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一手遮天:政坛不倒翁史弥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权臣特别多。

    先是有秦桧,后来又出了一个韩侂胄,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史弥远。

    在诛杀韩侂胄的行动中,史弥远立下首功,同时也深得杨皇后的信任。有皇后为靠山,史弥远很快从礼部侍郎跃迁为帝国宰相。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博取人心,消除韩侂胄的影响,他大力为所谓的“伪学党人”平反昭雪。恢复赵汝愚、朱熹、彭龟年、吕祖俭等人的名誉,并招揽理学名士入朝。当然,史弥远推崇理学与当初韩侂胄打击理学,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借此来扩张自己的权力与影响力。

    史弥远在宋宁宗时当了十七年的宰相,在宋理宗时又当了九年宰相,身居相位二十六年,权势之大,无人可及。

    在史弥远当政的前几年,由于南宋帝国刚刚与金国缔结和约,两国恢复和平,故而帝国倒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可是从嘉定十年(1217)开始,宋金战火重燃。此时金国正遭受蒙古人的猛烈打击,形势对南宋十分有利。史弥远却未能放手一搏,显得畏首畏尾。甚至在招抚红袄军及其他中原义军时,也不敢公开化,深怕得罪金人。史弥远的这一政策是非常失败的,以李全为代表的忠义军始终是体制外的军队,未能编入政府军,故而政府对忠义军的控制力度始终有限,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显然,史弥远更关心的问题,乃是自己的权势与地位。

    表面上看上去,史弥远的地位固若金汤。当初诛杀韩侂胄时,他与杨皇后、皇子赵结为同盟,不久后,赵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询)。倘若事情顺顺利利,那么宋宁宗百年之后,赵继任皇帝,史弥远的权势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皇太子居然比皇帝死得早。

    嘉定十三年(1120),皇太子赵曮病死,这无疑给史弥远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宋宁宗曾有几个儿子,但都死得早,被册立为太子的赵曮也不是他的亲生子。现在连赵曮也死了,以后谁来接班呢?皇帝只得从宗室中挑选继承人,挑来挑去,选中了宋太祖的十世孙赵竑。

    对于赵竑这个人,史弥远既不熟悉,也不知其底细。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史弥远打探到赵竑喜欢弹琴,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花大银子买了一个善于弹琴的美女,献给赵竑。这个女子知书达理,且聪颖过人,很快便得到赵竑的宠爱。可赵竑哪里知道,该女子其实是史弥远安插在其身边的眼线。

    相处时间既久,赵竑对美女愈加信任,常向她倾诉心声。这位皇帝的接班人显然没有意识到,作为权力核心之人,谈情说爱乃是奢望,他无条件地对宠爱的女人推心置腹,却被这个女人出卖了。

    作为赵宋宗室,赵竑对史弥远独揽大权、专横独断耿耿于怀。有一回,他心血来潮,指着墙上一幅地图上所标的琼厓,对心爱的女人说:“他日我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更有甚者,他还给史弥远起了一个绰号,叫“新恩”,“新”指的是新州,“恩”指的是南恩州,这两个州都是当时放逐大臣的流放地。言下之意,待赵竑当上皇帝后,他就要把史弥远踢出朝廷,流放到南方去。

    这些话很快便通过美女间谍传到史弥远耳中,史弥远听后不禁毛骨悚然。怎么办呢?首先他想到讨好赵竑,改善关系,博取他的好感。于是他收罗了一些奇珍异宝,送给赵竑。偏偏赵竑不领情,这位温室中长大的皇子显然缺乏圆滑的政治手腕,喜怒形于色,好恶分明。他假装喝醉酒,把史弥远送来的奇珍异宝打碎在地,用这种直接的方式拒绝了宰相的讨好。此举固然快意,但赵竑却低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低估了史弥远玩弄权术的本领。

    史弥远冷笑了:就凭你小子能扳倒我吗?鹿死谁手还没定论呢。

    从那天始,史弥远把赵竑当作一号敌人,他必须阻止赵竑登上皇帝的宝座。

    赵竑是皇位继承人,想要整垮他,就必须抬出另一个继承人人选。史弥远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被立为沂王的赵昀。

    如何推赵昀上位呢?史弥远苦苦思索。

    这时,一个机会出现了,皇帝要给沂王赵昀找一位老师,史弥远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史弥远与国子学录郑清之的关系不错,他便找郑清之密谈:“皇子(赵竑)不能担当重任,我听说沂王(赵昀)十分贤明,现在正要挑选一名讲官,你去好好训导他吧。”这个意思说得相当明白,就是想让赵昀取代赵竑,让郑清之去沂王府当内应与参谋。

    你想想,郑清之本是个学者,突然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他有几分害怕。史弥远把话说明白了:“事成之后,我史弥远的位置就是您的。不过您要记得,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出于我之口,入于君之耳,若是有一语泄漏,那么我与您都要被族诛了。”听到这里,郑清之心头一颤,连声道:“不敢不敢。”就这样,史弥远以利诱加威胁的手段,把郑清之拉入到这场政治阴谋中。

    在史弥远的推荐下,郑清之顺利进了沂王府,当了赵昀的老师。史弥远知道,要扶赵昀上位,硬件上得达到要求才行。什么硬件呢?必须要能写好文章,还得要有一手好书法。宋代极其推崇文化,历代宋帝都有非常高的文化修养,甚至还出现宋徽宗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留名的大家。赵昀本非宋宁宗的亲生子,倘若才艺不过关,要当上皇帝那绝对不可能。

    在郑清之的悉心教导下,赵昀的文章、书法都有长足进步,连史弥远都赞不绝口。但史弥远还不放心,又问郑清之,赵昀之贤明究竟到什么程度。郑清之这样回答:“其贤明之处,我不能一一列举,然而可以一言断之:不凡。”赵昀乃是非凡之人,听到这里,史弥远不禁捋须点头,脸上流露出得意神情。只要赵昀不凡,那么便有机会取代赵竑。

    转眼间已是嘉定十七年(1224),宋宁宗终于听到死神的召唤。

    宋宁宗病危之际,史弥远加紧废立步伐。

    要立赵昀,首先还得赵昀自己愿意才行。史弥远令郑清之把废立计划告诉赵昀,明白地告诉他,要废掉赵竑,立他为皇帝。赵昀听完后,默不作声,郑清之急了,一而再地催促。可是赵昀仍然一言不发。要知道皇帝的位置固然很有诱惑力,可是搞不好,皇帝没当上还得掉脑袋。赵昀一声不吭,老师郑清之几乎要哀求他了:“您不答一语,清之将如何向丞相复命?”此时赵昀冒出一句没头没脑的话:“绍兴老母尚在。”

    郑清之没办法,只得把赵昀的这句回答告知史弥远。史弥远听罢却暗暗称奇,心想此人确有不凡之处。为什么这样说呢?赵昀对当皇帝一事,既没有表示赞同,也没有表示反对,这十分明智。倘若赞同了,政变失败不免人头落地;倘若反对,史弥远说不定要除之灭口。干脆不吭声,这叫进可攻,退可守。

    对史弥远来说,赵昀不反对就够了。

    闰八月初三,宋宁宗去世。

    史弥远开始行动了。

    此时杨皇后的态度至关重要,史弥远早有准备,收买了杨皇后的侄子杨石、杨谷。杨石、杨谷遂入宫禀告皇后,请求废掉赵竑、改立赵昀。杨皇后听了不禁愕然道:“皇子赵竑乃先帝所立,岂敢擅变?”坚决不答应。杨石、杨谷只得悻悻而退,回禀史弥远去了。这天晚上,对史弥远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夜,他必须尽全力赌上一把。他令杨石、杨谷再入宫固请废立之事,一夜之间往返七次。在史弥远的坚持下,杨皇后最终被迫做出让步,答应立赵昀为皇帝。

    史弥远闻讯后大喜,立即遣人前往迎接赵昀入宫。他还担心去的人搞错,还特地交代说:“现在宣旨入宫的是沂王府的皇子(赵昀),不是万岁巷的皇子(赵竑),不要搞错了,否则都要处斩。”

    赵昀入宫后拜见杨皇后,杨皇后抚着他的背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儿子了。”就这样,赵昀在宋宁宗灵柩前继位,史称宋理宗。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老谋深算的史弥远最终成为胜利者,姜还是老的辣,赵竑在政治上还是太嫩了,最后一刻居然被掀翻在地。

    赵竑丢了皇冠后,被封为济王,赐第湖州。

    当时湖州有一名志士,名叫潘壬,他听闻史弥远一手遮天,擅行废立之事,心里愤愤难平,打算起兵谋立济王赵竑。潘壬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够,便派人与忠义军首领李全联系,求他援助。李全满口答应,并与潘壬约定起兵时间。其实李全并非真心拥护赵竑,只是想搞政治投机罢了,当他发现潘壬一伙人只不过是乌合之众时,便打消了起兵的念头。

    到了约定的起义时间,李全的忠义军并没有出现,潘壬所拼凑的部队,不过是只有千来人的贩夫走卒,哪能成得了大事?很快,潘壬的起义被迅速镇压下去,毫无悬念。潘壬不仅自己送了命,还连累了济王赵竑。史弥远深感赵竑不除,后患无穷,便诈称赵竑生病,派亲信余天锡带着太医到湖州为他治病。治病只是幌子,余天锡到了湖州后,假传谕旨,逼赵竑自杀,对外则宣称是病死。

    史弥远果然胆大妄为,先是废掉赵竑,又逼其自杀,岂能不激起朝中正直大臣的义愤呢?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纷纷上书为赵竑鸣冤。但鸣冤有什么用呢?史弥远杀赵竑,宋理宗这皇位坐得才踏实,谁是赵竑之死的得益者,这不是很明白吗?

    在皇帝的庇护下,史弥远的权势未受任何动摇,即便杀了济王赵竑仍逍遥法外。

    但是却有一人让史弥远头疼,这个人就是李全。

    当初为了利用山东抗金力量,史弥远令边将暗中招抚抗金义师,并冠以“忠义军”之名。起初忠义军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战绩最辉煌的就是李全。然而随着势力的膨胀,李全野心越来越来,越来越难约束。他先是逼反张林,后又擅杀两淮制置使许国,接着又攻打彭义斌,最后投降了蒙古人。

    李全投降时,他妻儿及哥哥李福尚在楚州。与李全结仇的张林乘机回到楚州,大开杀戒,杀死李全之子李通、哥哥李福与爱妾刘氏,向朝廷邀功。得悉消息后,李全大为悲恸,向蒙古人请求率兵南下。蒙古人起初不答应,李全断指发誓道:“李全倘若再回归南朝,有如此指。”于是改服蒙古衣冠,发兵下淮南,占领楚州。

    此时的李全,已俨然成为中原一大势力。为了拉拢李全,蒙古、金与南宋都开出大价码。蒙古有经略天下之志,但光靠蒙古人是不够的,必须倚重汉人降将,于是授予李全山东行省,把山东的军政大权都给他。金国以“淮南王”的封爵招揽李全,遭到李全的拒绝。南宋宰相史弥远到这个时候,仍然主张以招抚政策羁縻李全,打算授予他彰化、保康节度使兼京东镇抚使之职。然而史弥远虽是弄权之人,对付李全却毫无办法,李全不仅一口回绝,还嘲讽道:“朝廷待我如小儿,啼乃授果。”

    李全本来狡智之徒,虽拒绝史弥远扔给他的官衔,却不拒绝南宋给他的粮饷。在李全问题上,史弥远是难辞其咎,一味给好处,最后的结果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南宋还在拨粮饷给李全,李全却拿来大造舟师,积极为侵宋做准备。南宋前方将士直呼看不懂:“朝廷唯恐贼不饱,教我辈何力杀贼?”

    史弥远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绍定三年(1230),鉴于李全已经不可能招抚,史弥远才转变态度,奏请皇帝下诏停给钱粮,讨伐李全。李全恼羞成怒,进攻扬州以索取钱粮。宋将赵范、赵葵率一万四千人守城,怒斥李全道:“朝廷待汝以忠臣孝子,汝乃反戈攻陷城邑,朝廷安得不绝汝钱财。”李全虽然骁勇善战,然而自从他投降蒙古后,其部下离心,无心与南宋军队作战。李全在扬州城下大败,率数十骑仓皇而逃,不料半途却陷入泥淖中,被宋军追上后当场格杀。

    李全败亡后,赵范、赵葵乘势进剿其残部,以十万之众攻破盐城,继而再下楚州,李全余部皆降。至此,李全之乱方被平定。

    史弥远本来想笼络李全,利用义军以进取中原,不料最后却搞得乌烟瘴气,令两淮百姓深受其害。这位帝国权臣在朝廷之上呼风唤雨,不可一世,在对外政策上却极度无能,白白错失进取中原的有利时机。与此同时,蒙古的崛起不可阻挡,南宋朝廷要何去何从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