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中国史-春秋五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闯入中原的游牧民族

    打开世界地图,由东起东北亚的大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一直向西,直到欧洲境外,画一条横线,将欧亚大陆区划为两部分。横线以南多为湿润的平原森林地带,气候温和,地处平坦宜于农耕;横线以北多为干燥的高原和瀚海沙漠群,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东北、蒙古高原、中亚、咸海、里海以北、俄罗斯南部,直到欧洲中部,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带,与相邻的古代中国农耕地区在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往来,和政治、军事的频繁冲突与交往。

    这是中国成为二元一体化国家的一个前提。

    中国的版图从古至今有南农北牧两大区域。世界上的游牧民族大多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边境线上,所以,中国很容易受到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袭。

    他们对中国的骚扰,就像一群饿狼不断地撕咬一个脑满肠肥为富不仁的奸商,典型的吃大户思想!

    游牧民族之所以要锲而不舍的闯入中原世界里来,有经济上的动因,也有环境上的根源,也是生活习性的本质决定的。

    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的是吃饭,那么就是说,那里有饭吃就可以迁徙到哪里,那么好,塞北苦寒,中原富有,我们迁徙到中原去过日子吧!大家伙一商量,这就来了!

    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核心内容。

    他们来了,带着血腥来的,中原人可要倒大霉了。地方是好地方,可他也就那么大点地盘,而且人家来不是做客的,是要当主人的,中原人当然不能赞同这种喧宾夺主的逻辑,所以,两帮人就打起来了。

    但是他们打不过他们,虽然蛮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口赶不上中原,但在军事技术方面却拥有诸多的优势。中原政权对他们无可奈何,千百年来中原政权也只想出两个解决冲突的办法:和亲或南迁。和亲尚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南迁无疑是最痛苦的,中国人不像游牧民族那样一听搬家就兴奋,可是没办法,敌不过人家的烈马快刀,只有给人腾地方了!

    简而言之,闯入中原的游牧民族有两种,一种是大大咧咧、毫无羞耻心、喧宾夺主的‘强盗型’;另外一种则比较客气,仿佛前来就是为了‘寄人篱下’,像小鸟一样依人般的‘请求保护型’。

    先看看弱一点的“寄人篱下型”。

    汉朝时期,匈奴的休屠王、呼韩邪单于、被同族兄弟打的血肉模糊无处容身,一怒之下背叛师门,带着老婆孩子金银珠宝羊群牛群狼群狐狸群以及几十万人口投降汉朝,请求内迁。

    还有,乌桓人因为受不了匈奴人的压迫和奴役,在征求了汉朝的同意之后,举家南迁。

    又比如隋朝时期,突厥族启民可汗被同胞都蓝大可汗和达头可汗击败,无处容身,隋文帝杨坚准许他们全族内迁,划出河套地区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安置他们。并且派兵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内迁后的游牧民族很快尝到了稳定生活的甜头,都不愿意搬家放牧了,迅速的把户口页从非农业户口改成了农业户口。请求保护型的闯入更容易造成平等杂居和通婚,对于民族大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补益颇多。

    另一种,就是“强盗型”。

    第二次移民高峰是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人口南迁,当时的中国是全世界移民最火爆的目的地,然而他们这次是杀进来的!

    东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统称“戎狄”。就像西方蛮族统称为日耳曼一样。其实他们还可以分为十几个大类,几十个小类。比如“戎”可以分为“犬戎、东胡、楼烦’而“狄”部落又可以分为“赤狄、白狄、长狄”,这些人后来纷纷在中原大地上建国并兼并周朝的封国,后来却像冰块一样消失了,据后人猜测,很可能是被中华民族强大的人口和文化所同化。

    2    弱肉强食的时代

    严格说来,在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上,只有西周是完整意义上的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就是国家政权,封而建之。通过封王、封地来治理整个国家。封建制度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贫民是靠不上边的。

    在秦以前,贫民一般没有出头之日。即便是有改朝换代,也是贵族与暴君之间的事情,《易经》上说‘汤武革命’其实汤的革命,就是贵族革暴君的命,就是一波贵族取代了另一波贵族,完全不是平民的革命。

    分封是树形结构。

    这种树形结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各个权力阶层嫡长子式的世袭制度。从社会来看,血缘的血亲是中心,从政治角度来看,天子和各国的国君则是中心。所以说,封建制度与血亲制度相辅相成,保证了权利的存在和运作。

    周天子是国家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天子之下的各种机构和各种官职都是为天子个人服务的。

    统治者们人为地创造了很多的等级,就像是一层层的台阶一样,老百姓在最底层,即使仰起头来也看不到最顶层。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这种森严的等级,不得不使用一些强硬的手段,主要包括军队和法制。

    但这种法制只存在于奴隶和平民之间,在古代贵族是不会受到法律约束的。

    在周公制订的《周礼》里面,也主要强调了贵族的修养和自觉性,当时还没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概念,如果贵族触犯了法律,裁决他们的是上一等的贵族而不是法律条文。这种血亲和贵族之间的分封实际上造成了动乱的诱因,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因为亲戚比较近,还能相安无事,可是后来,亲属关系越来越远,五百年过去了,除了都是一个姓氏之外,再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当周王朝开始衰败,所有的诸侯国都开始蠢蠢欲动,企图扩张自己的地盘。而周朝的衰败不仅仅是血亲的疏远,还因为失去武力,迁都到洛阳的周朝已经没有能力控制诸侯国了。

    所谓的分权,指的是诸侯取代天子的权位,卿大夫又逐渐取代君侯的权威,甚至还有卿大夫的家臣夺取了他们手中的权利。

    分权制度也可以理解为无政府状态,不是嘛,周朝已经失去了全部的威信,没有人在听他的话了,就像一个‘裁判’在足球场上忽然失去了所有球员的认可,大家不听他的了,于是他们互相殴斗,全无秩序,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刚猛的‘队长’出来主持公道。

    周王朝后期,诸侯国互相吞并,强大的不断地吃掉弱小的,大封国日益庞大,小封国日益减少,本来应该担当“法官”的周王却被人请下了神坛,。

    这可怎么办?小封国的心里都很担心。

    历史的必然趋势是——老虎不在家猴子必然称大王,权利是不可能存在真空的,一旦有人走了,就会有人填补这项空白。

    无政府的国际状态,不久就被纳入‘霸权’的秩序。

    一个超强的封国,用他强大的兵力保护弱小的封国不受其他封国的侵略,一方面也保护那位早已落魄,没人理睬的周天子,赐给他一些仅存的一点威严。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五霸的由来。

    3    春秋五霸的真相

    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说法不一,至少有三种说法,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同时包括这三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其实受到周王室承认的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其余的人都是“非法集会”后(诸侯会盟)自立的,周王室根本就不承认。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霸主在任上做了哪些好人好事,他们不像美国总统四年一任,都是终身制的,但你不能打败仗,不然,那些见风使舵的诸侯,会立即倒向你的敌国。

    霸权不是霸权主义,因为各国需要霸主来主持正义,所以,霸主才会出现。也可以说,最初的霸主就是周王。齐桓公一生称霸四十年,曾召集过类似于今天‘六方会谈’的国际和平会议二十六次,出动军队二十八次,把当时东西南北方向的‘夷’人打的落花流水。值得纪念的重大远征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公元前664年,北方山戎部落入侵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自赴援,把山戎击溃。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胜利,使得燕国在未来一百年的时间里,再没有严重的外患。燕国的国君感激的一塌糊涂,像尊敬周王一样的尊敬齐桓公。

    第二次公元前660年。连续四年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齐桓公坐在霸主的位子上,每天除了收收‘保护费’(各国的进贡)就是喝喝茶、打打猎,听听音乐,看舞女跳舞,临幸个妃子,祭祀一下天神什么的。忽然,卫国遭到了狄部落的攻击,请霸主立即出兵相救。

    请注意,人家说的是‘请’但实际上,并不是‘请’那么简单的,因为作为霸主手下的国家每年都是要向霸主进贡的,也就是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护费”。如今卫国被攻击,收保护费的自然觉得没面子。

    因为狄部落打狗的时候没有看主人。

    于是,齐桓公震怒,立即发兵前往卫国,不过他来的有点太晚了,卫国已经被攻破,齐桓公觉得,这样有损于他霸主的颜面便想出了一个亡羊补牢的办法,那就是给卫国在东方四十里的滑县,另外建筑一座新城。

    这个动作包含着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意识,假使是在战国时期,齐桓公肯定不顾一切的把卫国给吞并了,谁还会给他复国,怪麻烦的。说来说去,当时没有大一统的心思,只一味的争取威信而已。

    第三次,狄部落得便宜卖乖,得寸进尺,打败了卫国之后,还以为自己武功盖世无可匹敌了,第二年,又攻击了一个受齐桓公保护的国家——刑国,并且一举获胜。齐桓公仍旧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为刑国重新建国。

    第四次,齐国以及盟国联军,于公元前656年远征汉水,向不断向北推进的楚王国展示威力。

    楚王国一群人瞠目结舌,天南海北的,怎么杀到我家门口来了?

    齐桓公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尊王攘夷”。

    楚王国让屈完出使齐国军营质问齐桓公:“咱们两个国家相隔十万八千里,一向没有来往,你们打上门来,有什么贵干?”

    齐桓公眼瞅着房梁,傲慢的说:“既然你们楚国自称是周朝的封国,为什么不肯进贡?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昭王怎么会死在你们楚国这里呢?!”他的措辞很严厉,表情很生气,完全符合“尊王攘夷”的剧情需要。

    楚和周之间的梁子由来已久。

    最初,楚国人为了向北发展,和中原诸侯套近乎拉关系,硬说自己是黄帝王朝祝融的后代,要求周王封它为子爵,还规定每年进贡一车苞茅。虽说这有些不敬,可是周王室也咬咬牙忍了下来,双方暂时相安无事。

    至于周昭王之死,原因是这样的:

    周昭王是周朝第四代王。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周昭王打算继承成康的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国、厉国、曾国、夔国,直到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却不幸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虽然齐桓公咄咄逼人地提及这段三百年前的陈年旧事,但是楚国的屈完根本没拿齐国人当回事儿,他抖抖袖子,整整衣冠,喝口茶水,慢悠悠的说:“不就是一车茅草嘛,也至于你带领十几万人长途跋涉的赶来,一会我就弄几十车来给你。关于周昭王的事情,当时还没有我哩,我不太清楚,建议你直接去问汉水!”

    齐桓公虽然霸道,但是此时似乎还不敢或者不愿意和楚国直接正面冲突,仿佛兴师动众的过来只是为了讨个说法。现在楚国人既然给了说法(虽然说法有点怪怪的,但也能接受),那就拍拍屁股走人吧,也算凯旋而归。

    综上所述,虽然这四次著名的征战齐国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成果,但总算为那些小国找回了一点颜面,也为周王室找回了颜面,在他们看来,齐桓公这个霸主还是相当成功的。

    再来看晋文公。

    他所谓的“尊王”,其实就是帮国君铲除了一对奸夫淫妇,而“攘夷”也就是又把楚国给攘了一次。楚国人在那个时代一定相当悲催,因为他们总是被各路英豪当成靶子和捞取政治资本的踏脚石。

    公元前636 年,周襄王死了王后,所以从狄国娶了个王后——隗后,可是不久之后隗后就和周襄王的弟弟公子带暧昧了,世上没有几个男人对绿帽子不起剧烈反应的,何况是个国王。周襄王把隗后废掉,打入冷宫,还要逮捕公子带,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公子带居然逃跑了(居然能跑掉?可见周王室已经没落到了何等的地步。)公子带勾结狄人进攻洛阳,把周襄王赶下了宝座,周襄王居然也奇迹般的逃跑了出来,(逃跑真的很容易!)

    周襄王失去了宝座,又失去了老婆孩子,心里别提多郁闷,要是在以前还可以请霸主齐桓公出来主持公道,可是当时的齐桓公的遭遇比他还要惨,看来是没可能“站”出来了。

    怎么办呢?就在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救世主耶稣基督阿弥陀佛太上老君全部化身为伟大的晋文公出现在他的面前:“上帝保佑你我的孩子,我来拯救你吧!”

    晋文公兵锋一出,狄人立即全线溃退,公子带和隗后一起被抓,全都被处死,周襄王又回到了温暖而舒适的宝座上。

    北方的诸侯要当上霸主,就必须和楚王国过一招,齐国人、晋国人、吴国人都先后把楚国修理了一下,才成为霸主的。

    必须的!

    晋文公又把矛头指向了楚国。

    楚国人中了晋文公的奸计,在‘城濮之役’中败下阵来,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于是晋文公成功称霸。

    4    混乱的分权制

    春秋末期分权政治更加昌盛,不但诸侯要分权,连家奴也要分权。

    霸主们不但不管,反而自己还跟着惹事儿,这些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强国不再以霸权为满足,不再以拥有属国而满足,它要直接控制土地;不再以国君臣服而满足,而要把国君排除直接统治臣民。

    首先发难的是鲁国的三桓,所谓的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他们排行分别是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以下简称为小二、小三、小四。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带着自己的妻子文姜到齐国访问,文姜是齐襄公的亲妹妹。鲁桓公做梦也想不到这次出国旅游,会成为他一生的悲剧。因为他万万想不到哥哥和妹妹居然也能乱伦。

    其实齐襄公和文姜早就有一手,这次,一对男女重温了旧梦。

    鲁桓公发现自己的妻子竟然和齐国的国君私通乱伦,于是准备回国调兵遣将兴师问罪,没想到半路上被齐国人给杀死了。

    他的长子姬同继承了王位,小二、小三、小四成了鲁国的高级官员。三大家族轮流掌握政权,世代相传,开始里鲁国著名的四百年之久的“三桓政治”。

    鲁国国君尝到了被手下挟制的滋味。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三桓”也被手下的手下挟制。

    三桓联合起来架空了鲁国的国君,就好像是当年诸侯联合起来架空周王,后来,三桓手下的一些人,被称为——家臣,的也开始造反。

    家臣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家里养的狗。

    很多家臣的势力急剧增大,便在各自的地盘上建造城池,和鲁国和三桓分庭抗礼互不相让,这里最著名的是一个叫“阳虎”的人,他是小四家的奴才,可现在却跳到主人头上去了,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有一件事儿,可以充分说明当时的鲁国已经混乱到了何等的地步:

    公元前198年,伟大的思想家孔老先生非常理想化的发起了著名的“堕三都”运动,这次运动现在看起来颇像小孩过家家似的,许多大人物都言而无信,引人笑柄。

    孔子求他们拆除各自的私搭乱改的违章建筑——城墙,三桓居然同意了!惊奇吧,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是实在没有办法才同意的。

    三桓统治的过程中“家臣”的势力越来越大,就像鲁国的国君指挥不了他们一样,他们也指挥不动这些家臣,家臣和三桓到处修建城墙,把整个鲁国搞的跟希腊的城邦时代差不多,走不了几步就要通关察看,俨然已经分类成了好几十个国家。

    为了遏制“家臣”实力的增长,三环同意拆除城墙,可是刚拆了一半,就停止了,因为他们想明白了,这是孔子的圈套,城墙没了,对家臣来说是坏事儿,对他们自己也未必就是好事儿,于是连夜请来最好的施工队,用最快的速度把城墙又砌好了,比以前还高还结实。

    此举无疑让孔子对他们很失望。

    鲁国的三桓之后,就是晋国的六卿,有人说,春秋和战国的分野就在这里了。

    春秋时代还有霸主主持公道,基本上不可能发生三家分晋的故事。但这时候这种事真的发生了,而且都没人问一句。

    晋国的六卿其实就是跟随晋文公逃难要饭的六个奴才,说好听的叫“家臣”。后来晋文公火了,他们也就跟着火了,而且,火的很厉害,甚至把自己的主人都给烧死了。晋国从此灭亡,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大诸侯。

    此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家臣叫田成子。

    前481年,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根本没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超级大国冷眼旁观甚至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威信扫地贫穷落魄的周王只会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接受贿赂,过他‘点钞机’般的小日子,根本不管外面兵荒马乱你死我活,谁给他钱多,谁就能当诸侯,晋国和齐国的篡位也就这么成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