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懂说话上-会说话,先练好基本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与基本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掌握好说话的基本功,说出来的效果就不好,听者不会完全理解你所说的话,你的表达自然也就前功尽弃。所以,要想把话说好,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就必须掌握说话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做到清晰明了,准确无误。

    语言越通俗易懂,表达的效果就越好

    为什么朴实的语言更容易打动人,主要原因是它真实、不做作,语言的魅力即是如此。我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平实通俗的语言最有效,用词越华丽,越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大多数人不喜欢华丽的辞藻,更愿意接受实事求是、朴实无华的语言。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经常说华而不实的语言,动辄运用形容词、描绘性词语,大量地堆砌辞藻,过度地夸饰,轻者会让人有卖弄、浮夸的感觉,重者则会让人感觉虚伪、不真诚。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如果你让人觉得自己缺少真诚,那么你所说的话,就很难打动对方,很难让人信服。这样的后果就是,你与对方说话,想达到某种目的与愿望,就不会实现。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事实,千万不要把平实与粗俗、低级等同起来,要知道,这样的语言并不能彰显你的真诚,相反,它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浅薄。所以,要注意文明用语,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人,正常说话,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即可。那么,我们在与人的交谈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的通俗易懂呢?

    1.平时说话,尽量使用口头语

    平时和朋友说话,如果你满口的书面用语,就会给对方造成你在故意卖弄辞藻的错觉,势必降低对方与你交谈的积极性。所以,平时跟朋友交谈时,最好用口头语交流。

    口头语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通俗,语句多是简洁明快的短句,很少有冗繁复杂的长句和倒装句;基本上是日常经常使用的句子,很少会出现专业术语;基本上是由音节清晰、语调铿锵、容易听懂和理解的词语组成。为了增加交谈的气氛,还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网络流行语及当下的热词。

    要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有深度的道理,并不是几句“信口开河”的话就能说得明白的,这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经过认真学习和反复锤炼,才能达到效果。

    2.正式场合发言,用熟语为语言添彩

    有一些口语经过长期流传,渐渐固定下来,就形成了熟语。熟语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练的形式,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格言和歇后语等。它们虽然字数不多,但通常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倘若运用得当,可以让语言通俗易懂,增强说话的分量。

    成语是经过人们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假如我们在言谈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经常使用的成语,自然就会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后经过口口相传而形成的固定语句。它富含哲理、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倘若我们在说话时运用得当,就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要表达“说话要有分寸”的意思,可以说“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之类的谚语。

    惯用语和谚语一样,同样可以为语言增添魅力。惯用语是口语中定型的习惯用语,它简明生动、含义单纯、通俗有趣。例如,表达为某人或某事“提供方便”的意思,可以说成“开绿灯”;如果要表达做事不管不顾的态度,可以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准确地引用惯用语,可以增强演讲和谈话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歇后语也是熟语的一种,通常情况下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后一部分才是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比如,要想表达“两面讨好”的意思,可以说“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要想表达“一个人没有主见,见风使舵”的意思,可以说“风吹墙头草——两面倒”这样的歇后语。这样会使你的语言生动活泼、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不过在使用时,千万不要用得过滥,否则的话会令人生厌。

    总之,与人交流,使用的语言最好要通俗易懂。如果对象不是专家学者,说话场合不是非常正式,那么你应该用浅显、平易、朴实的语言,少用专业术语,更不可咬文嚼字,故作高深,否则无异于在难为对方。如果对方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那么说话者的语言可以稍微文雅些,让自己的谈话符合他们的身份背景、文化水平。但无论哪一种,准确地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语言通俗易懂是最受欢迎的表达形式。

    条理清晰才能“说”出好话

    也许你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你绘声绘色地给朋友描述着某件事情时,突然“卡”住了,记不得刚才你说了什么,也忘了下面想说什么。这个时刻语言像在和你捉迷藏,导致你的思维混乱,自己也记不清说话的主题与方向。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条理不清晰的显著特征。

    对于我们而言,声音固然重要,但表达时清晰的语言更为重要。因为口头表达是别人无法取代的“金字招牌”,养成说话有条理的习惯能让你更多地了解别人,也可以更多地让你为他人所了解。

    如果你说话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那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必扯得太远。漫无边际的谈话,可能是思路混乱的表现。一个逻辑混乱的人,就像鸟儿没有了羽翼,在学习、生活、社交、工作上都会受到极大的障碍。一个人,不管你多么聪颖,接受过多么良好的教育,穿着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无法流畅、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仍然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想成为广受欢迎的人,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条理清晰呢?

    1.说话之前想三分

    如果在说话之前,没有认真考虑过你所讲的内容,那么在讲话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很难做到条理清晰,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感到无话可说,就算有话可说,也可能结结巴巴、颠三倒四。

    从心理学角度讲,日常语言分为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两种。对话语言指聊天、座谈、辩论等;独白语言则指报告、演讲、讲课等。一般而言,独白语言的要求更高,并且是以对话语言为基础的。在与人交谈之前,尤其是在进行发言或演讲之前,你最好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你可以把讲话内容写成提纲,或者在心中默诵、试讲。

    2.找准说话的方法

    如果想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说话方法很重要。可以借鉴以下方法:按讲话内容的重要程度把不同的信息划分等级。最重要的话先说,简洁表达。接着是次重要,既可以先阐述观点,也可以讲完第一点,给予具体论述,然后再论述第二点的具体内容。

    要想把话说好,就一定要先把握好对话语言的方法,与别人很好地交流思想,才能在有较多听众的时候表现更好。在与别人谈话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能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还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从对方的表情、态度中观察出他对话题的感受,更要分析对方讲话的特点,汲取其优点,舍弃其缺点。同时,还要用诚恳的态度讲话,而且如果发现对方有厌倦情绪时,应立即停止这个话题。

    3.抓住所有机会多练习

    好口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提高的。有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当孤身一人或面对少数人时,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一旦周遭的环境发生改变,就很可能由于某些外在因素而变得思绪混乱,条理不清。要想克服这种情况,就需要多在陌生人或人多的场合练习说话,勇敢地表达自己。虽然一开始不一定能成功,甚至会招人耻笑,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放弃,你应该认真分析自己讲话失败的原因,勤讲多练,不断地改正讲话中的错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条理清晰。

    用声音“迷”住对方

    心理学家认为,声音决定了你38%的第一印象。当人们看不到你时,音质、音调、语速的变化和表达能力,决定你说话可信度的85%。声音就像是社交场上的第二张名片,但是能否驾驭好这天赐的优点就要看你的本领了。听声辨人,它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很多状态,比如情绪、情感、年龄、健康状态、喜好等等。好的声音会增强你的吸引力,相反,一个无法入耳的声音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有一次,汤姆先生在电梯里看到一个十分漂亮的女人。电梯里人很多,汤姆先生恰好站在她的身边,由于心生的某种怜爱之情,汤姆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挤着的其他人,好让这位美丽的女人站得舒服一些。到了十楼,这个女人到地方了,汤姆把路闪开让她出去。正当汤姆还陶醉在她美丽的倩影中的时候,正巧这个女人在招呼她的同伴。汤姆一下子愣了,甚至忘记了去按电梯关门的按钮,这个如老妇人一样干涩、沙哑的声音是从她口中发出的吗?汤姆摇了摇头,可惜了,那种美好此时与美貌无关,与声音有染,它已经飘散了。

    别小看声音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与人谈话就像是一场朗诵比赛,美妙且富有感情的声音会让听者融入谈话内容之中,从而很容易与你产生共鸣。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包装,失去了感情,也就失去朗诵的目的。人毕竟是情感动物,有时候你的谈判成功了,也许并不是因为你所列出的条件吸引了对方,而是因为你的声音,你感情的真心流露,使你的说话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深深地打动了对方。

    《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回中,王熙凤一边放声大笑一边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用极高调的声音展示出其泼辣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可见,声音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媒介。人生中,如能让声音为自己助一臂之力,那它可能更加精彩。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播罗京逝世了,但是他的声音却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罗京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很多人都自主地去给他献花,记者采访了一位老太太,问她对罗京的印象,她说:“其实我不认识他,也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他。以前每天都听他播的新闻联播,觉得他的声音特别好听,听着特别舒服,特别亲切。他走了一年了,我来看看他。”

    罗京走了,但是他的声音却为人们所铭记与想念,这就是声音的魅力。而他能成为新闻联播的主播,他声音的魅力有着不容忽略的功劳。这足见声音对个人人生的影响力。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又不靠声音吃饭,根本就没有必要让自己声音那么有魅力。”如果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的人生成败。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而我们所用的,更多的是有声语言,一旦你开口说话,你就得发声,假如你的声音没有魅力,必然会让你的交际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在说话中用声音征服对方呢?可以从音量、音调和语速三方面进行修炼。

    1.音量

    通常情况下,说话音量的高低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性格外向的人说话声音较高,而性格内向的人说话声音则较低;外向型的人为人爽快,思想单纯,不会刻意修饰自己说话的音量;内向型的人则感情细腻,谦虚谨慎,与人聊天时通常缺乏自信,声音自然降低,有时甚至会让人感觉是在自言自语。

    其实,说话音量的高低应该根据场合需求而灵活调整。比如在一些嘈杂的环境中,说话音量应该适当提高;如果在家里、办公室或者别的比较安静的地方,说话音量就应保持正常或适当降低。当与听力不太好的老人交谈时,应该将说话音量适当提高;谈论一些比较私密的话题时,则应将音量适当降低。在演讲或辩论中,当讲到一些振奋人心的话语或者对自己有利的辩论证据时,适当提高说话音量可以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而在犯错误后认错时,倘若依然保持高音量就会给人强词夺理、认错态度不诚恳的感觉。

    2.音调

    抑扬顿挫的音调会让声音显得生气勃勃、有韵律,让听众听着津津有味。就像乐曲中的节拍有快慢和强弱之分一样,声音也应表现出时高时低、时快时慢的音调,不能像一潭死水一样毫无波澜。说话有节奏,可以让你的发言充满情感,可以让你与对方更好地交流。

    生活中,可以注意观察一些成功的演讲,演讲者是如何调动听众的热情,抓住听众的内心,主宰听众的感情的。也可以看一些影视剧,其中让人感动的对话是如何设计的,演员是以怎样的音调来表达的。这些都是有助于我们修炼动人声音的有效途径。

    3.语速

    与人交谈时应控制好自己的语速,说得太快,对方还没反应过来已经一闪而过,这样不利于双方的互动与沟通。而说得太慢又容易使人着急甚至厌烦。因此,说话之前最好是有所准备的,边思考边说话可能会使说话的速度太慢。但即使准备得很充分,也不能不顾对方反应地快速“倾吐”,因为对方也需要一个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过程。

    还有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就是,改掉口头禅的毛病。如果你有了口头禅,说话时很容易受到束缚,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它是否与你的说话内容相吻合,你都会脱口而出,让别人觉得可笑。尽量克服说口头禅的毛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对方听得清楚,让交流顺畅进行。

    如能从以上几方面来努力,那你就能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更有魅力。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地使用有魅力的声音为别人奉上听觉盛宴,那么你肯定会在与人的交谈过程中获得对方的青睐。

    把握重点,要说就说到点子上

    据《战国策》记载,在秦任职的姚贾以言辞应变,严厉驳斥了韩非对他的谤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当时,燕、赵、魏、楚四国连横,准备攻打秦国。秦王获悉后,立即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讨对策。秦王说:“百姓听说四国联盟的消息后纷纷逃离,再加上我国国内财力衰竭,我们该怎么办呢?”顿时,朝堂之上异常安静。这时,姚贾自告奋勇:“我愿意出使四国,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争爆发。”于是,秦王为姚贾准备了百辆车和千两黄金,并且让他穿自己的衣服、佩带自己的剑。

    姚贾辞别秦王后先后拜访四国,不但阻止了战事发生,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为此,秦王封他为上卿。韩非得知此事后,对秦王说:“姚贾带着金银珠宝等宝物出使楚、魏、燕、赵等地长达三年之久,这些国家很有可能只想占有我国的财宝,未必是真心与我国谈合。姚贾想利用大王的权力和我国的宝物私自结交诸侯权贵,请大王明察。再说,姚贾身份低微,只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在大梁居住时曾有偷盗行为,后来在赵国当官时被驱逐。这样一个人,怎么能让他参与国家大事呢?”

    秦王召来姚贾问道:“我听说你私下用秦国的财产去结交各国诸侯权贵,有这样的事吗?”

    姚贾说:“有这样的事。”

    秦王一听,顿时大怒:“那你还有什么面目回来见我?”

    姚贾说:“昔日曾参孝敬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他这样的儿子;伍子胥尽忠报主,诸侯们都希望得到这样的臣子;贞女擅长女工,每一位男子都希望娶这样的女子为妻。我对大王忠心耿耿,大王却不知道。如果我不以珠宝馈赠,那四个国家怎会心甘情愿地归顺秦国呢?如果我对大王不忠,那四个国家的国君又怎么会相信我呢?夏桀因听信谗言杀害良将关龙逢,纣王因听信谗言杀害忠臣比干,结果国破身死。现在,大王又听信谗言,以后还会有忠臣为大王出力吗?”

    秦王又说:“我听说你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在魏时有过偷盗行为,在赵做官时被赵国驱逐。”

    姚贾不卑不亢地回答:“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驱赶出家门、连猪肉都卖不出去的齐人,在荆津时即使做苦力也没人愿意雇佣他,可他最终却建立了丰功伟业;管仲只不过是齐国边界的一个小商贩,在南阳时非常贫穷,在鲁国时曾被囚禁,最后却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只不过是虞国的一个乞丐,其身价只值五张羊皮,被穆公任为宰相后却使西戎各少数民族臣服;文公任用中山国的盗贼为将,却因此打了胜仗。这四个人身份卑微,都受过他人的非议。明主之所以会重用他们,是因为知道他们可以立功……因此,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以往的过失,不会听信他人的谗言,只会考验臣子们的能力,然后加以重用。大凡能保住江山社稷的人,是不会听信谣言、不会封赏没有功绩的人的。只有这样,臣子们才不敢用虚名欺骗国君。”

    听完姚贾的这番辩驳后,秦王保留了姚贾的职务。

    姚贾能够抓住重点,利用关键的几句话、几个简单的事例,将事情说得入情入理、有理有据,让人无以辩驳,秦王也就无话可说了。

    一次,马克·吐温去听一位牧师传教,开始时,他觉得牧师的演讲非常不错,对牧师所讲的内容也深有同感,于是他准备一会儿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捐献出去。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牧师的演讲还没有结束,这时马克·吐温已经感到厌烦了,于是他决定留下身上的整钱,只把零钱捐出去。结果又过了半小时,那位牧师的演讲还没有结束,他还在台上没完没了地讲,马克·吐温觉得非常郁闷,觉得这简直是在浪费他的时间,便决定分文不给。终于等到牧师讲完了,他不仅没有给牧师一分钱,甚至还从捐款的盘子里拿出两元钱作为浪费自己时间的补偿。

    也许这是一则笑话,但这不难看出,原本这位牧师是要靠传教募捐的,却因为自己的长篇大论,惹得马克·吐温不满,最终不仅没有募到马克·吐温的钱,而且还被马克·吐温拿走了两元钱。

    由此不难看出,话并不是说得多就一定能有好的效果,而是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语言表达时,要力求言简意赅,即简中求准,惜字如金。

    几百年以前的一天,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国王下令召集了一群满腹才学的臣子。他对臣子们说:“我希望你们能编一本《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后代,给他们以智慧的启迪。”

    这群满腹才学的臣子们每天都绞尽脑汁、翻阅资料,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最终完成了一部12卷的巨著。

    他们将《智慧录》献给老国王。老国王看完全书后,对这些臣子们说:“诸位,我深信你们非常有才华,而此书也确实是智慧的结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担心以后没有人愿意耐心地读完它,因此,请你们把它浓缩一下吧!”

    听完国王的话,臣子们又经过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将这本12卷的巨著删减成了一卷。可是老国王对此依然不满意,还是认为太长了,于是要求他们继续浓缩。

    接下来的日子里,臣子们又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一页、一段,最后浓缩成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老国王看到短短的这句话后,终于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结晶。每个人只要知道这个真理,我们一直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都可以顺利地解决了。”

    可见,并不是只有长篇大论才能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简单的话也一样能充满智慧,清晰明白地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把握重点,把话说到点子上,不要东拉西扯,不着边际,而要把握主旨,围绕中心,切中要害,用最简洁的话让疑者顿悟,让怒者平息怒气,让哀者受到鼓舞……这样说话,才能真正地体现出语言所特有的力量。

    用词准确,说出的话才有分量

    每个人都会说话,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有时说出去的话,在别人听来却是相反的意思,这样的话就会给听者产生很多误解或歧义。造成这种错误想象的主要原因是,说话者所用的词句不够准确。

    小王的亲戚张大妈和儿媳总闹矛盾,小王想劝她们和睦相处,便给她们写了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们不要总吵架,叫别人笑话。你们应该肝胆相照,和平与共……”

    这句话中,小王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肝胆相照,和平与共”,应用于国际关系,而用它来劝说婆媳间的矛盾,就极不准确了。

    与小王相反,某外事局的领导却犯了小词大用的毛病。

    一天,某局长与一外国访问团座谈。座谈会将结束时,某局长做总结发言,他说:“不管国际风云怎样变幻,我们两国都要抱成一团儿……”

    “要抱成一团儿”应该用于单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用于两国间就犯了小词大用的毛病。

    另外,有些词还有习惯用法,对这些有习惯用法的词,一定要遵从它们的使用习惯,不能随意用其他词语替代。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例如:

    一天,某地方领导主持一个追悼会,本该说“请默哀三分钟”,但他却说成“请难过三分钟”。三分钟过后,他还没想起“默哀”一词,又继续用“难过”一词,说:“现在难过结束”。

    “默哀”与“难过”是同义词,但在追悼会上,习惯上说“默哀三分钟”,不说“难过三分钟”。这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改变,改变就难以为人们所接受,也会闹出笑话,与严肃的灵堂气氛不符。

    显而易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用词准确非常重要。用词准确可以让内心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有恰到好处的功效;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用词,就不能完整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回答罗亭的第一个问题时用了“根本”这个词,就把话说绝了,结果让自己掉入了语言陷阱。因此,当你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情时,宁可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模糊意义的词,也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学会准确用词,这是准确说话的最基本要求。用词准确,不仅能形象逼真地再现你想表达的事物,而且还能明确地表达出你的思想感情和意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1.懂得词义,再运用

    每个词都有其固有的含义,这个意思一般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先确切地了解了它的意思,然后再依据其特点,确定它所适用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使用得恰如其分。如果你本身就对某个词的具体含义或适用范围似懂非懂,那你千万不要不求甚解,想当然地乱用,那样会出现词不达意或因词害义的毛病。比如:“你可千万不要高屋建瓴,房子建得太高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情。”

    很显然,说话者完全不了解“高屋建瓴”是指居高临下,处于可以控制全局的有利地位,有不可阻挡的形势的意思,而以为这个词就是指把房子建得很高的意思,结果闹出了笑话。

    2.细辨近义词,用词要准确

    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多彩,近义词特别多,它在语言表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不加分析,不仔细辨别,而笼统之地使用,势必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更谈不上用词的准确性。如下面这句话:

    “听了你说的话,我感到十分后悔。因为我身为经理,还不如一个一般职员。”

    这句话中的“后悔”就用得不准确。“后悔”是事后感到懊悔的意思,而按这位经理的表述,是想表达出自己因认识到在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上没有一般职员做得好,不配当经理这个错误后而感到羞耻和惭愧的心情,用“羞愧”是最恰当不过了。他没有经过细心辨别就用了“后悔”,显然没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3.词语也有感情色彩

    中国汉字中,有不少词都带有一定的色彩,有语体方面的,有感情方面的。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感情色彩主要指褒义词和贬义词。说话的时候如果能仔细体会,恰当使用,无疑会对情感的表达起到良好的作用。然而,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情感的表达,甚至闹笑话。比如,下面这句话:

    “没想到你父亲才刚死不久,母亲也因车祸上了西天,真让人伤心。”

    “死”是一个口头用语,用在这里显得很不礼貌,缺乏同情心,而“上了西天”则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显然与整个句子要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协调,应把它们分别改为“去世”“病故”等词语。

    话多不如话少,简洁精练才是王道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当你走进一家商店后,总会有一位售货员热情地迎上来,一脸的职业微笑,主动地向你介绍某种新产品。对方的介绍很专业,语言很流畅,从性能优势到结构特点,从价格优惠到售后服务,都娓娓道来。

    对方连珠炮似的独自,让你插不上嘴。他不管你懂还是不懂,也不管你的反应怎么样,反正就在你面前喋喋不休地讲下去,好像你不掏出钱他就不会善罢甘休。

    他“热情的演讲”使你心烦意乱,滔滔不绝的介绍反而扑灭了你的购买欲望,此时你想的,恐怕只有怎样趁机“逃”出这家商店。当然,有可能你还是想买这件商品,但绝不是从这个令人厌烦的话多的售货员那里。

    冗长的语言并不见得能将问题说清楚,简洁的语言往往更有效果,即使是据理力争也应抓住关键,简明干脆地将自己的意思传递出去。不动声色的谈吐往往会令人眼前一亮,同时,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睿智。

    林肯当律师时曾说过,在一场官司的辩论过程中,如果第七点议题是关键所在,我宁愿让对方在前六点占上风,而我在最后的第七点获胜。这一点正是我经常打赢官司的主要原因。

    在他的一场非常著名官司中,就是这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那个官司审判的最后一天,对方律师整整花了两个小时来总结此案。林肯本来可以针对对方律师所提出的论点逐一加以驳斥,但他并未那样做,而是将论点集中到了关键点上,总共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最后,林肯赢得了这场官司。

    对方的律师引经据典、慷慨陈词,说了一大堆,依然输了官司。反观林肯,他把论点的意思浓缩成一分钟,表达出关键意思,令陪审团和法官久久难忘。正是集中于关键点的一分钟决定了林肯的胜利,所以有理不在话多,话少不如话好。可见,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话多不如话少。

    有两位给领导开车的司机,由于单位精简,必须裁掉一个。于是,两人竞争上岗。第一个司机大概讲了十来分钟,说:“我将来要还能开车,一定把车收拾得非常干净利索,遵守交通规则,要保证领导的安全,一定要做到省油……”第二个司机没用三分钟就结束了。他说:“我过去遵守了三条原则,现在我还遵守着三条原则,如果今后用我,我还将遵守三条原则:第一,听得,说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开得,使不得。我过去这样做,现在这样做,今后还这样做。”

    短小精练的三条原则,条条说到领导的心坎里,在领导心目中,这个司机说得非常好。首先,“听得,说不得”是指,领导坐在车上研究、交代一些工作,往往在没正式讲之前都是保密的,司机只能听不能说,说了就是泄密。然后是“吃得,喝不得”,司机要经常陪领导到这儿开会,到那儿参加饭局,最后总得吃饭,但是千万不能喝酒,这是为了保护领导的生命安全。而“开得,使不得”就是,只要领导不用的时候,也绝不图方便,为了私事私自开车,公私分明。这样的司机谁会不用呢?

    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简洁精练的说话方式是提高效率的最佳表现。那么,我们在说话中,我们在说话时如何做到简洁精练呢?

    1.抓住关键、长话短说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无的放矢,不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或众所周知的俗套内容,是赢得听众的谋略。冗长的说教,满嘴的陈词滥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发言,只能引起听者的心烦和厌倦。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特别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上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而激动地宣布:“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到演讲的桌子前。

    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

    然而,他只讲了一句话:“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抓住要点,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运用这一方法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你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势必让人感觉唐突,其谈话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说来,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在这些场合,如果你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接下的事情无疑就好办多了。

    2.话题集中,话语简明

    我们的言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不同的时间,对话语的长短有着不同的要求。时间紧迫,话题就要集中,话语就要简明;时间充裕,话题则可谈得宽泛些,话语也可舒缓些。如果不顾时间长短,盲目交谈,势必影响交际效果。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就很知道在讲话时注意时间的长短。艾森豪威尔任总统前曾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并且经常出席集会,发表演说。

    一次,他在集会上排在最后一个发言,因前几位演讲者都是长篇大论,以致轮到他发言时时间已经不早了,艾森豪威尔见时间已晚,而听众又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便决定舍弃原来准备好的演讲内容,用简短的语句演讲,他说:“每一篇演说不管它是书面形式的,或是其他形式的,都应该有标点符号。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

    艾森豪威尔的话音刚落,听众们便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后,艾森豪威尔对人说,这是他最成功的一次演说。

    听众们感觉好,艾森豪威尔感觉好,都是有道理的。在时间短促,听众不耐烦的情况下,即使是有内容的长篇大论,也难能为人所接受,而艾森豪威尔的演讲,可谓有多重意义:既对别人的演讲表示了肯定,又完成了自身的演讲任务,同时还节省了时间,赢得了听众的好感。

    “停顿”有门道,千万别小瞧

    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人说话的语速很快,犹如机关枪扫射般一口气把该说的话全部说完。这种“口齿伶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语速过快,他们说出的话,让听者根本分辨不出说话的内容。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说话者不懂得如何去停顿。会说话的人,在表述某件事或某个问题时,该快的时候则快,该慢的时候则慢,语速则表现出起伏跌宕、有轻有重的状态。从表面而言,停顿是说话时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上的间歇,但事实上却有很多的语法和语义都在停顿上得以体现,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标点的运用也就是为了停顿。尤其是在语义方面,句子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出意思也有所不同。

    某单位调整工资以后,在一次总结会上,一位领导同志在做报告时说:“通过这次调整工资,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加了工资的和尚,未加工资的同志,都纷纷表示……”“妙语”一出,全场听众哗然,纷纷揶揄道:“我们这里又不是少林寺,怎么还有和尚?”

    “怪不得我们这些人没涨工资,原来把指标送给庙里了!”

    这位领导就不懂得停顿,原本不该停顿的地方他停顿了,结果闹出笑话。正确的语句应该是“……加了工资的和尚未加工资的同志,都纷纷表示……”这样说,就不会闹笑话。可见,仅有好的语言还不够,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换气与停顿都把握不好,那么再好的语言到了我们手里也不过是垃圾一堆。

    在一场心理知识的讲座上,主讲老师在谈到心理细节的问题时,给台下的听众提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我们考虑一下男人和女人在回到家时,在进家门前摸钥匙的情形有什么不同?”然后主讲老师就闭口不语,停顿下来,让台下的同学们去考虑、去揣摩。

    听到题目后,听众们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自由发挥想象,有的人互相讨论,有的人干脆掏掏口袋来进行现场模拟。

    待听众们讨论了一阵后,老师才将她所见到的不同情形娓娓道来:“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女人在刚走上楼梯时,手就在口袋里摸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凭着感觉已经在一大串钥匙中找到了一把,向锁孔里一插,果然就打开了门。

    而大多数男人则往往是匆匆忙忙地跑到家门口,用脚或拳头用力地撞击一下大门,打不开,这才想起到口袋里或包里去摸钥匙,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的钥匙却还是打不开门。噢,原来是钥匙拿错了。”

    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得台下听众笑声一片,等到听众们笑声过后,老师趁势总结出了男人和女人在心理细节方面的差异。

    老师巧妙地通过停顿,让听众在此期间去搜索问题的答案,然后利用问题的答案引出所阐述的观点,取得了很好的演讲效果。那么,我们在说话中怎样运用好停顿呢?

    1.注意语言逻辑

    在文字语言中,但凡有标点的地方一般都需要停顿,而在一个句子中间,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揭示语言的内在联系,也需要根据要表达的意思,合理地划分词组,做出适当的停顿。词组之间的停顿千变万化,是停是连还须以表意准确清晰为出发点,做出适当的选择。

    一个富翁死了,留下一封没有标点的遗书: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赋予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这封遗书根据停顿地点的不同,可以有两种读法: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赋予/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和“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赋予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显然,这两种读法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可愁坏了执行遗嘱的法官。

    2.用停顿来表示强调

    有时候由于说话的意图、感情和心理活动的变化不同,语言节奏和语调也要有所变化,这时候就要注意停顿。

    经理让小王做一份报告,最后,他告诉小王:“小王,请你明天中午之前交给我!”这里的“明天中午之前”就需要停顿一下,表示强调,这样能让小王明白对时间的把握需要格外重视,在写报告的时候把握好时间。

    3.句子太长需要换气

    说话者恰当地调节气息,可以优化语言的效果。停顿作为调节气息的一种手段,不仅让说话者有换气的机会,也给听者以回味的可能。比如:“我们开始努力去了解是那样熟悉而又似乎是那样陌生的亲人。”

    这个句子比较长,如果在了解之后稍作停顿,吸一口气,可以为接下来的讲述蓄势,也可以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使听众更好地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高明的附和让谈话高潮迭起

    附和是指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附和不是简单的“是”“同意”“对着呢”“是这样”诸如此类的话,这样直白的附和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让别人认为你是在拍马屁。这需要倾听者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好的领悟力,同时要将别人观点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例如,当朋友向你展示自己新买的衣服时,你会怎么回应呢?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随声附和”是最保险的办法。是啊,既然大家都说“真漂亮”“很好看”,那么,随声附和绝对没有错。即使对方穿起来效果并不是很好,说一句“好看”对方也一定会满意。

    假如你当初的回应是带有建议性的,比如“你的衣服很好看,颜色很配你的肤色,只是我觉得你换一双浅色的鞋子就更完美了”,这样既称赞了她的衣服好看,又让她感受到你是真心诚意的赞美,并且会对你的建议心存感激,可谓一石三鸟。下次她买了新衣服,一定还会向你征求意见,甚至会拉着你一起去买衣服。

    要想成为谈话高手,千万不要随声附和,随声附和只会降低你说话的含金量。然而,有的人天生的性格就是没主见,习惯了人云亦云随大流。那么,有什么说话的小技巧来改善这种情况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一个实用的小技巧可以让这些人逐步改善随声附和的积习,那就是“适时适度地提问”。学会了这个技巧,走出随声附和的说话误区将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该如何做到正确的附和,让谈话高潮迭起呢?

    1.随声附和对方的话

    当对方提出某一个话题时,你只有表现出对此有足够的兴趣,并且愿意和他就这个话题继续聊下去,这样才能和对方继续愉快地交谈。随声附和,有时是胜过千言万语的灵丹妙药。恰如其分地附和,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同时会令双方感觉到彼此的人格受到尊重。并且双方一旦在心理上形成了某种共鸣,就有可能消融隔膜,敞开心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阔太太来到一间心理咨询中心,态度十分傲慢。她走进来环顾了一下房间,便向同为四十多岁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毫无礼貌地发问:“你有四十多了吧?”

    这位咨询师立即对面临的状况做出判断,以守为攻地说:“哎呀,那夫人您也四十了吗?看起来您比我年轻许多呢。”

    咨询师这一句得体的附和打掉了那位太太的傲气。她马上换了一副面孔,说:“我看不惯那些年纪轻轻的女人们,总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一旦来到这样的心理咨询中心,我心里总有些忐忑。”

    巧妙地接过对方的话尾,做出得体的附和,能让对方感觉你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这显然有利于交谈继续进行。

    2.不要突然插入不相干的话题

    如果你想在对方的话题即将结束时承接一个话题让谈话继续进行,那你承接的话题务必要与对方所讲的话题有所关联,承接要自然,不可太过牵强。比如,对方说:“我昨天刚出差回来。”你就不能直接说“今天中午食堂吃什么”之类毫不相干的话题。如果一定要插入一个完全不相干的话题,那也一定要有一个过渡期,否则会显得非常突兀。就像上面的对话中,当对方说到刚出差回来时,你如果还是要连接到今天的天气这个话题上来,那你不妨承接:“是吗?那边的天气怎么样?有今天的天气这么好吗?”如此一来,就显得很自然了。

    好的结束语为交谈画上完美的句点

    与人交谈,说好开场白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结束语的作用。如果说开场白是一份美味的开胃小汤,那么结束语就是一杯香浓的咖啡,让人回味无穷。有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和印象,都受过“记忆的系列位置”的深刻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件事情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开头和结尾给人的印象最深,甚至可能具有左右整个记忆的作用。

    一天,笑笑到同事家来做客,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可是当笑笑告辞出去,刚跨出同事家的大门,那位同事便“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笑笑的心里顿时升起一股凉意,从那以后,笑笑便很少和那位同事说话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心里都会凉上半截。也许那位同事是无意的,可是在笑笑的心里却难免会有所猜疑,原来畅谈甚欢的兴致,也就被那“砰”的一声一笔勾销了。

    这足以证明,在即将结束交谈的时候,应该努力设计一个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告别语。如果只是简单的一句“再见”或“晚安”之类的道别语,未免太显枯燥、乏味,不能给对方以回味的空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好好地斟酌一下结束语。

    1.在结束时给予特殊关照

    当交谈双方说完了自己的思想、意见或流露了某些内心的意向之后,觉得有些话带有一定的范围性、对象性、保密性,不便传播给他人知晓时,有时谈话者会特别关照对方。比如:“刚才我说的那些观点,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别人听了难免会见笑,所以还希望就我们俩知道就好了,不要传出去,以免引起麻烦……”

    “××,想说的、要说的我都说了,这都是些心里话。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用这种方式结束谈话,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起到强调重点、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以满足对方的嘱托结束

    如果在谈话过程中,对方有某方面的事情要托你办理,在结束时你一定要再强调一下,这样表示对对方嘱托的重视,对方会更加放心,对你也会更加信任。

    3.以满足对方关心的事结束

    谈话过程中,如果你发现对方对谈话中的某个人或事比较关心、重视的话,结束时你可以满足一下对方的心理需求。比如,谈话中对方对你提到的一位朋友很感兴趣,你就可以说:“从刚才的谈话中,我看你对××比较感兴趣,我比较了解他,确实不错。要不有时间我为你介绍一下,结识以后我相信你会对他更感兴趣。”如果双方是异性的话,更会喜不自胜,不但对要介绍的人更有渴望,对你也会更加友好。

    4.以满足对方的好奇心结束

    在谈话中,你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好奇心。如果你能抓住对方的好奇心,以投其所好之策满足对方的好奇心,对方会把你当成知心好友,因为好奇心强的人最渴望得到满足。比如,当你谈到一项工作计划时,对方欣然倾听,并有参与的趋势,这时你就可牵引住对方,“我看你对此项计划比较欣赏,要不明天我们一块做个市场调研,再另作安排,你看怎样”,对方十有八九会答应。

    5.以相邀形式结束

    谈话结束时,要表现出热情的态度,有必要送别的就送人一程,以示诚意。话别时,最好拣话题中双方比较愉悦的内容再重温一下,活跃一下对方的情绪,“与你谈话真高兴,一下洒脱了许多,有时间的话咱们再聚一下”,这样会给对方一个美好的印象。如果有中间朋友更好,你就可以说:“有时间也邀上某某,大家再聚一定更开心。”看准对象,以相邀的方式结束是比较好的。

    好的开头,再加上好的结尾,散席以后对方会给你的名字打上着重号;而好的开头,坏的结尾,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所以,好的结束语,是谈话成功的重要因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