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传-祸不单行——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胞弟病丧军前,和悲痛不已

    和大权在握,其家族成员也在乾隆的庇护下风风光光。在和的家庭成员中,和与弟弟和琳的关系最为亲密,因为两人一起经历了少时的贫困与不幸,所以后来和发迹,和琳也官运亨通。

    和兄弟二人父母早亡,他们从小就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由于和年长,因此他很早就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两人长大一些之后,又一起到咸安宫官学读书,虽然家境不好,但是两人相互支持鼓励,建立了很深的兄弟情谊。和和弟弟和琳一文一武,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和在朝中的官职越来越大,和琳的官位也越升越高,并且由于和的刻意安排,和琳便到阿桂那里做了一个武官。和琳做事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再加上哥哥和给他创造的机会,因而他很快升官,不久就接办了浙江亏空案,并被提升为内阁学士,兼任工部左侍郎、正蓝旗汉军副都统等职。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今尼泊尔等地的人由于贸易纠纷而侵扰西藏地区,而和琳此时被任命为驻藏大臣,负责督办前藏地区的粮饷供应。和琳留守西藏期间,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在西藏那种恶劣的高原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朝廷交给他的任务。和对弟弟非常照顾,总想通过自己的关系将和琳调回京城,但是和琳却总是拒绝,坚决要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任务。和见弟弟如此坚持,也就不再勉强了。

    很快,由于和琳为清廷做出了特殊贡献,因此被任命为四川总督。乾隆六十年(1795年),贵州、湖南等地区先后爆发苗民起义。乾隆立即命令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前往镇压。和琳不顾劳累,马上投入战场,将起义军击败。不久,他又与福康安合作,将起义军的壁垒攻破。在镇压苗民起义时,和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他还身先士卒,率兵攻打了岩碧山,将起义军的领袖吴半生生擒。乾隆见和琳立此大功,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将和琳加封为太子太保。经过在外数年的征战,和琳最终确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

    嘉庆元年(1796年)春,福康安病死军中,由和琳来代理军务,他将起义军领袖石三保等人俘获。同年八月,和琳继续挥师北上,率兵围攻平陇,却不幸身染瘴气,最终不治而亡。和琳正值壮年,却不幸身亡,得知此消息和自是悲痛万分。和琳是和最亲近的人,为了栽培弟弟和琳,和费尽心血。此时的弟弟在仕途上是一帆风顺、如日中天,却英年早逝,和不由得悲从心生。为了悼念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和含泪写下了《挽词十五首》,足见兄弟之情谊深厚。

    和氏兄弟二人自小相依为命,和睦相处。成年后各自奔忙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常无法见面,不过和依然照顾和琳一家人的生活,和琳的家事也都是和一手操办。和琳死后,和又为他张罗葬礼。长兄如父,当和看到和琳住宅人去楼空,内心里不由得起了几分落寞。胞弟已去,作为哥哥的和内心里的那份忧愁与烦恼只能深深地埋藏在自己心中。

    2.中年丧子,亡妻之痛

    和对于那些与他政见不和的人,往往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势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是在家里,他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的夫人冯氏生病之后,和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利用钱和权得不到的东西,比如生命、健康和亲情。

    和一直混迹官场,早已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真性情,他在乾隆面前唯唯诺诺,在文武百官面前又是另一副面孔。因为和明白,官场黑暗,跌宕起伏,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只能虚伪地做人。所以只有回到家中,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和才是真正的自己,没有虚伪、没有掩饰。

    和中年得子,却不想幼子却先他而去,为此,和写下了《忆悼亡儿绝句十首以当挽词》,其中第三首写道:

    襁褓即知爱字章,痴心望尔继书香。

    归家不忍看题壁,短幅长条一律藏。

    在和的眼中,这个儿子是一个异常聪明、具有艺术天分的人。孩子在襁褓之中时就喜欢欣赏和悬挂在室内的书法,和本打算让他继承书香世家,却无奈儿子早夭。和幼儿夭折,让他从此以后再也不忍心看墙上的那些曾被幼儿细细注目的字画,和让家人将这些字画全部收起来,免得见了之后伤心。

    还有第七首:

    寄语老妻莫过伤,好将遗物细收藏。

    归时昏眼如经见,竹马斑衣总断肠。

    和想念逝儿,悲痛已极,丧子之痛让他不忍正视。然而此时他仍旧不忘告诉自己的妻子冯氏千万不要过于悲伤,对妻子、对家人的关心溢于言表。

    自从和的幼儿夭折后,夫人冯氏也是伤心不已,从此一病不起。和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不惜动用自己的权力为妻子请来天下的名医进行医治。可是冯氏的病在心里而不在身上,和为此感到万分痛心。和对冯氏是发自内心地疼爱和尊敬的,因为在和最为穷困潦倒之时,英廉将自己的孙女冯氏嫁给了和,并且在和郁郁不得志的那些日子里,冯氏给了他无限的温暖与安慰。因此,和甚至发誓,只要有人能够治好夫人冯氏的病,他愿意散尽家财。不过冯氏却已经病入膏肓、任何人都无力回天了。

    嘉庆三年(1798年),冯氏的病情更加严重,脸色愈加苍白,和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受苦却又无可奈何。每当从朝中办事归来,独自一人面对油灯摇曳之时,和想着妻子那日渐憔悴的面容,也不由得唏嘘不已。无论自己权位多么炙手可热,无论自己是否富甲天下,妻子的病却很难治好。和内心苦闷不已,他也不由得感叹命运的无情。

    为了妻子冯氏,和在内心祈求上苍给冯氏一个机会,让她活下来。为此,和还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场盛大的祈福活动。此活动由和亲自操办,他在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并且在青案上供着“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和“天孙织女福德星君”的牌位,和与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地向“牛郎织女”祈祷,希望能感动这对神仙情侣,从而让冯氏躲过此劫。

    然而,和的诚心并没有感动牛郎织女,冯氏的病情也更加恶化,不仅咳嗽不已,痰中还带着血丝。不过和并不灰心,他依然坚信只要心诚,就能打动鬼神。于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的传统鬼节这一天,和又拿出他惯用的手段去贿赂鬼神,冯氏也熬过了这一天。和心情很愉快,他相信,冯氏的病是会慢慢好转的。

    这段时间,和一直陪在妻子冯氏的身边,他甚至懒得走动。乾隆也知道和夫妇感情深厚,因此特别恩准和不必上朝。和于是时时陪在妻子冯氏身边,他害怕妻子寂寞、苦闷,因此也不时地想出一些办法来逗夫人笑。

    很快就到了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为了烘托气氛也是张灯结彩。丰绅殷德、和孝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被节日的喜庆气氛感染,也是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出平日难得一见的红晕。和见妻子精神如此之好,平日里的愁绪也一扫而空,他心情愉悦,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仆人们自从冯氏病后再也没有见到和的好脸色,如今受了赏赐,自然也是欢天喜地。

    冯氏望着和,心里也不由得泛起一股柔情,和为了他而四处奔波、疏于朝政,眼见也消瘦了很多,她不禁感觉到丝丝甜蜜。和和冯氏沉浸在幸福的体会之中,但当和再次细看冯氏时,冯氏已经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嘴角泛着一丝微笑。也就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冯氏因病去世。

    和内心悲痛不已,特为亡妻冯氏做《悼亡诗》六首,我们选择其中的三首,供大家欣赏。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磐果。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和写这些诗的时候欲哭无泪,情感真挚,他将自己的悲痛与对亡妻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能够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是与冯氏的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和不仅敬重冯氏,还对冯氏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无论别人怎么评价和,说他是天下第一大贪官也好,说他是天下第一大奸臣也罢,冯氏依然无怨无悔地陪在和身边,不离不弃。和从妻子冯氏身上看到了自己充满人性的一面,从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冯氏已经死去,和感觉到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惆怅,似乎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却又说不出具体的感觉。安葬好冯氏之后,和命人将冯氏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按其生前的模样摆设,不允许任何人居住,借此来表示自己对妻子的哀思以及对她无休无止的怀念。

    3.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弟弟和琳、妻子冯氏的先后离去让和心中悲痛不已,就在他为自己家人的逝去而黯然神伤之时,危险也在朝着他步步进逼。

    和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官场上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是由于他对权力以及金钱的过度追求,导致这种警惕性也逐渐降低。他沉浸在只手遮天的环境中,也做出许多糊涂的事情,真的算得上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所谓“物极必反”,和或许忘了这个必然的规律而掉以轻心,因此最终命丧黄泉。

    到后期,乾隆年纪越来越大,而太子却迟迟没有定下来,这是由于康熙皇帝立太子后的纷争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因此乾隆在处理这件事时相当慎重,迟迟不提立储之事。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乾隆皇帝已近古稀之年,有人冒死呈上奏折建议乾隆“建储,立后”,乾隆怒气冲天,认为这是咒他早死,因此将呈上奏折之人处以极刑。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任何人敢在乾隆面前提立储之事。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自己也等不下去了,因为他在登基之时曾经许诺不能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活。并且按照清朝惯例,十月初一要颁布下一年的《时宪书》,其中还必须要有新皇帝的年号。因此乾隆决定诏告天下,任命永琰为太子,这样一来,乾隆内心才放松下来。

    乾隆的心事已了,和却惊慌失措。因为乾隆是他的靠山,和侍奉乾隆几十年,和乾隆已经有了超越君臣的关系,一切也得心应手,可是突然换了皇帝,让和感觉难以适从。他感到自己一时难以得到新皇帝的宠信,何况又不知道新皇帝的心思,他预感自己苦苦经营大半辈子的权势都要付之东流了,于是他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乾隆暂缓归政。尽管和在乾隆面前列举了乾隆在位的种种好处,但是乾隆依然不为所动,他不想做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因此决定退位。和明白,皇帝换了,如果得不到新皇帝的宠信,那么他也将遭受打击。于是善于见风使舵的和努力地在乾隆和嘉庆中间寻找一个最好的结合点,这样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新皇帝的宠爱,好让自己成为“两朝股肱大臣”。

    和以献上玉如意为借口试探太子永琰,永琰自然看出了和的用意,他也在表面上对和示好。因为嘉庆明白就算自己真做成了皇帝,在掌握实权以前,还是斗不过和。因为实权掌握在太上皇乾隆手中,自己只能养精蓄锐。因此嘉庆只能选择隐忍,令和产生错觉,然后耐心地等待时机,再来惩治和。而一向聪明机警的和,就这么被永琰骗了过去,和认为一切都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永琰毕竟年轻,不足大患,这就是和的愚蠢之一。

    除此之外,和还做了另外一件蠢事。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到嘉庆二年(1797年),这三年应试会试的主、副考官均没有和,因此和大为不满,本想借这个机会大捞一笔,没想到事与愿违。仔细思考之后,和决定买通副主考官洪亮吉,让其为自己所差遣。于是派人调查洪亮吉的爱好等各方面资料,这一查却找到了令和感兴趣的地方。原来洪亮吉以前写过很多讽刺时政的文章,这种公然的讽刺成何体统?和当即决定把这件事情上奏乾隆帝。不巧上奏的时候王杰也在,他看出了和的意图,于是抢下了和手中的诗集,将洪亮吉的另一首《万寿乐歌》呈给了乾隆帝。《万寿乐歌》是歌颂乾隆的诗,乾隆帝看后非常高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斥和不分是非,导致和颜面尽失。乾隆帝身边的嘉庆看出和的意图后,也非常不满,因为洪亮吉是嘉庆钦点的副主考官,和状告洪亮吉,也就是对嘉庆用人有怀疑,故嘉庆对和怀恨在心。

    后来,和为了提防嘉庆帝,把吴省兰安插在嘉庆帝的身边用来监视。一次,嘉庆发现宫中军队战斗力薄弱,于是决定举行冬季阅兵来提高军队质量。这件事被和知道后,添油加醋地上报给了乾隆帝,乾隆大怒,差点废除了嘉庆的太子职位。嘉庆知道这一切都是和暗中挑拨,即使满腹怨气也拿和没办法,对和的怨恨又加深了一层。同时嘉庆也终于明白,只要有太上皇在,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只能忍耐下来,不问世事,伺机而动。嘉庆对和恨得咬牙切齿,不过在和面前他依然笑脸相迎,一向精明谨慎的和殊不知已经中了嘉庆的“烟雾弹”,正朝着死亡一步步走去。

    4.聪明反被聪明误,挟太上皇以令皇上

    和喜欢读书,对于历史人物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欣赏曹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相当佩服,再加上他和曹操的经历相似,都是由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因此,等到嘉庆一登基,和就想到要“挟太上皇以令皇上”,从而达到自己独自掌握大权的目的。到那个时候,全国上下文武百官都为和所调配,和就更是春风得意了。

    嘉庆帝胸怀大志,又非常能隐忍,终于在自己三十六岁那年登基做上了皇帝。他吸取了曾祖父康熙时期立而废、废而又立的教训,登基之后依然非常低调,对乾隆帝的命令也从不违背,即使有所不满也深深地藏在心里,从不表达出来。对于乾隆身边的宠臣和,嘉庆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然看不惯和的行为,也只是任他兴风作浪。正如嘉庆帝心中所想,和只是“一只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

    在这种情况下的和已经完全丧失了警惕性,他认为这个新皇帝只是一个昏庸之人,对自己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再说乾隆虽然退位,大权却还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和就更没什么好担忧的了。

    大权在握的和,敛财更是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朝廷上下里里外外很多人都敢怒而不敢言。有的人伺机示好,希望予以深交;有的则躲得远远地,不这浑水。甚至连乾隆帝的诸多皇子也对和敬而远之,不敢得罪。和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常常训斥那些皇子,对他们指指点点,甚至对嘉庆帝,和也没有一个臣子对君主的礼貌。

    乾隆年事已高,视力和体力都大不如从前,和便建议乾隆应该这样那样,对有些奏折还妄加断定,并借助勒保抓住白莲教首领一事请求晋升公爵,年迈的乾隆也点头答应,这事后来才让嘉庆帝知道。久而久之,朝中上上下下都只知有和而不知有嘉庆,认为嘉庆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对所有的决定只能点头,并没有发挥自己主见的机会。

    嘉庆帝把屈辱都牢牢地记在心中,他认为这些始终都会过去。他对那些愤愤不平的臣子说和对他的帮助很重要,和对于朝廷而言也很重要。这些话传入和的耳中,让和欣喜不已,他借此认为嘉庆能够当上皇帝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对政权没有什么奢求。

    有一次,和带着前线传来的奏折参见嘉庆帝,并且故意跪在那里不起来,嘉庆连忙说:“和爱卿免礼,以后见朕只要不是在公开的场合,都不用下跪。”和这才起身递上奏折。嘉庆看出了和的试探,于是又说:“我刚刚登基不久,还不善于处理朝政,军政大事,你看着办就可以了,还是由你来转奏太上皇,我毕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还希望和爱卿以后多多指导。”和听完非常满意,大摇大摆地离去。从此之后,凡是启奏太上皇的奏折,嘉庆总会让和去转奏太上皇。除此之外,嘉庆深知自己身边的人都是和安排的眼线,也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并不知道,朕治理国家完全依仗和,如果没有他的辅佐,我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得如此井然有序呢?如果有一天和爱卿不再辅佐我了,我该怎么办?国家又该怎么办啊?”这话后来传到和耳中,和更是信以为真,彻底放松了对嘉庆帝的警惕,携带家人游山玩水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