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同样重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都很重视,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生理需要外,其心理需要也极其重要。近年来,发生心理问题的孩子渐趋低龄化,甚至两三岁的孩子也有了“心病”。所以,作为父母,在生活中既要顾及孩子的生理需要,适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尊重和满足孩子正当的心理需求,以确保孩子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帮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强处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惭形秽,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沉沦。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一个人小的时候,正是性格和信念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学习功课、掌握本领的重要时期,此时如果产生了自卑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现状,整日用一种消极和自卑的情绪去生活,那么他们的自我暗示就会接收这种缺乏信心的精神,从此一蹶不振,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9岁的小荣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是从外地转学而来,她自尊心特别强,以致发展到一种自卑的地步。

    小荣相貌平平,她觉得自卑,认为老师和同学不喜欢她。

    她成绩不好,也自卑,认为老师讨厌她。

    上体育课,她跑得不快,她自卑。

    某一天,穿衣服不好看,她也自卑。

    总之,小荣为自己的一切事情自卑,所以,她不喜欢说话,不喜欢交往,

    逃避老师的关心,上课总在回避老师的目光,不自觉地思想就开了小差。

    回到家里,她常常对着作业发呆,妈妈对小荣这种情况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在心里替她着急。

    上面的例子,虽然不普遍,但在一部分孩子身上存在。这类孩子往往比较自卑,常常以消极的态度评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果这种自卑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关注,会形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其克服和纠正,以免形成自卑性格。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因为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与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可能克服自卑感。

    在生活当中,父母还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小时候是一个脆弱胆小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显露出一种惊惧的表情。他有哮喘病,呼吸就好像大喘气一样。如果被叫起来背诵课文,他会立即双腿发抖,嘴唇也颤动不已,开起口来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然后颓然地坐下来。

    像他这样一个小孩,自我的感觉一定很敏感,常常拒绝参加同学间的任何活动,不喜欢交朋友。他是一个自卑心理很重的人。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却通过鼓励和其他一些积极的教育方法,使罗斯福树立起了很强的奋斗的精神——一种任何人都可具备的奋斗精神。

    他爸爸对他说:“罗斯福,你有着别人所没有的特点,你将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所以,你没有必要为别人的嘲笑而丧失勇气。你要用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奋斗。你一定会成功的。”从此以后,罗斯福开始坚信自己是勇敢、强壮和好看的。他用行动和坚定自己可以克服先天的障碍的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罗斯福从此不再在缺陷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而且他不因缺憾而气馁,而是把它作为动力,将它变为资本,变为扶梯使自己登上成功的巅峰。他当了受人尊敬的总统,在晚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有严重缺陷的人了。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一定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天生跛一足,看了好多医生,但一直没什么效果,所以对此很敏感,忌讳别人说他有缺陷。

    有一次,他走在路上,一个女人看见了他走路的样子,遗憾地说:“多么可怜的一个孩子啊!走路一瘸一拐的。”

    拜伦听后很生气,他从地上捡起一个木棍,追着那个女人打,并歇斯底里地大叫着:“给我闭嘴!”

    后来,母亲发现了拜伦的心理异常,为了消除他的自卑感,抚平他心灵的伤口,母亲对他说:“孩子,不要在意自身的缺陷。记住,你身体里流动着的是家族高贵的血统。”

    “别的孩子也这样吗?”小拜伦问。

    “噢,当然不是,这些都是别的小孩所没有的,你要为有这样的血统而感到骄傲才对。”母亲自豪地说。

    从此,小拜伦的心就平静了许多,他知道自己也有胜过别的孩子的地方。

    为进一步恢复小拜伦的自信,母亲经常带他去爬山。每当小拜伦艰难地登上山顶时,他都会无比激动。当他看到山峰上云雾缭绕的景象,心情也开阔了许多。他还很喜欢在杂乱的石堆中走步,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腿有毛病。

    为了使小拜伦能和正常孩子一样,母亲请了许多著名的医生为孩子医治腿疾,但同时,母亲也认识到,要想彻底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光靠医治腿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孩子在各方面比其他小孩都优秀,才能重新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于是,母亲要把拜伦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

    在拜伦不到5岁时,母亲就送他去上学,希望他能通过学业忘记自身的腿疾。为了提高他的学习能力,母亲还特意为拜伦请了两个家庭教师。拜伦从小聪敏颖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在学校里,无论在知识拥有量上还是在诗歌写作方面,他都胜人一筹。

    不仅学习如此,在运动方面,母亲也经常鼓励拜伦要像正常的人一样去参加体育锻炼。拜伦特别喜欢游泳和潜水,在水里,他动作灵活,根本就看不出腿脚有什么不正常。他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缺陷,在各个方面都一心想着要胜过别人。

    就这样,在母亲的精心鼓励和培养下,拜伦摆脱了自卑的情绪,建立起了自信,从一个自卑的孩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诗人。

    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失败

    有自卑感的孩子,一般都特别害怕失败。作为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之处,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家长也可以把自己失败的例子讲给孩子听,以减轻孩子对失败的关注。

    李敏的成绩在班里不错,有一次考试她因为临场发挥失常,结果分数考得很低,这使李敏很受打击,产生了自卑的情绪。她害怕老师说自己成绩退步了,也担心同学嘲笑自己,不敢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说话,心情和学习的效率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李敏的妈妈是一个细心人,虽然她对女儿这次如此差的成绩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她没有批评孩子,看见孩子现在处于自卑消极的状态里,她就抽空找女儿谈话,告诉孩子失败在人生当中是不可避免的,让孩子学会正确地对待失败,争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不是沉浸在失败中盲目自卑,那样只会越来越糟。

    李敏觉得妈妈说的有理,便开始好好学习,不再担心一些别的东西。这样,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李敏的成绩又上去了。

    让孩子解下猜疑的枷锁

    所谓“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它像一片阴暗的沼泽地,会使人越陷越深,甚至失去理智。猜疑会增加思想压力,打破心理平衡,使人陷入惴惴不安之中,时间一久甚至会导致心理崩溃。

    文倩是一个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后她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庭关系长期不和睦,文倩性格孤僻,不擅与人来往。母亲也不时地告诫她,叫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凡事得靠自己,特别是男人,都靠不住,最好不要和他们接触。因此,文倩一个朋友也没有,同学和她说话,她就猜疑是不是别有用心。特别是男同学和她打招呼,她就认为别人没安好心,想欺负她。她总是处处怀疑别人,敌视同学,因此,她每天都生活在猜疑、恐惧的阴影里,精神压力非常大。终于有一天,文倩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精神失常了。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方敏是一所寄宿学校初二的学生。有一天中午,同寝室的兰兰在收拾书本时,将书堆放在了旁边方敏的床上了,为此方敏瞪了兰兰一眼。其实兰兰并没有看到,其他同学也没注意。但是她立刻后悔了,怕其他同学看见,不巧的是,正好有一位同学抬头看方敏,方敏只能不好意思地笑笑。

    事情发生以后,方敏心里非常担心,怕同学说自己太小气,以后对自己也不会那么好了。方敏一整天都在注意其他同学的反应,也不出去上自习。恰好看她那位同学又问她:“你今天下午怎么不去上自习呢?”方敏认为这是让她走开,好和别人议论她刚才瞪眼的事儿。晚上大家一起去吃饭,方敏回来晚了点,其他人正说笑着,也就没在意她,她认为他们一定彼此说好了,真的不理她了。第二天到教室,方敏又发现别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她。心想坏了,她们一定对全班同学说了,这一下全班同学都知道了,自己是个小心眼的人了。

    以后到教室的时候,听到同学们在笑,方敏就认为他们是在笑自己;她坐在教室的前面,她担心别人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坐在教室的后面,她又认为前面的人回头就是看她,然后再讲她的坏话。为此,方敏整天坐立不安,觉也睡不踏实,怕睡着后别人讲她的坏话。不久,方敏患上了失眠性神经衰弱,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她居然还在想:别人这下更会笑我学习成绩下降了。

    由此可见,猜疑的后果是多么严重。猜疑是孩子心底滋生的“暗鬼”,是人与人之间的“离心机”,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爱猜疑是对周围世界不信任度较高的一种心理表现,体现在孩子对周围事物极为敏感,并且易从消极方面去思考。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妨碍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因此,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纠正猜疑的性格与习惯,让孩子重返人生的正常轨道。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猜疑之事都是属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状态。由于缺乏自信,猜疑者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又特别担心别人的评价,总是怀疑别人在做有损自己名誉或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因此,父母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现实,才不会遇事总往坏处想,以理智的方式对待别人的议论,不会成天担心别人如何议论自己。赵凯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他的成绩好,体育也棒,品德也不错,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是班里的焦点人物。有一次,赵凯听班里很多同学说男女谈朋友的事情,他感觉好像都是在影射自己。因为成绩好,班里的女生基本上都找他问问题,但其实他根本没有谈朋友。

    赵凯听到风言风语时有些恼火,他想上前与别人理论,但想到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没有必要去澄清那些流言,万一不是说自己,反而惹火上身。于是,赵凯选择了不予理会,他放下了猜疑,理顺了情绪,像平常一样高高兴兴地上下学,同班里的同学依然像往常一样交往,包括那些可能在背后说自己坏话的同学。

    一段时间之后,班里的风言风语消失了。赵凯以大度、宽容和十足的自信,使自己没有被流言所伤害。

    教孩子学会情感交流

    周末的一个上午,李烨上街看见了自己的好朋友吴斌,就高兴地上前跟他打招呼,没想到吴斌没有吭声就离开了。李烨心里十分难受,他不知道朋友怎么了,内向的他就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得罪了吴斌。

    李烨考虑了很长时间,找出了很多自己感觉对不住吴斌的地方,但又觉得理由都不充分,他想,如果吴斌当时为那些事情生气,也不会到现在才想起不理自己。李烨与吴斌的关系很好,他不想失去这个朋友。在父母的鼓励下,李烨决定去问问吴斌。

    第二天到了学校,李烨直接去找吴斌,问他昨天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吴斌才向李烨赔了不是,说因为父母昨天吵架了,自己心情很不好,就跑到了街上,所以当时才没理李烨。李烨此时才知道,之前的猜想都是自己多疑。这次事件给李烨一个很好的教训,他知道以后有了什么疑惑应该及时找当事人问清楚弄明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独自胡乱猜疑,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糟。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和隔阂。误会和隔阂是猜疑的温床,消除它的方法是:积极做好情感交流工作。家长平时要注意让孩子多与自己和他人接触交往,通过谈话、共同游戏等活动帮助孩子与周围的人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信任情感。

    别让虚荣心阻挡孩子成长的脚步

    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它深藏在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肮脏的污垢,是一个需要摘除的毒瘤。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受虚荣驱使的人,只追求表面上的荣耀,不顾实际条件去求得虚假的荣誉。有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死要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这就是对虚荣心的生动描述。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指出:“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虚荣,是人生的一记暗伤。轻者,累及一时;重者,痛苦一生。

    虚荣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孩子有虚荣心,是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如果不加重视,任其发展,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喜欢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小敏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来,她对妈妈说要开家长会,并

    特意嘱咐道:“妈妈你穿得漂亮点。”妈妈不明白,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就问:“为什么呀,宝贝?”小敏回答:“你穿的衣服不好,别人还以为你是穷人呢!”妈妈说:“穷人怎么了?”小敏说:“穷人别人会看不起的。”妈妈说:“我们本身就是穷人嘛,你不能和别人比穷富,要和别人比学习。”小敏回答说:“我觉得我们家才不穷呢。”

    小小年纪,就如此过于爱面子,虚荣心太强,实在是令人担忧。而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带有普遍性。有关调查表明,独生子女中有20%存在着较强的虚荣心。

    对孩子来说,虚荣心是一种可怕的不良心理。虚荣心会使孩子骄傲自满,破坏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使孩子处于孤立的境地。虚荣心强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产生嫉妒心理,导致情绪不稳定以及行为上的迷失等。所以,父母对虚荣心较重的孩子不能掉以轻心,而应当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

    让孩子认识到虚荣的危害

    一天,一个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回到家中,掏出成绩单,说:“爸爸,妈妈,我语文、数学考了99和98分!”父母吃了一惊,这孩子平时只考70分左右,在班级里处于中下游水平,现在怎么成绩提高了这么多?一问老师才知道,原来孩子涂改了成绩单,把79和78改成了99和98。父母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我穿的是名牌服装,吃的是电视广告里推荐的食品,成绩也要数一数二的!”可怕的虚荣心,让孩子学会了弄虚作假。

    生活中,上述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少孩子通过一些欺骗和虚假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样容易造成孩子撒谎成性。这种品质让孩子无法客观真实地认识到自己,也会造成对他人的欺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虚荣的危害,并且通过恰当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虚荣心过强所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虚荣心过强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

    家长以身作则,杜绝虚荣

    孩子讲虚荣、爱攀比多数是受成人影响。如果父母为了满足虚荣心整天穿金戴银,通过开好车、住好房来向外界标榜自己的富有,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势必会受到虚荣的感染,进而不再潜心读书,而是会想办法用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父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同别人攀比,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用良好的言行去感染、教育孩子。

    不要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

    孩子的年龄尚小,认知能力比较差,并没有建立起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准,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导致其产生攀比心理。孩子一旦有了攀比心理,就会助长贪婪的欲望和极强的虚荣心,产生畸形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会给他们将来的就业、生活带来种种负面的影响,甚至会使他们走上邪路。攀比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小强快要过生日了,这天,一回家就冲妈妈喊:“妈妈,您打算怎么给我过生日啊?我们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就看谁最气派,花钱最多,请的朋友最多,去的饭店最好。”

    妈妈听了小强的话稍微有点不快,但还是耐心地问:“小强,你想要什么礼物啊?”

    小强说:“现在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大家没事就经常在一起比赛,看谁的电脑玩技高,谁的电子游戏得分高。还比谁懂的网络知识多,谁认识的网友多。他们说这些时我一句也插不进去。要不这样,您今年就不用请我们同学去饭店吃饭了,给我买个电脑吧,妈妈!”

    妈妈:“小强,你渴望接受新生事物的心情妈妈很欣赏,电脑也不是不可以买。但如果你想跟同学攀比,看谁家有钱,妈妈坚决不答应。”

    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家长要做的不是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要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给予正确的疏导。在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时,家长不能简单地说“不”,而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帮孩子建立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

    积极乐观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它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积极乐观的人不仅较为健康,而且婚姻生活较为幸福,事业上也较易获得成功。

    有一位智者说过:“生性乐观的人,懂得在逆境中找到光明;生性悲观的人,却常因愚蠢的叹气,而把光明给吹熄了。当你懂得生活的乐趣,就能享受生命带来的喜悦。”乐观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悲观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越想越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有一位刚毕业的美国大学生,在冬季大征兵中他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他的父亲见到儿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年轻人问父亲:“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父亲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父亲说:“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年轻人问:“爸爸,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父亲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父亲说:“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父亲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

    由此可见,凡事往好处想,内心便充满阳光,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会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永远拥有成功的信心和希望。即便是身处绝境的情况下,也能以豁达开朗的心胸面对未来。

    人生充满了选择,而生活的态度就是一切。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的人生,生活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待你。你消极悲观,生命便会暗淡;你积极向上,生活就会给你许多快乐。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

    有一天,他们的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

    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这中间,积极乐观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因为这种心态总是与乐观、自信、成功联系在一起。一个心态积极乐观的孩子,善于看到事物中积极有利、乐观向上的一面,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且,心态积极的孩子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凭借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走出逆境。孩子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重视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积极的阳光心态。

    当然,积极乐观的态度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生活中的细微处点滴积累和培养,当孩子能把困难和痛苦看成是一种成长的快乐时,那也将是父母最大的快乐。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孩子

    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尽管长着满脸雀斑,但她却没有丝毫的忧愁,她开朗而乐观,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都能见到她满脸的笑意。她的父母也是同样一副面孔,那种微笑似乎是他们永远不变的表情。

    这一天,小女孩特别兴奋,因为她要去参加好朋友的生日宴会了。她早早就穿上漂亮的牛仔靴、黑色的牛仔裤,这是妈妈为她新买的衣服,她又带上爸爸送给她的牛仔帽,简直漂亮极了,最让她激动的是,她要骑一匹真正的小马去参加宴会。

    然而,天公不作美,11点半,天气突然变了脸,狂风大作,大雨如注。她只好静候在窗前,等待暴雨结束。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告诉她由于天气的缘故,宴会取消了。她一下子没有了笑容,眼泪在眼圈里转了半天。妈妈也很难过,不过她微笑着说:“宝贝,不过,我们今天可以在屋里子做‘寻找公主’的游戏了。”

    小女孩随即高兴起来,她说道:“我敢打赌,下个星期六一定是个骑马的好日子,到那时,我要去玩骑马。”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拉塞尔·合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想使孩子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父母首先要有积极乐观的品质。父母积极乐观的思维处事方式,使孩子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积极,他会慢慢获得一种美好的人生感觉,信心倍增,人生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因此,父母要善于用美好的感觉、态度和信心影响孩子,并向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人生信念。

    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心境自然而然就快乐;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压抑沉闷的环境中,心情必然是抑郁、悲观的。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父母对孩子谈话时,要和颜悦色,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不要经常疾声厉色地斥责孩子,以免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心情老是处于不舒畅的紧张状态。

    去除孩子心中嫉妒的毒瘤

    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它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面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情感。这种缺点如果保留到长大以后,那么孩子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因为嫉妒心理强的人,别人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失败,都会给他带来痛苦,平添不少烦恼。

    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在竞争的环境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独生子女多有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性格特点,这种竞争有时就会演变成嫉妒。一个人有了这种不健康的情感,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灵播下了失败的种子。

    三年前,刘志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著名学府的计算机专业,这让他从此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是一个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小伙子,因此,同学和老师都十分喜欢他。

    可他并没有就这样积极地与人相处下去,在与同学的不断交往中他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只要别的同学哪方面比他强,他就眼红;只要老师在同学面前表扬别的同学,他心里就酸溜溜的。他总是抱怨自己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看到别的同学锦衣玉食就极不平衡;别的同学得了奖学金或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甚至会在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还时常抱怨上天的不公。

    最让他看不惯的是与他来自同一所高中的老乡同学。原来两个人在高中时各方面都不相上下,上大学后,老乡的成绩越来越好,而且被选上了学生会干部,他就更加妒火中烧了。为此,给那位老乡散布流言蜚语,造谣中伤,成了他取代认真读书的头等大事。在一次选举学生会干部时,他为了把老乡比下去,竟然不知羞耻地在下面做小动作——拉选票,结果他的阴谋被同学们识破,唱票时只有他自己投了自己一票,搞得十分狼狈,同学们也越来越疏远他。

    但他并没有就此改过,在期末考试中,他知道凭自己的水平是拿不了高分的,于是,他就采取夹带纸条的方法作弊。在最先的两门考试中,他得逞了,正当他自鸣得意时,却在第三门考试中被监考老师抓了个正着。老师说:“我早就注意到你了,以为你会有所收敛,没想到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弊。我再也不能容忍你的所作所为了。”刘志泽痛哭流涕地求监考老师手下留情,可是学校的制度是无情的。当天,学校教务处就做出了开除其学籍的处分决定。

    刘志泽的结局是令人痛心的。大学是多少青年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啊!可是,刘志泽的大学梦就这样被自己毁灭了。造成这个悲惨结局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不言而喻,那便是嫉妒。

    透视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当嫉妒之火烧去理智时,害人者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自己。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生活中,父母要对孩子的嫉妒心理给予关注,平时要细心观察了解,关心他们的心结所在,一旦发现嫉妒心态的萌发,就应该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制止和纠正,使孩子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真正的强者!

    让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

    父母要向孩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嫉妒不仅影响了孩子间的团结,而且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因为人人都需要与同伴接触和交流,而嫉妒却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自己的进步,发展下去既会害了别人,还会毁了自己。

    倾听孩子的感受

    嫉妒是人之常情,只是孩子不懂得掩饰而已。孩子表现出嫉妒的感受时,父母不应该立刻站出来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承认和接受。因此,父母切勿盲目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苦恼,理解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产生的痛苦情绪,以便使孩子因嫉妒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够得到宣泄。

    不要拿孩子与他人比较

    有一次,琪琪的妈妈跟一位阿姨说,邻家女孩的卷发很可爱,可惜自己女儿的头发是直的。没想到,第二天,琪琪就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美发厅把头发烫成卷发!琪琪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是自己的评价引发了女儿的嫉妒心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评价过女儿的头发,同时还非常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做无意义的比较。

    可见,当家长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时,孩子就会将怨恨的情绪转移到对方的身上,这时,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这一心理特点,不要轻易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更不要用挖苦的口气,拿别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的孩子。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有某方面的才干,争强好胜,却又自私狭隘。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其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为此,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应是生气,而是激发起自己的斗志,敢于和对方展开竞赛。这次你获胜了,下次我要通过努力超过你,和你比一比。同时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了,肯定有许多优点值得你去向他学习,你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让孩子感受到自信的力量

    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缺乏自信心的人总是不敢去做事情,也总是难于做好事情。只有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才能充分挖掘出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现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由此可见,自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拥有自信的人,善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做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自信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课。自信是孩子潜力的“放大镜”。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

    如果孩子是一个自信的人,那么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但若是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表现得极为缺乏自信,因而柔弱、害羞、充满恐惧,既不敢面对新事物,也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将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变得自卑。甚至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极度不良心理,后果将很可怕。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由家长对孩子从小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我们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裴志刚是班里的后进生,他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差,每天上课时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就是在纸上胡写乱画,从不认真听讲。经班主任了解发现,原来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成绩就一直很糟糕,常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和老师的训斥。渐渐地,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自己也觉得考大学是天方夜谭,只想读完五年级,算是完成父母交给他的任务。

    老师找到裴志刚的爸爸,希望他在裴志刚身上找到闪光点,然后给予赞扬。后来,裴志刚的爸爸终于发现儿子在草稿纸上画的卡通画比较生动,于是,他便诚心地赞赏儿子的绘画天赋。之后,爸爸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裴志刚的班主任,班主任安排裴志刚负责班刊的插图工作,他做得很认真,老师又借机大大表扬了他。

    从此,裴志刚便迷上了画画,上课的时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专心致志地听课。后来他报考了美术专业,并且考上了大学。

    裴志刚的改变,在于父亲和老师让他从画画中体验到了成功,从而激发了自信心。

    对孩子来说,体验成功,是增强自信心的一个好办法。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成功的积极体验会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发孩子再尝试的欲望。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获得能力,使孩子实现成功的愿望。

    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父母的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栋梁。而孩子的自信心就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这也是孩子树立自信心最直接和简单的途径。

    美国学者查尔斯12岁时,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星期天下午,在纸上胡涂乱画,画了一幅菲力猫,并把画拿给了他一直非常敬重的父亲。当时他这样做有点鲁莽,因为每到星期天下午,父亲就会拿着一大堆阅读材料和一袋无花果独自躲到他们家所谓的客厅里,关上门去忙他的事,他不喜欢有人打扰,但这个星期天下午,父亲却把报纸放到一边,仔细地看着这幅画。

    “棒极了,这画是你亲手画的吗?”父亲惊奇地问。

    “是的。”查尔斯怯生生地说。

    父亲认真地打量着那幅画,点着头表示赞赏。他说:“在绘画上你很有天赋,坚持下去!”

    查尔斯在一边激动得全身发抖。父亲几乎从没说过表扬的话,也很少鼓励他们兄妹。他把画还给查尔斯,重新拿起他的报纸。

    从那天起,查尔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把练习本都画满了。

    父亲前往外地工作后,查尔斯只能自己想办法过日子,并时常给父亲寄去一些自认为吸引他的素描画并眼巴巴地等着父亲的回信。父亲很少写信,但当他回信时,其中的任何表扬都能让查尔斯兴奋上好几个星期,给他无比的信心,他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那段最困难的时期,父亲去世了。除了福利金,查尔斯没有别的经济收入,他17岁时只好离开学校。受到父亲留给他的话语鼓励,查尔斯画了三幅画,画的是多伦多枫乐曲棍球队里声名大噪的“少年队员”琼·普里穆、“二流球手”杰克逊和查克·康纳彻,并且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把画交给了当时《多伦多环球邮政报》的体育编辑迈克·洛登,第二天迈克·洛登便雇用了查尔斯。在以后的四年里,查尔斯每天都给《环球邮报》体育版画上一幅画。那是查尔斯的第一份工作。是父亲的激励和欣赏给了查尔斯自信心,自信心使他虽然没有了父亲的庇护,也可以生活下去,并且活得很精彩。

    由此可见,经常让孩子听到真诚的赞美,明白自身的价值获得了肯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活动是十分投入、十分自信的,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状态,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追求目标上。只有坚信自己可以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在孩子努力拼搏,尽力向成功的顶峰攀援时,家长应多给孩子些鼓励和支持。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心理

    一个牧场中的羊常被狼叼走,于是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才把狼给消灭掉了,本以为狼患没了,羊可以没事了,但更大的损失却在等着他。羊群开始流行瘟疫,羊大量死亡。即便请来兽医,瘟疫还是接连不断地发生。无奈,牧场主请来一批专家,专家却重新把狼给请来了。于是,瘟疫很快没有了,羊又恢复了往日健壮的样子。原来,狼对羊群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功能。狼的骚扰,使羊群常常处于激烈的运动之中,羊群因此格外健壮,老弱病残的羊落入狼口,瘟疫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停地活动,生命才能顽强地维持下来。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只有不停地奋斗,我们在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管喜欢不喜欢,不论愿意不愿意,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一个没有竞争意识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的,所以自幼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学会竞争,学会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对于孩子日后跨入社会、适应社会节奏无疑是有益的。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是赋予孩子在21世纪畅行的“通行证”。竞争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潜质,调动人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因此,家长应时刻教育孩子不甘落后,创造一种积极上进之风。

    王国华初中毕业后,从农村来到市里的重点高中上学,由于以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是很好,所以,他进入重点高中之后,就显得不能适应了。尤其在英语课上,他觉得自己总是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措。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竟然没有一门功课及格,最惨的一科是英语,只得了36分。这一打击对王国华来说太大了,他觉得农村的孩子始终比不上城市的孩子,开始自卑和苦恼起来。于是,他就到小说里面寻找自己的“心灵寄托”,寻找一些虚无缥缈的感觉,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结果成绩更是一团糟,还差点被学校开除。他觉得自己与其在这里丢人现眼,还不如放弃学业。

    爸爸知道他的这个想法之后,就对他说道:“什么?放弃学业?这同战场上的逃兵有什么两样,即使你暂时能够逃避学习的竞争,步入社会后,你还能逃避的社会竞争吗?难道你真想一辈子当一个逃兵?”爸爸的这句话,一下子激起了王国华强烈的自尊心。“逃兵?我怎么会是逃兵呢?逃兵会被人说三道四的,我绝对不做逃兵!”就这样,王国华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逃兵而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开始刻苦学习。

    其实,王国华并不是个笨孩子,刚开始成绩不好,只是因为他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现在他树立了竞争意识,不甘心学习落后于人,决心超过别人,他的成绩也自然提高了。高考的时候,他以780分的成绩打破了学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进入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王国华在暂时落后的时候,不想和别人竞争,一味地逃避,那么他就不会取得现在这样好的成绩,只能是个“逃兵”。

    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缺少“竞争机制”,在生活上又事事被包办代替,他们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由此养成唯我独尊、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的个性,很容易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受挫,而受挫后更是会盲目行动,不懂得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因此,作为家长要针对当前孩子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正确、正面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创设竞争情境,确立竞争规则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竞争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竞技活动。

    在家庭中开展竞技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的办法很多。如和孩子进行棋类比赛、球类比赛、讲小幽默比赛,节假日还可带孩子外出进行户外竞赛活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既然是竞赛活动,就必须有一套竞争规则,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能输得起,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否则竞争就失去了它的公正、公平性。

    鲁小刚喜欢和爸爸打羽毛球,他的球技显然和爸爸有差距。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输不起,一输就闹情绪,不是乱打一通,就是甩球拍。

    爸爸也为这事感到伤脑筋,他下决心要改掉孩子竞争心态不健康的毛病。

    又是一个星期天,鲁小刚兴冲冲地央求爸爸和他打羽毛球。爸爸对他约法三章:

    第一,公平竞争,不让球,不考虑父子亲情;

    第二,输球后不闹情绪;

    第三,失败后总结教训,切磋球艺,以利再战。

    不答应这三个条件,不玩。鲁小刚一看爸爸很严肃的样子,就只好答应了。这次比赛鲁小刚又输了,但他遵守了比赛规则,没有闹情绪。之后,他的球技提高很快,时间长了,爸爸一不小心就成了儿子的手下败将。

    鲁小刚爸爸的做法是对的。他让孩子明白了竞争需要遵守规则,竞争要有风险承受能力。但现实中有些父母既想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又怕竞争给孩子带来心理打击,心里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种心态是没法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的。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吴迪的父母深知现在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在竞争中被淘汰,从小就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吴迪竞争。而吴迪也很争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成绩均在班上名列榜首。正当昊迪的父母自以为实施的鼓励措施发挥功效时,在儿子期中考试后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

    原来,当天下午,吴迪的班主任宣读期中考试成绩,意想不到的是,吴迪这次考了个第二名,一向位居榜首的他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一气之下,他拔出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刺伤了那个超过他的同学的胳膊,扬长而去了。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健康的竞争心态。对于一些竞争欲望过于强烈的孩子,父母要帮孩子端正心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

    培养孩子在竞争中的耐挫性

    在竞争中,没有常胜将军,没有人能在各方面都次次取胜。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感到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之后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忧虑和自卑等消极情绪,才能争取到下一次的成功。

    张大亮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他喜欢各项活动,也喜欢与大家一起比赛。但张大亮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如果自己比赛输了,就会心情郁闷,不爱说话,好多天后心情才能调整过来。而只要心情一转好,他又会参加下一轮的竞争、比赛。

    妈妈很怕张大亮参加比赛,但如果不让他去又怕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妈妈就耐心地开导张大亮说:“比赛有赢就有输,输了要能面对和接受,心情不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应该吸取经验,发奋努力,争取下次的胜利。你想想我说得对吗?”听了妈妈的话,张大亮认真思考了一下,冲着妈妈一乐,说道:“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谢谢你,妈妈。”

    以后,张大亮不再为失败烦恼了。他还是一样喜欢参加竞技活动,喜欢比赛。输了就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然后改进,争取下次的胜利。渐渐地,张大亮胜出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引导孩子向竞争对手学习

    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读初一的吴斌下决心要将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到班里前五名,他问爸爸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爸爸问他:“现在班里的前五名同学就是你的竞争对手,要想赶上或超过竞争对手,你就得了解竞争对手,虚心向竞争对手学习。你们班前五名同学都是谁,你知道吗?”他说:“我知道。”接着,他说出了前五名同学的姓名。爸爸又问:“第五名同学与你相比有哪些优点?”他说:“他非常爱好学习,学习很主动,很刻苦。课堂上勇于举手发言,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爸爸又问:“第四名同学和你相比有哪些优点?”吴斌说:“她课堂听讲精力非常集中,对知识不死记硬背,能举一反三。”爸爸又问:“第三名同学与你相比有哪些优点?”吴斌说:“他非常珍惜时间,也很有毅力,对疑难问题从不放过,直到钻研明白、弄懂弄通为止。还有,他总是按时完成作业,还喜欢看课外读物。”爸爸接着又问:“第二名、第一名同学与你相比有哪些优点?”吴斌如数家珍都作了具体回答。最后爸爸说:“现在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记住,知己知彼,心里才能有底;学人之长,才能胜利有望。”吴斌顿时恍然大悟,信心十足地说:“爸爸,我明白了。你等着瞧吧!”爸爸充满希望地看着儿子说:“好儿子,我相信你能成功。”

    在爸爸的启发和帮助下,吴斌看到了竞争对手的优势,找出了自己存在的差距,下气力比他们学得更好,更刻苦。他的自身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掘,

    学习成绩也提高得很快,期终考试一跃名列全班前茅。

    向竞争对手学习,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令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将竞争对手视为学习的动力、目标以及榜样,学习竞争对手身上的优点,把对方当成自己学习上突破的一个动力,这样孩子就会收获人际和学习的双份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