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中国史-中国一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六国灭亡全纪录

    商鞅变法以后,逐步强大起来的秦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奋斗,先后消灭了齐、燕、韩、赵、魏、和南方的楚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结束了诸侯割据达数百年的局面,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此中国的历史才真正的成为了“中国历史”。

    中国分裂纷乱的版图终于凝结成一个庞大的国家,秦始皇不但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土,更奠定了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传统价值——“大一统”的心理基础。

    这个心理基础让中国人和欧洲人彻底的分野,假如没有这个心理基础,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至少有十次机会分裂成像欧洲一样的十几个小国家。

    欧洲也曾经大一统为西罗马帝国,可是帝国灭亡之后,由于他们没有大一统的思想,立即一盘散沙,再也不能聚合。

    秦国统一中国的顺序,也就是六国灭亡的顺序,依次是——韩国、魏国、楚国、燕国、赵国、齐国。

    我们按照顺序来说明一下各个国家王国灭亡的诱因。首当其冲的是韩国。

    韩国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它是晋国分裂之后最不及格的一个“子弟”,人才凋零、国土太小,但这些都不是他率先灭亡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距离秦国太近。

    范睢入秦之后,实行的国策是“远交近攻”,那首当其冲的韩国就要倒霉了,所以他第一个灭亡。韩国人还怕自己死的慢,特意向秦始皇献上所谓的“疲秦计”,怂恿秦始皇修建“郑国渠”,结果让秦国凭空的搞出好几个鱼米之乡来,不但加速了韩国的灭亡,也导致了其他五国末日的迅速来临。

    魏国人也是远交近攻的受害者,但它的败亡原因相比来说要复杂的多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人才流失严重。

    商鞅、吴起、孙膑、范睢、乐毅、张仪,前三位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魏国人,但却都有在魏国任职的经历,而且一度受到或将要受到重用,最后心灰意冷之下而投奔他国。后面三位却是土生土长的魏国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可是国家不热爱他们,寒心悲苦之下,也只有投效他国。

    这简直有些可笑,以上六位人才都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才,我不会浪费笔墨去转述这些人的事迹,因为地球人都知道,有可能外星人也知道。

    用三国时期的一句名言来说“得一便可安天下”,偏偏魏国人连一个都留不住,六位才子纷纷办理护照或偷渡到外国去建功立业了。

    公元前225年,魏国亡。

    不灭亡才怪。

    楚国是连横合纵的受害者,他是被秦国的一系列的上不了台面的雕虫小技给玩死的。

    综合整个战国时期,各国一共进行了四次合纵,其中有两次是因为楚国中途叛盟导致失败。

    一次叛盟是公元前318年,六国缔结合纵条约,并且推举楚怀王为“合纵长官”有点类似于联合国秘书长的意思。可是这个秘书长有点不称职,当秦国人打开函谷关大门出兵迎敌的时候,他第一脚底抹油溜了。

    老大都跑了,别的人还能不跑吗?于是大家还没交手统统无影无踪了。

    另一次叛盟是公元前306年,楚国、齐国、韩国第三次缔结盟约,结果合约刚刚签字,口水还未干,楚怀王又被秦国人涮了一票,又一次背弃盟约,于是这一次的合纵又告失败。

    其实早在他们第一次合纵失败后,秦国人就耍了个不光彩的小手段,把楚国人涮得团团转了,当时情况是这样的:

    函谷关战役五年之后,秦国的宰相张仪访问楚国,一见了面就建议说:“如果贵国和齐王国断绝邦交,我国愿意把从前侵占楚国的六百华里的‘商于’地区归还。”

    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很糊涂的楚怀王欣喜若狂,以为自己赚翻了,几乎没有迟疑就答应下来,而且把张仪当成了自己这辈子最大的贵人看待。他竟然忘了,虎狼之邦的秦国人说话一向都不怎么算数,儒家学派那些守信重诺的信条在他们眼里用粗人话说就是“狗屁不通一文不值”。

    楚怀王跟齐国断交后,觉得秦王国很够意思,便派使节去索要土地,使者便屁颠屁颠的跑到秦国索要许下的六百华丽的土地。

    不凑巧的是,张仪正好请了三个月的病假上不了班,于是使者就在秦国等了三个月。

    楚怀王觉得很可能是因为自己和齐国的关系断得不够彻底,所以张仪才不痛快,于是自以为是的他,便想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组织一个“骂仗小分队”到楚国和齐国的边界上,对齐王破口大骂,挨个问候他家的列祖列宗……办完这些事情之后,楚怀王觉得自己的诚意够了,一定会得到土地,就再派使者去。

    这时候张仪的病已经好了,痊愈出院。

    张仪一看到楚国的使者就呆住了:“你怎么还不去接受土地?”,并且指着地图说:“某处某处有六华里的地盘,快去吧!”

    楚国使者一下子傻了:“我没听错吧,国君让我来是接受六百华丽的土地,可不是六华里!”

    张仪多少有点尴尬,正色说:“肯定是弄错了,秦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牺牲万人,艰苦血战获得的,怎么能轻易送人,我说的千真万确是六华里呀!”

    面对着这天大的误差,楚国使者不敢擅自做主,急急忙忙的返回了国都,面见楚怀王。楚怀王气得拍案而起,吹胡子瞪眼睛:“好你个张仪,这不是耍我吗?来人,发飙!”

    然而他这次发飙效果不太理想,大将屈丐进攻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不但自己送了性命,而且又失去了汉中地区三百公里的疆土。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楚怀王恨透了张仪,决定再次发飙。

    第二次发飙一开始打了胜仗,楚军攻入了函谷关距离咸阳只有四十里路。

    但是楚国之前失败的外交政策酿成了恶果。

    齐国为了报复楚国,从东方边境出兵攻入了楚国的本土,迫使楚国人不得不立即撤兵,秦军随后追击,又占领了两座楚国的城池。

    楚怀王气得差点吐血。

    正在这时,秦国使臣来了,秦惠王表示不采取任何报复性的军事行动,而且还愿意用“商于”地区的六百里地,换取黔中地区的六百里地。

    楚怀王正在气头上,厉声道:“我不要交换商于,只要交换张仪!”心想,老子非弄死他不可。

    秦惠王拒绝交换,可是张仪自己却满不在乎,他表示愿意去交换土地。

    秦惠王担心的说:“楚怀王会杀了你的!”

    张仪早年在楚国当过官,非常了解楚怀王和他手下的那些人,胸有成竹的说:“他根本就杀不了我,就算杀了我,能为国家换来六百里领土,死也值得。”

    秦惠王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到楚国,楚怀王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吩咐人先把他关进大牢,找个好日子剁成肉酱喂狗。

    可是张仪早已经贿赂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靳尚又贿赂了楚怀王最宠爱的后宫美人,该美人整天在楚怀王面前哭哭啼啼,一定让他放了张仪和秦国人和好。楚怀王本来就是个糊涂虫,被小美眉一顿软磨硬泡居然说动了心,连以前的仇恨也不计较了,不但把张仪放了出来,而且还待为上宾,与之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铁哥们。

    人蠢无药医。

    面对如此一个智商超低的君王,秦国人觉得应该好好的利用,玩一次更大的才刺激。

    公元前299年,秦惠王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举行君主级高阶层会议,楚怀王一听有饭局,便傻乎乎屁颠屁颠的去了,到了那里就被人家给拿下了,秦国人用前所未有的外交手段来对付他——软禁。

    武关是秦国的地盘,到处都是秦国的军队,楚怀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算老天应了,估计也是给他一个响雷,炸的他脑浆迸裂。

    秦国人把他当做俘虏一样捉到咸阳,命他用臣民的礼节觐见秦惠王,又强迫他割让黔中土地。楚怀王这个被人玩的半辈子的老糊涂虫,到了这时候终于有点明白了,愤怒的拒绝。

    其结果是挨了一顿暴打,外加不给饭吃!

    从此之后,楚国的国力一蹶不振。

    公元前241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卫国再次合纵,企图对抗秦国,这次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还是楚王。不同的是楚怀王换成了楚考烈王芈完。

    楚王芈完命宰相黄歇为代表,统帅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外。这是合纵政策之后,联合国军队第二次进逼函谷关,上一次被人打的屁滚尿流抱头鼠窜,这一次比上一次更糟,简直惨不忍睹:当秦军大开关门,擂鼓出战时,联合国军队魂飞魄散,稍后望见秦国的旌旗,就要像一群老鼠望见了猫的耳朵一样,居然大吼一声,一哄而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这些人中最怕死的要属朝三暮四的楚王国了,这会儿的楚国失去了全部的蛮夷作风,脆弱得像个忍气吞声的小媳妇,如此的庞然大国面对秦国的压迫,好像惹下了什么滔天大祸,居然抛弃了定都三十八年之久的陈丘,把首都迁徙到东方的寿春去了。

    其实秦国人根本没攻打他,干嘛这么怕死呢!实在令人费解。据说楚国搬家是在晚上进行的,当时的楚国都城鬼哭狼嚎凌乱不堪,爹找不着儿,儿找不着妈,非常之惨。

    八年之后,公元前223年秦军灭楚。

    公元前222年,燕王国灭亡。

    燕国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没有太强大过,一直都是默默无闻,但这个国家里发生过两件轰动国际的大事:

    第一件是燕国内乱,此次内乱和以往不同,它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儒家系统为了政治上的目的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把黄帝王朝和尧舜禹汤在位的时代,形容为空前美好的世界,比西方的伊甸园还要美丽。尧舜二帝比之耶稣基督还要完美;这些朝代的权力转移方式,更加美化为一首抒情诗一样的自动“禅让”制度。(据现代历史学家考证,所谓的禅让很可能是不得不让)

    燕王姬哙是一个书呆子式的人物,对尧舜禹汤的崇拜已经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而且他非常可笑的认为,尧舜之所以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他们把王位让给了别人。他也很想流芳百世,所以,就想把王位让给别人。

    他这一转念间没事找抽的决策,导致了燕国的大规模内乱,死了上百万人。

    齐宣王看到人家打成一锅粥,觉得有机可乘,便落井下石发兵去攻打燕国。燕国自己人把自己人打的够呛,根本没有力量抵御外敌,结果不到十五天的时间内,燕国便被齐国全部占领。

    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燕国发生人民起义,把齐国人给轰出去了,燕国太子重新登基即位。齐国虽然被赶走,但也并没有什么损失,他们从燕国抢回来的财物珠宝足有五六百车,齐国的国力空前的膨胀起来,当时几乎可以和秦国抗衡了。

    不过,齐国人的这次趁火打劫并没有结束。

    燕国经过这次洗礼,国力虽然大大的减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稍稍休息一下,就又焕发了生机,从而展开了明里暗里的对齐国的报复行动。

    继任的燕昭王,即位之初觉得要扬眉吐气一把,把衰弱的国力扭转过来,于是到处延揽人才,张贴招工启事。

    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人来应征,即使来了,也不是他真正需要的人才。

    后来燕昭王索性铸造了一座黄金台,公开在国际社会招纳人才,这次招聘反响强烈,很多想要跳槽,工作失意的人都来应征,这些人里有几个比较脸熟的,介绍一下:乐毅(诸葛亮经常拿来与自己做比较的那位)、邹衍(著名星相家)等等。

    有了人才,剩下的就是屯粮积谷,经过二十八年的埋头苦干,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了。

    燕国和赵国、秦国、韩国、魏国缔结盟约,五国联军在燕国大将乐毅的带领下,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向齐国发动总攻。齐王国的主力军队,在乐毅这位杀神名将的手上不堪一击全军覆没。全国的土地和重要城池,包括首都临淄在内,像落叶一样,被暴走的联军扫光。燕国人顺便把当年齐国掠走的五六百车财宝,又拉了回去。

    最后虽然田单用火牛阵扭转了局势,夺回了失地,但经过两大战役的互相折腾之后,燕国和齐国都失去了成为超级大国的机会,再也不能和秦国抗衡了。

    更何况接下来,燕国还中了秦国的外交奸计——远交近攻。

    燕国是个北方国家,距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好几个国家,所以秦国想打也打不着,但是如果燕国支持韩、赵、魏那么三国就会力量剧增,所以,宰相范睢决定对燕国和齐国展开远交近攻中的远交策略。

    所谓远交,就是缔结邦交,多送金银,互相道贺,红白喜事儿都派人到场,你来我往,搞得跟把兄弟差不多。

    这办法虽然拙劣但很有效,战国时代的四次会盟,前两次燕国都曾经参加,可是第三次第四次燕国人都拒绝参加。

    远交近攻起了作用。

    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来,前面两次合纵都是在范睢入秦之前,而后面两次确实在范睢入秦之后。远交近攻的策略实行了没有多长时间,燕国人就中计了。

    正因为后来两国的邦交一直很好,所以,当燕太子燕丹指派荆轲去行刺的时候,刺客才能如此轻易的见到秦王。不像韩、赵、魏三国,基本上已经和秦国断绝邦交了,他们如果派刺客,一进咸阳城恐怕就被抓了,根本上不了金殿,更加抓不住秦始皇的衣袖。

    燕国第二件轰动国际的大事——荆轲刺秦宣告失败后,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手段也到了该揭开面纱的时候了,温柔的面纱下有一把锋利的钢刀,直直的刺入燕国人的心脏。

    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至于赵国,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个名将辈出但昏君也相应地成比例辈出的国家。

    实际上,赵国应该是第二个就被秦国灭掉的国家,之所以排在燕国后面,是因为赵王迁投降之后,赵迁的哥哥赵嘉率领残兵败将逃到代郡,自称赵国代王,又苟延残喘了三年。所以,算起来直到燕国灭亡后,秦军才算彻底灭亡了“赵”国。

    战国后期有“四大名将”的说法,四人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秦国占了两位,赵国也占了两位。

    当时的赵国在齐国、燕国、魏国(孙膑两次大胜魏国消耗了魏国的国力)先后失利的情况下,成为了秦国之外最大的强国。正因为有着强横的国力,赵王国才敢公开的占秦国的便宜。而秦国对赵国的态度,也是坚决抵制,抓住一切机会蚕食。

    因为赵国和韩国、魏国一样都在“远交近攻”的攻击对象黑名单中。

    公元前624年秦国对赵国最悲惨的一次宰割开始了——长平之战。

    先来看看这次比赛双方选手出场的阵容:

    秦国方面的统帅是令六国大军闻名丧胆的“杀人狂”白起。

    赵国方面的统帅是个乳臭未干、纸上谈兵、自以为是却毫无实战经验的小孩子赵括。

    大家觉得这场仗还用打吗?白起父子在几十年前就是闻名天下的战将,不说百战百胜吧,也没有打过太大的败仗,岂是一个小孩子能够打得赢的。

    可是赵王相信赵括会赢。

    因为他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也叫‘离间君臣’计,请注意,这是秦国对付六国的最后一项国策,由‘尉缭子’师徒新鲜出炉。

    第一次就用在了赵国的廉颇身上,结果一击奏效,赵王临阵换将,赵括掌握了兵权。

    秦惠王得到赵括高升的喜讯后高兴得几乎发狂,立即任命白起当总司令,然后动员全国所有的后备兵力,把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投入战场。秦王国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利,它还要摧毁赵王国的新生力量。

    毫无疑问,赵括连‘杀神白起’的一招都躲不过,就好像是武当派的三代弟子跟少林寺掌门过招一样,一掌拍出就丧了性命。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投降向秦军投降。

    白起此人残酷嗜杀,梁启超先生曾经计算过,说战国时代一共战死了二百多万人,其中有一百万都是白起杀的。那么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应该算在这一百万里面。白起把他们引到长平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之中,全部活埋。

    赵王国举国大哭,声震天地,他们的青年这一代,全在这一役牺牲,赵王国和齐国、燕国、魏国一样,从此没落,再也没有机会和秦国抗衡。

    赵王最爱秦国的反间计,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每当秦国祭出这面法宝,他一定会千方百计的说服自己中计,一再中计的结果是——亡国。

    赵王第二次中计时,杀了那位忠心耿耿唯一可以拯救帝国的名将李牧。

    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28年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攻破,赵迁投降。赵迁的哥哥赵嘉帅军北上代郡,自立为代王,苟延残喘三年之后,终于也被灭绝。

    赵王或许到死也想不通,事情怎么会闹到这一步?

    齐国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国家,秦国人在这个国家用的是还是老一套,无非也就是‘远交近攻’和‘离间君臣’两条老计策而已,但是这两条不太高明的手段,用在蠢人身上却永远无比的奏效。

    范睢出任宰相之后,足足五十年的时间,齐国和秦国两国的邦交极为敦睦,政府使节和民间商旅络绎不绝十分密切。

    齐王田建,曾经于公元前237年访问秦国,迎接他的是遍地的鲜花还有美女的拥抱,秦始皇用最尊贵的礼节来迎接他。齐王感动得一塌糊涂,居然在一时冲动之下和秦始皇结成了带有明显黑社会性质的把兄弟,两个国家也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之邦。

    齐王国派到咸阳的使节,每个人都得到亲切的招待和可观的贵重礼物,无不心花怒放屁颠屁颠地回来,对秦王国的坚强友情赞不绝口。

    为了离间齐国君臣,秦王嬴政可是花了老本的,他连续十几次派遣部长级的使节团,携带着大量的黄金珠宝与各种糖衣炮弹,前往齐国首都临淄,一面游说统治阶层不要改变外交政策,一面诱使他们贪污腐化跳入陷阱。

    因此齐国对于任何合纵对抗行动,一概拒绝参加,而且每逢秦王国征服一国,齐王建就派遣特使前往咸阳道贺。当全世界都在为保卫祖国血战到底的时候,齐王国隔岸观火,置身事外,连享半个世纪以上的和平与安宁。

    齐王坚信甚至迷信——他的把兄弟嬴政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绝不会来攻打兄弟的国土的,齐国将永远长存下去。

    可是事与愿违,当别的国家都消失了之后,秦王嬴政兄弟终于撕下了覆盖在脸上几十年的面膜,以狰狞的面孔杀向了齐国。

    齐国的官吏几乎都受过秦国的贿赂,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过招,所以,秦国在灭掉赵国之后,转头南下,他们在齐国甚至没有遇到任何实质性的抵抗,就像是新媳妇回娘家一样,水到渠成地推进到了临淄城下,或许还有可能在某地还受到了欢迎。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公元前221年,齐王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葬送在了“兄弟”的手中。

    2    国家大一统

    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之后,发现事情还没完,中国太大了,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收归国有。

    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这些省市自治州,今天大家听起来都认为绝对是中国人的地方,但在当时不是这样的,那里生活着两个民族,他们并不愿意服从中央的领导。

    还有鄂尔多斯高原,也就是陕西以北的河套地区,那里盘踞着英勇善战的匈奴人。

    秦始皇坚信这几块领土应该属于中国,于是立即发兵,三块土地在数年之后全部被大秦国并入版图。

    至此,秦始皇正式的奠定了中国的雏形,以后的两三千年里,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都离不开秦始皇奠定的基本雏形。

    当然,这个雏形包含了当时人们已知的全部世界,如果那时候大陆上还有别的世界,秦始皇一定还要征讨的。在这位伟大人物的心中,只要是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都应该属于中国,都应该被征服。

    秦始皇完成统一工作后,疆域包括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汉水、湘江、桑干河六大流域的所有地方。帝国的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超过了纵横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除了统一国家之外,秦始皇还统一了和创造了一个名字——皇帝。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者,一直都在延续这个名号,尽管他们不约而同的把秦始皇骂做暴君,却舍不得把秦始皇创建的这个名号打入冷宫。

    秦始皇做了很多事情,他统一了燕国、赵国、秦国的长城,把北方蛮族彻底的和文明社会隔离开来,保持了中原边境的稳定;他还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这些都是伟大的举措,不过,最伟大的还是秦始皇统一修建了辐射全国的公路交通网和水利交通网。

    中国太大了,尤其是没有汽车和火车、公交车甚至没有拖拉机的年代,一般人的交通工具只是一双脚,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网络,这样的大国随时都会陷入割据纷乱之中,统治是不会长久的。

    所以,秦始皇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称帝之后立即做了两件事,第一开凿运河,第二修建公路。

    大庾岭号称中国南部五岭之一,地处江西与广东两省交界,是珠江水和赣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成为了中原社会和南方社会的分水岭。有了这道山岭,广东一代的土著就可以随时造反,割据成一个个的小国,而秦军翻山越岭还不一定能打胜仗,所以,秦始皇决定改变这一局面,对这些地方进行彻底的统治,于是他主持开凿了‘灵渠运河’。

    灵渠运河的开通标志着长江流域跟珠江流域的豁然相通,南方不毛之地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灵渠运河链接长江的支流湘江跟珠江、桂江穿过广东广西的野蛮部落和巨山峡谷,使南北交通发生戏剧化的变化,船只可以从帝国的首都咸阳出发直达南方海口番禹,成了大秦帝国的一条运输大动脉。我们可以把他叫做——任脉。

    另外,秦政府又在黄河和淮河的支流颖水之间,开凿另一条同样重要的运河——鸿沟。它链接黄河跟淮河再从黄河转入长江,成为大动脉的一条分担大动脉血流的毛细血管。

    秦朝的公路从首都咸阳出发,做辐射形状直达四十一个郡县,最北到辽东郡,最南到长沙郡,像蜘蛛网一样密布全国。我们可以把他叫做——督脉。

    一个任督二脉全都打通的大高手,其力量是空前的。

    这种贯通不仅有利于武装部队的机动性,更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还使得中央统御郡县更加直接方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秦国的政权是由军功地主建立起来的,从这个年代开始,世袭的血亲和宗法性地主渐渐的退居次席,所以说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第二,皇位在本家族内世袭。

    第一个特点否定了分封制。第二个特点否定了禅让制。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它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产生。在古代“皇”有“天”的意思人们对神明也称为‘皇’所以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统治者有“天皇”“帝皇”“人皇”。

    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

    秦始皇否定了“泰皇”的称谓,而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说明他觉得仅仅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或者说他认为仅仅用人间最高统治者的权威还不足以震慑臣民,必须借助神的力量为他的权威再涂上一层神秘的光圈,即将‘君权神授’的观念同人身隶属关系结合起来。

    皇帝称号的出现乃是神话君权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在统治阶级看来很重要。

    3    秦始皇成功的秘诀

    尘埃终于落定,所有的封国和野蛮部落都被秦国一口吞下,并逐步消化,变成了与大秦帝国血乳相融的一部分。可是,秦国人为什么能具有如此之大的破坏力和向心力呢?

    这一事实曾引起古今中外不少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的深思:当春秋时代开始之际,秦还是一个西戎小国,其社会发展整整落后于中原先进大国一个时代,后来秦穆公虽然称霸一时,但在战国时期秦孝公之前,秦国仍属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诸侯国,而被东方大国以“虎狼之邦”视之。

    什么叫虎狼之邦?虎狼残忍,最缺少的就是仁义,而仁义正是儒家学派的最高学问,换句话说,秦国是个没文化的野蛮国家。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自秦孝公以后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落后的诸侯国一跃而成为军事、政治、经济先近的大国,最后吞并其它诸侯国而统一中国。

    这就不能不归功于秦国封建制改革变法的彻底性。而其他各国的失败,也可以认为是改革失败的原因。

    韩国、赵国、魏国、楚国这些国家都尝试过变法,变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但这些改革有的不全面,有的只是短暂的变法,多数没有触动阻碍社会发展的根本制度,而且人存法在,人亡法亡。

    但秦国不一样,尽管商鞅后来被处死,但商鞅的法度并没有更改,这是秦国变法与各国变法不同的最根本之点。

    除此之外,秦国人发动的战争是真正的——法家战争,没有一点儒家假善充仁的味道,打仗嘛,就是杀人,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讲,只要能打赢什么恶劣的残忍的手段都可以用,这就是秦人的理念。

    而中原诸侯就不同了,他们通常贪图虚名什么“仁义之师”“仁义之主”“尧舜禹汤”这些东西。

    举国例子说,齐桓公死后,宋国的宋襄公一心想当盟主,便会盟诸侯,强烈要求坐上盟主的位子来发号施令。

    可是楚国人不同意。

    于是两国便发生了矛盾,宋襄公不敢直接去攻打强大的楚国,就想找个楚国的走狗国——郑国来出气,于是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王立即发兵去抄宋国人的后路。

    宋襄公慌了手脚顾不得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赶回国内,准备抵御楚国的大军。天亮的时候,楚军已经到了河对岸,远看过去兵强马壮。

    有人劝宋襄公跟楚国人讲和,您猜宋襄公是怎么说的:“楚国人虽然人马强壮,但是缺乏‘仁义’。我们势单力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么能胜过仁义之师呢?”便嘱咐人做了一面写着‘仁义’两字的大旗,要用这两个冠冕堂皇的大字,击垮百万汹汹楚军。

    真是够可笑的。

    为了表现自己的仁义,有人劝他在楚军渡河的时候突然偷袭,他不干,这本是孙子兵法里的一条妙计“半渡而击”,可他就是不干,说那样是不讲仁义,要被世人唾骂。

    等到楚军在岸边乱哄哄的布阵,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的时候,又有人劝他出手,他还是觉得不太仁义。他可能以为楚国的士兵都是秀才出身吧,但其实都是些骁勇的好战人士。

    终于他们进攻了,漫山遍野喊杀震天的杀了过来,宋军的仁义一点也起不了作用,被楚军打的一败涂地,宋襄公也差点被生擒活捉了。

    秦国人是绝对不会跟人讲仁义的,仁义道德在他们那里狗屁不通。再举个例子说: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领大军做变法后最重要的一次武力展示,向刚刚败在孙膑手上的魏国大举进攻。

    当时的魏国统帅公子魏昂是商鞅以前的莫逆之交两人感情甚笃,商鞅便写信给魏昂说:“你我本来是生死兄弟,如今成为两国的统军大将,实在不忍心相互攻击,不如咱们见见面,喝喝酒,这事儿就这么过去算了。”

    公子魏昂信以为真,心想,商鞅还真是挺够意思的,这个时候还请我喝酒,便欣然赴约,两人喝酒的时候,商鞅派人把公子魏昂抓了起来,并且趁机攻克了魏昂的营寨。

    这就是法家人物和儒家人物的不同。

    宋襄公对野蛮的楚国讲仁义招致失败,而商鞅却为了一场战争的胜利以卑鄙的手段骗取老友的信任,宋襄公败了,商鞅胜了,可见在惨烈的战场上如何打胜仗才是根本,仁义一文不值。

    就是以这种指导思想,秦军横扫了天下,那么秦军横扫天下的过程中到底给社会造成的多么大的打击呢,我做了一个总结:

    春秋时期的就不计算了,单说整个战国时代:

    秦惠文王十三年,庶长章击楚斩首八万;秦武王四年拔宜阳城斩首六万,昭王七年击楚斩首五万;十四年白起击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二十七年击赵斩首三万,三十三年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三十四年白起击魏国华阳,斩首十三万,推入水中淹死两万,四十七年白起破赵长平,坑杀四十五万。

    这些数据只是战国后期,还不算秦始皇消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的残暴可见一般了。

    这应该是法家的指导思想在作祟,尊奉儒教的国家至少不会杀降,而春秋战国以及西汉以前,杀降那是家常便饭的。

    必须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