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心理学-待人处世心理学:怎样赢得他人的友谊(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丈夫为了让妻子无法得到财产,而宁可自己损失财产。这是由于仇恨,使竞争的需要超过了合作的需要,从而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来。不可否认,竞争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没有它,虽然没有了嫉妒、仇恨,但是人类的进取心就会小很多,也就没有了效率、成绩。

    在竞争的状态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争取成功、胜利,于是形成一种生气勃勃、人人争先的局面,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体育比赛的新纪录之所以总是在激烈的国际大型比赛中产生,正是因为在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中竞争激烈,人们往往把全身的体力、心力调动起来去夺取胜利,而使奇迹得以出现。

    可见,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竞争在人类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和竞争相反的“合作”,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合作的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社会是共生的,像一架大钢琴,每个人都是琴上的键。上面既需要高音琴键,又需要中音和低音琴键,各键只有依据曲本的要求,对准属于自己的音,才能奏出美妙的曲子。这就需要合作。诚如俗话所说,“一木难支大厦”,“一个人玩不成棒球”。

    就拿棒球为例吧。棒球队由9人组成,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不同,9个人必须依靠“合作”来与其他队“竞争”,合作作为当然的原则而被强制执行,不合作就不可能胜利。

    同样是人类,既懂得竞争,也懂得合作。那么人们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竞争,什么情况下选择合作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选择竞争还是合作,是由以下这些因素决定的:刺激、对方的力量、交流信息和个性特征等。

    首先是刺激,包括对个体有益或有害的刺激,如奖励或惩罚,利益的得到或失去。如果对合作增加有益的刺激,选择竞争的趋势就会下降。

    其次是力量的对比。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根据力量对比的大小,来决定自己应该选择竞争行为还是合作行为。如果对方的力量实在太大,那么,自己多半会选择与之联合共同完成任务,不愿拿鸡蛋去碰石头。但如果人们自己有更大的力量时,多半会采取竞争。看来,有权力的一方一般更容易得到合作。

    再次,信息交流可以大大增强合作行为。如果双方不进行信息交流,那么一般会认为对方将采取竞争。如果对方选择竞争,自己即使不喜欢竞争也只好被迫参与。但是如果双方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坦诚相待,彼此信任,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从上面的心理实验就可以看出,如果实验中的学生们互相沟通、商量,就可以做出对彼此都更有利的选择。

    最后,人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一个人采取合作行为还是竞争行为。一般的,成就动机高、一心想做出优异成绩的人更容易竞争;而交往动机强、需要朋友、比较谦虚的人,多半选择合作。

    为了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负面作用,就要推崇“双赢”理论。合作,应该成为集体的主旋律,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精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心理学要点:

    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更倾向于与别人竞争。但是纯粹的竞争往往导致两败俱伤。抛开分歧,放下狭隘的利己思想,敞开合作的怀抱,会让你得到更多。

    双赢法则:在尊重各自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共同利益

    人际关系的专家认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的基本观念在于,相信人生来即具有某些天赋权利,如:有自己的意见、能表达看法、勇于负责、偶尔犯错,或能改变心意,做出决定,以自己的标准来评断自己和不需感觉罪恶地说“是”或“否”的权利。

    没有为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会让你沦为受害者的下场。受害者让别人有机可乘,使自己的需求无法充分表达;或是态度卑恭,让人不由藐视、忽略你的存在。受害者的言行举止不断传送一个讯息:你比我重要;你的想法比我的有份量,你的喜好比我的更应该受到重视;我一点也不重要。尽管差谴、利用我吧!受害者的最大报酬就是可以避免冲突,而且几乎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伤害别人的权利,不啻是把自己贬为恶霸。恶霸就是假装勇敢的懦夫。因为害怕失控,他们把挑战当作是对个人的威胁;他们以羞辱、贬抑或其它种种,贬低他人的方法,来攻击对方。恶霸的言行举止在传达着:我没有问题,是你有问题;我的方式正确,可是你的方式,只是你个人的方式;我想要的东西比你需要的东西还重要;不同意我的人,不是笨蛋,就是坏蛋。恶霸所能得到的好处就是处处占上风,或是他们自以为总压得过别人。恶霸常会树立真正的敌人,等着趁其不备攻击其最在乎的痛处。面临压力时,我们的反应往往不是把自己变成受害者就是恶霸。而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均衡,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同情而不软弱,立场坚定而细心体察他人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维护权益”。

    维护权益是指诚实、直截了当、而且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最终目的在于找双赢结果,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合作。

    要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你需要做到;

    第一,思想积极

    维护权益必须先从你自己内在做起。问题不仅在于你的表达方式、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那种因为害怕失败而常常自圆其说、自欺欺人的人,维护自身权益的举动就会显得造作。你的话听起来就会像照着剧本念起来的对白,行为举止看起来也会非常笨拙,就好像把衣服给穿反了。

    虽然你对某些事情感受强烈,但是你可以改变对这些事情的反应方式。改变你对某人或某事的反应,可让你从不同的角度采看人或看事。运用你的想象力,想象你说话得体举止得当的成功景象。你的想象愈逼真、期望愈乐观,成机率就愈大。

    第二,为别人设想

    如果你了解并考虑到别人的立场,别人就较易接受你维护自身权益的举动。例如同事请你帮他做一个案子,可是你很担心自己的案子无法及时完成。你可以同意帮忙同事,之后再做自己的案子,但是你很可能没时间修改自己的案子(成为受害者);你也可以告诉同事,别指望你会帮他,你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非常有力的反击),保证你以后别想指望这个人会帮你,除非这个人属于受害者型;又或者态度坚定地告诉对方(坦白、直接,但又不失同情):“我们两人可以一起工作,让两人的案子都能如期完成。”

    第三,争取权益时要注意时机

    如果你必须和某人谈判,要避免:

    在餐厅碰面(太多干扰);

    坐在桌子后面(你要的是建立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障碍);

    在下班时间(这时大家身心俱疲,只想快点回家);

    随对方坐或站(保持平等,免得成为恶霸或懦夫)。

    如果时间和精力许可,安排对方碰面(在案子策划前、工作上的危机解决后、一天中任何一个宁静的时刻)。

    第四,言行一致

    你的行为必须用来配合以强化你维护自身权益的话语。那些缺乏自信的讯息在显示讯息传达者害怕或不愿表达他(她)的真正意愿。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意愿虽然重要,但没有重要到非得表达出来的地步,于是就放在心里,让这些意愿一步步吞噬他们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过于积极的肢体语言则让人觉得讯息传递者的意愿比什么都显得重要,重要的压抑了和他(她)感受或立场不同者的观点、价值。

    维护自身权益者的肢体语言,则态度自然,而且开放、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会侵犯到他人权利。

    第五,留意混合讯号

    有时,有些态度积极的人会显得被动。此时,他们的态度退缩,拒绝参与。如果你问他们原因,他们多半回答“没事,”或是“算了,没你的事”。被动式的积极和真正被动者的惟一差别是他们的音调。后者的腔调懦弱、自我否定;前者口气则显得嘲讽、责备,充满挑战意味,而且伴随着许多个性过于积极的人常见的肢体语言。

    人与人相处,冲突在所难免,但是冲突不一定不好。假如把冲突当作是彼此交揣意图、追求成长、成功的机会,冲突也可以成为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步骤。

    要将冲突转变成合作的关键在于自重重人的沟通态度。因为自重重人的态度尊重每个人的权益,是惟一能获得双赢结果的沟通态度。

    心理学要点:

    维护权益是指诚实、直截了当、而且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最终目的在于找双赢结果,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合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