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心理学-待人处世心理学:怎样赢得他人的友谊(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哈维·法拉斯通,这位帮助人们登上了成功的巅峰的人,曾有一句精彩的话:“往往是这样:你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你就会得到别人身上最好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边墓地的守墓人每个星期总会准时收到一封来信和一些买花的钱;一位信里署名为“可怜的老太”的人,托他每星期给她相依为命却睡到墓地里来的儿子哈里献上一束花。老实的守墓人每次收到信与钱,总会买束鲜花送到哈里墓前。

    一天,“可怜的老太”终于露面了,她坐着小车来到墓地,却没下车,派开车司机来请守墓人说:“那位托你每星期给她儿子送花的妇人,请你到她那儿说几句话,因为她腿瘫痪了,行走不便。”

    守墓人跟着司机来到那位“可怜的老太”面前,这是一位上了年纪身体很差的老太太,高贵的脸部表情掩饰不了她对生活的绝望和病痛留下的印记。

    “我是那位寄信的老太,”她断断续续地说,“这几年麻烦你了。”

    “我每星期都按时送花。”守墓人说。

    “谢谢你。”她接着说,“医生说我将不久人世,死了倒也好,我活在世上对这个世界来说已无一点意义。只是,我惦记着将没人再给我儿子送花了。”

    守墓人忽然问道:“夫人,你去过孤儿院吗?那里的孩子都没父母。”

    “孤儿院?”

    “夫人,恕我冒昧,”守墓人说,“在我这儿睡着的人,有哪个是活着的?与其把鲜花大把大把地送给那些死去并不能体味生者痛苦与快乐的人,不如把买花的钱留着给那些活着的人。”

    “可怜的老太”听了守墓人的话,半天不言语,叫司机开车走了。

    守墓人心想:自己的话可能说过头了,对一个临死的孤寡老人而言。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那辆小车又载着“可怜的老太”来到墓地,这次开车的不是那个司机,而是“可怜的老太”自己。

    她兴高采烈地跳下车,神采奕奕地对守墓人说:“嘿,你的建议创造了奇迹。我把钱全部捐给了孤儿院,那里孤儿的快乐深深感动了我,让我觉得我还有些用处,更想不到这种帮助他人得到的好处,竟奇迹般治好了我的腿。”

    还有一个故事也讲到了帮助别人的重要性:

    一个挂着北风的寒冷夜晚,路边一间简陋的旅店迎来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不幸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

    “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16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年老的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

    店里的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年客人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打烊时在店堂打个地铺就行。”

    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照店里价格要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年夫妻开玩笑似地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和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来回纽约的双程机票,信中还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年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五大街三十四街交汇处,指着那儿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

    为此,哲人说:“帮助别人的时候,受益的常常是我们自己。”

    心理学要点:

    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会因此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求同存异:把自己融入对方,减少差异,达成共识

    一位美国作家的儿子迷上了棒球,而这位作家对此毫无兴趣。然而,一年夏天,他却带他的儿子逐一观看每次主要棒球联合会队的比赛。一共用了6个多星期的时间,花了很多钱。但这一活动有力地加深了他们的关系。

    作家回来后,有人问他:“你这么喜欢棒球吗?”

    “不喜欢,”他回答说,“但我非常喜欢我的儿子。”

    生活中,我们往往根据我们自己的经历感受,去揣摩他人的愿望或需要。我们以我们的意图来设想他人的行为。我们根据我们自己现在,或在类似年龄,类似生活阶段的需要与愿望来理解别人的感情。

    俗话说:“欲人施于己者,己必施诸人”。尽管从字面看,此句话可意为,为他人做你希望他人为你做的事情。但其更加实质性的意思是,以你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方式,来深刻理解具有独立人格的他人,然后根据这种理解对待他们。正如一位称职的家长就哺养儿女问题所说的那样,“对孩子要区别对待,一视同仁”。

    一位少年正与一位老人争辩。

    “哈哈!太阳围着我转了80多年了,我还没有死,今后,它说不定还会围我转20年呢。”老人得意洋洋地说。

    “不对,是你围着太阳转了80多年了!”少年说。

    “什么?我围着太阳转?胡说八道!我每天搬个小凳坐在院子里,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明明是我不动,太阳动,你怎么说我围着它转?”

    “那不是太阳在动,是地球在动,你每天坐在地球上,围着太阳,旋转8万里呢!”少年说。

    “你说地球会转?”

    “对!它不仅会围着太阳转,而且自己也会转。”

    “那我怎么没从地球上跌下去?”老人不服气地说。

    “那是因为地球的引力。”

    “地球的引力?那它怎么没把月亮、星星引到地球上来?”老人反驳道。

    “那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也是有限的……”

    “有限的?谁限制了它?天底下难道有人在限制地球?”老人争道。

    “那是……”少年尽自己所知,向老人解释着,与他争辩着。

    最后,老人无话可说,只叹气道:

    “唉!活了80多年,居然被太阳和地球骗了80多年!”

    “不!它们没骗你,是你自己把它们看错了。”

    “可是,我又怎么会看错呢?”老人不解。

    “那是您站的角度不同;假如您不是站在地球上,而是站在太空另一个星球上,那么,情况就又大不一样了呢!”少年说。

    “说的是呀,”老人若有所思,“世上之人看事情也是如此,只因站的角度不同,往往把一个事物看得天差地别,还以为自己受了它们的欺骗,实际上,错在我们自己呀。”

    与人相处,如果总是在强调差异,你们就不会相处融洽,强调差异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最终走向冲突。反之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和自己的共同点上,与人相处就会容易一些,我们和难缠的人有冲突,我们和朋友就会有冲突,差别在于和朋友间的冲突会因彼此共同的立场观点而缓和,而和难缠人物的冲突就不易找出共同点来。

    要记住,谁也不会去和跟自己作对的人合作。

    尊重这些差异,关键是要意识到——所有人看待世界都不是客观地去看,而是主观地去看。

    两个人可能观点不一,而双方又都可能是正确的,这种现象不符合逻辑,但符合心理学。这种情况确确实实地存在。

    要减少差异就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达成共识。为别人着想,就会产生同化,彼此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同化就是找共同点。通常,我们总会在无意间询问别人好多问题,通过询问,我们发现双方有着共同的衣着习惯,共同的电脑品牌,都喜欢喝某种饮料,吃某种面包。发现了一些共同点,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去掉戒备,谈话变得非常投入、专注与忘我。

    把自己融进对方,让俩人变为一人。这个时候,无需恳求、命令,俩人自然就会齐心去做某件事情。

    心理学要点:

    强调差异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最终走向冲突。反之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和自己的共同点上,与人相处就会容易一些。

    合作思维:社会是共生的,人们需要充分合作

    我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上公共汽车时,明明知道依次上车会更快,可是当一看到车进站后众人仍会情不自禁地蜂拥而上,结果上车速度反而会下降。

    这是因为,人们心里最关注的是:凭什么他先上,而不是我先上?这样竞争的心理占了上风,人们就争先恐后,结果导致大家都上得慢了。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一对美国夫妻离异,根据法官的判决,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因此,丈夫开始出售自己的车、房。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地得到一大笔财产,丈夫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贱价出售。妻子固然没有得利,但丈夫也损失了一大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