滚的滚、爬的爬,攀着树枝一直到达山下的江油。

    驻守在江油的是蜀将马邈,马邈万万没有想到魏军突然从天而降。当魏兵围逼江油城时,马邀甚至来不及抵抗就投降了。邓艾一举取得江油,下令乘胜追击,直奔绵竹。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奉命据守涪城,被邓艾军击败后,退守绵竹。邓艾写信给他,劝他投降。邓艾说:“如果你肯投降,当推荐你为琅琊王。”诸葛瞻看了信后怒发冲冠,杀了来使,摆开阵势迎战。双方经过一番激战,蜀军大败,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双双战死。

    邓艾夺下绵竹,一鼓作气直取成都。刘禅生性懦弱,又无主见,在光禄大夫谯周劝说下,决定降魏。刘禅率领太子和诸王大臣六十多人,自己反缚双手,让人抬着棺材,出城到邓艾军前投降。刘禅又派人到前线,命姜维等人投降。姜维等将士得知了这个消息,伤心不已,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向钟会投降。

    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与刘禅共饮,席问特意为刘禅演奏了蜀地歌舞。蜀汉老臣听到蜀地歌舞,想起亡国之恨,不觉老泪纵横。安乐公刘禅却看得兴致勃勃,十分安乐。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邓艾以奇兵灭蜀,是军事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战例。但他灭蜀后居功自傲,结果后来被钟会告以谋反,糊里糊涂地送了性命。

    时空隧道

    (1)邓艾是怎样用奇兵大败蜀军的?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乐不思蜀”的刘阿斗?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司马懿的儿子。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即位。魏明帝短命,临终托孤,命司马懿与皇族大臣曹爽共同辅佐少帝曹芳。

    曹爽想独揽大权,有意架空司马懿。司马懿于是装病,骗过了曹爽。曹爽一次外出祭陵,司马懿率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发动兵变,杀了曹爽。魏国政权表面上仍然在魏少帝曹芳之手,但实际上已被司马懿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司马懿与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魏国成了说一不二的人物,魏少帝心里恨透了他们父子三人,却又无可奈何。不久,司马懿死,他的职务由司马师继任。司马师的手腕比他父亲更胜一筹,看到谁不顺眼,立马就杀掉谁,弄得朝臣人人自危。魏少帝准备撤除司马师兄弟的职务,可是司马师抢先一步,利用手中的权力逼迫皇太后废了少帝曹芳,另立曹髦为帝。

    不久,司马师病死,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司马昭上台以后,专横跋扈,较司马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髦名为皇帝,实际上是司马昭的傀儡。有一天,曹髦对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说:“爱卿,朕的日子实在难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朕要讨伐他!”王经连忙下跪说:“陛下,司马昭大权在握,我等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否则大祸临头!”曹髦意志已决,恨恨地说:“朕要与他拼个鱼死网破!”曹髦前脚刚走,三个大臣中就有两个偷偷给司马昭通风报信去了。曹髦手持一柄宝剑,乘着御车,率领了一批宫中太监和贴身侍卫向司马昭家中杀去。司马昭在家中闻讯后,根本不当一回事他手捻胡须,问左右:“谁去把他处理了?”一个叫贾充的人自告奋勇,率了一队士兵前去迎战。两军交锋,因为一方由皇帝亲自指挥,贾充的手下未免有点胆怯,稍一交手,即准备后撤。手下问贾充:“咱们是真打还是假打?”贾充气哼哼地喝道:“这还用问吗!”贾充这一说,手下胆子壮了起来,于是吆喝着一拥而上,竞将曹髦一枪挑下车来,曹髦当即气绝身亡。

    司马昭见状,假传圣旨,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给曹髦加上许多罪名并将其废为平民。这么一来,杀皇帝的罪名就大大减轻了。司马昭随便找了一个人,指为凶手,将他杀了。一场杀害皇帝的宫廷政变就这样被司马昭轻轻掩饰过去。

    司马昭杀了曹髦以后,在皇室中随意找了一个15岁的孩子曹奂即位,这就是魏元帝。司马昭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继续我行我素。魏国已经成了司马家的天下。

    司马氏父子早有代魏自立的野心,他们一个比一个走得远,一个比一个露骨,尤其是司马昭,所以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司马昭清除了政敌,争取了名士,代魏自立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264年,司马昭称晋王,立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司马昭没有来得及即位便死去,曹奂被迫“禅让”,司马炎称帝,即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时空隧道

    (1)试着说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典故的由来。

    (2)司马氏建立西晋,终结了三国时代,回顾前面的故事,说说你最喜爱哪位三国人物?

    石崇斗富

    西晋的国都设在洛阳。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之中已只剩下了东吴。东吴此时已经衰落,末代皇帝孙皓残暴无比,使得民怨沸腾。279年,晋武帝发兵二十多万,兵分三路,进攻东吴,东吴灭亡。近百年的三国分裂局面结束,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晋武帝统一全国以后,整天沉湎在荒淫无耻的生活里,朝廷上下也随之争富摆阔,一时蔚然成风。当时,京都洛阳里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一个是后将军王恺,一个是掌管禁军的中护军羊琇谁也说不清这三人究竟谁最富有,石崇有心与他们比一比。

    有一次,石崇听说王恺家里的厨子洗锅用饴糖水,石崇马上下令,让自己家的厨子把石蜡当柴烧。这件事情一传开,京都里的人都说,石崇有气派。

    王恺比输了,心里不服气,在自己家的¨前以紫丝编成围帐,绵延至郊外,长达40里,一时轰动了京都。百姓扶老携幼,争相观看这天下少有的奇景。石崇闻讯后,夹在人群里看了看,回到家里立即下令家人以珍贵的彩缎编成围帐,绵延50里。于是这一次比富,王恺又输了。

    王恺觉得很没面子,上朝的时候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见王恺面有忧色,关切地问道:“舅父大人为何不开心?”王恺告以缘由,晋武帝听了乐得开怀大笑,连连说:“有趣,有趣,比得好!”晋武帝又安慰王恺说:“舅父大人不要烦恼,朕有一件宝物赐予你,定将石崇比下去!”晋武帝命人抬出一株足有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一见,立即眉开眼笑,如此高大的珊瑚树人间罕见,这一次定能将石崇比下去。

    于是,王恺特意在家设宴,请石崇和一些王公大臣吃饭。酒足饭饱以后,王恺得意地对众人说:“我有一件宝物,平日轻易不示人,今天来的各位都是我的好友,请各位观赏一番如何?”众人说好。

    王恺命侍女将珊瑚树抬出来,在烛光的照耀下,珊瑚树显得格外美丽。众人“啧喷”称奇,说:“好一件宝物,今天真是开了眼界!”

    众人正在对珊瑚树评头论足之时,石崇阴沉着脸,将一支铁如意对准珊瑚树砸了过去,珊瑚树顿时粉身碎骨。众人大惊失色,认为石崇斗不过王恺,恼羞成怒了。王恺一看心爱的宝物粉身碎骨,急得满脸通红,说:“你、你,斗我不过,就砸我的宝物!”石崇冷笑着说:“王大人,这样的玩艺儿也算得上是宝物?你太糊弄人了!”王恺气急败坏地说:“我不管,你今天不赔给我,休想出我的家门!”石崇微微一笑,吩咐家人说:“去,将库房里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大人挑选!”

    不一会功夫,家人搬来了几十株形态各异的珊瑚树。王恺和众官员的眼睛看得都发直了:只见从石崇家搬来的珊瑚树一棵比一棵高大,最高的竟有三四尺高。像王恺那样两尺来高的珊瑚树,石崇竟有几十株。通过这一次比富,王恺彻底认输了。大家公认石崇是洛阳、也是全国的首富。

    时空隧道

    (1)豪门比富,晋武帝不但不以为然,反而认为这是国富民强的象征。你认为呢?

    (2)石崇作为一个臣子,家里的珍宝居然比国库还多,你认为这些珍宝钱财都是从哪里来的?

    八王之乱

    晋武帝即位后,为了稳固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封了27个同姓王。晋武帝认为,万一朝廷有事,他所封赐的同宗亲戚们会一呼百应,谁知却因此埋下了祸根。晋武帝死后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

    晋武帝的次子司马衷从小就是一个白痴,只因晋武帝宠幸他的生母——皇后杨艳,9岁就被立为皇太子。朝中大臣多次对晋武帝婉言相劝,认为这个白痴太子当不好皇帝。虽然晋武帝自己也曾有过担心,但是始终没有下令废除太子,反而重用皇后的杨氏家族。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晋武帝死,杨皇后伪造遗诏,其父杨骏以太傅身份独自“握大权,辅弱主”。白痴太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

    有一年,全国各地闹灾荒,饿死了不少人,有人向晋惠帝奏报,晋惠帝惊讶地说:“让他们吃点肉粥就不会饿死人了!”大臣们听了,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全国上下都知道皇帝是白痴,一些心怀鬼胎的人开始活动了。

    司马衷即位后,军政大权落到杨太后的父亲杨骏手中。杨骏用阴谋权术,排除异己,引起皇后贾南风与晋宗室的强烈不满。

    贾皇后不甘心让杨骏掌权,就暗中联系宗室诸王,让他们进京除掉杨骏。诸王早已心怀鬼胎,楚王司马玮一接到诏书,马上进了京城。贾后以惠帝名义下诏,宣布杨骏谋反,在皇宫卫队的配合下,司马玮杀了杨骏,并灭了他的三族,其他凡是依附杨家的官员也都掉了脑袋。

    贾皇后除掉杨家势力后,为稳定大局,召汝南王司马亮入朝辅政。司马亮也是喜欢掌权的人,暗中谋划着夺取司马玮的兵权。贾皇后感到诸王难以控制,便生出了除掉诸王的想法。她先让惠帝下诏,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全家,接着又以司马玮擅杀朝廷重臣的罪名,将司马玮处死。这样,贾后就夺取了西晋的全部大权。

    惠帝所立的太子并非贾后所生,贾后一心想除掉他,以确保自己能独揽大权。她设计废掉了太子,并且派人将他毒死。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宗室群情激愤,以贾后篡夺司马氏天下为名义,起兵讨伐贾后。赵王司马伦当即领兵入官,派齐王司冏同废掉贾皇后,接着又将她毒死。之后司马伦耍了一回“禅让”的把戏,他软禁了惠帝,夺来玉玺,自称为帝。

    在许昌镇守的齐王司马冏,听说赵王司马伦当了皇帝,非常不满,他向各处发出讨伐司马伦的檄文,号召大家共同起兵。成都王司马颖、河问王司马颙也有夺取政权的野心,他们和齐王司马同联合起来,攻杀了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进入洛阳后,独揽大权,沉湎酒色。长沙王司马义乘机起兵发难,司马颖、司马颙互相声援。司马冏与司马乂打了几年后,兵败被杀。司马乂乘机入朝辅政,控制了朝政大权。司马颙与司马颖自然不服气,于是联合起来,大举进攻洛阳。正当他们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在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用火烧死了司马义,司马颖就乘机进入洛阳,掌控了朝政。

    东海王司马越认为自己杀司马义有功,却没捞到半点好处,很不甘心,就假借惠帝的名义,起兵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挟持着惠帝,到了长安。长安是在河间王司马颐的掌握之中,他看司马颖势弱,就排挤司马颖,把惠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独揽了朝政大权。

    永兴二年(305年)七月,司马氏诸王共推兵败逃回东海的司马越为盟主,起兵攻打长安,河间王司马颙兵败,逃亡山中。次年,司马越奉惠帝回洛阳。这一年,东海王司马越杀死成都王并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这就是晋怀帝。

    在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中,8个诸侯王被杀了7个,西晋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此后,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乘乱进攻中原,西晋王朝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时空隧道

    (1)参与“八王之乱”的都有哪些同姓王?他们之间是如何彼此争斗取代的?

    (2)引发“八王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陶潜归隐

    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祖上世代为官,曾祖父是陶侃,在东晋前期立过大功,曾掌管过八个州的军事。不过到了陶渊明那一代,家道已经中落。陶渊明小的时候喜欢读书,有“济世救民”的志向,又很仰慕曾祖父陶侃,也想干一番事业。

    陶渊明到了29岁后,才在别人的推荐下,陆续做了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他看不惯官场逢迎拍马那一套,在仕途中辗转了13年之后,一腔热情便冷了,决心弃官隐居。

    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让人把衙门的公田全都种上做酒用的糯稻?他说:“我只要常常有酒喝就满足了。”他的妻子觉得这样做可不行,吃饭的米总得要有啊,就坚决主张种粳米稻。争执来,争执去,陶渊明让了步:200亩公田,用150亩种糯稻,50亩种粳米稻。陶渊明原想等收成一次再作打算,不料刚过两个多月,郡里派督邮了解情况来了。县衙内有一个小吏,凭着多年的经验,深知这事马虎不得,就劝陶渊明准备一下,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不愿为了五斗米的薪俸,就这样低声下气向人献殷勤。”他当即脱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门,回老家去了。

    陶渊明回家以后,下田干起了农活,起初,只是趁着高兴劲儿干一点。到后来,经济上的贫困逼得他非把这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不可,干得就比较辛苦了。他经常从清早下地,直到天黑才扛着锄头、踏着夜露回来。

    此后,陶渊明创作了许多劳动诗篇,获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可见,他与农民很有共同语言。同时,他还写出了封建时代农民的某些要求和愿望,晚年写作的《桃花源记》就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

    《桃花源记》是个虚构的故事,反映了当时饱经战乱的人们希望过安定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生活,为人们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与农民的关系很好,对那些达官贵人却是另一副样子。在他55岁那年,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派人来请他到官府里叙谈。谁知陶渊明理都不理来人,让他碰了一鼻子灰。后来,王弘想了一个办法,让陶渊明的一个老熟人在他常走的路上准备好酒菜,等陶渊明经过时把他拦下来喝酒。陶渊明一见酒,果然停了下来。当他们两人喝得兴致正浓的时候,王弘摇摇摆摆地过来了,假装是偶然碰到的,也加入了一起喝酒。这样才总算得以结识了陶渊明。

    几年后,东晋的一代名将檀道济到江州做刺史。他上任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陶渊明,劝说陶渊明出去做官,并要送给他酒食,都被陶渊明回绝了。当时在那一带隐居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两人。他们同陶渊明合称“浔阳三隐”。事实上,这两个人与陶渊明并不相同,他们都很有钱,且与当官的交往密切。这些人只不过想以“隐居”为进身之阶罢了。

    时空隧道

    (1)三国两晋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文人,除了陶渊明之外,你还知道哪些?

    (2)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你能举出他的代表作吗?

    孝文帝改革

    八王内乱期间,匈奴族开始向西晋发动连年进攻。316年,长安被攻陷,建立了52年的西晋王朝灭亡。西晋灭亡后,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割地称王,前后出现了16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是为晋元帝。晋元帝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晋安帝死后,东晋大将刘裕逼刚刚即位的晋恭帝让位。420年,刘裕即位,改国号为宋。东晋王朝在南方统治了104年,至此曲终人散。东晋灭亡以后的170多年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南朝先后有宋、齐、梁、陈4个朝代;北朝开始是由北魏统治,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北魏因长期遭受战乱,经济萧条。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面对北魏腐败的政治和落后的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中原的繁荣和富有,很早就吸引着鲜卑族的首领们。北魏的道武帝、明元帝都曾有过南迁的想法,可真要迁都,又谈何容易。鲜卑的贵族大多数满足于现有的生活,不赞成迁都,更害怕征战。孝文帝根据大臣们的心理,决定以南伐为由,达到迁都的目的。

    493年秋,孝文帝全身披甲,骑上战马,亲自率领三十多万人马从平城出发南下。那时候秋雨连绵,下了一个多月还不见晴,道路泥泞难走,行军困难。到了洛阳,孝文帝还是不让大家休息,仍旧披甲戴盔,下令继续行军。大臣们见状,跪在马下谏道:“陛下,道路难行。南下困难重重,请陛下三思。”孝文帝顺势说:“朕如此兴师动众,半途而废岂不让后人笑话!如果你们不想南进,那就把国都迁在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众大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孝文帝略一思考,又说:“这样吧,赞成迁都的站在左边,不赞成迁都的站在右边。”虽然多数大臣不赞成迁都,但因为能停止南进,不再吃苦受累,所以纷纷站到了左边。孝文帝微微一笑,完成了他的表演,北魏终于定都洛阳了。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决定对北魏原来的旧风俗进行改革。他下令: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服;禁止讲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话。孝文帝特别强调,凡朝中官员30岁以下不会说汉话者,一律降职或撤职。30岁以上者,逐步实行。

    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去鲜卑姓,他带头改掉自己鲜卑皇室的拓跋姓,改姓元。其他人改姓长孙、穆、奚、陆、贺、刘等。孝文帝又规定穆、陆等8个姓氏为国姓,国姓者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孝文帝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姓家族的联系。

    鲜卑贵族中的保守势力对魏孝文帝的改革始终抱有成见,他们的态度非常顽固。496年,鲜卑大贵族穆泰、陆睿不甘心改革的胜利,怂恿孝文帝的太子拓跋恂逃出洛阳,到平城建立一个与洛阳相抗衡的政权。这场武装叛乱很快被平息下去,拓跋恂被废,最后被赐死。499年,年仅33岁的孝文帝在南伐的归途中病死。

    时空隧道

    (1)北魏孝文帝是怎样移风易俗的?

    (2)读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陈后主亡国

    刘裕灭晋后,建国号宋,他就是宋武帝,在位时较有作为。宋朝30年间赋轻役稀,民殷国富,进入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此后逐渐衰弱,内乱频起。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在内乱中养成势力。479年,萧道成灭宋朝,建立齐朝。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502年,萧衍灭齐,建立梁朝。梁武帝好佛,相信佛祖托梦,接纳了西魏叛将侯景,结果被夺了江山。552年,梁朝大将陈霸先率领大军,消灭了侯景叛军。南梁王朝此时已经四分五裂。557年,陈霸先在建康建立了陈朝,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陈武帝。

    陈武帝建都建康时,北方的东魏、西魏已分别被北齐、北周替代。北方经过几年的征战,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周武帝死后。继位的周宣帝荒淫无道,北周逐渐走向灭亡。581年,周宣帝的岳父杨坚即位,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

    北方的动荡,给了南陈王朝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其社会经济在战乱后慢慢地恢复起来,也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了,如此一直传到了第五个皇帝陈后主手上。

    陈后主名叫陈叔宝,他即位后大兴土木,造起3座豪华的楼阁,给他的宠妃们居住。陈叔宝根本不懂国事,整日领着宰相江总、尚书孔范等一群腐朽文人,由妃子们陪着,在楼阁里喝酒赋诗。皇帝如此腐败,国库空虚,只得向老百姓搜刮。日增夜长的种种税款,压得老百姓们喘不过气。

    而隋朝逐渐强大,对南陈虎视眈眈。588年,隋文帝任命他的儿子晋王杨广为尚书令,总管平定南陈的战役。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带领隋军近五十二万人,从各方向建康汇集,大举攻打南陈。

    这时候,陈朝边将上书告急,请求派兵增援,陈后主一概不予理睬。仍然花天酒地,不思国事。

    589年,贺若弼的人马从广陵渡江,攻克京口,陈后主听到消息才开始害怕了,可惜大势已去。隋军很快就攻陷了建康城,陈后主只得自顾逃命了,两个宠妃见状,死死拉住陈后主不放。陈后主无法,拉着两个宠妃就跑,可是跑来跑去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这时候,隋军已经冲进王宫了。陈后主逃到后殿,见有一口井,仰天哭道:“天灭我也!”言罢,与两个宠妃跳入井中。谁知命不该绝,那口井原是个枯井,陈后主和两个后妃只是受了点皮肉之伤,陈后主暗自庆幸找到了一个藏身之所。

    隋军进宫后到处搜索陈后主未见,抓住几个太监询问,太监结结巴巴地说:“皇上好像投、投井了!”隋军在后殿找到了那口井,发现是口枯井,井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人,于是高声叫道:“井里有人吗?”没有声音。“没有人,我们就扔石头了!”陈后主一听要扔石头,连忙高叫:“别扔石头,让我们上来!”于是,陈后主和两个后妃被隋军从井里拉出来,成了隋军的俘虏。

    时空隧道

    (1)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你能具体说说它们彼此取代的先后顺序吗?

    (2)南朝将近三百年的士族统治,对中国南部的开发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