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传-平步青云——甩手掌柜精明管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聚敛财富,皇帝的理财高手

    和之所以能够得到乾隆的信任和提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为乾隆聚敛财富供其挥霍,特别是皇族的重大节日,所需经费更是惊人。而乾隆又自称为“十全老人”,好面子又讲究排场,这时就需要和帮助自己聚敛财富。

    乾隆统治期间,清朝社会逐渐稳定下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国库也比较充实。乾隆因此而沾沾自喜,对自己的治理感到相当满意,他喜欢大臣们对他不时称赞,借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过惯了铺张浪费日子的乾隆,很难改掉自己挥霍的习惯,因此他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为他聚敛财富的人,而和正是乾隆最需要的人选。所以,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乾隆的心腹,并且被乾隆视为股肱之臣。

    和做官的信条就是只对皇帝负责,只要能够让皇帝高兴,他就会努力地抢着去做,至于是否正确、是否对人民有利,他就懒得去理了。为了满足乾隆奢侈的生活,和巧立名目,利用手中的权力,命令官员或者商人将财富进贡到乾隆和他那里。不过,为了避免别人说皇帝搜刮财富,和明白这些钱的收取需要名正言顺的理由,这样乾隆用起来时才会心安理得。于是,和打着“皇恩浩荡”的旗号,要求各地官员以向皇帝谢恩的方式向朝廷进贡,以表忠心。和的这个理由既冠冕堂皇又让人无懈可击,下面的官员不得不向皇上进贡。因为如果不进贡就说明对皇帝有意见,说明皇帝的恩泽没有惠及于你,而你对皇帝也不忠心。这样一来,不管是朝中的官员还是地方的大小官员,都争先恐后搜刮民脂民膏用以进贡朝廷,向皇上表明自己的忠心。乾隆见全国各地官员都对自己感恩戴德,纷纷前来进贡,心中的那份虚荣感愈加膨胀,对和也更是倚重。

    除此之外,和也擅长利用贪官犯了贪污等罪名,将其家产充入国库或者收进自己的腰包。他还以“议罪银”的方式,让那些罪行不是很大的官员向朝廷交纳数千或者数万两银子,将其作为一种赎罪的方法。这些上缴的银子十有八九都归内务府,供皇帝及其内廷使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银两上缴户部或者用于国家财政。

    和还通过加强税收管理来为乾隆聚敛财富。为了弄到银两,和积极清理各盐政区拖欠的赋税,对征税的力度也大大加强。他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求财,却也在无意之间为国家和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为了搜刮更多的财富,和还长期把持京师税务局,利用崇文门监督一职的权力,亲自征集税收,并且对进京的官员按品级高低收费。

    在工程用款上,和也是尽量节省。乾隆中后期的工程和都积极参与,负责财务的监督。对于那些工程款项,和通常精打细算,为了少花钱他往往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样一来,只要是他经手的工程往往要比预算花费少了很多。比如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青石路,和就对乾隆建议多用那些旧的材料,这样就节约了不少钱。乾隆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夸和一心一意为国家着想,于是将剩下的银两大部分留于内务府供自己使用,小部分赏给和。经过这些事情,和更加被乾隆看重,一切维修重建的事宜从此以后就全权交与和处理。

    除了架桥修路这些国家大事需要花钱外,皇帝的生日、出游等都需要花钱。公事由户部出钱,私事由内务府出钱,但由于乾隆极好脸面,每次都把个人的私事办得很隆重,这样一来,内务府也就渐渐入不敷出了。内务府的钱不够花,就只好去向户部借,虽然户部不敢不答应,但是次数多了,乾隆也感觉面子上过不去。于是,有和充当乾隆的“精明管家”和“马前蹄”,乾隆就省事多了。

    由于和天资聪明,相当善于理财,这才使得皇帝的内务府逐渐充实起来,和也就得到了乾隆充分的信任,后来乾隆干脆将军政大权也交由和负责。

    2.皇帝的“摇钱树”,精明的“守财奴”

    和作为大清朝的理财高手,皇帝的精明管家,为乾隆聚敛了大量财富,因此能够得到乾隆的宠幸。为了满足乾隆穷奢极侈的生活开支以及连年征战所消耗的巨额费用,和确实费了不少心思。

    乾隆帝一生兴趣广泛,爱好颇多。他除了喜欢诗词歌赋以外,还喜好收藏文物、珠宝、琴棋书画以及古玩等。乾隆的这些兴趣和爱好不仅耗费了大量钱财,还让老百姓终年不安。朝鲜使者曾经说过:“皇帝穷奢极侈,故赋重役繁,生民困苦,不自聊活矣。”为了满足乾隆的爱好,地方官员命令老百姓冒着风险终日辛劳,为制造各种工艺品而去采玉、淘金、挖银等。比如,乾隆喜欢和田玉,为了从新疆和田运送一块大玉石到京城,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要耗时几年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的情况就让不少的地区经济衰败、民不聊生。

    虽然在乾隆统治的前半期,清朝国力强盛,国库充实,老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但是随着乾隆步入中晚年后,生活穷奢极欲,大肆挥霍,国库的存银也逐渐入不敷出。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与粉饰太平的欲望,乾隆身边急需一个善于理财而又能广开财源的能人,而和就是最好的人选。

    和是一个敛财高手,他知道不可能从发展社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等去增加财富,因此他把眼睛放在了地方官吏的钱袋之上。为了让这些地方官员为乾隆进贡,和千方百计地用了很多手段,利用各种理由搜刮财物,内务府和户部就有许多白花花的银子流入,而和也趁机中饱私囊。

    当时,无论是中央的各部官员还是地方的封疆大吏、知府、知县以及各地的盐商等,每年都将自己搜刮来的大量钱财和稀世珍宝献给乾隆皇帝,借以讨其欢心,趁乾隆高兴之时加官晋爵。特别是皇上、皇太后和皇后等人过生日的时候,和便会抓住机会向各级官员以及商人们大肆地搜刮。表面上乾隆反对各部官员挖空心思准备各种贡品,事实上,他对各级官员送来的贡品是相当满意的。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员们照送,和照单全收,而乾隆则睁只眼、闭只眼,保持沉默。风气一开,不仅国内的官员、商人们送,就连朝鲜、安南以及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使臣也开始进贡大量的珍宝,进贡习俗已蔚然成风。

    作为乾隆皇帝的“摇钱树”,和是有自己独特的本事的,他可以在不大动用国库存银的情况下,满足乾隆帝奢华生活的需要以及日常的开支。和无论什么时候都把乾隆服侍得舒舒服服,许多事情都不让他操心,因此乾隆对和是言听计从,也越来越觉得和聪明、能干,视其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事实上,乾隆皇帝算得上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他所需要的绝不是只会溜须拍马、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而是需要那种能够为他“排忧解难”之人,和很明显就是这样的人。

    和从各级官员以及商人们那里聚敛的财富,既不是这些人自己通过劳动所得,也不是他们自己家的财产。实际上,这些官员和商人也是通过对普通老百姓的巧取豪夺才获得这些财富,因此,广大下层民众的生活也就更加艰苦了。为了增加收入,和对户部、内务府以及崇文门的税关控制得非常严格,他明白“开源节流”的道理。

    崇文门税关,除了能够负责日常的税收外,还承担着一些其他的任务,比如代替内廷变卖抄没来的王公贵族、大臣的财产等。虽然在名义上崇文门税关和其他税关一起列于户部名下,但是实际上它依然隶属于内务府,由内廷直接控制。所以说,崇文门税关是一个很好捞钱的官职,皇帝让谁当上崇文门税务监督,谁就有可能大发其财。正因为如此,和才会千方百计地把持这个职位不肯放手。

    由于头脑灵活,办事机灵又善于理财,乾隆帝需要的金银珠宝和都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因此,乾隆对和十分满意,对于这棵“摇钱树”,乾隆越到晚年越离不开。当时国家的财政大权,几乎都由和一人掌握,国家重大的财政开支也由其把持。和在财政事务上的独断专行达到了极点,他不断侵吞国家资财,为自己聚敛财富大开方便之门。

    乾隆皇帝到了晚年,奢华的开销有增无减,皇室的正常收入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奢华。因此,乾隆一没有钱就开口问和要,和则要想尽办法,保证将聚敛来的财富用来满足乾隆的穷奢极欲。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大寿,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和精心准备,尽情挥霍,借机也想大捞一把。乾隆表面上要求政府官员节俭办事,不要过分铺张,可是在和的“巧妙”安排下,一切“无不新办”。为了给乾隆贺寿,自皇宫的西华门一直到西郊的圆明园,所有的楼台都经过了特别的装饰,并且这些庆典所需的物品也大多由南京、苏州等地筹办,极尽奢华。尽管操办这次生日庆典需要花费很多的银两,但是却不用国库开支。因为和规定地方各省凡是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要有所进献,而京城官员也要捐献俸禄,那些商人们筹集的款项就更不必多说了,仅仅两淮盐商就捐献出了四百万两白银作为赞助。不需耗费国库银两便把寿宴办得如此风光,对和的敛财之术,乾隆自是十分欣赏的。

    和不但善于给乾隆帝招财进宝,满足其巨大的消费,同时还是一个善于理财的精明的“管家”,满脑子都是生财之道,颇有一些发家致富的本事。作为乾隆的财务总管,他还是一个斤斤计较的“守财奴”。和治家的原则是开源节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开财源,他是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只要能够赚到钱,他什么手段都可以使出来。

    或许是小时候那段难忘的经历,让和将金钱看得相当重要。和家里每日进出的银两他都必须心中有数,一一过问。和家里的花费开支,都不动用和的私人钱财,而由下人自己独立承担。因此,与和一样,这些下人也想尽办法四处捞钱,盘剥别人。和家的用人众多,这些人却根本没有得到什么奖赏,甚至连晚饭也不过是稀粥而已。

    3.颇具天赋,精明的民族事务家

    除了善于为乾隆皇帝理财外,和还是一个出色的民族事务家和翻译家。这是由于他自小就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为和处理各民族事务提供了方便。

    清朝时期,中国国内各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因此国家对外交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不过中国的传统教育在这个方面却做得明显不够,因此,凭着在语言上的天赋,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乾隆时期最为出色的民族事务家。

    自从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嫁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之后,西藏就一直与各个时期的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雍正时期,西藏内部为了争夺权力,出现了两个达赖,准噶尔部的首领趁机攻入拉萨,囚禁了达赖六世。清政府得知消息,迅速派兵前往救援,经过一系列的征战,终于驱逐了准噶尔兵,重新拥立青海承认的达赖六世登上宝座,并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从此时起,西藏就在清政府的管辖下逐渐安定了下来。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政府收到西藏六世班禅飞马急送的书信,这封信由藏文写成,朝中文武百官没有人认识。和趁机毛遂自荐,向乾隆皇帝表现自己的能力,他拿起书信朗声读道:“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庚子年为大皇帝七旬万万寿……以达敝意。”和念完后,恭恭敬敬地待在一旁,然后得意扬扬地望着朝中文武,心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乾隆最喜欢别人恭维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对于这种场面上的事情他也是十分的喜欢,因此和读完这封信后,乾隆内心欢喜异常。他命令和迅速给西藏六世班禅用满、藏、汉三种文字拟定了诏书,表达对班禅的恩典之意,并且说道:“是年朕万寿月,即驰热河,外藩毕集,班禅额尔德尼及若于彼时到热河,最为便宜。”为了显示对班禅此行的重视,同时也为了展示大清帝国的强大,乾隆还特命人在热河建造庙宇供班禅居住。乾隆的安排是模仿先祖康熙的做法,因为早在顺治年间五世达赖进京的时候,顺治就曾为达赖建造过黄寺,供给达赖停驻下榻之用。

    和在满朝文武面前的表现相当出色,因此乾隆就把建造庙宇的事情全权交给和处理。这次接见达赖的事情相当重要,因为自顺治年间五世达赖进京之后,清政府还没有再次接见任何走出西藏高原的领袖。和接过圣旨,也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这次建造的庙宇一定要富丽堂皇,体现出皇恩浩荡。于是和亲自赶往热河,勘测地形,修改图纸,并且对那些负责建造庙宇的人反复强调一定要体现出西藏本地的风格。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测和考量后,和将设计好的图纸给乾隆过目,乾隆审阅后非常满意,他命令和赶紧督造。这次为六世达赖建造的庙宇称为“须弥福寿之庙”,它计划占地三万七千九百平方米,整座寺庙坐北朝南,给人一种庄严辉煌之感。

    乾隆为了让这一工程尽早竣工,特意告诉和,一切的财力、人力、物力都统归和调用。于是,在和积极的努力之下,不到一年,“须弥福寿之庙”便建成开光,乾隆也十分满意,在这次庙宇建设完成后,特意给和以封赏。

    经过这件事,和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天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此后,乾隆将蒙、藏、疆以及一切对外事务都交给他处理,和由此担任了理藩院尚书。担任此职后,和多次帮助乾隆皇帝处理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的问题,深得皇上的器重。

    4.有礼有节,充满智慧的“外交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出任理藩院尚书,负责清政府的外交事务。和先后与朝鲜、英国、安南、暹罗、缅甸等国的使臣接触过。特别是乾隆年间清政府与英国使臣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语言天赋,处理得也是相当不错。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贡斯当为副使的使团访华。他们由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出发,分别乘坐军舰“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前往中国,这在中英历史上是一件相当有影响力的事情。英国使臣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同中国建立贸易通商关系。因为当时英国国内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乔治等人希望借由这次出访来打开中国的大门,在中国开拓巨大的市场。

    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波、漳州等几处通商口岸就已经被清政府下令关闭,只留下广州一处通商口岸与外国通商。这样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中外之间的商品贸易,以至于英国的商品迟迟不能大面积地进入中国市场。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英国政府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出使中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中国打开新局面。

    马戛尔尼一行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他们一行有八百多人,清政府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身为理藩尚书的和全权负责接待事务。但是,中英双方代表一开始谈判就遇到了问题,中方要求英国使臣按照中方的礼仪对乾隆实行跪拜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认为自己是大英帝国派来的使臣,没有必要行这么重大的礼节。清政府多位官员与其谈判都没有成功,最终只得和亲自出马。

    早在征瑞等通商大臣与马戛尔尼等人谈判时,和就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方向。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英国使臣所给的奏折中关于“叩首”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写信给钦差大臣和直隶总督要求他们进一步说明具体的情况。了解了情况后,和说道:“向闻西洋人国俗不知叩首之礼,而该督等折内声叙未能明晰,遂指为叩首,亦未可定。”并且,和还指出马戛尔尼应该遵守一切朝贡者、甚至藩属国王觐见皇帝时都应遵守的礼仪。然而,无论和怎么说服教育,马戛尔尼就是不肯行跪拜之礼,乾隆皇帝闻讯后恼怒万分,他立即发布了圣旨,狠狠地指责了英国使臣。

    无奈之下,和只好再次出面斡旋。这一次,英国使臣见到和之后,在和的建议下,采取折中的方式来行事。在农历八月初十乾隆万寿节庆典之前,先举行非正式会见,在这个时候,英国使者可以按照英国的礼节,只行单膝跪拜礼。不过,到了乾隆万寿节庆典之际,这些英国使臣必须按照中国的规矩,实行三拜九叩的礼节。为此,和还专门制定了一份详细缜密的礼仪程序表呈递给乾隆过目。这份奏折将接见英国使臣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具体的地点、接见方式也一览无遗,在来势汹汹的英使面前,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清帝国的尊严,乾隆皇帝对此也十分满意。不久,乾隆又发布了新的圣旨,其中说道:“昨因英吉利国使臣不请礼节,是以拟于万寿节后即令回京……今该使臣等经军机大臣传谕训诫,颇知悔惧。本日正副使前来,先行谒见军机大臣,礼节极为恭顺。伊等航海远来,因初到天朝,未谙体制,不得不稍加裁抑。今既诚心效顺,一遭天朝法度,自应仍加恩视。”

    于是,接见英国使臣的仪式就按照和设计的方式顺利结束了。不过,随之而来的谈判更显示出和的能言善辩和聪明机智。马戛尔尼等人进见乾隆之后,向其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第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第二,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第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第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第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市场。

    第六,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第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乾隆皇帝此时还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英国使臣的要求自然是不屑一顾,他觉得大清政府对英国使者已经仁至义尽了,就让和赶紧打发马戛尔尼等人离开。为了全面地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和特地派人前去打探。回报说英国人因远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经病了三人。和便以此为借口,和蔼地打发马戛尔尼回国。但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回去之后不好交代,当然不会轻易回国。他说了几句表示谢意的话之后,就拿出了原本早已拟好、现在又经过修改的条约,内容大意是要求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并给他们一块地方作为货物中转站。和接过英国使节的文书后,不卑不亢地对马戛尔尼说:“足下不是想在我中国国土中建立一个国中之国吧?”马戛尔尼连忙予以否认。和接着说:“贵国要求使用中国的土地又不许我们设防,这样的事怎么可以拿来商量呢?”马戛尔尼听后哑口无言。

    和将马戛尔尼等人安抚好之后,离开英国公使驻地,并且马上将他们的要求呈报给乾隆。对这些无理的要求,乾隆一概拒绝,并且回复乔治一道圣谕:“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特此敕谕。”

    看了这道谕旨之后,和对英国使者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客气了。第二天,和召见了马戛尔尼,将乾隆回复英国的国书交给他,示意他赶紧带领使团回国。马戛尔尼明白乾隆已经关闭了谈判的大门,他只好无奈地带领庞大的使团回英国向女王复命去了。

    自始至终,和都参与了这次与英国使臣的较量,乾隆的外交方针他认真地执行和发挥,既热情又不失礼节,既正规又不失原则。马戛尔尼一行人在中国无功而返却又无可奈何,和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外交事务,在与外国交往的过程之中,和不失为一名充满智慧的“外交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