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斧声烛影:宋太祖死亡之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朝的史料,较前代丰富,史事记载也十分详细。可是在宋太祖离奇死亡这件事上,官方的史书却轻描淡写,令人怀疑史官企图在隐瞒着什么。

    我们且来看看《宋史·太祖本纪》上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这简直只是流水账,不要忘了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死亡是大到不能再大的事情了,何况宋太祖的死因,官方也无意说明。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究竟是谁想要尘封这段历史呢?揭开这段历史,将会引起怎样的动荡呢?

    那一晚,皇宫高墙深院内,到底发生什么事,恐怕无人知晓——除了一个人外,此人便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我们把日历回拨到宋朝开宝九年(976)的十月二十日。

    在那晚离奇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人觉得这一天有什么特别之处。稍稍令人感到意外的,只是天气变化得太快了。这一天晚上,夜空晴朗,星光闪烁,皇帝赵匡胤登上太清阁,四处张望,似乎心事重重。忽然间起风了,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风骤然飘落,还夹杂着些许的冰雹。

    没有人知道皇帝在想些什么,但天气突变显然让他不舒服,他下了太清阁,进了万岁殿。虽说已是夜晚,天气又寒冷,赵匡胤似乎全无睡意,也没有哪个后妃娘娘相陪。此时他突然下旨:传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光义是皇帝赵匡胤的亲弟弟,原来名赵匡义,但是封建帝王家有一种避讳的传统,皇帝叫“匡胤”,这两个字,别人就用不得,得改才行,于是赵匡义变成了赵光义。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参与者,可以说,哥哥当皇帝,他也有一份功劳的。宋太祖对这个弟弟也十分器重,先后让他担任殿前都虞侯、恭宁军节度使、开封尹兼中书令,封为晋王。

    皇帝召弟弟来做什么呢?喝酒!宋太祖摆了酒席,哥俩人“酌酒对饮”。

    可是这里有让人纳闷狐疑之事。其一,要喝酒解闷,宫里有的是人陪,犯得着在一个风雪阴霾之夜把弟弟召进宫吗?其二,皇帝让太监、宫女全部退出去,偌大的殿里,只有他与弟弟赵光义两个人。若只为喝酒何必这样呢,皇帝一定是要向皇弟说些话,而这些话,是不允许被第三者知道的。

    那么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人究竟密谈了什么呢?除了他们二人之外,没有人知晓了。

    那一夜皇宫内的情形,北宋僧人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一书中有所体现,这大概是皇宫太监们在那一晚所见所闻的记录了。

    当时雪花纷飞,风声呼呼,太监们远望着皇帝寝殿内烛火摇曳,两个人影被烛光投射在门窗上,也随着烛火抖动着。他们看到了晋王赵光义的身影有几次起身离席,而后又坐了回去。

    到了三更时分(夜十一点到一点),雪还在下着,殿前的积雪已有数寸了。皇帝的酒终于喝完了,殿门打开了,只看到他手持一把柱斧,在雪地上戳了几下,然后回头对弟弟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好做!好做!”说完后,晋王赵光义告辞离开,皇帝回到寝殿,解了衣服,倒头便睡,不一会儿时间,就鼾声如雷了。

    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

    皇帝喝多熟睡了,太监们当然不敢马上去把他吵醒。就这样,到了四更天(一点至三点)时,快接近五更天了,看来皇帝也睡了有两三个小时了,这时听不到呼噜声了。几个太监这才蹑手蹑脚走进去,担心皇上着凉了。可是他们全都吓傻了,这时的皇上全身冰凉,没有气息,已经驾崩了!

    喝几杯酒就给喝死了吗?会不会是心脏病突发?或者脑溢血?可是要知道皇帝的身体一直是很强壮的,况且就算突发性疾病,也很少有人一声没吭就死了。如果不是自然死亡,那会是怎么死的呢?这一疑问令人不寒而栗,因为最后一个见到皇帝的人,正是晋王赵光义!难道皇帝竟然是给弟弟害死的吗?

    太监们可以作证,在晋王赵光义离开后,皇帝还没有死。

    可是即便赵光义有不在场的证明,仍然是最大的嫌疑人。倘若他偷偷在哥哥的酒里下了毒药,那么致命的毒性在一两个时辰后发作夺去皇帝的性命,这种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有人会站出来反驳了:晋王赵光义是被召入宫,怎么可能会预谋去毒杀皇帝呢?以犯罪心理学来说,他有什么动机,有什么理由作案呢?

    在历史上,认为赵匡胤乃是死于赵光义之手的大有人在。我们且来做一个假设性的分析,假定晋王是杀害皇兄的凶手,那么他为什么要杀兄,又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一晚动手呢?

    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赵匡胤与赵光义到底在密谈什么呢?显然这件事是非常机密的,所以没有第三者在场。这一晚后,赵匡胤死了,赵光义成为皇帝,他也用不着向别人解释谈话内容。因此,寝殿密谈的内容永远也不为人所知了。

    可是有两个细节一定要引起注意,一个是“烛影”,一个是“斧声”。这是殿外之人唯一能看到的两个特别的细节,特别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看看“烛影”。远看过去,隐约看到的情况,是晋王赵光义在喝酒过程中,有几次避席的举动。避席有何含义呢?如果是权位高的人避席,是一种尊重的表示;如果是权位低的人避席,则是一种谢罪的表示。晋王数次避席,是不是意味着皇帝对他的严厉批评呢?

    其次再说说“斧声”。皇帝以柱斧戳雪,这把柱斧哪里来的呢?皇宫大院之内,有可能在大殿门口放一把斧头吗?这不可能,如果这样,岂非是方便刺客刺杀皇帝吗?因此,这把斧头,一定是在大殿里的,而且赵匡胤把它取下来了。那么我们再分析一下,赵匡胤扛着一把斧头,就是为了戳几下雪地吗?他如此童心未泯吗?显然不可能。只能说,他在殿里时就已经把斧头操在手上,出殿时顺便带出来罢了。喝酒用得着斧头吗?斧头可是杀人利器啊。赵匡胤喝酒上操着一把斧头,是不是动了杀心呢?

    如果皇帝对弟弟动了杀心,那只有一个理由:弟弟想夺权当皇帝!如果晋王赵光义非要在这一晚毒杀哥哥,那也只有一个理由:自己的秘密已经被哥哥知道,哥哥不死,他永无出头之日。

    皇帝的诱惑太大了,也正因为如此,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十几个皇帝,有一半死于非命,且多死于政变。为了皇帝,子弑父、弟杀兄的事情都发生过,这在那个年代只算是寻常事。那么晋王赵光义是否想当皇帝?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自从他担任开封尹后,便大量培植党羽,结交朝中文武官员,其势力可谓是根深叶茂。宋太祖三十三岁就当皇帝,至今五十岁,仍是年富力强,出于谨慎,他一直未立太子,这也给了赵光义更多的机会。

    我沿着这个思路,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情景回放如下:

    皇帝赵匡胤得悉了弟弟赵光义企图当皇帝的阴谋,或者是想通过政变,或者是想耍手段成为皇位接班人。皇帝对这个消息十分沮丧,那一晚风雪交加,他愁绪难减,决定召弟弟前来,把话摊开来说。赵光义知道阴谋泄露,此去凶多吉少,遂携带毒药前去。寝殿之上,别无他人,只兄弟俩谈话。皇帝严厉呵斥,晋王多次避席谢罪,曾有一度皇帝几乎想杀了弟弟,遂操起一把柱斧,但还是没忍心砍下去。晋王心知自己就算不死,政治生命也将结束,于今只有冒险一拼了。他假意为哥哥盛酒,暗中把毒药投入酒中。这种毒药大约放了蒙汗药,令人吃了后困意来袭,昏昏欲睡。晋王乘机告辞,皇帝这时有点走不稳,遂拄着那把长斧出了殿门,在门口戳几下雪地,喝了一句:“好做!好做!”这句话什么意思,也是千古之谜,以我的理解,应该是“好自为之”的意思。

    以上只是我的猜测,至于历史真相究竟是否如此,只有赵氏兄弟两人才真正知晓。那一夜,并不比其他夜晚漫长,可是发生的事情,却太多太复杂又太蹊跷离奇了。

    让我们接着那一夜的故事。

    在凌晨两三点时,太监们发现皇帝驾崩了。大家吓得魂不附体,此时能做的事情,便是火速通知孝章皇后。从睡梦中被唤醒的孝章皇后脸色苍白,不敢相信皇帝真的驾崩了,他那么身强力壮,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可是她确实不是在做梦,一种巨大的恐惧感涌上心头,顿时嗅到了皇宫内外的血腥味,此时最重要的事,是要赶紧让新皇帝继位。

    赵匡胤生前没有立太子,他曾有四个儿子,两个早夭,剩下两个,一为二十六岁的赵德昭,一为十八岁的赵德芳。赵德昭远在兴元府(陕西汉中),没时间通知他回来了,留在皇城的只有赵德芳。孝章皇后果断密令内侍总管王继恩连夜召赵德芳进宫。

    王继恩出了皇宫,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了晋王府。我们有理由怀疑,王继恩就是晋王在皇宫的耳目。

    当王继恩来到晋王府门外时,又有一件怪事,府门之外居然坐着一个人。你想想,凌晨三四点钟时,天寒地冻,怎么有个人跑到晋王府门口呢?定睛瞧时,却是左押衙程德玄。据《宋史》所载,程德玄是晋王赵光义的心腹,“颇亲信用事”,还有一点要留意,他“善医术”。那程德玄为何半夜三四更时跑到晋王府门口呢?

    程德玄解释说:“半夜时有人敲我家门,说是晋王要召见我。但我打开门时,却看不到人影。岂料一进屋,敲门声又响起,再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此三次,我心里狐疑,遂自己来了晋王府,府门关闭着,我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敲门,只得坐等于此了。”

    这种说法,简直是胡说八道。

    看来程德玄似乎预先知道今夜有大事发生,他在晋王府外苦苦等待,一定是这个大事与自己有着切身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发挥点想象力吧。

    如果赵匡胤真的是被毒死的,那么这种秘制的、杀人于无形的毒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能够配制如此高明毒药的人,一定是行医高手,而被史书称为“善医术”的程德玄就是这样的高手。假设程德玄真的配制这样的药丸交给晋王,那他与晋王就坐在一艘船上,这事情若失败,自己绝对死得很难看。试想想,这个晚上,程德玄哪里睡得着呢?他急切地等待消息,药丸究竟有没有用,皇帝究竟死了没有,皇帝若死了,谁能当皇帝,会不会追查此事呢?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宁可在晋王府外等待确切的消息。

    当他看到王继恩匆匆前来时,心里的石头怕是落了一半了。

    王继恩有要事在身,也听不得程德玄解释了,俩人一起去敲晋王府大门。

    当王继恩把皇帝之死以及皇后紧急召赵德芳入宫的消息告诉晋王赵光义后,晋王是什么反应呢?史书上的写法是“王大惊,犹豫不行”,这个写法,很有些为晋王脱罪的味道,似乎他对于皇兄之死真的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

    王继恩催道:“不能拖啦,不然别人会捷足先登的。”孝章皇后明明是叫他召赵德芳,他却跑来召晋王,他难道不知道违抗懿旨的下场吗?他敢这样做,不是自己比别人多出几个脑袋,而是因为他早与晋王串通好的。

    于是晋王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俩人一起冒着风雪赶往皇宫。这里请注意,程德玄跟着去了,若他只是局外人,断然不可能一起跟着进皇宫。入宫后,王继恩对晋王说:“大王先在此等一下,我先进去禀报。”这时程德玄跳出来说道:“直接进去就好,有什么可等的呢?”看来他心急的程度,绝不亚于晋王。

    三人便匆匆奔向太祖寝殿,这个时候,孝章皇后已经守在宋太祖冰冷的尸体之旁。当她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后,一回头看到王继恩的身影,脱口而出道:“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面情冷漠,声音冷酷:“是晋王来了。”

    当看到晋王的脸庞时,孝章皇后惊呆了,仿佛看到魔鬼似的。

    在那短短几秒里,孝章皇后脑袋里可能掠过几个念头。在此皇宫之内,皇帝已死,名义上说,皇后权力最大,她只要唤上几个卫兵,立马可以把自作主张的王继恩连同晋王一起拿下。

    可是,天下有如此轻而易举的事吗?

    这皇宫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股势力,她完全猜不出、摸不透。皇帝在深宫之内暴死,内侍总管公然违抗懿旨,明摆着要在选帝一事上插上一脚。试问,这皇宫之中,究竟有多少内侍、卫兵已经成为晋王的人呢?孝章皇后不敢再往下想了。在那短短的几秒里,在晋王那锐利如箭的目光下,皇后不由得全身发抖,似乎找到丈夫死亡的原因。她屈服了,怯生生地转向晋王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给官家了。”

    这句话,无疑承认了晋王的帝位继承权,“官家”乃是五代、宋时对皇帝的称呼,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故名为“官家”。

    贵为皇后与皇子,竟然把身家性命交给别人。即便一千多年后,我们仍可以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皇后的恐惧与无奈。虽然宋太祖离奇死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民间一直认为他死于赵光义的谋杀,虽然没有铁证,但是联想到孝章皇后惊恐万分的表情,这种说法恐怕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擅长演戏的晋王从眼角挤出几滴泪,哽咽地对皇后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天亮了。

    皇宫里丧钟敲响。

    群臣脸色沉重地赶往万岁殿,太祖皇帝已经仙逝了,晋王赵光义皇袍加身,接受大臣们的谒见。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短短的几个时辰,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赵光义成为大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宋太宗。

    “斧声烛影”的故事,在之后一千年的时间里,为人所津津乐道,大家都试图寻找更多的证据,解开历史之谜。但是,想要找出确切的证据已是不太可能了。因为宋太祖生前最后一个接触的人,正是赵光义,他若不开口,那一晚在寝殿之内发生的事情,就没有人知晓了。再者,朝廷也没有披露宋太祖的死因,也就是说,没有验尸,仅仅公布是“猝死”而已。若是要解开宋太祖是否被毒杀之谜,恐怕只有把他的尸骨挖出来化验了,让死人“开口”说话,这或许是解开历史谜团的唯一途径了。

    且不说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以“父子相传”的传统,皇位也不可能由弟弟赵光义来继承。赵光义虽然抢先一步,当上皇帝,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在“斧声烛影”过去六年后,名臣赵普突然甩出所谓“金匮之盟”的秘密,为宋太宗继承皇位辩护。那么,什么是“金匮之盟”呢?为什么赵普在时隔六年后才要揭开这个秘密呢,这个秘密是真的还是伪的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