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代家庭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曾说过:“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上大学,而是培养真正的人。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就应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确,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空里学会磨炼自己的翅膀,展翅翱翔。

    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引导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让孩子从小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强他们动手做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致使孩子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害了孩子。

    有这样一个事例:

    某高校的一位研究生,学习成绩特别好,学校领导考虑派他出国深造,找人和他谈这事的时候,本以为他会高兴得不得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国的,可这位研究生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却是愁眉紧锁,最后竟对领导说他不去了。领导感到非常惊奇,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这位学生虽然学习特别好,但其他的事情竟然一窍不通,以至于生活都不能自理,最终只有选择放弃。

    还有一个事例:

    一位母亲为了考上美国某著名大学的“神童”儿子能衣食无忧,不惜一切代价要拿到美国绿卡,去陪儿子一起读书。终于,儿子在母亲的陪同下去了美国。她省吃俭用,变着花样给儿子弄好吃的好穿的。几年后,儿子找到一家好公司去上班,母亲却因为过度劳累而重病不起。自从母亲病倒后,儿子就因为生活不会自理而被公司解雇。儿子要另找东家却连连碰壁,最后落得沦落街头的悲惨命运。

    上面这两个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包办了孩子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我们的孩子将会得到锻炼的机会,我们也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如果我们一直“大手帮小手”,我们的孩子将会在无形中被剥夺许多发展的机会。

    观音菩萨一心要为凡间的人多做好事,可凡间的事实在太多,她两只手忙不过来,就向如来佛请求,如来佛给了她一百只手。

    观音菩萨用一百只手为凡间做好事,可凡间的事实在太繁杂了,一百只手还忙不过来,她又向如来佛恳求。如来佛给了她一千只手。

    观音菩萨用一千只手为凡间做好事,可凡间确实太大了,一千只手还是忙不过来,只得再向如来佛诉苦。

    这一下,如来佛皱眉了,问:“给了你这么多只手,怎么还嫌不够?”

    观音菩萨回答说:“唉,不是我贪多,确实忙得透不过气啊!”

    “好,我倒要亲眼看看,究竟为什么忙不过来。”如来佛说着,便跟随观音菩萨进了宝殿。

    宝殿前,弥勒佛袒胸挺肚,笑嘻嘻地斜靠着,闲得没事干,正“一五一十”地数着炉中的香火。宝殿内,十八罗汉懒散地分立两旁,有的搔胸、挖耳朵孔,有的揉眼睛、打呵欠,一个个都是闲得发慌的模样。

    如来佛看了,十分感慨地对观音菩萨说:“真不该给了你一千只手。倘若你不改变这一班人的模样,就是给你一万只手,也无济于事啊!”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就像千手观音一样,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揽到自己的手中,结果弄得孩子无所事事,缺乏独立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有些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解决。让孩子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的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事业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将来,包括学习、工作以及事业的成功,都要靠他们自己去闯、去努力、去奋斗。而这一切,没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精神,是很难取得满意的结果的。父母应该明白,自立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一课。

    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开始。因为孩子日后独立生活时,不可没有自理能力。所以父母首要的教育责任在于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不依赖他人。

    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事情,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赖等不良品质。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爸爸妈妈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家长对孩子做家务应以鼓励、肯定为主。由于孩子年龄小,做事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希望自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能激励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能力。

    教育孩子凡事要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需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又问:“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笑了笑说:“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皱着眉头说:“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抚了抚小蜗牛的头说:“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妈妈安慰小蜗牛:“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俗话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不论多么强大的靠山,总有靠不了的时候。父母只有教孩子自立自强,学会依靠自己,才不会担心有一天会失去“靠山”。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人格是落地生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呱呱坠地起,孩子就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对生活独立的看法等,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一个4岁的美国儿童在弯腰吃力地系鞋带时,一个路过这里的成年人提出要帮助他,却遭到了拒绝。

    孩子问成年人:“你知道我多大了吗?”

    “不知道,可我想你应该很小。”

    “我已经不小了,我都4岁了。”

    显而易见,这个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样的小事应该由自己来做。任何孩子都具有独立意识,这种意识是孩子自主自立的先决条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强的意识,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孩子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时,不要因为孩子小而不予支持,从而导致孩子自己动手的意识在萌芽状态中就被扼杀了。

    当孩子要求“自己做”的时候,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其实,这种教育是很简单的,可以从身边的事情教起:比如穿衣服、脱衣服、吃饭、洗手、收拾玩具等。教孩子不要急于求成,每件事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小步,每次做到一两个小步,逐渐达到熟练的程度就可以了。

    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所谓适应能力,就是人根据生活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和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

    达尔文曾经说过:“不要期待环境为你而变,而要争取尽快地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的确,人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自己意愿的环境中,当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时,我们要懂得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如果环境不利于我们,我们还要强行让外界适应我们的话,就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说,与其试图改变环境,不如让自己去适应环境。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于是向智者请教。

    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摇头,轻轻端起杯子,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过了很久,他说:“我知道了,社会处处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

    智者点了点头。这个故事对“适者生存”作出了诠释。只要我们还活着,必然面对生存;只要我们想更好地生存,必须成为适者。外部的生存环境是残酷的,我们只有认清环境,改变自己,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适者生存的本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在无法改变环境时,只有改变自己,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环境不是一味地“顺从环境”,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试着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的生存。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现代社会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如果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养成良好的适应性,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法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生存。因此,让孩子学会适应,是当代父母必修的家教课题。

    贞子是日本人,她们家世代采珠,她有一颗珍珠是母亲在她离开日本赴美求学时给她的。

    在她离家前,母亲郑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给她这颗珍珠,告诉她说:“当女工把沙子放进蚌的壳内时,蚌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无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蚌开始把它的精力营养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来。当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时,蚌就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就越能心平气和地和沙子相处。”

    母亲继续启发她道:“蚌并没有大脑,它是无脊椎动物,在演化的层次上很低,但是连一个没有大脑的低等动物都知道要想办法去适应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己,转变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么会连蚌都不如呢?”

    母亲的话对贞子的影响很大,她懂得了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在异国的求学期间,她很快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氛围,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

    孩子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环境变迁,迅速适应新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融入环境中去,保证孩子心情舒畅,进而使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

    适应能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走出家门,迈进校门,走向社会,其适应能力好坏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孩子要从小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会适应他人,适应不同的环境。

    在现实社会中,父母不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完全符合孩子意愿的环境,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鼓励孩子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带孩子多接触新环境

    父母应多带孩子接触外界,比如去陌生的公园或游乐场,去陌生的场合多见见陌生的人。有机会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只有具有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才能恰到好处地安排自己的每一天,协调的个人生活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快速地适应新环境。

    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

    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

    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使孩子很容易就得到许多物质享受,不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其实,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从教育的角度讲,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努力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使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日本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进行这样一种磨炼,内容是要求6岁的儿童自己去10公里外的一个亲戚家。母亲则化装成一个陌生人看着这个孩子如何找行人指路,如何干渴难耐,如何疲惫不堪。悄悄跟随的母亲每每都会心疼地流下泪来,但绝不会帮孩子一把。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其实,这都是一些明智的做法,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因为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每实现一个目标,都需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需要具备勇于吃苦的精神。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的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让孩子笑对生活。

    作为商人,李嘉诚无疑是成功的,作为父亲,李嘉诚更加成功。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在商界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大儿子李泽钜帮助父亲打理家族传统生意,二儿子李泽楷在新闻媒体、数码港、电讯盈科等业务上接连取得令人注目的业绩,靠自己的奋斗赢得了“小超人”的美誉。

    曾有人问李嘉诚是怎样教育两个儿子的,他的回答是:“应该让孩子吃些苦,让他们知道穷人是怎么生活的。”

    李嘉诚坚持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有多少家财没有关系。所以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虽然出生在大富之家,却很少有机会享受奢华的生活。他们小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却常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当兄弟二人去美国斯坦福读书期间,李嘉诚只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费。有谁能想到,现在人称“小巨人”的李泽楷当年还曾经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一次背高尔夫球棒时还曾弄伤了肩胛骨,直至现在伤患还会时常发作。

    吃苦是一种能力,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让孩子吃吃苦,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做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当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吃苦能力越强,孩子的生存空间就越大,所以从小就得让孩子尝些“苦头”。

    舍得让孩子吃苦

    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经历挫折,是父母培养下一代的一条重要途径。

    曾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只知享受,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这位企业家果断地中止了孩子的学业,将其送到一家铁合金厂当炉前工。这个孩子在进工厂一个月后,说太苦,要回学校读书,企业家不同意。半年之后,企业家终于同意孩子回校了。离开工厂,重回校园,孩子从此发奋读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让孩子吃点苦是对他的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难对现实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吃苦教育,是一种“大爱”的表现,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表现。

    让孩子多进行生活的磨炼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中,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要孩子完成适当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清理房间等,可以使用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也可以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如卖报纸、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等形式的活动。

    孩子在锻炼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才能发现自己生活的珍贵,才能明白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

    有勇气接受失败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学,那就是怎么去面对“失败”,处理的好坏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失败。失败者与成功者的区别不在于他们失败次数的多寡,而是在他们失败后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作为。

    有一位知名的作家说:“失败应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失败是暂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进死胡同。”如果你能这样看待失败,你就能轻装前进,最终战胜失败,获得成功。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失败。让孩子从小就有面对失败的勇气,长大以后,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他才不会手足无措,才能够从容应付。

    就读于某中学初三的高铭,过去曾是个开朗热情、学习优秀的“三好学生”,上小学的时候,他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五名,班上和学校的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他表演的节目在学校里都是“压轴戏”。可是,就在两年前的一个小小失败面前,他变得消沉了。

    那是他上初一的上半年,全区中学举办了一次知识竞赛,高铭作为全校的三名选手之一,参加了最后的决赛。但在最后一轮决赛时,他答错了一道题。他答完之后,看到了台下同学们失望的目光,正是这些目光把他拖入了挫折的泥潭。后来,同学们都忘记了这场比赛,他还是陷在其中无法走出来,每当大家无意间提到那场比赛,他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渐渐地,他远离了同学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当父母发现他精神恍惚,带着他去看心理医生时,被告之他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不要担心孩子的失败,应该担心的是,孩子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在人生历程中遭遇失败、出现挫折是正常的,如果连一点点小小的失败都承受不了,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让孩子了解失败,可以使孩子学会平和地处理失败,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将来长大后,心态就会比较成熟,在面对失败时,会用更从容的心态,准备下一次的挑战,敢于做,才有可能成功。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孩子也不可能只胜不败。挫折和失败往往是极好的老师。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上好“善待失败”这一课,使他们善于从失败中找到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从而帮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失败

    孩子生活中有不同的活动,当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挫折不是人生的绊脚石,而是推动人生前进的动力。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人生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遇到挫折时,该做的不是伤心落泪而是尽可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认真分析原因,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父母小时候遭遇挫折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学校即将举行儿童节演讲比赛,芳芳第一个报了名。报名后,芳芳在家进行了全面的备战。但比赛那天,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当轮到芳芳上台演讲时,她因为走得过急摔了一跤,结果影响了她后来的发挥。这次比赛,芳芳没有取得名次。回家后,芳芳将比赛的事说给妈妈听,妈妈给她讲起了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屡战屡败的刘邦越败越勇,后来终于在垓下一战,打败了实力强大的项羽!听完故事,芳芳擦干眼泪,咬着嘴唇说:“妈妈,你们放心吧,这次失利还打不垮我,你们看我下次的表现吧!”数月之后,在国庆演讲比赛中,芳芳捧回了全校第一名的奖杯!

    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孩子

    杰克·韦尔奇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商业巨子。在畅销书《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他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中学时代,母亲曾给他上的一堂终身难忘的课:

    那是一个糟糕的赛季的最后一场冰球比赛,当时我在塞勒姆高中读最后一年。我们分别击败三个球队,赢了头三场比赛,但在其后的六场比赛中,我们全都输掉了,而且其中五场都是一球之差。所以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我们极度渴求胜利。

    那确实是场十分精彩的比赛,双方打成2∶2后进入加时赛,但是很快,对方进了一球——我们又输了!这已是连续第七场失利,我沮丧至极,愤怒地将球棍摔向场地对面,随后自己头也不回地冲进了休息室。这时,我那爱尔兰裔的母亲大步走过来,一把揪住了我的衣领。

    “你这个窝囊废!”她冲着我大声吼道,“如果你不知道失败是什么,你就永远不会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你承受不了这点打击,你就最好不要来参加比赛!”

    我遭到了羞辱,在我的朋友们面前。但上面的这番话,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忘记。我知道,是母亲的热情、活力和她的爱,使得她闯进休息室。她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她不但教会了我竞争的价值与意义,还教会我如何迎接胜利的喜悦和接受前进中必要的失败。

    杰克·韦尔奇的母亲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敲醒了他。当然这种火爆脾气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但它确实提醒了家长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

    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性格外向的孩子心胸宽广,凡事想得开,以直言不讳的批评、直截了当的惩罚,方能取得效果;而内向性格的孩子一般都脸皮薄,又敏感脆弱,承受能力较差,只要旁敲侧击地委婉提出,就能引起他的高度警觉。另外,在孩子与挫折的抗争中,有胜利时的喜悦,也有失败时的伤心。家长要在孩子胜利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美,也要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给孩子增加意志力和自信心。

    总之,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给孩子不断尝试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产生信心,增强勇气。

    为孩子创造受挫的机会

    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场景让孩子经历一下失败和挫折,然后因势利导,使孩子增强对失败、挫折的抵御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应对办法。

    有一位美国父亲,他和儿子有约,吃午饭后,儿子收拾桌子他洗碗,但有个条件,如果儿子收拾得不好就要接着洗碗。儿子小心地收拾了,而且实际上,桌子也比平时收拾得干净得多,儿子满以为顺利过关了,可父亲挑剔地检查时仍发现了一点油渍,于是他平静地说:“对不起,这次碗该你洗啦。”想想,儿子做了努力且明明比平时还好,却过不了关,哪有不产生遗憾、失望——挫折感的呢?其实,这正是这位父亲故意给儿子设置的挫折情景,故意让他心理受挫。他认为,让儿子经常遭遇些类似的挫折情景,孩子就学会了镇静地接受不如意的现实,正确地控制情绪而避免过度的挫折感。

    可见,让孩子承受一定的挫折,可以让孩子在挫折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做出新的努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受一些挫折和失败,是好事不是坏事;是有远见地爱孩子,也是真正地爱孩子。

    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韧劲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手臂尽量往前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并问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百分之八十。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些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柏拉图的成功就在于他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坚持。谁坚持了,谁就可能成为成功者;谁半途放弃,谁就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如不坚持到底,半途而废,那么再简单的事也只能功亏一篑;相反,只要抱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再难办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念书缺乏耐心,常常逃学。有一天,他来到一座高山脚下,见一位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棒。李白很疑惑,就上前追问。老太太告诉他要磨出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不已,铁棒如何磨成针呢?老太太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启发,自此他发愤读书,毫不懈怠,终于成为一代“诗仙”。

    持之以恒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的确,坚持就是胜利,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做事没有恒心,缺乏持久性,常常半途而废。例如,原本计划在每天早上跑步半个小时,刚开始还能坚持,等到再过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在课堂上听课,只能在前二十分钟专心,后二十分钟就无法继续坚持;在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时,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最初几天还能完全按照计划学习,到后来却渐渐松懈,最后甚至完全舍弃了原定的学习计划;写作文的时候,通常前几段文字书写得非常工整,到后面就渐渐变得潦草凌乱,以致成了无人能识的“天书”……缺乏持久性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这不得不引起家长的重视。毋庸置疑,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应该从小做起。

    培养孩子的持之以恒的韧性,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拥有良好坚持性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毅力、有恒心、自信、乐观、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坚持力进行训练,当然也需要父母的坚持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坚持力。

    让孩子懂得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父母应经常告诉孩子,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能成功。对孩子坚持做事的习惯,家长应给予及时鼓励,要求并督促孩子将每一件事情做完。锻炼孩子的意志,家长要有决心和恒心,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为孩子做出表率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想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韧劲,那么“上梁必须正”,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圆满地完成,做孩子的表率。很难想象,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会培养出一个有恒心的孩子。孩子养不成坚持的习惯,多数是因为家长做事也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想孩子学会坚持,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坚持性。父母做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做事的态度。如果父母今天要求孩子学习绘画半个小时,明天自己却忘了要求孩子练习绘画,后天又有什么事给耽误了而不管孩子当天有没有练习,这样培养孩子的毅力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的能力

    目标是某一行动要达到的某种意想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制约着行为的方向。一个人只有主动、自觉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才体现出他的恒心。对孩子们而言,只有具体的、可行的目标,才有可能促使他去实现这一目标。

    儿童教育家曾经有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假定要求孩子到果园里摘取长在高不可及的树枝上的苹果,孩子会望树兴叹,随后失去信心,放弃摘苹果的欲望;如果让孩子摘那些伸手可及的苹果,孩子很快就会厌倦摘苹果的活动;但是,如果让孩子去摘那些需要稍微跳一跳才可以够着的苹果,孩子会从摘苹果的活动中获得很多乐趣,并且将摘苹果的游戏不断地进行下去。

    可见,给孩子定制目标应该恰当好处,既不能定得太低,也不能定得太高——太低,孩子会失去兴趣;太高,孩子则因难以实现而选择放弃。因此,确定的目标必须与孩子的年龄、经验、能力水平相适应,是孩子在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能够实现的,唯有如此,才能激励孩子去进取,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韧性。

    训练孩子的意志力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人问一位智者:“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保留下花生仁。“那你搓搓它。”智者说。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再用手捏它。”智者说。那人用力捏着,没能将它毁坏。“虽然屡遭挫折,却拥有一颗坚强意志的心,这就能成功。”智者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是人的一种重要品质,是人们做事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孩子缺乏意志力,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与包办下,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及抵抗挫折的耐力,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有一年,日本松下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打算招聘一批销售人员。为了挑选优秀的人才,考试将分为两个部分——笔试与面试。来面试报考的人有几百名,但录取的名额却只有10人,经过一个星期的繁忙招考,最后通过电子计算机计分,选出了10名佼佼者。

    在面试时,有一位名叫神田三郎的应征者给总裁松下幸之助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当松下幸之助将录取者一个个过目时,他却发现,成绩特别出色的神田三郎没有在10人之列。他感到很奇怪,当即叫人复查考试分数统计情况。经过复查,发现神田三郎综合成绩名列第二名,只因电子计算机出了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导致神田三郎落选。松下幸之助立即吩咐纠正错误,给神田三郎发录用通知书。

    第二天,给神田三郎发通知书的助手向松下幸之助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神田三郎因没有被录用而跳楼自杀了,录用通知书到时,人已死。

    闻言,松下幸之助沉默了好长时间。助手在一旁自言自语说:“真是可惜了,这么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我们没有录取他。”

    松下幸之助却摇摇头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坚强的意志是人心理的支柱,是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把利剑。对于一个人来讲,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成了一具无生命的躯壳,一个临死的灵魂。有了坚定的意志力,就能够坚定不移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德国心理学家对5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研究,根据他们的成就大小,把他们分为“有成就组”和“无成就组”进行对比,发现这两组人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意志品质方面。那些获得较大成就的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为了达到奋斗目标,虽经多次挫折仍不动摇。而“无成就组”的人,则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只有消极地等待良机。心理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人们事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人的智力水平和客观条件,而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意志比天资聪颖更为重要。

    意志力是影响孩子日后成功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轻视对其意志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孩子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或挫折时,才能坦然面对。

    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

    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日常小事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李潇是个三年级的男孩,他也像同龄的孩子一样做事情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有一次,妈妈利用周末带他一起收拾屋子。李潇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却怎么也擦不干净玻璃,他有些气馁了。尤其是当他发现自己擦一块玻璃居然花了五分钟还没擦干净,而家里又有这么多扇窗户时他彻底失去信心了。于是,他把抹布扔在一边,一屁股坐在地上叹起气来。妈妈看到孩子的表现便告诉他:“你刚学擦玻璃,擦不干净很正常。你只需要把你正在擦的这块擦好就是成功了呀。不要急于求成,等你熟练以后速度也就上去了。你如果就这样放弃,可是连一块也擦不干净了啊。”

    在妈妈的鼓励和教导下,李潇拿起抹布,重新开始擦起了玻璃。

    家长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小事有计划地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力。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经常在小事上注意锻炼,才能在大事上经得起困难的考验。

    制定奋斗目标

    目标,是人做事的方向,让孩子朝着目标去努力,是锻炼意志力的起点。父母可帮孩子制定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孩子心中有了目标,有了实际性的“任务”,他就会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去努力。这种目标激励法会让孩子为了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提高孩子的意志力。

    做孩子的表率

    父母如果意志坚强,做事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那么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意志品质。反之,父母做事拖拖拉拉,遇着困难绕道走,工作、生活缺乏勤奋精神,那么他们的孩子决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有一位市级劳模,她虽然只有初中文化,音乐知识贫乏,却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引领,促使女儿考进知名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并多次在全国钢琴比赛中获奖。十年来,她带着孩子风里来、雨里去,上天津、跑北京,求名师、赶考场,正是她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成就了孩子的学业。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体现出坚强的意志力。

    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保护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孩子迷了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然而,11岁的杰克站了出来,“我不想死!”他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孩子们在杰克的带领下,顺利地走出山里。

    故事中的杰克是一个很有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而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其父的后天教育。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从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

    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生存教育的一个主题,是适应社会、做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时刻牵动着父母的心。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个小女孩,因为父母有急事回不了家,她不知所措地在门外一直等待。幸好隔壁邻居发现她,并把她领回家中,才不致在外面过夜。

    后来,邻居说,妈妈在门上贴着纸条,让孩子回来后去奶奶家。可是小女孩却没看字条,只知在门口等,而不知去邻居家或给奶奶打电话。如果不是邻居发现了她,说不定她会在门外冻一个晚上。

    这么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都不知道,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有点心寒。所以,家长很有必要树立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这样,孩子才会更加健康快乐,家庭和生活才会更加和睦幸福。

    有一名9岁的小女孩放学后,正独自回家,半路上被一中年妇女拦住,并声称是其母的好友。“你妈正忙着,让我来接你去玩,汽车就在前面停着。”她一边说,一边还急着想把小女孩抱起。小女孩疑惑地退后,突然机敏地甩出一句:“你认识我妈妈,那她叫什么名字?”妇女一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小女孩见状立即转身向不远处的同学呼救,并跑了过去。那妇女马上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当今社会,虽然并非处处都是尔虞我诈、充满凶险,但也绝不是像孩子们想的那样“一片净土”,针对儿童的一些违法犯罪现象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作为家长,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让孩子掌握家庭安全知识

    星期天的早晨,小强的妈妈在电脑上查资料,突然想起厨房里的天然气灶上正烧着水。她让小强去看看,估计快开了,孩子听话地去了,可是没几分钟就着急地跑过来,让妈妈去看看。妈妈跑过去一看,只见厨房的窗户已经打开了,天然气的火已经灭了,阀门也已经被关上了。

    小强说自己进来的时候,水壶里溢出的水已经把火浇灭了,他马上将阀门关闭,打开窗户,妈妈不禁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小强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妈妈也暗自庆幸,多亏平时在安全方面对孩子教育得到位,否则孩子也不会从容地面对了。

    可见,让孩子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平时做家务时,可以一点一滴地教给孩子有关水、火、电的安全知识,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遇到紧急情况,孩子同样能发出警告,及时解决。对于生活中不会轻易遇到的安全隐患,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观看具有安全教育性质的儿童节目等,让孩子在故事和节目中得到启发,一旦遇到安全问题,可以学会机智应对。

    教给孩子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

    让孩子懂得应急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遇到意外,要学会打报警电话,如110、119、120等;懂得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如急救的方法;万一被坏人强行带走,要懂得找机会逃脱等。危险和意外是时时存在的,如果不给孩子讲清楚,那么孩子在遇到危险和意外的时候会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化解危险。父母要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教孩子掌握基本的应急措施。

    创设情景,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仅仅跟孩子讲述一些自我保护、自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可以借鉴安全应急演练的方式,在生活中创造一些情景,测试孩子的危险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和逃生求救能力,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使其逐渐掌握自我保护要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去动物园玩。由于是周末,动物园里的人很多。这时,爸爸和小明玩起了“失踪”的游戏,他趁儿子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到一边,看小明会怎么办。

    小明正在兴致勃勃地看大象,他一回头发现爸爸不见了,不禁有些慌乱,急忙四处搜索。他向周围看了看,没看到爸爸,这时候他突然想到平日里爸爸教给他的话:“遇到事情不能慌乱,要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于是,他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根据动物园里的路标提示,找到保卫处,告诉他们“爸爸不见了”,并将事情的原委叙述了一遍。当保卫处的人了解后,通过广播找人帮小明找爸爸。

    很快,父子相见了。爸爸先是表扬了小明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懂得向保卫处寻求帮助,然后根据他的表现,又具体地加以引导和指点,提高了他的自我保护能力。

    小明的爸爸给孩子设置情景,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他说:“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把握人生命运的最伟大的力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谁能够理性地作出选择,谁就掌握了人生的命运。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孩子缺乏选择的能力。

    一位学者去一所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他问接受调查的150名学生:“当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

    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9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位学者事后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重要性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在有关孩子的决定时,不少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在吃、穿、用等方面,甚至在关系孩子学什么、选择志愿这些重大事情上家长都不习惯与孩子商量,而是越俎代庖,这种思想是不恰当的。俗话说:“小时候不把孩子当人,将来他也成不了人。”人做决定的能力也是慢慢成长的,如果父母总是不给孩子机会,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自己做出决定。

    选择的能力是从小培养的。父母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就要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切不可包办代替,因为人生的道路还要靠孩子自己走。一个孩子总要长大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生活,开拓比父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孩子自小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体验选择的滋味,他今后又怎么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呢?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小学毕业后,父母将他送进了西雅图市一所名叫“湖滨中学”的私立中学。

    盖茨中学毕业时,很想进入哈佛大学读书,这也是父母的最大心愿。但是在专业的选择上,父亲与儿子却发生了严重分歧。盖茨的父亲在美国律师界的声望很高,他十分希望子承父业,所以主张盖茨选择法律专业。但盖茨对学法律当律师没有多大兴趣,他热衷的专业是数学和计算机。

    父亲经过冷静思考,意识到若强迫盖茨学法律,只会扼杀他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天赋,对儿子的长远发展肯定是极其不利的。最后,父母尊重了盖茨的专业选择,决定由儿子做主,让他在计算机领域自由发展。

    然而,更大的分歧出现在盖茨进入哈佛仅仅一年后:盖茨决定离开这所世界一流的学府,与朋友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这对他的父母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他们百思不解,开始时也极力反对,但到最后不得不尊重儿子的选择。

    比尔·盖茨自己做主的这次重大选择,无疑改变了他的一生,奠定了他成为全球“电脑王国”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的基础。

    比尔·盖茨最幸运的地方在于,他有开明的父母,在他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退学创业这几个重大决定时,最终都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正是父母由盖茨自己做决定的这几次正确的选择,使盖茨的天赋、兴趣与他的事业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成就了他今日“富冠全球”的宏大事业。

    选择是一种能力。家长要注重孩子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的。尽管有的孩子年龄尚小,但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孩子们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如果家长能够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走的道路。这样,孩子做事情才是发自内心的,才会做出令人吃惊的成绩来。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受到他们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带给他们自信和成就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能把握生活。

    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1982年,12岁的谢军小学即将毕业,但她却面临了两难境地。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在这个分岔口谢军举棋不定。小学6年中,谢军曾有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谁见谁要,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但是,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引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母亲的一席话给了谢军莫大的勇气,让年纪小小的她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母亲叫来了谢军,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母亲的眼睛,坚定地说出七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听到女儿的话后,母亲同意了她的选择,同时又严肃地说:“很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

    正是由于母亲尊重孩子选择的做法,使谢军受益一辈子,成就了今天的谢军,使她成为中国国际象棋“皇后”。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前提。篮球明星乔丹的妈妈曾深有体会地说:“在对孩子放手的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做出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设计的不同的发展道路。”可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就一定要把选择的权利交到孩子的手中。

    给孩子一些指导意见

    在孩子自主选择的问题上,父母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做出选择,但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父母可以试着了解孩子做出选择的依据和动机,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他们,如果孩子的选择确实存在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商讨解决。

    名震世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曾在父亲的教导之下,正确地做出了人生选择,向人们展示了他歌唱方面的才华。

    帕瓦罗蒂从小就显示出了唱歌的天赋。长大后,他仍然喜欢唱歌,但是他更喜欢孩子,并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于是,他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

    临近毕业的时候,帕瓦罗蒂问父亲:“我应该怎么选择?是当教师呢,还是成为一个歌唱家?”他的父亲这样回答他:“孩子,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之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并且在选定之后,就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

    听了父亲的话,帕瓦罗蒂选择了唱歌这把椅子。可遗憾的是,七年的时间过去了,他还是无名小辈,他甚至想到了放弃歌唱事业。但帕瓦罗蒂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他坚持了下来。

    又经过了一番努力后,帕瓦罗蒂终于崭露头角,并且声名节节上升,成为了活跃于国际歌剧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

    当一位记者问帕瓦罗蒂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的成功在于我在不断的选择中选对了自己施展才华的方向,我觉得一个人如何去体现他的才华,就在于他要选对人生奋斗的方向。”

    可见,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那么,当他有一天长大成人时,他就能够很从容地面对生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且能够做到“我选择,我承担,我无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