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统一之路(下):春花秋月何时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南唐是盘踞在东南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南唐建国于公元937年,开国皇帝是雄才大略的李昪。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此时正好遇上如日中天的后周政权。周世宗柴荣对南唐发动大规模战争,此战令南唐元气大伤,尽失江北之地,同时被迫取消帝号,向后周称臣。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政权后不久,南唐国主李璟去世,继位的便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但他当国主却是悲剧,非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原因很简单,他的才华乃是在文学上,而非政治军事上。如果仅仅只是没有政治才能,但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也不失为一个好君主。可是李煜完全就是昏君一个,史书上说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一眼望去,便是个亡国之君的样子。

    大家想想,当时大宋帝国连灭荆、湖、蜀等割据政权,南唐偏安一隅,难道后主李煜就没有一点危机感吗?

    当然不是了,他也有危机感。

    但他并不是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是沉溺于佛学中,幻想着佛法无边,帮他度过危机。他信到什么地步呢?他甚至把国库里的钱掏出来,招募人削发为僧,一时间满大街都是和尚,国都的僧人就超过一万人,而这些人的供给都由官府承担,无疑令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宋太祖赵匡胤知道李煜非常信佛,便耍了一个阴谋,挑选了一些精通佛法、口才又好的人,南渡到了南唐,忽悠李后主说他原本乃是一个佛的转世。李后主居然信以为真,既然自己是佛,还犯得着担心宋国入侵吗?于是他的心思完全不放在治国守边之上,遂令国家一天比一天糟糕。

    正所谓上行下效,后主李煜崇佛,自然有一大堆人跟着吆喝。中书舍人张洎投其所好,每见后主,不谈政事,只论佛法,结果很快便得到恩宠。其他大臣为了讨国主欢心,也不吃肉食了,只吃蔬菜,持戒修佛。当然,也有一些人不信佛的,比如说中书舍人徐铉,但这不等于他是务实派,他只是更偏好鬼神之说。

    对李煜来说,他并没有什么大野心,只要能保住东南地盘不失即可。为此,他仍一如既往地向宋朝纳贡。不过,既然是小弟弟,自然要为老大哥帮点忙。

    宋太祖要求李煜这个小弟弟帮个小忙,让他出面,说服南汉政权(盘踞两广)归附宋朝。这个忙,小弟弟自然得帮,于是李煜写信给了南汉皇帝刘,劝他也向宋朝纳贡称臣。不想刘大怒,给李煜写了一封回信,骂了个狗血喷头。灰头土脸的李煜只得把这封信转交到宋太祖手中,宋太祖决心对南汉用兵。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宋太祖遣大将潘美率领大军南征。

    宋军势如破竹,连克贺州、昭州、韶州等地。次年,潘美再克英州、雄州,进逼广州。刘大为惊慌,他准备了十艘大船,满载金银财宝以及宫中妃嫔,打算逃往海外。岂料他还没上船,这十艘船便离岸远去了。怎么回事呢?原来你皇帝要逃命,其他人就不逃命吗?这时大家也顾不得你是皇帝了,把船给盗了,开走了。刘走投无路,只得向潘美投降。

    继荆、湖、蜀后,南汉全境六十州、二百一十四县并入大宋版图。

    南汉灭亡,李煜有兔死狐悲之叹,毕竟唇亡则齿冷。

    大宋军队已经横扫中南、西南、南方,地位东南的南唐已是风雨飘摇。虽然李煜仍然相信自己乃是一佛出世,可是现实却不能不让他有几分胆战。他思来想去,为了表示对大宋的效忠,决定把国号改了,不再使用“唐”的国号,而称为“江南”。同时,他还自己降低了政府部门的规格,比如说,中书门下省改称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这一切,说白了,是讨宋太祖的欢心。

    在与大宋帝国的外交上,李煜小心谨慎,以藩臣之礼巴结宋太祖,可是他还是有一个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保持南唐的独立。当了那么多年的国主,他对奢侈的宫廷生活已经习惯了,要他放弃这些怎么可能呢?

    有一件事让李煜感到惶惶不安:宋太祖要求他入朝。

    一旦离开自己的老巢,去了大宋国都开封,那岂非羊入虎口?只要几个壮汉就可以把他收拾了。他不敢去,找借口推辞。到了这个时候,李煜开始想到有必要缮甲募兵,预防宋师入侵。

    南唐虽然国力不如大宋,但几代人的经营,使得这个国家文化颇为繁荣,人才也不少。宋太祖意欲一统全国,当然有觊觎南唐之野心,但他顾忌一个人——江南南都留守林仁肇。此人有本事,素有威名。在发兵攻打南唐之前,必须先除掉此人。宋太祖设计了一出反间计,放出风声,诈称林仁肇欲投降大宋。李煜本是昏君一个,轻易上当,不分青红皂白,处死林仁肇,为宋太祖除一心腹之患。

    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江南)。

    卢多逊此来别有深意,他对后主李煜说:“朝廷重修天下图经,史馆仅缺江东各州图,愿各求一本。”此言一出,李煜不得由怔住了。别看李煜是昏君,他文化修养极高,十分聪明,岂听不出卢多逊言外之意吗?地图乃是重要的军事情报,山川形势,皆在其中。很显然,卢多逊就是来收集情报的。大宋帝国之所以能在统一中国之战中连战连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常注意军事情报的搜罗。

    卢多逊非常狡诈,李煜明知他的意图,可是面对上国大使,不给也不行。李后主让人绘了一幅复本,交给卢多逊,至于图上有没有做手脚,史书上没写。此时李后主已经可以确认一件事,大宋对南唐动武,那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卢多逊回国后,立即向宋太祖报告说:“江东衰弱,可以削平。”

    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虽然宋太祖想吞并南唐,可是人家已经低声下气、纳贡称臣了,要如何出兵呢?其实找一个借口并不难。第二年(974),宋太祖两度派人出使南唐,召后主李煜入朝。其实他早就料定李煜肯定不敢来的,事实也是如此,而这正好给了他出兵的理由。

    在伐蜀之战中表现卓越的曹彬被任命为伐南唐军总指挥,临行走,宋太祖特别交代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当年王全斌在蜀地杀降的暴行,令宋军形象大为受损,宋太祖希望仁厚的曹彬能挽回宋师的声誉。

    曹彬是宋初一位优秀的将领,他从蕲阳发兵,攻入南唐,首战击破峡口寨,杀敌八百余人。南唐池州守将望风而逃,宋军兵不血刃,占领池州。战争爆发后,擅于写诗的后主李煜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水师上,然而在紧接的铜陵之战中,南唐水师大败,战舰被曹彬缴获二百余艘,士兵被俘八百余人。

    宋军乘胜而下,连下芜湖、当涂,屯兵于采石矶。采石矶是金陵的西南门户,后主李煜当然知道其战略价值,遂派两万兵马阻敌。然而南唐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不能让人恭维,曹彬在采石矶大败南唐军,俘虏南唐马步军副都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

    对于南唐来说,长江天险是其固守的根本。

    为此,李煜派郑彦华率水师一万人,杜真率陆师一万人,共同抵御宋朝军队渡江。然而,李煜却万万没有想到,宋朝军队并非用战船强行渡江,而是采用了一种十分冒险的方法:架设浮桥。在宽广的江面上架设浮桥,这有可能吗?

    当时李煜听到曹彬架浮桥的消息时,笑道:“此儿戏耳。”

    然而他错了。

    宋太祖为了征伐南唐,早就派人秘密研究在宽广江面搭设浮桥的方法,并且已经试验成功。曹彬用了三天的时间,用巨缆把大船与竹排系在一起,建起一座巨大的浮桥,飞跨长江,整个浮桥设计尺寸计算完美,不差分毫。大军从浮桥过江,如履平地。

    南唐军队的反应能力低下,待宋军过了河后,方才如梦初醒。郑彦华的水师与杜真的陆师与宋军交上手,但这两名南唐将领在临战关头,却不能协同作战。郑彦华率水师官兵与宋军鏖战,杜真却按兵不动,致使南唐水师大败。

    此时的李煜有大祸临头之恐,下令金陵全城戒严,以图固守。然而曹彬的军队仍节节进逼,先后在白鹭洲、新林港口,已兵临金陵城下。

    金陵约有水陆军计十万人,要夺下金陵,显然不是容易的事。为了给李煜施加压力,宋军除陈兵于金陵城外,还在多个方向打击南唐军队。在宋朝的授意下,吴越国进攻常州,牵制南唐的兵力。同时,黄州刺史王明在西线发动攻势,渡江进攻武昌,并打败南唐守军。这些军事行动有力地配合了曹彬对金陵的围攻。

    宋开宝八年(975),金陵之役拉开战幕。

    对宋军来说,南唐水军的威胁是很大的,南方人善舟楫,在水战中比中原人要强。为了削弱南唐水师的力量,曹彬派部将李汉琼率部渡淮南,进攻设在这里的南唐水寨。李汉琼用大船装满苇草,顺着风向纵火,驶向水寨,在风的作用下,火势迅猛,迅速把淮南水寨变成一片火海,大量的战船被摧毁。这一偷袭,令南唐水师遭到重创。

    此时曹彬大军已进抵秦淮,远眺南唐军队的阵地。南唐十余万军队驻守于城外,背靠金陵城,显然李煜并不想让隆隆战鼓声影响自己的花天酒地。南唐军这种布阵,没有坚固城墙的保护,给了宋军击破的机会。副帅潘美自告奋勇,率自己的部队渡过,果断地发动进攻,曹彬大军随后开进,大破南唐军。

    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南唐军队策划了一个作战方案,打算动用一支水师,溯江而上,进攻宋军搭设在采石矶的浮桥,只要破坏了浮桥,宋军战船不足,大军的退路就会被切断,到时粮草不足,不战则自乱。可以说,这个战略颇为高明,只是被曹彬所识破。曹彬马上派潘美截击南唐水师,又一次大获全胜,粉碎了南唐的计划。

    金陵围城战持续了十个月之久。

    南唐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一是因为实力不弱,二则是曹彬有意控制攻城节奏,意图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这场战争令南唐国力疲敝,后主李煜把希望寄托在外地援兵上。

    南唐将领朱全赟在湖口集结了一支大军,号称十五万,其实没那么多人。为了增援金陵,朱全赟修建了巨大的战舰,长百余丈,大者可容纳千人。这支水师从湖口顺流而下,打算攻击宋师在采石矶的浮桥。

    可是朱全赟运气着实很差,时值长江枯水期,在一些河段,水面干涸,而战船太大反倒成了麻烦,没法开动。南唐水师在江面迟滞,令宋师有机会从容布阵应战。当朱全赟的舰队开到皖口时,宋军行营步兵指挥使刘遇在江面阻击。水战本是南唐军队的强项,当时宋军在北,南唐军在南,擅长水战的朱全赟采用火攻战术,纵火焚烧宋船。眼看着胜利在望时,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风向突然大变,刮起强烈的北风,南唐舰队反而在下风向,火焰倒扑,烧向南唐战船。为了避开火势,南唐舰队大乱,纷纷后撤,主将也控制不了。宋军乘机反扑,反败为胜,南唐舰队指挥官朱全赟眼看前功尽弃,索性与座船同归于尽,被烈焰吞噬了。

    此役,南唐水师损失数万人,更要命的是,援救金陵的计划破产了。

    李煜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但他毕竟是一国之主,性格又清高,不愿意投降。曹彬多次派人告诫李煜说:“城必破矣,宜早为之所。”但李后主不听。事已至此,曹彬决定发动最后的总攻。

    可是就在宋军即将发动总攻之前,主帅曹彬却忽然称病了。

    诸将赶紧前来探望,岂料曹大帅身体根本无恙,只是有一块心病。曹彬对诸将说:“我这病,不是开药方能治好的。只要诸位在这里立个誓言,攻破金陵后,不得妄杀一人,那我的病就痊愈了。”原来曹大帅担心出现征蜀时残杀无辜的惨剧,故而特地演了这么一出戏给大家看。诸将纷纷表示,决不妄杀一人,并与主帅焚香立誓。这么一来,曹彬的“病”好了,可以发动总攻了。

    此时金陵城内已是物资匮乏,士气低落,加上援军被消灭的消息传来,将士全无斗志。金陵城终于被攻破了,李后主神情木讷,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他让人在宫殿里堆满了木柴,若是曹彬不接受他投降,就举火自焚。

    作为一位君主,作为一名艺术家,李煜还是要活得有尊严。

    曹彬并没有为难李后主。他进城后,约束军纪,不杀无辜,很快金陵城内就恢复了秩序。宋军以往常见的打家劫舍的现象并没有出现,包括李后主以及南唐诸臣的家都没有遭到洗劫。对于亡国之君,曹彬也表现出大将风度,并无不敬之处。曹大帅亲自领着军队,整整齐齐地抵达宫城,李煜与众臣在宫门处迎拜,奉表纳降。曹彬对李后主道:“介胄在身,拜不敢答。”算是十分客气了。受降结束后,曹彬留下一千人守住宫门,严禁外人擅入。

    伐南唐之役前后历时一年,南唐的历史被终结,十九州一百零八县划入大宋领土。

    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在政治上是蹩脚的,但在文学艺术上,他则是才华横溢。他能书善画,精通音律,在诗词上的成就特别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南唐灭亡后,李煜虽然没被处死,但是从君主到俘虏,心理上的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宋太祖拜他为左千牛卫将军,封违命侯。这个封侯,明显带有贬意。

    在半囚徒的最后日子里,他写了不少词章,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是亡国之痛,才能写下如此传诵千古的词篇。

    回首自己身为帝王时的春花秋月,回想王宫中的雕栏玉砌,再看看如今的自己,被囚禁于小楼,仿若隔世。想到这里,怎么能不满腹忧伤哀愁呢,那愁啊,就像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在李煜写下这首词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去世,宋太宗赵炅在气量上显然不如哥哥,他见了这篇词后,非常不高兴。一个亡国之君,能保全性命,这已是朝廷莫大的恩赐了,还牢骚这么多,莫不成想造反吗?宋太宗不能容忍有这样的臣子,他送了一杯毒酒给李煜,这位南唐后主终于解脱了。

    在临行前的那刻,他是否在恍恍惚惚中,又回到了繁华的金陵,与爱妾们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举头望月,饮酒作诗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