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成功没有偶然-东方不亮西方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把金钱拿来投资是唯一可以增值的方法。集资、投资都是大学问,在企业经营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把钱存在银行,短期是最安全的,但是长期却不是很奏效的致富方式。投资能力的关键就是找准市场投资的最佳切入点。像一只猎鹰耐心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当猎物真的出现的时候,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将其捕获。只有具备这种能力,你才能成为真正的投资高手。

    ——李嘉诚

    投资要有创新思维

    李嘉诚箴言

    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时,便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得快了几十年,我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信息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商业有巨大的影响,现在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获得信息。传统公司的结构正在大大地变化,公司的速度必须快,必须有创意。

    企业能否创新、能否“标新立异”,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取得竞争优势,也就决定了企业是竞争中的失败者还是胜利者。

    面对今天的竞争,香港人需要抛开昔日自满的心理。将来香港的情形会与今天的美国一样,受教育多、知识水平高又用功的,收入会向上,收入低者则越来越萎缩。这是社会的经济转型,我们已走进知识型经济社会。解决这一问题要双管齐下,短期输入一些有高教育水平的技术移民对香港至关重要;而长期则要加强教育,提升香港大学生的水平。单是大学学历已不足够,希望有硕士、博士程度,才经得起考验,加上香港人一贯灵活和有拼搏精神的优点,便可与外国的强者竞争。

    百年来,科学家与企业家为了人类的福祉,追求各种创新发明和工业发展,我们赖以舒适生活的内燃机、能源,解除痛苦疾病的药物,通讯网络,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发明与创新。

    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不仅要紧跟转变,还要有国际视野,掌握和判断最快最准最新的资讯,靠创新比对手走前几步。不愿意改变的人只能等待运气,懂得掌握时机的人更能创造机会。幸运只会降临到那些有世界观、胆大心细、敢于接受挑战但又能够谨慎行事的人身上。

    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商场启示

    进入21世纪,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变化极快,这就要求投资者不仅要对新事物敏感,而且要好学并善于学习。随着互联网热潮席卷而来,许多人都从中赚了第一桶金,比尔·盖茨更是凭借这一机遇赚取数百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兴起,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那些靠地产、航运、港口致富的传统型富豪,普遍不被经济评论家们看好,认为他们迟早会被这个时代淘汰。

    但是李嘉诚却用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错误的。在生活中,李嘉诚时刻关注着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把握着科技进步对现代商业的影响。当互联网技术兴起时,李嘉诚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决定要将其作为自己公司投资和经营的新方向之一。

    在他的支持下,1999年10月,其长子李泽钜宣布通过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来共同投资网络,并提出要为中国的网络业洗牌,先期预计投资就高达10亿美元,而网站的主攻方向是综合性的门户网站。

    同年12月7日,李泽钜花费近2000万港元购买www.tom.com这一域名。16日,该网站正式推出,短短两个月时间,注册人数就迅速激增到4万多人。2000年2月23日,是网站递交认股申请表的最后一天,有超过40万的香港人拥到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十家分行递交认购表格,一时间人流涌动,导致许多道路出现拥堵,店铺无法正常营业,人群排起来的队伍甚至长达数千米。

    李嘉诚不仅用自己的网络概念感染了整个香港,而且还以利益的驱动令香港万人空巷,由此可见,他确实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卓越企业家。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李嘉诚靠着网络概念赚了足足2000亿港元,这个不被经济学家们看好的传统型富豪,俨然成为亚洲高科技产业的新霸主。自2000年开始,被奉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就不再以地产商或其他类似的面目出现,而是摇身一变成为IT时代的新资本家。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改变,未来通常是变化不定、难以预测的,这就需要投资者必须顺应变化,驾驭变化,应对好变化的挑战。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化腾在互联网上接触到了由以色列人发明的ICQ,这种集寻呼、聊天、电子邮件于一身的软件让他非常着迷。他想,如果在中国推广一种类似于ICQ的软件,应该会有很多人喜欢。

    有了想法后,马化腾找到大学同学张志东,与他一起合开了一家公司,带领开发团队辛苦研究了很久,终于研发出一款基于互联网的网上中文ICQ服务OICQ,也就是现在很火爆的聊天工具QQ。刚开始时,马化腾让QQ用户免费使用,没想到异常火爆,不到10个月的时间,注册用户就达到了100万。随后,经过融资,马化腾闯进了腾讯帝国,成为了利用科学技术创业的领军人物。

    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在一次访谈中曾说过:“商业并不是严肃的、枯燥的、毫无乐趣的事,商业是一场游戏,是每天我们都想打赢的一场游戏。有人要在游戏中打败你,有人要把你的饭碗抢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每天都要创新的原因。”

    有人曾傲过这样的统计,在20世纪初的世界大型企业中,至今仍能位居世界500强之列的只有3%左右。很多公司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最终销声匿迹。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固然有客观环境等因素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企业能够主动顺应潮流,顺应变化,持续不断地做出令人赞叹的成绩;有的企业却因为不能持续创新,不肯变革,而被挤出了时代的丰流。

    正如李嘉诚所说:“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也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率为核心,重建企业形象。”生意场上的变化风云莫测,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作为社会财富阶层的商人更要紧随时代的发展,适当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那些一成不变的商人终将被这个社会淘汰,而那些能够把握商场脉搏、永远站在时代前沿的商人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审时度势,超前意识不可少

    李嘉诚箴言

    做生意的过程既是钱与钱的交易过程,也是心理与心理的斗争过程。就像打牌的人,永远要具有超前的眼光,预测下一步牌的走势,分析牌面可能出现的状况。做生意的人,同样也需要具备超前的意识,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经商,更有利于锻炼商人,使他们懂得经商过程中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现在社会变化的确是非常非常快,但是我相信有些知识是永远有用的。宋朝的一个画家范宽,我没有机会看到他的真画,是通过电脑来看的。范宽有一句话:“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我知道那里边有几个故事。他一个人去深山野林,一两个月就看看天气的变化,其中水、树木的颜色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变化,这样一来,他看到的东西都已经装在了自己的脑子里。等想画画的时候,想起在那个地方看到的景色就可以了。我也是这样,做生意时一通百通,不是每一样都要学,有的事一通,其他的也通了。最紧要的是要追求最新的知识,知道最新的商业动态,这些东西每天都在变。

    谁不思考未来,谁就没有未来。

    我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但主要是哲学、政治、经济、中国文化以及新技术方面的书,其中有些是中译本。世界前进的步伐相当快,你如果不加快自己的步伐,马上就会掉队。当我度假时,通常是休息四天,我会去打高尔夫球。即便我只有两天休假,也会非常高兴。我从未上过正式的高尔夫球课,因此我的姿势不是很正确,但我的技术还过得去。

    商场启示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成为商界富豪,与他未雨绸缪、思考未来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具有超前意识,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具备的共同特质。在生意场中,他们不跟随他人的脚步,而是独辟蹊径,并且赚得金钵满盆。对于李嘉诚来说,具有超前意识是他在商海中获胜的重要法宝,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投资的方向,造就了他的神话传奇。

    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行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并因此带动了一股塑胶花热潮,李嘉诚这时果断地从自己非常熟悉且干得不错的五金行业抽身而退,转投到塑胶行业。1950年,李嘉诚创立长江塑胶厂,并开始大量生产塑胶花,最终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赚得了数千万港元,他所创办的长江塑胶厂也一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工厂,李嘉诚因此被称为“塑胶花大王”。

    随后,有很多人都步其后尘投入塑胶行业,一时间生产塑胶花的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地。李嘉诚预感到这个看似兴隆的行业将来会出现很大的危机,因此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当时盈利颇丰的塑胶花业,开始进军玩具行业。果然,没过多久,火爆的塑胶花就由畅销转为滞销,那些跟风兴起的塑胶花工厂全都赔得血本无归,而李嘉诚已经在玩具行业中赚了数千万港元。

    1958年,香港的房地产业处于低谷,当时的香港地价下跌70%、房价下跌30%,许多生意人都对房地产业避而远之,但是李嘉诚却认为香港人多地少,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房地产业在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因此他投资百万元进军房地产业。几年过后,他所购置的地皮都上涨了数百倍,而他也最终成为香港的地产大王。

    对于任何投资计划,李嘉诚都能够以超前的意识加以分析,确保心中有数。在拍卖地产的现场,当别人疯狂竞价的时候,李嘉诚总是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并在最后的关头收获投资的决胜权。在收购其他企业的时候,他也总是能够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将被收购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数十年的投资过程中,他总是能够在最后关键时刻将竞争对手击败,从而稳操胜券,这就是在投资时具备超前意识的威力所在。

    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赚钱的机会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这些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来,这就需要你具备超前意识,在其他人没有发现它的时候抓住它。所以有的时候,在生意场上不是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发现商机的超前意识。

    比尔·盖茨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时曾这样说:“我之所以真正成为世界首富,除了知识、人际关系、微软软件公司很会行销之外,有一个前提,是大部分人没有发现的,这个就叫作眼光好。”

    在微软成立之前,比尔·盖茨还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有一天,他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到学校里找他。在学校的一家报刊亭中,保罗·艾伦无意中看到一期《大众电子学》杂志的封面上印着一幅牛郎星(阿尔塔)8800计算机图片,并且有一句广告语:突破!世界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敢与商用型媲美!

    看到这条广告,保罗·艾伦脑中突然灵光一现,他立刻买了一份杂志,找到比尔·盖茨后,就兴奋地对比尔·盖茨说:“计算机的普及化势必到来,我们应该领导起这一场计算机革命,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我们将遗憾终生,甚至被后人责备。”

    最终,经过几天的思索,比尔·盖茨决定放弃学业,和保罗·艾伦一起开办计算机公司,并将公司开发的项目定位在计算机的灵魂——软件上。于是,微软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就像比尔·盖茨一样,商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具有超前意识,把握机遇。如果当初比尔·盖茨没有预测到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放弃学业,而是继续苦读,也许他现在会是一个在硅谷辛苦工作的“码农”,也就不会有日后的微软帝国了。

    有一位非常肥胖的女士常常因为买不到合适的衣服而感到烦恼,因为很多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只考虑为那些身材好的女性而设计,完全忽视了众多肥胖女性。在感到烦恼的同时,突然有一个念头出现在她的脑海中:自己是不是可以开一家服装店,专门照顾肥胖女性群体,为她们设计合适的衣服?

    有了这个想法后,她立刻开始准备,没过多久,新店就开张了。和她预想到的一样,生意非常火爆,因而顾客盈门,利润滚滚。没过多久,她又陆续开了10多家分店。最终,她过上了物质丰裕的生活,而最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她也有适合自己的衣服穿了。

    眼光独到,具有超前意识,那么你就可以掌握生意发展的最大趋势。因为竞争对手少,你的生意就会顺应趋势,做得风生水起,而你离成功致富也就越来越近了。

    用正确的方式对正确的时机进行分析

    李嘉诚箴言

    一棵树根部的分枝可能散布在50英尺、100英尺以外的地方,但主根仍在。

    商业投资应该冷静客观,禁忌为情所动而破坏心态的平衡。

    避免商业投资的失误是每一个商人必修的一课。

    商业投资的风险有很多种,规避风险的正确方式就是要对时机进行准确的分析,因为一旦看错时机,就会导致满盘皆输;更忌讳人云亦云,被错误的信息误导而使投资失败是很可惜的。

    商场启示

    1977年,随着香港经济的好转,当时的香港开始大规模修建公共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当属地铁工程,整个工程计划用8年时间完成,总投资高达200多亿港元。当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有关当局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建物业的利润充股。

    在建的地铁线路中,中环站和金钟站是最让众多地产商眼馋的,因为这两个站点是地铁先期建设的线路中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停靠站,谁承建了这两站,谁就可以在上边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这样一个赚钱的机会,颇具经商头脑的李嘉诚自然不会放过。

    由于很多大地产商、建筑商都纷纷争夺这两站的建设,“狼多肉少”,所以大家都纷纷施展各种手段进行较量。当时只是一家中型企业的长实,如何才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李嘉诚时刻思考的问题。

    经过大量的调查,李嘉诚列出了置地、太古、金门等几个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认为这些企业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而在当时的香港商业界,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作“撼山易,撼置地难”,所以自己的企业参与投标,就必须把置地作为头号对手,而以当时长实的实力,无疑是“以卵击石”。

    但是李嘉诚并没有畏惧,他认为正因为置地财大气粗,自然会认为自己势在必得,而不去研究合作方,也不会去迎合合作方,这正是它的薄弱环节,那么自己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做一做文章呢?

    经过调查后,李嘉诚得知,当时的香港地铁公司是一家直属有关当局的公办公司,而在香港,公办公司的一切消费并不是全部由当局包揽的,除了少许的当局允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地铁公司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进行市场化运作。

    用作修建中环、金钟两站的地皮,当局估价2.5亿港元,然后以估价的原价卖给地铁公司,但是在购地支付问题上,地铁公司与当局产生了分歧,地铁公司希望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但是当局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认为,地铁公司之所以希望按他们的方式支付购地款,说明地铁公司目前严重缺乏现金,而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

    因此,在投标书上,李嘉诚列出了两个吸引人的条件:第一,由长实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这样就满足了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第二,在两站上建设综合性商业大厦,建成后全部出售,所获利润由地铁公司与长实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竞标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长实最终打败置地,上演了一出“以小搏大”的好戏,而李嘉诚经过这次投标成功,也带领着公司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与李嘉诚一样,股神巴菲特在投资时也非常注重研究投资对象。他曾说过:“我会让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我会从这些谈话中发现,我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深刻了解这家公司。”

    有一次,股神巴菲特要收购一家公司,当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和巴菲特谈判时,他惊奇地发现巴菲特竟然比自己还了解公司。

    还有一次,巴菲特与~位保险行业的专家闲聊,当这位专家对巴菲特发表了一些他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后,巴菲特竟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位专家一听,说:“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面前高谈阔论了,他比我对保险行业的了解深刻得多。”直到后来,这位专家才知道,巴菲特管理着好几家保险公司,有着比他更多的实际经验。

    所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不但适合用在人际交往、军事战争中,同样也适用于商业投资。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在做生意时不会打无准备之仗,他会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认真分析生意成功的各个要素,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其经营战略,从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取得最后的成功。

    人弃我取,人取我弃

    李嘉诚箴言

    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的时候再冲进去。

    放弃机遇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放弃的是机遇,而求索机遇的人恰恰知道机遇或许就要降临。好景时,我们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我们也不过度悲观。这一直是我们集团投资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羸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

    商场启示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出手,在什么时候放弃。在投资的过程中,最失败的投资方式就是跟风,一个没有独立眼光的商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真正精明的商人,能够反其道而行,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虽然会有风险,但是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李嘉诚就是这样的人,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时,他会把持资金,稳中求进,但是一旦机会来临,他就会进行灾难式投资,采取人弃我取的投资策略,为自己的财富帝国再添砖加瓦。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房地产业仍然十分疲软,没有回升的态势,李嘉诚在这个行业已经投入许多资金,然而没有获得多少收益。许多先前将资金投入房地产业的人都因为信心不足,纷纷抽回资金,改投其他行业,一时间,香港的很多地皮都开始低价抛售。

    这时,李嘉诚并没有跟风抛售自己手中的地产,相反,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继续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甚至他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以后,你们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就这样,李嘉诚用手中剩余的资金,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一块块地皮,并且大兴土木,在上边建起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大厦落成后用来出租回笼资金。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这种灾难式投资是正确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房地产业开始回暖,这也导致香港的地皮和房价持续攀升,李嘉诚将手中的部分地皮和大楼高价抛售,获得了成倍的利润,而他也成为这次房地产灾难中最大的赢家。

    在随后的投资生涯中,李嘉诚也曾多次在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候,趁楼价下滑,采取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也导致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双重利好,人们纷纷投身股市,希望能从中赚到第一桶金,然而李嘉诚却在这时对中国远洋、南方航空及中海集运等八家企业的股票进行了明显的减持。2007年年末,李嘉诚更是公开表示,近期港股仍会波动,建议投资者谨慎小心在李嘉诚密集减仓后,恒生指数果然持续下跌,2008年年初,更是从2007年年末的31638点跌到25000点,这也让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但是李嘉诚却在这场投资中毫发无损,并且大赚了一笔。

    逆向投资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一个项目,如果100%的人都看好它,认为有利可图,那么你最好不要再参与进去;如果只有50%的人看好它,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但是你必须要付出比他人多出百倍的努力;如果只有1%的人看好它,那么你完全可以放心地参与进去,不久的将来,你或许会大赚一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多城市因为战争而变成废墟,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自保都成问题,就更别说想着如何赚钱了。

    有两个年轻人看到战区的人民因为忙于逃难,又不忍心白白浪费辛苦赚来的家产,因此纷纷低价抛售。其中一个年轻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他认为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到时候人们必然会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这个时候低价买入难民们抛售的家产,等到战争结束后再高价卖出,必然会让自己大赚一笔。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另外一个年轻人说了,但是他的同伴却认为,一旦买入这些家产,运输会是难题,如果在运输过程中碰到敌军,不但这些物品会被没收,恐怕连生命都会丢掉,因此拒绝了联合收购的建议,跑到安全地区避难去了。

    第一个年轻人没有因为同伴的退缩而改变主意,他一方面大量收购人们抛售的物品,一方面冒着风险将这些物品运到安全地区保存好。几年后,战争终于结束,这个年轻人立刻抛售手中的物品,大赚了一笔,成为一个富翁,而他的同伴仍然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

    经商的道理有时候很简单,敢于抓住别人不敢去抓的机会,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做到人弃我取、人取我弃,那么你或许也可以成为一代企业大家。

    戴维·德瑞曼是美国著名的逆向投资者,他著有一本名为《逆向投资策略》的书。在书中,他指出,“二战”以来,美国市场经历11次危机,如果在危机发生1年后投资,投资者将有10次赚钱,只有1次亏本,且只亏3.3%,平均收益为25.8%,其中收益最高可达43%(1969年到1970年崩盘后的)。危机后将股票持有两年的获利是惊人的,买家在11次的危机中都将赚钱,两年的平均收益约为38%。而在1973年至1974年下跌后,买入股票收益将高达66.5%。因此他认为,在恐慌中买入并持有做逆向投资是投资制胜的策略。

    其实,很多投资大师都有逆向投资的经典案例。例如1982年彼得·林奇收购了处于困境中的克莱斯勒公司,他认为这样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在行业逐渐回暖的时候,会成为弹性最大的公司。果然如他所料,到1987年,仅仅5年时间,克莱斯勒公司的产值评估上涨了50倍,而同期的福特汽车只上涨了17倍,通用汽车仅仅才上涨了3倍。

    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高盛集团向投资界发出优先股融资计划,股神巴菲特率先购买了高盛的优先股,并同时得到了相应的一批优先股权证。在随后的几年里,巴菲特每年仅仅因为股息收入就高达5亿美元。随后,巴菲特又用他的4350万股高盛(GS)的认购权证换取了1000万股高盛的股票,这相当于不花一分钱就成为了高盛的大股东。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商人,但成功的并不多,所以,与其跟在大多数人的身后亦步亦趋,还不如培养自己的眼光和胆量,然后另辟蹊径,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李嘉诚箴言

    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如果出售一部分业务可以改善我们的战略地位,我们会考虑这一步骤。除了考虑获取合理的利润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取得利润之后,能否在相同的经营领域中让我们的投资更上一层楼。例如,我们以317亿美元的价格售出Orange公司的2G业务。我们预计全球3G业务的总成本不会超过144亿美元,其中包括执照费、设备费、利息以及创建消费者群体的费用。假设这两项业务拥有相同数量的客户群,如果要让我在二者间做出选择,我会选择3G,因为它的发展潜力更大。

    商场启示

    经商可分为短线和长线两种投资策略,而李嘉诚尤其擅长运用后者进行投资,他使用“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使长江实业集团长期雄踞香港企业王位。

    水泥是建筑行业必须用到的重要材料,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在香港只有一家名为青州水泥公司的生产厂家,由于这个工厂设备陈旧,所以生产出来的水泥制品也十分次,许多开发商不得不舍近求远,从内地甚至国外运进水泥。有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工程已经开工很久了,水泥还没有运到的不利情况,导致工期延误。李嘉诚看准时机,毅然把这家水泥公司收购下来,然后把所有生产设备都更新换代,这样生产出来的水泥制品不仅保质保量,还能为自己公司的建筑工程所使用,省下了一大笔开销。

    水泥厂原来是在郊区办厂,对居民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随着香港经济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多,10多年过去后,水泥厂周边已经建起了许多社区,这给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李嘉诚抓住时机,一方面要求香港政府为自己在远郊拨地,以方便自己搬迁水泥厂,解决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申请补地价,在水泥厂的旧址上建设住宅区。香港政府同意了李嘉诚的请求,就这样,水泥厂原来占用的那一大块价值低微的地皮,在改变用途之后,为李嘉诚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就开始专注于海外收购。1989年,李嘉诚注资5亿美元收购Orange,发展电讯事业。在投资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李嘉诚受到业界内外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李嘉诚在英国的这项业务会将他的整个公司拖垮,但是李嘉诚坚持己见,不愿意放弃这项业务,他始终认为凭着自己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和把握,这项业务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

    结果正如李嘉诚所料,随着个人通讯网络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到1998年,李嘉诚出售Orange4.3%的股份,套现54亿港元,加上当年被并购后交易所得的20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仅仅过去10年,李嘉诚在这项不被人看好的业务上的收益已超过当初投资的10倍。

    对于李嘉诚“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他的儿子李泽钜深有感触。他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划是5年、10年,不是1年、2年,长实有些项目也是7年才有收成。

    现在大多数投资者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总想着怎样才能把钱快速地赚到口袋里,不去理会长远的利益。这种只顾眼前小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

    这样的投资者永远只是热衷于短线投资,比如他们买了股票,不会长期将股票拿在手里等着它升值,而是只要觉得价格好,哪怕上午才买进,下午就会卖出。对他们来说,只要赚了钱就行了,不用考虑那么长远。

    其实,很多成功的投资大师投资的大多是长线持有,看得很长远。例如股神巴菲特,他不在乎那点蝇头小利,总是将一只股票持有几年甚至几十年,期间冷静地分析市场的动态,把握机会,这样放长线钓大鱼,往往是成功的。

    有一个人是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计算机博士,由于学历高,还是海归,因此对于在国内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可是随后的几次应聘他接连碰壁,有的公司因为他的学历过高,害怕请不起而婉拒他;有的公司虽然可以给他提供一份工作,但是他觉得工资水平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而婉拒了公司。

    经过几次失败之后,这位博士开始放低姿态,他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证书收起来,带着自己的本科证书出去找工作,刚好有一家公司需要一名技术人员,于是就把他招了进去。虽然这份工作非常简单,工资也不高,但是博士还是一丝不苟地认真工作。

    没过多久,老板就发现这个新招来的年轻人与众不同,因为他总能指点出程序中出现的错误,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询问他。这时候,这位博士拿出了自己的硕士证书,老板看了之后,二话没说就提拔他当了部门的主管。

    又过了几个月,老板看他不仅能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还能协助其他团队按时完成任务,就又和他谈了一次。这时,博士把自己的海外博士证书拿了出来,这次老板直接把他提拔为公司的副总。就这样,这位当初四处碰壁的海归博士终于在一步一步的努力下取得了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博士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在进行的长期投资行为。一个生意人如果能够像那位博士一样,把目标放长远一点,而不是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明白投资是一种过程,长线投资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结果,那么他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那些热衷于短线投资的人永远只能做个朝不保夕的投机者,而着眼于未来的人才是成功的投资者。

    延伸阅读创新求进,挑战科技新世纪——2001年汕头大学师生会致词

    尊敬的李鸿忠主席、尊敬的黄业斌副秘书长、尊敬的郑德涛厅长、尊敬的李统书书记、尊敬的李春洪市长、各位领导、各位校董、徐小虎校长、各位副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很高兴与大家一同出席这个聚会,我首先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是汕头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我们在这里欢迎广东省李鸿忠副省长出任校董会主席。李副省长对教育富具热诚和积极支持,深信汕大得到他的宝贵指导,定能竿头更进。同时亦欢迎经验丰富的李统书市委书记出任校董,希望省、市政府在政策及资源上继续支持汕大。此外,亦恭贺徐小虎教授出任校长、李玉光教授出任副校长。他们两位加上汕大原有校董会所有成员、顾问、列位副校长及各学科负责人,将组成强大的领导层,相信大家一定会同心协力,为汕大发展做出贡献。

    汕大自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同仁的帮助,在此我要感谢过去4年出任校董会主席的卢钟鹤主席,卢主席以其对教育之深厚认识及热诚投入,在任内为汕大尽心尽力,建树良多。他在肩负广东省教育重任之余,还分出时间、精力,常为汕大思考未来的路向,我们深表敬佩。承卢主席答允出任汕大顾问及校友会主席,继续为大学的发展及校友的互利给予宝贵指导,凝聚毕业生的力量,为社会、为母校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表示万分的欢迎和感谢。相信校友将继续壮大,不息地向前迈进。对于刚卸任的张湘伟校长,我借此机会感谢他在过去4年为汕大所付出的努力。我亦感谢现已改任汕大顾问的庄礼祥书记在校董任内对汕大的支持。

    汕大创校20年,历任的校长都是在到任后我才开始认识或共事,但今天徐小虎校长及李玉光副校长在汕大已经服务4年多,其间一直与我们共同工作,他们的为人处世、学识、魄力和大公无私的工作精神,都是我们熟识和了解的,他们多年来为汕大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发展努力,并力争佳绩。徐校长及各位副校长在今天的校董会议中,已提出未来5年务实的发展规划蓝图,掌握汕大的定位和具体目标,本着唯才是用的宗旨,团结上下,为汕大开辟了配合国家、省、市发展的革新路向。希望日后大家与我一样鼎力支持徐小虎校长和所有校领导发展汕大的工作。

    大学是人类智慧茎萃、知识创造和积累的摇篮,通过教学研究,启发广阔的思维,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知识不单改变个人,同时亦改变国家的命运。21世纪以资讯、创新科技和知识经济为主导,带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学改革的要求和意义有着本质上的蜕变,汕头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一样,固有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今天的教育,已不局限于技术的应用,有着更深、更广的意义,那就是要能帮助发展学生的智慧及传播知识。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需求非常殷切,国内外的大学均倾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拥有多层次、多角度创新意念的人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重要的一环。

    很多人曾经问我,为何要花这么多时间和心血在汕大的发展上?甚至在汕大建校初期,曾经有一位对教育有认识的领导向我说:“你对汕大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意思是指如果我要办教育,不如将资源投入北京的重点大学,所创出的成绩会更显而易见,这只因他不明白我倾力发展汕大的原因。对我而言,建设汕大不仅是为家乡之情,更是认为此地方确切需要一个高等学府来栽培优秀人才,以配合整个广东地区及国家的互动发展。汕大的成功,将对整个潮汕地区产生无可估计的长远利益及巨大影响,亦对国家教育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在这20年当中,可能因为制度的困难,令汕大发展常常遇到种种令人费解的人为障碍,令汕大事务往往事倍而功不及半,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为的是汕大前途、国家教育、在座同学和素未谋面而未来入读的年轻人。如果只求圆滑而不推动汕大更新求变,自问是一种罪过。过去多年来,我不断与校领导反复地说,汕大要取得成功,并非单靠资源的投入,还要凝聚众人力量,要靠在座各位及关心汕大的朋友热诚投入时间及精神。两年前我们更新了校董会,各位出任校董的同仁,均能以其在地方或专业上的知识,向汕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我认为汕大最成功的发展,并不只是要追及重点大学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汕大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如能凝聚我们所有人的智慧,汕大一定能够成功。

    我在社会上工作了60年,目睹及参与了世界各种经济的发展,曾经历过不少事物,见证了许多人的成功与失败,自己也体验过挫折和开心的日子,在社会上亦得到不少赞许和认同。在过去和今天,为汕大付出精神、时间、资源及深厚感情,但对个人而言实是一无所求。近年来,许多世人梦寐以求的世界级荣誉或头衔,几乎全部被我所婉却,已接受的亦极力低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要我选择做一些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我还是以教育及医疗为终生不渝的事业。在人生旅途中,我深深体会到王安石所说的“丹青难写是精神”这一句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会竭尽所能贡献个人力量实现这个理想,不为名利,亦不介怀别人的想法。

    今天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从我的经验知道,汕大经过这么多人这么多年的努力后,我深深相信我们的发展已踏上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希望大家珍惜目前我们为汕大发展携手努力的每一个时刻,将汕大发展成为一所能使大家引以为荣的高等学府。谢谢各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